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强化复习 8.现代文(二)阅读 试卷(解析)_第1页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强化复习 8.现代文(二)阅读 试卷(解析)_第2页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强化复习 8.现代文(二)阅读 试卷(解析)_第3页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强化复习 8.现代文(二)阅读 试卷(解析)_第4页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强化复习 8.现代文(二)阅读 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强化复习8.现代文(二)阅读试卷(解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现代文(二)阅读专题(15-17分值)

在中考卷中,阅读考查的第二篇现代文基本是文学类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散文、小说阅读,考查内容主要为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文章思路和线索的把握,对精彩细节的揣摩,对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的赏析,对语言的品味以及对作品的独特感受。综观近三年考查的文学类文本,反映的主题有浓厚的人文关怀,都比较贴近初中生的生活与思想,考生读起来容易理解。

(四)(17分)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是贴上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_____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拟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类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憨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久我女儿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

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和叮嘱,仿佛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5.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

16.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17.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

母亲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18.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7分)

望北哨所

石钟山

①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

②望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望北在她的心里如诗如画,再加上哨所,她莫名地会想到某些古诗词,有着大气、苍凉、凄美之感。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

③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他们只能通过信件联系。冬天,哨所和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也相同,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这样读信,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几十封信,让她恍若在不同的世界里穿梭着。

④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他探亲休假。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他解释说,哨所人不多,消息又闭塞,信息少,大脑的某根神经就沉睡了,话语自然就少了。在他休假这段日子里,他们见面时话很少。分开时,就用信息交流,就像他们又回到了两地。似乎在这时,他才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风趣、幽默、刚毅……

⑤假期快要结束时,两人计划了他们的人生大事。等春节一过,就是两个人的“本命年”了,他们要在这年的夏天完成终身大事。她对望北充满了渴望,甚至整个西藏对她来说都充满诱惑。她还学会了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

⑥她终于来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长途运输车。公路在悬崖峭壁间盘绕,她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格桑花,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盘山公路上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是个老兵,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望北哨所的海拔比此地还要高出一千多米。她吸着氧,思绪似乎清晰了一些。当车行驶到海拔四千多米时,她感觉整个人似乎死过了一回。

⑦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山下还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望北哨所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

⑧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石头房子,“那就是望北哨所”。她看见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个是他,她想起了,在上次他探亲时她为“本命年”买了两条红绸腰带,每人一条。春节后,她写信提醒他把红腰带系上,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着山上挥舞着。在大雪皑皑中,那条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那一定就是他了……

⑨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

⑩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

离开望北哨所,她把那条红绸带留在了山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哨所时,一切都模糊了,似乎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似乎是他在为她送行。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

(有删改)

15.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她”对望北已经很熟悉的原因。

16.第⑤段写“她”还学会了一首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

17.你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18.“她”为什么把红绸带留在山上?请结合选文,以“她”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回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5分)

在地图上旅行

张凌云

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

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米以下是深绿,200米至500米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

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要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1000米。我腾挪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衡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

④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于一个奇连。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接琴肆和滚滚红尘。

⑤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塬广布,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松软黄土。站在陕北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听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所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

⑥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伟岸的高原,也有着地球上最雄峻的山脉。地图上的黄色不见了,代之以浅棕,深棕、褐色、紫色,每变换一种颜色,海拔上升1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的地方居然用白色标注。哦,终年积雪的雪线!凡间的色彩已不能说明高原的挺拔,那是接近天穹的地方。

⑦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对着地图上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我知道,现实世界里,今生今世都不可能攀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此刻我正如高山兀鹫,自由翱翔在世界之巅,俯瞰所能见到的一切。我看到十多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一路排列,它们就像不发一言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域。

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千沙漠。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如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___,______”等,但背景多是发生在阳关、玉门关以西,至多北疆一带,提及塔克拉玛干的很少。

⑨我略作停留,随即翻越天山,来到遥望阿尔泰山的准噶尔盆地。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莽莽高山,也有浅洼低地,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其周围的一圈陆地,也不得不标注以低于海平面的军绿色。在这片人称中国死海的地方,我定定地站住了。

⑩惠风和畅,浅草依依,三三两两的飞鸟掠过湖面,又停在不远处的芦苇之上。远山连绵,牛羊聚集,这田园牧歌般的风光,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遥远的北疆。那么,就让这里成为此行的终点站吧,我将找个幽静处躺下,轻轻逍遥走一段宁静时光。

(有删改)

14.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1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4分)

16.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瀚海阑于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选文描述的是一场虚拟的旅行,为什么能带给人真实的感受?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5分)

15.①能腌制腊肉、咸火腿;②善于侍弄菜园;③会做满满一桌菜;④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

16.示例:“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17.(1)示例: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愧疚、悔恨之情。

(2)示例:大喜过望(喜形于色、幸灾乐祸……)理由: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

18.示例一:“人间亲情”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示例二:“人生感悟”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的故事,描述莉君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揭示了陪伴、换位思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让亲情更融洽的道理。

15.①她的爱人被分配到了望北哨所,写给她的第一封信就是从“望北哨所”寄出来的,所以印象深刻。②因为她的爱人给她的几十封信件中介绍了望北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色。③望北哨所在她的想象里如诗如画,并联想到古诗词,有一种熟悉之感。④望北哨所寄托了她对爱人的深情和无尽思念。(任意两点都可)

16.①表现她对他、对西藏的热爱。②歌词的美好与爱人的牺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③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文章情节更波澜起伏生动感人。

17.示例:我认为文章主人公是“她”。①文章写一位女子思念自己在哨所服役的爱人,最后却得知爱人为国牺牲的动人故事。文章大部分的篇幅都是站在“她”的视角贯穿全部情节内容的:②文章围绕她的感情变化贯穿全文,思念爱人、期待和爱人见面、痛失爱人、理解并且为爱人自豪。通过她感情的变化,使得结局更感人,使得这位女子的爱人为的代表的那一群为国牺牲忠勇无畏的中国军人的精神更加伟大。(或:是“他”,结合选文,言之成理也可)

