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件_第1页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件_第2页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件_第3页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件_第4页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物流系统1.1物流的概念

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定义

1994年,欧洲物流协会将物流定义

1981年,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对物流的定义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下一页1.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它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逆向移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满足客户要求。该定义强调了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有效率、有效益”流动,说明物流的目的是“满足顾客要求”,明确地提出了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物流管理必须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反映了美国物流界对物流的认识的深入以及物流内含和外延的变化。返回2.1994年,欧洲物流协会将物流定义为:两维矩阵,第一维是物料流,由采购、物料管理和实物配送三个业务功能组成,第二维是活动内容,由顾客服务、运输、仓储、物料搬运、物料计划与控制、信息系统与支持以及管理等六部分构成。该定义强调了物流的业务范回和活动内容。返回3.1981年,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及配送等诸种活动返回4.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则是: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定义既参考了美国、日本的物流定义,又充分考虑了中国物流发展的现实。返回

不同的国家对物流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反映出以下几个基本点:物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物流概念与物流实践最早始于军事后勤,而“物流一词没有限定在商业领域还是军事领域。物流管理对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活动都适用”。物流无论从PhysicalDistribution还是Logistics的内涵中都强调了“实物流动”的核心。物流的功能主要以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信息等所构成。图1.1物流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活动

现代物流理念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也逐步从以运输和仓储管理为主要功能的传统物流阶段进入到以综合化、网络化、集成化、系统化为特征的现代物流阶段。现代物流具有现代物流的理念,其主要理念如下:市场延伸的观念

“军事后勤”与物流服务观念

物流价值与利润观念

物流系统化观念

精益物流观念

1.2物流系统概述1.2.1物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1.2.2物流系统的组成要素1.2.3.物流系统化概要下一页1.2.1物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1.物流系统的概念: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返回2.物流系统的特征1)目的性物流系统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这个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证将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在必要的时候,按照必要的数量送达到需求者的手中。物流系统的设计或者说将现存的物流结构向物流系统转变,必须首先明确物流系统的目的。2)整体性为保证物流系统目的的实现,构成物流系统的各个功能要素或者说子系统必须围绕着物流系统的目标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服从性企业物流系统的上位系统是企业的经营系统,物流系统是企业经营大系统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其子系统,为企业经营大系统服务。物流系统目标的设定,如物流服务水准设定要以企业总体的经营目标,战略目标为依据,服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要求。企业物流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4)信息性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离不开信息功能,信息是构成物流系统的核心要素,为使物流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行,必须对物流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偏差加以纠正,设计出来的物流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完善,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对信息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1.2.2物流系统的组成要素1.物流系统的一般构成要素:1)人2)财3)物4)信息返回图1.2物流系统的组成

2.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有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如果从物流活动的实际工作环节来考查,物流由上述七项具体工作构成。3.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1)体制和制度2)法律和规章3)行政4)标准化系统1.2.3物流系统化概要所谓物流系统化是指将物流从一种“混沌”的状态转变为有秩序的系统化状态。物流的系统化可以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和国民经济的角度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推进。在微观经济方面,主要是通过一般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经营政策,推动物流系统化;在国民经济方面,主要是通过政府经济管理门,站在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角度,为企业物流和物流经营事业创造宏观环境,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推动国家经济物流的系统化返回一般企业的物流系统化(1)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化,通过将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活动与物流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的物流系统化,是企业物流系统化的最基本部分。(2)交易双方企业间物流系统化:通过与供应方和产品销售客户的合作,实现运输和保管活动合理化的物流系统化。(3)同行业企业间的物流系统化:通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合作,在共同开展物流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物流系统化,如共同配送系统、共同集货系统等。2物流企业的系统化(1)物流手段间的系统化:通过不同运输手段的有机结合实现的物流系统化,

如,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等。(2)物流企业间的系统化:通过物流企业问的合作实现的物流系统化,如共

同配送中心,共用信息系统等。(3)物流需求间的系统化,通过对物流需求的集中、组合等实现的物流系统化,如,小批量货物的配载运输等。

3国民经济物流系统化国民经济系统化是站在宏观系统的角度,通过长期计划的制定,公共投资政策,行政手段促进物流系统化。1.3物流系统的结构组成系统的相互联系的要素的整体形态叫系统的结构。物流系统的目标是要通过相互连系的要素的协同运作才能完成的,这些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合构成了物流系统。物流系统的要素组成的结构从不同角度上看主要有:流动结构、功能结构、供应链的物流结构、治理结构、网络结构、产业结构等。下一页1.3.1物流系统的流动结构物流系统就像是一个完整地流,它具有流的五个流动要素: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物流的五个流动要素是相关的,流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载体的类型和规模,流体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流向、流量和流程,流体、流量、流向和流程决定采用的载体的属性,载体对流向、流量和流程有制约作用,载体的状况对流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会产生影响等等。因此,对于物流系统应该根据流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流向、流程的远近及具体运行路线、流量的大小与结构来确定载体的类型与数量。返回1.3.2物流系统的功能结构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包括:运输(含配送)、储存(含仓储管理和储存控制)、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但是,如果将社会生产与消费分成不同的区间,如原材料供应区间、生产区间、流通区间、消费区间等,再来分析不同区间的物流系统,则在功能结构上肯定会有差别。返回1.3.3物流系统的网络结构1.物流系统的网络要素:物流系统的网络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点、线。点是在物流系统中供流动的商品储存、停留的,以进行相关后续作业的场所,如工厂、商店、仓库、配送中心、车站、码头等,也称节点,点是物流基础设施比较集中的地方。连接物流网络中的节点的路线称为线,或者称为连线。物流网络中的线是通过一定的资源投入而形成的。2.物流系统的网络结构物流系统网络的组成要素节点和线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物流系统的网络结构,由节点和路径组成的网络叫做图,根据结构复杂程度,物流系统中的网络结构图可分为五类:1)点状图2)线状图3)圈状图4)树状图5)网状图返回图1.3物流系统的网络结构类型

