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沧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生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中有各种营养物质以及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B.内环境稳态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C.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共同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D.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是由于人体的调节功能出现了障碍【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各种营养物质以及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需要经内环境进行运输,因此内环境中有各种营养物质以及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A正确;B、内环境稳态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中,B正确;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C正确;D、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调节功能出现了障碍,都可能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D错误故选D。2.下图为神经元之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属于该神经元的树突B.④中含有神经递质,由③形成C.④以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D.神经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后即被降解【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①处应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A错误;B、③为线粒体,主要功能是为细胞供能,④(突触小泡)不是由线粒体形成的,B错误;C、突触小泡以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C正确;D、神经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后,可能会被降解,也可能会被回收,D错误。故选C。3.下列有关人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学习和记忆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B.言语区位于大脑左半球,逻辑思维则主要由右半球负责C.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与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大小相关D.大脑具有丰富的沟回,使其在有限的体积下具有更大的表面积【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人脑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学习和记忆需要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A正确;B、逻辑思维主要由左半球负责,B错误;C、躯体运动越精细,在大脑皮层的运动代表区范围越大,C正确;D、大脑具有丰富的沟回,复杂的沟回使大脑在有限的体积下具有更大的表面积,D正确。故选B。4.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唐朝医学家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里对糖尿病(消渴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二吃食多,三数小便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糖尿病常见病因之一是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发生障碍B.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C.“吃食多”的原因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D.“数小便”的原因是血糖升高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答案】D【解析】【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详解】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糖尿病的常见病因之一,A正确;B、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细胞中合成(肝、肌)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非糖物质,B正确;C、“吃食多”的原因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患者总感觉饥饿而多食,C正确;D、“数小便”的原因是尿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增多,D错误。故选D。5.疫苗在许多疾病的预防上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在营养成分齐全的培养基中人工培养病毒用于制备疫苗B.为保证安全,病毒必须完全灭活才可用于制备疫苗C.接种疫苗可通过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来预防疾病D.接种疫苗后,对相应病原体可终身免疫而不再患病【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培养病毒需先培养其宿主细胞,病毒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中增殖,A错误;B、制备疫苗可用灭活病毒,也可用减毒病毒,B错误;C、接种疫苗可通过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而能起到预防某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C正确;D、接种疫苗后,对相应病原体不一定能够终身免疫而不再患病,D错误。故选C。6.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GR24是人工合成的独角金内酯类似物。科研人员为研究GR24对拟南芥侧枝的影响,选择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和一种突变型拟南芥植株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GR24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作用效果不如独脚金内酯稳定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拟南芥种类和施加的GR24浓度C.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独角金内酯的作用是抑制植物侧枝的形成D.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突变型拟南芥体内可能缺少识别GR24的受体【答案】A【解析】【分析】1、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2、根据柱形图分析可知:随着GR24浓度的递增,突变体植株的侧枝数目的平均值几乎不变,说明GR24对突变体植株侧枝的产生几乎无影响,进而可推测突变体拟南芥可能存在独脚金内酯受体合成缺陷。随着GR24浓度的递增,野生型植株的侧枝数目的平均值逐渐减小,说明GR24可促进野生型侧芽部位生长素的积累,从而抑制野生型植株侧枝的产生。【详解】A、GR24属于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作用效果通常比植物激素稳定,A错误;B、实验目的为研究GR24对拟南芥侧枝的影响,选择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和一种突变型拟南芥植株进行了相关实验;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拟南芥种类和施加的GR24浓度,B正确;C、实验结果显示,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拟南芥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因此可推知独角金内酯能抑制侧枝形成,C正确;D、实验结果显示,GR24对突变型拟南芥基本没有影响,而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因此该突变体可能缺少识别GR24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故选A。7.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生长时,植物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都是重力影响的结果B.