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鸿门宴同步练习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鸿门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B.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走小路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军中无以为乐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⑤/②③④⑧/⑥/⑦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D.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大王来何操沛公军霸上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沛公奉卮酒为寿
4.下列对《鸿门宴》课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B.至鸿门,谢曰谢:道歉
C.范增数目项王目:递眼色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将要
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拔剑撞而破之
④道芷阳间行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头发上指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6.分别写出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通)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③张良出,要项伯(通)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
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俘(通)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
7.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B.令将军与臣有郤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D.因击沛公于坐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西周始置,管理军政与军赋,职权大小不定,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也指军事主官的僚属。
B.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C.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的“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D.参乘,古代乘坐兵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指挥作战,御者在右,另有一人在左陪乘,其任务是保护主帅,排除车行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事故,这个人就叫“参乘”。
9.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带领一百多人马到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有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特点。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由此既可看出范、项两人的意见不统一,也可看出宴会气氛渐趋紧张。
C.樊哙闯帐,意在与项王拼命,但项王不但不惩罚樊哙的无礼,反而一赏再赏,直至“赐座”,表面上看是“英雄相惜”,实际上是畏惧樊哙过人的武力,担心他在宴会上会对自己行刺。
D.项羽刚愎自用、拙于应变的性格,给了刘邦可乘之机,并最终使刘邦得以逃脱,同时也使局势发生了变化。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说明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是:,。
(2)《鸿门宴》中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的句子是:,。
(3)《鸿门宴》中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11.(2018高一上·辽源月考)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2)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常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1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B.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文中意思是,樊哙担任刘邦的警卫。
C.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樊哙被赐封舞阳侯。
D.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司马迁曰:“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史记》中有多人的合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单人的独传,如《樊郦滕灌列传》。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文《鸿门宴》中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却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述了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②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16.本文与《鸿门宴》相比,在人物刻画描写方面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17.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随)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隔阂,嫌怨)
③亚父南向坐(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仅次于父亲)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翼:翅膀)
⑤稍夺其权(夺:剥夺)
⑥人臣之分也(分:区别)
A.②③⑤B.①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
18.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19.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辞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拔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21.乙文末句,苏轼为什么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请简要说明。
22.阅读《鸿门宴》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礼不辞小让让:谦让。
B.大王来何操操:拿,携带。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从小路。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拜:第二次拜。
(2)对上段选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叙述的事情属于刘邦、项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鸿门宴上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
C.“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一句,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
D.刘邦之所以最终诛杀了曹无伤,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是内奸,把他“欲王关中”的政治野心向项羽告了密。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三、综合运用‘
23.(2022高一下·喀什开学考)在《鸿门宴》中,司马迁用他的生花妙笔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请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一个人物,为他写一则点评,写出人物形象特点。100字左右。
24.某班文学爱好者有感于《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事迹,撰写了上联,请你根据《鸿门宴》中樊哙的事迹为其写出恰当的下联。
上联:易水悲歌,荆轲提剑入宫刺秦王显侠客风貌
下联:
解析解答部分
1.D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解释为“感谢”错误,这是当项羽准备攻打刘邦时,项伯嘱托刘邦的话,“谢”在这里解释为“道歉”。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己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C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①当,担任。②④替,给。③算是。⑤⑥作为。⑦跟“所”字合用,表示被动。⑧句末语气词。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B
文言句式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
A项,两句都是判断句,前一句的标志是“……者也”,后一句的标志是“……,……也”。
B项,第一句是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应为“大王来操何”,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类型;第二句是省略句,“沛公军霸上”,“军”后省略介词“于”。
C项,两句都是被动句,前一句的标志是“为所”,后一句的标志是“为”。
D项,两句都是省略句,“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句首省略主语,“告”后省略宾语“之”,“沛公奉卮酒为寿”,“为”后省略代词“之”,代指“项伯”。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对几种文言句式了然于胸,并能较好地分辨其用法。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4.D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D项,“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是说“臣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辞呢”,且:尚且。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5.D
词类活用
①⑦为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使眼色;
②⑤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接近;③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使……跟随;
④⑥⑨⑩为名词做状语,从小路,在夜里,向上,像翅膀。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6.“内”;“纳”;“蚤”;“早”;“要”;“邀”;“倍”;“背”;“郤”;“隙”;“不”;“否”;“内”;“纳”
通假字;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不者(“不”通“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积累掌握。
7.D
通假字
A.“距”同“拒”,“内”同“纳”。
B.“郤”同“隙”。
C.“戮”同“勠”。
D.无通假字。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8.D
文化常识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项,“御者在右,另有一人在左陪乘”错误。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9.C
