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1页
诸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2页
诸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3页
诸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4页
诸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论语·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吕氏春秋·知化》云:“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秦朝文字规范统一的措施对共同语的确立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扬雄《方言》中的“通语”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语,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篇》)。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落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颜之推主张“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语音作为规范语言的基础语音,他反复较量,最后取南方金陵语音和北方洛下语音两相折中,作为南北通用的标准语音。“这种主张,奠定了隋唐统一中国后的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比较重要的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国家的主导性或基础性方言由中原地区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称为“官话”。

纵观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何种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一般都城所在地方言就成了全国通用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平原——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优势决定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通用度非常广,其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新老都城所在地,而是广泛存在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广大地区,最终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需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表明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全国通用交际工具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

B.用“雅言"解读经典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

C.秦朝统一天下后,李斯倡导对全国通用文字进行规范统一,这一措施促进了共同语的确立,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强盛。

D.隋唐以后,通用语的确立以颜之推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历代政府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出现大规模迁徙,常常会导致各种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

B.凭借政治方面的优势,古代王朝都城的语言一般更容易成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

C.正确使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语言生活,就能够做好语言规范。

D.改换视角,综合理解语言规范,可以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使语言规范研究跨越发展。

3.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A.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

B.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C.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章学诚《文史通义》)

D.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4.两则材料都对语言规范进行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

5.“凡尔赛"“奥力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答案】1.C

2.C

3.A

4.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5.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具体表现,受语言规范约束;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使语言有序发展。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科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雅言"的内涵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多个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思考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再组织语言作答。

⑸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A.根据原文“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雅言"的出现并非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研究核心内容的具体表现,二者没有逻辑联系;B.《论语》中的句子是用来证明“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而非用来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D.颜之推的观点是隋唐统一中国后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是在隋唐至宋期间发生的,选项扩大了范围。故答案为:C。

2.C.“就能"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故答案为:C。

3.根据“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可知,文中“雅言”是指国家通用语言。A.“雅言"指国家通用语;B.“雅言”指清雅的语言;C.“雅言"指清雅的语言;D.“雅言”指正确的言论。故答案为:A。

4.(1)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材料一开门见山提出“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然后根据“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可知,材料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根据材料一“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洛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可知,材料一还交代了通用语形成和变革的原因。(2)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根据“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可知,语言规范的功能,即匡谬正俗;根据“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可知,语言规范的功能,即: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为语言生活服务;根据“‘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可知,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5.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可知,语言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产生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凡尔赛”“奥力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网络热词的诞生都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要受到语言规范约束和整合的。根据材料二“语言观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可知,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当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可以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所以当网络语言出现时,语言规范可以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使语言有序发展。

现代文阅读Ⅱ

飞翔的故事(三)

李浩[注]

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

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

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

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

……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

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

“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

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

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干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

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

……得到消息的炎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

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挥了挥手。

“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这样……"

“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先听我说……"

“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

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

“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

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办法让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

第二日早晨,炎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

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

(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

[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

B.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

C.文中多用对比,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

D.“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

7.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暗示潜在危险在不断地积聚增大。

B.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

C.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保护精卫埋下了伏笔。

D.“海浪里的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8.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9.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本文是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的?试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答案】6.D

7.B

8.主题更加集中。精卫化鸟的细节突出了精卫娇纵任性、蛮横偏执的个性,给人成长的思考,而“衔石填海"部分表现了精卫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执着精神。形象更加鲜明。结尾展现“鲜血一样颜色”,“尖叫着"“急速地飞了出去”等细节,突出了她的一心复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彩。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艺术效果上来说,故事定格在精卫化鸟急速飞出的画面,用省略号替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这篇小说改编自神话,情节超越现实生活,如炎帝和龙王的形象,退海、化鸟等情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虚构的特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展现有艺术真实性。小说细节真实,情节合理;精卫自我膨胀的成长悲剧,也是溺爱、迁就的教育悲剧,悲剧具有必然性。现实生活中有精卫这样的年轻人,也存在养成他们的品性弱点的社会土壤。小说对神话故事的“再虚构"隐射了现代社会青年教育成长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古代白话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6.D."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错误,这句话表现了精卫不通情理、自以为是、蛮横固执的性格。

故答案为:D。

7.B:“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错误,精卫说的“我不是笼中的鸟”表现了她的个性,但这句话不能展现文章的主题。

故答案为:B。

8.由前文和“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

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可知,炎帝劝告精卫不要再去找龙王

麻烦,龙王也想化千戈为玉帛,但是精卫“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结尾段描写精卫尖叫着冲出

