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一一学生版一一
专题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4・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习了生物学,小冀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玉米,,的资料。
资料一: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珍珠米”“棒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根系强大。秆高,粗壮。叶宽
大,带状披针形。异花授粉。果穗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外被数张苞叶。籽粒大,扁长型或方圆形。喜温暖,
喜光。需肥、水多,较耐旱、耐瘠。中国主要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饲
料外,工业用途极广,可制淀粉、葡萄糖、乙醇等。秆、叶可青饲或作青贮原料,苞叶可作编织工艺品的
原料。
(摘录自《辞海》)
资料二:
到了壬卷开花的变节,雄花开花会稍微员工雌花开花。雄穗在开起的5夫至18天时间里,一熊产生2000
互粒以上花粉粒。主生的花粉很小很轻,有在微风,成熟的花粉撒落,就会给长在同一株植株上或周边其
他植林上的雌蕊授粉,(传粉)。随后,玉米须变暗并开始变干,籽粒呈白色水泡状,里面有清澈透明的液体,
这时籽粒的含水量高达85%。接着玉米须变干,玉米籽粒内的物质呈浆糊状,淀粉和营养物质迅速积累,
并且顶部开始凹陷。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籽粒的水分下降到55%。最后,成熟的玉米籽粒基部形成黑色
层,黑色层的作用是阻止干物质和养分从植株移动到籽粒。到了收获的季节,剥去玉米的苞叶,我们就能
看到金黄的玉米了。
(摘编自《玉米的一生》)
资料三:
一个基因可以关联农业未来,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优良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生
物育种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应用转化,才能真正
实现创新价值。我们团队针对黄淮海、西南山区玉米品种在抗病、品质、产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选
育了20多个玉米新品种,创制出大量热带玉米新种质,供国内选育出的品种占西南玉米片区种植面积50%
以上。
(摘编自2023年7月31日《中国教育报》)
1.分层概括“资料一”中画横线部分的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的空格内。
2.“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解释“资料一”中的哪一句话?
3.下列对资料的理解分析,不.项的一项是()
A.“资料一”介绍了玉米的知识,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练,条理清晰。
B.“资料一”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内容,“资料二”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C.“资料二”和“资料三”都使用了数字,使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确切具体。
D.“资料三”中的育种研究实现了从“田间”到“实验室”的应用转化。
(2024・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校拟开展“护革命文物,传红色精神”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三
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
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
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洗礼和
启迪。
(摘编自胡革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凝聚追梦前行力量》)
材料二
近些年,红色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些展馆不断丰富陈列手段,努力提高展陈设计水平,
使陈列展示更加丰富,留住许多年轻观众。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重把握“物”与“史”的关
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
以“物”说史,渐渐让红色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
(摘编自余玮《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故事》)
材料三
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广
州市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小程序,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
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视频。在科技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
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
(摘编自尹双红《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
材料四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重视,并得到妥善保护,但
仍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1936年,红十五军团在攻下下马关城后,军团长徐海东将指挥部设在下
马关的南门城墙箭楼上。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
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看,目前有些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仅有建设基地、红色旅游、阅读红色经典等几种
有限的利用方式。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如红色皮影戏、红色
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
