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十六章城乡统筹与新型城乡关系_第1页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十六章城乡统筹与新型城乡关系_第2页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十六章城乡统筹与新型城乡关系_第3页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十六章城乡统筹与新型城乡关系_第4页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十六章城乡统筹与新型城乡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六章城乡统筹与新型城乡关系第一节城乡统筹与城乡关系变革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所谓“城乡统筹”,就是站在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以达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建立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二、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 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

2、划建设。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三、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关系变革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通过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取得资本的积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转移,诱发产业结构的演变,使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最后经济由二元变成一元。(2)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论。工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农业生产率的同步提高,以此来增加农业剩余和释放农业劳动力。与刘易斯模型相比,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对避免经济增长趋于停滞是很重要的。(3)乔根森二元结构模型。三、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关系变革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越快,其储蓄率就越高,劳

3、动力增长越快,经济也就增长越快,最终完成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4)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农村和城市必须协调发展,工业化才能顺利推进。(5)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城市与农村处于两个不同的经济循环层次,城市高级循环与农村低级循环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关系。三、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关系变革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我国统一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生产要素流动性差,城乡市场差距大;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严重;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二元意识与二元经济互动,形成恶性循环

4、。由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结果是,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扭曲,发展比例失调;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限;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三、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关系变革(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城乡关系失衡的根本原因(1)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带来了所谓的“三农”问题。(2)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3)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形成了经济结构转变的“双重演进”的特征,加大了制度变迁的成本。(4)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了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5)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阻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人为制造种种不平

5、等。三、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关系变革 (四)城乡边缘地带的凸起与城乡关系的变革1.城乡边缘地带的凸起2. 城乡边缘地带的形成对城乡关系的影响(1)城乡边缘地带的形成过程是城乡相互作用的过程。(2)城乡边缘地带加上核心区形成了一个高密集的城市化空间,它能产生更大的聚集效应。(3)城乡边缘地带的形成是城市空间经济结构变革的极重要载体。3.城乡边缘地带凸起条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第二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实质所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实质上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是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

6、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二、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的“以工促农”机制(一)农业产业链是实现“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链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来实现它的载体作用的: (1)农业产业链延伸。(2)农业产业链拓展。(3)农业产业链整合。二、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的“以工促农”机制(二)基于产业链的“以工促农” 的驱动模式(1)生产者驱动模式。(2)购买者驱动模式。(3)城乡产业驱动模式。下面介绍下城乡产业驱动模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是借鉴供应链管理理论把农业生产同产前和产后各部门组成统一的有机体的现代农业,从而在产供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形成贸工农综合体。城乡产业驱动模式示意图它是一个跨第一、二、三

7、产业,联结多元直接和间接利益(企业、农户、政府、消费者等) ,并伴随多种要素(产品、信息、资金等)流动和竞争合作关系的复杂产业化系统。三、以新型城镇为着眼点的“以城带乡”机制(一)理论依据与经验启示凡是城乡统筹发展较好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新型小城镇发展得较快的地区。凡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也一定是新型小城镇最有活力的城市。三、以新型城镇为着眼点的“以城带乡”机制(二)“以城带乡”机制的构造从新型城镇入手,构建城市推动乡村发展的机制基于产业、市场与新型城镇三个基本战略要素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三、以新型城镇为着眼点的“以城带乡”机制“以城带乡”机制存在着三种基本情况:(1)产业

8、产业群专业市场城镇城乡联动发展。(2)市场市场群特色产业城镇城乡联动发展。(3)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城镇乡村城乡联动发展。第三节新型城乡关系及其评价 一、新型城乡关系及其评价的基点(一)新型城乡关系的含义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途径,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整合为同一个历史过程,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 一、新型城乡关系及其评价的基点(二)评价的基点1.城乡关联强度关联强度,是反映城乡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一个指标,它既能反映城市对乡村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乡村对于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

9、度。2.城乡协调度关联强度指标是对城乡关联性进行的判断,协调度指标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城乡之间的协调程度作出评价和分析。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指标选取的原则(1)科学性。(2)系统性。(3)层次性。(4)动态性。(5)可比性。(6)代表性。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二)指标体系的设计为了衡量和评价城乡关联互动和协调发展的水平,根据指标体系选取的方法及原则,可以建立一套由目标层、功能层、次功能层和指标层所构成的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涵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与城乡关联互动与协调发展目标有关的资源、人口、经济、城市、交通、教育、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系统反映了城乡关联互动与协调发展目标

10、与指标体系之间的支配关系。三、评价方法(一)协调度与协调系数“协调发展”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生性的聚合发展,它不注重系统单个要素的“增长”,而是更强调系统多个要素在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的综合发展。定义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B =1- S/Y(1)式中:Y是平均值,S是标准差。B越大,说明城乡各个子系统之间配合得越好(一)协调度与协调系数城乡协调度可通过城市与乡村协调系数来表示C=f(X)*g(Y)/f(X)*f(Y)/22k式中:f (X) ,g(Y)分别为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和农村发展综合指数。显然,从理论上分析,f (X)与g(Y)的离差越小,城市与乡村协调程度越高。C为协调系数,

11、0C1。K为调节系数,它用来反映当城市与农村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为使城市与农村的综合协调度最大,即f (X)与g(Y)之积最大,城市与农村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等级,K2。三、评价方法(二)操作步骤(1)对按照城乡协调度指标体系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书采用级差标准化,由下式计算: Xi *= (Xi-Xmin)/(Xmax-Xmin) Xi=(Xmax-Xi)/(Xmax-Xmin) Xi *为标准化后数据,Xi为原始数据,Xmax为原始数据中最大值,Xmin为原始数据中的最小值。三、评价方法(2)对标准化后数据,采用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赋权法对其赋权,即对指标体系中控制层的各子系统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得到的因子得分系数及其贡献率进行数学处理,使其和为1,将其作为对应指标的权重,记作i。(3)将标准化后数据与对应权重乘积,再求和,即Mj =i ,分别得到城市的生态设施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水平的综合得分,记作Mj ,j = 1,2,3;以及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的综合得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