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揭示其与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深入挖掘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烹饪技艺以及餐桌礼仪背后的哲学意蕴,从而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然后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我们将从道家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我们将分析儒家哲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和为贵”和“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在餐桌礼仪中的表现。我们还将关注佛家哲学对中国素食文化的影响,以及素食文化所蕴含的环保和慈悲精神。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揭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并展示其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倡导一种健康、和谐、环保的饮食理念,以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二、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体系。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一种富含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艺术美感的生活方式。它涵盖了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桌礼仪、饮食哲学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材选择上,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人善于利用自然界的食材,注重食材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追求食材的新鲜、天然和营养。同时,中国饮食也倡导“五味调和”的原则,追求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口感的最佳状态。在烹饪技艺上,中国饮食文化展现了精湛的厨艺和独特的烹饪方法。中国菜系种类繁多,包括川菜、鲁菜、粤菜、苏菜等八大菜系,以及许多地方特色小吃。这些菜系和小吃各具特色,烹饪方法也各不相同,如炒、炖、煮、蒸、烤等,每一种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在餐桌礼仪上,中国饮食文化体现了尊卑有序、和谐共处的社会伦理。在宴席上,座位的安排、餐具的摆放、菜肴的次序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同时,中国人也注重餐桌上的言谈举止,追求文雅、礼貌的用餐氛围。在饮食哲学上,中国饮食文化体现了“食为天性,养生为先”的理念。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同时也强调饮食的适度和节制。他们注重饮食与养生的结合,追求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达到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更是一种富含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艺术美感的文化传承。通过深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三、中国哲学思想简介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对中华民族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饮食文化。中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几大流派,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观点,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面貌。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儒家认为,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更是一种社交活动,一种礼仪的表现。在儒家的饮食文化中,食物的准备和享用都被视为一种艺术和道德的表现,应该符合礼仪和道德规范。道家思想则更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道家认为,饮食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过度追求奢华和精细,而是应该追求简单、清淡、自然的食物,以保持身心的健康。佛家思想则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超脱,认为饮食应该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而不是满足欲望的手段。在佛家的饮食文化中,素食被推崇为高尚的饮食方式,因为它可以减少对生命的杀戮和破坏,有助于内心的平静和修行。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既丰富多彩,又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四、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儒家哲学思想儒家哲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其中也包括饮食文化。儒家哲学强调和谐、礼制和中庸之道,这些思想都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儒家哲学强调“和”的观念,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表现为对食材的和谐搭配和对食物口感的追求。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形、皿”五者之和谐统一,这种追求食物美感的态度正是儒家和谐思想的体现。