18.红色丝带是我们本命年特地买的,它既象征着我俩的爱情,希望我们能走进婚姻的殿堂,也象征着正义、正义、忠勇。你是我的爱人,失去你我多么痛心,但是你也是祖国的儿女,我要把这条红色的丝带留在这哨所,它就像你还在一样,让你的忠魂留在这里继续守护祖国的边疆。

14.内容上: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即在地图上遨游四川盆地、西藏高原等美景。

结构上:呼应标题“对着地图”与标题中“在地图上旅行”形成呼应:也为下文“我"在想象中自由穿梭于中国的各大美景作铺垫。

15.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想象中游历陕北高原所见到的独特自然风光和鲜明的人文文化,即写实般写出了陕上独特的风光,又好似作老真的在游历陕上,使读者也身临县境,又能表述出对陕北高原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杰爱之情。

16.C

17.①按顺序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写到第一级阶梯,在整体上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地理的全貌,让读者本身就容易产生熟悉感;②在文中所写的四川益地,青燕高原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美景;③在猫写自然美景时候并非单纯描写景色,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感,如写到青藏高原时感叹道“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使用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能让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品内容梳理与概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筛选信息。

理解句段作用:解答本题首先可从句段所在位置着手,段落的具体作用需要理解当中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作答时,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具体分析。技巧如下:①理清题干。②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梳理与人物相关的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细节描写、关键语句。③具体概括。④标清序号,增加合理。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解答本题的格式:(词)运用了(角度),(表述效果)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或的(情感),取得了的表述效果。赏析词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词语运用。②修辞角度。③人物描写角度。④词语感彩。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解答此类题的格式:①含义: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引申)是。②作用:标题交代了(内容或坏境);标题点明了以为线索;标题明确了文章以为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标题确定了文章感情基调;标题设置了悬念,具有的作用。

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领悟文章的内涵及启发、感悟,需要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并领悟生活,解答此题可从生活中选取相关事件或事理,合理有序表述即可。

1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原文,梳理出关于母亲“能干”的四件事并概括出来即可。根据“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能腌制腊肉、咸火腿;根据“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善于侍弄菜园;根据“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可以概括出第三件事:会做满满一桌菜;根据“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可以概括出第四件事: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

16.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题干中已经给出插叙的答题提示,考生找出文中插叙的句子,并结合文本分析插叙的作用。比如“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结合“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可知,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再比如: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揭示了母亲严正警告众人,不准动她的木头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愧疚和关爱。

17.(1)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表述效果的理解。注意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此时莉君的心理活动。根据上下文内容可知,因为疫情影响,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不得不留在母亲家,母亲不但要操持一大家人的吃喝,还要为儿孙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操心,想到母亲的辛劳,“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揪扯”一词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愧疚、悔恨之情。

(2)这道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回到文本中,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内心活动,并结合上下文分析理由。根据语境“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可知,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待在老家,家里“空旷而冷清”,每年都希望儿孙们能够多陪陪她,但“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儿女们不得不多待上一段时间,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因此母亲的表现是大喜过望(喜形于色、幸灾乐祸……)。

18.本题考查选材与主题分析。结合文章大意,可以很明显判断栏目是“人生感悟”“人间亲情”。选择其中一个栏目,围绕栏目名称和文章的选材、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比如“人间亲情”栏目: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每天帮母亲晾晒腊肉,侍弄菜园,帮母亲烧火,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莉君由以前对母亲的嫌弃、不快到现在的理解和爱。如果选择“人生感悟”,按照要求作答即可。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根据第②段“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可知,她的爱人军校分配的第一个哨所就是望北哨所,所以让她记忆深刻;根据第②段“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可知,她的爱人常写信与她描述哨所周围景色;根据第⑤段“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可知,她和他约定在望北哨所完成终身大事,她为此准备了许多,望北哨所在她心中地位独特;根据第⑦段“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可知,她此前曾亲自前往望北哨所却在山下折回。

1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她还学会了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这句话引用歌词,使文章富有文采;“布达拉、格桑花、雪山”歌词中的这些场景就是她日夜渴望的,她希望到那时可以和爱人相会,那美丽的场面寄托了她美好的憧憬;结合第⑤段“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以想象中的美好和下文“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悲惨的结局形成对比,表述了对于坚守岗位、为国牺牲的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另外,格桑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寄予了对她们凄婉爱情的深切同情。

17.本题考查文章主人公的分析。选文的主人公是在哨所牺牲的军人(他)。原因:根据第②段“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第③段“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第④段“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他探亲休假。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第⑨段“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等句可知,“他”是故事里反复提到的人物,也是故事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根据第⑨段“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第⑩段“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等句可知,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用“她”塑造了一个坚守岗位、为国奉献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形象;根据第④段“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第⑥段“司机是个老兵,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望北哨所的海拔比此地还要高出一千多米”,第⑦段“山下还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望北哨所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等句可知,表述了对于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

1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全文描述了一个坚守岗位、吃苦耐劳、为国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的形象。根据第⑤段“等春节一过,就是两个人的‘本命年’了,他们要在这年的夏天完成终身大事……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可知,“我”等了很久,渴望了很久,就是希望能在格桑花盛开的季节和“你”相约雪山下厮守一生;根据第⑧段“她想起了,在上次他探亲时她为‘本命年’买了两条红绸腰带,每人一条。春节后,她写信提醒他把红腰带系上,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可知,当初买的两条红腰带是为了代替自己可以随时陪伴在“你”身边,因为红色不仅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也因为红色代表着我们海誓山盟的爱情,“我”总希望,“你”每次穿衣服的时候都能想起“我”,但是“你”却意外离”我”而去了,“你”已长眠地下,那就让“我”把这条腰带留在这里,带着“我”的念想,伴“你”守在雪山。

