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_第1页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_第2页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_第3页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_第4页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文学类作品阅读叙事艺术创新题解【考点解读】叙述手法是指作者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由于叙述手法属于小说中情节类的考点,所以,它也就成为高考小说阅读中的必考点,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有涉及。【知识梳理】叙事艺术(一)概括故事(梳理情节)答题思路:依据叙事线索,按照叙事结构概括梳理。1、线索的五种类型:人物、事件、事物、人物心理和时空变换。2、结构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3、明暗双线:明线为主,暗线为辅,明暗交织,便于交代事情原委,使叙事更清晰。能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二)鉴赏叙事艺术1、从表达方式角度看:(1)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其优点是真实、亲切、自然。但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视角受限,不够灵活。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就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也可以贯串全文,成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对主要人物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不过,第一人称只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因此,在叙述上有一定的限制,文中形成的空白还要由读者去填补。第二人称(有时是拟人修辞的使用),其优点是亲切、便于和读者交流情感,便于作者抒发情感。但局限于环境,需要明确叙述对象。这种叙述人称在中国小说里很少见,主要存在于外国小说中。它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中会显得很拗口,故而,被很多小说家弃而不用,所以,在高考中,考生是见不到这种文章的,因此,不再赘述。第三人称(有时等于全知视角)其优点是真实、客观、灵活、全面地叙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心理告诉读者。但缺乏亲切感,不利于情感表达。也被称为云端视角,它被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广泛使用,这种叙述人称可以不受限制,相对自由,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它俨然就是上帝,知晓一切,操控一切,因此,会让读者感到真实性不足,同时,也限制了读者再创造的热情和冲动。(2)叙事顺序的选择:顺叙:按时间线索,依据事情发生发展的自身顺序叙述事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倒叙:把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按顺序叙述。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插叙,即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说就插入了林冲和李小二的见面谈话以及李小二的现在的生活境况的内容,这些情节就属于插叙。它对下文写李小二夫妻为林冲打探消息以及林冲复仇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也衬托了主要人物林冲具有正义感和侠义精神的形象特点。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补叙有放在文末的,如《小英雄雨来》就是在结尾时交代雨来没有死的原因的。也有在文章中间补叙的,如《第二次考试》,苏林教授深入弄堂调查,通过孩子之口介绍了陈伊玲救灾的经过: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平行有序展开,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中断一件事“按下不表”有时收到设置悬念效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注】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2、从结构特点看:(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在发展、高潮处横生枝节,发生波折后,再回到正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叙事的生动性,分析时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引人深思,也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如莫泊桑的《项链》(5)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有不使读者希望完全破灭,环环相扣,张弛有度,使故事富有吸引力。如《牲畜林》(6)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7)横断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8)意识流式:即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横长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9)戛然而止式结尾(留白):观点已阐明,立即收束,不拖泥带水。