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样本_第1页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样本_第2页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样本_第3页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样本_第4页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第一章流域防洪形势1.1流域概况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构成,跨越国内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越南东北部,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国内境内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流域北靠南岭,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和东部为丘陵盆地,东南为三角洲冲积平原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马雄山,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大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分别汇入珠江三角洲,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入注南海。,珠江流域人口9935万人,耕地6652万亩,地区生产总值1773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37%,在国内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1.2水文特性珠江流域地处国内南部低纬度地带,南临南海,西隔印度支那与孟加拉湾相望,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总体上属亚热带气候,具备冬无寒冷、夏有酷暑、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特点,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受热带气旋侵袭。流域水汽丰沛,近年平均降雨量为1470毫米,近年平均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派非常集中,汛期(4月~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80%以上。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多集中在4月~10月。前汛期(4月~7月)暴雨多为锋面雨,形成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流域性洪水及洪水灾害普通发生在前汛期;后汛期(7月底~10月)暴雨多为台风雨,形成洪水相对集中,来势迅猛,峰高而量相对较小。西江为珠江主流,思贤滘以上流域面积为35.31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77.8%。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3900立方米每秒(6月),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54500立方米每秒(197月)。北江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思贤滘以上流域面积为4.67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10.3%。北江防洪控制断面石角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6700立方米每秒(1994年6月)。东江是珠江流域第三大水系,东莞石龙以上流域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6.0%,东江防洪控制断面博罗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2800立方米每秒本次防洪规划所采用珠江流域各重要水文站洪水资料系列已延长至1997年(某些站点延长至1998年),设计洪水计算以实测资料为主。其中,西江干流大湟江口(加甘王水道)站、梧州站、高要站,北江石角站,西北江三角洲三水站、马口站及思贤滘断面设计洪水,考虑了上游某些堤防遇中小洪水不溃决时,行、滞洪面积减少而引起洪峰流量加大状况(称“洪水某些归槽”),采用某些归槽设计洪水成果。1.3洪涝灾害洪水灾害是珠江流域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自然灾害,尤以中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为甚。197月,西、北江同步发生2一遇洪水,两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堤围几乎所有溃决,广州市受淹7天,珠江三角洲受灾耕地648万亩,灾民378万人,死伤10余万人。据记录,19至1949年35年间,流域内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2次,给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十分惨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江、西江、北江和柳江多次发生大洪水,通过全力抗洪,保证了重点地区防洪安全,但也导致了较大灾害损失。