去,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格,给人成长的思考,可见小说结尾更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上,前文写"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

惯最纵容的女儿%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等可以看出精卫的任性蛮横,结尾段写死后变为精卫的精卫依然如此,突出了她的一心复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彩。读者效果上,“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用省略号替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想象精卫鸟将去做什么,结果如何。

9.虛构,由小说内容可知,小说改编自《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这一神话传说,小说中炎帝、龙王的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小说中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说,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等情节同样超越了现实生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虛构的特点。真实,就细节而言,小说记叙描写精卫因为受到炎帝的疼爱而娇纵任性、蛮横偏执,以至于想要让海浪后退,固执复仇,这些情节和细节与现实生活中的溺爱教育相吻合,体现了情节和主旨的真实。小说具有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无法无天,刁蛮固执。由此可见小说来源于真是的现实生活,又通过虛构的情节、故事、人物等映射现实生活,指出现实社会存在的教育成长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昂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鳌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疽疡,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俞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上默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B.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C.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D.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掌管礼乐、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B.经筵,封建帝王为自学经史而特设的讲经论史的御前讲席。

C.庚寅,为天干中的庚与地支中的寅的搭配,文中用来纪年。

D.叩首,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俗称叩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不仅将邪恶的佞臣放逐、斥退,而且还任用贤能,采纳建议改正自己的错误。

B.明孝宗能人尽其才,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重用刘大夏,曾两次征调时任两广总督的刘大夏来京担任兵部尚书,均被他以年老生病拒绝。

D.明孝宗在弥留之际,让刘健等大臣接受遗命,让他们教导太子改正贪图安逸享乐的毛病,让太子成为好君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②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谷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0.D

11.C

12.C

13.①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

②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

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内心专一啊!

14.第一问:君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任用贤能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危机四伏。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亲贤臣,远小人。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官职;古代礼仪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首先要通读大意,其次要注意句子成分,根据人名、地名、文言虚词以及修饰关系,和句子结构等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对常见的文学常识积累掌握能力。考查内容一般包括官职、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科举、姓名、宗法等,常考官职以及科举。要多注意平时的积累,另外联系上下文。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明确题干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次对各选项逐一分析。要读懂文言文,注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然后进行各选项判断。

(4)本文主要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重点字词的翻译,包含实词虚词等,一般采用直译、组词、替换等。二是重要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等,一定要根据句式调整语序。

(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明确问题,再通读文言文,基本明确文言文大意。再根据问题去文中找对应,进行文言翻译,概括出答案。

【附参考译文】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下诏大赦天下,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

过去朝廷中邪恶奸佞的臣子,几乎全被放、放逐斥退。冬天十月,皇帝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在此之前,大学士万安结交万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之离开。礼部右侍郎丘浚进献他所著的《大学衍义补》,皇帝读后,非常高兴,提拔他为礼部尚书。还下令礼部刊印发行。弘治元年春正月,皇帝召见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让他担任左都御史。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立即斥退他们。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弘治五年五月,派遣朝廷臣子带着内库的银两,赈济杭州、嘉州、湖州三地严重的水灾。弘治十年二月,上多次游玩宫中后花园,侍讲王鏊担任御前讲席,讲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玩田猎的事。皇上醒悟,采纳他的劝谏。太监李广凭借旁门邪道受到宠幸任用,权势压倒朝廷内外。正赶上年幼的公主因为水痘夭折,太皇太后归罪于李广。李广恐惧,饮毒酒而死。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召见两广总督刘大夏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在朝廷谢恩之后,皇帝回到帷殿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所以推辞。”皇帝沉默不言。五月,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让他做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第二天,皇帝去世。

谷应泰说:孝宗恭顺节俭仁德贤明,辛勤地寻求治理之道,设置贤能的辅佐大臣,召见敢于直谏的大臣,寻求品行端正的士人,断绝邀宠的门路。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时候吗?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这不能不审慎啊。

10.“结万贵妃兄弟"是动宾短语,“万贵妃兄弟”是"结"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C;“稳闻”是修饰关系的词语,中问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句子翻译为:在此之前,大学士万

安结交万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

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之离开。

故答案为::D

11.C.“文中用来纪年"错误,文中应该是用来纪日。

故答案为:C。

12.C.“曾两次征调时任两广总督的刘大夏来京担任兵部尚书,均被他以年老生病拒绝"错,原文为"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应该是刘大夏两次请求辞去两江总督,没有

被批准。

故答案为:C。

13.①“稼穑”,耕种收获;“渎乱'’,亵渎迷惑;“宸聪",皇帝的心灵。句意: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

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

②”纳贿",受贿,收受贿赂;“簿籍”,账本,簿册;“籍没",登记并没收家产。句意: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

③利:锋利食:吃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内心专一啊!