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
未建立。这不利于对革命文物价值的深入发掘和阐释,也不利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
(摘编自田艳、李帅《革命文物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4.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E聊的一项()
A.红色博物馆丰富陈列手段,优化展陈设计,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
B.“花城红图”小程序为市民了解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C.下马关古城墙、箭楼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主要与其不可移动有关。
D.红色旅游、红色皮影戏及红色实景演出都是对革命文物合理利用的方式。
任务二:以“物”说史
5.请用材料二“以,物'说史”的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材料一中“半条被子”故事所蕴含的精神。
任务三:护“物”有我
6.为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提出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建议。
(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对于大熊猫而言,它居无竹不要紧,食无竹却不得了。它成为
“竹林隐士”并非因为喜欢竹林的清雅,而是为了以竹为食。
在大众眼里,大熊猫只以竹子为食,其实倒也不然。从能量供应角度来说,竹子是一种极为低效的食
物,因此大熊猫一遇到机会,还是要"开开荤'’的。曾经,人们多次在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发现有大熊猫进入
村落羊圈捕食山羊和绵羊。这样一来,在“大熊猫以竹子为食”这句话前,就必须加上“一般”这样的限制词。
此外,在生物分类上,大熊猫毕竟是食肉目①的一员,且不说它的远古祖先是名副其实的食肉类动物,就算
从现在大熊猫的身体构造上来看,其进化过程中仍保留祖先的一些特点。譬如,大熊猫有着锋利的犬齿和
裂齿,这是大熊猫撕食肉类所必备的牙齿,跟狮子的牙齿类似,而与食草动物牛羊的牙齿明显不同。而且,
大熊猫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强壮的角质爪,与黑熊类似。
【注释】①食肉目,是哺乳纲下的一目,食肉目动物俗称猛兽或者食肉兽。
(摘编自郭晔旻《“竹林隐士”的饮食生活》)
【材料二】
人们喜欢大熊猫,不仅因为它们外形、动作可爱,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因素。譬如在动物园观赏大熊猫
时,就能发现它们只要醒着就总在玩耍,一会儿在木梯、树木上爬上去趴下来,一会儿抱着轮胎滚来滚去。
事实上喜欢玩耍是大熊猫的自然天性,野生大熊猫在吃饱喝足后就会进行各种游戏,甚至有时会下山跑到
村子里拿当地农户的水桶器皿当玩具玩。
在可爱憨厚的外表之下,大熊猫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因为自身各种特化生态特性以及疾病困扰,
野生大熊猫生存艰难。20世纪80年代初,在四川曾出现因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而导致大熊猫的食物大量减
少的情况,这使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大熊猫一天要吃掉大量竹子,但以竹子为主食的习性其实给
它们的肠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一方面竹子纤维多,不太容易消化;另一方面由于竹子营养成分相对较低,
大熊猫需要大量进食才能维持生存,因而又加重肠胃负担,使得肠胃疾病成为它们的常见疾病之一,特别
是肠扭转、痉挛等疾病成为青壮大熊猫高发病之一。而呼吸道疾病也是大熊猫幼龄和老龄时的常见病,每
当春秋气候突变季节,它们就容易感染。
寄生虫感染也是困扰大熊猫的疾病之一。野生大熊猫蛔虫感染几率几乎达到100%,这种感染对它们的
危害最大。相关专家调研发现,野生大熊猫寄生蛔虫的数目在100条以下属于轻度感染,重度感染的大熊
猫体内虫体数量可达300条以上,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除蛔虫外,蟒类寄生虫也是野生大熊猫身上常
见的寄生虫,其中血婢危害较大,感染率达到100%,会导致大熊猫消瘦、营养不良。
(摘编自李思达《“国宝”大熊猫的动物习性和特点》)
【材料三】
—普通人说-------------------------------------
大熊猫身体胖乎乎的,耳朵又大又圆让整个头部看起
来圆滚滚的,黑眼圈加上黑白分明的皮毛,看起来样子十
分憨厚,而它们行动起来又滑稽可笑,真是可爱极了。
大熊猫体形不算大;它的前后足都是内八,行走蹒跚;大
耳朵使听觉更敏锐;头部圆滚滚是因为吻部短;吻部里有发达
的咀嚼肌肉,咬合力惊人;黑色毛皮能够适应寒冷环境。
(改编自李思达《“国宝”大熊猫的动物习性和特点》)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其饮食习性与狮子、黑熊这些食肉动物类似。
B.材料二画线句子中“之一”“几乎”的使用,增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C.材料二说明野生大熊猫的艰难生存状况时,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D.材料三中,对于大熊猫头部圆滚滚的原因,普通人和生物学家的认识是一致的。
8.结合材料一、材料三,请从身体构造角度概括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的原因。
9.如果你是大熊猫保护志愿者,请根据材料,提出几点保护大熊猫的建议。
(2024・新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
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②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
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
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
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③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
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
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①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如今,中医馆开到越来越多国家、药企加
