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歌”“行”“曲”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唐人所说的新乐府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稹)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材料二: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常”通假为“尝”,认为是“未尝被于声”。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的《乐府诗集》,在其“出版说明”中直说新乐府辞是“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有的学者在引用该文献时,也是径直改为“未尝被于声”,如黄耀望《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据此理解就导致“唐世之新歌”与“未尝被于声”互相矛盾,导致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淆溷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张煜《新乐府辞研究》指出,“声”与“歌”在文献出现的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郭茂倩对新乐府辞的界定是有其标准的,而“新乐府辞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的或是清唱的乐府歌辞”。2017年,乐府学研究用力最深的吴相洲先生又对这段话重新进行解读,并在《文学遗产》发表《论郭茂倩新乐府涵义、范围及入乐问题》,该文认为“‘唐世之新歌’,意为唐代乐府新歌辞,名称来自《乐府新歌》等歌录:‘辞实乐府’,是说其乐府性质确切无疑:‘未常被于声’,意为不经常表演,而非从不表演”。这就解决了郭茂倩关于新乐府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从现存文献来看,《乐府诗集》所录新乐府,部分确有入乐的记载。如李峤《汾阴行》,孟棨《本事诗》所载,云:“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其他如刘禹锡的《泰娘歌》《捣衣曲》等。因此,新乐府是以歌辞性质被收录于《乐府诗集》的,这些歌辞虽不常配乐演奏,但仍有被采入乐府机构演唱的机会,从而实现乐府诗的相应功能,实现创作者的心理期待。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正反复表达了这种被采诗的愿望。(摘编自万紫燕《论新乐府的歌辞性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茂倩对新乐府的界定标准是正确的,但他所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因此按照郭茂倩的标准很难界定新乐府。B.尽管葛晓音对如何界定新乐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且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但这一标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C.对新乐府的界定始于郭茂倩,其后人们不断尝试制订新的界定标准,但都不尽如人意,仍需进一步开拓研究。D.对“未常被于声”中“常”字的不同解读导致人们对郭茂倩的新乐府界定的不同理解,直到吴相洲确定为“尝”后,这一问题才解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人们对郭茂倩新乐府的界定有误读,但材料一并没有对此给出自己的解读。B.有些唐代诗歌标题中虽然有“歌”“行”等标志,但仍不属于新乐府,因此新乐府的标准仍然有待完善。C.按照《乐府诗集》“出版说明”对“未常被于声”的解读来界定乐府,可能会使乐府与诗的边界不清晰。D.材料二认为,新乐府作品有的已入乐,有的未入乐,但创作者们还是有被采诗入乐的心理期待。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新乐府具有歌辞性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A.“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B.“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任华《寄杜拾遗》)C.“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冯班《钝吟杂录》)D.“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旧唐书·李贺传》)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5.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归入新乐府的理由。(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东坡的麦子范薛鲁公元1079年除夕,天降大雪,御史台监狱里释放了一个特殊的犯人,他就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灰暗的一百三十多天,凌侮,折磨,险些丧命。最终,贬官黄州,美其名曰:团练副使。然而,黄州并没有为他预备下栖身之所。他先寄居拥挤的驿馆,后移至一座寺院。那寺院叫定慧院,坐落在城中。初到黄州的那段日子,苏轼身心皆疲,狱中的生活仍让他心有余悸,他终日大睡,只在黄昏时才出来走走,有时在寺院里看看竹子,有时到江边转转,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惊喜地发现,虽然经历万千磨难,他的诗心未泯,很快又要拱出芽来了。新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铺展在案上,墨香悠然。①风掀起宣纸的一角,微微作响。未干的墨迹还泛着点点微光。他双手倒背,站在窗前,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又斜又长。