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数学评课稿_第1页
范文资料数学评课稿_第2页
范文资料数学评课稿_第3页
范文资料数学评课稿_第4页
范文资料数学评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用)数学评课稿数学评课稿篇1秋老师这堂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讲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引入简洁明了,直接告诉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出示实物教具自行车,先让学生开放性的找找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然后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秋老师把“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放在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上,这个切入点很好。学生回答也很好,教师直接板书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前齿轮—链条—后齿轮—后车轮—前车轮。本人认为在这里秋老师可以放慢教学进度。再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一下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一圈,带动前齿轮转动一圈。由于前后齿轮用链条连接,前边过一个齿数,后面也跟着过一个齿数,这样前齿轮的转动带动了后齿轮的'转动,后齿轮是和后车轮连在一起的,也就是后齿轮转动一圈带动后车轮也转动了一圈,后车轮的转动驱动了前车轮的转动,这样自行车就工作起来了。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后,剩下的工作就只剩下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后齿轮转动的圈数也就是后车轮转动的圈数),这个问题就可以大胆交给学生去完成了。如果知识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那么原理也自然会了解的很透彻,后面的变式题也会深入本质的去理解和变通。巩固是对本节课的消化,能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新知。所以秋老师例举了多而不重复的练习,解决了自行车行程,自行车的车轮半径,直径。本节课如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前后齿轮的齿轮数之比就等于周长之比,也就等于半径之比或者直径之比,那么学生在做后面的练习题就会思路清晰,较快的解决问题。数学评课稿篇2《认识时间》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会看几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几时几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看几分,很容易受时针看法的影响而将两者混淆。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课件,紧抓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知识,给学生以视觉刺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程老师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钟面,使时间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在认识几分时,课件演示将分针走过的痕迹用较粗的红线标出,让学生清楚知道分针看小格,时针看大格,印象比较深刻。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几时多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如4时多,学生容易看成5时多。课伊始,陈老师就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入手,出示时针指向数字9和10之间,问是几时多。并总结如果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看小的。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程老师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除让学生集体说说分针走到各个数字分别代表几分外,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几个关键的数字,以便更快地读出几分。有的学生说记住6就是30分,有的说记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抓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巧记,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如认识时、分时,出示课件观察时针走动1大格是几时,分针走动1大格是几分,然后提问:“两个1怎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针走过1大格是1时,分针走过1大格是5分。三、课堂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程老师的课堂语言简单明了,能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描述知识,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外面的数字给分看的,里面的数字给时看的,不过外面的数没有标,要小朋友自己去记”“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指向两个数字之间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针,一个大格就是一个5分。”等,这些语言浅显易懂,清楚明白,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学习指向,让学生清楚知道该怎么看时间,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得明白扎实。四、建议学生上来板书时,书写比较随意,中间两个小圆点没有写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开,两个小圆点也写成两条小斜线。这里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书写。数学评课稿篇3这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她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听了这四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这四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如,何老师《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握手游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测老师的穿法,帮老师搭配上装和下装。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创设“世博中心—台湾馆—中国馆”的路线的选择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如,《分苹果》一课,郭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10的组成时,让学生动手分苹果,把10个苹果分成几和几,从而探究10的加减法。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验10的各种分法,以及10的加减法。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又如,何老师《搭配中的学问》也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个学习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搭配衣服”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以“两件上装和两件下装”的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摆一摆,最后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出上装和下装有4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引导搭配的表示方法时,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在纸上用数字、字母、文字等形式来表示,并用连线的方法连接起来。这些都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悟的。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经历了实物操作(摆一摆)到图形符号(即用数字、字母、文字等连一连)的过程,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并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顺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来。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练习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在四节课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练习的设计上,老师们都表现出以下几点:首先,练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生活中的比》,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比时,教师设计以下练习:下面哪些题目可以用比来表示?