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C“实际上是畏惧樊哙过人的武力,担心他在宴会上会对自己行刺”分析错误。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缺乏深谋远虑,虽然心态复杂,但绝无“畏惧”之意。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10.(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名句;名篇
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谨、辞、舞、沛、俎、辞。
故解析为: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⑵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⑶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测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11.(1)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2)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3)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翻译;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厌”,同“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若”,如果;“阙”,侵损;“焉”,哪里;“之”,代词,贪求的土地。(2)“皆”,全、都;“上”,向上(名词作状语);“就”,靠近;“而”,连词,表修饰;“顾”,看。(3)“方”,表比喻,像;“为”,是;“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辞”,推辞;“何……为”,是固定句式,为什么……。
故解析为:⑴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⑵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⑶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过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翻译时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判断三大采分点: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和特殊句式。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留、换、删、补、调、变”的方式。
12.B
13.D
14.D
15.①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
②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
16.《鸿门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显得比本文更胜一筹,如写樊哙闯帐一节,《鸿门宴》详细描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而本文却在言辞上比《鸿门宴》显得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解析。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述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
当初跟从高祖在丰邑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做了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邑,在丰邑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趁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营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完,就赏给他一大杯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杯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后,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危险了。
起先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怎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年老而经历丰富之人,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故事,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绸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后能依附高祖,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12.本题要注意分析四个选项的区别,“大臣震恐”是主谓短语,“震恐”后应断开,所以先排除A项和C项;再判断“顾”应为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难道”,应在“顾”前停顿,由此排除D项。
故解析为:B。
13.D项“也有单人的独传,如《樊郦滕灌列传》”说法不正确,《樊郦滕灌列传》不是独传,而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合传。
故解析为:D。
14.“表述了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说法不正确。司马迁最后的议论,更多表述的是对樊哙忠义勇猛、垂名汉室、百世流芳的赞许之情。
故解析为:D。
15.从:带领;因:通过;谢:谢罪;且:尚且,连;还要译出句子的反问语气。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鸿门宴》选自《项羽本纪》,以项羽这一人物为中心展开描写;而本文是以描写樊哙为主。两篇文章中都有关于樊哙闯帐的情节,相比之下,很容易看出《鸿门宴》中对樊哙的刻画非常详细,既有详尽的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窃为大王不取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又有生动的动作描写:“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而本文中对樊哙的描写比较简单,略去了很多细节描写。鸿门宴是楚汉相争,项羽由强转弱的一个关键事件,所以司马迁倾注笔墨写得特别精彩,而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生动形象方面,就明显不及《鸿门宴》一文。
17.A
18.B
19.C
20.①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②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21.①义帝当初是范增劝说项梁拥立的;②项羽中途谋杀义帝;③范增劝阻忠告却没有被项羽接受。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使他们疏远,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那么范增)应当在此时离开项羽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课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2)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逐句识别,剔除干扰项。
(3)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和对人物评价探究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文言文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结合语句具体分析。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17.A.①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⑥分:职责,本分。译文:①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②使您和我发生误会。③亚父朝南坐。④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⑤渐渐剥夺他的权力。⑥是做臣子的职责。故解析为:A。
18.“天下事”是“大定矣”的主语,两者不能断开,排除CD;“愿赐骸骨”意思是请求致仕告老还乡,要和“归”断开,排除A。原文标点是: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译文: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故解析为:B。
19.C.“隋唐时是州郡的主官”说法错误,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刺史等的属官。故解析为:C。
20.①辍:停止;飧饔:晚餐和早餐,引申为吃饭;蕃:繁衍生息。译文: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
②去:离开;恨:遗憾。译文: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故解析为:①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②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21.题干给出的答题区间是“第二段选文末句”,再理解句子意思,分点概括作答,根据原文“增始劝项梁立,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可见,义帝本就是范增劝说所立,项羽中途谋杀义帝,不是范增的本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项羽接受,这样一来,项羽一定会怀疑范增因为谋杀义帝对自己有异心,因此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总结此题解析有三点:①义帝当初是范增劝说项梁拥立的,②项羽中途谋杀义帝,③范增劝阻忠告却没有被项羽接受。
故解析为:①义帝当初是范增劝说项梁拥立的;②项羽中途谋杀义帝;③范增劝阻忠告却没有被项羽接受。
22.(1)D
(2)C
(3)①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②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理解
(1)D项,“再拜”:拜两次。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以表述敬意。
(2)C项,“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说法错误,根据学过的课文,可知这段选文之前的故事情节是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继而命项庄舞剑。于是张良出招樊哙。“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已经缓和,这时刘邦“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项羽是没有察觉到刘邦要逃跑的。
(3)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大行”:大事;“顾”:顾及;“细谨”:小节;“辞”:计较;“让”:谦让;“夺”:夺取;“吾属”:我们;“为”:被;“虏”:俘虏。
故解析为:⑴D
⑵C
⑶①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②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解释,加深理解。
⑵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23.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死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
小作文;鸿门宴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注意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观点要明确,论说要条理清晰。如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又骄矜自负、优柔寡断。刘邦机敏过人,有胆量有气魄,善听人言,但心计颇深。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结果反被刘邦利用。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樊哙忠勇,机警干练,能言善辩。