1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即可。结合第②段“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第③段“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第④段“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第⑥段“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第⑦段“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第⑧段“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内容分析,“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内容上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即四川盆地”、第⑤段“告別在地图上遨游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四川盆地、陕北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美景。结构上:“只要对着地形图”照应题目“在地图上旅行”,为下文“我”遨游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四川盆地、陕北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做铺垫。

15.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述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划线句分析,采用了三个“仿佛……”的句式,故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结合“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分析,写实般描绘出了陕北独特自然风光和鲜明的人文文化,增强语言的气势,又表述强烈奔放的情感,表述了对陕北高原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6.本题考查补写诗句的能力。结合上文“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分析,所补的诗句一定与沙漠”有关。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出自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本句是描写黄鹤楼周围景色的诗句;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出自唐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本句是描写长江景色的诗句;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意思是: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句是描写沙漠景色的诗句;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岳》。本句是描写泰山景色的诗句;

故选C。

1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第②段“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第④段“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第⑥段“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分析可知,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写到第一级阶梯,在整体上为我们还原了中国地理的全貌,使读者感觉又一次亲近祖国的大好河山。根据第④段“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于一个奇迹,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楼茶肆和滚滚红尘”、第⑥段“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内容分析,在文中所写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地名,感到很亲切。根据第⑤段“站在陕北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听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听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分析可知,在描写自然美景时候并非单纯描写景色,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感,如写到陕北高原时感叹道“我仿佛听见”,使用第一人称,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还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亲切感,而且第一人称以“我”的叙述视角来看,使文章情节杂而不乱,很好地把游踪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结合起来,给读者营造了浓烈的阅读氛围。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可爱的中国

①1960年,我考入汇文中学,读初一,班主任是司老师,他高中毕业留校不久,也就20岁出头的样子。他面色黧黑,身材瘦削,富于朝气和激情。第一堂课,他没有讲别的,先向我们介绍了方志敏烈士的事迹和他写的《可爱的中国》,然后,大段大段背诵了《可爱的中国》里的段落,气势磅礴,如同高山滚滚落石,先把我们砸晕。

②61年过去了,眼前总还浮现司老师背诵时的样子。他的背诵充满激情,他的眼睛在厚厚的镜片后闪闪发光,教室里一下子异常安静,只有窗外高大的白杨树叶摇出哗哗的响声,如同涨潮时翻滚的海浪,在为司老师、为方志敏伴奏。

③“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④当年司老师背诵的《可爱的中国》中的这几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情景恍如昨日。一位英雄,一个老师,一篇文章,一次激情洋溢的朗诵,对于一个少年的影响竟然是一辈子的。那一年,我13岁。

⑤在此之前,我没有读过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司老师朗诵得好,方志敏写得好,那一连串的排比水银泻地一般,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抒发得那样激情澎湃,像国庆节天空中绽放的璀璨礼花,燃烧得我们每个同学的心里都火热而明亮。

⑥我渴望读到《可爱的中国》的全文。没过多久,我在前门旧书店里买到了《可爱的中国》,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方志敏牺牲之前写下的著作,几经辗转,由鲁迅先生保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出版。世上有很多书,有的厚厚如同砖头,有的精装宛似豪宅。但书从来不以薄厚精粗论英雄,正如人的生命价值不以长短为标准。方志敏只活了36岁,却顶天立地;他的这本薄薄的《可爱的中国》,却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

⑦回到家,我一口气读完《可爱的中国》。这本书中还收录了方志敏的另一篇散文《清贫》。我从未有过这样读书的激动,在那样贫穷落后、黑暗残酷而且自己时刻面临生命威胁的年代,方志敏对祖国充满那样深厚而不可动摇的感情,充满那样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信心,寄托着那样多美好的向往和心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仅仅靠生花妙笔可以写出的。

⑧在《可爱的中国》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我也非常喜爱:“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接着,他以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将中国温暖的气候比之母亲的体温,将中国辽阔的土地比之母亲的体魄,将中国的生产力、地下宝藏、未曾利用的天然力比之母亲的乳汁,将中国绵延的海岸线比之母亲的曲线……

⑨我不知道将祖国比喻成母亲,方志敏是不是第一人,但我是第一次看到,感到那样的贴切、生动、充满情感。他这一连串热情奔放的排比,绝对不是靠修辞可以书写出来的,而是对祖国母亲深厚情感的情不自禁又无可抑制的流露,是心的回声,是血液的奔涌,激荡着一个13岁少年的心。

⑩如果说少年时代,哪一位英雄让我最难以忘怀,是方志敏!从那以后,方志敏留给我抹不掉的记忆。想起他来,眼前总会浮现那张牺牲前他披着棉大衣、拖着沉重脚镣的照片所呈现的威武不屈的形象(后来我看到一幅以此形象创作的版画,黑白线条爽劲醒目,印象至今难忘。前年年底在中国美术馆里看到这幅木刻,它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大,但站在它面前,凝视着,心里那样的感动,久久没有离开,仿佛看见了方志敏,也仿佛看见了司老师,还有我自己的少年)。为此,我心里一直非常感谢司老师为我们朗诵了《可爱的中国》,在我刚上中学的时候为我推荐了这本我一辈子难忘的好书。

(:肖复兴有删减)

(1)文章以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本书的名字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他面色黧黑,身材瘦削,富于朝气和激情。(从描写角度赏析)

②大段大段背诵了《可爱的中国》里的段落,气势磅礴,如同高山滚滚落石,先把我们砸晕。(从修辞角度赏析)

(3)第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4)为什么至今“我”都难以忘怀方志敏这位英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发师

①李记发屋约14平方米,开在小镇一大桥堍的引坡旁,局促而偏僻。店极简陋,除了墙面留有刷过涂料的痕迹,地上铺了瓷砖外,其他都“原汁原味”,看着跟主人一样素朴。

②店主姓李,人清瘦,白净,目光如炬,讲起话来柔声细语,凸显出苏南人的秀雅温儒,给客人理发时总是略弯着腰,目不斜视,手拿捏梳子、剪刀如鱼游水中,操作起来若风掠树梢。

