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检测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_第1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检测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_第2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检测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_第3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检测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_第4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检测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表反映了美国不同时段农场数目及经营规模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年份农场数目(个)农场平均经营面积(公顷)1930年629.563.51970年295.41510.9A.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B.提高了农业经济竞争力C.推进了农业专业化发展 D.适应了农业机械化推广2.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如图)创建于1200年,目前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当时欧洲的哲学研究中心,是法兰西民族的荣耀。巴黎大学得以创建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中世纪巴黎大学的教学场景A.法国商业发展和城市复兴 B.教会学校不断发展壮大C.法国自由民主思潮的兴起 D.人们追求新的教育理想3.希腊立法对文物进行保护始于A.1834年 B.1734年 C.1934年 D.1634年4.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5.“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6.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有一项或几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遴选的六大标准。以下世界文化遗产符合第五项标准“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的是A.兵马俑B.皖南古村落C.戈雷岛D.佛罗伦萨历史中心7.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以下关于人口变化原因的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A.①阶段是生产组织变革的结果 B.②阶段是国家分裂动荡所致C.③阶段得益于世界联系的加强 D.④阶段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8.2009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1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正了该法律;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第二次修正了该法律。这表明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C.粮食安全获得立法保障 D.消除饥饿得到国家政策支持9.下图是战国时期的铜尊盘。尊是酒器,盘是水器。盘口外折下垂,下附四龙形蹄足。尊颈采用金属模具成批制作蜡质元件,在泥质模具中按预定图案组合,再逐层捏塑和连接蜡撑和蜡梗。这反映了(

)铜尊盘A.铸造工艺的高超 B.冶炼技术的成熟C.礼乐制度的崩溃 D.等级制度的森严10.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食品与药品法》。1938年,通过《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取代了之前的法律;该法律的通过,奠定了美国现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基础。1958年,国会通过了《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这是美国也是现代西方国家在食品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安全概念。美国的这一系列立法过程说明(

)A.美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B.法律手段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唯一途径C.食品安全问题危害到美国社会稳定D.美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11.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2.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A.人类抗饥荒能力提高 B.采集渔猎时代的生活C.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 D.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13.2017年,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各大冷链物流企业纷纷应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监控物流车辆的温度,还能防止配送员不及时配送。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现代科技完善了企业管理 B.国家重视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C.我国食物储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冷链物流解决了食品供需矛盾14.从下图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A.古代食物物种多源发生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集镇产生促进市场繁荣 D.阶级和国家的出现15.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从狩猎和采集经济转向种植和畜牧经济,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就是农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A.西亚开始栽培推广粟 B.中国为人类贡献了小麦C.南亚最早培植出水稻 D.美洲培育出花生和南瓜16.战国末期秦昭王命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而修建的水利工程是A.芍陂 B.都江堰 C.郑国渠 D.大运河二、材料分析题17.【思一思】材料

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移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被迫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周代,就有了对盗窃宝器罪的规定。周代以后,统治者更加严格保护其财产、财物及先帝之宗庙、陵墓。汉律将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墓及宫殿的行为,称作“大逆不道”;对发盗普通人坟墓者,也处以重刑。唐代除对惩罚“谋大逆”的规定外,还制定了对地上、地下文物保护的条令,甚至出现了关于埋藏物归属的法律条款,这些都为宋元以至明清的法律所沿袭。——摘编自赵杰《中国历代文物保护制度述略》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14年,袁世凯颁布《大总统禁止古物出口令》。1930年,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迅速建立起自中央到地方的文物行政机构,并颁行对文物出口的严格许可证制度。1956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此后,各地出现了许多文物保护小组、文物通讯员,积极参与文物保护。截止1965年,全国共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572处。——摘编自姚远《新中国文物保护的历史考察(1949—1965)》(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物保护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番薯原产于美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引入我国。其中最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二是从南澳岛传至福建漳州;三是由陈振龙引入至福建福州。后逐渐向各地蔓延,至18世纪中期,番薯已遍布全国(如表3所示)。番薯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因其高产、抗旱、适应性强、口味香甜等特性,深受百姓喜爱。