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元代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下列选项与材料信息对应正确的是()A.“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涂改之意)而奏换。”B.“总政务、统率百司、领省事,参决军国重事。”C.“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答案】B【解析】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B项正确;A项是唐朝门下省的职责,排除;C项是明朝内阁,排除;D项是清朝军机处,排除。故选B项。2.古代雅典神庙、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等众多公共建筑,与代表着贵族文化、专制制度的封闭、沉闷相对立,把权力从皇宫的封闭世界中转移到集会的市镇广场中,曾经秘密操作的决策过程也被公共辩论所取代。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民主机构健全 B.公民利益至上 C.实行直接民主 D.民众乐于参政【答案】C【解析】雅典的神庙、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等众多公共建筑成为公共辩论、公开决策的场所,这是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机构是否健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利益,排除B项;古代雅典享有参政权的是城邦公民,“民众”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3.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行“胡服骑射”。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却禁用胡服,改穿汉服,两次服饰改革的共同意图是()A.缓和民族间的矛盾 B.打破华夷之辩 C.发挥服饰的实用性 D.巩固政权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赵国行“胡服骑射”是要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却禁用胡服,改穿汉服是为了学习汉族的文化,推进封建化进程,巩固统治,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二者服饰变化的作用,排除ABC项。故选D项。4.如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时期()时期概况西周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秦朝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唐朝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 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 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可知,西周时期,以“六德”、“六行”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其中“六德”指的是“知、仁、圣、义、中、和”,“六行”指的是“孝、友、睦、姻、任、恤”;秦朝以“五善”考核官吏,“五善”表现为“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唐朝以“《六察法》”管理官吏,其中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由此可知,这三个时期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选拔官员,还反映了对官员的考核管理,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儒家学派,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知刑懂法,排除D项。故选A项。5.英国首相撒切尔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据此可知,文官制度()A.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 B.导致政府交替中管理的脱节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D.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英国文官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英国文官制度与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文官制度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6.在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形式得到确认。这一时期是A.北洋政府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事实上,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7.1987年,中共十三大规定:凡科级以上的“高级公务员”,需与一般公务员实行不同的任用、选拔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由党的规章进行规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B.我国公务员制度存在浓厚等级色彩C.我国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 D.依然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共十三大后,党规范科级以上公务员的任命、选拔、管理制度,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体现了我国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公务员制度的等级性,且说法不是史实,排除B项;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实行,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排除C项;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干部,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下表是关于秦律“刑弃灰于道”在不同时期的记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时期内容出处西汉刑弃灰于道者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东汉弃灰于道者黥班固《汉书·五行志》宋弃灰于道则诛《宋文选》卷二十李邦直文A.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记载 B.历史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C.历史叙述真实性取决于作者态度 D.综合多种叙述即可认定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关于秦律“刑弃灰于道”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只记载了“刑弃灰于道者”,并未明确处以什么刑罚,而在班固的《汉书》中则记载对“刑弃灰于道者”处以黥刑,《宋文选》中则记载对“刑弃灰于道者”进行诛杀,反映了对同一历史事实,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记载,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载,并未涉及历史评价,排除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取决于历史事实,而不是作者态度,排除C项;综合多种叙述即可认定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9.从曹魏时期起,“不孝”列入律目,“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西晋及其后,不少人因不孝被依法惩治,曾经属于非强制性的礼教原则,成为臣民上下均需恪守、奉行的强制性规范。这一现象体现出()A.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内容B.魏晋统治者强调以法和刑治国C.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工作【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西晋及其后,不少人因不孝被依法惩治,曾经属于非强制性的礼教原则”,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律令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孝对法律条文的影响,排除B项;“最终形成”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教化工作,排除D项。故选A项。10.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答案】A【解析】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11.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A.确立了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B.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C.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C项正确;1954年宪法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马丁·路德在德国皇帝的支持下,将圣经翻译成了德语,这标志着从此以后,德国的普通知识分子也可以读懂圣经。这一做法()A.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统一 B.完善德国公共教育体系C.消除教会在德国的影响 D.促进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马丁·路德在德国皇帝的支持下,将圣经翻译成了德语,这标志着从此以后,德国的普通知识分子也可以读懂圣经。”可分析得出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促进德国民族意识觉醒,D项正确;A项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消除一词,排除C项。故选D项。13.常驻外交使节制度最初在13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各城市国家。15世纪,意大利城市国家对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派遣常驻代表,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特别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这一制度()A.使欧洲形成均势局面 B.有利于稳定国际秩序C.消弭了国家间的冲突 D.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可知,常驻外交使节常驻在对方国家,从而可以较快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稳定关系,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欧洲没有形成均势局面,排除A项;C选项中“消弭”一词太绝对,排除C项;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4.甲午战后十八省举人“公车上书”痛陈利害;五四运动期间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也有广大工人;抗战时期,全民抗战同仇敌汽。这种变化体现出近代中国()A.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B.革命力量逐渐壮大C.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答案】C【解析】甲午战后到五四运动再到抗战时期,呼吁救亡图存的群体越来越大,逐渐扩大到全民族,这体现了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无关,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不属于革命力量范畴,排除B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与材料中强调救亡图存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统计表,它反映了北宋()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废除C.