其中,1994年西、北江大水,广东、广西受灾人口近1800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0多亿元;1998年6月发生西江大水,广东、广西受灾人口也超过1500万人、成灾耕地超过810万亩;西江发生大洪水,梧州某些城区被淹,流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6亿元。台风暴潮也往往导致巨大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1993年“9316”号台风导致广东省11市37县(市)受灾,受灾农田306万亩,受灾人口569万人,死亡25人。1.4防洪形势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注重珠江流域防洪工作。通过50近年不懈努力,流域内已建成388座大、中型水库,江、海堤防1.2万多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堤防工程为基本、堤库结合防洪工程体系。当前,西江下游及北江中下游普通保护区防洪原则多在~一遇,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普通保护区防洪原则在50年一遇左右,西、北江三角洲普通保护区防洪(潮)原则在一遇左右。重点防洪都市和重点保护对象中,保护广州北江大堤堤防原则约为50年一遇,与飞来峡水利枢纽、潖江滞洪区、芦苞涌和西南涌分洪水道联合运用,可使其防御北江洪水原则达到2一遇;西北江三角洲五大联围防洪(潮)原则约为~50年一遇;东莞、惠州等重要都市约能防御1一遇洪水,南宁、柳州及梧州(河西区)等重点防洪都市防洪能力约为50年一遇。珠江流域暴雨频繁,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防洪减灾是一项长期任务。当前流域防洪中存在重要问题有: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西江缺少控制性防洪枢纽,不能有效调控流域洪水,珠江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区防洪压力极大;江、海堤防工程原则低、隐患多,加之洪水归槽影响,实际防洪能力达不到设计原则;都市防洪工程建设滞后,防洪原则普遍偏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规定;病险水库多、除险任务重;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区河障较多,占用分洪道现象比较普遍,洪水排泄不畅;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山洪灾害频繁,不但对本地居民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导致直接危害,并且影响到中下游地区防洪、发电、航运及水资源综合运用;人类活动影响加重了某些地区防洪压力,郁江、浔江及西江干流沿江筑堤引起洪水归槽现象明显,同等暴雨条件下洪水量级较过去增长;防洪管理基本工作薄弱,流域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及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尚未形成,防洪社会化管理水平较低,防洪非工程办法亟待加强。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珠江流域防洪面临着巨大挑战,流域防洪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流域防洪总体规划2.1指引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理念,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总体布局方案,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规定;对的解决改造自然与适应自然关系、防洪减灾与水资源综合运用关系、防洪建设与洪水管理关系,规范水事行为;统筹珠江流域将来防洪建设安排,为防洪建设和洪水管理提供科学根据;在注重防洪减灾工程办法同步,加强非工程办法,通过建立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提高抗御洪水灾害能力,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2.2基本原则珠江流域防洪规划坚持和体现了如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人与自然关系。按照“堤库结合,以泄为主,泄蓄兼施”防洪方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主线,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既有效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二是防洪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依照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国家《防洪原则》为基本根据,统筹安排流域防洪建设,使保护对象防洪原则与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总体布局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流域防洪体系整体作用,统筹考虑西江、郁江、柳江防洪水库防洪与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渔业等综合运用关系,重点保护对象与普通保护对象之间关系,流域防洪与交通航运、国土资源、都市发展、环保等关系。四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依照不同地区防洪情势,制定相应防洪办法和防洪原则,重点加强都市及流域下游三角洲防洪建设,兼顾西部及其她贫困落后地区防洪安全。