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诗三首 示儿 说课稿_第1页
12 古诗三首 示儿 说课稿_第2页
12 古诗三首 示儿 说课稿_第3页
12 古诗三首 示儿 说课稿_第4页
12 古诗三首 示儿 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古诗三首示儿说课稿走进爱国诗篇《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纵情单元析教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这两句诗,几乎概括了所有爱国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对国家民族最深沉的热爱。我们也认识到统编教材的《古诗三首》大都是以单元主题为单位的古诗群体。在这一册教材中有两个《古诗三首》,这课的是以“爱国情”为主题的古诗,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是以“四时景物”为主题的古诗。学好这一课的《古诗三首》,对下一个《古诗三首》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课《古诗三首》包括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这三首古诗,就会发现,爱国诗人们在国家危难、山河破碎的时候抒发的爱国之情,尤其显得深沉,显得真切。

《示儿》为陆游的临终遗嘱,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真挚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是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诗讽刺诗。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士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了这首诗。诗的前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进一步感慨,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己亥杂诗》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诗的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二、聚焦本位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能够在课前查阅古诗背景及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古诗,但这三首诗所写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而且学生平时缺少对政治诗情形的积累,所以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学生在感悟三首古诗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以及诗意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还应顾及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三、基于现状定目标

1.认识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结合相关资料、借助题目、注释等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重难点: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四、探寻关联划课时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示儿》《题临安邸》为第一课时,《己亥杂杂诗》为第二课时。这样的课时划分有以下三点理由:1.以朝代为分,前两首都是宋朝;2.前两首是以感情线为主导,《示儿》是一个“悲”字,《题临安邸》则是一个“愤”字;3.两首内容上也有关联,《示儿》是诗人至死不渝的期待期待《题临安邸》则是对期待无情的回复。

五、探秘古诗说教学

下面我就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回顾。第一课时杨老师的课堂。

1.篇章页导学

第四单元的导语。这两句诗出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意图:篇章页的学习是站在整个单元角度,做到了目标统整,更是让学生清楚了学习的《古诗三首》是以“爱国”为主题的。从而也事先了解了要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2.借助题目,了解古诗

在这一个环节中,老师让学生通过读诗题,借助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并结合之前学过的《题西林壁》了解“题字诗”。

意图:借助题目,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致写的内容,这是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常用的方法。这里教师带领学生唤起旧知,并且温故知新。而借助注释,自主解读,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概括的能力。

3.学习《示儿》

临终遗言——介绍写作背景——出示资料——体会悲

(1)通过找遗言——搜资料(南宋的国情)——感悟悲(学习第一、二两句诗)意图:运用资料,深层理解。在这个版块里,补充了南宋时代背景的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陆游的“悲"从何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止浮与表面,能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读了资料,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的沦陷,是诗人陆游无法释怀的悲伤。

(2)通过找嘱托——搜资料(陆游的人生经历)——感悟悲中的期待(学习第三、四两句诗)

4.拓展陆游的诗

诗人虽然悲伤,但并没有绝望,看陆游的人生经历。体会陆游悲伤、期待:53岁写的《关山月》:遗民忍死望回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62岁写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67岁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意图:诗句的补充使陆游的爱国情得到了更好的展现。在师生默契的朗读合作中,学生也渐渐深入到了诗人满腔热血的报国之心中。相信陆游的爱国,也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同类“爱国”诗句的拓展,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了解诗人对自己国家的情怀。

5.学习《题临安邸》

(一)图文对比,走进古诗

请生看图对比《题临安邸》,说说图片对应了哪句诗?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杭州,学习第一、二句古诗。继而让学生猜一猜这些亭台楼阁是谁建的?他们建这些楼来做什么呢?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是大臣、权贵们建来享乐的。接着让学生结合《示儿》中当时南宋的背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诗句来读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通过图片的欣赏学生看到了当时汴州的繁华和兴盛。看到昔日的国泰民安的宋朝,想到遗民的生活,学生自然会感到着急、担忧、愤怒,质问声脱口而出:“西湖歌舞几时休?”此时学生的情感在创设的情境以及想象中完全走进诗中去了,没有游离于诗外。

(二)引导想象,感受悲愤

1.运用资料,深层理解

南方的权贵们醉生梦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请生交流资料),教师出示资料。

意图:资料介绍北宋沦陷后,老百姓苦难的生活实景。使学生明白这些游人就是那些忘掉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统治者。这样的对比之后,学生们的“愤怒”之情油然而生。

2.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抓住“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反复吟诵品味,指导学生咀嚼推敲,揣摩,品语言的个性化特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神奇,并由此体味作者的情感,做到读中有品,品中有读。抓住对“暖风”、“游人”进行古今作比,把那些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达官显贵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下面让我们走进徐老师的第二课时《己亥杂诗》的教学。

