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湖南省常德市一中2024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王阿嫂的死萧红1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满山的雾气退出,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寻食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田庄上只是没有王阿嫂的影子。竹三爷每天到广场上替张地主支配工人,现在竹三爷派一个正在拾土豆的小姑娘去找王阿嫂。楞三抢着说:“不如我去的好,我是男人走得快。”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楞三就跑到王阿嫂的窗前了。“王阿嫂,为什么不去做工呢?”里面接着就是回答声:“你来得正好,求你到前村把五妹子叫来,我头痛,今天不去做工。”小环坐在王阿嫂的身边,哭着说:“不是呀!我妈妈扯谎,她的肚子太大了!不能做工,昨夜又是整夜的哭,不知是肚子痛还是想我的爸爸?”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辫。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小环不管这些,①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2五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在寂寞着。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凄怨情绪来。小环虽是七岁,但是和一个少女般的会忧愁,会思量。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小环的父亲是一个雇工,在她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死了。在她五岁的时候母亲也死了。五岁的小环,开始做个小流浪者了。从她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最后她在张地主家过了一年煎熬的生活。当一天王阿嫂到张家去取米,小环正被张家的孩子们将鼻子打破,满脸是血时,王阿嫂把米袋子丢落在院心,走近小环,给她擦着眼泪和血。小环哭着,王阿嫂也哭了。由竹三爷作主,小环从那天起,就叫王阿嫂做妈妈了。后山的虫子,不间断的,不曾间断地在叫。王阿嫂拧着鼻涕,两腮抽动,若不是肚子突出,她简直瘦得像一条龙。②她的悲哀像沉淀了的淀粉似的,她在说着她自己的话:“五妹子,你想我还能再活下去吗?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那个野兽,踢得我简直发晕了,你猜他为什么踢我呢?正午时候,我坐在地梢的一端喘两口气,他就来踢了我一脚。”③拧一拧鼻涕又说下去:“眼看着他爸爸死了三个月了,现在这个孩子快生下来了。咳!什么孩子,就是冤家,他爸爸的性命是丧在张地主的手里,我也非死在他们的手里不可,我想谁也逃不出地主们的手去!”她打开米桶,米桶是空着。五妹子打算到张地主家去取米,从桶盖上拿下个小盆。王阿嫂叹息着说:“不要去呀!我不愿看他家那种脸色,叫小环到后山竹三爷家去借点吧!”小环捧着瓦盆爬上坡,小辫在脖子上摔搭摔搭地走向山后去了。山上的虫子在憔悴的野花间,叫着憔悴的声音啊!3王大哥在三个月前给张地主赶着起粪的车,因为马腿给石头砸断,张地主扣留他一年的工钱。王大哥气愤之极,整天醉酒,夜里不回家,睡在人家的草堆上。张地主趁他睡在草堆的时候,遣人偷着把草堆点着了。王大哥在火焰里翻滚,在张地主的火焰里翻滚。当王阿嫂奔到火堆旁边,王大哥的骨头已经烧断了!王阿嫂拾起王大哥的骨头来,裹在衣襟里,紧紧地抱着,发出陶天的哭声来。她和一匹吼叫的狮子一样。4三天过了,五天过了,田庄上不见王阿嫂的影子,拾土豆和割草的妇人们嘴里念到这样的话:“她太艰苦了!肚子那么大,真是不能做工了!”“那天张地主踢了她一脚,五天没到田庄上来。大概是孩子生了,我晚上去看看。”“王大哥被烧死以后,我看王阿嫂就没心思过日子了。一天东哭一场,西哭一场的,最近更厉害了!哪天不是一面拾土豆,一面流着眼泪!”张地主走来了,她们都低下头去工作着。张地主走开,她们又都抬起头来;就像被风刮倒的麦草一样,风一过去,草梢又都伸立起来;她们说着方才的话:“她怎能不伤心呢?王大哥死时,什么也没给她留下。眼看又来到冬天,我们虽是有男人,怕是棉衣也预备不齐。她又怎么办呢?小孩子若生下来她可怎么养活呢?”“谁不说呢?听说王阿嫂有过三个孩子都死了!”张地主来了,她们的头就和向日葵似的在田庄上弯弯地垂下去。小环的叫喊声在田庄上、在妇人们的头上响起来:“快……快来呀!我妈妈不……不能,不会说话了!”小环是一个被大风吹着的蝴蝶,不知方向,她惊恐的翅膀痉挛的在振动;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急得和水银似的不定形地滚转;手在捉住自己的小辫,跺着脚、破着声音喊:“我妈……妈怎么了……她不说话……不会呀!”5等到村妇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候,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村妇们有的哭着,也有的躲到窗外去,屋子里散散乱乱,扫帚、水壶、破鞋,满地乱摆。邻家的小猫蹲缩在窗台上。小环低垂着头在墙角间站着,她哭,她是没有声音的在哭。王阿嫂就这样的死了!新生下来的小孩,不到五分钟也死了!6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竹三爷手携着小环,走在前面。小环并不哭,只是随了竹三爷踏着贴在地上的树影走。小环,这个小幽灵,坐在树根下睡了。林间的月光细碎地飘落在小环的脸上。她两手扣在膝盖间,头搭在手上,小辫在脖子上给风吹动着,她是个天然的小流浪者。棺材合着月光埋到土里了,④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人们扰攘着。竹三爷走到树根下摸着小环的头发:“醒醒吧,孩子,回家了!”她醒过来了,小环才明白妈妈今天是不再搂着她睡了。她在树林里,月光下,妈妈的坟前,打着滚哭啊……林中睡着王大哥和王阿嫂的坟墓。村狗在远近的人家吠叫着断续的声音……(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从萧瑟凋零的景物写起,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也在状物写景中暗示出来。B.小说第三部分回顾王大哥的遭遇,使小说内容更为完整,也丰富了小说主题。C.小说多次写到妇女们低头的情形,表明地主对底层百姓残酷压榨具有普遍性。D.小环不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同时还是故事的叙述者,视角独特。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只是”二字写小环梳辫子时的专心致志,表明她懂事能干,懂得照顾自我。B.句子②用“沉淀了的”修饰“淀粉”,突出王阿嫂的悲苦浓重到了无法化解的境地。C.句子③插入对话中,使对话层次更清晰;单句成段,也使王阿嫂的叙述更富画面感。D.句子④中“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表明人们对类似于王阿嫂的不幸遭遇已习以为常。8.文中多次写到的“牛群和羊群”“猫”及“虫子”,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9.小说往往是社会的镜像,但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也往往有选择上的不同。请比较分析鲁迅《祝福》和萧红《王阿嫂的死》两篇小说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同之处。(6分)湖南省九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哀伤[俄]契诃夫旋匠①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早已出名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早已出名的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这段路有三十来俄里,道路糟透了,连官府的邮差都很难对付,而旋匠格里戈里则又是个大懒汉。