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通史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通史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通史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通史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通史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块二:秦汉魏晋南北朝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民族交融一、时间线索二、阶段特征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特征政治大一统国家建立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国家分裂,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经济统一货币,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农耕经济初步发展,丝绸之路出现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思想文化儒学独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技成就世界领先;中外文化交流初步发展三教并行,儒学受到冲击;士人群体形成,影响书法、绘画、文学等的发展方向三、备考策略(随)7.秦灭六国后统一国家的规模不断扩大,秦始皇为平衡国内人口,将中原人口密集区的部分人口迁徙至经济落后地区或少数民族占领区,这一战略布局()(2022·河北省唐山市一模·2)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这条人工运河,虽经历代修缮利用,但“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这说明灵渠()A.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B.保障了秦朝的长治久安C.确立了中央对云贵地区管辖D.推动了岭南的经济发展3.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台、经济、文化联系。11.(2021·辽宁新高考适应性测试)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葡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四、考点分析考向(一)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知识拓展】1汉代田庄经济与经济政策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特征(1)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东汉时期地主田庄大量存在。(2)汉武帝为巩固皇权,解决财政危机实行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一系列经济措施。(3)魏晋南北朝时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手工业发展;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汉代庄园经济土地来源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经济形态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剥削方式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曹魏“屯田”→北魏“均田”三国时期—屯田制(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制(2)特点:屯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之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3)作用:其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制,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魏晋至唐中期—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地的劳动力(2)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3)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2020·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2022·江苏省连云港市二模·2)图1为河南南阳新野东汉时期墓葬出土的画像砖拓片。该画像砖拓片的内容()A.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B.印证了河南杂技普及的史实C.凸显了时代游戏人生的态度D.反映了豪强地主的审美追求秦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汉代休养生息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限制土地兼并,对辛勤耕作的农民减免赋税,实行以农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1)表现:保护自耕农经济;打击商人活动;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与方式(2)影响:重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政治上将商人打入贱民行列,经济上重征商人“租税以困辱之”,阻碍了商业的繁荣盐铁官营(1)实行: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2)作用:①积极: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②消极: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端12.(2018·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8.(2020·全国Ⅲ卷,24)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C.审美观念的不同 汉承秦制的表现及评价表现中枢机制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监察制度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后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郡县制度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后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选官用人汉代实行以察举制为主要选用官吏的途径赋役制度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评价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16.(2016· 【知识拓展】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政,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6.(2021·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9.(2019·全国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C.削弱了诸侯实力 5.(2021·山东卷,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内容影响官员选拔汉武帝时:“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的形成察举制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三国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由吏部授官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官员管理考核秦汉推行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监察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服务于君主专制,效能有限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4.(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考向(二)儒学官方化——汉代儒学的发展儒家的官方化和制度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标志有:儒家文本的经学化;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圣人化和祭孔仪式的国家化;选举制度的儒家化和儒学传播的制度化;政治法律制度的儒家化。【知识拓展】1董仲舒新儒学对其他学派思想的融合1.君道无为:吸取道家对“有”“无”的认识,将君道分为身心两方面,指出心要贵神,身要尚贤。2.德主刑辅:继承了先秦儒家“德治”“仁政”的主张,又根据阴阳四时的道理阐述法治的必要性,并调和两者关系,提出“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的观点。3.天人感应:运用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制定了一套与天象相合的行政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与神秘性。4.三纲五常: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思想和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理观念,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5.天谴灾异

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春秋》中的记载;二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知识拓展】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古代法律: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5)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随)14.西汉选官制度中明经科主要察举通晓经学的人才,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入仕,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2022·广东省汕尾市高三学生调研考试·2)汉代,公卿大夫靡不“穷经”,魏正始以后却是“公卿士庶,罕通经业”。阮籍、鲍敬言甚至言称无君无臣,天下太平。南朝官员王琨还曾因遵循“男女无亲授”的规则而遭众人“嗤笑”。这些变化反映了()A.儒学面临着信仰危机B.儒学满足了统治的需要C.思想文化趋于保守化D.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考向(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220-5891、政治: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融合;江南得到开发3、思想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知识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反映的历史特点体现了江南迅速开发科技进步(祖冲之圆周率)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乐府诗、王羲之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歌《敕勒歌》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体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体现了佛教盛行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反映了佛教的盛行11.(2019·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限)(2022·辽宁锦州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四、趋向预测1.在必备知识的考查中,秦的统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意义、汉初政治经济状况、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魏晋时期江南的开发是重点。2.在关键能力的考查上,主要以信息整理和分析问题为主,也有围绕汉朝时代特征的探究题出现;3.在核心素养考查上,秦汉制度创新提供了大量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的素材。4.趋向预测:①从时空观念的素养出发,考查秦统一的过程、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疆域奠定的意义。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文化特征②联系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具体史实,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