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三峡》第二课时教案_第1页
初一语文上册《三峡》第二课时教案_第2页
初一语文上册《三峡》第二课时教案_第3页
初一语文上册《三峡》第二课时教案_第4页
初一语文上册《三峡》第二课时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峡》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其次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的匠心。

2.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

3.品尝课文的人文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重点)

2.品尝课文的人文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

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

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

的《长江三日》等,这些喜闻乐见的诗文,更增加了三峡的

美。今日,我们接着来品尝郦道元《三峡》一文的精妙之处。

二、自主预习

水是山的眼睛,郦道元是怎样写出三峡水的特色的?

明确: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

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

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

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素

湍”“绿潭”,两种色调、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显明;

“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绘声绘色,山

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丽。“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

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草木。

“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

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示意,写三峡秋景的清

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三峡》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

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

发了对渔民艰险、苦痛生活的悲悯。

(二)难点突破

为什么“亭午”可以说明为“正午”呢?

明确:“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

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

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

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止羲和,

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

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览天部》)《释和》谓“亭,停也”。

《文选》刘良注释《游天台山赋》谓“亭,至也”。由此可

见“亭”可以说明为“停”或“至”,它是“羲和亭午”这

个句子中的动词。“羲和亭午”这个句子原来是易解的,后

来紧缩成一个词,省去了主语“羲和”,就变得费解了。

(三)美点寻踪

1.布局美。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

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

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

峡谷必定比其他处更急,更壮丽。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

季,涨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美。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

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宁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

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

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猛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过渡美。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六个字,

就把全文完备无缺地桦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

水,一个“则”字示意对比、奇异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

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美。课文受南朝文风影响,文句骈散相杂,运

用了一些古汉语的修辞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

为避开行文的单调呆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

个意思比较困难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大致相同、用

词交织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

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

是“隐藏天日”。

四、板书设计

三峡

布局美

节奏美

过渡美

言辞美

雄伟壮丽

深爱祖国

悲悯渔民

五、课外拓展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了我们,更有多数文人墨客

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莫非吸引他们的仅仅是自然的山水

吗?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觉自己特别

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

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

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片奇异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

人文的痕迹吗?

明确:这里曾是多数文人墨客的心灵栖息之所;这里曾

是屈原、昭君的家乡;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这

里的纤夫文化和码头文化还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伏尔加

船夫曲”,这些与自然、命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