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分析综合第1课时题文对照,准确判断(复习课)入蛟川城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注】①小奚:书童。这篇短文讲明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A.欲速则不达B.日暮途穷C.不耻下问D.半途而废答案A【参考译文】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原文见本单元“补上一课”“典例体验”)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解析A项,“直言不讳”错,根据原文中“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臣不胜大庆”可知于休烈回答得较为委婉。答案A,(精彩PPT名师讲解)教你思维1.请概括这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主要记述了传主于休烈自幼敏悟而好学不倦,累居要职而淡泊名利,死后尊荣而儒者无比的故事。2.于休烈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2)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3)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3.文中哪些事件能表现于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借助“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委婉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4.分别找出题目中四个选项的对应区间。A项对应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项对应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项对应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项对应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项,对应区间——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B项,对应区间——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C项,对应区间——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D项,对应区间——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考点一辨析文句意义[先做后讲](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③不以家计为意,抑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⑥解析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此时李丰还是平民,未做官。②这是别人诽谤李丰表里不一的话。⑤说的是李丰把皇上赏赐的宫女,全部送给外甥们,与钱财无关。③④⑥都符合题干要求。答案D【参考译文】李丰,字安国,是以前的卫尉李义的儿子。文帝黄初年间,因其父李义任卫尉,他受命随军。起初做平民时,十七八岁,在邺下有清白之名,能识别品评人物,天下人一致称颂,没有人不注意的。后来在许昌随军,声誉一天天大起来。他的父亲不想让他这样,于是让他闭门谢客。当初,明帝在东宫做太子时,李丰任文学侍从(官职名)。等到明帝即位后,得到从吴国投降来的人,明帝问他:“你们吴国人听到我们魏国的名士是谁吗?”那人回答:“听说有个名叫李安国的人。”这时李丰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传播到吴越了!”后任命他为骑都尉、给事中。魏明帝去世后,李丰担任永宁太仆,因为名过其实,不能为用。正始年间,改任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朝廷,经常称病,按当时朝廷的制度,养病满百日,就要停发俸禄。李丰总是在将够一百天的时候,就暂时任职几天,然后再病休,就这样过了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当官不到几年,都成为郡守,李丰曾当着别人的面,告诫两个弟弟。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大家认为是仗势恃宠。曹爽专权(与司马懿之间争权斗争激烈),李丰在他俩之间往来应付,没有表现出与他们关系的亲疏厚薄,所以在当时有人写讽刺的话:“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司马懿)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意思是说李丰兄弟们虽然外表清净无为,而暗地里进行策划,伺机而动,如同游光。等到宣王上奏章弹劾杀曹爽,停车在阙下,李丰听闻到此事,非常恐慌,立刻气短,脚软在地上不能抬起。到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并不是荣耀的推选,但自认为与皇家联姻,想攀附朝廷,因此接受不推辞,于是被任用。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皇帝常常单独召见与他交谈,别人都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景帝知道他们议论自己,询问李丰,李丰没把实情告诉他,他就杀了李丰。这件事很隐秘。李丰先后在两朝做官,不把家庭生计放在心上(不以权而聚敛财富),只依靠俸禄罢了。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常常约束儿子不能有侵吞行为,平时所得的赏赐,便施舍给亲族;等到被赐给宫人,大臣们大多把宫人赏赐给族中子弟,而李丰都把她们给了各个外甥。等他死后,有关官员查抄他家,发现家里没有多余的积蓄。命题分析“辨析文句意义”,着眼于文本的具体内容,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相关句意的基础上,辨析文句的文本性质,明确文句的文本作用并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需要的信息。命题者要求考生辨析的文句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重点考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辨析文句所属的性质和价值,并根据要求筛选需要的信息。命题范围:文句的“意义”主要指:①文句的字面意义;②文句的语境意义;③文句的文本意义。需要辨析的句子主要是:①作者对主要人物某一方面评价性的文句或总评性的文句;②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文句;②体现人物志向、气节、道德的文句;③反映人物才能、智慧的文句;④展现人物性格、情感的文句。命题方式:题干规定了辨析文句意义的范围和角度,明确了筛选所需文句的标准,再列出从文中摘取的6个文句并依文本的行文顺序编好序号,然后每3句一组编成4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思维建模一、明确设问方式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全部)表现(表明、体现、属于)……的一组是……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记述、描写、反映)……的一组是……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描写)……和……的一组是……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间接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不能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二、把握命题特点这类题目经常因不明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而失分,因此透彻地理解把握题干要求,有利于准确排除选项,快速找出答案。下面就高考的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设题方式对应陷阱辨析主体主要人物非其人物主要事件非其事件主要观点非其观点主要景物非其景物辨析特征一个特点非给出的这个特点两个特点(分别表现)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点表现方式全部表现选项有一句或多句不能表现直接表现混入间接表现间接表现直接表现便为不妥作者评述他人评述或自述便是陷阱筛选角度能表现不能表现的需要剔除不能表现能表现的就要排除
[即学即练]1.[文本《陈情表》(略)]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密孝顺祖母的一组是()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④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解析题干要求辨析的是表现李密孝顺祖母的语句,联系全文可知,①表明祖母刘氏对李密的养育之恩,③表明对皇帝恩遇的感激;①③两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再看其他四项,②叙述李密侍奉祖母的孝行。④上表,辞职,都是为了“终养刘氏”。⑤“不能废远”指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区区”形容孝情之切,态度坚决。⑥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明终养祖母的愿望,表达至孝之心。当然,④“辞不就职”也可能由于李密仍在观望,暂不愿为新朝廷效力。但本题中,排除含有①③的项就可得出答案。答案C2.[文本《张衡传》(略)]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衡“善机巧”和“能理政”的一组是 ()A.eq\b\lc\{\rc\(\a\vs4\al\co1(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B.eq\b\lc\{\rc\(\a\vs4\al\co1(①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②衡因上疏陈事))C.eq\b\lc\{\rc\(\a\vs4\al\co1(①复造候风地动仪,②公车特征拜郎中))D.eq\b\lc\{\rc\(\a\vs4\al\co1(①验之以事,合契若神,②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解析题干规定正确选项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都是描写张衡的言行;其二,分别表明“善机巧”和“能理政”,“善机巧”指擅长制造巧妙的机械,“能理政”指具有治理政务的才干。联系全文内容可知,A项,①是讲张衡的文学才能;②是侧面描写张衡,但不能表现“能理政”。B项,①制作浑天仪,表明张衡“善机巧”;②表明张衡正直、有担当,但不能体现“能理政”。C项,①制作候风地动仪,表明张衡“善机巧”;②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任命他为郎中,与“能理政”无关。D项,①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灵验如神,表明张衡“善机巧”;②后文称这一举措的结果是“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说明张衡英明果断,有理政才干。答案D
