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重点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重点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重点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重点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重点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重点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解析)威远重点中学2024届高二第一期第二次月考(半期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本试卷自行保留。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通过普通人、家常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洪流,剧中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让故事更接地气。

最是真实动人心。金滩村,马得福在西北的风沙中建设家园,带领村民们种蘑菇脱贫致富;松山岛,江德福一家在东部的海风中守护着祖国的海疆…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阔步前行的足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述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

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刷经久不衰的关键。现实题材电视剧从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中获取创作灵感,将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老等话题作为创作主题,并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进行电视艺术演绎,因而能够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代入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情感共鸣。这说明,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人世间》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时代剧,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不仅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也通过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时代进步的奥秘,即每个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合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摘编自赵梦《以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人民日报》2022年5月17日)

材料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近年来,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和主题,广大文艺工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

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是讲述中国抗疫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

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图”,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述,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

在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创作中,与党的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有关的文艺作品更是精彩选出。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都在历史场景的复现中凸显了党史、新中国史中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

随着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多样化,文艺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

(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的内容影响其创作技巧和手段,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述、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才可称得上优秀的文艺作品。

B.要想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

C.文艺事业的重心是文学创作,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

D.文学属于社会,如果只局限在“自律性”的审美逻辑中便会走向狭隘,文学艺术应随着社会的变化升华,呈现出新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论述上各有侧重,但都运用了举例论证。

B.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手法,可以让读者对宏大叙事的感受更加具体生动。

C.当今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因为创作资源取之不尽。

D.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优秀现实文艺作品“出圈”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名言中与“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这句话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A.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郭沫若

B.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福楼拜

C.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

D.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列夫·托尔斯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如何理解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C2.C3.D

4.①材料一整体上按照提出现象、分析成因、指出做法的递进式结构行文。

②首先指出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走红的现状。

③接着论述优秀文艺作品受欢迎的原因。

④然后论述优秀文艺作品的影响以及如何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5.“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指的是二者关系充满弹性,相互影响,且互相有利。具体表现在:

①文学艺术反映伟大时代。

②伟大时代为文学艺术提供创作资源,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

③文学艺术可以满足伟大时代中人民的精神需求。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四段“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可知,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而是特指的那几部作品,即“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当今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五段“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可知,是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而不是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选项说明的是文学与现实的相互影响。

B.选项说明的是文学的传承。

C.选项说明文学和社会的相互影响。

D.选项说明文学与时代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来支持“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这一观点。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首先指出“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这一现象,并举出几部走红的剧目。

接着在二至四三段分析了优秀文艺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从“最是真实动人心”“人民是文艺之母”“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三方面分析了优秀文艺作品受欢迎的原因,逻辑性强。

最后,在第五段指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从而得出“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的结论。

所以材料一全文整体上是按照提出现象、分析成因、指出做法的递进式结构行文。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对于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的理解,通过材料二最后一段“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可以总结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指的是二者关系充满弹性,相互影响,且互相有利。

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从材料二第三段“文艺工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可以总结出:文学艺术反映伟大时代。

从材料二第一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第五段“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可总结出伟大时代为文学艺术提供创作资源,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

从材料二第四段“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可以总结出文学艺术可以满足伟大时代中人民的精神需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吉喜到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阿甲渔村的雪夜景象进行描绘,渲染了悲剧气氛,带给读者浓浓的忧伤和沉重的压抑感。

B.村民为了消灾祈福,捕捞泪鱼后再放生,表现了村民迷信愚昧,也暗含对迷信思想的批判。

C.描绘的一条神秘的河流“逝川”,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见证了世间的欢乐悲苦。

D.吉喜古稀之年仍然单身,是因为吉喜思想保守落后,不懂得适时展示自己的贤惠,不懂得主动示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也表述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逝川》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设置矛盾冲突,作品在平淡的叙事和清新的笔调中,体现生命的真谛,彰显人性的美好。