③那店就在我家马路斜对面,我倚窗眺望,能依稀看到出入他店内的绰约人影。

④已记不清持续多少年了,本人及我的家人,倘有需要,都会钻进他店里剪头理发,一来路近、便捷,二则李师傅技术纯熟,会因人塑型,三是服务细致周到。当然,我不否认自己青睐他的价格优势,普通人过日子,该省则省,自当细水长流。

⑤孟春。午后。围着雪白围裙的我,坐在那张斑驳的理发椅上,他则不疾不徐地“咔嚓,咔嚓”给我修剪头发我见他生意不太忙,便乘隙与他攀谈起来。

⑥十六岁那年,他刚读完初中,便进理发店拜师学艺。既是徒工,自然什么都得做,装卸门板、生煤炉、洗头、拧毛巾、扫地。在他早有心理准备,咬着牙,忍辱负重,从最低贱的活干起。

⑦说是学徒,实则就是给师傅当下手,师傅要忙营生,哪有辰光跟自己细说,仅偶尔粗略指点二三,能否消化领悟,全凭自我的造化。为早日独当一面,他发憨劲琢磨,在夜间拿鸡毛掸子、扫帚当模特,学造型,练刀法,一次被他妈瞥见,他等着挨骂,孰料母亲居然没责备自己。就这样,他最终练就了能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头型设计发型这手绝活。还掌握了掏耳朵、拔眼毛、剪鼻毛、捶背等技能。三年后,他满师了,继续留在店里工作。所不同的是,之前只管肚皮,而此时他每个月能领到十几元薪水。

⑧靠着一把剪刀,一柄梳子,他没日没夜地“咔嚓、咔嚓”,操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愣是把清晨剪成了黄昏,将青葱的自己打磨成了中年、壮年。虽说那会儿多做事并不多拿工钱,可自己浑身有力气,不用也白费,故碰到来客总是笑脸相迎抢着干。仲秋某日晌午,店里来了位头部畸形的客人,活本该挨到师兄做,可见师兄面露难色,他立马上前解围,先仔细端详了一番,接着三下五除二,把那人的头给打理好了。那年除夕,开门到打烊,他接连剪了十五个头,一天站下来,两条腿像注满了铅,僵硬得步履走样,两只手悬空不停动作,到夜里麻酸难忍。

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三个师兄弟、十六个徒弟嫌吃苦,又不挣钱,纷纷改了行,唯有他脑子不转弯,固守着那份执念,梳去了冬夏,剪开了春秋。

⑩辛辛苦苦熬到退休,本该享受清闲晚年了,孰料竟有多位熟客找上门请他剪发,盛情难却,他便在自己的商住房楼下,开了间理发店。没租金,成本低,无压力,再则,他有养老金,不靠赚钱过日子,便尽量在价格上让利于民。百姓剃头修发,只图实惠,何况他功力深厚,技艺超群,聚拢了一大帮中老年顾客。但开店容易守店难。每天太阳刚跃出地平线,他就开门迎客,烧水,扫碎发,工具消毒,做好准备。忙碌时,连喝口茶、吃碗饭的工夫都挤不出,硬撑着连续干到晚上七八点钟,人的骨头就像散了架,话都懒得说。不过看到有那么多回头客信任他,他觉得流再多的汗、吃再大的苦也值了。

有人曾给他算过一笔账,按日均八人计,55年来,他剪的头已逾15.8万多人次,等同于给全镇所有的人理过一次发。惊愕之余,他欣慰自己不枉此生。

那日黄昏,刚从阿尔卑斯山旅行回来的刘玉林神秘兮兮对他道,兄弟,快趁现在跑得动,挈带家眷去外面见识见识缤纷的大千世界。他停住握在手里的梳子剪刀_______________地说:“你不晓得,店像桩,拴着我的心,我哪能舍得下客人哟!“啪!”这个退伍前一直戍守边疆、坚守岗位的军人刘玉林,向老发师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1)选文中哪些事造就了老发师的“技艺高超”?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从表述效果的角度给下面语句做批注。

老发师手拿捏梳子、剪刀如鱼游水中,操作起来若风掠树梢。

②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老发师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

他停住握在手里的梳子剪刀______________地说:“你不晓得,店像桩,拴着我的心,我哪能舍得下客人哟!”

(4)文章结尾写退伍军人刘玉林向老发师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有什么深意?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的那只柳笛

①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随之蔓延全国。不得已,全国人民都闭门不出,即使外出也佩戴着口罩,欣慰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疫情的阴霾已渐渐淡去,春日的景色也悄悄绽开。

②河岸旁,两行垂柳悄然吐出一簇新绿,和煦的春风一吹,像一排风铃随风摆动,在碧波中荡漾起万千婀娜多姿的身影。让人不由得想起了那首古诗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③河岸上,行人怯怯地在阳光下徜徉着,一边沐浴着久违的阳光,一边贪婪地欣赏着春光,仿佛一不留神,这温馨的春日就会远去一样。

④随风飘荡的柳条撩拨了我的童心,一个跳跃,折下了一枝翠绿的柳枝,用手左拧拧右拧拧,想拧出一只柳笛,吹奏一曲春天的歌。可,任凭我如何努力,柳皮和柳骨还是难以脱离。发狠似的再次用力一拧,“叭”的一声脆响,柳条被拧断成了两截。

⑤懊恼的我思绪回到了童年的春天。

⑥每个人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而在春天里拧一枝柳笛,吹奏着自以为是的乐曲,是童年春天里的一件趣事,就像是那飘柔的柳条上吐出最为鲜嫩的柳芽,让人回味、让人沉浸……