日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调节,本质上是对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调控C.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各个部位,接受光信号后可将信息传递到细胞核内D.温度会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开花结果等生命活动以及植物分布的地域性【答案】A【解析】【分析】光敏色素的调节过程为:光信号→细胞感受光信号→光敏色素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转导→细胞核接受信号→调控特定基因表达→产生特定物质→产生生物学效应。【详解】A、正常生长时,植物根向下生长主要受重力因素的影响,茎向上生长除受重力影响外,还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B、日照时间变化等环境因素通过影响植物的代谢进而影响植物开花,而植物代谢的调节本质上是由基因来调控的,B正确;C、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各个部位,接受光信号后可经信息传递系统将信息传递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C正确;D、温度可影响植物的种子萌发、开花结果等生命活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温度决定的,D正确。故选A。8.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规格为25×16)如下图所示,一个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需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计数前应先盖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C.上述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为1.5×1011个/LD.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答案】D【解析】【分析】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解】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个体较小,因而需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A正确;B、计数前应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B正确;C、该计数板的计数室为25×16的规格,应取四角和正中间(共5个)中方格进行计数,则该计数室的酵母菌数量是(5+6+6+6+7)÷5×25=150个,一个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再结合题中样液稀释100倍,可计算1L样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则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是150÷(0.1×10-3)×100×103=1.5×1011个/L,C正确;D、培养过程中,营养物质和空间有限,酵母菌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D错误。故选D。9.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的是()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以及其中的优势种B.地形与湿度导致的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C.某种动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迁入率D.不同物种之间形成种间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2、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详解】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以及其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不符合题意,A错误;B、地形与湿度导致的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不符合题意,B错误;C、迁入率为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符合题意,C正确;D、不同物种之间形成的种间关系也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10.下列有关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小动物都是分解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统计个体很小、数量较多小动物数量时可采取记名计算法C.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利用了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D.吸虫器可用于捕捉隐藏在土壤中体型较大的小动物【答案】C【解析】【分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详解】A、土壤小动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也有消费者,A错误;B、统计个体很小、数量较多的小动物数量时,可采取目测估计法,B错误;C、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利用了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C正确;D、吸虫器可用于捕捉隐藏在土壤中体型较小的小动物,D错误。故选C。11.下列关于群落类型以及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类型受水分影响很大,荒漠、草原、森林的降水量依次增加B.如果时间足够长,荒漠和草原终将演替为森林C.荒漠中生活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耐早的特性D.群落的演替方向一般都是从结构简单到复杂【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详解】A、水分对群落类型影响很大,荒漠、草原、森林对水的需求量依次增加,因而它们所处区域的降水量依次增加,A正确;B、即使时间足够长,若水分等环境条件不合适,荒漠和草原也不会演替为森林,B错误;C、根据适应性的形成原理可推测,荒漠中降水稀少,因此动物和植物都具有耐旱的特性,否则将会被淘汰,C正确;D、群落的演替方向一般都是从结构简单到复杂,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D正确。故选B。1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B.E占据了两个不同营养级C.消耗等量B的情况下,E捕食C比捕食D可获得更多能量D.能量沿食物链或食物网单向流动,不可逆转【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详解】A、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B→D→E、B→C→E、B→A→C→E,A正确;B、E占据了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B正确;C、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B→D→E、B→C→E、B→A→C→E;E捕食C比捕食D所处营养级高,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消耗等量B的情况下,捕食D获得的能量更多,C错误;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沿食物链或食物网是单向流动的,不可逆转,D正确。故选C。13.松毛虫主要啃食松类、柏类、杉类等树种的茎叶,可通过在树干涂抹除虫菊酯类药物或设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鸟等方法进行防治。下图为能量流经松毛虫的示意图,A~F代表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为松毛虫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总能量是C+DC.涂抹除虫菊酯类药物属于化学防治D.招引益鸟等生物防治方法通常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A表示松毛虫的同化量,B表示用于松毛虫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松毛虫的粪便量;D表示松毛虫流向分解者的能量,E表示杜鹃的同化量,F表示杜鹃的粪便量,其中的能量属于松毛虫的同化量。