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先做后讲](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原文见本单元第二节第1课时“15分钟讲练”)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共三个段落。第一段主要分析了两个方面的原因,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内在的实际不足以为师,实际上表达了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的意思。第二段以孔子、马融、郑玄和韩愈为例,表达了自己的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的意思。最后一段主要表达了可以相互学习的意思。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命题分析归纳和概括时,要求能把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注意文章体裁,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思维建模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3.题文对照,逐项检查。4.利用选项,排除干扰。5.认真检查,全面验证。[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原文见本单元第二节第1课时“即学即练”)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奇人”王适的四件“奇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文章第1、3、4段内容可知“奇人”王适共做了四件“奇事”。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但不愿随着一般人那样去应举考试;②边走边歌咏去考试,对语惊人,却不被录取;③逃官;④骗婚。2.(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原文见本单元第三节第1课时“15分钟讲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而因遭到世人的讥讽。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从颠倒事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错,文中从吴降人口中可知,李丰名声已远播吴越。答案A考场问题聚焦:缺少比对,掉入陷阱[阅卷现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3分)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玠大破之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现场答案采样:答案问题找一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求满分做一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问题找一找:①②两句,郭浩抗击的不是金人,而是夏人,属于张冠李戴的设误类型。第⑤句,郭浩平定的也不是金人,而是饥民,也属于张冠李戴的设误类型。解答此类题目要学会运用排除法,有助于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如第①句“浩手斩二骑,以首还”,是说郭浩斩杀了两个夏人的骑兵,这样就不符合“抗击金人”的题干要求,故排除了A、B两项。再看第②句“流失中左肋,怒不拔”,是说夏人攻打石尖山时,流箭击中了郭浩的左肋,他发怒了,不往外拔箭。这也不符合“抗击金人”的题干要求,故排除了C项,从而得到正确答案。追求满分做一做:D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现场答案采样:答案问题找一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求满分做一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问题找一找:D项,对应原文中“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一段话,仔细对照可知D项是正确的。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C项,“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错。原文“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是说郭浩审问的结果和吴玠的调查不一样,于是两人产生了隔阂,故而郭浩被调往金州。追求满分做一做:C【参考译文】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以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茸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使我军受饥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直到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由此而闻名。多次升迁做了中州刺史。钦宗即位后,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建炎元年,做了原州知府。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只率领了二百人,捉到金兵不杀,让他们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金军于是退去。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升任邠州观察使,调任兴元府知府。饥饿的百姓在米仓山聚结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改任利州知府。金人凭借十多万骑兵攻破和尚原,进而窥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玠大败金军。吴玠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与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玠与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为金州知府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没有多少人,郭浩召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只有郭浩把积余的十万缗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九年,改任金、洋、房三州节制。十四年,得到皇上召见,授检校少保。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矫正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事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初,大亮为庞玉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遗弼,弼拒不受。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也。1.下列各项全都能表明君臣尽职尽责的一组是()①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②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③即命削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特色餐饮店铺出租管理协议3篇
- 2025版小额贷款抵押合同财务报告披露要求3篇
- 买卖合同纠纷代理词3篇
- 二零二五版荐知识产权担保交易合同集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通勤车辆出租合作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员工借款争议调解及劳动法执行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OEM产品种植与加工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厂房租赁市场拓展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光伏充电桩场地共享租赁合同3篇
- 2025年度仓储物流零星维修施工合同协议书3篇
-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题 含答案
- 硝化棉是天然纤维素硝化棉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 央视网2025亚冬会营销方案
- 《00541语言学概论》自考复习题库(含答案)
- 《无砟轨道施工与组织》 课件 第十讲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工艺
-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英语+ 含答案
- 2024新版《药品管理法》培训课件
- 《阻燃材料与技术》课件 第7讲 阻燃橡胶材料
- 爆炸物运输安全保障方案
- 江苏省南京市2025届高三学业水平调研考试数学试卷(解析版)
-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数学试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