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朝哪方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雪大智叫你分不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线杆和和林。每当强劲的寒风袭来,弄得格里戈里都看不见眼前的车轭。那匹瘦弱的老马一步一步吃至地拖拉着雪橇。它的全部精力全耗在从深雪里拔出腿来,并扯动着头部。旋匠抽他的瘦马,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来,平静下来,认真想一想。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处在醉后那种昏昏沉的状态,既不知道哀伤,也不知道欢爪,可是现在却突然感到心情沉重,十分痛苦。這个无憂无皮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人,居然忙碌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你呀,玛特廖娜,别哭了……”他小声嘟哝,“你恐著一点兒。上帝保佑,我们会赶到医院的你的那个病……巴維尔·伊凡内奇会给你药水喝,或者吩咐人给你放血,或者他老人家高兴,用酒精给你擦身……可是巴维尔·伊凡内奇会把眉头一皱,嚷道:‘我早就知道你!大概你一路上进过五家酒馆吧!’我就对他说:‘您老人家!难道我是坏蛋,还是异教徒?我的老太婆正在把召魂交给上帝,快死了,我还有心从这个酒馆到那个酒馆!您这是什么话呀,求主恩典吧!什么洒館不酒馆,滚它的!’于是巴维尔·伊凡内奇吩咐人把你抬进医院里去,我呢,在他的面前跪下来……”“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我凭十字架向上帝起誓!再说,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玛特廖娜,你怎么老不答应?我问你呢:腰还痛吗?”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奇怪,那张脸不知怎么显得特别瘦削,灰白里透着蜡黄,面容严厉而刻板。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这么说她死了。麻烦事!”这下旋匠哭了。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他想:这世上的事變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皮的,麻烦事!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變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枞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變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變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我这是往哪兒赶呀?”旋匠突然惊醒过来,“该把她埋了,我却去医院,……像變傻了!”旋匠又掉转雪橇,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擊声,他虽然没有回头,也知道那是死去的老太婆的头在撞着雪橇。天色变得越来越黑,风變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再从头清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超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歇。”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他真想从雪棍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那么五六年就好了……”“为什么?”“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老爷!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注】①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作者便几笔勾勒出了主人公形象,既“出色”又“最没出息”,是一个令人赞赏又令人鄙夷的小人物形象。B.“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是因为旋匠意识到依恋的妻子可能会死去,自此之后,他无忧无虑的生活将随之消逝。C.“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反复想着,这表现了他对妻子没能过上好日子的深深歉疚和想重振精神、重走人生的愿望。D.小说结尾部分,从旋匠的恳切的哀求来看,他想做一个有责任心、讲信誉且对美好生活有向往追求之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细节描写客观、冷峻,如写旋匠老婆的死,“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读来十分辛酸、悲凉。B.“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旋匠想检缰绳但“手活动不了”“开始打盹”等情节理下伏笔。C.作者将老旋匠和他老婆婚后40年的生活状态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和一个场景来揭示,以一件不幸之事唤醒一个人灵魂,叙事凝练,意味深长。D.大房间中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的言行既深化了“衰伤”意蕴,又暗示了旋匠这类小人物非剧产生的社会根源。8.作品在叙述旋匠的故事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9.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写作比较关注下层人物的生活,语言诙谐,故事辛酸,可称作“含泪的微笑”。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6分)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娘娘庙大会萧红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也是为着神鬼,而不是为着人的。这庙会的土名叫做“逛庙”,也是无分男女老幼都来逛的,但其中以女子最多。①女子们早晨起来,吃了早饭,就开始梳洗打扮。打扮好了,就约了东家姐姐,西家妹妹的去逛庙去了。竟有一起来就先梳洗打扮的,打扮好了,才吃饭,一吃了饭就走了。总之一到逛庙这天,到不了半晌午,就车水马龙,拥挤得气息不通了。挤丢了孩子的站在那儿喊,找不到妈的孩子在人群里边哭,三岁的、五岁的,还有两岁的刚刚会走,竟也被挤丢了。所以每年庙会上必得有几个警察在收这些孩子。收了站在庙台上,等着他的家人来领。偏偏这些孩子都很胆小,张着嘴大哭,哭得实在可怜,满头满脸是汗。有的十二三岁了,也被丢了,问他家住在哪里?他竟说不出所以然来,东指指,西划划,说是他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沟,那河沟里边出虾米,就叫做“虾沟子”,也许他家那地名就叫“虾沟子”,听了使人莫名其妙。再问他这虾沟子离城多远,他便说:骑马要一顿饭的工夫可到,坐车要三顿饭的工夫可到。究竟离城多远,他没有说。问他姓什么,他说他祖父叫史二,他父亲叫史成……这样你就再也不敢问他了。要问他吃饭没有?他就说:“睡觉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任他去吧。于是却连大带小的一齐站在庙门口,他们哭的哭,叫的叫。好像小兽似的,警察在看守他们。