1.3.4物流系统的治理结构物流系统的治理是指物流系统资源配置的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和方法。物流系统的资源在区域、行业、部门、企业之间的初始配置状态是历史形成的,不是按照一个特定的物流系统的要求来分布的。研究物流系统的治理机制,以及不同的治理机制形成的物流治理结构有助于解决将产权分散的物流资源集成为能够为众多特定的物流系统服务的问题,并在达到这些目标的同时使物流资源的集成长期进行而不是偶尔或者借助于政府的宏观管理来进行。根据威廉姆森的理论,可以将物流系统的治理结构分为四类:多边治理、三边治理、双边治理和单边治理(一)多边治理根据多边治理原理,在建立一个物流系统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都能够从物流市场上通过交易购买得到。但这些资源不是专门为某一个物流系统定制的专用性资源,它能够用于很多物流系统,比如一般的铁路运输资源、一般的公路运输资源等。

(二)三边治理三边治理是指通过物流资源的需求方、供给方和第三方来共同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两种物流资源交易:(1)偶尔进行的交易。比如满载货物的卡车在长途运输中抛锚,需要一次性租用当地的装卸设备和人员。(2)资产高度专用化的交易。比如,专门为麦当劳提供沙拉酱、圆白菜、黄瓜、薯条、面包、牛肉等新鲜食品原料的配送中心及其物流设备,因为麦当劳的严格质量和服务要求,必须采用一些专用的运输车辆、包装材料、设备、冷库以及配送人员等。(三)双边治理

双边治理是指通过物流资源买卖双方共同治理的模式。对于重复发生的由混合和高度专用性投资支持的交易,通常设计专门的治理结构。由于交易的非标准化特征,根本性转换适用于这类情况。交易关系的持久性在这类情况中具有价值。交易重复进行的特征使专用性治理结构的成本能够收回。”返回1.4物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1.4.1物流系统的功能:运输功能仓储功能包装功能装卸搬运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配送功能信息服务功能1.4.2物流系统的作用:保值节约缩短距离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效益和附加价值1.5物流系统的分类1.物流发生的位置按物流发生的位置,物流系统可划分为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和企业外部物流系统。2.物流运行的性质根据物流运行的性质,物流系统可以划分为供应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系统、销售物流系统、回收物流系统和废弃物流系统。

3.物流活动的范围以物流活动的范围进行分类,物流系统可以划分为企业物流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4.物流构成的内容我们还可以根据物流构成的内容,把物流系统划分为专项物流系统和综合物流系统。第二章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2.1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概述1.物流系统规划的意义物流系统规划是指确定物流系统发展目标和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与行动的过程。物流系统是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综合系统,它涉及交通运输、货运代理沧储管理、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营销策划等领域。物流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影响其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多且变化大,其依托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不论是改进现状物流系统还开发新物流系统,进行物流系统规划都显得尤为重要。2.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1)开放性原则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寻求。2)物流要素集成化原则物流要素集成化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对物流系统功能、资源、信息、网络等要素进行统一规化、管理、评价,通过要素问的协调和配合使所有要素能够像一个整体在运作,从而实现物流系统要素间的联系,达到物流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的过程。

3)网络化原则网络是指将物流经营管理、物流业务、物流资源和物流信息等要素的组织按照网络方式在一定市场区域内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以实现物流系统快速反应和最优总成本等要求的过程。4)可调整性原则能够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应对这些变化。3.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步骤和内容1)调查分析阶段2)需求预测阶段3)规划设计阶段4)方案评价阶段5)实施阶段6)实效评价阶段图2.1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过程

2.2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2.2.1物流系统分析原理1)系统分析与物流系统分析用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现代物流学的核心思想。系统分析在选定系统目标和准则的基础上,分析构成系统的各级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费用和效益进行充分的调研、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建立若干替代方案和必要的模型,进行系统试验,把试验、分析、计算的各种结果同早先制订的计划进行比较和评价,寻求使系统整体效益最佳和有限资源配备最佳的方案,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物流系统分析(LogisticSystemAnalysis,简称LSA)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其所从事的物流服务及其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以系统的观点、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实现其空间和时间的经济效应。2)物流系统分析的原则与内容物流系统分析是以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优为目标,以寻求解决特定问题的最优策略为重点,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给予决策者以价值判断,以求得有利的决策。

(1)对现有系统的分析(2)对新系统的分析3)物流系统分析的要点和步骤表2.1物流系统分析要点

图2.2物流系统分析步骤

2.2.2物流供需平衡原理1)物流供应物流供应包括交通运输等径路的供应和物流园区等节点的供应。交通运输等路径的供应主要指运输网络中线路、车站、码头等设施能力及服务水平,物流节点的供应主要指物流活动中所进行的包装、装卸、保管和流通加工等设施设备的容量及服务水平。2)物流需求物流需求包括物的位移及其相关服务(含信息)方面的需要。物资的流动是由于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需要,它是受生产力、生产资源分布、生产制造过程、消费分布、运输仓储布局等因素的影响的。宏观上,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物资需求的数量、品种、规模是不同的。微观上,物流需求的数量和品种往往随季节性变化,此外,现代科技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日益变化,也提高了物流需求随时间变化的敏感性。生产力布局、社会经济水平、资源分布、用地规模使物流需求呈现出地域差异和分布形态差异。

3)物硫系统供需平衡分析(1)物流系统的内部分析物流系统的内在特征表现为: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为目的,把适合的质量、适合的数量、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点、优良的印象、适当的价格和适当的商品作为原则。(2)物流系统和外部系统模式(1)F=f(A,L),表示物流的流的模式,取决于物流系统与活动系统的共同作用。(2)A=g(F),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物流的模式可以通过改变物流系统(如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等)来改变社会经济活动系统。(3)A=h(F),表示物流的模式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物流系统,以适应活动系统的不断变化。(3)物流系统供需平衡(4)物流供应平衡模式

无论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来提高物流系统的容量,还是大兴土木建设众多的物流园区,购置大量的物流设备,都仅仅考虑了物流供给方面的对策。这种传统的解决方案虽然能达到供需间的平衡方式,但却忽视了对平衡点的限制,这种限制应该在环境(包括能源问题和污染问题)允许的范围内。初始物流需求(D0)和物流供应(S0)平衡到下一次平衡(D0—D’;S0—S’),一定时期内这种物流供给方面的对策(跟随需求的方式)非常有效,然而因财政和政策的困难将无法持久,这一结果将打破环境的限制。从物流供应和物流需求两方面平衡物流业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有助于缓解社会与自然界的尖锐矛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物流供应(S0—S’)不是单纯的量的绝对增长,而是基于技术手段上的质的增长;物流需求(D0—D’)并非量的绝对减少,相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但鉴于环境和城市社会形态的制约,需要通过种种政策和策略对需求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和分配。2.2.3物流成本效益分析原理(一)物流成本分析1.物流成本及其管理狭义的物流成本是指由于物品实体的位移而引起的有关运输、包装、装卸等成本。广义的物流成本是指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换而发生的全部成本,具体包括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半成品存放、搬运、装卸、成品包装及运送到流通领域,进入仓库验收、分类、储存、保管、配送、运输,最后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发生的所有成本。