故答案为:①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②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内心专一啊!

14.要分析这句话说的道理,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意思。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这不能不审慎啊。前文“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意思是说“孝宗恭顺节俭仁德贤明,辛勤地寻求治理之道,设置贤能的辅佐大臣,召见敢于直谏的大臣,寻求品行端正的士人,断绝邀宠的门路"。再结合前文,孝宗皇帝即位即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任用王恕、丘没、马文升、刘大夏,罢免万安,“命搜广家,得纳贿薄籍.…籍没之",在临死前“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嘱咐

这些大臣“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可见世上确实有小人和贤臣,只是看君主怎么任用。任用贤臣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会出现危机。可见君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所以谷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意在告诫后世君主

做到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古代诗歌阅读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注

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注]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指兴庆宫。阁道,指连接两宫之间的复道。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作春望诗,本诗是王维的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萦”字写渭水曲折形态,以“绕"字显宫殿依山而建之势,彰显长安依山傍水雄姿。

B.颔联写天子的车驾行走在复道上,远远高出宫中的柳树,从阁道上回望,御苑里繁花姹紫嫣红。

C.本诗定点换景,视线多变,由城外山水到宫内花柳,再到百姓人家,远近变换,立体感强。

D.尾联饱含警策之意,认为天子应乘时令奋发作为,而不应在美好的春季兴师动众,赏玩景物。

16.请简要分析颈联是如何突显盛世气象的。

【答案】15.D

16.以凤阙高耸尽显皇城阔大巍峨,烘托唐王朝气象之盛;以雨中春树生机勃发象征唐朝国势昌盛;以万家攒聚、人烟阜盛表现唐政治清明,政通人和。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找准诗歌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然后比对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句的能力。首先大体翻译诗歌,明确诗歌内容。其次结合内容和技巧进行赏析,最终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句的能力。首先大体翻译诗歌,明确诗歌内容。其次结合内容和技巧进行赏析,最终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15.D.“尾联饱含警策之意,认为…”错误,本诗为应制诗,无警策之意。

故答案为:D。

16.“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两句是回看中的景象。云雾低回缭绕,盘亘在广阔的长安

城上,云翠中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像要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兩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在

兩水的沐浴中,更加显得生机勃发。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兩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兩,满城在由兩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

具体来说,凤阙高耸,烘托唐王朝气象之盛;春树勃发,象征唐朝国势昌盛;万家攒聚、人烟阜盛表现唐政治清明,政通人和。

故答案为:以凤阙高耸尽显皇城阔大巍峨,烘托唐王朝气象之盛;以雨中春树生机勃发象征唐朝国势昌盛;以万家攒聚、人烟阜盛表现唐政治清明,政通人和。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注意句子的理解和易错字:臾,羞,谀,壑,嫠

故答案为:

(1)第1空、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第2空、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第1空、位卑则足羞

第2空、官盛则近谀

(3)第1空、舞幽壑之潜蛟

第2空、泣孤舟之嫠妇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明确考试的篇目,对句子准确理解,做题时留意诗歌的出处以及语境,这需要平时多积累,重要的一点避免易错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

我觉得散文首先是好好说话,不用力。新散文也好,原生态也好,都不过是衣裳。我们可以穿不同的衣服,但是不能为了穿衣服,而把自己的身体扭曲。我经常看到《一把刀子割破夏天》《被水洗掉的稻田》等等一类的散文题目。甚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什么什么大奖,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的标题就类似于此,叫做《一枚钉子在某某路上狂奔》。我觉得好笑。有必要这么写文字吗?吃饭,行路,说话,穿衣都是入文的平常片段。有人写吃饱饭以后的样子,有人写饥饿时的样子,这本____。可是,有些新散文的代表作者,一下笔就很用力,把文字像钉子一样往饭桌上砸,仿佛食物是一切比喻的源头,写了半天,____。其实,拼命想着与众不同,就有当作珍珠的危险,强迫症一样扭曲文字正常的流向,____,连好好说话都不会了。此外,当下散文写作,成功的和失败的,乡土散文居多。这些乡村歌手们,是一个旁观者或者路人,他们有熟练的画笔和____的表情。但是,乡土成了可以用油来炒拌的一个食物。滋味虽然有了,却缺少良心。我们确实发现乡土散文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它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巴里人。但要看作家是否有真情写出变化着的乡土,是否写出了过去的乡土生活的余味,是否有切身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感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无可非议;不知所云;长此以往;居高临下