速国际化布局、海外教育开展顺利……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大中医药服务出口力度,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
健康方案,中医药海外接受度越来越高。
②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
贸易协定,建设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低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
续提升。
③在匈牙利,每年的中医大型义诊活动现场就诊者排起长队;在南非,针灸成了约翰内斯堡大学最受
欢迎、最难申请的专业之一;在柬埔寨,中国医疗队用中医药医疗服务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水平,赢得各
界普高赞誉……
④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坚实,深化了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已成为促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增
进人民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9日,有删改)
【材料三】
①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非遗传
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保持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坚持中医药
主体发展,是“守正创新”的核心。第二,应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注重发掘中医古籍文献精华,不断丰
富中医理论与实践,是“守正创新”的关键。第三,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有效实现民众不得
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的,是“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第四,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财富,是“守正创新''的有效途径。第五,致力营造珍惜、热爱、享受与发
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有效服务民众健康,是“守正创新''的根基。
②中医药非遗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中医药非遗服务
人类健康,才利于海外民众深入体验中医药智慧与实践魅力,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经。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30日,有删改)
10.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仲景被当世称为“医圣”,是因为他收集民间药方,结合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
B.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时至今日,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
C.中医药不断地“走出去”,在国外广受赞誉,已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D.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守正创新”。只有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才能达到创新目的。
1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项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张仲景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提出预防疾病并实施外科手术等事例,证明两汉时期中
医诊断和治疗手段更加先进。
B.材料二通过数据统计和列举中医药国外发展情况,表明中医药传播广泛和国际认可度的提升,体现
出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力。
C.材料三论述了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语
言严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中医历史悠久,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
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12.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围绕“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你可以提出哪些建议?
(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周】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黄村镇的何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千克,是西周
早期的青铜酒器。1975年,考古学家在铜尊内壁底部发现了铭文,共122字。依照铭文,判断这是西周早
期贵族“何”铸造的青铜器,于是命名为“何尊考古学家在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关于“中国”
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当时,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
来;家园需要有护域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
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在现在的洛阳一带。
宅兹中国
大意:居住在天下中央
3000年历史演进,“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
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书当中。
(摘编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材料二秦】