2.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1)物流合理化物流合理化就是使物流设备配置和一切物流活动趋于合理,具体表现为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服务水平。(2)物流质量加强物流质量管理,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提高物流质量,才能不断减少和消除各种差错事故,降低各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才能降低物流过程的消耗,增加物流企业的盈利,才能保持良好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客户,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经营,提高物流效率,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

(3)物流效率提高物流效率,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储存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

(4)物流人才使物流合理化、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及物流效率,都需要专业的人员去做。他们工作的方法、态度,将间接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大小。重视物流人才,可以节省许多机会成本。3.物流成本计算方法①实际完全成本法,即直接物料和直接人工的实际成本加上预定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②标准完全成本法,即直接物料和直接人工的预定成本加上预定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③实际变动成本法,即直接物料和直接人工的实际成本加上预定变动制造费用(不含固定制造费用)。

④标准变动成本法,即直接物料和直接人工的预定成本加上预定变动制造费用(不含固定制造费用)。

4.总成本分析4.总成本分析

5.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1)统进分销,连锁经营(2)较快物流速度,扩大物流量(3)减少资金周转环节

(4)采用先进、合理的物流技术

(5)改善物流管理,加强经济核算

(二)物流绩效分析1.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对业绩和效率的一种事后的评估与度量以及事前的控制与指导,从而判断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完成的水平、取得的效益和所付出的代价。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及时、准确,绩效评价是不断控制和修正工作的一个动态过程。

2.物流的绩效评价(1)物流绩效评价的特殊性:复杂性(2)物流绩效评价的目的:通过物流绩效评价系统对物流作业进行监督、控制和指挥,以达到物流资源的有效地、合理地配置并且向客户提供达到或者超过协议服务水平的有效服务。

(3)物流绩效评价方法物流绩效评价可以分成单项的、基础的、基本业务绩效评价和总体物流活动的绩效评价两类。2.3物流需求预测2.3.1物流需求特征1.物流需求的空间和时间特征2.规律性需求3.不规律性需求如果某些产品、物料的需求由于总体需求量偏低,需求时间和需求水平不确定,那么需求就是问歇式的,这样的时间序列就被称为“不平整的(Lumpy)”或不规律的1rregular)。

4.派生性需求和独立需求物流需求随某种需求的发生而产生,该物流需求就是派生性需求。派生性物流需求可形成一组需求链,派生性需求模式会有很强的倾向性,而且不是随机的,只要最终需求确定、已知,利用派生需求的方法求得的需求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2.3.2物流需求预测方法1.定性分析:德尔菲法(Delphi)(1)选择专家。专家人数的确定依据所预测的问题的复杂性和所需知识面的宽窄,一般以10~15人为宜。所选择的专家彼此不发生联系,只用书信的方式与预测人员直接发生联系。(2)编制并邮寄“专家应答表”。首次交往需向专家介绍预测的目的,提供现有的相关资料,并邮寄“专家应答表”。(3)分析整理“专家应答表”。收集专家的意见和反应,整理“专家应答表”,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等工作。(4)与专家反复交换意见。将整理、分析、归纳和综合的结果反馈给各专家并进一步提供有关资料,让专家修订自己的意见,填写“专家应答表”,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得出预测结论。(5)将最终预测结论函告各专家并致谢。

2.时间序列法(1)移动平均法(2)指数平均法(3)外延平滑法(4)适应性平滑法3.因果分析法2.4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评价2.4.1评价的三个阶段系统规划是一个科学的、民主的、动态的集体思维与决策过程,评价分析是系统规划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内容。可以说,评价贯穿于规划决策过程的每一步。物流系统评价的完整内涵包括现状评价、决策评价和实效评估三个阶段,它们既受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这三个阶段是先后延续的、且周而复始。2.4.2技术性能评价物流系统技术性能评价可以分为静态评价、动态评价和总体评价。静态评价完成如下工作:物流系统(包括运输网络、物流节点和信息络)的建设水平、布局质量、数量规模和容量大小,分析整个网络的几何拓扑结构、联结质量、覆盖密度和物流吞吐能力等等性能。进行这些性能的评价时,要结合考虑城市的规模、格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动态评价进行运输网的运输效率、能力及可达性评价;分析物流节点的服务水平,包括订单完成率、响应时间长度、库存总时数和资金周转等,这与物流节点的运输、仓储、交易展示及信息的设施配备情况有关,同时评价信息网络的时延、响应时间、带宽、资源利用率等等性能。最后,在对物系统的空间、时间的静态、动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图2.7物流系统总体性能评价分析枢架

2.4.3经济评价物流系统规划的经济评价主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的目标是对物流网络与设施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以确定物流网络与设施消耗社会资源的真实价值。物流项目建设方案的经济评价是通过各比较方案的全部预计成本(费用)和全部预期效益的现值进行比较来考察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及优劣。图2.8物流规划方案经济评价工作程序框图

2.4.4社会环境影响评价评价一个物流网络系统的建设的好坏,决不仅仅以可度量的经济效益来衡量,而必须很慎重、很仔细地审视它将会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当然也包括潜在的经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起周围自然环境的改变,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而带来不利的影响;有利的环境影响,也可能引起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带来积极的影响。另外物流系统网络的建设也会对该项目周边地区社会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中主要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积极影响;同样,不仅要站在建设项目目标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还要站在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物流网络系统。表中前三个方面的影响属于描述性的,有些可以在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中得到反映,有些则可通过专家调查和民意测验以及项目实施后的“后评价”来考虑。后两个方面的影响与实际环境联系紧密,并且指标可以定量化,在规划方案实施前应充分预见和慎重考虑。2.4.5综合评价1.明确评价前提首先需明确评价立场,即明确评价主体是系统使用者还是开发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或其他受影响者;其次,要明确评价的范围和时期,即评价对象涉及哪些地区和部门,评价处于系统开发的哪个时期。2.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评价目标,这是评价的依据。目标也是分层次的,可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物流系统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总目标就是整体评价备选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具体目标要根据方案的性质、范围、条件等确定。目标结构确定后,就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和标准可以说是目标的具体化,根据具体目标设立相应的评价指标。3.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指标体系建立后,各个指标在系统评价中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由此需要确定指标的权重。权重具有随机性与模糊性,它是一个模糊随机量。在综合评价中权重可以定义为元素对于整体贡献的相对重要程度,即元素能够反映总体的程度。

