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4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政治经济学主讲教师:马艳现代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四、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㈠经济的含义㈡经济思想的产生㈢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㈠经济学的含义中国古代古希腊(色诺芬)

经济:家庭管理。

经济:经国济民,经邦济世。现代经济学的含义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4、节约㈡经济思想的产生人类经济活动促进各种经济思想的产生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产生西方古希腊的经济思想的产生:色诺芬的经济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㈢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进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㈠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㈡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㈠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概念:人们征服、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生产力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其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体,其作用也不能忽视。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阐述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直接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应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不同观点如下:“生产方式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依据有三:A.生产方式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简单总和,而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研究这对矛盾才能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B.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把生产方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并列在研究对象之内,并且摆在首位,表明政治经济学不限于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方式。C.生产方式是中介性经济范畴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依据:A.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如果将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包括进来,乃是用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性质来否定科学研究对象合理区分的可能性,没有弄清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关系,也没搞清研究对象与必须联系的对象的关系。B.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依据有四:A.政治经济学不单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它同时需要研究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规律。因为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和物质技术属性。B.揭示与阐明特定生产方式下生产力所具有的特定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C.《资本论》中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关的生产力。D.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实际是将生产力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㈡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四环节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环节,而分配、交换、消费也会起积极的反作用。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三、政治经济学方法

历史唯物论1、矛盾抽象法2、科学分析法3、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方法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

唯物辩证法

四、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意义㈠

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文性㈡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实践性、阶级性和人文性实践性:政治经济学本质是一门实践的科学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人文性:国度性和以人为本

㈡政治经济学的意义1、社会经济革命的指导思想2、社会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3、人类知识结构的理论依据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第一节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第二节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第三节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第一节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一、自然分工二、自然经济的发生三、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一、自然分工经济活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进行的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需要的内容生存资料的需要享受资料的需要发展资料的需要分工的产生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个人必须借助于他人的劳动和产品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分工。自然分工首先是反映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它是分工发展的第一阶段。二、自然经济的发生自然经济组织具体表现概念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的集体经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以及农民的家庭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三、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然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自然经济是以简单生产为特征的经济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第二节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一、社会分工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一、社会分工概念社会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相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阶层出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分离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商品经济概念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社会生产力的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经济原因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实质上是交换经济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商品经济是与较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式第三节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二、经济现代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原始部落之间以物物交换为特征的经济联系起源萌芽小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小范围内以货币为媒介,为满足自己使用价值需要为目的进行交换。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生产和交换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价值。商品经济的历史进步性自然经济限于社会分工,排斥社会分工和协作,限制和延缓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前提,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有利生产力大发展分散生产、互不往来,因循守旧、自我封闭,束缚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互相依赖、密切联系,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特征,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二、经济现代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商品经济的存在最终与社会生产力有关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决不可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第二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二因素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两重性第三节商品的价值量第四节价值规律第一节商品的二因素一、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

一、使用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就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特点

二、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例如:1只绵羊=2把斧子

三、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效用、供求、知识决定价值的理论

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一、具体劳动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一、具体劳动特点

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特点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3.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三节商品价值量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价值实现就是经营成功: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概念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社会分工、科技发展的差别及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区别

换算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千万次交换,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表示方法:1、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2、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因素

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价值量变化规律

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12345第四节价值规律一、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中的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三、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自发地调节、配置社会资源。2,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规律,主要作用:第三章货币第一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第二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第三节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第四节信用第一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一简单的或仙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四货币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概念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等式1只绵羊=2把石斧地位作用主动被动相对价值式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涵义与关系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表现价值的商品对立统一相对价值形式性质:两端的商品都有价值,是价值关系相对价值量(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局限性:无差异人类劳动本质没有充分表现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相对价值量变化规律:1、假定斧子价值不变,绵羊价值增加一倍则:2、假定绵羊价值不变,斧子价值增加一倍则:3、假定绵羊价值增加一倍,斧子价值也增加一倍则:4、假定绵羊和斧子价值不同比例或不同方向变化,则有三种情况:

1只绵羊=4把石斧

1只绵羊=1把石斧

1只绵羊=2把石斧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概念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等式

2把石斧一件上衣1只绵羊=1克黄金

20公斤小麦若干其他商品局限性:无统一的等价物特点: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三、一般价值形式概念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等式

2把石斧一件上衣

1克黄金=1只绵羊

20公斤小麦若干其他商品局限性:一般等价物不固定特点: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货币形式概念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等式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历史: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把石斧

