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上午10:50—12:20)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位置。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器,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后红山文化及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均可找到相似的器型。这说明()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特征 B.大汶口文化影响最为广泛C.不同文化区存在交流联系 D.陶寺文化的手工业水平高【答案】C【解析】根据“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器,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后红山文化及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均可找到相似的器型。”可得出不同区域都有出土相似的陶瓷器,说明这些地区间有一定的郊游,C项正确;材料强调一致性和交流,并不是多元,排除A项;材料不能比较得出大汶口文化影响最为广泛,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陶寺文化的手工业水平高,排除D项。故选C项。

2.《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西周()A.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B.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C.解决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D.完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答案】A【解析】“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意味着分封制下,王族子弟是分封的主体,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A项正确;等级制度森严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贵族而非平民,排除C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排除D项。故选A项。3.春秋战国时期,贵贱等级不可逾越的传统观念受到极大冲击,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之分,即士、农、工、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各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 B.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瓦解C.列国纷争导致社会动荡 D.各国变法和社会大变革【答案】D【解析】根据“贵贱等级不可逾越的传统观念受到极大冲击,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之分,即士、农、工、商。”可得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的影响,贵族政治逐步衰落,D项正确;士、农、工、商并不是各诸侯国要招的人才,排除A项;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仍然存在,并没有瓦解,排除B项;社会动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主张“非攻”,反对“大攻小,强攻弱”的兼并战争;主张“尚贤”,要求君主不分等级,举用贤才。这说明墨家()A.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B.批判君主专制制度C.推动社会平等发展 D.体现平民阶层利益【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墨家的主张都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小手工业者的利益,平民主张无等级差别,平民主张工节用等。D项正确;统治者强调等级秩序,而不是无差别,排除A项;当时并没有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墨家推动社会平等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5.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公元前214年,秦廷“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这些移民政策旨在()A.加快统一六国进程 B.巩固大一统的政局C.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D.增强各地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根据“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可得出,秦朝把富商迁到咸阳是为了控制他们,以维护统治。“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是为了开发岭南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因此都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局,B项正确;当时中国已经统一,排除A项;CD项不是主旨,排除CD项。故选B项。6.观察下列两幅地图。其变化说明()注:图中橙色部分为中央直辖郡县,绿色部分为诸侯国。A.郡国并行制被彻底废除 B.关东地区治理模式单一C.汉朝中央政府权力强化 D.异姓诸侯国的数量减少【答案】C【解析】从图中的内容可得出,汉武帝太初元年关东地区局部行政区划图中地方诸侯控制的地区已经大幅度缩小,中央控制的区域扩大,反映出汉朝中央政府权力强化,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治理模式是什么,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区域,而不能体现诸侯国的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7.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赞扬西汉富商“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东汉班固在《汉书•货殖传》中批评西汉富商“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皆陷不轨奢僭之恶”。对商人态度的变化反映了汉代()A.儒学的影响力增强 B.政府放弃抑商政策C.商人致富危害社会 D.社会文化氛围宽松【答案】A【解析】根据“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皆陷不轨奢僭之恶”可得出这些作品中对商的评价都是依据儒学的价值标准进行的,说明儒学的影响扩大,A项正确;政府没有放弃抑商。排除B项;商人没有危害社会,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文化宽松,排除D项。故选A项。故选A项。