4.量化各项评价指标要量化各项评价指标,需先确定相应的量化标准。每项评价指标都应有详细的评价标准,对于可用货币、时间、材料等衡量的指标,可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对社会、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评价,则只能先作定性分析,然后确定量化方法。对每项评价指标,均需规定计算方法,并对评价标准作恰当的说明。评价标准确定后,就可根据该标准对评价指标平分。在确定评价指标的量值时,可采用直接定量、模糊定量或等级定量等方法,视具体指标的特点分别加以应用。2.5评价指标综合方法2.5.1层析分析法1.明确问题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3.建立判断矩阵4.层次单排序5.一致性检验2.5.2模糊评价法糊评价法是运用模糊集理论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决策的一种方法,可以获得各候选方案优先顺序的有关信息。模糊评价法的基本概念如下:(1)评价指标集和指标权重(2)评价尺度集(3)隶属度和隶属度矩阵(4)综合评价向量Sk第三章物流园区规划3.1物流园区概述3.1.1物流园区的定义物流园区(DistributionPark)是国家或者地区为了研究和发展某一个或者多个特定物流领域的事业,以此为基础逐步建设成为该领域内具有强大核心竞争能力主体而确定的中心性区域。3.1.2物流园区的特征1.综合性2.复杂性3.独立专业性下一页1.综合性物流园区集合了不同的包装方式、不同的搬运工具与效果、不同的装卸模式、不同的运输方式、不同的存储能力与规模、不同的流通加工能力和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等多角度、多模式、多层次的物流环节与功能,对于完成园区内各项物流业务,具有良好的统一性和高效性。物流园区真正地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不同性质、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行业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综合管理、统一运作,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返回2.复杂性由于集合性和综合性等原因,物流园区具有比一般的物流中心和工商企业更为复杂的内在因素,其管理与运作的困难度当然就更高。返回3.独立专业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流领域与生产领域逐步分离,一些大的生产厂家,已经很难明确产品的集中生产基地,某一种产品可能有许多不同的零件生产地,出现了分类生产的倾向,为了使物品能在生产基地和部件引进地之间及时准确地运送,必须要有专业物流企业来支撑。物流园区的产生就是适应了这种社会分工的需求。一般来讲,物流园区的独立专业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物流园区中,原则上不单独发展制造业;另一方面,在物流园区的服务半径内,原则上不应该再发展分散的自用型物流业,在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整体功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返回3.1.3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的比较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是物流系统中的三个常用概念,有必要将三者进行进行基本的区分。物流园区是相对于微观运作的物流主体而言的,从功能和涵盖范围来说,它是介于流通区域和物流中心之间的物流节点。一般来说,一个大型的流通区域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物流园区(比如东北区域、华东地区等),物流园区可以包含多个具有不同功能和服务范围的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可以包含或者服务于多个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是除了具有物流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商流的功能,是物流节点和商流节点的综合。物流中心是处于枢纽或者重要地位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物流环节,并能将物流集散、信息和控制等功能实现一体化运作的物流节点表3.1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比较

3.1.4物流园区的作用作为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以及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功能区,其主要作用是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对于物流园区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集约作用有效衔接作用对联合运输的支撑作用对于联合运输的扩展作用对提高物流水平的作用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3.1.5物流园区的分类1.按照物流园区的功能分类2.按照物流园区依托的背景分类下一页1.按照物流园区的功能分类按照物流园区的功能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配送中心群组型物流园区和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以服务于城市消费物流为主,综合几家或多家配送中心在园区开展业务;货运枢纽性物流园区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货运方式,集成一种或几种物流运作方法,比如海运或联运,主要包含港口物流集散及拆、拼箱处理和简单加工业务;陆路集装箱联运业务;航空物流的到发组织业务、国际货运代理、保税服务等提供服务空间;在每种业务背后,均有大规模的仓库群作为支持;综合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有以上几种物流园区组合而成,兼具几种物流园区的功能。返回2.按照物流园区依托的背景分类在目前的物流园区认知上,人们通常按照园区所依托的背景来定义,亦即根据物流园区依托的干线运输和支线运输模式,综合其货物批量大小、集结形式、运输交会的方式和功能的柔合形式进行考虑。根据不用的依托背景,可以分为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机场的空运业务),口岸物流园区(依托港口水运),内陆物流园区(依托公路、铁路运输),保税区域的物流园区(以工业园区或港口保税区),物资集散基地(依托与物资、商品交易市场)。返回3.2物流园区的规划及设计原则3.2.1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客观分析,定量定性预测的原则适度的前瞻性原则经济合理性原则环境合理性原则统一规划原则3.2.2物流园区规划涉及的因素进行物流园区规划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背景资料。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工业、农业、商业、住宅布局规划。交通运输网及物流设施现状。交通运输干线、多式联运中转站、货运站、港口、机场布局现状。城市规划。城市人口增长率、产业结构与布局。一些城市的物流中心选址不当,往往会在主干线通道上造成交通阻塞、运距过长,造成能源浪费车辆空载率增高、调度困难等问题。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3.3物流园区的选址3.3.1物流园区的选址原则一般说来,物流园区的选址应该符合以下几项原则:1.接近市中心。由于市中心商业网点集中,是配送中心的主要供、配货对象,靠近市场、缩短运距、降低运费、迅速供货是配送中心布局的主要考虑因素之。2.靠近交通主于道出人口。公路是配送中心供、配货的主要货运方式,靠近交通便捷的于道进出口便成为配送中心布局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3.追求较低的地价区位。物流企业以效益为宗旨,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地价的高低对其区位的选择有重要影响。4.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条件。随着物流园区的建设,许多大规模的配送中心聚集在一起,现代化的运作需要机械化处理设备,拥有一定数量和素质的劳动力也就成为影响配送中心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5.良好的可达性。因配送产品类型和市场数量不同,配送中心对可达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经销易损坏、腐烂的产品需要频繁快速的输送,需要较好的可达性,因此更要求靠近市场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类产品配送中心的分散布置。6.靠近铁路枢纽。铁路具有运力强和运费低的优势,但运距超过400~480公里时,铁路才具有竞争力。7.位于集中消费物流区。这主要因为:第一,消费物流是流量最大的物流,消费物流主要是从国际和区域物流中转化而来的,是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的下游物流,对国际和区域物流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二,物流配送中心接近市场和消费地是其空间布局的一大发展趋势。