娘娘庙是在北大街上,老爷庙和娘娘庙离不了好远。那些烧香的人,虽然说是求子求孙,是先该向娘娘来烧香的,但是人们都以为阴间也是一样的重男轻女,所以不敢倒反天干。所以都是先到老爷庙去,打过钟,磕过头,好像跪到那里报个到似的,而后才上娘娘庙去。②老爷庙有大泥像十多尊,不知道哪个是老爷,都是威风凛凛,气概盖世的样子。有的泥像的手指尖都被攀了去,举着没有手指的手在那里站着,有的眼睛被挖了,像是个瞎子似的。有的泥像的脚趾是被写了一大堆的字,那字不太高雅,不怎么合乎神的身份。似乎是说泥像也该娶个老婆,不然他看了和尚去找小尼姑,他是要忌妒的。这字现在没有了,传说是这样。娘娘庙里比较的清静,泥像也有一些个,以女子为多,多半都没有横眉竖眼,近乎普通人,使人走进了大殿不必害怕。不用说是娘娘了,那自然是很好的温顺的女性。就说女鬼吧,也都不怎样恶,至多也不过披头散发的就完了,也决没有像老爷庙里那般泥像似的,眼睛冒了火,或像老虎似的张着嘴。不但孩子进了老爷庙有的吓得大哭,就连壮年的男人进去也要肃然起敬,好像说虽然他在壮年,那泥像若走过来和他打打,他也决打不过那泥像的。所以在老爷庙上磕头的人,心里比较虔诚,因为那泥像,身子高,力气大。到了娘娘庙,虽然也磕头,但就总觉得那娘娘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塑泥像的人是男人,他把女人塑得很温顺,似乎对女人很尊敬。他把男人塑得很凶猛,似乎男性很不好。其实不对的,世界上的男人,无论多凶猛,眼睛冒火的似乎还未曾见过。那么塑泥像的人为什么把他塑成那个样子呢?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就是磕完了头站起再看着,也绝不会后悔,不会后悔这头是向一个平庸无奇的人白白磕了。至于塑像的人塑起女子来为什么要那么温顺,那就告诉人,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③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原由。两个庙都拜过了的人,就出来了,拥挤在街上。街上卖什么玩具的都有,多半玩具都是适于几岁的小孩子玩的。卖哨子的,卖小笛子的,卖线蝴蝶的,卖不倒翁的,其中尤以不倒翁最著名。买不倒翁要当场试验,间或有生手的工匠所做出来的不倒翁,因屁股太大了,他不愿意倒下,也有的倒下了他就不起来。所以买不倒翁的人就把手伸出去,一律把他们按倒,看哪个先站起来就买哪个,当那一倒一起的时候真是可笑,摊子旁边围了些孩子,专在那里笑。不倒翁长得很好看,又白又胖。并不是老翁的样子,也不过他的名字叫不倒翁就是了。其实他是一个胖孩子。做得讲究一点的,头顶上还贴了一簇毛算是头发。有头发的比没有头发的要贵二百钱。有的孩子买的时候力争要戴头发的,做母亲的舍不得那二百钱,就说到家给他剪点狗毛贴。孩子非要戴毛的不可,选了一个戴毛的抱在怀里不放。没有法只得买了。这孩子抱着欢喜了一路,等到家一看,那簇毛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飞了。于是孩子大哭。虽然母亲已经给剪了簇狗毛贴上了,但那孩子就总觉得这狗毛不是真的,不如原来的好看。也许那原来也贴的是狗毛,或许还不如现在的这个好看。④但那孩子就总不开心,忧愁了一个下半天。庙会一过,家家户户就都有一个不倒翁,离城远至十八里路的,也都买了一个回去。回到家里,摆在迎门的向口,使别人一过眼就看见了,他家的确有一个不倒翁。不差,这证明逛庙会的时节他家并没有落伍,的确是去逛过了。歌谣上说:“小大姐,去逛庙,扭扭搭搭走的俏,回来买个扳不倒。”(节选自《呼兰河传》,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通过叙写“女人们”逛庙会之前的准备,表现了她们对逛庙会的热情而急切的心理。B.句②写老爷庙中的泥像残破,却又“威风凛凛,气概盖世”,话语中包含对男权的调侃。C.句③运用反语,模仿世人的口吻,反映“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带有明显的批判意味。D.句④借写孩子因“狗毛问题”而陷入失望失落的心理,影射了“人心不足”的社会病态。7.下列关于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注意点面结合,如对庙会中挤丢的孩子,先叙写整体情况,再重点写与“十二三岁”小孩的问答,既有面的“乱”,又有点的“趣”。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如老爷庙和娘娘庙中泥像外形的对比,人们对他们的态度的对比。通过重重对比突出了男性的威严和女性的柔美。C.文中的动作描写生动有趣,如写庙会中买不倒翁的人挑选不倒翁的动作——伸手,按倒,看哪个先站起来就买哪个,充满了生活趣味。D.文中的人物心理细腻真实,如写庙会一过,家家户户都摆一个不倒翁在迎门向口,来证明逛庙会的时节他家并没有落伍,的确去逛了。8.有人说萧红的回忆“总是进出于童年和现实之间”。本篇节选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9.萧红善于将散文的笔法带入小说,使小说呈现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试分析这篇小说中的散文笔法。(6分)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不亡,有我!①齐邦媛从幼年离开小西山故乡后,经常活在病痛、转学和灾难之中。在南京虽曾有炉边幸福时日,但妹妹降生、父母欢颜,转眼都如昙花凋谢。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西南山路来到重庆,刚入市区,中山中学就有师生五人被日机炸死,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之后七年,轰炸宛如随着日升月落而至,不曾稍歇。但重庆是我们流亡的终点,中山中学走了五百里,在自流井大庙静宁寺安顿、复学,弦歌岂止未辍,流亡途中更收留一些新加入的湖南、广西、贵州学生和四川的本地生。我父亲在重庆四德里祖屋恢复东北协会(负责训练东北地下抗日工作,由政府资助,一九四六年东北光复后解散),但落脚不久,房子即被炸毁。父亲托人在沙坪坝镇外找到两所平房,一所住家,一所作协会办公用,后来《时与潮》编辑部亦设于此。在离开南京整整一年间,我们奔跑了半个中国的土地之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爸爸带着我坐车由重庆上清寺出发,送我去上学。我们沿着嘉陵江往上走,车行大约二十公里,过了小龙坎不久,在一片黄土坝子上,远远地出现一群红褐色大楼,在稀疏的树木中相当壮观——那就是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开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日本人占领东北后,以天津日租界为基地,积极地向华北伸展侵略的魔掌,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大学透过游行呼喊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1876年~1951年)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四川觅地建立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一九三七年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在十二月一日正式迁至战时首都重庆。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约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想想在一百二十年前,幼年的他随着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生活是何等辛酸!因此,他从小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为国雪耻。这种奋发图强的志气,影响了他一生。张校长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年纪正是我在南开中学的年纪,我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连一艘可供学生实习的船都没有了。