秦始皇帝陵一号铜车马,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封土的西侧。一号铜车马是伞盖高车,高152厘米,
长225厘米,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最大的陪葬车马。车舆、驷马、配饰一应
俱全。车马以青铜制造,马身佩戴金银装饰的配件,局部施以彩绘,车体附件多以工整的几何纹为主要装
饰纹样。这辆铜车马重量超过一吨,然而它并非凝固的雕塑,而是由3000多个零部件组成的灵敏机械,数
量庞大、形状各异的零件挑战了金属铸造与组装的技艺。修长或大体量的构件采用空心铸造法,宽而薄的
则使用铸锻结合的工艺。复杂的组件被分解成简单的元件单独制作,再通过活页、子母扣、销钉或纽环连
接合为整体。严密拼接的青铜车马再现了大秦制造的优良品质。
秦陵一号铜车马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质地:青铜
重量:1061公斤
年代:秦
(摘编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材料三汉】
这套象牙算筹出土于陕西省旬阳县佑圣宫一号汉基,共28枚,粗细均匀,长短划一。中国古代用于
记数和计算的算筹,不仅有考古发现的实物,而且有文献记载。老子《道德经》曰“善数不用筹策”,说明“筹
策”是计算的方法。
象牙算筹
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质地:象牙
尺寸:长13.5厘米直径0.4厘米
年代:西汉
算筹记数,有纵和横两种方式。在纵式当中,表示一到五的时候,竖着摆放的每一根算筹都代表一。
而六到九,则用横放的一根代表五,余下的算筹纵放在下面。横式则相反。表示一个数字,最多使用算筹
数量不超过五。在表示多位数时,则将各位数码由高位到低位,从左到右横列,而且各位数码必须纵横相
间。有“零''时,用空位表示。掌握了这一方法,不论多大的数字,都可以用算筹表示出来。使用算筹进行适
算,遵循十进制“是十进一,借一当十''的原则。掌握了十进制为基础的记数和适算规则,当时人们可以利用
算筹来解决土地开垦、粮食置换、徭役安排等实际需求。到了明代,算筹被算盘完全取代。
(摘编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材料四唐】
唐彩绘十二生宵俑,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共12个,样式丰富,动
物头人身,身披唐时流行的宽袖长袍。
唐彩绘十二生宵俑
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出土:陕西西安孙承嗣夫妇墓
尺寸:高38-42厘米
年代:唐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时间之神,十二生肖
的排序与地支相对。当子、丑、寅、卯,变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后,计时法因我们熟悉的动物而变
得更加简单易记,具有人情味。十二生肖对应着十二时辰、十二个月十二年,与我们未曾有一刻的分离。
生肖计时的习俗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当生肖与出生年份对应,我们便拥有了与生俱来的属相。十二种动物
从守护神变为陪伴者,我们不仅被生肖守护也被生肖影响,生活在被生肖护佑和象征的世界里。
十二生肖可能形成于商代以后秦汉以前,已伴随我们走过了几千年,它已经不单纯是一种标识,而是
中华儿女骨髓里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
13.秦陵一号铜车马的车马用青铜制造,其制造技艺有哪些?请依据【材料二】列举。
14.写出下面算筹记数所表示的一个三位数,并结合【材料三】说明理由。
—H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项的一项是()
A.秦始皇帝陵一号铜车马、算筹记数和运算规则、十二生肖与地支对应计时法,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B.“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何尊铭文。“中国”一词经历漫长的演进,到清末被用作国名正式出
现在官方文书中。
C.秦陵一号铜车马车舆、驷马、配饰一应俱全,是用青铜铸造的外观逼真的仿马匹、车体形状的模型,
有真车马一半大小。
D.出土于陕西西安的唐彩绘十二生肖俑,是十二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影响人
们生活的证明。
(2024・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科学与艺术
①早在100多年前,赫胥黎在一次题为《科学与艺术》的讲演中说,科学与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
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思想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则以感情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科学与艺术是
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它们有什么共性呢?
②第一,科学与艺术都追求普遍性和永恒性,追求真和美。关于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
求真和艺术求美也无须赘言。科学追求的美主要是和谐之美和简洁之美。至于艺术求真,是艺术家通过自
己的感悟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
③第二,科学与艺术有共同的评判标准,其中创新性是最主要的。只不过在艺术那里把创新性叫作“艺
术风格例如,李白的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是浪漫主义风格;杜甫的诗则“深沉蕴蓄,抑扬曲折”,
是现实主义风格。
④科学研究如何才能创新?首先,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任何伟大的科学成果都不是凭空起高楼的,
都需要有丰厚的知识作基础。其次,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认为,提
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
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⑤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早期是统一的,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才逐步分化。福楼拜早在19世纪中叶
就预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会合。“科学