3.3.2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原则1.规模效应的要求2.给物流提供必要的停歇中转空间3.减少物流的不合理流动4.保证物流供应的顺畅和反应的快捷5.满足环境发展要求3.4物流园区的建设3.4.1物流园区的总体设计内容一般来说,物流园区的设计都需要包含以下内容(项目模块):1.物流园区在整个地区的地理位置;2.物流园区在该地区的位置及其面积的量化;3.物流园区与当地周边物流设施的衔接的可能性;4.物流园区的能力定位;5.物流园区内部的功能分区;6.物流园区各个功能区域的面积的量化;7.物流园区功能区域的内部规划与设计;8.物流园区各个建筑物内部的路径设计与优化;9.物流园区物流设施设计;10.物流园区物流设备(含软件信息系统)设计;11.物流园区内部各个功能模块的流程设计;12.物流园区的人力资源及其经营团队设计。3.4.2物流园区的功能设定1.国际货运枢组型物流园区2.时效性区域运送型物流园区3.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

3.4.3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原则1.根据系统的概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整体优化。同时也要把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2.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并贯穿在设施规划的始终,因为企业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化。3.从宏观(总体方案)到微观(每个部门、库房、车间),又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例如布置设计要先进行总体布置,再进行详细布置。而详细布置方案又要反馈到总体布置方案中去评价,再加以修正甚至从头做起。4.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流程,这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减少消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在时间上缩短作业周期、空间上少占用面积、物料上减少停留、搬运和库存,才能保证投入的资金最少、生产成本最低。5.重视人的因素。作业地点的设计,实际是人—机—环境的综合设计。要考虑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3.4.4软硬件设备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软硬件设备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问题,难以具体论述。一般来说,软硬件设备系统的水平常常被看成是物流园区先进性的标志,因而为了追求先进性就要配备高度机械化泊动化的设备,在投资方面带来很大的负担。但是,以欧洲物流界为代表,对先进性定义的理解有不同的侧重。他们认为“先进性”就是合理配备,能以较简单的设备。较少的投资,实现预定的功能就是先进。也就是强调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方法,从功能方面来看,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是衡量先进性的最主要因素。3.5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3.5.1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现状。自1998年以来,我国工商企业及物流企业运用物流技术的领域不断扩展,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呈良好势头,物流园区开始出现并被列入大力发展的产业范畴。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的局面。比如:深圳已经将物流与金融、一高科技一起列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并规划发展西部港区、盐田港、平湖、笋岗、南山、龙岗等6大物流园区。上海准备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天津将规划开发区工业物流园、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区、交通局物流货运中心5大物流形象工程。成都拟建八里庄仓储物流中心项目。青岛依据其“以港兴市”的方针,决定先期建设6大物流园区,使多种功能不同的物流园区连成一片,占地2.3km2,有为港口配套专门搞国际物流的前湾国际物流园;有专为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储物流园;有为农副产品加工配送出口服务的普民物流园;有为出口加工区配套的玉龙物流园;有专为山东造纸业提供分拣、包装、配送服务的废纸物流园;青岛的空港物流园区也被提上建设发展的日程。现代物流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南沙、新沙、花都等3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随着这些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我国的物流产业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3.5.2物流园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物流园区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园区规划要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相协调园区的功能定位要明确抓好物流资源的社会化整合和现代化改造发挥“区港联动”优势,发展保税物流园区合理控制土地价格,降低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成本第四章仓储及运输系统规划4.1仓储规划与库存管理4.1.1仓库规模与数量的确定1.仓库的规模影响仓库规模的主要因素包括:客户服务水平、所服务市场的产品数目、投入市场的产业数目、产品大小、所用的物料搬运系统、吞吐率、生产提前期、库存布置、通道要求、仓库中的办公区域、使用的支架和货架类型以及需求的水平和方式等。

2.仓库的数量确定仓库的数量一般要考虑四个因素:销售机会损失的成本(缺货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以及运输成本。图4.1物流成本与仓库数目之间的关系

3.仓库规模确定方法及其评价(1)静态规模的确定,即在某段时期内空间需求变化不大,但随着存货的售出或补入,短期内空间需求会发生季节性变动。

(2)动态规模的确定,即在数年内平均库存水平将有所变化的情况下确定仓库的规模。如果库容需求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是不稳定的,仓库规模的确定就成为一个动态问题,此时需要考虑仓库规模变化的时间与变化量等情况。因而要确定任何时段最佳的仓库规模必须对某一规模带来的效益与改变规模所需的成本进行权衡。

4.1.2仓库的选址仓库的选址决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考虑。宏观上分析怎样加快原材料供应源的寻找以及改进企业市场供给(提高服务或降低成本);微观上分析仓库的具体位置。从宏观角度出发,EdgarHoover根据仓库选择离消费地和产地的远近程度,提出三种仓库选址的战略类型:(1)以市场定位的仓库(2)以生产定位的仓库(3)市场定位和生产定位相结合的仓库4.1.3储存设备的选型和空间布局设计1.存储设备选型和空间布局设计原则充分利用仓库容量;便于存取货物;有利于提高搬运效率;有利于货物在仓库的快速流动等

2.影响储存设备选择的因素物品特性:是指物品的尺寸、重量、存储单位;存取特征:是指物品的储存密度、进出货原则、货位管理、订单特征、存取频率;搬运设备:指各种搬运设备配置;库房结构:主要包括库房长宽高、立柱间距、消防要求、通道宽度等。