好久没有这样释怀了,美妙的韵律仍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嘴角上扬,久违的自信又回来了,一阕新词的初成,多么像婴孩的诞生,在深沉的夜里,在荒蛮的异乡寺院,他安抚了自己的心灵,有疲惫,也有说不清的愉悦。不久,苏轼的家眷也来到黄州。那时,他已从定慧院迁到临皋亭。临皋亭是官舍,其实所谓官舍,不过是江边的一个小小驿站,也就是供官员走水路时暂时歇脚的地方。房舍简陋,四壁空空,他置办了些简单的家用物什:床、木柜、案几、桌椅。开始垒灶做饭了,②锅碗瓢盆丁丁当当响了起来,案板上堆着新鲜的菜叶,一缕炊烟从灶间袅袅升起,新垒的锅台还未干透,蒸汽四处游走,油爆葱花的香味、泥土熏蒸的气息,以及薪火燃烧的味道混杂在一处向四周弥漫。树上鸟雀叽喳乱叫,门外的孩童蹦跳嬉闹。家重建起来了,尽管简陋,甚至还有些寒酸,毕竟一家人团聚了。苏轼是个乐天派,他善于在困顿的夹缝中寻找光亮,他很满意临皋亭带给他的安宁,他时常小酌微醉,坐看门外的风涛烟雨,尽享着人间静美。其实,在别人眼里,那不过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一个驿站而已。然而,浪漫代替不了稻米,团聚的欣喜过去,无法回避的问题迫在眉睫,二十多张嘴,拿什么来糊口?粮食从哪里来?那年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在那块叫东坡的土地上,以一个农民的姿态,开启了他躬耕陇亩的新生活。③他脱掉了长袍,一身短衣打扮,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洒着汗水。捡瓦砾,锄草根,耕田犁地。秋天,他播下了一地麦种,也播下了一地希望。麦子成熟了,那片曾经布满荒草和瓦砾的土地上,如今一片醉人的金黄。苏轼站在一望无边的麦田里,成了真正的麦田守望者。这一年,湖北大旱,而苏轼的麦子却获得了大丰收。我们不必美化苏轼的农耕生活,他不是作秀,完全是为了谋生。一收一种之间,有不尽的汗水流淌,以及肌肉的酸麻胀痛。现在的他,每日都在为五斗米折腰。不过,他不是折腰权责,他折腰于大地。当他从麦田里直起腰来的时候,他的腰杆依然像树一样坚挺,因为,他的灵魂从来都没有弯过。④竹杖芒鞋,莲衣斗笠。苏东坡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了,但他不是普通的农夫,对于普通的农夫来说,田野家园,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精神图谱。然而对于苏东坡而言,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还有梦,有诗,有画,有书法,有音乐和美食,有更广阔、更高远的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间。人生的遭遇,往往带有某种使命,命运把他贬谪到黄州,受尽各种磨难,绝不仅仅为了让他多收几斗麦子,一定还有更大的使命,只不过他不知晓罢了。一日,他去沙湖,途中突然遇雨,浑身浇得透湿。雨水打在树叶上,沙沙作响,既然淋透了,索性慢慢行在雨中,或者再放开些,那就长吟低啸吧!不多时,雨过天晴,夕阳斜照,回首来时路,风也止了,雨也停了,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这次途中遇雨,让他完成了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雨后归来,他立即研墨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被压抑的自我唤醒了,在偏僻的黄州,孤独中他在与世界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他要为最真实的内心而书写,不媚俗,不违心,不雕琢。他的思念与感伤,他的快乐与凄凉,他生命中所有能够承受和不能承受的轻和重,都化成了千堆雪,万重浪,封存在他那充满灵光的文字里。挣脱了枷锁,接下来,他在艺术创作上呈现出井喷之势,先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他的登峰造极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百多年以来,一直为后人传唱,那种宏阔的气势,那种豪迈的情怀,高山仰止,没有人能够超越。苦难是另一种土壤,在黄州被贬的岁月里,苏东坡萃取了大地的精华,同时也萃取了他自己的精华。他把内心所有的感受,深埋在这片特殊的土壤里,精耕细作,收获了一大批另类的麦子。他是一个骄傲的收者!再苦难的日子,苏东坡也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鱼、东坡豆腐……这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都是他在困窘中的突围,无不闪耀着他智慧的灵光,表达着他对世俗生活的眷恋和热爱,这何尝不是他培植的另一种麦子呢!(选自《散文月刊》2023年第5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到黄州时,苏轼到江边看潮水起落,云朵卷舒,在大自然中排解心中的苦闷,寻找心灵的寄托。B.荒蛮的寺院中,苏轼诗兴涌动,安抚自己的心灵;简陋的驿站中他能感受安宁,享受人间静美。C.东坡的麦田里,苏轼为五斗米而折腰,挥洒汗水,播种,耕耘,收获,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D.诗文创作中,苏轼书写真实内心,寻求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自觉完成不幸遭遇所带有的使命。7.下列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句描写环境和肖像,与传神的动词一同构建出立体画面,营造出形神兼备的诗化意境。B.②句表现苏轼家眷的到来为临皋亭带来的烟火气,通感修辞形象地描绘出这一温馨场景。C.③句多用短句,兼有整句、散句,呈现出抑扬顿挫之势,表现苏轼躬耕陇亩的新生活。D.④句化用巧妙,对仗工稳,典雅凝练,与下文《定风波》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目中“麦子”的含义。(4分)9.作者在真实叙写中融合了小说中的“虚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而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对上面文字,宋代鲍彪作过原注,元代吴师道作过补正,原注和补正内容如下:[原注]起传有,小异。[补正]起传与《说苑》文同,末云:“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节选自《钦定四库全书·战国策校注卷七》)材料二: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节选自《战国策·齐策》)10.