8.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羯族)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前秦苻坚(氐族)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这些做法()A.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B.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C.确保北方长期稳定发展 D.进一步巩固了儒学地位【答案】A【解析】后赵政权注重发展教育和农桑,而前秦政权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少数民族的上述做法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A项正确;北魏的统一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D项与前秦的举措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三国时期,魏明帝命令用儒学解释法律;十六国时期,佛图澄、鸠摩罗什等名僧可以参与国家决策;东晋的王羲之、陶侃等士流皈依道教。这些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统治者决定宗教兴衰 B.佛道成为正统思想C.儒释道三教融合加强 D.思想领域多元发展【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思想以及道教在不同群体都有支持者,在不同领域都有影响,这说明当时思想领域儒道释多元发展,D项正确;宗教兴衰是社会发展决定的,而非统治者个人意志,排除A项;儒学始终是正统,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未涉及到儒道释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10.南朝刘宋时期,豫州刺史修复芍陂(水利工程),使得水流贯通,旱灾减少。元嘉年间,刘道产上任荆襄,将蛮族引出山林,在地势平坦处定居,劝课农桑。这些措施有助于南方()A.削弱世族势力 B.开发经济潜力 C.实现统一大业 D.消除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南朝时期的地方官员注重发展水利,劝课农桑,这有助于开放江南地区的经济潜力,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举措与世家大族无关,排除A项;南朝时期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C项;豫州刺史的做法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隋炀帝征民夫百万开凿通济渠,纵向连通了黄河和准河。唐朝该段运河被称为“汴河”,诗人王建曾作《汴路即事》描绘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据此可知()A.唐朝较隋朝更重视民生 B.中外交流以大运河为载体C.朝廷意在促进北民南迁 D.大运河推动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通济渠沟通了黄淮,王建诗“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说明大运河的修建推动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对民生的态度,排除A项;大运河属于内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大运河对商品经济的影响,而非人口迁移,排除C项。故选D项。12.天宝十三年,唐玄宗“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一批乐器因胡乐的流行在长安受到欢迎。右图为唐开元年间所制“三彩载乐骆驼俑”,图中男乐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执琵琶、箜篌等乐器演奏。这些史料表明当时()A.统治阶层奢侈腐化 B.朝贡贸易开始出现C.文化风气开放包容 D.市井生活丰富多彩【答案】C【解析】根据“一批乐器因胡乐的流行在长安受到欢迎”“图中男乐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执琵琶、箜篌等乐器演奏”可得出当时的唐乐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成分,体现了文化风气开放包容的一面,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奢侈腐化,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不是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与市井生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下表为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更替简表。针对这一现象,北宋初年统治者的对策是()政权建立者身份时间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907-923年后唐李存勖河东节度使923-936年后晋石敬瑭河东节度使936-946年A.设置三司分割宰相财权 B.任命武将为枢密院长官C.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答案】C【解析】五代十国多由地方节度使建立,意味着地方武官势力强大,因此宋初统治者重文轻武,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大力削弱地方势力,C项正确;A项、D项涉及的是对相权的削弱,与五代十国的政治弊端不符,排除A、D项;枢密院长官是文官,排除B项。故选C项。14.宋朝形成了以皇帝和高级文官为核心的最高决策集团,这个集团从原则上排斥太后、宦官、外戚武将等群体,同时还按照一套严密的程序来制定和执行决策。这一设计旨在()A.建立平等的决策机制 B.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C.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D.