3.储存设备选型和空间布局设计流程(1)存储需求分析(2)存储设备选型(3)方案评价(4)方案实施4.储存设备空间布局设计4.1.4库存设计库存管理需要在货物的供货能力(或客户服务水平)与支持它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其目标是在满足一定的供货能力的基础上库存的相关成本最低。1.供货能力(ProductAvailability)库存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一定期间内期望数量的产品有现货供应。判断标准是现货满足需求的能力。对单一产品,其服务水平P为:

m:每年产平缺货件数的期望值;N:年需求总量;服务水平P为从0到1的值。2.库存相关成本(1)订货成本(ProcurementCosts)订货时商品的相关成本往往是确定再订货数量的重要经济因素。订货成本包括不同订货批量下产品的价格或制造成本、生产的启动成本、货物运输成本等等。(2)库存持有成本(CarryingCosts)库存持有成本是因一段时期内存储或持有商品而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与平均库存量成正比,3.库存管理库存决策有两种外部条件,一种是理想的确定条件,即货物的需求量、采购价格等因素是确定的;另一种是不确定条件下,即在企业进行库存管理时,产品的预期需求受经济环境、竞争行为、政府政策的变化因素的影响而不准确,同时运输时间和订货周期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模型

库存管理符合以下假设条件:①需求是连续的、稳定不变的和已知的。②补货或提前期是稳定不变的和已知的。③采购的价格是不变的,不受订货批量或时间的约束。④运输成本稳定不变,不受订货批量或时间的影响。⑤满足所有的需求(不允许有缺货)。⑥无在途库存。⑦只有一种物品库存,或者至少物品之间没有相互作用。⑧计划用无限长。⑨资本的获取不受限制

P:订货成本;D:年需求量或产品的使用量(单位戮);G:一年库存持有成本(产品成本或产品价值的一个百分比);V:每单位库存的平均成本或价值。

图4.5确定经济订货批量的成本权衡

4.2运输系统概述4.2.1运输的概念运输就是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运输是物流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物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运输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配送,运输和配送的关系为:所有物品的移动都是运输,而配送则专指短距离、小批量、有组织、有固定渠道的运输。而配送可能还包括装卸、包装等环节,因此,配送和运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4.2.2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按运输机具的不同,运输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1.公路运输2.铁路运输3.水运4.航空运输5.管道运输4.2.3合理运输的五要素由于运输是物流中迂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物流合理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输合理化。运输合理化的影响因素很多,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五方面的因素,称做合理运输的“五要素”:1.运输距离。2.运输环节。3.运输工具。4.运输时间。5.运输费用。4.3交通运输枢纽规划4.3.1交通运输枢纽的概念交通枢纽是指建在某种交通网络上两条或多条线路交汇处,或几种交通网络衔接处,具有运输组织、中转、装卸、仓储、信息服务等功能的综合设施。枢纽内一般含有用于管理调度、候车或存货的各种建筑物、停放交通工具的场所、连接各功能区的内部交通联络线路。4.3.2交通运输枢纽的分类当枢纽只在一种交通网络上,只服务于同一种交通方式,称之为“单式枢纽”,例如公路枢纽、铁路枢纽、港口枢纽、航空港枢纽;当一个枢纽同时在两种或多种交通网络上且服务于多种交通方式时,称它为“复式枢纽”。从运输对象分,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客运枢纽、货运枢纽;从网络规模分,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城市交通枢纽、地区交通枢纽。4.3.3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及规划原则1.交通运输枢纽的一般功能交通枢纽要同时服务于两种交通元:运输对象(乘客和货物)和运载工具(车辆)。这两种交通元都到交通枢纽来集结,并发生乘降关系,交通枢纽就是为它们间发生乘降关系服务的。交通枢纽一般具有下面全部或大部分功能:(1)乘客或货物的集散;(2)乘客上下车或货物的装卸;(3)同一种交通方式或不同交通方式间的乘客换乘或货物的转载;(4)为乘客逗留提供各种服务(票务、饮食、休息、托运等),或货物的集理、分理、称重、简单加工、仓储(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货物,如鲜活物品、易碎物品、危险品和要求保温、冷冻的物品);(5)交通工具的停放、维护保养、加油、调度。2.交通运输枢纽规划的一般原则交通枢纽是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空间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总称。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形成与发展重要条件,也是构成城市的重要物质要素。它把城市与外部空间联系起来,促进城市对外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量,从而带动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在城市的用地规划中,交通枢纽的用地布局对城市工业、居住、仓库等用地布置有直接的影响,交通枢纽的布置直接关系着城市交通的格局。因而在作交通枢纽规划时,既要有利于城市物流的运营,又要尽量减少交通给城市卫生和城市内部交通等所带来的干扰,具体他说,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城市总体布局为前提,追求城市发展的总体效益;(2)兼顾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合理进行城市交通综合运输的布局规划;(3)注重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保证城市内外交协调和共同发展;(4)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应使其对城市的干扰降为最低。4.3.4交通运输枢纽规划1.公路货区枢纽

2.铁路货运枢纽3.港口枢纽4.航空港规划4.4交通运输路网规划4.4.1公路网规划1.公路网的概念公路网是特指某一地域内公路系统,具有特定的含义,有别于城镇市区内的道路网。从规划的角度出发,公路网可理解为区域公路网,亦可简称为路网。在区域公路网规划中,区域内的城市或集镇以及某些运输集散点(大型工矿、农牧业基地、车站、港口等),被视为一个节点,称为运输点。公路网就是指这些点相互之间的公路连线,各条路线按要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构成公路网。

2.公路网的规划公路网规划应根据区域交通源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质、河流、铁路布局、航运布局、区域周围地区的公路网布局以及原有公路网,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公路网规划首先应确定相应的运输控制点,也即公路网必须连接的地点,各级公路网的控制点应在该级区域中主要的交通源处。

3.公路网规划内容图4.7区域公路网规划程序框图

4.4.2城市道路网规划1.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由城市道路网、城市道路网辅助设施(公共停车场和加油站)以及以城市道路网为基础的公共汽车、元轨电车、小汽车、卡车、非机动车、步行等道路交通组成,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网络系统首先应满足客、货车流、人流的安全畅通,同时应反映城市风貌、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他设施提供空间,并满足环境、城市日照通风以及城市救灾避难等的要求,在进行城市道路网络系统的规划时,应对上述功能综合考虑,使之相互协调。