给读者留下空白,耐人寻味,为读者再创作留下想象空间,升华主旨。(10)写景式结尾:好似一个语意未尽的省略号,类似留白,让读者在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中,体味情感,展开遐想,从而感悟主题。(11)卒章显志式结尾:一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12)悲剧式结尾:与前文美好形成对比,形成艺术感染力。能更好地塑造人物。表现(深化)主题。(13)喜剧式(大团圆式)结尾:符合人们对理想和情感的追求。彰显真善美等美好人性。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的愿望。3、从结构技巧看:(1)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阅读下文。(2)照应:前后呼应,能使故事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3)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结构绵密严谨,故事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4)突转: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转折,“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亚里士多德语),收到超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揭示,画龙点睛,显露出主题。(5)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突出人物的某种特点。如候发山的小说《形象》中对的父亲的描写。(6)对比:在抑与扬、虚与实、刚与柔、大与小等方面形成对比,表现人物、突出主题。(7)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更突出,主题更鲜明。(8)巧合:和象征、对比等一样都属于表现手法的一种。“无巧不成书”“巧”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巧遇李小二,李小二巧“遇”(偷听)富安、陆虞候,林冲巧遇暴雪,林冲沽酒巧遇天王庙、林冲天王庙巧遇仇敌。这一切对情节推动、伏笔照应,对人物塑造,对主题揭示都有无尽妙处。4、从语言运用特点看:(1)语言整体风格:自然质朴、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典雅含蓄、富有哲理、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绮丽浓艳、富有文采、语言华美、幽默风趣、亦庄亦谐、辛辣犀利、典雅庄重、闲适冲淡、沉郁顿挫、豪放不羁等(2)局部手法:句式选择:整句散句上,如整散结合,语言错落,富于变化。长句短句上,如多用短句,语言简洁明快。语体色彩:书面语,朴实典雅。口语,表现为多用方言,显得自然亲切,富有地方特色(异域风情),符合人物身份。词语选择上:善用动词,真实、富有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多用形容词,收到使事物生动、形象、丰富的效果。兼用叠词,是语言富有节奏美、音韵美。修辞等表达技巧的选用:诗歌方面有专章详解。句式选择:整句散句上,如整散结合,语言错落,富于变化。长句短句上,如多用短句,语言简洁明快。语体色彩:书面语,朴实典雅。口语,表现为多用方言,显得自然亲切,富有地方特色(异域风情),符合人物身份。用词特点:善用动词,真实、富有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多用形容词,收到使事物生动、形象、丰富的效果。兼用叠词,是语言富有节奏美、音韵美。修辞等表达技巧的选用:与诗歌表达接近,在诗歌专题时详解。(三)分析叙事段的作用分析某一叙事段落的作用时,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1、内容上看:(1)是全文围绕的核心或主要事件。(2)有利于塑造突出人物性格。(3)有利于表现、突出、深化主题。2、行文作用:(1)线索(是通篇起作用,使结构清晰连贯)。(2)推动情节发展(对局部发展起作用)。(3)呼应(标题、段首等,是结构严谨)。(4)铺垫(埋下伏笔、引起下文等)。3、读者感受:(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阅读下文。(2)使情节曲折丰富生动。(3)引发读者共鸣共情。(4)引发读者思考回味。等等。【例题精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麦穗的故事常辰哲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麦穗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奇。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回转。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子。”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光头’了。”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跑步时,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低下头,一块块麦田整整齐齐,像士兵站成的方阵。戈壁滩多风,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麦穗原以为不会有人听见,有一次一回头,吓了一跳。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副连长也是汽车连走出来的兵。当年,他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雪域高原冰消雪融,道路解冻。