五是工程办法与非工程办法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和防洪减灾保障机制,加强防洪风险管理,增进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2.3防洪区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关于规定,在分析珠江洪水沉没状况及洪水风险基本上,依照流域特点和洪水特性,划定珠江流域防洪区总面积约为1.91万平方公里,约占流域总面积4.2%,内有人口3035万人,耕地1468万亩,地区生产总值10073亿元,分别占流域总人口、耕地面积及国内生产总值30.5%、21.5%、56.8%。2.3.1珠江流域南盘江中上游、郁江中下游、柳江下游及红柳黔三江汇合地带、浔江、西江、珠江下游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滨海区7大重点防洪(潮)保护区总面积约1.41万平方公里,区内有人口2667万人,耕地1168万亩,地区生产总值9715亿元,分别占珠江流域受洪(潮)水威胁地区人口、耕地及生产总值84.7%、75.2%和94.9%。2.3.2洪泛区珠江流域人多地少矛盾从来比较突出,江河两岸漫滩几乎全被开发运用,并为堤防工程所保护,演变为防洪保护区。因而,珠江流域洪泛区占流域防洪区比重甚小,且分散。据初步记录,流域洪泛滥区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区内人口约32万人。2.3.规划划定北江左岸支流潖江与北江干流交汇口附近低洼地区为蓄滞洪区,面积79.8平方公里,区内人口约5.86万人,耕地6.71万亩。2.3.4初步列出规划堤防工程、防洪排涝闸、河道与河口整治工程以及防洪水库工程用地范畴,待按程序批准后,划定为规划保存区。涉及:规划江、海堤防工程建设(涉及所属防洪、排涝闸,新建和除险加固达标)和管理用地约226km2,珠江河口区规划治导线至既有岸线之间区域约407km2,规划流域控制性防洪水库工程建设用地约828km2。2.4防洪目的本次防洪规划觉得近期水平年,以2025年为远期水平年。防洪总体目的是在规划期内,建立起符合流域实际状况、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规定防洪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发生常遇洪水和较大洪水时,能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在遭遇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不致发生大动荡,生态环境不会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进程不会受到重大干扰。近期,将以防御西江、东江1一遇、北江1~3一遇洪水为目的,保证中下游和三角洲重点防洪对象安全。同步,逐渐完善防洪非工程办法,尽量减少普通防洪保护区遭遇中小洪水、重点保护区遭遇超原则洪水也许导致洪灾损失。后,使广州市达到防御西江1一遇、北江3一遇洪水原则,中心城区防洪、潮堤可防御2一遇内洪和潮水;南宁市达到1一遇、梧州市河西区、柳州及其她地级都市达到50年一遇、县级都市达到一遇防洪原则,珠江三角洲重点保护区达到50年~1一遇、其她重要保护区达到一遇防洪原则;使珠江河口区重点海堤达到50年~1一遇、普通海堤达到~一遇防潮原则。远期,建成西江干流大藤峡水利枢纽及其她重要河流控制性防洪枢纽,完毕其她江、海堤防达标建设,形成较为完善防洪工程体系;继续加强非工程体系建设与水土流失和山洪灾害治理,进一步做好重点都市及重点保护区超原则洪水防御方案。后,使广州市具备防御西、北江19型洪水能力,南宁市达到2一遇、梧州市河西区及柳州市达到1一遇、普通地级都市达到50年~1一遇防洪原则,珠江三角洲重点保护区防洪原则达到1~2一遇,其她重要保护区达到50年~1一遇防洪原则。2.5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总体布局规划拟定了以堤库结合为主西、北江中下游、东江中下游、郁江中下游和柳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和以堤防为主南盘江中上游防洪工程体系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总体布局。2.西、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由西、北江中下游与三角洲堤防工程及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西江龙滩水电站和大藤峡水利枢纽等重要工程设施构成,保护对象是浔江、西江及西北江三角洲等防洪保护区。规划北江大堤设计原则为1一遇、北江下游其她重要堤防~50年一遇,与飞来峡水利枢纽及潖江滞洪区、芦苞涌和西南涌分洪水道联合运用,使北江大堤保护区达到防御北江3一遇洪水原则,把北江下游重点防洪保护区防洪原则由50年一遇提高到1一遇。规划浔江、西江沿岸普通堤防原则一遇、县级都市堤防原则一遇、地级都市堤防原则50年一遇,西北江三角洲普通堤防原则为~30年一遇、重点堤防原则50年一遇;在西江干流建设龙滩水库和大藤峡水库,堤库联合运用,将浔江段普通防洪保护区防洪原则由~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将西江段及西北江三角洲地区普通防洪保护区防洪原则由~30年一遇提高到30年~50年一遇、重点防洪保护区防洪原则由50年一遇提高到1~2一遇。2.东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由中下游堤防和已建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和白盆珠水库构成,通过三库联合运用,使东莞、惠州等都市防洪原则达到1一遇,其她防洪保护区达到50年~1一遇。2.郁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由郁江中下游堤防和右江百色水利枢纽、郁江老口水利枢纽构成,受益范畴涉及右江沿岸及郁江中下游防洪保护区。规划南宁市和贵港市堤防原则为50年一遇,其她堤防~一于。近期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建成及下游堤防达标后,可将南宁市和贵港市防洪原则由50年一遇提高到近1一遇,将右江沿岸城乡防洪原则提高到50年一遇;远期建成郁江老口水利枢纽,可进一步将南宁市防洪原则提高到2一遇。2.柳江防洪工程体系由沿江堤防及干流洋溪水库、古宜河木洞水库和贝江落久水库构成,受益范畴涉及柳州市及沿江各县。规划柳州市堤防原则为50年一遇,其她堤防为10~一遇;洋溪、木洞、落久三库联合运用,可将柳州市防洪原则由50年一遇提高到1一遇,同步提高沿江各县城防洪原则。2.南盘江中上游无适当兴建控制性防洪水库条件,防洪任务重要由堤防承担。规划曲靖市城区近期防洪原则为50年一遇,其她河段防洪原则为~30年一遇。