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这个集团从原则上排斥太后、宦官、外戚武将等群体,同时还按照一套严密的程序来制定和执行决策”可得出这一设计是防止外戚、宦官专权,从而影响统,D项正确;平等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BC项不是设计的目的,排除BC项。故选D项。15.唐代奴婢地位低下,身份世袭,其日常生活不能脱离主人的管束和监督;宋代“奴婢”之名被人力、女使所代替,他们大多通过缔结契约的方式,与雇主结成定期的雇佣关系。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A.社会成员地位平等 B.人身依附关系削弱C.女性政治地位上升 D.雇佣劳动已经普及【答案】B【解析】与唐代世袭奴婢相比,宋代“奴婢”多通过契约方式与雇主建立雇佣关系,这种变化使得奴婢对于雇主的依附性减弱,B项正确;奴婢依附性减弱意味着社会成员地位有平等的趋势,但不等于社会成员地位已经实现了平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女性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D项错在“普及”,排除D项。故选B项。16.唐末五代时期,家书中注重门第军功的言辞较多;宋代家书中增加了勉励子弟“猎取科第”的内容,如欧阳修在得知其子落第后安慰他:“自闻汝失意……得失常事,汝必会得。”这一变化折射出宋代()A.科举选官重视个人品行 B.平民出身的士人垄断政坛C.社会阶层间流动性加强 D.程朱理学受到了官方推崇【答案】C【解析】根据“自闻汝失意……得失常事,汝必会得。”可得出宋代门第观念逐步淡化,科举选官更加完善,平民子弟科考入官的概率更大,从而增加的社会的流动性,C项正确;科举重视考试成绩,排除A项;平民不可能垄断,排除B项;理学受推崇是在元代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17.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将“修养心性、恢复圣贤教诲”作为师徒教学的准绳,这也成为后世地方官学的宗旨。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了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这有利于()A.鼓励平民大众的个性解放 B.官学和私学之间加强交流C.儒学的社会影响得到扩大 D.推动市民阶层的文化繁荣【答案】C【解析】朱熹不仅在书院讲学传播思想,其教学准绳被官方认可,而且其所编著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了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这显然使得社会的上层和基层都受到朱熹的影响,儒学的社会影响得到扩大,C项正确;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并不主张个性解放,排除A项;B项提到的官学和私学的交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朱熹的学术与市民阶层文化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8.下图是金代官制简表中基层社会组织的示意图,《金史》中记载:“猛安谋克人户,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为保聚,战时出征,农作时令相助济。”这反映出金代治理的特点是()A.等级森严、分化事权 B.郡国并行、基层自治C.中央集权、注重边防 D.因俗而治、寓兵于农【答案】D【解析】猛安谋克制度是女真人传统的部落行政管理体制,兵农合一。在金朝统一北方之后,这一制度依然存在,“猛安谋克人户,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为保聚,战时出征,农作时令相助济”,结合结构图可以看出,金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继续实行猛安谋克制,这说明金朝治理的因俗而治、寓兵于农,D项正确;结构图中没有体现出等级森严的特征,排除A项;金朝并未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通过结构图无法看出金朝注重边防,排除C项。故选D项。19.元代,云南设立行省后,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元史•食货》记载,云南行省纳粮曾经达到277719石,远超同期辽阳。四川、陕西等行省。据此可知元代()A.南北经济的差距继续扩大 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C.因地制宜的模式收效明显 D.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消失【答案】B【解析】根据“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可得出边疆与内地间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其生产生活状态都趋于统一,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的经济差距,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因地制宜的表现,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0.永乐六年九月,占城王孙舍杨随郑和人朝,明成祖赏赐舍杨白金二百两,钞百锭。明宪宗时期,兵部郎中刘大夏发问“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纵得珍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一度引发士人热议。这反映出明朝()A.宗藩外交增加财政负担 B.以防范西方殖民者为重C.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D.士人阶层观念保守陈旧【答案】A【解析】宪宗时期刘大夏对于郑和下西洋导致的国家财政耗费提出疑问,引发热议,这说明明朝宗藩外交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并非为了防范西方殖民者,排除B项;明朝大部分时间实行的是海禁政策,外贸税收并不是国家重要财源,而且材料本身并未提到外贸税收,排除C项;刘大夏的疑问并非保守陈旧,排除D项。故选A项。21.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发展较快,如榨油业发达的石门镇,“居民尽逐绫绸之利”的盛泽镇及作为粮食集散地而闻名的平望镇。据此可知,江南市镇经济()A.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 B.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C.区域专业化经营明显 D.