3.城市货运交通规划城市货物流通中心是运、储和批发三位一体的大型货物流通业务专用地区,它由货车枢纽站、批发市场、仓库和服务设施组成。

4.5我国交通十五规划概要

新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历程异于发达国家,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以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和巩固国防的需要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综合运输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加快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步伐,近20年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了前30年,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5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数量规模迅速扩展(二)质量水平大幅提高(三)运输结构明显改善4.5.2综合交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交通运输面貌发生的巨大改变,使“十五”交通运输发展比以往有了更加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交通运输的基础脆弱,承受需求波动的弹性小,尤其是当前尚没有足够的空间改善运输质量,交通运输仍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运输网规模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二)结构矛盾突出(三)技术装备水平与运输质量不高(四)交通运输改革相对滞后4.5.3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五”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平稳增长趋势,是我国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从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交通运输的发展机遇将大于挑战。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特别是加入WTO后将对我国交通运输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将会较快增长,促使交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2.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使货物运输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高附加值产品、特种货物及鲜活货物有较大幅度增加,使单位产值的货运强度有所下降,但货运需求总量仍呈增长态势,“十五”期间货物运输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0.5左右。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员往来将更加频繁,特别是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为扩大内需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客运需求增幅将高于货运需求,“十五”期间旅客运输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1.0左右。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承担的运输市场份额发生了较大变化,“十五”期间,随着运输市场竞争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企业之间在运输市场中所占有的比重将继续发生变化,并日趋合理。5.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内需,将使运输需求的总量、结构与分布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对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直接影响。6.交通运输发展需要占用和消耗大量的能源、土地及岸线资源,产生大量的交通噪声和空气污染,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21世纪初,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旋律,但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树立安全意识)保障国家安全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要倍加重视的问题。,‘十五”时期,要特别重视国边防交通建设,完善国防交通网络,进一步增强国防交通综合保障能力。根据需求分析和多种方法测算,“十五”期间,我国货物运输年均增长速度将在3.5%左右,其中铁路2%、公路5.7%、水运3.0%、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5.5%5左右、航空货邮13%左右。旅客运输将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铁路4.6%、公路7.9%、航空8%~10;水运旅游、海峡及陆岛间的旅客运输量有一定增长,但客运总量将保持现有水平或略有下降。预测到2005年,我国客货运输需求总水平为:全社会货运总量约165亿t,比2000年增加30亿t,货物周转量约49000亿t.km,比2000年增加8000亿t.km;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约210亿人,比2000年增加64亿人,旅客周转量约17000亿人.km,比2000年增加4770亿人.km。4.5.4交通“十五”规划目标长期战略目标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阶段性目标为: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大城市间的快速客运系统、多种运输方式协调配套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和特种物资运输系统;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在市场机制较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较发达的地区,推进现代物流系统的形成。到2005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5万kin,其中复线里程2.5万km,电气化里程2万km;公路通车里程160万km左右,其中高速公路2.6万km;沿海主要港口深水泊位八百个;内河通航里程11万kn1;通航机场150个左右;输油(气)管道里程4万km;城市道路长度18万kin,城市道路面积26亿km2,城市公共交通车辆30万辆,出租汽车100万辆。第五章配送中心规划5.1配送中心概述5.1.1配送及配送中心的概念1.配送的概念2.配送中心的概念1.配送的概念配送就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在物流据点内进行分拣、配货等工作,并将配好的货送交收货人的过程。配送具有商品组配与送货两种基本职能,它具有以下特点:(1)配送实质是送货。配送是一种送货,但和一般送货有区别:一般送货可以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配送却是一种固定的形态,甚至是一种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有一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2)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3)配送是“配”和“送”有机结合的形式。配送与一般送货的重要区别在于,配送利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4)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在定义中强调“按用户的订货要求”,明确了用户的主导地位。2.配送中心的概念配送中心就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进货、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用户送货,实现高水平销售和供应服务的现代流通设施。配送中心是基于物流合理化和发展市场两个需要而发展的,是以组织配送式销售和供应,执行实物配送为主要功能的流通型物流节点。它很好地解决了用户小批量多样化需求和厂商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矛盾,因此,配送中心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化物流的标志。5.1.2配送的构成要素配送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节点进行商品配备,并以最合理的方式送交客户的过程。所以,配送包含了备货、配货、流通加工、运送等基本要素。(一)备货(二)储存(三)分拣及配货(四)配装(五)配送运输(六)送达服务(七)配送加工5.1.3配送的一般流程配送的功能最终必须通过具体的配送工艺流程来实现。(一)订单处理(二)进货(三)储存(四)分拣(五)流通加工(六)配装出货(七)送货图5.2配送基本作业流程图

5.1.4配送中心的分类配送中心是一种新兴的经营管理形态,具有满足多量少样的市场需求及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但是,由于建造企业的背景不同,其配送中心的功能、构成和运营方式就有很大区别。因此,在配送中心规划时应充分注意配送中心的类别及其特点。配送中心的具体分类方式如下:(一)按配送中心的设立者分类1.制造商型配送中心2.批发商型配送中心3.零售商型配送中心4.专业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二)按服务范围分类1.城市配送中心2.区域配送中心(三)按配送中心的功能分类1.储存型配送中心2.供应型配送中心3.销售型配送中心图5.3配送中心分类

5.1.5配送中心的功能配送中心与传统的仓库、运输是不一样的,一般的仓库只重视商品的储存保管,一般传统的运输只是提供商品运输配送而已,而配送中心是重视商品流通的全方位功能,同时具有商品储存保管、流通行销、分拣配送、流通加工及信息提供的功能。(一)流通行销的功能(二)仓储保管功能(三)分拣配送功能(四)流通加工功能(五)信息提供功能5.2配送中心规划设计原则5.2.1配送中心规划涉及的因素进行配送中心规划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区域经济发展背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工业、农业、商业、住宅布局规划。2.交通运输网及物流设施现状,包括:交通运输干线,多式联运中转站,货运站、港口。机场布局现状。3.城市规划,包括:城市人口增长率、产业结构与布局。一些城市的物流中心选址不当,往往会在主干线通道上造成交通阻塞、运距过长造成能源浪费、车辆空载率增高、调度困难等问题。4.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5.2.2确宝基本规划条件基本规划条件是指进行配送中心规划的基本参数或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储运单位的规划2.基本运转能力的规划3.自动化程度的规划5.3配送中心选址5.3.1配送中心选址概述(一)配送中心选址概述1.适应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经济性原则4.战略性原则(二)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气象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2.经营环境因素经营环境、服务水平