19.所以,乡土成了一个可以用油来炒拌的食物。虽然有了滋味,却缺少良心。

20.①把不同类型的散文比作衣服,把写散文比作穿衣服,把写作时用力过度比作为了穿衣服扭曲身体;②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散文写作要好好说话不可用力过度的观点。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应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学生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根据类型特征去排除错误选项。学生还需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句子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即可。

18.第一空,语境形容散文作者写什么内容都是合情合理,故可用“无可非议"。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第二空,语境形容

有些新散文的代表作者过于用力,写了半天,不知道到底写的是什么。故可用“不知所云州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不知所以: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第三空,语境是说一直本着"拼命想着与众不同°的写作思路,会出现不好的结果,第三处可填〞

长此以往"。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长此以往的-此"是有所指,并多指不好的情况,作分句,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

故答案为:无可非议;不知所云;长此以往;居高临下

19.原文语句有三处语病:①不合逻辑,根据语境,上文语句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为因果关系,而非转折关系,“但是’应改为“所以"或“因此”。②语序不当,“—个"这个定语应放在“可以用油来炒拌”的前面。③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放在“滋味"后面,致使“却缺少良心"的主语变成了“滋味”,明显不合文意,应改为“虽然有了滋味"。

故答案为:所以,乡士成了一个可以用油来炒拌的食物。虽然有了滋味,却缺少良心。

20.新散文也好,原生态也好,都不过是衣裳”运用比喻修辞,将"散文"比作”衣裳";“我们可以穿不同的衣服”将“写散文"比作“穿衣服”;“但是不能为了穿衣服,而把自己的身体扭曲"将过度用力地写作散文比作“把自己的身体扭曲”。整个句子运用多个比喻修辞,将散文、写散文、过度用力写散文比作日常生活中的衣服、穿衣服,化抽象为形象,通俗易懂,生动地表达了散文写作要好好说话不可用力过度的观点。

故答案为:①把不同类型的散文比作衣服,把写散文比作穿衣服,把写作时用力过度比作为了穿衣服扭曲身体;②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散文写作要好好说话不可用力过度的观点。

语言文字运用Ⅱ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①____。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②____,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在北方的冬季,③____,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如果饭后匆忙离开,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

D.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D

22.饭后散步也有讲究;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室内外温差较大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是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学生首先根据平时积累正确理解词语含义,还要结合文本理解其含义。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另有字数限制,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方法,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21.文中的“我们”是指说话者、作者。

A“我们"指“小明和小强”两人。

B“我们"是“你”之意,不包含刘老师,指小明。

“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

D“我们”与划线句中的“我们",指说话者或作者。

故答案为:D。

22.第一处,要考虑后面讲的是饭后散步的正确做法,结合“不过”分析,此处作为承前启后的过渡句,与上文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形成转折,故填:饭后散步也有讲宄。

第二处,要考虑饭后马上散步的后果,最后提到了“消化不良”的疾病问题,源于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故填: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

第三处,前面点明是冬季,后面点明是在温暖的餐厅,导致饭后马上散步出现疾病的原因是温差太大。故填:室内外温差较大。

故答案为:饭后散步也有讲究;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室内外温差较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上而知止方为正“上"、“止”和“正"看上去只是笔画的差异,但其语义蕴含的道理,不论对个人,还是国家和民族都具有积极的警示作用。只有很好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让它们实现和谐共振,才能达成所愿。

对原有层次的穿越,是发展的旨归所在。个人也好,社会也罢,只有不断地实现突破,才能更好的发展。苏炳添驰骋在田径赛场,创造了亚洲记录,这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如果一味守着这个记录,他就不可能在奥运赛场夺得奖牌,以证明黄皮肤不比其他皮肤的人差。之所以能够在赛场上扬眉吐气,源于他不断地追求进步。不过,苏炳添实现自我的突破,是遵循自身的体质,并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不是盲目地、反科学地超过人体极限实施的训练所达到的结果。