一年后,勉强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是目睹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人手中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他在晚年回忆当时,“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一九四四年《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他怒忆当年,“士兵上身穿一坎肩,前面写一‘兵’字,背后写‘勇’字,衣服非大必小,不称体,面黄肌瘦,精神萎靡,手持大刀,腰怀一枪(烟枪,抽鸦片用)慢吞吞地走出来,将黄龙旗(清朝)降下。旋英军整队出,步伐整齐。精神奕奕,相形之下,胜败可知。”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教现代知识、教爱国。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一九O八年,由氏家馆扩大到天津南开(捐得校地在天津西南城角,名南开)中学。建校之前,他曾两度前往日本参观各类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当时不满三十岁的他,满腔热血,誓为教育新中国的子弟献身。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决心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很多人劝他,“你已功成名就,干嘛去和那些洋孩子同堂读书!”甚至说,“这个脸你丢得起,我们感到丢不起。”他还是去了,认真研究、见习,做了许多交流活动,实验主义思想大师杜威也是他的老师。回国后,他创设南开大学。抗日战争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南开。当时蒋委员长公开宣称,“南开为国牺牲,有中国就有南开。”将南开与北平的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抗日胜利后,一九四六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张校长荣誉博士,一九四八年胡适和十一位美国学者合撰《ThereisAnotherChina》一书贺他七十岁之成就。此书由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汇编,哥大CrownPress出版,中译为《另有表现的中国》,意指藉由南开精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高瞻远瞩的理想。自一九O四年只有七十五个学生到他一九五一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那五十年间,中国的灾难有种种的新面貌。外侮与内煎并存。抗日胜利,从重庆回到故乡天津,老病缠身的他仍在国共之战中呼号和平合作建设中国。七十五岁那年去世,临终最大的安慰是看到南开中学和大学在天津原址复校。张校长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八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挂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数万学生散居世界各地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节选自《巨流河》)【注】①选自台湾著名翻译家、作家齐邦媛教授的自传性作品《巨流河》第三章。这部内容丰厚、思想沉重的作品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海外华文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即张伯苓半个世纪演讲的主题,体现其对教育救国的热情,更是民族大义精神的印证,鼓舞人心,影响深远。B.在南开中学因形势危急、辗转沙坪坝期间,张伯苓校长仍坚持办学,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由此而来。C.张校长每天早晨挂杖出来巡视,看到路旁的学生便关切地问候冷暖起居,他珍爱这些孩子,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民族复兴的希望。D.这篇文章既可以看成作者个人的成长史,也可以看作家族史、国家史,大时代与小命运在这里得到了奇妙的碰撞与统一。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暑花凋谢”比喻贴切,写出种种微小幸福转瞬即逝,间接表现了家庭的颠沛流离,时局的动荡不安。B.“温暖”一语双关,既指张伯苓校长对我们的照顾细致周到,也指张校长和他的故事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坚信中国不会亡。C.“眼睁睁”描写细腻,表现了张伯苓看着国帜三易,国力衰微时内心的无奈、痛心和悲愤,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强烈的爱与责任感。D.“丢得起”“丢不起”对比鲜明,展现了当时“很多人”的自私与狭隘,说明像张伯苓这样有教育情怀的人很少,表现其孤立无援。8.张伯苓教育救国的理想是如何形成并一步步实现的?请加以梳理概括。9.学者王德威评价《巨流河》“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湖南省常德市一中2024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王阿嫂的死萧红1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满山的雾气退出,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寻食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田庄上只是没有王阿嫂的影子。竹三爷每天到广场上替张地主支配工人,现在竹三爷派一个正在拾土豆的小姑娘去找王阿嫂。楞三抢着说:“不如我去的好,我是男人走得快。”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楞三就跑到王阿嫂的窗前了。“王阿嫂,为什么不去做工呢?”里面接着就是回答声:“你来得正好,求你到前村把五妹子叫来,我头痛,今天不去做工。”小环坐在王阿嫂的身边,哭着说:“不是呀!我妈妈扯谎,她的肚子太大了!不能做工,昨夜又是整夜的哭,不知是肚子痛还是想我的爸爸?”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辫。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小环不管这些,①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2五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在寂寞着。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凄怨情绪来。小环虽是七岁,但是和一个少女般的会忧愁,会思量。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小环的父亲是一个雇工,在她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死了。在她五岁的时候母亲也死了。五岁的小环,开始做个小流浪者了。从她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最后她在张地主家过了一年煎熬的生活。当一天王阿嫂到张家去取米,小环正被张家的孩子们将鼻子打破,满脸是血时,王阿嫂把米袋子丢落在院心,走近小环,给她擦着眼泪和血。小环哭着,王阿嫂也哭了。由竹三爷作主,小环从那天起,就叫王阿嫂做妈妈了。后山的虫子,不间断的,不曾间断地在叫。王阿嫂拧着鼻涕,两腮抽动,若不是肚子突出,她简直瘦得像一条龙。②她的悲哀像沉淀了的淀粉似的,她在说着她自己的话:“五妹子,你想我还能再活下去吗?