下表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省份云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川广西江西湖北引入年份157615891593160816081733173617361740省份山东河南陕西湖南河北贵州山西安徽引入年份17421743174617461748175217561768——摘编自于爱芝、杨敏《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材料二番薯的推广,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摘编自郑南《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看外来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薯在我国引种的特点。(写出材料中有效信息,然后分条作答)(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番薯在我国引种的影响。(按照角度的种类分条作答)三、论述题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美粮食战争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整个人类。中国原本是大豆的发源地,一直以来,我国也都十分重视大豆的生产。在1995年以前,中国还是全世界最大的大豆净出口国,出口大豆占全世界市场份额的90%以上。通过政府与寡头的配合共同操控国际粮价,这是美国屡试不爽的套路,是获取国际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自1995年开始,美国利用ABCD四大国际粮商操纵国际大豆价格,使得国内以大豆为原料的粮油加工业破产,并伺机收购,控制了当时国内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到了85%。到了2000年,我国进口大豆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了国际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大豆对外的依赖度从1995年的约为7%上升到2001年的约为48%。到了2019年,我国的大豆进口总量为8851万吨,占据进口粮食总量的80%以上。2005年,以四大粮商为首的国际资本开始抬高国际主粮的收购价,并大量收购世界市场的主粮,一时间国际粮食价格疯涨,小麦价格竟翻了整整五倍,很多国家地区出现了因粮食价格引发的骚动。但奇怪的是,中国小麦的价格仅仅增长了0.7倍。四大粮商以为是力度不够,便仍旧高价大量购入中国小麦。令他们绝望的是,中国的小麦储备,似乎是无穷无尽的,无论四大粮商收购多少,中国市场上的小麦价格依旧保持稳定。就在四大粮商眼见做空中国主粮市场无望时,我国政府表示:“中国的粮食储备,足够全国十四亿人放开肚皮吃一年,谁想要哄抬中国粮价,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本事吃进这么多粮食。”这一下,更是彻底击溃了以四大粮商为首的国际资本最后的心理防线,纷纷趁自己没有破产前,抛售手头囤积的粮食库存。自此,四大粮商在中国的主粮问题上,再也没掀起过多大风浪。——取材于互联网材料二《饥饿的苏丹》(1993年3月,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于苏丹南部)结合所学知识,以“粮食安全”为题写一则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1970年美国。分析表格可知,1970年与1930年相比,美国农场的规模更大,这既有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也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B项正确;农场规模越大越易进行机械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排除A项;专业化是指区域农业生产的专门化,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开始,“适应”的说法不合适,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初(法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200年前后,商业发展和城市复兴,促进了法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催生了巴黎大学,A项正确;教会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是具体现象,并非巴黎大学得以创建的主要历史背景,排除B项;据所学,法国自由民主思潮兴起于17、18世纪,排除C项;人们追求新的教育理想是巴黎大学建立后的影响,而非其得以创建的主要历史背景,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希腊是欧洲国家中较早立法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1834年就通过了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确立了此后一直被遵循的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故A项正确,排除BCD。4.B【详解】依据材料“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并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国家,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铁犁农耕推动下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材料的主旨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注意对文化传承者的保护,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错误,排除。6.B【详解】皖南古村落是传统的人类居住地,巧夺天工的村落水系和明清古民居都是人类居住地和使用地的范例,故B正确;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戈雷岛是欧洲人在西非最早开拓的殖民点之一,不符合“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排除AC;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建于公元前的佛罗伦萨历史区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是6个世纪不断发展创造的成果,不符合“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排除D。7.C【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③阶段位于1500-16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世界联系加强,物种的交流给我国带来了高产农作物,养活了更多人口,C项正确;①阶段出现在公元200-600年,处于汉魏时期,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组织并未有变革,排除A项;②阶段人口下降是朝代更替伴随的战争导致的,排除B项;④阶段处于1700年后,处于清朝时期,人口上升的原因受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赋税制度改革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8.A【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多次修正食品安全法,说明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高度重视,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54年建立,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食品安全,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目前早已经消除饥饿问题,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9.A【详解】铜尊盘的造型,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高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铸造工艺的高超,不能反映冶炼技术成熟,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铜尊盘不能反映礼乐制度的崩溃,也不能说明等级制度的森严,排除CD项。故选A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06年通过的《联邦食品与药品法》到1938年通过《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再到1958年《食品添加剂修正案》首次明确提出安全概念,可知美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美国通过立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B项“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食品安全问题在当时的美国比较突出,但“危害到美国社会稳定”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通过材料可知“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欧洲、美洲、非洲人种组成了最终的美洲,所以移民最终改变了美洲的人种组成,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非洲人流入美洲,无法体现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排除A;B、D与材料无关,排除。