1.复习导入,营造氛围。

(1)在这个环节里,我们主要是渗透了“天干地支的”的纪年法。统编版教材里,只有《己亥杂诗》诗题中出现了纪年法的称呼。所以教师唤起了学生在二下园地三里的“日积月累”,补充了地支。

(2)视频播放:己亥年《己亥杂诗》的由来。

意图:诗题中“己亥”的解读,还有《己亥杂诗》组诗的由来,给学生们营造了读诗氛围。在个环节中,也梳理了本堂课的学诗方法:借助注释、联系旧知、结合资料。这也是上一节课我们在用的学诗方法。在这里老师做到了学法的迁移、新知的渗透、兴趣的激发。

2.初读古诗,读好停顿。

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诗。指名读,评读,同桌读,齐读等。

意图: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他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再度重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教学更不能忽视读的重要性。

3.再读古诗,读出情感。

(1)课前预学单问题出示、整理。

在课前预习这首诗的时候,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疑问。(PPT出示)(生气是什么意思?跟我们平时说的发脾气一样吗?九州是什么地方?风雷就是指大自然的风和雷吗?万马齐喑是什么意思?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老师将同学们的问题进行梳理,将集中的问题作反馈。

问题人次

“九州”是在哪里?9

“生气”是什么意思?36

“风雷”是指大自然的风和雷吗?21

“万马齐喑”真的是在说千万匹马不发出声音吗?16

从哪里看出“究可哀”?13

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25

诗人写这首诗想表达什么?27

意图:预学单的整理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在预习中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进行共学要求:

A.再读诗句,借助注释和资料尝试自己解决疑问。

B.小组讨论,合作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问。

C.小组长将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在问题清单中。

意图: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古诗学习常用的方法。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氛围也会变得轻松活泼。解决了表格中关键词句的理解,那么学生也就大致了解了整首诗。

在对“风雷”的理解中,教师也做了资料补充。

出示: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著书不为丹铅误,中有风雷老将心。——龚自珍《己亥杂诗》

通过三位诗人都心有灵犀的用“风雷”来表示一场激荡的社会改革。从而更好地理解“万马齐喑”。知道比喻的是人民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君、官、民……死气沉沉的样子,4张图片资料的出示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了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所带来的情感的共鸣。一个“哀”字理所当然地浮现于学生的内心深处,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面对如此风雨飘摇,闭关锁国的社会,作者发出的劝谏便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这样在交流与诵读诗句中,学生的情感不断地进行着增量。

意图:在学习这四句古诗时,教师进行了4次资料的补充。分别是“九州”“风雷”“死气沉沉的画面”“八股文”“清政府蒙受欺辱”的资料。每一次资料的补充都恰到好处地填补了学生情感萌发的制动点。特别是一些生动的情境创设,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学生语感的生发变得容易、轻巧了许多。

4.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作者通过“举象显情,借象悟情”的方式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诗人情感。希望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现状,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龚自珍的谏言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才强国”。资料补充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27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将古与今进行串联,进一步了解“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刻地了解龚自珍的政治远见。

(2)资料袋补充的两首诗是对今天所学《己亥杂诗》的拓展和补充,以达到学一首,懂一类诗的效果。我们也期待学生能通过在课堂上习得的方法去自学这两首诗,体会龚自珍关怀民族,家国命运的爱国激情。我们也期待学生去搜集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

《己亥杂诗》学完了,但是学生的学诗之路,对诗的渴望我们希望是源源不断的追求,这是我们这两堂课奢望的目标。

六、助力教学寻反思

关于资料的补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两节课中我们分别都进行了资料的补充。但有些资料的补充可能是多余的,对于补充的这些资料我们还要斟酌,学会取舍。让真正能发挥核心作用的资料引进课堂。

关于同主题诗群的教学。

我们发现统编教材《古诗三首》都是有着同一个主题的。比如今天我们上的是“爱国诗”。后面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是“四时景物”。那么对于这些古诗的教学设计,必定不能单首独进的方式进行。要善于发现彼此的关联,要用统整、比较、发现的眼光看这些古诗。比如,我们发现了其实《题临安邸》是对《示儿》的一个回复:陆游能看到祖国统一吗?不能,因为这些当权者都在寻欢作乐,根本没有励精图治,治理国家。而《己亥杂诗》向我们阐述了,要想国家兴旺,还要关注“人才”问题,当然人才也只是其中一个途径。所以对这三首诗其实我们还是没有理出清晰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没有呈现。我们期待的是在《己亥杂诗》学完后,能再统整地梳理下这三首诗的关系。正如第一课时时,指出了前两首都是宋朝,后一首是清朝之类的。

3.关于《古诗三首》主题教学的设想。

(1)以“强国”为主题:三首古诗以“爱国之心、思国之忧、报国之策”为主线,围绕“强国”主题进行,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时候可拓展其他报国之策的古诗,以丰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