同时,儒家也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则体现为对食材的尊重和对食物来源的关注,强调食材的新鲜、天然和季节性。儒家哲学注重礼制,这在饮食文化中表现为餐桌礼仪和节庆饮食习俗。在儒家思想中,饮食不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社交活动。餐桌上的座位安排、餐具使用、食物分享等都有严格的规矩,这些规矩不仅体现了尊重他人、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也体现了儒家对礼制的重视。在节庆日,人们会按照传统习俗准备特定的食物,这些食物不仅美味,还寓意着吉祥、团圆和幸福,这也是儒家哲学中重视家庭和社会和谐思想的体现。儒家哲学主张中庸之道,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则表现为对食物口感的追求和对饮食健康的重视。儒家认为,饮食应该追求适中,既不过于油腻,也不过于清淡,这种追求平衡和适度的态度正是中庸之道的体现。儒家也强调饮食的健康性,认为饮食应该有益于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这种重视健康和稳定的饮食观念,也是儒家哲学中强调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饮食文化在追求美味的也注重和谐、礼制和中庸之道。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稳定和社会秩序的追求。五、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道家哲学思想道家哲学,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流派之一,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哲学思想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道家看来,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治”,在饮食文化中体现为对食材的天然尊重和最小干预。道家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反对过度烹饪和调味,以保留食材本身的味道和营养。这种对食材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道家哲学也倡导“节欲”,认为过度追求口腹之欲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饮食方面,道家提倡适量饮食,反对暴饮暴食,注重饮食的均衡和节制。这种饮食观念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也体现了道家追求内心平静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道家哲学还强调“顺应自然”的思想,在饮食文化中表现为对食物季节性和地域性的重视。道家认为,不同季节和地域的食材有其独特的味道和营养,人们应该根据自然规律选择食材,享受当地当季的美食。这种顺应自然的饮食方式,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地方饮食文化。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强调适量饮食和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这些思想在今天的中国饮食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健康、和谐、自然的饮食方式。六、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佛家哲学思想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佛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佛家哲学主张素食,倡导不杀生、慈悲为怀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佛家哲学认为,杀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恶果。因此,佛家主张素食,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生命。这种思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佛教信徒都坚持素食,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佛家哲学还强调饮食的简约和节制。在佛教中,贪欲是罪恶之源,而饮食过度往往会引发贪欲和贪婪。因此,佛家主张饮食简约,避免过度浪费和奢侈。这种思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如“食不过饱,饮不过量”的饮食原则,以及“粗茶淡饭”的生活态度,都是受到佛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佛家哲学思想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倡导素食、简约和节制的饮食方式,还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保护环境、追求简约和节制的生活方式。七、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社会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日常的饮食选择上,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上。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变化。然而,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依然对现代人的饮食选择产生着影响。这些哲学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健康、平衡的饮食,注重饮食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饮食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对现代社会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让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鼓励人们采用环保的食材和烹饪方式。