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麦穗因为要参加全军统一考试,没有随连队一起出发,而是作为留守人员看守营房。空荡荡的营区十分安静,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不久,成绩公布了,麦穗如愿考上军校。从干部科领到通知书以后,麦穗给在外执行任务的连队写了一封信。又过了一个月,麦穗却没有收到回音。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麦穗准备去报到了。在车站准备登上火车前,连队的回信才被车站主任急匆匆地交到他手里。信是副连长写的,上面写道:连队得知麦穗的喜讯都很高兴,全连加了餐。营长还说,咱们营终于不再是“光头”了。看到这儿,麦穗哭了。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火车飞驰,穿过一片片希望的田野。麦穗知道,此时的娘一定在田野中劳作。在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选自《人民陆军》长城文艺版2018年1月26日,有删改)【文本简析】微型小说能承载正确的价值观,用一个故事、一段叙述讲明白一个道理,成为扩散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本文原载《人民陆军》(长城文艺版,2018年1月26日),是1500字左右的微型小说,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如何成长为一个现代军人,还写了默默守护的副连长,细节动人,笔画简洁,体现了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立德树人”的教化作用,适合作为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文学类文本阅读引导考生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手法、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本题涉及考点范围广泛,比如考查了叙事方式角度及作用,小说主题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辨别与赏析,结尾处理的探究……这些题难度不大,却能考查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考查题型】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题目为“麦穗的故事”,一方面概括了文章关于士兵麦穗的成长这一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对应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意蕴丰富,暗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军人的过程,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的形象。C.小说塑造了以主人公麦穗为代表的边疆战士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的副连长,不断鼓励麦穗的营长。D.复习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麦穗开始了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为生活艰苦、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最终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战友们的鼓励助他顺利考上军校。【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D项。麦穗长跑时边唱歌边流泪,不仅因为生活艰苦、单调寂寞,更因为思念家乡与追梦路上的不易。选项D列举的原因不够全面,也不是主要原因。8.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采用顺叙,按照“麦穗”成长的时间顺序自然展开,以“麦子梦”为线索,虚实结合不蔓不枝,清晰地展现了主人公由一个普通的山村娃成长为一个优秀戍边战士的过程。②采取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麦穗”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③巧妙采用片断组合手法(或蒙太奇手法),将出生起名、人武部报名、长跑唱歌哭泣、梦境等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④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中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多角度塑造“麦穗”积极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形象。(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满分。大意相同即可)【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运用叙述相关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修养。解答叙述方法特征可从叙述人称、视角、顺序、线索、手法等方面入手,如第三人称叙事,选择全知视角,按时间发展顺序叙事,脉络清晰,以线索贯穿全文,节奏舒缓等。9.小说结尾写到“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改为“麦穗梦见青稞己然灌浆,泛着淡淡的金黄,迎着雪域高原的寒风”好不好,为什么?(6分)【参考答案】(1)改成“梦见青稞”不好。因为:①破坏结构情节的完整性,如果改成了青稞,麦穗变青稞,结构和线索都会不完整,失去了首尾呼应以及点题的效果;②人物形象变单薄,改成青稞,人物身上的思念故乡情怀,思念亲人的人性的温柔就没有了,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立体;③影响小说主题的表达,改成青稞,不利于坚守理想、不忘初心与重视亲情、奉献边防的家国情怀主题的表达。