与艺术的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⑥艺术的科学化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很多艺术创作,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要艺术化,我的理解有
两点:第一,科普要艺术化,要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把一些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普及给大众,要通俗风趣,
让大众易于接受,最好还能彰显艺术之美,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第二,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作品在某
种意义上也是科学的艺术化。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不仅要对现有科学或技术的神奇富有想象,而且要大胆设
想和预测科学技术未来可能的走向,这样的科幻作品才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
(摘编自严加安《科学与艺术》)
【文本二】
①科学研究的过程险阻重重,为什么杰出人才能够克服诸多困难、不断创新?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拥
有坚强的意志。这确实是原因的一个方面。但是,杰出人才对于自己去追求创新有着更为高远的想法。邱
成桐院士认为,数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真和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美的探究和追求是让数学家
不停钻研的动力。
②对美的探究和追求,不仅让科学家愿意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以获得最高的美的精神享受,而且
也使他们更注重在创造活动中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各种功利的获取。在这种状态下产生出的科研成果,通
常具有典范的价值。
(摘编自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
16.文本一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科学研究怎样才能创新?请结合文本一第④段和文本二简要概括。
18.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第⑥段的佐证材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磁流体艺术:绽放》是2024年“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展出的作品,它以视频形式呈现
了纳米级的磁性颗粒形成的磁流体,在磁力、重力和张力的共同作用下自由流淌所产生的优美造型。视频
画面呈现的造型如同绽放的花蕾,又似翩翩起舞的精灵。
(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一项常见的体育运动----跑步
材料一■:
跑步锻炼注意事项
①跑步时,要掌握好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例如增强人体新陈代
谢、改善心肺功能等。要根据自身作息选择合适时段:晨跑建议在天亮后进行,跑前15分钟,需适当补充
糖分;夜跑需留足洗漱、休息时间,避免神经太兴奋影响睡眠质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跑前要做好热身
运动。跑后要完成拉伸动作。同时,防寒和防暑也是跑步过程中要注意的。
②另外,还需要及时了解跑步时和跑步后身体的“反馈”,比如是感到轻松舒畅还是心悸头晕,也可以
借助运动手环等设备来获取身体的“反馈”数据。
材料二:
跑步锻炼的误区及建议
误区建议
误区一:每次跑步距离越根据自身运动习惯和运动上限,合理安排每次跑步距离,注意膝盖、脚踝等部
长,效果越好。位的承受能力,先设定一个强度较低的目标,再循序渐进。
误区二:每次跑步速度越采用快慢结合方式:锻炼时大强度跑速一般不超过8千米/小时,中等强度跑
快,效果越好。速一般不超过6千米/小时。
误区三:在室内跑步机上
尽量选择在环境安全、空气清新的公园等室外场所跑步。
跑步,效果更好。
材料三:
跑步知识问答
问题一:什么叫“下蹲式起跑”?
答案:这是一种常见的竞赛起跑姿势。起跑前先蹲下来,两脚一前一后,后脚用力蹬地,听到发令枪
声后猛地起跑,肌肉会产生一股强大的爆发力,让起跑速度更快。
问题二:比赛时为什么要穿“钉鞋”?
答案:钉鞋是指鞋底上带尖铁钉子的鞋,常用于比赛。在塑胶跑道上穿钉鞋跑步时,钉子会扎进塑胶
跑道,抬腿迈步时,钉子又能很容易地拔出来,这样不易打滑。同时,蹬地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又可以蓄积
更大的力量,有助于提速。
(以上材料改编自《科学24小时》《十万个为什么》)
19.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跑步”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掌握好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就能达到良好的跑步锻炼效果。
B.任何时候跑步都可以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也有益于改善睡眠。
C.选择在环境安全、空气清新的公园跑步,才有锻炼效果。
D.在塑胶跑道上穿钉鞋跑步可以起到防滑作用。
20.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晨跑前15分钟应适当进食一些含糖食物,如蜂蜜水、苹果等。
B.冬天天气寒冷,只要跑步前做好热身运动,就可以达到防寒和保障运动安全的目的。
C.跑步速度一旦超过了6千米/小时,就一定会损伤膝盖、脚踝等部位。
D.我们跑步时,应采用下蹲式起跑,因为这样跑得更快。
21.跑步锻炼需要循序渐进,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依据材料,某同学设计了一份暑假夜跑锻炼流程
图,请你帮他完善。
第一步:确定合理的距离和速度
第六步:m第二步:穿好运动服和运动鞋,戴好运动手环
—
第五步:完成跑后拉伸第三步:⑴
第四步:完成跑步
(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
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
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
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材料二: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
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
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