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靖郭君将城A薛B客多C以谏D靖郭君E谓F谒者曰G无为H客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带,这里指环绕,与成语“一衣带水”中的“带”的词义不同。B.从,这里指使……跟随,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从”用法相同。C.废,这里指废弃,与《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中的“废”词义相同。D.阴,此指庇护,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臣王钟在魏武侯旁边陪坐,当听到魏武侯自赞河山险峻坚固时,就附和魏武侯的看法,认为好好地修整这样的河山,那么就可以成就霸业了。B.吴起用三苗、夏、殷纣破亡的史实及“胜降城”的事实说服了魏武侯,魏武侯认识到吴起之言乃圣人之言,决定把西河的政事托付给吴起。C.齐国门客以“海大鱼”设喻,他将靖郭君比作大鱼,将齐国比作海水,认为鱼失去了水,那么连蝼蚁都能随意地摆弄它,他用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服了靖郭君。D.魏武侯和靖郭君都认为险要的地理形势对他们而言特别重要,吴起和齐国门客却不赞同他们的观点,认为拥有险要的地理形势不如实行德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4分)(2)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4分)14.材料一中吴起的观点是什么?吴师道是如何评价吴起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②,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歌缥缈,橹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几此是家。【注】①1166年春,作者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在这一年,作者归家不久闲居镜湖之北时所作。②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B.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极写山水之间的宁静素朴。C.下片第三句,以清露比喻杯中酒,以花比喻水中鱼,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D.此词随手描写眼前景象和生活,毫不费力,在清妍自然中,蕴藏词人的内心情绪。16.这首词有举重若轻之妙。末句“笑指船儿此是家”内涵丰富,请结合开篇第二句加以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有战争就会有离别,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描写征夫和思妇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2)“东风”一词在诗词中经常用来形容春风,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请再举出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赤壁赋》中,苏轼认为,造化所为,非吾所有,不可强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尽情享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秋风凉了,我们都穿上了夹衣。这时候,熟成棕褐色的皂荚,密密匝匝,一嘟噜一嘟噜地挂满枝叶间。皂荚树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带着满身的硕果,慈祥地望着我。风吹过来,它的枝条很难再舞摆起来,只是须髯和衣襟稍稍动一下。没几天,我父亲准要在某个早晨,拿上一根长长的枣木杆子打皂荚。皂荚和带了叶子的碎枝噼哩叭啦落下来,厚厚地铺了一地。每次我都羡慕地想拿过杆子来打几下。有一回,终于在父亲打累了时,抢过去,举起来,好沉,好沉,一下,两下,三下,好不容易打下一个,竟巧巧地落在我头上,砸得我眼泪都出来了。我生气地把那枚好看的皂荚踩成了两段,母亲赶紧过来拉住我。奶奶把那些又硬又厚的叶片拢成一堆,准备干了当柴烧。母亲把那些皂荚收拾到几个又粗又大的背篓里,装得满满的。每次洗衣服的时候,都用棒槌砸几个,很呛鼻子,母亲虽然扭着头,边砸还边笑,把几颗光溜溜的皂荚籽塞在我手里。我玩腻了,就①地把它种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一遍一遍地给它浇水,还洒上炉灰当肥料,无奈它在阵阵秋风里是发不了芽的。等到第二年②的时候,我已经忘了,它却探出娇黄嫩绿的小身子,在阳光下舞蹈。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抢着走过去,举起很沉的杆子,打了几下”,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经常有人问,①?苏轼给出回答:“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中的世界包罗万象,有让你开阔眼界的美景。南宋诗人尤袤在谈到读书时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②,助你化解孤独与寂寞,帮你战胜内心的苦闷与忧愁。作家王人博说:“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阅读,帮你积蓄资本、不断超越自我。③,才能用知识加持能力,实现自我跃迁。季羡林先生在形容人不读书时,曾称其为“鼠目寸光”。意在说,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专业知识就会不足,如果你的知识累积,赶不上社会进度,那就很容易被抛掷在后面,追赶不上他人。由此带来的,就是心境的不安。一点风吹雨打,就会把你打趴下。面对困难,读书,是战胜绝望的法宝。读书的过程,就是使得人的生活变得充实且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丰盈;缺少读书的过程,如果身处热闹,也会时常感到空虚。