1件上衣

1只绵羊=1克黄金

20公斤小麦若干其他商品第二节货币职能和货币形式一货币职能货币形式及演变

一、货币职能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五种货币职能的关系

价值尺度观念货币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关系:1、前者通过后者实现,后者为前者作出技术规定2、前者衡量不同商品价值,后者衡量货币本身价值;前者随着劳动生产率而变化,后者则不会;前者是商品经济产物,后者国家法律规定。价格标准包含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使商品在量上可以比较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大小的尺度。涵义作用价格特点流通手段涵义: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特点:现实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包含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贮藏手段涵义: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使之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具有蓄水池的作用,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特点: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支付手段1、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藏危机的可能。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涵义产生的前提商业信用作用和后果世界货币涵义: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职能:价值尺度、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财富转移。五种职能的关系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派生职能商品

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创造决定决定决定私有制社会分工形成交换价值决定交换衡量大小价值量决定货币价格决定表现定义本质职能基本职能其它职能供求关系影响价值规律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主要作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流通规律纸币

二、货币形式及其演变实物货币阶段:

米、布、木材,较长时期存在的是贝金属货币阶段:中国:贵金属贝,布币,刀币,五铢钱,通宝,金银元代用货币阶段:

中国:交子会子宝钞信用货币阶段:电子货币:是用电子化、数字化交易替代商品交换中的物,是在许多个人和组织间交付和传递而保持其价值不变的一种通货。金本位制度崩溃,信用货币的产生

针首刀

直径描述特征周公元前1066-前221年正面

斜肩弧足空首布

描述正面反面直径特征

公元前1066-前221年

卢氏

五铢钱北宋通宝天平天国通宝

北宋交子或钱引北宋的交子

会子

咸丰钞票(银票)

第三节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一、货币流通规律二、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一、货币流通规律概念: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Q2、商品的价格水平P3、货币流通速度V公式:因素决定

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关系:M与PQ成正比M与V成反比调整公式:

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M=—————————————————————————V二、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价值符号。特点:没有价值,国家强力支持,以金属货币为基础,

纸币流通导致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第四节信用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信用的形式

信用的本质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概念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基础资本主义原始社会实物借贷货币借贷赊销赊购商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高利贷直接借贷银行为中介的借贷发行股票二、信用的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概念:用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时买卖双方提供的信用工具:商业票据—借者与贷者之间的债务凭证特点:对象是循环一定阶段的商品资本;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责能资本;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生产和流通状况。概念: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借贷活动。基本形式是国债特点:集社会闲置资本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限制;对象是货币资本;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债权人是银行。局限性: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数量和周转状况的限制;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国家信用概念:银行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信用消费信用概念:信用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三、信用的本质及其在商品经济中作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的负面效应:加剧矛盾,加深危机,加深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矛盾:1,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2,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第二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分配第四节资本主义积累和两级分化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一、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三、资产阶级革命

一、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低劳动能力低下劳动对象范围陕窄主要是狩猎与采集的原始畜牧业与农业劳动工具简陋主要工具是未加琢磨的石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公有劳动产品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使用,两次社会大分工人出现,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产生,氏族成员劳动成果的差异日益明显,相互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日益尖锐,私有制呼之欲出。

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强制奴隶劳动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促进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力数量增加有利经济发展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组织大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造成古代文化的空前繁荣。奴隶制致命缺陷:奴隶受剥削再生产只能萎缩条件下进行,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因素被破坏;残酷剥削导致尖锐的阶级对立破坏工具虐待牲畜阻碍了生产发展;全社会以劳动为耻破坏了社会的生存基础;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造成国家军事力量的衰败和经济没落。

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封建地租的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商业资本对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少数人积累起大量货币财富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在海外劫掠殖民地在国内利用国家权力聚敛大量财富

三、资产阶级革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便发动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第二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五、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的工资的本质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G—W—G`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

货币流通公式:W—G—W(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资本流通公式:G—W—G`(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循环形式不同运动目的不同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资本总公式及矛盾

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条件。

“资本是不能从流通中产生”:A、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买卖

1、完全自由的人

概念: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2、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能生产大于自身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三部分: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1、有一个最低限度2、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3、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劳动过程: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劳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有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剩余劳动时间

具体创造使用价值预生产资料

………………(24元)

劳动过程付价值(24元)

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资商品本劳动

生产价劳动力抽象创造新价值过程值价值

(3元)

…………(3元)

价值形成过程(27元)

(27元)劳动劳动力价值商品生产过程

具体创造使用价值预生产资料

………………(48元)

劳动过程

付价值(48元)

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资本资主义本劳动

生产价劳动力

抽象创造新价值过程值价值

(3元)

…………(6元)

价值增殖过程

(总计51元)劳动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54元)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划分意义:揭露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划分标准:价值增殖中作用。