⑦老家的院子旁,有一个大坑塘,坑塘边生长着一排粗壮的柳树。树皮长得斑斑驳驳,用手一摸,能把手喇得生疼。每年的春天,柳枝抽出嫩芽绽放翠绿,这些粗壮的柳树成为了我们最爱玩的去处。

⑧攀爬到树上,折下一枝枝小拇指般粗细的柳条,选一两截通直、脆嫩的柳枝,用手指左右试探着拧啊拧,柳皮与柳骨便会松动,如此动作一连串地拧到柳枝的底部,在顶端扒开一个小口,用牙咬住洁白的柳骨,两手拿着柳条慢慢用力地一抽,绿葱管似的柳皮便与柳骨完整地分离开。用铅笔刀将柳皮管截成四指长的一段,用刀将口沿处较硬的绿皮轻轻削去,削的宽度就像指甲沿一样大小,留下嫩绿的纤维层,一只小小的柳笛便大功告成。

⑨一个柳笛做成后,还有一个神圣的仪式:把刚做好的柳笛含在嘴里,用力吸一下,而后将唾沫用力“呸”出去,如此反复三次。记得那时做这个动作时,口中还会念念有词,具体念叨的什么,我实在是记不起来了。

⑩如此这般以后,把崭新的柳笛含在口里,鼓起两腮用力一吹,“呜哇”的声音便在春天里荡漾起一片春天的气息。柳笛的声音是根据粗细程度来区分的,粗的柳笛声音浑厚粗犷,吹奏起来如牛哞哞之叫,又似马啸啸之鸣。细点的柳笛声音尖细绵长,如黄莺娇娇啼鸣,似春燕悄悄私语。

吹奏之时,用双手捂住柳笛,一手一开一合,却也能吹出跌宕起伏的曲子来。几个小伙伴围在一起,粗的、细的、大的、小的一起吹奏,一片呜哇之声顿时响彻天空,往往能引来不少小伙伴围观。那悠悠的柳笛声吹红了我们的小脸儿,吹出了童年的纯真与美好,吹出了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春天,把属于自己的歌声藏在了或翠绿、或鹅黄的柳树枝叶中,生长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总能在那里找到童年的欢乐。

而今,时代发展的车轮早已将那些童年的记忆碾压成一缕尘烟,那一曲呜哇的柳笛声音,远远赶不上现代科技的旋律,只能成为人们在多愁善感的季节里的一种美好回忆。

正在沉思,近处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柳笛声,像一股清泉,流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那沉浸于往事的心田,瞬间湿润起来。难熬的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到来。那只柳笛在童年的笑声中响起,这只柳笛在春光里吹奏着希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虽然人已不再年少,还想吹奏一曲悠扬的柳笛,将这个冬天埋葬在明媚的春光里。

(文章有删改)

(1)仔细阅读第⑧段,将制作柳笛的步骤补充完整。

折柳条→()→()→()→()→削绿皮

(2)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河岸上,行人怯怯地在阳光下徜徉着,一边沐浴着久违的阳光,一边贪婪地欣赏着春光,仿佛一不留神,这温馨的春日就会远去一样。

(3)联系上下文,分别从表述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划线的句子。

柳笛的声音是根据粗细程度来区分的,粗的柳笛声音浑厚粗犷,吹奏起来如牛哞之叫,又似马啸啸之鸣。细点的柳笛声音尖细绵长,如黄莺娇娇啼鸣,似春燕悄悄私语。

(4)联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两段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4.

补鞋能补出的幸福

李娟

①我妈进城看到市场里补鞋子的生意怪好,也想干。于是跑到乌鲁木齐把补鞋的全套工具搬回了家,往那儿一放一整个冬天,没法启动——她嫌人家鞋子臭。

②还是我叔叔厉害,他不怕臭。而且他才是真正的无师自通,在把我们全家人的每一双鞋子都钉上鞋掌后,就自认实践到位、功夫到家了,张罗张罗领了执照开了张。可怜的喀吾图老乡们不明真相,看他头发那么白,以为是老师傅,信任得不得了,纷纷把鞋子送来供他练习。看他煞有介事、叮叮当当地又敲又砸,一点儿都不敢怀疑。于是这么着混了一个多月,零花钱赚了几个不说,对补鞋,还真摸索出了那么一套经验来。于是我妈又踌躇满志准备再去一趟乌鲁木齐,要像模像样大干一场。她想让我去提这趟货,我才不干呢!一个女孩,背上扛个破麻袋,左手拎一串鞋底子,脖子上还挂几卷麻线,走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未免有些……反正我一开始就反对补鞋子,嫌丢人。

③而我叔叔,最丢人的事莫过于别人把补好的鞋子又拿来返修。好在村子小,人情浓,就算干得不令人满意,大家也不好意思明说,照样付了钱,谢了又谢,悄悄拿回家自己想法子修改。哪怕是连我叔叔自己都看不过去的某些作品,也能被面不改色地穿走。

④至于第二丢人的,则是手脚太慢。推开我家店门一看,满房子都是拎着破鞋子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柜台上等着补……

⑤不急的话,大家都不急。但要急呀,赶巧都急到一块儿去了——这个急着要上班,光一只脚跳着蹦着不停地看表;那个急着赶车,一会儿出去探头看一眼,冲着司机高喊:“再等十分钟!”还有几个牧民老乡急着要六点之前进山回家,还有三个多小时的骑马路程,怕天黑了看不到路……情况混乱。这个嚷,那个喊,纷纷把自己的臭鞋子往叔叔鼻子前面凑。

⑥看吧,房子里那是一片混乱。有人笑,有人叫,还有小孩撕心裂肺地哭。急着上班的那一位干脆把鞋扔在我们这儿不穿了,蹑拉着我们家给顾客提供的拖鞋匆匆走了。而另一位也蹑拉着我家拖鞋的人,则又把拖鞋给穿坏了,嚷嚷着再给补一下拖鞋。正补着的那双鞋子的主人更是如临大敌,一刻不敢松懈地保护着我叔,唯恐在即将大功告成的关键时刻又沦遭刚才那双——眼看只差半分钟就补好了,结果又硬挨半个小时才拿到手的——鞋子的命运。

⑦更多的人在见缝插针,我叔叔刚放下锥子去拿剪刀的那会儿工夫,啪地把鞋子递过要你“抽空”钉个钉子。等他再放下剪刀去拿锥子时,又被要求再给钉一个钉子。于是我叔就晕头转向地给这个钉一下,再给那个敲一敲。弄来弄去连自己原先正修着的那一双该修哪儿了都给忘记了,最后干脆是放到哪儿了都不知道了。鞋主人简直快吐血了,一边求爷爷告奶奶满房子翻找,一边跑出去看车,再大喊一声:“再等一等,最后十分钟!”