这种饮食方式,既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又保护了自然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进程产生了影响。随着中餐在世界各地的普及,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社会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的交流和全球化进程。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传承这些哲学思想,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八、结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更是独特而深远。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对食材的选择、烹饪技艺的精湛,更体现在餐桌礼仪、饮食习惯等多个方面。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和谐共生。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注重顺应自然、尊重生命,追求食材的新鲜、天然、健康。在烹饪技艺上,中国人注重火候、调味、刀工等细节的把握,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皿的和谐统一。在餐桌礼仪上,中国人注重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些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向往和追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辩证思维、对立统一的特点。在烹饪过程中,中国人注重阴阳平衡、五味调和,追求食物的口感和营养的平衡。在食材的搭配上,中国人注重荤素搭配、寒热适中,追求食物的药膳同源、养生健身。这些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事物的全面、辩证的认识,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智慧和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启示,追求更加健康、和谐、美好的生活。参考资料:当谈论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时,我们不仅是在谈论一种独特的烹饪艺术,而且是在谈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哲学、文化和社会的精神财富。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更反映出中国人民在生活中的哲学理念。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注重饮食,认为“民以食为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饮食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对食物的尊重,对食材的珍视,对烹饪的技艺以及对食客的关怀。具体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包含了多个方面。养生思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材,运用恰当的烹饪方式,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养生的目的。例如,鸭子肉性凉,适合夏季食用;红枣、枸杞则有滋补作用,适合冬季食用。食疗思想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人认为,食物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因此,许多食物在中医中被视为药材,如生姜、大葱、梨等。这些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被充分利用,既满足了口感需求,又起到了治疗作用。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强调审美。在中国的餐桌上,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视觉、嗅觉和触觉的享受。精美的餐具、悦目的色彩、诱人的香气和细腻的口感,都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式往往受到地域、季节、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的影响。这种对人的和照顾,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看向未来,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将在不断创新中继续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互鉴,共同丰富人类的美食文化宝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是一种深具传统魅力又富有现代活力的文化。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也反映出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在享受美食的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中国饮食文化是有着长远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指出潮州菜在全国都风行,国际上潮州菜是最好的中华料理。粤菜系潮菜连续三次被官方指定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唯一代表参与世博会。中华饮食文化,素以历史渊源悠远,流传地域广阔,食用人口众多,烹饪工艺卓绝,文化底蕴深厚而享誉世界。积厚流广的中华饮食文化,在维系华夏民族的繁衍昌盛,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等方面,都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享誉海内外的潮州菜是中国四大菜系粤菜的主干与代表,其烹饪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国际上最好的中华料理”之称。