3.基础设施状况交通条件、公共设施状况

4.其他因素国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要求、防火要求5.3.2不同配送中心的选址要求1.不同类型配送中心的选址要求(1)转运型配送中心。大多经营倒装、转载或短期储存的周转类商品,大都使用多式联运方式,因此一般应设置在城市边缘地区的交通便利地段,以方便转运和减少短途运输。(2)储备型配送中心。主要经营国家或所在地区的中、长期储备物品,一般应设置在城镇边缘或城市郊区的独立地段,且具备直接而方便的水陆运输条件。(3)综合性配送中心。这类配送中心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可根据商品类别和物流量,选择设置在不同的地段。例如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生活型配送中心,若物流量不大又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可选择接近服务对象的地段,但应具备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2.经营不同商品的配送中心的选址要求经营不同商品的配送中心对选址的要求不同,应分别加以注意。以下典型分析冷藏品、蔬菜、建筑材料、危险品等配送中心的选址特殊要求。(1)果蔬食品配送中心。应该选择入城干道处,以免运输距离拉得过长,商品损耗过大。(2)冷藏品配送中心。冷藏品配送中心往往选择在屠宰场、加工厂、毛皮处理厂等的附近。因为有些冷藏品配送中心可能会对所在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故多选择城郊。(3)建筑材料配送中心。通常建筑材料配送中心的物流量大、占地多,可能会产生某些环境污染问题,有严格的防火等安全要求,应选择城市边缘交通运输干线附近。(4)燃料及易燃材料配送中心。石油、煤炭及其他易燃物品配送中心应满足防火要求,选择城郊的独立地段。油品配送中心,地址应远离居住区和其他重要设施,最好选在城镇外围的地形低洼处。5.3.3配送中心选址的程序和步骤配送中心选址的程序如图5.4所示。图5.4配送中心选址程序

选址的具体步骤顺序和每个步骤的详细内容如下:1.选址约束条件分析2.配送中心选址所需数据3.地址筛选4.定量分析5.结果评价6.复查7.确定选址结果5.4节点选址方法5.4.1因素分析法因素评分法在常用的选址方法中也许是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因为它以简单易懂的模式将各种不同因素综合起来。因素评分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决定一组相关的选址决策因素;2)对每一因素赋予一个权重以反映这个因素在所有权重中的重要性。每一因素的分值根据权重来确定,而权重则要根据成本的标准差来确定,而不是根据成本值来确定。3)对所有因素的打分设定一个共同的取值范围,举例如表5.1;4)对每一个备择地址,对所有因素按设定范围打分;5)用各个因素的得分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并把所有因素的加权值相加,得到每一个备择地址的最终得分;6)选择具有最高总得分的地址作为最佳的选址。5.4.2重心法重心法的假设条件为:(1)需求量集中于某一点上。实际上需求来自分散于广阔区域内的多个消费点。市场的重心通常被当作需求的聚集地,而这会导致某些计算误差,因为计算出的运输成本是到需求聚集地而不是到单个的需求点。(2)不同地点物流节点的建设费用、运营费用相同。(3)运输费用随运输距离成正比增加。实际上,多数运价是由不随运距变化的固定费用和随运距变化的可变费用组成的。起步运费和运价分段则进一步扭曲了运价的线性特征。(4)运输线路为空间直线。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很少,因为运输总是在一定的公路网络、铁路系统、城市道路网络中进行的。我们可以在模型中引入一个比例因子把直线距离转化为近似的公路、铁路或其他运输网络里程。例如,计算出的直线距离加上25%得到公路实际运输距离,如果是城市道路则可能需要加入41%的比例因子了。5.4.3多重心法精确重心法是一种以微积分为基础的模型,用来找出起止点之间使运输成本最小的物流节点数量,若确定的物流节点数目不止一个,就有必要将起止点预先分配给位置待定的物流节点,这就形成了个数等于待定选址节点数量的许多起讫止点群落,找出每个起讫止点群落的精确重心点。算法思想:①把相互间距离最近的起止点组合起来形成群落,运用精确重心法找出各群落的精确重心,作为物流节点的初步方案;②根据物流节点的初步方案,按照距离最近原则重新分配起止点形成新群落;③根据精确重心法重新计算新群落的精确重心,作为新的物流节点方案;④重复②,直到群落元变化为止。5.4.4奎汉一哈姆勃兹(Kuehn-Hamburger)模型问题的描述及模型的建立:某几家工厂生产数种产品,其中,这些工厂的生产能力已知,每个消费区对每种产品的需求量已知。产品经由物流节点运往消费者,每个消费区由某一指定物流节点独家供货。物流节点的可能位置是给定的,但最终使用哪个地点则需要做出选择,以达到总的分拨成本最低的目标。物流节点成本表示为固定成本(实际用地所承担的费用)和可变成本(可用线性表示)。运输成本被看作是线性的。上述问题可简单表达为:在生产工厂、消费区域既定的情况下,在若干个备选地址中,找出物流节点的数量、规模和位置,使得通过物流节点所运送的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在下列约束条件下最低:①不能超过每个工厂的供货能力;②所有产品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③各物流节点的吞吐量不能超过其吞吐能力;④同一消费者需要的所有产品必须由同一物流节点供货5.5配送中心内部布局规划5.5.1配送中心的流程分析在一般生产工厂形态的布置规划过程中,基本上必须先进行制造程序的规划,从而决定生产设备的型号与数量,而后着手厂房布置规划的程序。而在配送中心的作业活动中,由于没有生产制造形态的作业,因此有关进出货、仓储、订单拣取、配送作业等活动,则成为配送中心里的主要活动,必须在布置规划前先定义主要的物流活动及其程序。1.一般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2.作业流程分析5.5.2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区域配送中心的种类很多,其规模大小各异,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其内部结构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各种配送中心都是由指挥系统、管理系统和各种作业区组成的。现以一般性配送中心为例,分别叙述各个系统的性质和职能。1.指挥和管理系统2.作业区5.5.3配送中心内部布局规划步骤配送中心区域布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物流相关性分析;(2)活动相关分析;(3)作业空间规划;(4)区域的配置;(5)区域布置的动线分析;(6)实体限制的修正。5.6配送中心设施及设备规划5.6.1物料搬运设备选型1.物料搬运设备的类型物料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料的存放(支承)状态(即狭义的装卸)和空间位置(即狭义的搬运)为主要目的活动,即对物料、产品、零部件或其他物品进行装卸、移动的活动。物料搬运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中起着相互联结与转换,保证物流过程连续正常进行的作用。因此,物料搬运系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配送中心的生产效率。搬运车辆是配送中心内应用最普遍的作业设备,搬运车辆的种类很多,按举升的高度区分,可分为低举升车辆及高举升车辆,低举升车辆即一般的托盘车,举升高度在1m~150n1n1。高举升车辆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