如果能,就写下这个比,并求出比值,求出来的比值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第二,练习设计具有趣味性。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四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如,搭配早餐,《分苹果》一课中的对口令、过河、打地鼠、爬台阶摘苹果等形式的练习。设计这样的游戏类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作业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第三,练习设计具有探索性、层次性。如,“路线的选择”这一道练习题:“世博中心至台湾馆有2条路,台湾馆至中国馆有3条路,”根据此情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如果在世博中心至台湾馆再修一条路,台湾馆至中国馆多修2条路,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走法?这道练习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搭配的问题,考查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有力保证,也是课堂数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四节课中,老师们都不吝啬对学生的评价。如,教师在提问时都尽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语气,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如“你回答的声音真响亮,要是你以后也能这样就更好了”、“你很有生活经验,这样的题目也难不倒你”、“你想的方法真简便,从这就看出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等等,这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教学。此外,教师的表情、手势及姿势也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总之,在四节课中,老师们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数学评课稿篇4课题: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课型:展示课+反馈课授课人:高丽地点:乔集中学八(7)班教室过程简介:课前每组把本组要处理的知识或题目提前写在各自黑板上,先由四个小组处理本课的基本知识,其中一个小组陈述课题,两个小组通过描点、连线、画图,画出两个不同类型的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最后一个小组根据前面的图像得出了结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第二阶段是由两个小组应用所得结论,处理课本上的`两个练习题第三阶段是五个小组分别用一个题目进行了知识的扩展,使学生的知识运用有了进一步提高。第四阶段是一个小组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最后老师布置了作业。优点:1、整体感觉是学习过程逻辑清晰,小组分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充分,学生配合好,课堂气氛活跃;2、学生充分小老师角色非常到位,有讲有问,学生回答积极配合;3、教师穿插点评、补充、总结、讲解,少好精;4、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基本知识、知识应用、扩展部分、总结部分。前后紧密相连,由易而难,步步推进;5、充分体现了杜郎口模式的10+35原则、学生为主体原则、分作协作原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课。建议:1、第5组在提出如何用简单的办法画函数图像是,老师不应代为回答,动员其他学生回答,并把结论板书在黑板上;2、第6组有个同学在讲解不清楚,老师不应代为讲解,应动员其他学生来讲;3、扩展的题目有点偏难过繁,拔的太高。借鉴:把展示课与反馈合二为一,不同组分领不同类型的任务。数学评课稿篇5本节课教材通过一幅旅游窗口购票图,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能准确表达几和第几的意思。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早已有了“第几”这个概念,在学校无论是站队,还是自己的学号,以及在课表中学生们都会接触到“第几”这个知识。但是对于“几和第几”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区分过,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第几的基础上明白“几和第几”的区别。1、本堂课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5表示的东西,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3、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事物的数量顺序,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深化对“第几”的认识时,老师可组织相关活动,丰富学生对“几个”和“第几”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实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但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思。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在讲述排队问题时,能否渗透一些思想教育呢?首先请学生看各种排队图片,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排队是文明的行为,然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排队,总结得出:如果不排队,大家挤来挤去会很乱,容易出危险。使学生明白: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这样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揭示学习主题:排队中的数学知识“几和第几”,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新课。数学评课稿篇6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11月5日我们在鸣谦小学有幸听了乌金山小学刘海霞老师、聂店小学赵立梅老师的讲课,两位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老师们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我认为两位老师的讲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老师们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词语搭配这个环节上,老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4、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老师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总之,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三步导学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在这里也提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准备的怎么好,一节课总有很多优缺点。可以看出老师们在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和做了许多设想,由于经验不足,还是有一些环节处理的不熟练和不够完整,驾驭课堂能力还需尽快提高。再加上教学内容安排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有点赶,导致讲解不够深入,有些环节讲得有点仓促。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因此今后还应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数学评课稿篇7一、以趣引生,营造愉快课堂。4位执教者非常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都能设计一些以与本节课有联系、有情趣的故事(小熊分苹果)、生活常景(米饭为何变成稀饭)、游戏(握手、对囗令)、学生爱聊话题(过生日)和学生非常愉快地进行交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内心很快产生一种亲切感。正是有了这些课伊始或课前的趣谈和情感交流,才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表现得那么轻松自在,那么自信满满,尽显真实愉悦的一种课堂展示。二、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准确解读、把握教材。执教老师能根据数学科的特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准确解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合理利用都非常值得我学习。如吴老师在上《生活中的比》时,在设计上能超越教材,但在内容上又紧扣教材。先设置疑团:米饭为何变成稀饭?