⑧更多的人则铆足劲齐声大喊:“快点——快点——快点——”

⑨我妈常说,这生意还是别做了,钱没赚几个,又臭又脏,又吵又闹,何苦来着我叔说,那么机器怎么办买都买回来了,放在那儿干啥

⑩补鞋子的确赚不了多大的钱,更何况是我叔叔这样的笨蛋在补。但那毕竟是在做有希望的事呀。我喜欢并依赖这样的生活,有希望的,能够总是发现乐趣的生活,在我自己的家里的生活——我想我永远不会失去这种希望和乐趣了。我妈说了嘛!补鞋子那一套家什谁也不给,就给娟儿留着。

(节选自李娟《我的阿尔泰》,有删改)

(1)对于补鞋这件事,妈妈、叔叔和我的态度各不相同。请分别用一个词将下面表格补写完整。

(2)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这个嚷,那个喊,纷纷把自己的臭鞋子往叔叔鼻子前面凑。(此句画面感极强,请作简要赏析。)

②鞋主人简直快吐血了,一边求爷爷告奶奶满房子翻找,一边跑出去看车,再大喊一声:“再等一等,最后十分钟!”(请对此句进行朗读设计。提示:可关注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

(3)请结合全文分析,叔叔是个怎样的人。

(4)选文标题“补鞋能补出的幸福”中的“幸福”包含了几层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哪些事情?请把下表的内容补充完整。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3)联系全文,说一说“刺绣时光”有哪些含义。

(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1)①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就是围绕《可爱的中国》组织材料。②化用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本书的名字,表述出对这本书的内容、书的、书的读者(司老师)的赞美。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①外貌描写,侧重描写司老师的面色和身材,写出了青年司老师的意气昂扬,为下文司老师朗诵时的充满激情做铺垫。

②比喻,把司老师背诵《可爱的中国》时的磅礴气势比作从高山上滚下的落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司老师朗诵时气势昂扬、感人至深的特点。表述出“我”对司老师朗诵的惊叹和赞美。

(3)内容上:①虽然没读过《可爱的中国》,但是司老师用声音把这本书的精彩展示给“我”,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②表述对这本书的赞美,点明中心。结构上:①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司老师朗诵《可爱的中国》对“我”产生的影响,引起下文“我”去前门旧书店买《可爱的中国》一书。②照应标题《可爱的中国》。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内容和结构上至少各答出一点)

(4)①少年时代司老师对“我”的影响;②方志敏留给“我”的印象:威武不屈、为革命事业不惧牺牲;③方志敏所写的《可爱的中国》是“我”一辈子难忘的好书,他在书中流露出的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情感让“我”感动至今。

2.(1)①进理发店拜师学艺,作为徒工,忍辱负重;②用心琢磨,刻苦训练;③不计较,多做事,抢着干;④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2)内容上:写出了老发师对顾客和从事多年的理发行业的不舍和坚守。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老发师退休后,因为熟客找上门请他剪发,又开了间理发店重操旧业等情节作了铺垫。

(3)①这句话是关于老发师剪发的动作描写,将老发师给客人剪发的状态比作鱼在水中自由游泳,又比作风轻轻掠过树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发师剪发技术的娴熟与高超。

②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恰当,理由合理。示例一:满怀深情。理由:老发师心中放不下理发店和客人,对理发店和客人有深深的眷恋。示例二:不无遗憾。理由:老发师因放不下理发店和客人,而不能见识缤纷的大千世界,心中略有遗憾。

(4)①退伍军人刘玉林坚守岗位,老发师坚守职业,他们深有同感;②老发师对职业的热爱、坚守与不舍,感动了刘玉林;③刘玉林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是对老发师职业精神的认同和肯定;④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1)选柳枝;拧柳皮;分柳骨;截柳管

(2)“怯怯”表示害怕,胆怯。表现了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对外出游玩还心存顾虑;“贪鼓”指渴求,不知满足。人们由于久居家中,因此非常渴望见到春光,对春光异常珍惜和喜爱。

(3)表述方式:描写。这两句对不同粗细的柳笛发出的声音进行了细致描写,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体会到了柳笛声的美妙。修辞手法:比喻。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粗的柳笛发出的声音比作“牛哞哞之叫”和“马啸啸之鸣”;将细的柳笛发出的声音比作“莺娇娇啼鸣”“燕悄悄私语”,既形象又生动,不仅写出了粗细柳笛声音的不同,更体现了柳笛声音的美妙,引人回味。

(4)①感叹童年的柳笛赶不上现代科技的旋律,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表述出惋惜之情。②当又听到柳笛响起,心田瞬间湿润起来,表现了再次听到柳笛的欣慰、激动之情。③“难熬的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到来。”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冬去春来,又指国家渡过了抗击“肺炎疫情”的艰难时刻,迎来了曙光,表述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4.(1)嫌臭;安然自若(与“坦然接受”相关的词语均可);嫌丢人

(2)①动作描写,通过“嚷、喊、凑”等动词,描绘了村人纷纷着急把鞋子递给叔叔的画面,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他们的着急,场面的混乱。