工商业有了较快发展 D.海外贸易成为财政支柱【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北宋时期,农业税收入呈下降趋势,而非农业税收入增长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非农业税收入增长较快,C项正确;农业税收入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北宋时期农业生产的削弱,并且,北宋时期的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被“废除”,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述及了“农业税”与“非农业税”,并没有述及“海外贸易”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6.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先后历经5次调整。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每月800元,此后分别调至每月1600元、2000元、3500元,至2018年调至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些变化表明A.个税征收呈下降的趋势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居民贫富差距基本消除【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以及增设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反映了我国个税征收制度不断完善,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个税征收制度的完善,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排除C项;“基本消除”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韩非子·有度》材料二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结合所学分析法家思想主张更符合战国时期统治阶级需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斯宾格勒关于法律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答案】(1)差异: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用法来管理国家(如答法家认为法律是决定国家强盛与否的关键也可);儒家认为应用礼来治理社会。原因:①儒家的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并且难以落到实处。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如果回答法家思想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也可)(2)局限: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如答“直到20世纪,黑人、妇女和原住民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也可)【解析】【小问1详解】差异:据材料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得出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用法来管理国家;据材料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得出儒家认为应用礼来治理社会。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小问2详解】局限:根据材料二“法律……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可得出,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直到20世纪,黑人、妇女和原住民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18.“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历代的茶叶贸易可以折射出中国商业政策的发展概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茶叶征收税赋和实行专卖政策从唐朝开始,茶税起初只就产地及通过商人征收,其后到文宗(公元826—840年)时,根据盐铁使王涯的建议,实行专卖,其办法是“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即实行“官种、官制、官销”制度。唐代对于茶的走私,打击十分严厉,不仅组织了缉私队伍,而且规定如贩茶叶3次,总数累计超过300斤者即处死刑。——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材料二在贸易与流通领域,宋代的茶叶流通专业化市场大量形成,并在行业规范建设方面日趋完善,专门从事茶叶收购和精加工及转卖流通的茶行商号、专业化手工作坊、茶厂、贸易市场等遍布各大中城市,茶楼、茶肆等休闲消费的经营场所大量出现,成为一个城镇、地区繁华与否及开放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周晓景、黄为《中华茶事:茶与社会民生》材料三在中国近代史上,茶叶贸易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如清同治六年(1867)福州口岸出口额为20759941元,其中茶叶出口额总计19080665元,包括红茶18974667元,绿茶105998元,占出口总额的91.9%。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鸦片与茶叶的战争,中国近代茶业的兴衰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周晓景、黄为《中华茶事:茶与社会民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政府的茶叶贸易政策,结合所学,分析唐代茶叶海上贸易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茶叶贸易较之唐朝的发展之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鸦片与茶叶的战争”?【答案】(1)政策:茶叶专卖政策;严厉打击私贩茶叶的行为。(任答一点)影响:对唐:增加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外国: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对区域:促进了区域间经、文化的交流互鉴。(任答二点)(2)发展:茶叶贸易专业化市场大量形成;茶叶贸易行业规范日益完善;茶叶贸易范围场所更为广泛;茶叶消费推动城镇、地区发展。(任答二点)(3)理解:茶叶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和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18世纪后期,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对华贩卖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林则徐“虎门硝烟”成为中英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解析】小问1详解】政策:据材料一“实行专卖……即实行‘官种、官制、官销’制度”得出茶叶专卖政策;据材料一“唐代对于茶的走私,打击十分严厉……即处死刑”得出严厉打击私贩茶叶的行为。影响:根据材料一“唐代对于茶的走私,打击十分严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茶叶贸易增加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外国来说,随着茶叶的输入,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对区域来说,促进了区域间经、文化的交流互鉴。【小问2详解】发展:据材料二“宋代的茶叶流通专业化市场大量形成”得出茶叶贸易专业化市场大量形成;据材料二“并在行业规范建设方面日趋完善”得出茶叶贸易行业规范日益完善;据材料二“专门从事茶叶收购……遍布各大中城市”得出茶叶贸易范围场所更为广泛;据材料二“茶楼、茶肆等休闲消费的经营场所大量出现……重要标志”得出茶叶消费推动城镇、地区发展。小问3详解】理解:据材料三“茶叶贸易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占出口总额的91.9%”结合所学得出茶叶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和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根据材料三“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鸦片与茶叶的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后期,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对华贩卖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虎门硝烟”成为中英鸦片战争的导火索。19.阅凌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中国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求远大过于供,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白银货币的扩展,官可以买得,学可以进得,徭役可以代得,有了罪过也可以通过纳银顶罪。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材料二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货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摘编自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作用。(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白银大量流入后欧洲社会发生的变化。【答案】(1)历史作用:使中国市场变得活跃,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改变了明代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推动明代赋税制度的改革。(2)变化: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竞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资本;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念,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引起了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作用:根据材料“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得出使中国市场变得活跃,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中国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求远大过于供,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得出推动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得出改变了明代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明代赋税制度的改革。【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得出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竞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资本;根据材料“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货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得出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念,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引起了价格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朝代地方政府秦郡、县汉州、郡、县(国)唐道、州、县宋路、州(府)、县元省、路、府(州)、县明三司、府(州)、县清省、府(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