故解析为: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死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作答时,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既要突出主要的特点,又要全面,注意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4.示例:鸿门豪饮,樊哙携盾闯帐救沛公展壮士精神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文化常识
《鸿门宴》项羽留刘邦饮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危急情况下,樊哙为救刘邦闯入大帐,责备项羽,项羽不仅不责备,还称呼他为壮士,让他饮酒吃彘肩,樊哙并不推辞,大口吃肉,豪放饮酒。对对联时还要讲究规则,“易水”“鸿门”地点相对,“悲歌”“豪饮”动作相对,“荆轲”“樊哙”人名相对,“提剑入宫”“携盾闯帐”动作相对,“刺秦王”“救沛公”动作相对,“显侠客风貌”对“展壮士精神”。上下句平仄相对,仄起平收。上下内容衔接得当,都显示出了侠客勇士的精神风貌。
故解析为:示例:鸿门豪饮,樊哙携盾闯帐救沛公展壮士精神。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的简明、连贯、准确,要求掌握对联式仿写。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鸿门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B.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走小路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D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解释为“感谢”错误,这是当项羽准备攻打刘邦时,项伯嘱托刘邦的话,“谢”在这里解释为“道歉”。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己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军中无以为乐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⑤/②③④⑧/⑥/⑦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D.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C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①当,担任。②④替,给。③算是。⑤⑥作为。⑦跟“所”字合用,表示被动。⑧句末语气词。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大王来何操沛公军霸上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沛公奉卮酒为寿
B
文言句式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
A项,两句都是判断句,前一句的标志是“……者也”,后一句的标志是“……,……也”。
B项,第一句是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应为“大王来操何”,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类型;第二句是省略句,“沛公军霸上”,“军”后省略介词“于”。
C项,两句都是被动句,前一句的标志是“为所”,后一句的标志是“为”。
D项,两句都是省略句,“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句首省略主语,“告”后省略宾语“之”,“沛公奉卮酒为寿”,“为”后省略代词“之”,代指“项伯”。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对几种文言句式了然于胸,并能较好地分辨其用法。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4.下列对《鸿门宴》课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B.至鸿门,谢曰谢:道歉
C.范增数目项王目:递眼色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将要
D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D项,“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是说“臣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辞呢”,且:尚且。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拔剑撞而破之
④道芷阳间行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头发上指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D
词类活用
①⑦为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使眼色;
②⑤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接近;③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使……跟随;
④⑥⑨⑩为名词做状语,从小路,在夜里,向上,像翅膀。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6.分别写出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通)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③张良出,要项伯(通)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
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俘(通)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
“内”;“纳”;“蚤”;“早”;“要”;“邀”;“倍”;“背”;“郤”;“隙”;“不”;“否”;“内”;“纳”
通假字;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不者(“不”通“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积累掌握。
7.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B.令将军与臣有郤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D.因击沛公于坐
D
通假字
A.“距”同“拒”,“内”同“纳”。
B.“郤”同“隙”。
C.“戮”同“勠”。
D.无通假字。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西周始置,管理军政与军赋,职权大小不定,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也指军事主官的僚属。
B.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C.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的“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D.参乘,古代乘坐兵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指挥作战,御者在右,另有一人在左陪乘,其任务是保护主帅,排除车行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事故,这个人就叫“参乘”。
D
文化常识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项,“御者在右,另有一人在左陪乘”错误。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9.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带领一百多人马到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有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特点。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由此既可看出范、项两人的意见不统一,也可看出宴会气氛渐趋紧张。
C.樊哙闯帐,意在与项王拼命,但项王不但不惩罚樊哙的无礼,反而一赏再赏,直至“赐座”,表面上看是“英雄相惜”,实际上是畏惧樊哙过人的武力,担心他在宴会上会对自己行刺。
D.项羽刚愎自用、拙于应变的性格,给了刘邦可乘之机,并最终使刘邦得以逃脱,同时也使局势发生了变化。
C
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C“实际上是畏惧樊哙过人的武力,担心他在宴会上会对自己行刺”分析错误。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缺乏深谋远虑,虽然心态复杂,但绝无“畏惧”之意。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说明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是:,。
(2)《鸿门宴》中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的句子是:,。
(3)《鸿门宴》中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名句;名篇
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谨、辞、舞、沛、俎、辞。
故解析为: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⑵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⑶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测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11.(2018高一上·辽源月考)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2)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2)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3)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翻译;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厌”,同“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若”,如果;“阙”,侵损;“焉”,哪里;“之”,代词,贪求的土地。(2)“皆”,全、都;“上”,向上(名词作状语);“就”,靠近;“而”,连词,表修饰;“顾”,看。(3)“方”,表比喻,像;“为”,是;“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辞”,推辞;“何……为”,是固定句式,为什么……。
故解析为:⑴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⑵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⑶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过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翻译时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判断三大采分点: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和特殊句式。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留、换、删、补、调、变”的方式。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常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1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B.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文中意思是,樊哙担任刘邦的警卫。
C.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樊哙被赐封舞阳侯。
D.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司马迁曰:“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史记》中有多人的合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单人的独传,如《樊郦滕灌列传》。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文《鸿门宴》中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却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述了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②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16.本文与《鸿门宴》相比,在人物刻画描写方面有什么不同?