有着三千多种常用的,一万多种用到的烹饪原料,五百多种调味料制作的中国菜品。食盐为百味之祖,自贡为井盐之都,盐帮为美食之族。食在四川,味在自贡。植根于巴蜀文化,结胎于川菜系列,伴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形成的自贡盐帮菜,成为有别于成渝两地"上河帮"、"下河帮"菜系的川南"小河帮"杰出代表。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黄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等。淮南王刘安还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中国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即艺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所谓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汉唐时代,习惯于将美味佳肴称作“八珍”。大约从宋代开始,八珍具体指称八种珍贵的烹饪原料。到了清代,各种系列的“八珍”不胜枚举,主要指的是八种珍稀原料组合的宴席。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使之成为烹调所需要的,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中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划上刀纹而不切断)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和丸、球、麦穗花、荔子花、蓑衣花、兰花、菊花等多样花色,还可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喜鹊登梅”、“荷花仙鹤”、“花篮双凤”等。例如“孔雀开屏”,是用鸭肉、火腿、猪舌、鹌鹑蛋、蟹蚶肉、黄瓜等十五种原料,经过二十二道精细刀技和拼摆工序才完成。不仅仅文学家将精艺的刀工当做完美的艺术欣赏,普通的百姓也往往是一睹为快。为了开开眼界,古代有人专门组织过刀工表演,引起了轰动。南宋曾三异的《同话录》说,有一年泰山举办绝活表演,“天下之精艺毕集”,自然也包括精于厨艺者。“有一庖人,令一人裸背俯伏于地,以其背为几,取肉一斤许,运刀细缕之。撤肉而试,兵背无丝毫之伤。”以人背为砧板,缕切肉丝而背不伤破,这一招不能不令人称绝。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因而,掌握适当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握传热物体(油、水、气)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的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早在古代,中国厨师就对火候有过专门研究,并阐明火候变化规律及掌握要点:“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吕氏春秋》)北宋大诗人苏轼不仅是位美食家,而且还是一位烹调家,创造出著名的“东坡肉”菜肴,这和他善于运用火候有密切关系,他还把这些经验写入炖肉诗中:“慢着火,少着水,火候到时自然美。”后人运用他的经验,采用密封微火焖熟法,烧出的肉原汁原味,油润鲜红,烂而不碎,糯而不腻,酥软犹如豆腐,适口而风味突出。火候是烹调中最重要的事,同时也是最难把握和说明的事,真可谓是“道可道,非常道”,而一位烹饪者能否成为名厨,火候乃其关键,所以中国饮食中的厨者在操作时,积一生之经验、悟己身之灵性,充分发挥自己细微的观察体验能和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进行饮食艺术的创造。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是“得失寸心知”了。烹调技法,是中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每种技法都有几种乃至几十种名菜。著名“叫化鸡”,以泥烤技法,扬名四海。相传古代江苏常熟有一乞丐偷得一只鸡,因无炊具,把鸡宰杀后除去内脏,放入葱盐,加以缝合,糊以黄泥,架火烤烧,泥干鸡熟,敲土食之,肉质鲜嫩,香气四溢。后经厨师改进,配以多种调料,加以烤制,味道更美,遂成名菜。云南“过桥米线”,是氽的技法杰作。相传古代有位书生在书房中攻读,其妻为使他能吃上热汤热饭,便创造了这一氽法:将母鸡熬成沸热的鸡汤,配以切成细薄的鸡片、鱼片、虾片和米线,因面上浮油能起保温作用,并能氽熟上述食品,而且过桥后尚能保持热而鲜嫩,从而创造了氽这一重要烹调技法。调味,也是烹调的一种重要技艺,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关于调味的作用,据烹饪界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调味的方法也变化多样,主要有基本调味、定型调味和辅助调味三种,以定型调味方法运用最多。所谓定型调味,指原料加热过程中的调味,是为了确定菜肴的口味。基本调味在加热前进行,属预加工处理的调味。辅助调味则在加热后进行,或在进食时调味。这么说来,所谓“五味调和”中的五味,是一种概略的指称。我们所享用的菜肴,一般都是具备两种以上滋味的复合味型,而且是多变的味型。《黄帝内经》云:“五味之美,不可胜极”;《文子》则说:“五味之美,不可胜尝也”,说的都是五味调和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调味得恰到好处与否,除了调料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等物质条件以外,关键在于厨师调配得是否恰到好处。对调料的使用比例、下料次序、调料时间(烹前调、烹中调、烹后调),都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做到一丝不苟,才能使菜肴美食达到预定要求的风味。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夸名、佳境三个方面。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引用过一句“古人云”的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是说食美器也美,美食要配美器,求美上加美的效果。中国饮食器具之美,美在质,美在形,美在装饰、美在与馔品的谐合。中国古代食具之美,主要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玻璃器几个大的类别。彩陶的粗犷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铜器的庄重之美,漆器的透逸之美,金银器的辉煌之美,玻璃器的亮丽之美,都曾给使用它的人以美好的享受,而且是美食之外的又一种美的享受。