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那个野兽,踢得我简直发晕了,你猜他为什么踢我呢?正午时候,我坐在地梢的一端喘两口气,他就来踢了我一脚。”③拧一拧鼻涕又说下去:“眼看着他爸爸死了三个月了,现在这个孩子快生下来了。咳!什么孩子,就是冤家,他爸爸的性命是丧在张地主的手里,我也非死在他们的手里不可,我想谁也逃不出地主们的手去!”她打开米桶,米桶是空着。五妹子打算到张地主家去取米,从桶盖上拿下个小盆。王阿嫂叹息着说:“不要去呀!我不愿看他家那种脸色,叫小环到后山竹三爷家去借点吧!”小环捧着瓦盆爬上坡,小辫在脖子上摔搭摔搭地走向山后去了。山上的虫子在憔悴的野花间,叫着憔悴的声音啊!3王大哥在三个月前给张地主赶着起粪的车,因为马腿给石头砸断,张地主扣留他一年的工钱。王大哥气愤之极,整天醉酒,夜里不回家,睡在人家的草堆上。张地主趁他睡在草堆的时候,遣人偷着把草堆点着了。王大哥在火焰里翻滚,在张地主的火焰里翻滚。当王阿嫂奔到火堆旁边,王大哥的骨头已经烧断了!王阿嫂拾起王大哥的骨头来,裹在衣襟里,紧紧地抱着,发出陶天的哭声来。她和一匹吼叫的狮子一样。4三天过了,五天过了,田庄上不见王阿嫂的影子,拾土豆和割草的妇人们嘴里念到这样的话:“她太艰苦了!肚子那么大,真是不能做工了!”“那天张地主踢了她一脚,五天没到田庄上来。大概是孩子生了,我晚上去看看。”“王大哥被烧死以后,我看王阿嫂就没心思过日子了。一天东哭一场,西哭一场的,最近更厉害了!哪天不是一面拾土豆,一面流着眼泪!”张地主走来了,她们都低下头去工作着。张地主走开,她们又都抬起头来;就像被风刮倒的麦草一样,风一过去,草梢又都伸立起来;她们说着方才的话:“她怎能不伤心呢?王大哥死时,什么也没给她留下。眼看又来到冬天,我们虽是有男人,怕是棉衣也预备不齐。她又怎么办呢?小孩子若生下来她可怎么养活呢?”“谁不说呢?听说王阿嫂有过三个孩子都死了!”张地主来了,她们的头就和向日葵似的在田庄上弯弯地垂下去。小环的叫喊声在田庄上、在妇人们的头上响起来:“快……快来呀!我妈妈不……不能,不会说话了!”小环是一个被大风吹着的蝴蝶,不知方向,她惊恐的翅膀痉挛的在振动;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急得和水银似的不定形地滚转;手在捉住自己的小辫,跺着脚、破着声音喊:“我妈……妈怎么了……她不说话……不会呀!”5等到村妇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候,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村妇们有的哭着,也有的躲到窗外去,屋子里散散乱乱,扫帚、水壶、破鞋,满地乱摆。邻家的小猫蹲缩在窗台上。小环低垂着头在墙角间站着,她哭,她是没有声音的在哭。王阿嫂就这样的死了!新生下来的小孩,不到五分钟也死了!6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竹三爷手携着小环,走在前面。小环并不哭,只是随了竹三爷踏着贴在地上的树影走。小环,这个小幽灵,坐在树根下睡了。林间的月光细碎地飘落在小环的脸上。她两手扣在膝盖间,头搭在手上,小辫在脖子上给风吹动着,她是个天然的小流浪者。棺材合着月光埋到土里了,④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人们扰攘着。竹三爷走到树根下摸着小环的头发:“醒醒吧,孩子,回家了!”她醒过来了,小环才明白妈妈今天是不再搂着她睡了。她在树林里,月光下,妈妈的坟前,打着滚哭啊……林中睡着王大哥和王阿嫂的坟墓。村狗在远近的人家吠叫着断续的声音……(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从萧瑟凋零的景物写起,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也在状物写景中暗示出来。B.小说第三部分回顾王大哥的遭遇,使小说内容更为完整,也丰富了小说主题。C.小说多次写到妇女们低头的情形,表明地主对底层百姓残酷压榨具有普遍性。D.小环不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同时还是故事的叙述者,视角独特。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只是”二字写小环梳辫子时的专心致志,表明她懂事能干,懂得照顾自我。B.句子②用“沉淀了的”修饰“淀粉”,突出王阿嫂的悲苦浓重到了无法化解的境地。C.句子③插入对话中,使对话层次更清晰;单句成段,也使王阿嫂的叙述更富画面感。D.句子④中“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表明人们对类似于王阿嫂的不幸遭遇已习以为常。8.文中多次写到的“牛群和羊群”“猫”及“虫子”,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9.小说往往是社会的镜像,但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也往往有选择上的不同。请比较分析鲁迅《祝福》和萧红《王阿嫂的死》两篇小说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同之处。(6分)6.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小环不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同时还是故事的叙述者”错误。小环不是线索人物,也不是小说的叙述者。小说的线索人物是王阿嫂。故事的叙述者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故选D。7.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A.“‘只是’二字写小环梳辫子时的专心致志”错误。“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小环不管这些,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只是”表现了小环内心的无助。故选A。8.①牛群和羊群:以牛群和羊群的无忧无虑反衬底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忙碌;②猫:以猫来暗示小环的命运变迁,从有所依傍到孤苦无依;③虫子:以虫子的鸣叫衬托人间的悲苦,虫子的叫声是王阿嫂母女内心悲痛的外化。(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物象的作用的能力。①“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寻食青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而“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以牛群和羊群的无忧无虑反衬底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忙碌;②“小环爬上窗台,……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这时的小猫如同小环一般有所依靠;“邻家的小猫蹲缩在窗台上。小环低垂着头在墙角间站着,她哭,她是没有声音的在哭”,这时的小猫如同小环一般无所依靠了。以猫来暗示小环的命运变迁,从有所依傍到孤苦无依;③“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凄怨情绪来”,虫子的鸣叫是凄怨情绪,如同此时王阿嫂的心情;“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虫子的鸣叫是吵叫的,如同此时小环的内心感受;“后山的虫子,不间断的,不曾间断地在叫”“小环捧着瓦盆爬上坡,……山上的虫子在憔悴的野花间,叫着憔悴的声音啊!”,虫子的叫声是王阿嫂和小环内心悲痛的体现,以虫子的鸣叫衬托了人间的悲苦。9.①《祝福》主要呈现封建礼教和迷信,束缚摧残人的社会现象,《王阿嫂的死》则重在体现地主阶级对农民无情剥削、压迫的社会现实;(2分)②《祝福》重在表现主人公精神层面被封建礼教奴役的病态,《王阿嫂的死》则突出主人公物质生活的艰难、肉体上的被欺凌;(2分)③《祝福》中的普通民众是一群自私、冷漠的人,《王阿嫂的死》中的普通民众是一群无力反抗的人。