第三章防洪工程规划3.1堤防工程堤防建设重要任务是按规划原则进行基本解决及加高培厚,完善防汛抢险道路,加固或重建、扩建穿堤建筑物等。3.1.1规划北江大堤堤防原则为1一遇,广州市和深圳市城区防洪(潮)堤为2一遇,列为1级堤防;西北江下游及三角洲景丰联围、樵桑联围、佛山大堤、江新联围、中顺大围、顺德第一联围、容桂联围、沙坪大堤、清东围、清城联围、清西围等,规划堤防原则为50年一遇,列为2级堤防;十三围、南岸围、新江围、南顺联安围、南顺第二联围、文明围、五乡联围、番顺石龙围、清北围、大旺围、罗格围、齐杏联围、联安围、金安围堤防原则为30年一遇,列为3级堤防;别的经济地位较为重要或保护耕地面积在万亩以上普通堤防为一遇原则,列为4级堤防。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惠州大堤和东莞大堤等重点堤防堤防原则采用30年一遇,列为2级堤防;增博大围、潼湖围、马安围、石龙挂影洲联围、江北大堤等较为重要堤围,堤防原则采用一遇,列为3级堤防。3.1.2封开、郁南、德庆和云安等县级都市防洪堤及防护万亩以上耕地防洪堤采用一遇原则,列为4级堤防;其她堤防采用一遇原则,列为5级堤防。3.1.3梧州市城区堤防原则采用50年一遇,列为2级堤防,其中河东堤近期按一遇原则建设;保护苍梧、藤县、平南、桂平等县级都市堤防采用一遇原则,列为4级堤防;其她堤防采用一遇,列为5级堤防。3.1.4南宁市及贵港市城区防洪堤采用50年一遇原则,列为2级堤防;邕宁、横县城区堤防一遇,列为4级堤防;其她堤防一遇,列为5级堤防。3.1.5柳州市城区堤防原则为50年一遇,列为2级堤防;红水河、柳江、黔江三江汇流地带武宣、宾客、象州等县城堤防原则采用一遇,列为4级堤防;位于大藤峡水利枢纽库区乡村与农田防护,需结合大藤峡水利枢纽库区建设规划统筹考虑。3.1.6曲靖市城区堤防近期按50年一遇原则建设,列为2级堤防;其她保护区堤防原则采用~30年一遇,相应堤防级别为3级~5级,其中,陆良坝、宜良坝和沾曲左堤堤防原则采用30年一遇,列为3级堤防。3.1.7深圳市西海堤和中珠联围防潮原则为1一遇,列为1级;珠江三角洲民三联围、白蕉联围、赤坎联围、乾务联围、小林联围、木乃围、三灶湾、洪湾北、洪湾南、烽火角、都斛堤、西南边滩堤、番顺联围、市石联围、鱼窝头围、蕉东围、万顷沙围等海堤段,防潮原则为~50年一遇(以50年一遇为主),列为2级;其他保护农田面积在1万亩~5万亩海堤防潮原则为一遇,列为4级;保护农田面积在1万亩如下海堤防潮原则为一遇。3.1.8其她堤防玉溪市城区堤防原则50年一遇,为2级堤防;河源市、韶关市城区堤防原则一遇,安顺市、兴义市城区堤防原则50年一遇,上述防洪堤列为3级堤防;桂林市城区堤防原则一遇,为4级堤防;其她县级都市堤防原则一遇,为4级堤防。3.2控制性防洪工程3.2.1龙滩水电站位于西江上游红水河,控制流域面积10.58万平方公里,占西江下游防洪控制断面梧州站以上流域面积32.4%,在以发电为主同步,承担下游地区某些防洪任务。大藤峡水利枢纽位于西江中游黔江段,以防洪为主,同步兼有水资源调配、发电、航运及灌溉等综合运用效益。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9.86万平方公里,占梧州站以上流域面积60.5%。龙滩水电站单独运营时,可将前汛期浮现流域型洪水和中上游型洪水普遍削减一级,但对前汛期浮现中下游型洪水和后汛期洪水,其防洪作用十分有限,无法实现规划防洪目的。龙滩、大藤峡两库联合运营,可将下游洪水由1一遇削减为50年一遇,同步兼顾削减1一遇以上洪水。3.2.2飞来峡水利枢纽为已建工程,位于北江下游,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41万平方公里,占北江流域面积73.0%。枢纽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等综合运用效益。飞来峡水库与潖江滞洪区及芦苞涌、西南涌分洪水道联合运用,可将下游1一遇洪水削减为50年一遇,将3一遇洪水削减为1一遇。3.2.3枫树坝水库、新丰江水库和白盆珠水库为已建工程,分别位于东江干流和支流新丰江、西枝江,三库共控制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占下游防洪控制断面博罗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46.4%。三库联合运营,可将下游50~1一遇洪水削减为20~30年一遇。3.2.4百色水利枢纽为在建工程,位于郁江上游右江,控制流域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占郁江南宁控制断面以上流域面积27.0%。枢纽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航运,兼有灌溉、供水等效益。老口水利枢纽为规划工程,地处左、右江汇合口下游8.7公里,下距南宁市约30公里,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23万平方公里,占郁江南宁控制断面以上流域面积99.5%,为防洪、发电、航运并重综合运用枢纽。百色水库单独运营,可将南宁市、贵港市防洪原则由50年一遇提高到近1一遇,同步使右江沿岸百色、田阳、田东、平果、隆安等市、县城区防洪原则达到50年一遇;百色、老口两库联合运营,可将南宁市城区防洪原则提高到2一遇。3.2.5洋溪、木洞和落久水库为规划工程,分别位于柳江干流和支流古宜河、贝江,三库共控制流域面积1.94万平方公里,占柳州控制断面以上流域面积42.7%,三库联合运用,可将柳州市防洪原则由50年一遇提高到1一遇,同步提高沿江柳城、融水、融安等城乡防洪原则。3.2.6规划新建其她9座大、中型水库,涉及北江中上游湾头水库、乐昌峡水库、莽山水库,桂江斧子口水库、川江水库和小榕江水库、黄塘水库,东江贝岭水转塘水库和东江马蹄河九曲湾水库等。3.3水库除险加固珠江流域隐患较为严重三类大型病险水库有凤亭河(含屯六)、大王滩、青狮潭、那板、六陈、武思江和锦江等8座,三类中型病险水库有106座,二类大、中型病险水库167座。