(2)改成“梦见青稞”好。因为:①在情节结构上,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暗合“我”“一定要学成归来”心理,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更可以直接从形式上表现一位内地青年成长为坚定的戍边战士的心理变化过程;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能突出成熟军人先国后家的奉献精神;③在主题表达上,可以突出戍边将士不畏艰难险阻扎根边疆的情怀。(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学生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可以认为改成“梦见青稞”不好,也可以认为改成“梦见青稞”好。无论认为好还是不好,可以从一下角度进行分析:①对内容结构的影响;②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③对主题表达的影响;④对作品感染力的影响等。无论答“好”还是“不好”,都要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实战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完成1~3题。朋友们来看雪吧迟子建先说胡达老人吧。我脚上穿的毡靴是胡达老人送的,是狍皮做成的,又轻便又暖和。我被大雪围困在东北冰城已有三天,是胡达老人赶着马爬犁把我接到乌回镇的。他七十多岁,终日穿着一件山羊皮大衣,胸口处老是鼓鼓的,一个酒葫芦就掖在里面。我到达乌回镇的当夜,他就醉醺醺地来敲门。胡达老人来找我的目的是为了看我那只栗色皮箱。我想起来他接我的时候就对皮箱产生了兴趣。我就把皮箱从炕上搬到火炉旁,嗒嗒按下锁鼻子,将箱子打开。那嗒嗒两声响起的时候,他的薄耳朵也跟着微妙地颤动着。他凑近那个皮箱,先是目不转睛地看,然后便是一样一样地用手拈起里面的东西,放到眼睛下仔细地瞧。照相机、微型录音机······他看东西的时候表情格外丰富,一会儿惊讶,一会儿扫兴,一会儿又是愤怒(他不满意我把布娃娃掖在里面,认为这是要闷死她)。我把耳机塞进他的双耳,放了一段音乐给他。他最初听到音乐的时候吓得一跳老高,“哎哟”叫着,酒葫芦也被甩在地上。他说:“这音打哪儿来?”不过他听了一会儿就习惯了,当我帮他摘下耳机,他嘟嘟囔囔地说:“这音不好,闹。”胡达老人看够了我的皮箱,又问我在乌回镇住多久,一个人怕不怕。我说要呆到开春后才走,我在城市里也一个人住,没什么害怕的。他便对我说,你要是害怕,我就唤鱼纹来跟你做伴。对了,他有四个儿子,三个儿媳(大儿媳刚死),一大群孙儿。他最喜欢的是二儿子家七岁的鱼纹。第二天早晨,我在门口发现了这双毡靴。我不知道是谁悄悄送来的。问邻居大嫂,她一看便说:“这是胡达老人的手艺。”你们问我照片左上角的那串草编铜钱,它是鱼纹送给我的。记得是某一个中午,我刚吃完饭,一个小孩子推门进来了(我像当地人一样不锁门),他就是鱼纹。他穿件蓝布棉袄,脸蛋冻得通红。他进了门口被热气给熏了个激灵。他说:“我能换你的东西吗?”我问:“你是谁?”“鱼纹呀。”他挺骄傲地说着,仿佛我到了乌回镇没听说过他,是大逆不道的。我便笑了。鱼纹从怀中取出一串草编的铜钱,对我说:“它不能当真的钱用,可是比真的钱好看。”我问他想换我的什么东西,他挺老练地说他得先看看我的货。我便把一些零碎东西拿给他。鱼纹留下的那串草编铜钱被我当成装饰挂在墙上。我告诉你们这里的人是如何过年的吧。他们一进腊月就开始忙年,屠宰家禽、做新衣、蒸干粮、除尘,一直忙到除夕的早上才罢休。无论男女老少都里里外外换上新衣。老人们挂灯笼,家庭主妇忙着祭祖,小孩子则将兜里装满瓜子到处跑。应邻居大嫂的热情邀请,我是在邻居大嫂家过的除夕,刚回到家里,门就被撞开了。一股白炽的寒气中“嗵”地跌下一个小人,不住地给我磕头,磕得真响啊,鱼纹来讨压岁钱来了。我给了他五十元钱,鱼纹将钱拿在手中,说是要买几个小礼花留待正月十五拿到他爷爷的院子里放。我便问他爷爷在哪过年。鱼纹一梗脖子笑着说:“还不是跟往年一样?爷爷在每个儿子家的炕沿都沾沾屁股,然后就背着手回他自己住的房子。”“你爷爷年年都这样?”我问。“年年是这样。”鱼纹说,“他就喜欢我,每年正月十五我都去给他放花。”正月十五的那天早晨,我还躺在炕上借着炉火的余温续懒觉,邻居大嫂忽然慌慌张张地进来告诉我,胡达老人没了。我在胡达老人的家里见到了鱼纹。他通身披孝,也许因为泪水的浸润,眼睛更显明亮。他见了我,现出一种大人才有的凄凉表情。正月十五的夜里有许多人为胡达老人守灵,长明灯在寒风中瑟瑟抖动。鱼纹点燃了那几簇礼花。他每放一个都要说话:“爷爷,快看,这个花像菊花!”“爷爷,这花跟冰凌花一样白!”“爷爷,这个花像是在泼水!”仿佛胡达老人真的用另外的眼睛看到了似的。胡达老人的死,使乌回镇失去了一个有光彩的人物。我几乎天天都穿着他送我的狍皮靴,用温暖的心境来怀念他。他的手艺真是好,所有的针码都压在靴帮里了,靴口还轧着一圈花边。葬礼过后,雪一场比一场大,人们几乎足不出户在家“猫冬”,只有鱼纹常常到我这里来。他通常是雪住后的早晨来,他带着一条黄狗,狗脖颈处的项圈是胡达老人最后的手艺。我真希望你们能来乌回镇看看,虽然见不到胡达老人了,但他的坟还在,也能看到鱼纹。当然,如果这些人物都意外错过的话,雪是绝对不会拒绝你们的。因为漫长的冬天还未结束,雪三天两头就来一场,你们来看雪吧。只是如果你们也被雪意外围在冰城,胡达老人再也不能赶着雪爬犁接你们去了。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对胡达老人的介绍虽寥寥数笔,貌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多角度地表现了胡达老人性格特征,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第二段对胡达老人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颤动”、“凑近”、“看”、“拈起”、“瞧”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胡达老人对皮箱的浓厚兴趣。C.文章用了较多笔墨刻画来胡达老人、鱼纹两位人物;写邻居大嫂,虽然文字简略,但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让邻居大嫂的形象也跃然纸上。D.文章的语言表达较具特色,一是生活气息浓厚,展现了乌回镇这个雪乡特有的风土人情,二是表达上温婉细腻,娓娓道来,富有感染力。