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不同的市镇有专门的行业,这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经营的特征,C项正确;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之上,并不会阻碍当地农业发展,排除A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并不一定会导致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主要是种植结构,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明末,顾炎武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不如自为”的经营思想。他以徽商为例,认为其勤俭经营的目的不只是克制私欲达到一定的修为,而是追求利益,并肯定了这种欲望。这表明顾炎武()A.旨在抨击君主专制 B.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深受社会各阶层认可【答案】B【解析】根据“为天子为百姓之心,不如自为”,“认为其勤俭经营的目的不只是克制私欲达到一定的修为,而是追求利益,并肯定了这种欲望”可得出顾炎武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没有针对君主专制,排除A项;当时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的认可,排除D项。故选B项。23.清初,地方官员入京面见皇帝的较少。清中期,乾隆皇帝分批调各地现任提督与总兵前来觐见,后将觐见范围扩大到道府官员、参将和部分知县。对各地官员的各种考核,皇帝亲自过问。这些措施有利于()A.杜绝官吏失职渎职 B.削弱军机处的权力C.严密控制思想文化 D.增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清中期,乾隆皇帝分批调各地现任提督与总兵前来觐见,后将觐见范围扩大到道府官员、参将和部分知县。对各地官员的各种考核,皇帝亲自过问。”可得出清代皇帝通过让各地官员进京述职的方式,了解地方的情况,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针对军机处,而且军机处也没有实权,排除B项;材料与思想控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4.清代,山西晋中有歌谣:“咚咚喳,娶来了,俺的女儿不嫁了,不嫁你那砍地的,俺要嫁的是字号里的掌柜的。”这反映了山西当时()A.商品经济影响社会风气 B.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解体C.晋商经济实力最为雄厚 D.工商皆本思想受到推崇【答案】A【解析】根据“咚咚喳,娶来了,俺的女儿不嫁了,不嫁你那砍地的,俺要嫁的是字号里的掌柜的。”可得出当时嫁女要嫁有钱的商人,这反映出清代商品经济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把晋商与其他商人进行比较,排除C项;材料与工商皆本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5.下表是清朝前中期户口数、每口平均田数的部分统计数据。年份口数每口平均田数(亩)康熙十五年(1711)2462132428.15乾隆十八年(1753)1027500006.89乾隆三十年(1766)2080957963.56据此可知,这一变化趋势带来的影响是()A.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B.综合国力不断提高C.雇佣关系逐渐普及 D.小农经济逐渐衰落【答案】A【解析】从清朝前中期户口数、每口平均田数的部分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清代人均耕地数不断减少,这是人口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人地矛盾的加剧,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综合国力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也不能反映小农的衰落,排除C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重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这个威震四海的庞大帝国仅仅存在15年就烟消云散了,但“亡秦之鉴”留下的影响却是深刻久远的……后来的汉朝到明清遇到的统治难题,如政治制度的建立、刑法与道德的使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臣关系的认识、农民起义等在秦朝都曾出现。中华文明在传承过程中重视历史记录和撰述,政治家们也有深刻的见解。在唐太宗看来,“史籍”可以帮助人们同古人对话,看清得失兴废,不断提醒君王避免重蹈覆辙。——摘编自王绍东《论“亡秦之鉴”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材料二汉代为补救秦朝的暴政之弊,对思想文化的发展采取了宽松自由的政策。汉文帝在位时,“宫室园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辄弛以民力”。后期统治者注重“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认为对皇子如果一味宠爱而不选择良师,也会给国家带来灭亡的危险。唐太宗注重爱惜民力,“朕今欲造一殿,木材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前面是一个短命的隋朝,唐太宗在总结隋朝灭亡教训的同时,仍然不忘“亡秦之鉴”,可见秦朝速亡的教训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摘编自王绍东《论“亡秦之鉴”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材料三秦始皇筑长城,意在阻止匈奴南进,减少对新政权的威胁,但不能阻挡住匈奴和汉族之间的交往。王莽采取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时,大臣严尤援引秦始皇筑长城“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进行批评。到了唐代,唐太宗被各部落尊为“天可汗”,还特意修了一条“参天可汗道”,方便往来,加强联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深刻的反映着他的民族观念。——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亡秦之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统治者在吸取“亡秦之鉴”后采取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唐朝民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秦的速亡引人深思;秦朝的统治难题在后世重复出现;中华文明有重视修史的传统。