②可在“吐血、满房子、大喊、最后”等词上加重音,突出鞋主人焦急的语气,语速可稍稍偏快一些。(3)①叔叔是一个愍厚淳朴、任劳任怨的人。从他欣然接受了补鞋的行当,并且不怕场面的混乱,耐心地对待每一个顾客可以看出。②他是一个心态平和的人,补鞋赚不了几个钱,且每天都有很多人催着他,他却依旧安然可以看出。③叔叔还是一个对生活有憧憬的人。从他享受平淡的补鞋生活,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可以看出。

(4)第一层是劳动的幸福。有活干,即使只是补鞋,能自食其力,就是幸福的。第二层是简单生活的幸福。虽然补鞋赚钱不多,但是叔叔很享受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实现希望的过程。第三层是人与人之间包容和谐的幸福。从叔叔把村人的鞋补得不忍直视,村人还谢了又谢,自己回去改可以看出。

5.(1)①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②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

(2)“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述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3)“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4)最后一段收束全文,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与赞美以及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要勤劳,要有爱,这样生活才有乐趣。

1.(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作答此题,要从线索、文章内容、主旨、人物品质等方面分析。本文围绕《可爱的中国》写了听司老师背诵《可爱的中国》,“我”渴望读到《可爱的中国》,“我”买《可爱的中国》,“我”阅读《可爱的中国》等内容,据此可知标题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由第⑧段“他以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将中国温暖的气候比之母亲的体温,将中国辽阔的土地比之母亲的体魄,将中国的生产力、地下宝藏、未曾利用的天然力比之母亲的乳汁,将中国绵延的海岸线比之母亲的曲线……”和第⑩段“哪一位英雄让我最难以忘怀,是方志敏”“但站在它面前,凝视着,心里那样的感动,久久没有离开,仿佛看见了方志敏,也仿佛看见了司老师,还有我自己的少年”可知,借《可爱的中国》这本书的名字,表述出对这本书的内容、书的、书的读者(司老师)的赞美;以人们所熟知的一本书名为题目,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也因《可爱的中国》这部书的爱国情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①要求从描写角度赏析,先明确是对人物进行的什么描写。结合“面色黧黑”“身材瘦削”可知,这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写了司老师的面色和身材。结合“富于朝气和激情”及下文的“气势磅礴”可知,这里写司老师的意气昂扬为下文司老师的激情朗诵做了铺垫。

②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先明确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如同高山滚滚落石”是比喻修辞,把老师背诵《可爱的中国》的磅礴气势比作“高山滚滚落石”,由第②段“61年过去了,眼前总还浮现司老师背诵时的样子”“教室里一下子异常安静”等句子可知,老师当年的朗读气势昂扬,感人至深,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进而表述了的惊叹于对老师的赞美。

(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由第⑤段“我没有读过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司老师朗诵得好,方志敏写得好,那一连串的排比水银泻地一般,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抒发得那样激情澎湃,像国庆节天空中绽放的璀璨礼花”可知,虽未读过《可爱的中国》,但通过司老师的朗诵,已经让感受到这本书的精彩,也是对这本书的赞美,同时也是文章中心。由“燃烧得我们每个同学的心里都火热而明亮”可知,那书中的感人情怀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少年的。这些就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总结了上文中“我没有读过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时,听司老师朗读对产生的影响。这是有了这种影响,所以才有了“我渴望读到《可爱的中国》的全文”的愿望。由第⑥段“我在前门旧书店里买到了《可爱的中国》”可知,引出下文去买《可爱的中国》这本书,照应了标题“《可爱的中国》”。由第⑦段“回到家,我一口气读完《可爱的中国》”,这是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由第④段“当年司老师背诵的《可爱的中国》中的这几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第⑤段“我没有读过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司老师朗诵得好”“燃烧得我们每个同学的心里都火热而明亮”等可知,司老师的朗诵给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第⑦段“方志敏对祖国充满那样深厚而不可动摇的感情,充满那样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信心,寄托着那样多美好的向往和心愿”可知,方志敏同志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情感,对事业的热爱和未来的向往给留下了深刻印象。由第⑩段“眼前总会浮现那张牺牲前他披着棉大衣、拖着沉重脚镣的照片所呈现的威武不屈的形象”可知,方志敏同志那威武不屈的精神打动了。这些都成了难以忘怀方志敏这位英雄的原因。

2.(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⑥段“十六岁那年,他刚读完初中,便进理发店拜师学艺……忍辱负重,从最低贱的活干起”,可知,作为学徒什么都得做,咬着牙,忍辱负重,为的是早日学好手艺。可概括为:作为徒工,忍辱负重;根据⑦段“为早日独当一面,他发愍劲琢磨,在夜间拿鸡毛掸子、拿一切扫帚当模特,学造型,练刀法”,可知,他可以练习的东西,仔细琢磨,晚上都在刻苦练习。可概括为:用心琢磨,刻苦训练;根据⑧段“那会儿多做事并不多拿工钱,可自己浑身有力气,不用也白费,故碰到来客总是笑脸相迎抢着干”,可知,他不计报酬,多做事,来了客人抢着干。可概括为:不计较,多做事,抢着干;根据⑧段“店里来了位头部畸形的客人,活本该挨到师兄做,可见师兄面露难色,他立马上前解围,先仔细端详了一番,接着三下五除二,把那人的头给打理好了”,可知,面对师兄感到为难的客人,他主动把活儿接过来,让客人满意。可概括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根据“他的三个师兄弟、十六个徒弟嫌吃苦,又不挣钱,纷纷改了行”,可知理发又吃苦,又不赚钱,很为人不愿意干,而李师傅却“固守着那份执念,梳去了冬夏,剪开了春秋”,两相对比,突出了李师傅对理发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结构上,根据⑩段“辛辛苦苦熬到退休,本该享受清闲晚年了,孰料竟有多位熟客找上门请他剪发,盛情难却,他便在自己的商住房楼下,开了间理发店”,可知,正是那份热爱和执着,让他的手艺获得了人们的青睐,许多客人主动上门找他理发,这才开起了“李记”,因此,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好了伏笔。