个人如此,再审视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也是如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目标,而是在立足国情,审时度势作出的科学决策的指导下实施的。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是走出符合自己国情道路的基本前提。只有守住这个方向,守正创新,才不会偏离正轨。当然,在逐梦的路上,我们切不可以被速度和激情加持,要循序渐进,把握好节奏,切不可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冒险、冒进追求速成的。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事物的基本趋势,不论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还是人的精神涵养都是在追求进步中不断突破创新。正是这样,人类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人类文明才不断变得先进。但是,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性,我们在寻求上进的过程中不能被杀鸡取卵的速成性思维加持。遵从事物本身的属性,立足现实,实事求是,惟其如此,才不至于出现追求的与实现的发生悖反的尴尬。

快节奏发展的时代,为每一个有为青年提供了展现自我、证明自我人生价值的机会和平台。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客观地审视自己,立足实际,创造有利的条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积跬步",才能“至千里”。如果追求速度与激情而置自身条件于不顾,只会让自己在逐梦路上偏离正轨越来越远。追求上进、适可而止与守正创新和谐共振,才会成就大美人生。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它有两个部分组成:一幅由上、止和正组成的图画,图片上的三个字虽然只有一个笔画之差,但从词义上理解却有迥异的含义。“上"指上进,意思是要有目标、理想,为了理想要不断努力奋斗。“止”指知止,意思是要懂得适可而止,要学会知足,要知道见好就收,不然后继乏力,难以持久。要知道抑制奢靡、贪婪之念,不然就会侵害到他人的利益,也有损自己的德性。“正"指守正,是对正道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看,“正"指的是事物的本质与存在、发展的规律,“守正”就是坚持实践第一,从客观事实出发,从事物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科学把握事物本质,自觉按规律办事。

接着要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止、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上”是理想与追求,是人前进的动力;而“止"是理智,是保证前进的正确方向。人不能一味地往前冲,要懂得调节,该止则止,这符合中国的“贪多必失”“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传统思想。而当我们既懂了追求进步的重要性,又能用“适可而止"的思想调节,“上止”结合,成就有理想有策略的人生,就能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造就和谐自我,做到“守正"。

材料中的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对三个字的含义做了解释,第二段文字则是以三个字的含义观照现实,说明这三个字表达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适性的意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一个对象都息息相关: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而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是盲目地攀比,而要立足自身实际,客观地审视自己;而且在行走的过程中要拿捏好尺度、掌控好速度,不可冒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行稳致远。基于此,由材料引发的思考有:在追求人生目标时该如何把握尺度;上、止和正对涵养心性有什么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如何处理好上、止、正的关系。

明确了情境材料的内容,再看写作任务。从要求上来看,“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写作时需要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而“体现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则指出了文章构思立意和表情达意的方向。

鉴于此,写作时可以先根据材料的内容提炼文章的主题——理性处理三者关系,实现和谐共振,成就精彩的人生;继之,把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然后,从现实社会和人生的角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和谐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对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意义;最后,用观点审视当下,观照当代青年,阐述成长和发展中处理好三者关系的重要性。

立意:

1.上进知行止,守正抱初心。

2.守三字箴言,做有为青年。

3.青年人当上进知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论语·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吕氏春秋·知化》云:“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秦朝文字规范统一的措施对共同语的确立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扬雄《方言》中的“通语"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语,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篇》)。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落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颜之推主张“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语音作为规范语言的基础语音,他反复较量,最后取南方金陵语音和北方洛下语音两相折中,作为南北通用的标准语音。“这种主张,奠定了隋唐统一中国后的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比较重要的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国家的主导性或基础性方言由中原地区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称为“官话"。

纵观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何种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一般都城所在地方言就成了全国通用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平原——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优势决定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通用度非常广,其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新老都城所在地,而是广泛存在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广大地区,最终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需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表明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全国通用交际工具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

B.用“雅言”解读经典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

C.秦朝统一天下后,李斯倡导对全国通用文字进行规范统一,这一措施促进了共同语的确立,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强盛。

D.隋唐以后,通用语的确立以颜之推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历代政府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出现大规模迁徙,常常会导致各种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

B.凭借政治方面的优势,古代王朝都城的语言一般更容易成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

C.正确使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语言生活,就能够做好语言规范。

D.改换视角,综合理解语言规范,可以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使语言规范研究跨越发展。

3.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A.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

B.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C.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章学诚《文史通义》)

D.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4.两则材料都对语言规范进行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

5.“凡尔赛”“奥力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Ⅱ

飞翔的故事(三)

李浩[注]

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

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

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

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

……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

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

“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

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

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干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

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

……得到消息的炎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

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挥了挥手。

“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这样……”

“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先听我说……”

“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

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

“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

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办法让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

第二日早晨,炎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

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

(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

[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

B.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

C.文中多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