(2分)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内涵的能力。①《祝福》主要通过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控诉了封建礼教和迷信吃人的本质,呈现了封建礼教和迷信束缚摧残人的社会现象;《王阿嫂的死》主要通过王阿嫂及其丈夫死在了张地主的剥削之下——“他爸爸的性命是丧在张地主的手里,我也非死在他们的手里不可”,主要体现地主阶级对农民无情剥削、压迫的社会现实;②《祝福》主要通过祥林嫂问“我”人死后灵魂的有无,以及在捐门槛之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凄惨死去的故事,重在表现主人公精神层面被封建礼教奴役的病态;《王阿嫂的死》主要通过王阿嫂一家物质生活的艰难“她打开米桶,米桶是空着”,和“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张地主对即将临盆的王阿嫂的肉体上的欺凌,来体现主人公生活的艰辛;③《祝福》中的普通民众如劝祥林嫂捐门槛的柳妈、为了儿子的彩礼卖祥林嫂的婆婆都是一群自私、冷漠的人;依据“张地主走来了,她们都低下头去工作着”“张地主来了,她们的头就和向日葵似的在田庄上弯弯地垂下去”可知,《王阿嫂的死》中的普通民众如村妇们、拾土豆和割草的妇人们等,他们都是一群无力反抗的人。湖南省九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哀伤[俄]契诃夫旋匠①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早已出名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早已出名的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这段路有三十来俄里,道路糟透了,连官府的邮差都很难对付,而旋匠格里戈里则又是个大懒汉。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朝哪方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雪大智叫你分不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线杆和和林。每当强劲的寒风袭来,弄得格里戈里都看不见眼前的车轭。那匹瘦弱的老马一步一步吃至地拖拉着雪橇。它的全部精力全耗在从深雪里拔出腿来,并扯动着头部。旋匠抽他的瘦马,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来,平静下来,认真想一想。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处在醉后那种昏昏沉的状态,既不知道哀伤,也不知道欢爪,可是现在却突然感到心情沉重,十分痛苦。這个无憂无皮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人,居然忙碌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你呀,玛特廖娜,别哭了……”他小声嘟哝,“你恐著一点兒。上帝保佑,我们会赶到医院的你的那个病……巴維尔·伊凡内奇会给你药水喝,或者吩咐人给你放血,或者他老人家高兴,用酒精给你擦身……可是巴维尔·伊凡内奇会把眉头一皱,嚷道:‘我早就知道你!大概你一路上进过五家酒馆吧!’我就对他说:‘您老人家!难道我是坏蛋,还是异教徒?我的老太婆正在把召魂交给上帝,快死了,我还有心从这个酒馆到那个酒馆!您这是什么话呀,求主恩典吧!什么洒館不酒馆,滚它的!’于是巴维尔·伊凡内奇吩咐人把你抬进医院里去,我呢,在他的面前跪下来……”“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我凭十字架向上帝起誓!再说,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玛特廖娜,你怎么老不答应?我问你呢:腰还痛吗?”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奇怪,那张脸不知怎么显得特别瘦削,灰白里透着蜡黄,面容严厉而刻板。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这么说她死了。麻烦事!”这下旋匠哭了。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他想:这世上的事變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皮的,麻烦事!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變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枞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變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變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我这是往哪兒赶呀?”旋匠突然惊醒过来,“该把她埋了,我却去医院,……像變傻了!”旋匠又掉转雪橇,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擊声,他虽然没有回头,也知道那是死去的老太婆的头在撞着雪橇。天色变得越来越黑,风變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再从头清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超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歇。”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他真想从雪棍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那么五六年就好了……”“为什么?”“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老爷!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注】①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作者便几笔勾勒出了主人公形象,既“出色”又“最没出息”,是一个令人赞赏又令人鄙夷的小人物形象。B.“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是因为旋匠意识到依恋的妻子可能会死去,自此之后,他无忧无虑的生活将随之消逝。C.“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反复想着,这表现了他对妻子没能过上好日子的深深歉疚和想重振精神、重走人生的愿望。D.小说结尾部分,从旋匠的恳切的哀求来看,他想做一个有责任心、讲信誉且对美好生活有向往追求之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细节描写客观、冷峻,如写旋匠老婆的死,“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读来十分辛酸、悲凉。B.“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旋匠想检缰绳但“手活动不了”“开始打盹”等情节理下伏笔。C.作者将老旋匠和他老婆婚后40年的生活状态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和一个场景来揭示,以一件不幸之事唤醒一个人灵魂,叙事凝练,意味深长。D.大房间中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的言行既深化了“衰伤”意蕴,又暗示了旋匠这类小人物非剧产生的社会根源。8.作品在叙述旋匠的故事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9.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写作比较关注下层人物的生活,语言诙谐,故事辛酸,可称作“含泪的微笑”。