(3)①本题考查批注。从修辞角度看,“手拿捏梳子、剪刀如鱼游水中,操作起来若风掠树梢”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剪发的动作比作“如鱼游水中”若风掠树梢”。“目不斜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李师傅理发师神情专注;“手拿捏梳子、剪刀如鱼游水中,操作起来若风掠树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李师傅理发技艺娴熟;表述了对他的敬佩之情。

②本题考查补写。根据上下文内容,写出人物的神态、语气即可。示例1:满怀深情。根据后文说话的内容“店像桩,拴着我的心,我哪能舍得下客人哟”,可知,李师傅把理发店看得很重要,拴住了自己的心,并且放不下愿意来理发的客人,表现了他对理发事业的热爱和对客人的深深眷恋,因此,应是“满怀深情”地说。示例2:不无遗憾。根据后文说话的内容“店像桩,拴着我的心,我哪能舍得下客人哟”,结合前文“快趁现在跑得动,挈带家眷去外面见识见识缤纷的大千世界”,可知,李师傅并不是不想见识外面的大千世界,而是惦记理发店和顾客,无法成行,因此,应是“不无遗憾”地说。

(4)本题考查结尾的理解。可从内容和主题角度,联系全文分析和理解。内容上,根据⑨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纷纷改了行,唯有他脑子不转弯,固守着那份执念,梳去了冬夏,剪开了春秋”,可知,面对纷纷改行的潮流,李师傅对自己事业的那份热爱、执着与坚守,让刘玉林感动;根据段“店像桩,拴着我的心,我哪能舍得下客人哟”李师傅把理发店看得很重要,拴住了自己的心,并且放不下愿意来理发的客人,语气中流露的对事业的热爱,让刘玉林赞叹;根据段“这个退伍前一直戍守边疆、坚守岗位的军人刘玉林”,李师傅对事业的执着,与刘玉林“戍守边疆、坚守岗位”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刘玉林感到敬佩;主题上,本文通过李师傅一生热爱理发事业,退休后仍执着此念的故事,表述了对像李师傅一样坚守理想初心、爱岗敬业的人的敬佩和赞美,刘玉林的军礼是“标准的”,说明内心的敬意是真诚的、浓烈的,从而使这种感情得到了升华,因此,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能力。针对第⑧段内容,找出制作柳笛的步骤,然后概括作答。从“折下一枝枝小拇指般粗细的柳条”知,第一步是折柳条;再从“选一两截通直、脆嫩的柳枝“知,第二步是选柳枝;再从“用手指左右试探着拧啊拧,柳皮与柳骨便会松动,如此动作一连串地拧到柳枝的底部“知,第三步是拧柳皮;而“在顶端扒开一个小口,用牙咬住洁白的柳骨,两手拿着柳条慢慢用力地一抽,绿葱管似的柳皮便与柳骨完整地分离开”可得,第四步是分柳骨;最后,根据“用铅笔刀将柳皮管截成四指长的一段,用刀将口沿处较硬的绿皮轻轻削去,削的宽度就像指甲沿一样大小,留下嫩绿的纤维层,一只小小的柳笛便大功告成知,最后一步是截柳管。

(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可从“修辞、描写方法、关键词句的使用”三方面,从词句本义、含义、主题和情感三部分结合内容赏析。“怯怯”是对行人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恐惧、害怕和胆怯;联系新冠疫情爆发的情景及第①段“不得已,全国人民都闭门不出,即使外出也佩戴着口罩”的防疫情况,这里的怯怯也表现出人们受疫情影响,出门赏春却心有顾忌,担心疫情扩散的心理;进而也表现出他们对久违户外春光喜爱之情。“贪婪”这里是贬义词褒用,描绘出人们外出赏春的神态;表现他们对春天美景的渴望,流连其中,不肯回家;再联系“新冠疫情”的背景,也表现了人们因防疫需要居家时久,看到美好春光内心的珍惜和留恋之情。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根据题干要求,需分别从“表述方式”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赏析。从表述方式上看,“浑厚粗犷,吹奏起来如牛哞哞之叫,又似马啸啸之鸣”向我们描绘了粗的柳笛声音特点。“尖细绵长,如黄莺娇娇啼鸣,似春燕悄悄私语”又向我们展示了细点的柳笛声音特点。故此句表述方式是描写,分别描写了粗细柳笛声音特点,让读者虽没有亲耳所听,但通过文字却似亲耳所听,如亲临现场般感受柳笛声音的美妙;从表现手法上看,“如牛哞哞之叫,又似马啸啸之鸣”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粗柳笛的声音给人的感受,表现了它粗犷浑厚的声音特色。而“如黄莺娇娇啼鸣,似春燕悄悄私语”运用的也是比喻,本体是细柳笛声音,表现了此声音的尖细绵长的特点。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表现了柳笛声音美妙动听,让人仔细回味,回味悠长。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结合文段最后两段的内容分析提炼。从第段“而今,时代发展的车轮早已将那些童年的记忆碾压成一缕尘烟,那一曲呜哇的柳笛声音,远远赶不上现代科技的旋律,只能成为人们在多愁善感的季节里的一种美好回忆”知,感叹童年的柳笛无法与时俱进,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流露出惋惜遗憾之情;从段“正在沉思,近处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柳笛声,像一股清泉,流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那沉浸于往事的心田,瞬间湿润起来”可知,当再次听到柳笛响起,内心瞬间感动,表现了欣慰、激动的心情;从段“难熬的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到来”可知,这里的“冬天”和“春天”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冬去春来,又指国家渡过了抗击“肺炎疫情”的艰难时刻,迎来了曙光,表述了对未来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