C.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使吉喜的形象更加生动完整,也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同时为下文也埋下了伏笔。

D.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8.吉喜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试简要分析是如何塑造吉喜的形象的。

9.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C7.B

8.①外貌描写。干瘦而驼背,瘦骨嶙峋的手,表现了吉喜的孤单悲苦。②语言描写。吉喜安慰产妇的话表现了她的善良、体贴和宽容。③动作描写。能捕鱼,会接生,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④侧面描写。通过胡会的话侧面表现她的能干。通过人们赠送她泪鱼,侧面烘托她的善良及性格魅力。

9.①设置悬念,标题“逝川”,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章以“泪鱼”为线索展开叙述,先交代泪鱼的传说,再写吉喜去捕泪鱼,再写吉喜因帮人接生错过了捕泪鱼,再写吉喜意外获得大家回赠的泪鱼,最后写吉喜放掉了泪鱼。通过写村民对泪鱼的捕和放,有力地表现了对生命的崇拜、对苦难的消化以及对人性的礼赞的主题。情节紧凑,结构严谨。③伏笔照应。文章结尾吉喜把泪鱼放生,照应开篇人们捕放泪鱼的习俗,使小说结构严谨。④情节波澜起伏。吉喜去捕泪鱼却被人喊去帮忙,错过捕鱼时机;正当她失望之时,却发现木盆里装满了泪鱼。吉喜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回报,升华了主旨,体现了对人性的礼赞。⑤小说运用插叙手法,使吉喜的形象更加丰满。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渲染了悲剧气氛,带给读者浓浓的忧伤和沉重的压抑感”错误。小说描绘出清新自然、淡泊宁静、韵味无穷的画面,带给读者忧伤中不绝望,充满温情与欣喜的感受。

B.“暗含对迷信思想的批判”错误。通过人们对泪鱼的捕和放,表现了对生命的崇拜,对苦难的消化以及对人性的礼赞的主题,而不是批判迷信思想。

D.“是因为吉喜思想保守落后,不懂得适时展示自己的贤惠,不懂得主动示爱”错误。胡会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也不设置情节冲突”错误。泪鱼即将到来的时候,偏巧胡刀之妻临产了,吉喜放弃捕泪鱼,选择去帮胡刀之妻接生,所以小说设置了矛盾冲突。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结合“干瘦而驼背”“瘦骨嶙峋的手”可知,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了吉喜孤单悲苦的形象。

结合“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可知,吉喜在给产妇接生时善良而体贴,通过语言描写描写吉喜的美好品格。

结合“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可知,吉喜能捕鱼,会接生,当地人都很依赖她,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她勤劳能干。

结合“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可知,胡会的话侧面表现她的能干;“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吉喜因给人接生错过了捕鱼时机,人们偷偷赠送她泪鱼,侧面烘托她的善良及性格魅力。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章以“逝川”为标题,开篇又提到“逝川”是一条河流的名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开篇具有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悬念的效果,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叙事线索上看,“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将网下到江里一条泪鱼也没捕到”“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先交代泪鱼的传说,再写吉喜去捕泪鱼,再写吉喜因帮人接生错过了捕泪鱼,再写吉喜意外获得大家回赠的泪鱼,最后写吉喜放掉了泪鱼。小说以“泪鱼”为线索,情节紧凑,结构严谨;同时,小说通过写村民对泪鱼的捕和放,有力地表现了对生命的崇拜、对苦难的消化以及对人性的礼赞的主题。

从情节照应的角度看,开篇“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写放生泪鱼的习俗,与结尾“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吉喜把泪鱼放生,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从情节安排的角度看,“吉喜将网下到江里一条泪鱼也没捕到”写吉喜因帮人接生错过了捕泪鱼,“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再写吉喜意外获得大家回赠的泪鱼,叙述了吉喜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回报,制造情节波澜,升华了主旨,体现了对人性的礼赞。