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
间美。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
感受。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减)
材料三: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
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
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
一番。
(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材料四:
“庭院深深深几许”。大概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
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
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动更多的想像和情感,。这种仍然
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
与山水画的兴起大有关系,它希求人间的环境与自然界更进一步的联系,它追求人为的场所自然化,冬可
能与自然合为一体。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虚实”的种种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
通汇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在这人为的布
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22.下列关于以上材料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古典建筑都是左右对称的。
B.园林建筑不考虑窗子的实用价值。
C.封建社会晚期园林艺术停滞不前。
D.中国园林建筑讲究整体有机布局。
23.将下列诗句补充到材料四的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4.阅读以上材料,具体说明中国园林建筑是如何实现“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的。
(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以下为育才中学学生浏览短视频内容种类的问卷调查结果
材料二:
《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看短视频
的比例达到54.1%,短视频已成为青少年触网的重要载体。关于看短视频的利与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
认为,短视频的碎片化与大数据算法的精准推送,诱导人们消耗大量时间观看,轻松的浏览与无足轻重的
主题正在训练一种浮浅的阅读方式;另一种观点认为,短视频是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是信息交流渠道,本
身并无优劣的性质,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怎样引导和管理。
材料三:
科技是有温度的,当它融入人性和理想时,就成了推动人类前进的温暖之力。让短视频成为培养青少
年科学文化素养的助推器。短视频自身有良性生长的要求,也有增加文化含量为自己正名的需要。如今,
短视频帮助阅读已成为现实。在语文学习中,当短视频遇见名著,新奇的创意碰撞出科技与文学的火花,
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有改动)
25.综合分析材料一,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26.育才中学九年级5班要举办一场辩论会,下面是辩论提纲的一部分,请依据表中的要点提示补全内容。
辩题:未成年人看短视频的利与弊
正方观点:反方观点:
看短视频对未成年人成长利大于弊看短视频对未成年人成长弊大于利
正方论述要点:---------->反方辩驳要点
正方论述要点①反方辩驳要点①
短视频聚集了海量的信息和资源,作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新短视频信息虽多,但是质量和内容良莠不齐,未
的传播手段,已成为青少年触网的重要载体。成年人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被误导。
反方辩驳要点②
正方论述要点②未成年人看短视频会造成碎片化的“浅阅读”,放
弃需要深入思考的文化典籍,阅读质量低。
正方论述要点③
很多未成年人利用短视频进行休闲娱乐,这样可以在紧张反方辩驳要点③
的学习之余达到放松和休息的目的,有益于身心健康。
27.学校举办“名著联读・经典趣创”展示活动。请你以《西游记》《海底两万里》为素材,完成题为“悟空忽
见‘鹦鹉螺号’”,短视频制作的相关任务。
(1)根据短视频题目,设计开场内容(不需出现片名和制作者信息)。
(2)根据下面语境补全短视频中的对话片段。
孙悟空(惊异)俺老孙来也。咦,此为何种怪物?
尼摩船长(骄傲地)这可是能在水下行走的“铁兽”,载我穿行海底两万里。
孙悟空(不解地)你这来历倒稀罕,可也为求取真经?
尼摩船长(沉思)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悟空(好奇地)那可也曾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尼摩船长(自豪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学校将举行辩论赛,班级开展赛前准备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子任务一:
研读典型辩词,探立论之道
①正方: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开拓新领域,已成为世界潮流。人类已深深懂得
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我方之所以认为知难于行,基于以下原因:
②第一,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今天,人们对电灯已熟视无睹,可当年爱迪生历经磨难,试过1600
多种材料,做了一万多次实验,写下了两万多页笔记,可见知有多难!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周游
列国,潜心于革命之学,终于积心血而成《建国方略》。面对这样的事实,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大家说知
很容易吗?叔本华说得好: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人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将在迷茫的大海中
漂泊!