美器之美还不仅限于器物本身的质、形、饰,而且表现在它的组合之美,它与菜肴的匹配之美。周代的列鼎,汉代的套杯,孔府的满汉全席银餐具,都体现一种组合美。孔府专为举行高级筵宴的满汉全席银餐具,一套总数为404件,可上菜196道。这套餐具部分为仿古器皿,部分为仿食料形状的器皿。器皿的装饰也极考究,嵌镶有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刻有各种花卉图案,有的还镌有诗词和吉言文字,更显高雅不凡。孔府的满汉全席餐具,按照四四制格局设置,分小餐具、水餐具、火餐具、点心盒几个部分。美器与美食的谐合,是饮食美学的最高境界。杜甫《丽人行》中“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的诗句,同时吟咏了美食美器,烘托出食美器美的高雅境界。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无名的菜肴。一个美妙的菜肴命名,既是菜品生动的广告词,也是菜肴自身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菜名给人也有美的享受,它通过听觉或视觉的感知传达给大脑,会产生一连串的心理效应,发挥出菜肴的色、形、味所发挥不出的作用。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一环。美味的食物享用得多,有没有考究过中国人何时开始脱离茹毛饮血的生活?何时开始用炉灶煮食?常吃的水饺、云吞何时出现?又怎样由分餐制度演化为围桌而食?……在正在香港举办的“美食配美器——中国历代饮食器具展”中,不仅得到答案,更可深入浅出地认识中国饮食喜好与器具的转变关系。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100多件珍贵文物,该馆展览部副研究员胡晓建介绍说,该馆专门为这个专题展览而筹备、组织,展品大都是首次来港展出,其中10多件是国家一级文物,如新石器时代《灰陶釜、灶》、隋《金足金杯》、北魏《青瓷莲花尊》及汉代《铺首衔环铜》等。现场展出的《灰陶釜、灶》,是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胡晓建说,新石器时代的《附加堆纹灰陶鼎》是三足锅,《黑陶甑》是最早期的蒸屉,下半部盛水,称鬲,中间有孔隔,上面放食物。在旧石器时期,人类以烧烤为主,到了新石器时期,则开始用水煮、气蒸的手法,北方吃粟,南方吃稻。现场一件新石器时代《双耳小口尖底瓶》,两边的耳孔吊着绳子,放进河里入了水,陶瓶便会立起来,可见当时的先人打水也很有智慧。到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讲究饮食礼仪,闻名遐迩的青铜器工艺达到全盛期,由甑与鬲结合而成的已发展至青铜器制。在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而当时祖先开始懂得吃面食、云吞及粉食了。由于这段时期注重礼祭,出现了许多酒器,如现场展出的《戍马铜觚》是饮酒器,铜?F用以盛酒,而《窃曲纹龙首三足铜?B》是当时的调酒器,最特别的是《铜冰鉴》,冰酒器具,内置方形罐,用以盛酒。现场也展出了同时期常用的漆器餐具仿制品。汉代的展品较特别的有《铺首衔环铜》,是当时的铜烤炉,另外汉代陪葬品《陶灶》,反映出当时人们已有完整的炉灶设备,这座船型的陶灶是南方流行的款式,而北方只用简单的长方型炉灶。隋唐是中国文化与国势强盛时期,菜肴品种大增,建立不同饮食流派。当时着重华丽的生活,金银及玻璃器皿相继出现,并且造工精巧。现场展出的隋唐食器有入口自东罗马的《金足金杯》。另外在新疆出土的唐代《饺子、点心》,点心是一些饼食,用面以花模印成漂亮的形状及花样,而饺子内则有肉,反映新疆地区也受中原饮食影响。至于其它朝代的展品,较特别的有东汉《宴饮杂技画像砖》、北魏《青瓷莲花尊》、辽《莲瓣形柄金杯》、南宋《影青瓷注及温碗》及清道光《粉彩锦荔枝盖碗》等。中华饮食文化,素以历史渊源悠远,流传地域广阔,食用人口众多,烹饪工艺卓绝,文化底蕴深厚而享誉世界。积厚流广的中华饮食文化,在维系华夏民族的繁衍昌盛,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等方面,都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贡网评)中国饮食文化是有着长远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指出潮州菜在全国都风行,国际上潮州菜是最好的中华料理。粤菜系潮菜连续三次被官方指定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唯一代表参与世博会。中华饮食文化,素以历史渊源悠远,流传地域广阔,食用人口众多,烹饪工艺卓绝,文化底蕴深厚而享誉世界。积厚流广的中华饮食文化,在维系华夏民族的繁衍昌盛,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等方面,都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享誉海内外的潮州菜是中国四大菜系粤菜的主干与代表,其烹饪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国际上最好的中华料理”之称。有着三千多种常用的,一万多种用到的烹饪原料,五百多种调味料制作的中国菜品。食盐为百味之祖,自贡为井盐之都,盐帮为美食之族。食在四川,味在自贡。植根于巴蜀文化,结胎于川菜系列,伴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形成的自贡盐帮菜,成为有别于成渝两地"上河帮"、"下河帮"菜系的川南"小河帮"杰出代表。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黄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等。淮南王刘安还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中国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即艺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所谓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汉唐时代,习惯于将美味佳肴称作“八珍”。大约从宋代开始,八珍具体指称八种珍贵的烹饪原料。到了清代,各种系列的“八珍”不胜枚举,主要指的是八种珍稀原料组合的宴席。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使之成为烹调所需要的,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划上刀纹而不切断)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和丸、球、麦穗花、荔子花、蓑衣花、兰花、菊花等多样花色,还可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喜鹊登梅”、“荷花仙鹤”、“花篮双凤”等。