从叙述手法上看,“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插叙了吉喜年轻时与胡会的一段感情,突出吉喜能干的形象,使吉喜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完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古代的乡学,殷(商)代称庠,周代称序,后也用来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B.孝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子项:孝,即服从,孝顺父母;悌,即敬爱兄长。

C.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D.《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编订而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孟子认为,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B.选文一孟子强调不正视社会混乱和百姓困苦的原因,将责任归咎于糟糕的时代,这相当于用刀杀人,却归咎于武器。

C.选文二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D.选文一运用了排比和比喻手法,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措施及实现王道的正确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10.B11.A12.A

13.(1)(诸侯贵族家)狗猪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加约束,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赈济。

(2)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而使它们远离人群居住地,天下人非常喜悦。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句意:尧舜去世后,圣人之道衰微了,暴君相继出现。毁坏民房开挖成深池,使人民无处安身;废弃农田改作园林,使人民断了衣食来源。荒谬的学说、暴虐的行为纷纷出现,园林、深池、沼泽多了,禽兽又聚集来了。

“尧舜既没”中“尧舜”是主语,“既没”是谓语,“圣人之道”是下句的主语,因此在“既没”后断开,排除AD。

“坏宫室以为洿池”“弃田以为园囿”句式大致对称,“民无所安息”“使民不得衣食”是前两句的结果,因此,这四句应分别断开,排除C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殷(商)代称庠,周代称序”错误,应是殷(商)代称序,周代称庠。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表述不全面。实现王道的措施除了鼓励蚕桑,发展家畜,致力农耕之外,还需要重视教育。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食”,动词,吃;“检”,约束,制止;“涂”,同“途”,道路上;“饿莩”,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2)“相”,辅佐;“国者五十”,定语后置句,“五十国者”;“远”,使动用法,使……远离。

参考译文: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公都子说:“外面的都说老师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已而辩论啊!天下有类很久了,总是一时安定,一时动乱。在尧的时候,水势倒流,在中国泛滥,蛇龙到处盘踞,们无处居住。

尧舜去世后,圣之道衰微了,暴君相继出现。毁坏民房开挖成深池,使民无处安身;废弃农田改作园林,使民断了衣食来源。荒谬的学说、暴虐的行为纷纷出现,园林、深池、沼泽多了,禽兽又聚集来了。到了商纣时,天下又大乱了。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消灭了五个国家,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而使它们远离人群居住的地方,天下人非常喜悦。《尚书》上说:‘多么辉煌啊,文王的谋略!后继有人啊,武王的功业!扶助、启迪我们后,都正确完美没有欠缺。’

太平盛世和圣之道又一次衰微了,荒谬的学说、暴虐的行为又纷纷出现了,有臣子杀君主的,有儿子杀父亲的。孔子感到忧惧,编写了《春秋》。《春秋》,(纠正君臣父子的名分,褒贬诸侯夫的善恶,)这是天子的职权。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恐怕就在于这部《春秋》吧!怪罪我的,恐怕也就在于这部《春秋》吧!’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②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①秋兴八首:大历元年(766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所作,共8首。②织女:指昆明池中的织女石。③菰米:多年生水草草本植物,又叫茭白,呈黑褐色,可食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写“汉时功”“武帝旌旗”,目的是描绘汉武帝时代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丰饶的景象,洋溢着欢快的抒彩。

B.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池中粉荷纷纷凋落。该联借助菰米、莲蓬无人采摘这一细节,点染出清秋的冷落凄凉。

C.尾联中“鸟道”一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路陡峭唯有飞鸟可行,借关山阻隔之痛,反映诗人政治上的坎坷艰难。

D.诗人驻足夔州,心念长安,将唐朝的“昔盛”与“今衰”结合,将诗人的暮年漂泊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契合,意境苍凉,感情真切。