【详解】A、图中A代表松毛虫的同化量,B代表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正确;B、C代表松毛虫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图中松毛虫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D+F,B错误;C、涂抹除虫菊酯类药物是利用化学物质杀死害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C正确;D、招引益鸟等生物防治方法通常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为招引益鸟增加了物种丰富度,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故选B。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4.人体在剧烈运动过程中,细胞内产生的CO2增多,会引起机体支气管收缩、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呼吸加深,其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O2可作为体液因子调节机体的呼吸B.神经系统存在感受H+浓度变化的相关感受器C.自主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支气管的收缩与扩张来参与呼吸调节D.剧烈运动时,机体进行无氧呼吸导致CO2增多【答案】ABC【解析】【分析】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呼吸中枢,刺激呼吸肌,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详解】A、细胞内产生的CO2会进入血浆等细胞外液中,作为体液因子调节机体的呼吸,A正确;B、结合图示可知,H+浓度增加会导致神经系统中外周及延髓化学感受器兴奋,进而引起相应的变化,B正确;C、自主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支气管的收缩与扩张,进而实现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C正确;D、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D错误。故选ABC。15.下图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B.④为辅助性T细胞,其产生的抗体③与抗原①可发生特异性结合C.⑥为浆细胞,在识别抗原并接受细胞因子后可分泌抗体抑制病原体增殖D.⑦和⑨均为记忆细胞,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可迅速发生免疫反应【答案】AD【解析】【分析】吞噬细胞的功能: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物;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分泌细胞因子;浆细胞的功能:分泌抗体;B淋巴细胞的功能: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功能:增殖分化为相应的细胞,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处理、呈递抗原,A正确;B、④为辅助性T细胞,③并非抗体,且辅助性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C、⑥为浆细胞,识别抗原并接受细胞因子的是B细胞,C错误;D、⑦和⑨分别为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可迅速发生免疫反应,D正确。故选AD。16.下图为某种群迁入新环境后λ(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b时期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由于该种群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较差B.b~e时期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e时期达到K值C.图示时间内,c点为该种群数量最小的时刻D.d时刻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答案】ACD【解析】【分析】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详解】A、a~b时期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由于种群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较差,A正确;B、b~c时期λ小于1,种群数量仍在下降,并非呈“S”形增长,d~e时期λ大于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错误;C、c点前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c点后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大,因此c点为该种群数量最小的时刻,C正确;D、d~e时期种群数量增长,可推知d时刻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正确。故选ACD。17.下图中①~⑩代表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元素流动的过程,A~C代表各种生物成分,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A、B、C等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碳元素可在该生态系统内的各成分之间实现循环C.若②=①+④+⑩,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处于平衡状态D.①②④⑩过程中碳元素存在形式为CO2,⑦⑧⑨过程中为含碳有机物【答案】C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等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一般不能在某个生态系统内部实现循环,只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实现循环,B错误;C、②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CO2量,若等于总的CO2排放量(①+④+⑩),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处于平衡状态,C正确;D、①②④⑩过程碳元素的存在形式为CO2,③⑤⑥⑦⑧⑨为含碳有机物,即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的,D正确。故选CD。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蛙在繁殖季节求偶时发出的叫声属于行为信息B.甲状腺激素调节蛙的变态发育属于化学信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一定是由生物发出的D.信息传递既可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又能调节种间关系【答案】AB【解析】【分析】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详解】A、蛙在繁殖季节求偶时发出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B、激素调节的是个体生命活动,而非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B错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一定是由生物发出的,也可以由无机环境产生,C正确;D、信息传递既可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又能调节种间关系,D正确。故选AB。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19.下图1表示人体内环境和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过程,图2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由__________(填图1所示文字或序号)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其中__________(填序号)为血浆,其与其他细胞外液在成分及含量上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2)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___。除渗透压外,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还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3)若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很可能是图2中__________的功能异常;若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则很可能是图2中__________的重吸收功能异常。【答案】(1)①.①②③②.①③.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2)①.Na+和Cl-②.温度③.酸碱度(3)①.肾小球②.肾小管【解析】【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小问1详解】由图1中①②③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可判断:①为血浆、②为淋巴液、③为组织液,三者构成了人体内环境。