规划对上述281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和西部地区117座三类小(一)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3.4河道、河口及湖泊整治3.规划按一遇设计原则对芦苞涌、西南涌进行疏挖、清障和堤岸整治,恢复芦苞涌1200立方米每秒、西南涌1100立方米每秒设计过流能力。规划对深圳河采用扩宽挖深、裁弯取直、疏浚河口等工程办法,配合加高右岸堤防,使深圳市中心城区防洪原则达到2一遇。规划对北街水闸、睦州水闸、沙口水闸和磨碟头节制闸闸后河道进行疏挖,同步整治堤岸,使闸后水道设计过流能力分别恢复到600立方米每秒、800立方米每秒、600立方米每秒、1200立方米每秒。3.4.2珠江八大出海口是流域洪水入海通道,也是流域防洪体系重要构成某些,必要加强对河道和出海口门维护与整治,保证其泄洪功能正常发挥。口门区治导线是河口整治与开发工程建设外缘控制线。治导线规划以有助于泄洪纳潮为原则,统筹考虑了航运、防潮、治涝、供水、水产养殖、滩涂运用、水资源保护等方面规定,未经充分科学论证并获得规划治导线原批准机关批准,任何工程建设都不得超越。珠江河口规划有伶仃洋治导线、广州至虎门出海水道治导线、蕉门治导线、横门治导线、磨刀门治导线、黄茅海治导线和鸡啼门治导线。近年来,珠江三角洲无序采砂和大量修建涉水建筑物,河道分流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泄洪形势日渐严峻。规划采用疏浚、清除河障、修筑导流堤等工程办法,维护珠江河口泄洪纳潮功能,保证洪水安全下泄和供水、航运安全。3.规划建设云南省杞麓湖湖堤,修建泄洪隧道,清挖湖底淤泥,整治出口河道,使杞麓湖周边地区防洪原则达到一遇。规划建设云南省异龙湖湖堤,新建排涝泵站、溢流堰,疏浚出口河段,使异龙湖周边地区防洪原则达到一遇。3.5蓄滞洪区潖江蓄滞洪区是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重要构成某些,位于北江一级支流潖江下游江口圩附近。潖江滞洪区堤防工程按一遇原则建设,区内安全建设内容涉及建设安全区,新建、改建撤退道路,新建桥涵,购买抢险设施,建设滞洪区通信预警系统等。潖江滞洪区工程和安全建设规模尚需在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中进一步论证明确。3.6重点地区治涝珠江流域城乡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当前城乡治涝原则较低、设备残旧老化,应对短历时、高强度暴雨能力严重局限性,涝灾损失比较严重。城乡治涝工程与防洪工程关系密切,需在防洪工程总体布局中进行统筹安排。农村地区治涝重点是完善既有治涝工程设施,通过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使其达到规划治涝原则。规划完善南盘江沾、曲、陆平坝区既有排涝工程,治理郁江、浔江易涝区耕地面积约50万亩,完善西江沿岸易涝区排水布局,改建、扩建西北江三角洲既有排涝设施,提高已治理区排涝原则。3.7水土保持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27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达1.75亿吨。规划加大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坚持工程、生物、农业耕作办法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造林种草和封育治理相结合,治理、管护与综合运用相结合综合治理原则,依照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分别采用不同办法,建立以小流域为单元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规划在将来内重点实行珠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综合治理工程和坡耕地改造工程、崩岗治理工程。重要办法涉及:加快坡耕地改造和崩岗整治,在稳定基本农田、保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基本上,有筹划、有环节地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规划近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万平方公里,远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9万平方公里。3.8山洪灾害防治珠江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均有山洪灾害发生,尤以西部云南、贵州最为严重。山洪灾害具备灾害范畴小、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伤亡严重特点,往往导致毁灭性破坏。规划对威胁乡镇、农村和沉没普通农田山洪按一遇原则设防,对威胁县城、国(省)道、铁路等重要交通线和大型工矿公司山洪按一遇原则设防。山洪灾害防治遵循“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原则,以非工程办法为主,非工程办法与工程办法相结合。非工程办法重要有建立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编制防灾预案及救灾办法,完善政策法规等工作;工程办法有山洪沟治理、泥石流沟治理、滑坡治理等办法,规划治理山洪沟4298条、泥石流沟253条、滑坡417处。山洪沟治理重要工程办法有新建水库和堤围、整治河道、修筑(整治)保护区排洪渠和水土保持等,泥石流沟治理重要工程涉及稳坡工程、拦挡工程、排导工程和生物工程等,滑坡治理重要工程办法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