学生充分猜测之后,再出示煮米饭的方法(一碗米加两碗水),请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诠释一碗米加两碗水的涵意,巧妙引出比,接着借机寻找生活中的比,依次展开,环环相扣,最后让学生从一系列的练习中,发现并归纳出比的意义,教学中没在生拉硬拽的感觉,而是让人感到水到渠成。又如何老师在教《搭配中的学问》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三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三、立足于数学活动,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以数学活动为主阵地,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猜测、验证、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分苹果》中,学生在同一个情境活动通过摆10个苹果图片具体分一分,说一说,再在比一比中明确10的组合与分解,使他们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在《生活中的.比》教师选取了“煮白米饭的秘诀”“比较速度、单价”“图形放大”等情境,有的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有的是同类量的比较。通过情境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使学生深刻体会了数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四、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逐步走向实质。新课程十分倡响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执教老师十分注重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引导交流,给了学生一种很好的学习尊重。如“穿衣服”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上装和下装”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得出上装和下装的4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早餐搭配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在书上用连线的方法表示,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投身到解决问题活动中,充分感悟:只要我们做到有顺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来。让学生在充分自主探索中进行实践合作与交流,这样的合作与交流才是有效的。五、善于引导,注重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教师始终把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紧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搭配中的学问》中,何老师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允许不同学生有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强求统一,只要方法合理,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通过摆一摆、配一配中知道有序的搭配,感受有序搭配的方法和好处,并用不同方式进行搭配(实物图、文字、数字、字母、不同颜色等),教师再适时引导:你最喜欢哪种方式?为什么?优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寻找简捷的表现方式。对于这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完美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形成。六、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更富有生机。在本次数学展示课中,上课的老师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无论是新课导入,新知学习,还是巩固拓展等环节都恰如其分地运用课件。尤其是《分苹果》这课中,课件的功效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掌握10的组成的基础上,为了激励学生继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设计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如过河游戏、妙打地鼠、巧摘苹果等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同时也避免了一些简单、重复的计算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使教师更好的把握反馈信息,从而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在听课颇有收获的同时,我也由此产生了以下几个困惑。1、教学进程中,教师往往过多的预设和牵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展示空间,对于现在的课堂,教师和学生该如何才能更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该如何更好的交流彼此情感,体验和观念,以求更多的生成,更好的共同发展呢?2、《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正在课堂中更多的展现,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中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3、与课改同行的老师皆感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佳,其战胜困难、受挫的勇气和毅力均较弱,且自我意识太强,集体意识偏低。因此,在数学课中渗透学生德育教育,防止学生行为偏差将是成为热门话题。总之,通过本次数学展示课活动,使我找到了一面很好的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短处。从4位执教者的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感悟了许多!让我深深地明白,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将以此为动力,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满足于墨守成规,致力于扩大教学视野,优化课堂教学,让自己的教学生涯与众不同!绽放光彩!数学评课稿篇8X老师教的《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的内容。通过与X老师的交流了解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2.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X老师这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用脸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在本节课中,X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在立体中的团体操队形问题、联系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购买鸡蛋和购买水果问题、照片问题以及作文本字数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变的更加主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来一座畅通的桥梁,使学生切实的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2、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例题学习中,X老师首先提了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运动会方阵每行10人,8行共多少人;每个方阵80人,3个方阵多少人。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快能说出计算过程及答案。将这两个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时很自然引出了两步计算的题,学生这时再进行计算思路也很清楚。在后面的练习中,X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作文纸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16个字,___________?请学生添上一个条件和问题,使之成为两步才能完成的应用题。在做这道题时学生很自然会在脑中过一遍解题思路再提问,更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3、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X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服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这样学生增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人人思考的无限空间。4、注重引导学生交流思维过程,让学生表述解题思路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无疑是教学难点之一,而解决问题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好验证。因此引导学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数量关系,结合具体情境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X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说说每一步应用题的依据,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的基础。