12.B【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B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抗饥荒能力低下,排除A项;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只能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食物u,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7年(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政府提出配备GPS“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据所学可知,冷链物流体系和食品相关,涉及运输、冷藏等环节,冷链物流体系中加入GPS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国家重视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的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管理制度,材料涉及中国政府的食品安全做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我国食物储备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化,影响食品供需的因素很多,冷链物流只是其中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在农耕畜牧的产生上存在低于特点,在两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美洲都各自培育了不同的动植物,且这些动植物伴随着人类交流的不断拓展不断传播,反映了古代食物物种的多源发生,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新航路开辟前,就已经有了食物物种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集镇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各地不同文明培育动植物种类的不同,没有涉及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5.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次革命,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在农业革命的过程中美洲培育出花生和南瓜,D项正确;西亚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粟的发源地是东亚黄河中上游地区,排除A项;西亚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排除B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根据“秦国”“岷江”“川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四川地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B正确;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A;郑国渠位于关中地区,排除C;大运河是隋朝修建,排除D。17.示例方式:资源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选择一:自愿性移民: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破坏了印第安文明,导致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选择二:被迫性移民: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详解】移民方式: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移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可知,“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是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情况和影响: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8世纪(世界)。根据题意要求,首先需要解读材料中的示意图,按照所给时间“15-18世纪”及图中路线是从欧洲、非洲前往美洲,结合所学可以判断,自愿性移民主要是欧洲殖民,而被迫性移民主要是三角贸易。如果选择自愿性移民,可以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美洲发展、对印第安文明的破坏等角度归纳;若选择被迫性移民,可以从非洲的灾难与落后、推动美洲的发展、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等角度归纳。18.(1)注重对帝陵、宫殿、宗庙等的保护;注重对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对盗墓行为处以重刑;形成以立法保护文物的传统。(2)发展趋势:近现代时期的中国政府有专门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文物保护制度和体系逐渐完善);社会和公众在文物保护方面逐渐达成共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意义:维护了国家的文化主权;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题干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由材料一可知,历代对文物的保护基本都是围绕盗掘皇家的宗庙、陵墓及宫殿等规定罪名,可得出特点为注重对帝陵、宫殿、宗庙等的保护;据材料一“还制定了对地上、地下文物保护的条令”,可得出特点为注重对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据材料一“称作‘大逆不道’;对发盗普通人坟墓者,也处以重刑”,可得出特点为对盗墓行为处以重刑;据材料一历代统治者基于保护文物而制定法律,可得出特点为形成以立法保护文物的传统。【小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专门的文物保护制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迅速建立起自中央到地方的文物行政机构,从国家角度可得出,近现代时期的中国政府有专门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文物保护制度和体系逐渐完善)。据材料二“各地出现了许多文物保护小组、文物通讯员,积极参与文物保护”,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众角度可得出,社会和公众在文物保护方面逐渐达成共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等方面作答。19.(1)特点:通过多种路径;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地;长期持续。(任意2点得满分)(2)影响:改变了我国的种植结构和粮食结构;丰富了国人的饮食结构;促进大量荒地得以垦殖;增加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任答3点)【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其中最主要路径有三条”可得出通过多种路径;根据材料一“一是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二是从南澳岛传至福建漳州”及“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表格可知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地;根据材料一“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表格可知,历经近两个世纪,“至18世纪中期,番薯已遍布全国”,可得出长期持续。(2)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根据材料一“番薯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因其高产、抗旱、适应性强、口味香甜等特性,深受百姓喜爱。”,材料二“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及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我国的种植结构和粮食结构,丰富了国人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二“番薯的推广,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可得出促进大量荒地得以垦殖;根据材料二“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可得出增加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20.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