15.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富有韵味?请指出来并加以赏析。

14.A15.“虚”和“动”。①“虚”有“空对”之意,(写“虚对”或“搁置”等意都对)写出了昆明池中的织女(或“织机、织物”)空对夜月、辜负清秋月色的情景。

②“动”即“抖动”之意,(写“摆动”“晃动”“波动”等意都对)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石鲸的鳞片似乎在秋风中兀自抖动的画面,让静的事物有了动态感。

③两个字一静一动(或以动写静),描绘出昆明池的清幽凄冷的环境气氛,烘托出诗人凄凉寂寞的心情,也暗指唐王朝国运衰颓的现实。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首联中的‘汉时功’‘武帝旌旗’,描绘汉武帝时代国力昌盛、景物壮丽的物产丰饶的景象……”错误,从诗中来看,“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汉时功”“武帝旌旗”不是写汉武帝时期,而是借指唐朝曾经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丰饶的景象。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这两句意思是“在月光下似乎看到织女的机丝,在秋风中好似见到石鲸在摆动”。

“虚夜月”意思是“空对着一天明月”,“虚”有“空对”之意,汉代昆明池中的织女石像并未趁月纺织,而是虚度时光,写出了昆明池中的织女(或“织机、织物”)空对夜月、辜负清秋月色的情景。

“动秋风”意思是“(石鲸的鳞甲)好似在秋风中抖动”,“动”即“抖动”之意,秋风中的石刻鲸鱼,鳞甲如波浪,不怒自威,跃跃欲试。一个“动”字化静为动,让静的事物有了动态感。

前一句中织女空对夜月的画面是静止不动的,后一句石鲸鳞片抖动的画面是动态的,两幅画面一静一动,生动传神;如果说开头两句借汉指唐,用想象中的威武场面颂扬了盛唐的强大的话,那颔联中则是想象昆明池今日的萧条冷落,这就暗指唐朝国运的衰颓。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其中用“月”来表现在客人即将离去时内心的凄凉愁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用“月”来烘托琵琶女弹奏记忆高超乐曲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月”来表现诗人被贬后内心愁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善用神话传说,如诗中说蜀地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年“___________”,以显其闭塞;后来“五丁开山”,才有了“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秦蜀相通。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抒发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又蕴含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①.别时茫茫江浸月②.唯见江心秋月白③.春江花朝秋月夜④.不与秦塞通人烟⑤.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⑥.万里悲秋常作客⑦.百年多病独登台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茫”“唯”“钩”“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度,传统戏剧传承艰难,大量地方戏濒临绝境,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救救戏剧”。戏剧界人士更是__________,带着戏剧进校园、进社区。不少名角大腕放下身段,到社区开展戏曲公益演出,千方百计扩大戏剧覆盖面;进校园开设戏剧讲座,试图让孩子们__________,从小爱上戏剧;去剧场常年驻场演出,想方设法留住戏剧根脉……戏剧界以剧场演出衡量戏剧生存状态,常以为社会不需要戏剧了,年轻人不爱戏剧了。

如果单纯从剧场演出看戏剧传承,结论确实不__________,不少剧场__________,很多演出上座率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戏剧生命力的旺盛出乎人们的意料,剧场的暂时冷寂,不代表戏剧传承的危机,在另一个空间里,网络为戏剧传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样式的丰富性。过去一年,非遗戏剧视频播放量增长大约1倍左右,戏剧在短视频平台成为潮流,以黄梅戏2.38亿人次的点击量跃居榜首,与京剧、豫剧、越剧、秦腔一起,成为最受网友欢迎的剧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遗余力耳熟能详尽善尽美不瘟不火

B.不遗余力耳濡目染尽如人意不温不火

C.倾巢而出耳熟能详尽如人意不瘟不火

D.倾巢而出耳濡目染尽善尽美不温不火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戏剧传承不止在剧场。

B.所以,戏剧传承岂止在剧场?

C.但是,戏剧传承岂止在剧场?