③第二,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求知不止包括一般原理,更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传说远古时鲸(gun)
盲目采用水来土掩的方法、结果反而使洪水泛滥成灾。而禹以父为鉴,摸索出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治
水的巨大成效。
④第三,认识规律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规律不是推销员,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它有待人们
不懈探求。改造利用沙漠资源就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难题,一旦人类攻克了这一难题,沙漠变绿洲就不再是
海市蜃楼。
⑤综上所述,知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它需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责任感,需要“吾将上下而求
索''的勇气,更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因此我方认为知难行易!
⑥反方:大家好!对方辩友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所有的知识、
所有知道的事情都是假的,除非你——去实现。那么到底什么是知?什么是未知?对方辩友要界定清楚,
我方认为知虽然可能是很难的,但行是更难的。
⑦首先,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孟子说过:“虽有智慧,不如趁势。''若不是三国的时代
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也无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造,终将
落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呀!
⑧其次,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决定着“行”的进程。全长55公里,被称为“工程界的珠峰”的港珠澳大桥,
从设计完成到竣工,历时8年之久。这工程的浩大艰争与珠江入口地质不稳、地质状况复杂等地理环境因
素有直接的关系。
⑨再者,知易行难是人类生活的逻辑。现今社会不论是环保、民主、法制、教育、道德都体现了知易
行难的道理。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真正含义、人们才会去了解,去透悟。“坐而论道”不起而行之,是大多数
人的通病。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勇于立行,耻于空谈,才能发挥愚公移山的力行精神!
子任务二:
模拟“自由辩论”,析辩驳之术
①主持人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观点后,进入模拟自由辩论环节。
②小文(正方):孔子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又说“学而不已,阖①棺乃止。“孔夫子尚且如此,可见
知的过程何其艰难。
③小语(反方):“学而不已,阖棺乃止''通俗的解释就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何来对方辩友所诱的“艰
难'’之意啊!反倒有句俗话说的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④小文(正方):“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与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
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
⑤主持人:同学们,“知行关系”作为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半窗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
一。”通过研读辩词和模拟辩论,相信同学们对“辩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辩论并非是为了争胜,而是为了审辩、慎思、明理。
【注释】①阖(h6):关闭,闭合。
28.小文完成子任务一时,研读辩词,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帮她补充①一③处内容。
29.辩论的两大基本元素之一是“论”。“论”就是“立”——正面论证己方观点正确。如果你是评委,你认为在
“立论”部分,正方和反方哪一方更有说服力?联系辩词内容说明理由。(至少写出两点)
30.辩论的另一个基本元素是“辩”。“辩”就是“破”一辩驳对方的错误或疏漏之处。完成子任务二时,同学
们针对模拟“自由辩论”环节进行了交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文连续引用了两句孔子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述了己方所持的观点。
B.小语敏锐地捕捉到小文论据不能充分证明其论点的疏漏,并进行了反驳。
C.小语反驳小文观点的同时,也进一步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可谓破中有立。
D.小文认为小语把“知行观”等同“言行观”,她的反驳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31.准备活动结束后,小文和小语将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辩论赛,请从材料准备和辩论技巧方面给他们各
提一条建议。
(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校刊《文化视野》在策划一期以“文化自信——最炫中国风”为主题的专刊。
你是编辑之一,请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坚定文化自信,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
成果传播出去,努力使我们的文化自信表现出一种“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的新
格局。
(摘编自蔡武《从三个方面理解把握文化自信》)
材料二
马面裙又称“马面褶裙”,是中国古代女子主要的一种裙式。因前面裙门在两侧裙褶映衬下,形成一
个酷似马面的造型而得名。设计师从马面裙的图案纹样中找寻灵感,或在结构上巧妙地结合马面裙的元素,
使其色彩、纹样、形制等,符合现代人的理念与审美。
材料三