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自动化条件下的价值源泉:1、自动化机器仍是机器,是不变资本。

2、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3、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4、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是超额价值。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公式:物化劳动表示: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活劳动表示: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时间表示: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量:

2、可变资本总量

公式

M=m`·v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资本的数量界限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1、剩余价值率决定因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劳动日的最低限度:1、生理界限;2、道德界限

6小时12小时15小时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4612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都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前者: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前者是一切社会的一般基础和后者的起点后者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五、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2、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3、把劳动看成商品,不是违法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1.工人出卖的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好象是一定时间的劳动。2.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3.工资形式的劳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不同工资也不同4.劳动是工人谋生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的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二、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三、商业利润和平均利润四、借贷资本和利息五、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一、成本价格与利润

成本价格利润利润率成本价格成本价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用K表示,公式:K=C+V

2、商品价值转化为W=K+m

3、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竞争胜败的关键。4、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C与V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的成本价格与西方成本概念比较利润概念: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后的余额符号P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关系: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mp利润率概念: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公式:关系

联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与不同K量的比率。区别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后者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量: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影响利润率因素1,m`高低2,C:V高低3,n快慢,4,

C节省二、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竞争2.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3.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100%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形成例表

等量资本投入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利率不同资本转移结果使利润率大体平均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1、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

3、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概念区别:与价值质:同资本有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量: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起作用公式:W=k+pW=c+v+mW=k+p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个别: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不等,全社会:总额相等个别:生产价格与价值不相等,全社会:总额相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意义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揭示了雇佣工人和资本家阶级的对立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市场价值即商品社会价值:是通过部门内部的市场竞争形成的,即由占生产显著大量的中等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决定的市场价格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部门内部竞争:是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家企业为获得超额利润以提高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三、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商业利润的质与量商业资本形成和作用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效率

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

加速资本周转发展分工扩大生产形成必要性:产业资本减少流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要求有专门从事销售的商业资本存在可能性: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条件:商品销售成为商业投资者的独立业务,商业资本家必须有独立投资作用商业利润的质和量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并通过价格差价途径实现。商业资本对商业员工的剥削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公式变化:W=k+p(产业利润)+h(商业利润)

P`=∑M/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例: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生产价格买给消费者,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图式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M`=100%C全部转移则:W=720c+180v+180M=1080,P`=180/900=20%现在商业资本为100,社会总预付资本为1000.P`=180/1000=18%,按P`再分配剩余价值,则:产业利润为162;商业利润为18。于是:产业资本按出厂价900+162=1062卖出,商业资本按900+162+18=1080零售价卖出。商业资本周转次数为10·62次,即分10·62次购买价值1062的商品四、借贷资本和利息概念: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生息资本高利贷资本借贷资本区别所处的经济条件不同来源不同贷款对象和借款目的不同利息来源及体现关系不同借贷资本形成来源特点资本循环和周转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积累中折旧费闲置待用流动资本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1、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2、所有权资本(财产资本)3、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G—G`)利息与企业利润概念: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采取货币支付。在货币市场上,利息与一般商品价格有相同之处:1.与一般商品价格决定一样受竞争和供求的调节2.与一般商品价格一样调节借贷资本的供求实质:是货币资本作为生息资本增殖的表现,不是资本商品的价格表现特点:资本商品的价格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利息率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利息量与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例。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供求习惯、法律和传统因素

公式: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利率的界限:最高界限:平均利润,最低界限:零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平均利息率:是把不同时点上的利息率加以平均作用:调节资本供求,进而调节储蓄和投资一、银行资本和银行职能是指银行资本所有者经营银行所使用的全部资本。概念: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取存款的借入资本构成:现金和有价证券职能: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和吸收资本资产业务:进行贷款和运用资本的业务经营结算业务:业务二、银行利润及其来源概念来源: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中间业务是手续费对外投资获得的股票红利和证券交易收益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和银行雇员发工资后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银行利润量:银行资本不参与平均利润形成,但利润量与平均利润量要相等,否则会发生银行资本转移。银行资本瓜分产业工人剩余价值是通过直接剥削银行店员的剩余劳动实现的银行利润:105-5×5%+650×(5%-3%)-5=13亿元银行自有资本105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经营银行业务费用,100亿元用于贷款;吸收存款650亿元用于贷款,存款利息为3%,贷款利息为5%银行利润率=13亿元/105亿元通过资本转移和竞争银行也可获得平均利润三、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

美国等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银行体系: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五、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与其他类型地租土地价格与地租变化的作用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土地所有权的前提:A土地所有权垄断