D.但是,戏剧传承不止在剧场。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7.B18.C

19.过去一年,非遗戏剧视频播放量增长大约1倍,戏剧在短视频平台成为潮流,黄梅戏以2.38亿人次的点击量跃居榜首,与京剧、豫剧、越剧、秦腔一起,成为最受网友欢迎的剧种。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不遗余力:指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此处指挽救戏剧要用尽全力,用“不遗余力”。

第二空,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此处强调戏剧进校园用各种方式让孩子们感受戏剧,应用“耳濡目染”。

第三空,尽善尽美: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尽如人意: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文中指戏剧的传承没能达到人们的预期,应用“尽如人意”。

第四空,“不温不火”指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不瘟不火”意思是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此处强调反响平淡,宜用“不温不火”。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C.结合上文“很多演出上座率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联系后文“传统戏剧生命力旺盛出乎人们的意料”发现两句话有转折关系,所以选择“但是”,排除AB;

“戏剧传承岂止在剧场?”反问句更具说服力,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增长大约1倍左右”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者“左右”;

二是“以黄梅戏2.38亿人次的点击量跃居榜首”语序不当,应让“黄梅戏”作主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①。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而执行功能是一系列认知能力的整合。这两个方面出现障碍,导致孤独症儿童社会化学习能力缺失,甚至与人工智能学习人类行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关键是要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样道理,孤独症儿童②,那么他们掌握社交技能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孤独症只是另外一种大脑发育形式,甚至都称不上发育障碍。若我们一味地把所有孤独症儿童教化成普通人,这种隐藏在孩子内心被改变的负能量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在孩子们继续成长的某个阶段以无法预料的方式爆发。

事实上,孤独症儿童也能成为科学家,而且孤独症人士认识世界的特殊视角常常③。坦普·葛兰汀是孤独症患者,同时也是科学家,美国三分之一的牛以及肉猪的控制设备都是由她设计的,她解决了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1.文中画破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20.①在心理理论和执行能力上存在障碍。②只要具备学习能力。③与普通人不同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负能量比作炸弹生动形象地说明改变孤独症儿童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强调了这种行为的危害有力告诫人们要尊重孤独症儿童的特定,因材施教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仅有下文,后文解释了两个名词,所以空内一定要提出这两个名词,可填“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上存在障碍”;

第②空联系上文人工智能的特点,既然这样,所以人工智能缺乏的能力,只要孤独症儿童补足该能力即可达到后文提到的效果,可填“只要具备学习能力”;

第③空,这一段对比了孤独症人士和普通人,并且主语是“特殊视角”,故而一定要提到“不同”,可填“与普通人不同”。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述效果的能力。

“负能量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运用比喻修辞,先描述出本体和喻体,再考虑喻体的特点“不定时”,并且将喻体的特点赋予本体,说明了本体——“负能量”的可怕。

最后写表述效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要告诉人们不要这样对待孤独症儿童,不要强行将其变成普通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李大钊)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

临近高中毕业,小明同学近来觉得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情绪低落。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以同龄人、师长或其他身份,写一封信和小明同学交流,帮助他走出低谷。

要求: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走出人生低谷

小明:

你好!临近高中毕业,听闻你近来觉得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情绪低落,作为同龄人我感同身受,谨把我的一些心理感受分享给你。

我们生逢这个充满了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每天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似蝼蚁般忙忙碌碌奔波不已,不知道下一站要去往何地。也许有人选择了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佛系”态度,平和淡然地看待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的压力,他们不想攻破难关,更不执着于改变,选择安逸,与生活和解,看似少了焦虑,却也缺失了青年人该有的生机和活力。

殊不知人生若无压力便没有了生活的动力,没有高远的目标理想,得过且过,如和尚撞钟般机械无聊。我们正值青春年少,大好的光阴岂可在无欲无求中虚度?风华正茂的年纪岂能在茫然麻木中蹉跎?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应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主宰人生!