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在叙述人称的运用上有何特点。(6分)3.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用“忧伤而不绝望”评价迟子建的小说创作,试举文中两例,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完成4~6题。雪花那个飘李德霞一大早,天空就飘起了细碎雪花。今天是腊月二十八,也是娘做年糕的日子。这天,我是不会出门玩的,尽管二唤趴我家大门口喊我几次了,可我就是不挪窝。我爱吃现炸出锅的年糕,黄灿灿浸着油,皮子脆脆的,咬一口,“咔嚓咔嚓”响,那个香啊。我不出门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得看着娘,防止她给干姥姥送年糕。干姥姥是个要饭的,常年在我们这一带乞讨。一只豁了边的碗,一根磨得乌黑油亮的打狗棍,晃晃悠悠来,晃晃悠悠去。今年冬天雪大,天气又冷,干姥姥干脆就住在我们村后面的破庙里。娘啥时认她做的干娘,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娘时常偷偷摸摸给干姥姥送吃的,一块饼,一个窝头都送。昨天晚上,娘从下房里端回了一盆糕面,我就知道,娘又要做年糕了。我悄悄对爹说:“爹你信不信,我娘一准会给干姥姥送年糕的。”爹不吭声,一口接一口地抽旱烟。我又说:“凭啥给她送?又不是我亲姥姥……爹你得拦着她。”爹嘿嘿一笑,拿烟袋锅轻轻敲一下我的头说:“你都六岁了,要拦,你自己拦。”爹是村里的支书,忙,一大早就顶着雪花出门了。我记得,爹临出门时,意味深长地冲我一笑。我当然知道,爹这一笑是啥意思。第一锅年糕炸出来,我迫不及待地往碗里装了一个,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三个年糕下肚,我就打起了响亮的饱嗝。这时,炸完年糕的娘对我说:“年糕也吃了,还不出去找二唤玩?”娘的心思我知道。我抹抹嘴说:“才不呢。我爹说了,让我看着你,不让你给干姥姥送年糕……”“你爹真这么说的?我咋没听到?”“那是你耳背。”娘懒得理我,往碗里装了好几个年糕,拿笼布包了。提着要出门。我抢先一步,拦在门口。我说:“不准你给干姥姥送年糕!”“大人的事,要你小孩子管?一边去!”我想,我是拦不住娘了。我眨巴眨巴眼说:“那你……给我五分钱。买糖吃。”娘没难为我,爽快地给了我五分钱。我拿着钱要走,看见娘跟在我后面。我大人似的说:“娘啊,走大路你就不怕被爹撞见?”娘咯咯一笑,转身从后门走了。大朵大朵的雪花,还在不紧不慢地飘……等我买糖回来,娘送年糕也回来了。看娘一脸失落的样子,我就知道,娘没把年糕送出去。进了院,娘正要开门,爹闪身从屋里出来,门神似的堵在门口。爹看着娘,笑一下,再笑一下。娘说:“老四你笑啥?我不就给干娘送几个年糕吗?”“你呢?”爹问我。吓得我“哧溜”把一颗糖呑进肚里。“年糕送出去啦?”爹盯着娘,仍在笑。娘突然变了脸:“明知没送出去,你还问?老四,我问你,干娘是你撵走的吧?她住破庙里。碍你啥事了?”爹说:“我是支书,村里的事儿就归我管,大事,小事,我都管。”“不就个破支书吗?管得太宽了……大过年的,你到底把她撵哪儿啦?”爹还在笑。转身一把推开了屋门。娘抻脖子一看,张开的嘴像洞开的门,眼泪紧跟着就淌下来。屋里,暖烘烘的炕头上,坐着笑眯眯的干姥姥……雪花那个飘……(原载2017年第4期《百花园》,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时刻防着娘给干姥姥送年糕,又趁机要挟娘给“我”五分钱买糖吃,可见“我”人小鬼大,十分调皮。B.小说以干姥姥坐在炕头上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颇具艺术匠心。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结尾处娘的神态变化中可以看出,爹娘之间因为没有沟通,娘不能理解爹的良苦用心。D.发生在爹娘和干姥姥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人性人情的关注,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5.“我”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完成7~10题。窗棂上挂串红辣椒王长元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那啥,顶子哪?”“下甸子打草去啦。”“啥时走的?”“小半个月啦。”“回来过没?”“没。”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娘,这您就不要管了。”“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娘,快快给我取刀来。”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C.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D.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8.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9.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10.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案运解析1、C【解析】侧面描写有误,侧面描写,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文中对邻居大嫂的描写“她一看便说:‘这是胡达老人的手艺’”“邻居大嫂的热情邀请”“邻居大嫂忽然慌慌张张地进来告诉我”并非侧面描写。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2、①叙述人称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以“我”的视角叙述“我”与胡达老人、鱼纹间的故事,记叙我在乌回镇的见闻及抒发感受,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②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