B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地租本质: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一种收入。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来源: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土地所有者以获取地租的方式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的形成级差地租的基本形式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的区别和联系级差地租的形成与土地生产条件差别相联系的地租。A超额利润,B优、中等地可得,C个别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的差额概念:条件:土地本身的等级差别。地块、地理位置、连续投资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与所有权无关

土地有限

价格由劣等土地产品价格决定

超额利润稳定广泛

来源: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级差地租的基本形式是由肥沃程度较高和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带来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快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土地级别投入资本(元)平均利润(元)产量(千克)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级差超额利润(元)级差地租Ⅰ(元)级差地租Ⅱ(元)全部产品(元)每百千克(元)全部产品(元)每百千克(元)A100204001203012030000B1002050012024150303030C1002060012020180306060D100208001201524030120120追加1100208001201524030120120追加21002050012024150303030级差地租形成1、8k+2p+4p`+2p``=1610k+2p+2p`+2p``=1612K+2p+0p`+2p``=16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的关系1.它们形成的条件不同,是由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和耕种方式造成。级差地租和Ⅰ级差地租Ⅱ的区别2.它们为谁占有也有所不同。级差地租Ⅱ在租约有效期间归农业资本家所有,续约时才可能归土地所有者成为地租,级差地租Ⅰ直接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级差地租和Ⅰ级差地租Ⅱ的联系1.级差地租Ⅰ先于级差地租Ⅱ。

2.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3.两者的本质相同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形成和特点绝对地租的趋势绝对地租的形成概念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条件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可能保留在农业内部并形成绝对地租使农产品可以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形成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绝对地租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元)剩余价值(元)M`=100%平均利润P`=20%产品价值(元)产品社会生产价格(元)绝对地租(元)工业80C+20V20201201200农业60C+40V402014012020绝对地租的形成绝对地租的趋势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也存在绝对地租。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时绝对地租的来源:1.农业资本家的部分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部分工资2.农产品的垄断价格垄断地租和垄断价格是地租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由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垄断地租:形成条件:某种土地的特殊优越性和稀缺性原因:

基础

土地的经营垄断,土地所有权不起作用

建筑地段地租和矿山地租垄断价格,与一般垄断价格不同,是以特殊土地经营垄断为前提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价格。土地特点: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形成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存在土地所有者能够凭借土地所有权定期地获得地租收入。所有者出卖和出租土地实际是将获得地租收入的权利出卖或出租。是土地在使用中所能提供的长期地租价格。可以看作是按利息率计算的地租价格是地租资本化的年限,是一定年限的年地租的乘积。土地价格发展趋势:上涨趋势价格决定:地租和其他收益土地价格与地租变化和作用地租的双重作用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自然生产力,保证土地所有者的经济利益的实现。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使农产品等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并能产生土地投机。

第四节资本积累和两极分化一、资本积累的源泉二、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积累的源泉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特征;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存在的意义:1、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是社会再生产的手段

形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源泉

个别资本总额增大

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更大的资本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源泉源泉资本积聚资本集中A增加社会总资本;B资本量增长缓慢A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整与重组;B在短时间内使企业集中大量资本;区别联系A资本积聚越多,资本集中能力越强,速度越快;B资本越集中,资本积聚量越大。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构成技术构成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间比例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的资本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A

劳动力蓄水池B

加强在业工人的剥削概念: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妇女儿童、破产者、农民成为雇佣劳动者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形式:A流动B潜在c停滞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一级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中的积累,另一级是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表现:A、失业人口大量增加B、实际工资下降

c、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不同作用

资本积累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获得广泛发展,社会产品得到成倍增长。资本主义积累作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一、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二、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的垄断三、新技术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一、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垄断二、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的垄断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特点: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电力的发明与应用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在工业中居主导地位股份公司制度作为企业财产组织形式逐渐推广横向兼并或合并的一体化纵向兼并或合并的垂直一体化生产集中引起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操纵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垄断的形成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垄断垄断的动因资本的本质特征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规模经济效益生产集中引起垄断垄断类型指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或流通完全由一家资本主义企业支配和控制的情形。完全垄断寡头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通过勾结,对一个部门乃至若干个部门生产和流通进行控制,以谋求高额利润。垄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生产集中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生产能力迅速膨胀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象有一定地位,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大企业之间均势力敌,为避免两败俱伤,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特尔卡同类产品辛迪加

关系经营独立性协议规定产量、市场份额和售价生产、商业和法律

关系经营独立性统一销售,统一采购原料同类产品生产、法律托拉斯

关系经营独立性生产有密切联系的企业统一生产,财物、销售丧失康采恩

关系经营独立性多部门

大垄断企业为核心形式上混合联合公司

投资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