高考之路,沟沟坎坎磕磕绊绊,磨砺确实不少。但我们是中国少年,受过梁启超先生的激励启发,本该无畏无惧。

小明同学,你也看过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节目里的演讲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寒门贵子》一篇。其实刘媛媛一开始并不被导师们看好,但她毫不气馁,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总冠军。她在困境中鼓励自己的一段话送给你吧:“你在这个城市里面真的是一无所依,你有的只是你自己,你什么都没有,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单枪匹马在这个社会上杀出一条路来。”“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小明同学,不知道此时此刻的你有何感受,刘媛媛的经历告诉我们谁都经历过低谷,这是命运的安排,我们接受,但不要屈服,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让所有的压力都变成前行的动力!

在这个互联网+的新世纪里,马云、马化腾、任正非、雷军等行业大亨既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业压力,又看到了无限的商机,他们没有丝毫畏惧,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再攀高峰。

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时光正好!请一直努力下去,不要一遇压力,一处于低谷便情绪低迷压力即动力,让我们无畏无惧,义无反顾,与逆境死磕到底!还有9天,让我们铆足精神奋勇向六月,相信自己,付出便有收获!

就此止笔,祝高考成功!

你的同龄朋友

2021年5月28日

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首先要审读所给材料,以明确写作方向或者立意角度。第一则是林觉民的名言“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里彰显的是大爱无私的精神和美德。第二则为李大钊的名言“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使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的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有目标,在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中遭遇困难坎坷磨砺是必然的,但克服了便迎来最大的成功。第三则为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最为耳熟能详的一句,哲理启迪为肉体可以被毁灭,精神却可以永存。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

任务指令为:临近高中毕业,小明同学近来觉得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情绪低落。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以同龄人、师长或其他身份,写一封信和小明同学交流,帮助他走出低谷。

综上,写作时可以围绕以下关键词:“人生(生命)”“目标(追求)”“大爱无私”“动力”“心态”“成败”“逆境”等等。体裁为书信,注意格式要求,行文过程中要体现出真挚情感、要有感召鼓舞性,真正能帮助人生处于低谷者走出困境。主体部分除了举一些青年榜样、感动中国人物之外还可以多来一些名言警句或者富有哲理启迪的句子,比如:生活不会永远阳光明媚、鲜花盛开,也会有忧伤、失意、痛苦的时间。可是,千万别说生活欺骗了你,生活对于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人,永远是公正的。不要被一时的失意所缠绕,别徘徊。过去的不会重来,即使它是那么使人留恋。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现实的今天和即将到来的明天。一味向后顾的人,会被前面的石头绊倒。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冬天是寒冷的,而美丽的花朵就开放在寒冬之后。如果不能抵御寒冬的侵袭,就永远不能体味春天柔风吹拂的温暖和舒坦。善是青松恶是花,有朝一日严霜下;只见青松不见花,龙天护佑善缘人。正是有了春夏秋冬的轮转,才有了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正是有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有了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如果世界是一个色调,生活是杯淡水,那世界和生活还有什么美丽而言。别因为暂时的失败和不如意,就否定自己的整个人生。坚定地走出生活的低谷,扬起希望的风帆,就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1.失败是成功之母;

2.从低谷走向人生巅峰;

3.成败在一念间;

4.给自己打气。

1.静坐灯下,常常暗自思忖,生活本像浩渺的大海,有落潮的无奈,也有涨潮的欣慰;生活也像一碗百味汤,酸甜苦辣溶于其中,个中滋味,品后才知分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悲有喜,有起有落,既有成功后的喜悦,也有失败后的痛苦。岁月会编织五彩斑斓的梦,给人积极向上的启迪,也会编织无情的网,使人走不出人生的沼泽地。面对短暂的人生,要学会面对磨难,不要错过人生的失意时刻,也许当生命之神把你抛入谷底时,也是你人生腾飞的最佳时节。调整自己的心情,学会走出人生的低谷,也许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一片湛蓝的在!