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6分)6.B【解析】“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是因为老婆的生病让他一下子无所适从。“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过来,平静下来”。7.D【解析】“暗示了旋匠这类小人物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错。医生的话中没有此意。8.①小说以旋匠的视角(第三人称或全知视角)叙事,使事件显示全面清晰,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心理。②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现旋匠“懊丧伤感、自责悔过”等心理,塑造旋匠人物形象。③运用联想和想象(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如想象与医生的对话,回顾与老太婆共同的漫长生活,勾联回忆与现实,丰富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④用对话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的思考。⑤贯穿全文的风雪情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运。(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解析】考查小说的叙述特色。小说的叙述特色可从文本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事手法与形式、叙述腔调等角度考虑,但要遵从本文的特色,不能一一套答。9.本文中老旋匠悲苦的命运、巨大的哀伤是以较为诙谐的笔调写出来的。①“含泪”指小说的悲剧内涵。(1分)本文通过旋匠格里戈里·彼得罗夫的人生境遇,展现了小人物人生无尽的“哀伤”:社会专制下的底层人生活的受穷、酗酒、打骂展示人世间的荒凉和辛酸,旋匠心灵刚觉醒而生命却又面临结束的悲哀,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却又无法得到的无奈等。(2分)②“微笑”在本文中是指语言上的诙谐、轻松。(1分)如旋匠送老婆去医院途中想象与医生的对话,诙谐的话语却无法消除旋匠心中的哀伤;又如旋匠临死时与医生的对话,“你跟胳膊与腿告别吧”,戏谑滑稽的语言中呈现人世间最大的悲哀痛心。(2分)(解说概念词句1分,结合材料分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考查小说的文本特征。题干已指出“含泪的微笑”,这是契诃夫的一些作品中的共有的特点,答题时应先明白概念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含泪的微笑”这种创作风格,是作品喜剧形式和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微笑”是其喜剧形式,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夸张、双关等手法的运用;“含泪”是其悲剧内涵。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娘娘庙大会萧红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也是为着神鬼,而不是为着人的。这庙会的土名叫做“逛庙”,也是无分男女老幼都来逛的,但其中以女子最多。①女子们早晨起来,吃了早饭,就开始梳洗打扮。打扮好了,就约了东家姐姐,西家妹妹的去逛庙去了。竟有一起来就先梳洗打扮的,打扮好了,才吃饭,一吃了饭就走了。总之一到逛庙这天,到不了半晌午,就车水马龙,拥挤得气息不通了。挤丢了孩子的站在那儿喊,找不到妈的孩子在人群里边哭,三岁的、五岁的,还有两岁的刚刚会走,竟也被挤丢了。所以每年庙会上必得有几个警察在收这些孩子。收了站在庙台上,等着他的家人来领。偏偏这些孩子都很胆小,张着嘴大哭,哭得实在可怜,满头满脸是汗。有的十二三岁了,也被丢了,问他家住在哪里?他竟说不出所以然来,东指指,西划划,说是他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沟,那河沟里边出虾米,就叫做“虾沟子”,也许他家那地名就叫“虾沟子”,听了使人莫名其妙。再问他这虾沟子离城多远,他便说:骑马要一顿饭的工夫可到,坐车要三顿饭的工夫可到。究竟离城多远,他没有说。问他姓什么,他说他祖父叫史二,他父亲叫史成……这样你就再也不敢问他了。要问他吃饭没有?他就说:“睡觉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任他去吧。于是却连大带小的一齐站在庙门口,他们哭的哭,叫的叫。好像小兽似的,警察在看守他们。娘娘庙是在北大街上,老爷庙和娘娘庙离不了好远。那些烧香的人,虽然说是求子求孙,是先该向娘娘来烧香的,但是人们都以为阴间也是一样的重男轻女,所以不敢倒反天干。所以都是先到老爷庙去,打过钟,磕过头,好像跪到那里报个到似的,而后才上娘娘庙去。②老爷庙有大泥像十多尊,不知道哪个是老爷,都是威风凛凛,气概盖世的样子。有的泥像的手指尖都被攀了去,举着没有手指的手在那里站着,有的眼睛被挖了,像是个瞎子似的。有的泥像的脚趾是被写了一大堆的字,那字不太高雅,不怎么合乎神的身份。似乎是说泥像也该娶个老婆,不然他看了和尚去找小尼姑,他是要忌妒的。这字现在没有了,传说是这样。娘娘庙里比较的清静,泥像也有一些个,以女子为多,多半都没有横眉竖眼,近乎普通人,使人走进了大殿不必害怕。不用说是娘娘了,那自然是很好的温顺的女性。就说女鬼吧,也都不怎样恶,至多也不过披头散发的就完了,也决没有像老爷庙里那般泥像似的,眼睛冒了火,或像老虎似的张着嘴。不但孩子进了老爷庙有的吓得大哭,就连壮年的男人进去也要肃然起敬,好像说虽然他在壮年,那泥像若走过来和他打打,他也决打不过那泥像的。所以在老爷庙上磕头的人,心里比较虔诚,因为那泥像,身子高,力气大。到了娘娘庙,虽然也磕头,但就总觉得那娘娘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塑泥像的人是男人,他把女人塑得很温顺,似乎对女人很尊敬。他把男人塑得很凶猛,似乎男性很不好。其实不对的,世界上的男人,无论多凶猛,眼睛冒火的似乎还未曾见过。那么塑泥像的人为什么把他塑成那个样子呢?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就是磕完了头站起再看着,也绝不会后悔,不会后悔这头是向一个平庸无奇的人白白磕了。至于塑像的人塑起女子来为什么要那么温顺,那就告诉人,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③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原由。两个庙都拜过了的人,就出来了,拥挤在街上。街上卖什么玩具的都有,多半玩具都是适于几岁的小孩子玩的。卖哨子的,卖小笛子的,卖线蝴蝶的,卖不倒翁的,其中尤以不倒翁最著名。买不倒翁要当场试验,间或有生手的工匠所做出来的不倒翁,因屁股太大了,他不愿意倒下,也有的倒下了他就不起来。所以买不倒翁的人就把手伸出去,一律把他们按倒,看哪个先站起来就买哪个,当那一倒一起的时候真是可笑,摊子旁边围了些孩子,专在那里笑。不倒翁长得很好看,又白又胖。并不是老翁的样子,也不过他的名字叫不倒翁就是了。其实他是一个胖孩子。做得讲究一点的,头顶上还贴了一簇毛算是头发。有头发的比没有头发的要贵二百钱。有的孩子买的时候力争要戴头发的,做母亲的舍不得那二百钱,就说到家给他剪点狗毛贴。孩子非要戴毛的不可,选了一个戴毛的抱在怀里不放。没有法只得买了。这孩子抱着欢喜了一路,等到家一看,那簇毛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飞了。于是孩子大哭。虽然母亲已经给剪了簇狗毛贴上了,但那孩子就总觉得这狗毛不是真的,不如原来的好看。也许那原来也贴的是狗毛,或许还不如现在的这个好看。④但那孩子就总不开心,忧愁了一个下半天。庙会一过,家家户户就都有一个不倒翁,离城远至十八里路的,也都买了一个回去。回到家里,摆在迎门的向口,使别人一过眼就看见了,他家的确有一个不倒翁。不差,这证明逛庙会的时节他家并没有落伍,的确是去逛过了。