例如“孔雀开屏”,是用鸭肉、火腿、猪舌、鹌鹑蛋、蟹蚶肉、黄瓜等十五种原料,经过二十二道精细刀技和拼摆工序才完成。不仅仅文学家将精艺的刀工当做完美的艺术欣赏,普通的百姓也往往是一睹为快。为了开开眼界,古代有人专门组织过刀工表演,引起了轰动。南宋曾三异的《同话录》说,有一年泰山举办绝活表演,“天下之精艺毕集”,自然也包括精于厨艺者。“有一庖人,令一人裸背俯伏于地,以其背为几,取肉一斤许,运刀细缕之。撤肉而试,兵背无丝毫之伤。”以人背为砧板,缕切肉丝而背不伤破,这一招不能不令人称绝。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因而,掌握适当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握传热物体(油、水、气)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的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早在古代,中国厨师就对火候有过专门研究,并阐明火候变化规律及掌握要点:“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吕氏春秋》)北宋大诗人苏轼不仅是位美食家,而且还是一位烹调家,创造出著名的“东坡肉”菜肴,这和他善于运用火候有密切关系,他还把这些经验写入炖肉诗中:“慢着火,少着水,火候到时自然美。”后人运用他的经验,采用密封微火焖熟法,烧出的肉原汁原味,油润鲜红,烂而不碎,糯而不腻,酥软犹如豆腐,适口而风味突出。火候是烹调中最重要的事,同时也是最难把握和说明的事,真可谓是“道可道,非常道”,而一位烹饪者能否成为名厨,火候乃其关键,所以中国饮食中的厨者在操作时,积一生之经验、悟己身之灵性,充分发挥自己细微的观察体验能和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进行饮食艺术的创造。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是“得失寸心知”了。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每种技法都有几种乃至几十种名菜。著名“叫化鸡”,以泥烤技法,扬名四海。相传古代江苏常熟有一乞丐偷得一只鸡,因无炊具,把鸡宰杀后除去内脏,放入葱盐,加以缝合,糊以黄泥,架火烤烧,泥干鸡熟,敲土食之,肉质鲜嫩,香气四溢。后经厨师改进,配以多种调料,加以烤制,味道更美,遂成名菜。云南“过桥米线”,是氽的技法杰作。相传古代有位书生在书房中攻读,其妻为使他能吃上热汤热饭,便创造了这一氽法:将母鸡熬成沸热的鸡汤,配以切成细薄的鸡片、鱼片、虾片和米线,因面上浮油能起保温作用,并能氽熟上述食品,而且过桥后尚能保持热而鲜嫩,从而创造了氽这一重要烹调技法。调味,也是烹调的一种重要技艺,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关于调味的作用,据烹饪界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调味的方法也变化多样,主要有基本调味、定型调味和辅助调味三种,以定型调味方法运用最多。所谓定型调味,指原料加热过程中的调味,是为了确定菜肴的口味。基本调味在加热前进行,属预加工处理的调味。辅助调味则在加热后进行,或在进食时调味。这么说来,所谓“五味调和”中的五味,是一种概略的指称。我们所享用的菜肴,一般都是具备两种以上滋味的复合味型,而且是多变的味型。《黄帝内经》云:“五味之美,不可胜极”;《文子》则说:“五味之美,不可胜尝也”,说的都是五味调和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调味得恰到好处与否,除了调料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等物质条件以外,关键在于厨师调配得是否恰到好处。对调料的使用比例、下料次序、调料时间(烹前调、烹中调、烹后调),都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做到一丝不苟,才能使菜肴美食达到预定要求的风味。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夸名、佳境三个方面。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引用过一句“古人云”的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是说食美器也美,美食要配美器,求美上加美的效果。中国饮食器具之美,美在质,美在形,美在装饰、美在与馔品的谐合。中国古代食具之美,主要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玻璃器几个大的类别。彩陶的粗犷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铜器的庄重之美,漆器的透逸之美,金银器的辉煌之美,玻璃器的亮丽之美,都曾给使用它的人以美好的享受,而且是美食之外的又一种美的享受。美器之美还不仅限于器物本身的质、形、饰,而且表现在它的组合之美,它与菜肴的匹配之美。周代的列鼎,汉代的套杯,孔府的满汉全席银餐具,都体现一种组合美。孔府专为举行高级筵宴的满汉全席银餐具,一套总数为404件,可上菜196道。这套餐具部分为仿古器皿,部分为仿食料形状的器皿。器皿的装饰也极考究,嵌镶有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刻有各种花卉图案,有的还镌有诗词和吉言文字,更显高雅不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播音主持人雇佣协议
- 销售提成奖金合同
- 培训学校专业职业指导培训服务合同
- 终止水泥购销合同协议
- 安全协议与合同
- 招标投标表格部分的内容解读与分析
- 网络营销合同范本版合同协议解读
- 数字风向计仪表采购合同
- 公司总公司与分公司合作合同
- 房屋购买委托协议范本
- 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方-2023年度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数据分析报告-2024年3月
- 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方案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 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图集
- 轻食行业宏观环境分析报告
- 中外钢琴名作赏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记录表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