第四章都市防洪规划4.1重点防洪都市4.1广州同受北江、西江洪水及南海风暴潮威胁。西、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是广州市防御西、北两江洪水重要工程办法。规划按1一遇原则完毕北江大堤除险加固,抓紧进行芦苞涌和西南涌整治,完善由飞来峡水利枢纽、潖江滞洪区、北江大堤及芦苞涌和西南涌构成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使广州市具备抗御北江3一遇洪水能力;加快西江龙滩水电站建设,增进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尽早动工修建,形成完整西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使广州市具备防御西、北江19型洪水能力。广州水道两岸堤岸是防御南海风暴潮重要工程办法,规划按2一遇原则整修、加固,形成完整城区堤防体系。4.1南宁市重要防洪保护区别为江北、江南和郊区三片,现状防洪完全依托单一堤防工程,市区整体防洪能力约为50年一遇,郊区堤防尚未建成。规划加快南宁市区堤防达标建设,通过百色和老口水利枢纽联合调度,使其防洪原则提高到2一遇。4.1梧州市河西区堤防按50年一遇原则建设,河东区第一期堤防工程按一遇原则建设,郊区堤防按一遇原则整修加固。通过龙滩和大藤峡水库联合调度,可使梧州市中心城区防洪原则提高到1一遇以上。4.1柳州市城区重要堤防已按50年一遇原则基本建成,规划建设柳江干流洋溪水库和支流古宜河木洞水库、贝江落久水库,通过三库联合调度,将柳州市防洪原则提高到1一遇。4.1桂林市城区已建堤防整体原则局限性一遇。规划按一遇原则建设漓江两岸堤防和桃花江防洪堤,调节已建青狮潭水库任务,兴建小溶江水库、斧子口水库和川江水库,与青狮潭水库联合运用,使桂林市漓江两岸防洪原则提高到1一遇;通过在桃花江中游黄塘村附近修建黄塘滞洪水库,结合河道疏浚、清障等办法,使桂林市桃花江河段防洪原则提高至1一遇。4.1近期通过深圳河整治,结合深圳河防洪(潮)堤建设,使重要城区达到1一遇原则;远期进一步加高、整修深圳河防洪(潮)堤,结合其她综合办法,使重要城区防洪原则逐渐提高到2一遇。4.1珠海市区防洪堤规划原则为50年一遇,远期通过西江龙滩和大藤峡水库将其防洪原则提高至1一遇。中珠联围规划防潮原则为1一遇,市区其她海堤规划原则为50年一遇。4.2普通地级都市1)曲靖市规划曲靖市防洪原则近期为50年一遇,远期为1一遇,防洪任务重要由堤防工程承担。2)玉溪市玉溪市近期防洪采用堤库结合方案,由州大河东风水库、红旗河红旗水库和城区堤防共同承担防洪任务,同步辅以河道整治等工程办法,使玉溪市防洪原则达到50年一遇。3)兴义市规划都市防洪原则为50年一遇,重要规划工程为毛栗寨水库除险加固,湾塘河、洗布河及泄洪渠整治改造,堤防加固等。4)安顺市规划都市防洪原则为50年一遇,重要防洪工程办法涉及5条重要支流整治、阻水桥梁拆除或扩孔改建等。5)贵港市规划贵港市城区堤防原则为50年一遇,右江百色水利枢纽与老口水利枢纽联合运用,可将城区防洪原则提高到1一遇以上。6)韶关市规划韶关市堤防原则为一遇,通过兴建浈水湾头水库,堤库结合将市区防洪原则提高到50年一遇;在此基本上建成武水乐昌峡水库,进一步将市区防洪原则提高至1一遇。7)清远市清远市城区重要位于清东围及清城联围内,规划堤防原则为50年一遇,结合飞来峡水库调度,可将城区防洪原则提高到1一遇。清远市所属清北围,规划防洪原则为30年一遇。8)河源市河源市位于东江中游,上游已建有新丰江、枫树坝水库,规划堤防按堤库结合1一遇原则建设。9)肇庆市肇庆市位于景丰联围保护区,规划堤防原则为50年一遇,近期西江干流龙滩水库建成后,可将城区防洪原则提高到50年~1一遇;远期西江干流大藤峡水库建成后,两库联合运用,可将城区防洪原则提高到1~2一遇。10)江门市江门市位于江新联围保护区,规划堤防原则为50年一遇,近期西江干流龙滩水库建成后,可将城区防洪原则提高到50年~1一遇;远期西江干流大藤峡水库建成后,两库联合调度,防洪原则可达1~2一遇。11)佛山市佛山市位于佛山大堤保护区,规划堤防原则为50年一遇,近期西江龙滩水库建成后,可防御西江50年~1一遇洪水;西江大藤峡水库建成后,与龙滩及北江飞来峡水库联合调度,防洪原则可达1~2一遇。12)中山市中山市位于中顺大围保护区,规划堤防原则为50年一遇,近期西江干流龙滩水库建成后,可将城区防洪原则提高到50年~1一遇;远期西江干流大藤峡水库建成后,与西江龙滩和北江飞来峡水库联合调度,防洪原则可达1~2一遇。13)惠州市惠州市位于东江下游惠州大堤保护区,规划按30年一遇(堤库结合1一遇)原则加高加固堤防,并与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等3座水库联合运用,使其防洪原则达到1一遇。14)东莞市东莞市位于东江三角洲东莞大堤保护区,规划按30年一遇(堤库结合1一遇)原则加高加固堤防,并与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3库联合运用,使其防洪原则达到1一遇。4.3其她城乡贵州省榕江、从江、三都、荔波、平塘、望谟、册亨等县及六枝特区,湖南省宜章县和临武县,江西省寻邬县和定南县等,规划采用近期防洪原则为一遇,远期为50年一遇。

第五章防洪非工程办法5.1防洪区风险管理5.1加强防洪保护区风险管理,绘制防洪保护区洪水风险图,经审批后向社会发布,作为指引城乡建设和经济开发根据。对广州等重要都市和珠江三角洲等重要防洪保护区,应全力保证其防洪安全,编制和贯彻超原则洪水防御方案,对浔江、西江等防洪原则较低防洪保护区,应建立与其风险限度相适应生产、生活方式,加强防灾减灾对策研究,大力履行洪水保险,回避或转移洪水风险。5.1.2洪泛区管理加强对洪泛区管理,禁止从事妨碍行(蓄)洪活动,严格限制在河道内进行经济开发,建立符合洪水特点和风险管理规定土地运用方式。确需在洪泛区建设非防洪项目,必要严格执行洪水影响评价制度,获得《河道管理范畴内建设项目审查批准书》。5.1为加强流域蓄滞洪区管理,应依照本次防洪规划规定,组织关于地区和部门,制定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筹划,控制蓄滞洪区人口增长,对潖江蓄滞洪区堤外区居民,有筹划地组织外迁,并采用其她必要安全保护办法。应建立蓄滞洪区扶持和补偿、救济制度与办法,加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5.1.4防洪保存区管理防洪保存区管理重点是土地使用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依照工程建设安排状况,分期分批办理规划防洪保存区土地使用权。对暂时未办理土地使用权,本地政府可暂时使用,但不得在区内建设与防洪无关永久性工程设施,当防洪工程建设需要时,应及时办理土地使用权,进行防洪工程和有关设施建设。