与其他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含量相比,①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小问2详解】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其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其中90%以上来源于Na+和Cl-。除渗透压外,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还包括温度和酸碱度,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理化性质和化学组成成分的稳定。【小问3详解】血液流经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时,会通过滤过作用形成原尿,水、无机盐、代谢废物及葡萄糖等成分会进入原尿,而血浆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原尿,若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很可能是肾小球处功能异常;原尿中的葡萄糖经肾小管重吸收回到血液中,因此若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则很可能是肾小管功能异常。20.类风湿性关节炎(RA)常由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所致。糖皮质激素(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正常机体调节GC的分泌途径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1)从免疫的角度来看,RA属于__________病,其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细胞错误地攻击了正常的关节组织细胞导致的。若机体免疫系统正常,其应能发挥__________这三大功能。(2)图示GC分泌的调节过程中存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前者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后者对机体维持稳态有重要意义。RA患者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长期使用GC,原因是_________。(3)研究人员为探究从中药中提取的姜黄素对RA是否具有治疗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将其补充完整:①取_____的小鼠多只,平均分为两组。②实验组:注射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给予同样的饲料喂养15天。检测各组小鼠的RA症状是否减轻。【答案】(1)①.自身免疫②.细胞毒性T③.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2)①.分级调节②.(负)反馈调节③.不能④.RA患者长期使用GC,GC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萎缩、分泌功能减退(3)①.性别、年龄、体重相同,患RA②.适量的姜黄素③.等量的生理盐水(或等量溶解姜黄素的溶剂)【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还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RA是由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损伤,属于自身免疫病,发病原因可能是细胞毒性T细胞错误地攻击了正常的关节组织细胞。若机体免疫系统正常,应能发挥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下丘脑可产生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GC分泌,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GC含量增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RA患者不能长期使用GC,原因是GC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萎缩、分泌功能减退。【小问3详解】探究姜黄素对RA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实验自变量是有无姜黄素,因变量是对RA的疗效,其他变量属于无关变量。故应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相同且患RA的小鼠为实验材料,实验组注射适量的姜黄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或等量溶解姜黄素的溶剂。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给予同样的饲料喂养15天,检测各组小鼠的RA症状是否减轻。21.下图1为某个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①~⑤代表相应结构,a~e为神经元上的某点。图2为将某种神经元置于不同溶液中测得的电位变化情况,其中甲置于正常组织液中。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的反射弧中共有__________个神经元,①③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若c点产生动作电位,则__________点一定能产生动作电位。(2)图2结果是将电表的两个微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__________侧所测得。甲图中电位由-70变为+50主要是由于细胞发生了__________,出现乙图的结果可能是由于神经纤维所处溶液中__________(填“Na+”或“K+”)浓度较低所致,丙图__________(填“形成”或“未形成”)动作电位,依据是__________。【答案】(1)①.3②.感受器、神经中枢③.d(2)①.内侧与外(或两)②.Na+内流③.K+④.未形成⑤.电位相对值的峰值小于0,没有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解析】【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由图可知:①是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②是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③是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④是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⑤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小问1详解】由图1中胞体数目可判断,该反射弧中共有3个神经元。根据图中突触位置可判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由①依次传递到⑤,因此①为感受器、③为神经中枢。若图中c点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则a、b点不会兴奋,d点一定能产生动作电位,若该神经元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则e点会产生动作电位,但若该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e点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小问2详解】图2结果是将电表的两个微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与外侧所测得。甲图中电位由-70变为+50是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过程,主要由Na+内流所致。乙图中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可能是由于神经纤维所处溶液中K+浓度较低,K+外流过多所致。丙图电位相对值的峰值小于0,没有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2.为保护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梅花鹿,研究人员根据其食性将该森林中的灌草层植物分为嫩枝叶、禾莎草、杂草类和蕨类四大类,并调查了四类植物在郁闭林和开阔地两个生境中的生物积累量,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保护梅花鹿可先对其生态位进行调查,比如它的____________(答出2点)等。保护梅花鹿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__。(2)森林中既有高大的乔木,又有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植物的根系也会有分层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等。(3)调查杂草类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数量,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