当你把闲暇时间用来读书,书中壮阔瑰丽的风景,便足以抵御内心的匮乏。20.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B.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累。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完整地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当下,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联系实际,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第二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高2024届)1.BA.“郭茂倩对新乐府的界定标准是正确的”说法不当,根据材料可知,郭茂倩的界定标准可以说是“明确”的,但未必是“正确”的;C.“始于郭茂倩”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但不代表郭茂倩是第一个界定的人;D.“直到吴相洲确定为‘尝’后”理解不当,文中说的是吴相洲确定为“常”。2.AA.“都认为人们对郭茂倩新乐府的界定有误读”说法错误,材料一只是说“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但没有说是误读。3.CC.将新乐府仅仅归于“诗”,认为“不谐钟吕”,否定新乐府的歌辞性质。4.①先驳后立。文章首先指出人们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读,并加以批驳,然后提出观点;②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列举有关学者的观点,同时引用有关文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5.①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②诗歌取法汉魏古乐府,以“行”为新题歌诗;③诗歌内容上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表达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每点2分)6.D“自觉完成”错,原文“只是他不知晓罢了”,表明苏轼的诗文创作并不是去自觉完成某种使命。7.B“通感修辞”错,在展现这一场景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多感官结合的手法,有嗅觉、视觉、听觉形象等。没有通感修辞。8.①麦子是苏轼亲自耕种和收获的粮食,也是他被贬谪时陪伴他的诗文和美食等。(2分)②麦子是苏轼遭遇困境时的希望,也是他乐观豁达、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象征。(2分)9.①文章以史料为据,真实再现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如准确时间的交代。②作者将苏轼置身于具体环境中,虚构其动作、神态、心理等,如“他嘴角,上扬”。③在“虚”“实”交织下,引发读者的同情,易产生共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苏轼在困境中的从容理性、坦荡豁达,表达敬佩钦慕之情。(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0.BDG(原文标点: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客通。”)11.B(文中的“从”是使动用法,“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从”是动词的一般用法)12.D(曲解文意。“认为拥有险要的地理形势不如实行德政”不正确,齐国门客没有涉及到有关实行德政之内容)13.(1)吴起的德政言论好啊!假如吴起常常像他说的那样行军征战,那么司马迁凭什么会把不好的评论放在他身上呢?(得分点:主谓倒装、“使”、“何以”、“加诸”各1分,共4分)(2)您失去了齐国,即使让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还是没有用。(得分点:“虽”、“隆”、“犹”、“益”各1分,共4分)14.(1)吴起的观点:治政为善(以德治政),可有霸业。(1分)(2)吴师道的评价:①认为吴起言行不一致(认为司马迁与扬雄指责吴起是恰当的);②不因人废言。(2分)15.C(鲊并非水中鱼,而是盘中菜。鲊的意思是腌鱼,并且结合上文的“酒”也能推断出来。)16.①末句内涵丰富,表面看似语言轻快、心境轻松,实则寄寓深沉悲慨的情思。(2分)②从“笑”字可以看出词人对眼前景色及渔钓生活的喜爱,以及免职归家后看似满足洒脱的心情。(2分)③但结合背景及照应第二句中的“只”“送”,不难看出其间蕴含着词人抗金和收复失地的爱国理想无法实现的愤懑与无奈。(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7.(1)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18.示例:①煞有介事/郑重其事②春暖花开/春回大地19.①原文运用对偶、反复的手法,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1分)②同时强调了杆子的沉重与打皂荚的艰难;(2分)③符合孩童的口吻和心理,表现少年的好奇与兴奋。(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0.B(划线句为比喻。A.互文B.比喻C.双关D.夸张)21.①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或者答案为:为什么读书)(2分)②能为你抵抗饥饿与寒冷(2分)③你只有大量地读书(2分)22.读书的过程,就是使得人的生活变得充实且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丰盈的过程;(2分)缺少读书的过程,即使身处热闹,也会时常感到空虚。(2分)第一处,宾语残缺。“读书的过程,就是……”后面缺宾语,应加上宾语“的过程”;第二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果……也……”搭配不当,应改为“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