2.没有人会同情你,哪怕前方的路满地荆棘。剜心的痛,如浮游一般活着,也要面对,去拼搏,拭去你懦弱的眼泪。英国人保尔达尔顿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从一个小小的洗车工,到国内人人皆知的洗车大师。从刚开始的洗车学徒,到后来的洗车大咖。他说过的一句话,久久的印在我脑海之中挥之不去。“再小的行业,做到极致,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3.我们在深陷低谷的时候,不妨也大哭或大喊一声,让压力与低沉的情绪释放出来,鼓起勇气,一路向前走向人生的巅峰。汪曾祺曾经说过一句话,“岁月静好。”我却想要在这一句后面加上一句,“只争朝夕。”静下心来品尝一口杯香茗,徐徐清香绕鼻,顿顿苦涩入口砍乱世繁华,尽做人生赢家。昔日花似雪,今日雪似花,从人生低谷走向巅峰,从羊肠小道走向光明大路,让我们做一颗小露珠,大胆的分析阳光,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奋斗的自己。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生太短,努力拼搏,做最好的自己。威远重点中学2024届高二第一期第二次月考(半期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本试卷自行保留。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通过普通人、家常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洪流,剧中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让故事更接地气。

最是真实动人心。金滩村,马得福在西北的风沙中建设家园,带领村民们种蘑菇脱贫致富;松山岛,江德福一家在东部的海风中守护着祖国的海疆…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阔步前行的足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述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

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刷经久不衰的关键。现实题材电视剧从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中获取创作灵感,将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老等话题作为创作主题,并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进行电视艺术演绎,因而能够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代入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情感共鸣。这说明,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人世间》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时代剧,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不仅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也通过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时代进步的奥秘,即每个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合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摘编自赵梦《以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人民日报》2022年5月17日)

材料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近年来,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和主题,广大文艺工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

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是讲述中国抗疫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

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图”,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述,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

在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创作中,与党的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有关的文艺作品更是精彩选出。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都在历史场景的复现中凸显了党史、新中国史中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

随着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多样化,文艺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

(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的内容影响其创作技巧和手段,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述、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才可称得上优秀的文艺作品。

B.要想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

C.文艺事业的重心是文学创作,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

D.文学属于社会,如果只局限在“自律性”的审美逻辑中便会走向狭隘,文学艺术应随着社会的变化升华,呈现出新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艺术和时代关系,论述上各有侧重,但都运用了举例论证。

B.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手法,可以让读者对宏大叙事的感受更加具体生动。

C.当今中国正发生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因为创作资源取之不尽。

D.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优秀现实文艺作品“出圈”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名言中与“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这句话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A.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郭沫若

B.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福楼拜

C.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

D.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列夫·托尔斯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如何理解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吉喜到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阿甲渔村的雪夜景象进行描绘,渲染了悲剧气氛,带给读者浓浓的忧伤和沉重的压抑感。

B.村民为了消灾祈福,捕捞泪鱼后再放生,表现了村民的迷信愚昧,也暗含对迷信思想的批判。

C.描绘的一条神秘的河流“逝川”,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见证了世间的欢乐悲苦。

D.吉喜古稀之年仍然单身,是因为吉喜思想保守落后,不懂得适时展示自己的贤惠,不懂得主动示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也表述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逝川》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设置矛盾冲突,作品在平淡的叙事和清新的笔调中,体现生命的真谛,彰显人性的美好。

C.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使吉喜的形象更加生动完整,也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同时为下文也埋下了伏笔。

D.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8.吉喜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试简要分析是如何塑造吉喜的形象的。

9.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古代的乡学,殷(商)代称庠,周代称序,后也用来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B.孝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子项:孝,即服从,孝顺父母;悌,即敬爱兄长。

C.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D.《春秋》,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