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使用性质规划防洪保存区,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明保证留区土地运用与申报、审批程序关于规定。在珠江河口管理范畴内规划防洪保存区,按《珠江河口管理办法》进行管理。5.2河湖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及《珠江河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合理拟定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范畴与目的,实行河道、河口与湖泊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体制,建立、健全关于管理制度。应建立年度清障督察制度,每年汛前由河道管理部门对清障实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已存在阻水建筑物,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规定和规定,由河道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清除或改建。河道内滩地具备行洪功能,应参照洪泛区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加强对河道采砂监督与管理,编制河道采砂规划,划定容许采砂和禁止采砂范畴;加快河道观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河道观测制度,规范河道观测内容,为河道管理提供技术根据。5.3防洪调度管理成立由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珠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构成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国家防总领导下,在珠江流域行使防汛抗旱工作组织、指引、协调、调度和监督职责,指挥关于省(自治区)防汛指挥部门防汛抗旱工作,加强流域防汛抗旱统一管理和调度。依照《防洪法》规定,组织关于省(自治区)编制珠江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关于部门批准后,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方案执行、流域防洪协调和监督。在汛期,流域内水库、闸坝和其她水工程设施运用,必要服从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调度指挥和监督。依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国办发[]46号),珠江委应研究不同量级洪水水库调度方案,并会同关于省、自治区及项目法人,明确洪水调度管理权限和责任,建立防洪枢纽独立运营或与其她枢纽联合调度优化调度模型,实现优化调度,制定《珠江流域防洪骨干水库运营调度管理办法》,在保证防洪安全同步,较好地兼顾水资源综合运用和生态环保。同步,要加强省界河流水库工程防洪协调工作。5.4防洪工程设施管理防洪工程设施(涉及防洪工程附属水文、气象观测设施,通讯、交通、防汛抢险设施,生产、生活及其她维护设施等)是国有重要基本设施,必要严格管理。在工程管理范畴内,禁止建设碍洪建筑物、构筑物及倾倒垃圾、渣土,禁止开采地下水、考古发掘、放牧、集市贸易。在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畴内,禁止打井、爆破、采石、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安全活动。流域内跨省(自治区)骨干防洪工程和水资源综合运用工程,建议由流域机构负责管理或参加管理;省(自治区)内跨行政区划工程或工程所在一种行政区内,但其控制运用涉及相邻行政区原则上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同一行政区划内工程,由本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5.5防洪管理设施建设5.5.1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建设珠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由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四某些构成,涉及一种流域中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个省(自治区)中心和各地水情、工情、旱情分中心,以及向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如下简称国家防总)和珠江委报汛229个水文(水位、水库)站,另向珠江委报汛101个水文(水位、水库)站。规划建设珠江委和云南、贵州、广西、广东5个信息采集中心,27个水情分中心,31个工情分中心,45个旱情分中心,改造327个向国家防总和珠江委报汛水文(水位、水库)站,新建3个向珠江委报汛水文站。各信息采集站(点)与珠江委和各省(自治区)信息采集中心、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和旱情分中心共同构成流域信息采集网络。规划建设珠江委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省(自治区)防汛指挥办事机构之间卫星通信、800兆集群通信和程控互换网,改造完善天广微波通信。规划建设国家防总至珠江委和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省(自治区)防汛指挥办事机构骨干网(以公网通信为主信道,卫星通信为备用信道);建设珠江委至流域内各重要防汛指挥办事机构及流域重点大型水利枢纽管理部门(以帧中继为主信道)流域地区网;建设珠江委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四省(自治区)防汛指挥办事机构同一都市异地办公同级水文、防汛抗旱部门之间连接园区网;建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省(自治区)中心至其所辖地区省(自治区)地区网;建设珠江委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省(自治区)防汛指挥办事机构局域网;建设珠江委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四省(自治区)网管中心。