这个春节,马面裙再次火爆出圈。多个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显示,今年开年以来,汉服的搜索量暴涨,
其中,马面裙成为汉服品类下热度最高的单品。“新春战袍”马面裙带动了一轮传统文化消费热潮。
(摘编自央广网北京2月19日消息)
依托国内一流制造能力,新锐国货品牌爆款频出,“出海”步伐加速,国货美妆品牌成为美妆行业一
道亮丽风景线,成为从“中国制造”跃升到“中国质造”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21日)
材料四
今年3月发布的《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马面裙订单量同比增长
841%,汉服订单量同比增长336%。
根据得物APP数据,2023年国货“潮品”消费中,95后、00后正成为消费主力,占国货“潮品”消
费的82.6%,其中00后消费占比近六成。优质的国货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而“潮品”则代表
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的潮流。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3月25日)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4国货消费观察》显示,相比2020年同期,今年生产国潮产
品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超3倍、商品种类提升超5倍,尤其在服饰、家具、家装等领域“新中式”产品持
续热销,越来越多高品质、高价值的国货品牌和产品受到关注、赢得认可。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9日)
32.如果要把文化自信的新格局写在专刊的扉页上,你会写哪几句?
33.编辑部的同学为专刊设定了如下栏目,请为材料三选择合适的栏目。
A.时政要闻B.时尚短讯C.健康生态D.读编往来
34.组稿时,有同学认为材料四最后一段可删去。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5.专刊与读者见面后,有同学询问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新中式产品爆火的原因。请结合以上材料回复。
(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回答各题。
[材料一]
①日前,一则关于微塑料会伤肝肺的研究登上热搜榜。相关研究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期刊《环境与研
究》上。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级的微塑料可能会进入肝细胞和肺细胞并破坏其正常工作机能,从而对器官
造成损伤。微塑料可能成为人类健康的又一“隐形杀手”。
②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块状、丝状等形态的塑料碎片和颗粒。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的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
料”的概念。
③过去,人们对于微塑料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方面。近两年,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微塑料也会损
害人体健康。
④长期以来,塑料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物质。人们认为,微塑料在进入人体后,会经过胃肠道、胆道被
排泄出体外。然而,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小于10微米的微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并到达其
他组织。
⑤实际上,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塑料几乎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就发现常喝
瓶装水、吃外卖食品及工作中常遭遇粉尘的人,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此外,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
人护理用品,以及洗衣机洗涤衣服产生的废水等都可能含有微塑料。
[材料二]
①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于瓶装水的塑料瓶。塑料瓶的制造材料主
要是PET塑料(涤纶树脂)。据推算,全世界平均每分钟会售出100万个塑料瓶,平均每年会售出5000亿
个塑料瓶。
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塑料制品生产国。2021年,中国生产了1.1亿吨塑料,进口了3397
万吨,生产了塑料制品8000多万吨。同时,中国每年还消费了大约2000亿个塑料饮料瓶。这些塑料瓶最
后去了哪里?据统计,木帮今废弃塑料瓶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市公司庆典活动计划方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 2024年个人工作计划结尾
-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 2024年学生会女生部工作计划书
- 有关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铁路公司工会2024年工作要点年度工作计划
- 部门年终总结和计划
- 临沂大学《半导体物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综合英语四》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 涉酒案件警示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
- 企业涉法涉诉案件情况统计表
- 铁路2010年预算定额
- 律师事务所税务规划(齐金勃)
- 环网柜的施工方案
- 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课件
- 教师口语艺术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10KV高压电缆日常巡检、保养、试验、检修全
- 环卫工作与交通安全培训课件(58张)
- 同济大学信纸
- 高度尺操作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