12.B
13.D
14.D
15.①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
②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
16.《鸿门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显得比本文更胜一筹,如写樊哙闯帐一节,《鸿门宴》详细描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而本文却在言辞上比《鸿门宴》显得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解析。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述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
当初跟从高祖在丰邑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做了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邑,在丰邑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趁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营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完,就赏给他一大杯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杯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后,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危险了。
起先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怎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年老而经历丰富之人,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故事,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绸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后能依附高祖,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12.本题要注意分析四个选项的区别,“大臣震恐”是主谓短语,“震恐”后应断开,所以先排除A项和C项;再判断“顾”应为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难道”,应在“顾”前停顿,由此排除D项。
故解析为:B。
13.D项“也有单人的独传,如《樊郦滕灌列传》”说法不正确,《樊郦滕灌列传》不是独传,而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合传。
故解析为:D。
14.“表述了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说法不正确。司马迁最后的议论,更多表述的是对樊哙忠义勇猛、垂名汉室、百世流芳的赞许之情。
故解析为:D。
15.从:带领;因:通过;谢:谢罪;且:尚且,连;还要译出句子的反问语气。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鸿门宴》选自《项羽本纪》,以项羽这一人物为中心展开描写;而本文是以描写樊哙为主。两篇文章中都有关于樊哙闯帐的情节,相比之下,很容易看出《鸿门宴》中对樊哙的刻画非常详细,既有详尽的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窃为大王不取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又有生动的动作描写:“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而本文中对樊哙的描写比较简单,略去了很多细节描写。鸿门宴是楚汉相争,项羽由强转弱的一个关键事件,所以司马迁倾注笔墨写得特别精彩,而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生动形象方面,就明显不及《鸿门宴》一文。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17.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随)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隔阂,嫌怨)
③亚父南向坐(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仅次于父亲)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翼:翅膀)
⑤稍夺其权(夺:剥夺)
⑥人臣之分也(分:区别)
A.②③⑤B.①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
18.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19.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辞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拔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21.乙文末句,苏轼为什么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请简要说明。
17.A
18.B
19.C
20.①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②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21.①义帝当初是范增劝说项梁拥立的;②项羽中途谋杀义帝;③范增劝阻忠告却没有被项羽接受。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使他们疏远,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那么范增)应当在此时离开项羽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课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2)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逐句识别,剔除干扰项。
(3)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和对人物评价探究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文言文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结合语句具体分析。掌握正确的阅读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公司流程优化与管理顾问协议
- 2024年专属家政服务聘用协议
- 道德与法治八上8.1《国家好大家才会好》教学设计
- 2024香港商业贷款协议格式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东瓯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数学试题
- 2024专业个人汽车租赁协议指南
- DB11∕T 1704-2019 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价
- 2024年定制航拍服务协议范本下载
- 2024年全球贸易条款专业翻译协议
- 2024-2025学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卷(教科版)
- 【川教版】《生命 生态 安全》三年级上册 第13课《情绪气象图》课件
- 液压站更换作业指导书
- 《犯罪学》课程教学大纲
- 医药代表晋级管理办法
- 格林公式(公开教学用)
- AWS_D1.1焊接工艺评定记录中英文
- 五年级分数乘法口算练习
- 客户服务管理七大原则
- 《骨折的现场急救》ppt课件
- 主变更换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