(任答3点即可)(2)汉:治国思想调整为黄老无为;经济上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治上分封同姓诸侯王,推行郡国并行制;文化上推崇董仲舒的儒学,加强对君主的培养。(任答2点即可)唐代:轻徭薄赋;戒奢从简,爱惜民力。(3)变化:由限制民族交往到鼓励民族交往(开明的民族政策)。原因:借鉴前代的历史教训;三国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唐朝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态度。(任答3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得出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根据“这个威震四海的庞大帝国仅仅存在15年就烟消云散了”得出秦的速亡引人深思;根据“后来的汉朝到明清遇到的统治难题”得出秦朝的统治难题在后世重复出现;根据“中华文明在传承过程中重视历史记录和撰述,政治家们也有深刻的见解。”得出中华文明有重视修史的传统。【小问2详解】汉:根据“汉代为补救秦朝的暴政之弊,对思想文化的发展采取了宽松自由的政策。”“宫室园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辄弛以民力”得出治国思想调整为黄老无为;根据所学,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进行概括,得出经济上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治上分封同姓诸侯王,推行郡国并行制;文化上推崇董仲舒的儒学,加强对君主的培养。唐代:根据“唐太宗注重爱惜民力”可得出轻徭薄赋;戒奢从简,爱惜民力。【小问3详解】变化:根据“秦始皇筑长城,意在阻止匈奴南进,减少对新政权威胁,但不能阻挡住匈奴和汉族之间的交往。王莽采取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时”“到了唐代,……方便往来,加强联系。”得出由限制民族交往到鼓励民族交往(开明的民族政策)。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借鉴前代的历史教训;三国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态度等方面概括。27.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形成自己丰富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由于宋代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形成以稻作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因此其主食以稻米为主。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的饮食店有酒店、食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等多种类型。宫廷贵族的饮食也十分豪华,宋神宗在深宫宴饮享乐,“一宴游之费十余万”。宋代饮食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国烹饪技艺所追求的色、香、味、形臻于成熟。但宋代不少文人并不沉迷于口腹之欲,面对美味佳肴,却能节俭自奉,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保持淡泊素雅的风度。——摘编自陈文华《宋元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材料二清朝乾隆时期,马戛尔尼代表英国率使团访华,在其秘书乔治·斯汤顿的日记中有对中式饮食礼俗的记载:御前宴会人们彬彬有礼,足见“东方人对帝王的敬礼,不亚于欧洲人对宗教的敬礼”。随行的英国商人在沿海曾受到清朝政府的强烈抵制,所以英国商人的记述中对中式宴饮负面的描述居多,如礼节复杂,餐具古怪。加之乾隆皇帝严词拒绝了英使团的通商请求,“落后”、“繁复”逐渐成为西方对中式饮食礼俗的理解。——摘编自刘征宇《明清时期中国上层社会传统饮食礼俗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饮食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使节对清朝饮食习俗的印象,并说明产生这种印象的原因。【答案】(1)特点:以稻米为主要食物;饮食店种类丰富(饮食业繁荣发展);社会上层饮食奢华;烹饪技术成熟;士大夫节俭自奉。(任答2点即可)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理学的影响。(任答3点即可)(2)印象:宴会礼仪凸显以皇权为中心;以繁文缛节等负面形象为主。(任答2点即可)原因: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英国使团通商请求被拒;中西文化差异明显(中西文化交流尚浅)。(任答2点即可)【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由于宋代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形成以稻作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可知,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根据材料“宋代的饮食店有酒店、食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等多种类型”可知,饮食店种类丰富(饮食业繁荣发展);根据材料“宫廷贵族的饮食也十分豪华,宋神宗在深宫宴饮享乐”可知,社会上层饮食奢华;根据材料“宋代饮食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国烹饪技艺所追求的色、香、味、形臻于成熟”可知,烹饪技术成熟;根据材料“宋代不少文人并不沉迷于口腹之欲,面对美味佳肴,却能节俭自奉,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保持淡泊素雅的风度”可知,士大夫节俭自奉。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注重简朴,因此影响了部分士大夫。(2)印象:根据材料“东方人对帝王的敬礼,不亚于欧洲人对宗教的敬礼”可知,宴会礼仪凸显以皇权为中心;根据材料“如礼节复杂,餐具古怪”可知,以繁文缛节等负面形象为主。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根据材料“加之乾隆皇帝严词拒绝了英使团的通商请求,‘落后’、‘繁复’逐渐成为西方对中式饮食礼俗的理解。”可知,英国使团通商请求被拒;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文化差异明显(中西文化交流尚浅)。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秦汉)到晚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