歌谣上说:“小大姐,去逛庙,扭扭搭搭走的俏,回来买个扳不倒。”(节选自《呼兰河传》,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通过叙写“女人们”逛庙会之前的准备,表现了她们对逛庙会的热情而急切的心理。B.句②写老爷庙中的泥像残破,却又“威风凛凛,气概盖世”,话语中包含对男权的调侃。C.句③运用反语,模仿世人的口吻,反映“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带有明显的批判意味。D.句④借写孩子因“狗毛问题”而陷入失望失落的心理,影射了“人心不足”的社会病态。7.下列关于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注意点面结合,如对庙会中挤丢的孩子,先叙写整体情况,再重点写与“十二三岁”小孩的问答,既有面的“乱”,又有点的“趣”。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如老爷庙和娘娘庙中泥像外形的对比,人们对他们的态度的对比。通过重重对比突出了男性的威严和女性的柔美。C.文中的动作描写生动有趣,如写庙会中买不倒翁的人挑选不倒翁的动作——伸手,按倒,看哪个先站起来就买哪个,充满了生活趣味。D.文中的人物心理细腻真实,如写庙会一过,家家户户都摆一个不倒翁在迎门向口,来证明逛庙会的时节他家并没有落伍,的确去逛了。8.有人说萧红的回忆“总是进出于童年和现实之间”。本篇节选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9.萧红善于将散文的笔法带入小说,使小说呈现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试分析这篇小说中的散文笔法。(6分)6.D(“影射了‘人心不足’的社会病态”属于对文意的错误理解,应是表现了童真有趣。)7.B(“突出了男性的威严和女性的柔美”的效果分析有误,应是“男性的凶猛和女性的柔弱”。)8.①作者记忆中的童年是温情温暖的,如热闹的娘娘庙大会,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买不倒翁等内容,充满了作者对纯真美好的童年的怀念。②作者笔下的现实是封建保守的,如封建男权社会的丑陋,小城人们的世俗与封闭,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悲悯和批判。在童年与现实的进出中,文章呈现温暖又哀伤的氛围。(每点2分,围绕“童年”“纯真美好”“现实”“悲悯批判”作答,意思类似即可。)9.①从人物和情节看,本文不着力塑造典型人物,也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而是通过场景描写营造氛围,体现了散文笔法。②从表达方式看,本文除了记叙和描写之外,前文大量使用议论,表达对老爷庙的看法、对男尊女卑的批判,笔法灵活,情感表达充分,体现了散文笔法。③从结构上看,文章形散而神聚,围绕着“娘娘庙大会”,既叙写了大会前女人们的准备,又写了庙里的烧香,再写逛街买不倒翁,同时嘲讽调侃“老爷庙”,生动描摹世俗人情,内容丰富,体现了散文笔法。(答对任意两点即给6分。如回答笔法疏放自如、结构灵活自由、内容广泛深刻等,言之成理亦可。)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不亡,有我!①齐邦媛从幼年离开小西山故乡后,经常活在病痛、转学和灾难之中。在南京虽曾有炉边幸福时日,但妹妹降生、父母欢颜,转眼都如昙花凋谢。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西南山路来到重庆,刚入市区,中山中学就有师生五人被日机炸死,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之后七年,轰炸宛如随着日升月落而至,不曾稍歇。但重庆是我们流亡的终点,中山中学走了五百里,在自流井大庙静宁寺安顿、复学,弦歌岂止未辍,流亡途中更收留一些新加入的湖南、广西、贵州学生和四川的本地生。我父亲在重庆四德里祖屋恢复东北协会(负责训练东北地下抗日工作,由政府资助,一九四六年东北光复后解散),但落脚不久,房子即被炸毁。父亲托人在沙坪坝镇外找到两所平房,一所住家,一所作协会办公用,后来《时与潮》编辑部亦设于此。在离开南京整整一年间,我们奔跑了半个中国的土地之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爸爸带着我坐车由重庆上清寺出发,送我去上学。我们沿着嘉陵江往上走,车行大约二十公里,过了小龙坎不久,在一片黄土坝子上,远远地出现一群红褐色大楼,在稀疏的树木中相当壮观——那就是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开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日本人占领东北后,以天津日租界为基地,积极地向华北伸展侵略的魔掌,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大学透过游行呼喊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1876年~1951年)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四川觅地建立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一九三七年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在十二月一日正式迁至战时首都重庆。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约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想想在一百二十年前,幼年的他随着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生活是何等辛酸!因此,他从小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为国雪耻。这种奋发图强的志气,影响了他一生。张校长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年纪正是我在南开中学的年纪,我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连一艘可供学生实习的船都没有了。一年后,勉强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是目睹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人手中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他在晚年回忆当时,“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一九四四年《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他怒忆当年,“士兵上身穿一坎肩,前面写一‘兵’字,背后写‘勇’字,衣服非大必小,不称体,面黄肌瘦,精神萎靡,手持大刀,腰怀一枪(烟枪,抽鸦片用)慢吞吞地走出来,将黄龙旗(清朝)降下。旋英军整队出,步伐整齐。精神奕奕,相形之下,胜败可知。”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教现代知识、教爱国。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一九O八年,由氏家馆扩大到天津南开(捐得校地在天津西南城角,名南开)中学。建校之前,他曾两度前往日本参观各类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当时不满三十岁的他,满腔热血,誓为教育新中国的子弟献身。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决心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很多人劝他,“你已功成名就,干嘛去和那些洋孩子同堂读书!”甚至说,“这个脸你丢得起,我们感到丢不起。”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