规划建设珠江委、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省(自治区)防洪决策支持系统,涉及信息接受解决、气象产品应用、洪水预报、汛情监测和信息服务、防洪调度、会商、防汛管理、灾情评估等八个子系统和综合数据库。重点是建立西江中下游、北江、东江、柳江、郁江、珠江三角洲、贺江、桂江等重点河流和河段防汛指挥系统。5.5.2防洪设施自动化控制与监测设施建设防洪工程设施安全运营状况及自动化水平,事关防洪安全和防洪管理效率,应逐渐完善防洪工程监测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规划运用当代化监测设备与手段,动态、精确地掌握防洪水利枢纽、1级和2级堤防及所属附属设施、分洪水闸等工程安全与运营状况。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沿堤水闸众多,应建立水闸群运营调度系统。新建工程应配套建设工程安全、运营监测及自动化调度运营设施,并满足防汛指挥系统规定。5.6防汛抢险及重点地区超原则洪水防御方案5.6.1防洪抢险防汛抢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必要健全防汛指挥机构,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方针,遵循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原则,开展防汛抗洪活动。不断改进防汛抢险装备,建立一支以高科技武装防汛抢险专业队伍,提高防汛抢险科技水平。开展防洪抢险宣教和培训工作,做好防汛物资准备。逐渐实现防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当代化。5.6.2重点地区超原则洪水防御方案在西江干流未建成龙滩、大藤峡水库工程前,如西江浮现超50年一遇大洪水,或龙滩、大藤峡水利枢纽建成后,西江浮现超1一遇大洪水,且西北江三角洲重点堤围浮现重大险情时,拟运用西江下游联安围和金安围暂时滞蓄洪水。当北江浮现超2一遇(北江大堤除险加固完毕前)或3一遇(北江大堤建设达标后)洪水,虽经飞来峡水利枢纽调洪和潖江滞洪区运用,北江大堤及下游三角洲重点堤防仍浮现危险局面时,拟运用北江下游清西围暂时滞洪削峰,以保证重点防洪保护对象安全。当东江浮现超1一遇洪水,虽经上游三大水库调洪,仍不能解除洪水对惠州大堤、东莞大堤等重要堤防威胁时,可运用平马、永良、东湖、仍图、广和、横沥等6个堤防区自上而下暂时滞洪,以保障上述重点堤防防洪安全。沿江各重要城乡,应依照各自实际状况编制具备可操作性洪水预案,拟定发生超原则洪水时人、财、物转移线路和安全安顿地带,划定不同地区向安全地带撤移路线,保证路线畅通和有足够交通与通讯工具。5.7政策法规建设珠江流域既有水利部批准《珠江河口管理办法》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各项政策法规,针对当前防洪工作存在问题,此后应重点研究、制定珠江流域防洪骨干水库运营调度管理办法、珠江流域重要河段采砂管理办法和潖江蓄滞洪区管理办法及暂时滞洪区管理办法。5.8防洪规划管理防洪规划是为防御流域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而制定总体布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组织关于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积极筹集资金,依托科技进步,有筹划地进行江河、湖泊治理,加强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各重要江河、水系防洪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定。为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对防洪规划实行和管理提出如下意见:1)依照《防洪法》规定,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综合规划;区域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流域防洪规划。修改防洪规划,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流域内重要河段、重要支流防洪规划应通过流域机构审查。2)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基本根据,各地区、部门和关于单位在建设和加固沿江堤防工程时,应严格遵守流域防洪规划拟定防洪原则,各省、自治区应严格按照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行审批。堤防等水利工程在上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前,应获得流域机构对其建设原则书面意见。3)要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按程序报批,严格执行建设管理各项制度。防洪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由有相应资质单位承担,项目法人必要按审批权限,向主管部门提出工程开工申请报告,经批准后,工程才干正式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必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4)在防洪规划方案实行过程中,建设部门应与各有关部门规划保持协调,特别是都市防洪规划与都市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