只有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暂时,其他学生或老师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总之,X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X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数学评课稿篇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今天我们有幸听了中心小学龚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新课伊始,教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孕伏和铺垫。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摆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最后出示试一试中的长方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总结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三、知识迁移、主动建构,推导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本观念有两条:一是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应十分强调活动;二是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其中“同化——顺应——平衡”是建构的基本环节。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者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并求长方形的面积(长5厘米,宽3厘米),然后借助多媒体演示:将长方形的宽分别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变成长都是5厘米,宽分别为4厘米、5厘米的两个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观察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四、拓展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请同学们将这张正方形纸沿着某条线对折,使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几种折法?会求出对折后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要求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100÷2=50(平方厘米),教师这时因势利导:我们虽然没有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中进行研究。最后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当然,蒋老师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的问题,我们今后将会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在校本教研时做进一步探讨。数学评课稿篇10《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的数学活动课,比例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更不要说运用了。本节课利用前齿轮、后齿轮的关系,巧妙的利用了比例解决,并能求出自行车的路程。这样让学生既了解了自行车的原理,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汪老师这堂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讲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引入简洁明了,直接告诉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出示实物教具自行车,先让学生开放性的找找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然后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汪老师把“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放在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上,这个切入点很好。学生回答也很好,教师直接板书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前齿轮—链条—后齿轮—后车轮—前车轮。本人认为在这里汪老师可以放慢教学进度。再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一下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一圈,带动前齿轮转动一圈。由于前后齿轮用链条连接,前边过一个齿数,后面也跟着过一个齿数,这样前齿轮的转动带动了后齿轮的转动,后齿轮是和后车轮连在一起的,也就是后齿轮转动一圈带动后车轮也转动了一圈,后车轮的转动驱动了前车轮的转动,这样自行车就工作起来了。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后,剩下的工作就只剩下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后齿轮转动的圈数也就是后车轮转动的圈数),这个问题就可以大胆交给学生去完成了。如果知识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那么原理也自然会了解的很透彻,后面的变式题也会深入本质的去理解和变通。巩固是对本节课的消化,能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新知。所以汪老师例举了多而不重复的练习,解决了自行车行程,自行车的车轮半径,直径。本节课如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前后齿轮的齿轮数之比就等于周长之比,也就等于半径之比或者直径之比,那么学生在做后面的练习题就会思路清晰,较快的解决问题。数学评课稿篇11在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孩子探索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研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去思考、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排序活动是幼儿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丰富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发现,推断出排列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排序活动。一、选材贴近生活,《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王老师选取的`这个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利用孩子平时经常玩拼图这个经验来展开活动,一方面贴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发起了孩子学习、发现的乐趣。二、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情感、知识和能力,符合《纲要》要求。三、教师的准备很充分,在材料的提供上体现了目的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在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孩子探索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研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去思考、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四、教师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很好地展示了活动的每个环节,即认识图形,激发兴趣—拼拼图形,记录结果—二次操作、多种组合—交流分享,总结延伸。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五、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体现数学教学特色,如演示法、操作法和记录法等。六、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能较好地采用个别、集体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建议:1、在二次操作中,教师是要求让幼儿在选定一块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多种组合,幼儿操作后,教师也可以作一下简单的记录,以便幼儿能更清楚的掌握其中的规律。2、在幼儿操作拼图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幼儿在快乐的拼图中感到轻松感。3、两张记录表的制作上,是二合一的。第一次操作之后,让幼儿自己把记录表1撕下来。在活动中,发现有些幼儿撕的比较困难,需要老师的帮忙,这就间接的造成了时间的浪费性。数学评课稿篇12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周老师自己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