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_第1页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_第2页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_第3页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_第4页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姓名高海水学号10200201020073专业教育史年级2011院、所教育学部年月日2012.06.12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分值)得分ABCD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20-1615-1110-65-0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20-1615-1110-65-0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20-1615-1110-65-0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20-1615-1110-65-0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20-1615-1110-65-0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总分: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高海水摘要:几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和希腊几乎是同时产生了两位对后世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个性的闪光,更多的来自东西方古代文明的沉淀,对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身上,有“智者所见略同”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相异之点。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东西中国文字出现较早,及至春秋时期已完整地保存了周代的礼乐制度,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籍,而孔子所生活的鲁国,许多集中了全国思想文化之精髓,汇聚了许多名噪一时的文化人物,成为当时东方文化中心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中,孔子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熏陶。七岁已懂洒扫、应对之礼,并开始学习“六艺”之教;十五岁,已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篇》,北京:中华书局《论语·为政篇》,北京:中华书局,1980。东西方文明的进程并不是并驾齐驱的,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直至公元前7世纪前后,古希腊才出现了学校,这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在苏格拉底所处时代,仅仅有一些初等学校,它以教授体操和音乐为主要学习内容,发展还不尽完善。而初等学校以上是纯军事操练的体育馆,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的中、高等学校此时尚未出现。直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一批智者从希腊各地先后来到雅典,给予雅典高等教育以有力的推动,使雅典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智者之一的苏格拉底,在缺乏成文教本的物质条件下,以头脑作为知识的载体,以口舌作为传授知识的媒介。而学习者在无书可读,无典可依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聆听演讲、辩论来获取知识。但同时这种知识的方法,又给了学生更多的思想自由,有利于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另立新说,也有利于推动学术的发展。孔子与苏格拉底不仅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伟大教育家,更是著名的哲人,以致被尊称为“圣贤”。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芦笙: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J],《学术探讨》,2007(3).143。二、哲学基础孔子与苏格拉底均都以“人事”作为其哲学研究的对象,着眼于现实生活、来寻求人生的最高准则。孔子对“人事”问题极为关注,在孔子看来,同鬼神相比,首先应先关心人。他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篇》,北京:中华书局,,1980。。与动物相比,也更应先关心人,《论语》里记载有这么一段话:“厩焚,曰:‘伤人乎?’不问马”;同天命相比,人力更为重要。他曾说桓公对待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暗示齐桓公称霸诸侯,不是天意,而是依靠管仲的力量,反映出他历史观中排除天命的唯物因素。而且《论语·先进篇》,北京:中华书局,,1980。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认识你自己”的道德格言,改变了以往古希腊哲学在自然界中探讨世界终极问题的传统,提出应从人的内心来寻求终极问题的答案。在他看来,思考世界本原、万物本性等问题的人是“愚蠢”的,哲学确定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事”,即人的伦理道德。苏格拉底还从“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这个前提出发,推导出一个著名原理——“美德即知识”。因此从他开始,古希腊哲学就逐渐远离自然界,而向人文主义哲学转变了。[2][2]罗素,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8。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作为他们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始终贯穿其中,他们哲学思想的异同导致他们在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认识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三、教育目的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深信人接受教育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深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意思是说,人们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的不同,便渐渐相差很远了,从而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的基础之上,极力把教育向平民推广,同时他也意识到人的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苏格拉底也同样承认人天生有区别,但教育可以使所有人都得到改进,人人都必须受教育。“我看在所有其他方面,人和人之间也都同样天生就有不同,而且也都可以通过勤奋努力而得到很多改进,因此很显然,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就必须勤学苦练才行。”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16页。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提出的“智德统一”的观点。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及“德行可教”的主张。虽然“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16页。孔子和苏格拉底都以培养治国人才作为教育目的。子夏所说“学而优则仕”,如实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及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做官食禄推行仁道的君子,实质上即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官吏。孔子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自己;第二,“君子”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即有治国安民之术,第一讲的是“道”,第二讲的是“才”。孔子要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孔子把“君子”当作理想的培养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现实目的则是培养治术之才。“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思想,他把教育看作是政治得力的臂膀,把教育当作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主要工具,视教育为人类生活的决定因素,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3][3]《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1985年版。“学而优则仕”不仅是中国先秦时代的特产,也是苏格拉底育人的目的。苏格拉底是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他不满意稚典城邦的极端民主,特别是用抽签的办法选举官吏。他认为人们应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苏格拉底一生只有一次参加政治活动,其余全部时间致力于哲学和教育事业。他认为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治国人才,比他一个人从政重要得多。他斌予自己的使命就是研究使有才能的人当权。他在答复智者安提丰时说:“是我一个人独自参预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要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来参预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从而反映了其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教育也是政治。育人也是从政,而且是更重要的从政。罗家说,色诺芬“叙述过苏格拉底是怎样不断地在研究使有才能的人能够当权的问题。”这正是苏格拉底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4][4]张瑞玲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他们均致力于教育为政治服务,以实现其政治理想。四、教育内容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争于气力”的“武”教地位日渐下降,而随着知识的下移,“文”教已处于主导地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作为孔子教授的内容之一,排在首位,可见孔子对它的重视程度,然而,从重武到重文的转变是个渐进的过程,孔子在教育活动中并没有排斥军事、体育,相反,孔子很注重军事、体育训练,六艺之中,“礼、乐、射、御、书、术”中的“射御”两艺皆与此有关。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也是以“文”学为主。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前,雅典教育中的武士教育、体操训练和军事训练占主导地位。后来随着一批智者的到来,雅典的教育出现了从“武”学到“文”学的转变。到苏格拉底时代,“文”学已成为教育的中心,苏格拉底在主张学习一点有关天文学、数学、几何的日用知识的同时,又反复倡导雅典人要重视体育锻炼。他认为没有健全体魄的人,学习文化也不可能学好,更谈不到保卫城邦。此外,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教育内容上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很重视德育。在孔子的教授内容:文、行、忠、信之中“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之内。孔子的德育标准即他所谓的贤人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志于道,就是处处都要坚持道,所谓道指两个方面:一是忠,二是怒。据于德,就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上的道德准则,德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孝、悌、忠信等品德上。依于仁,“仁”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中心,孔子解释“仁”为“爱人”。[5][5]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德育也是苏格拉底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苏格拉底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而提出来的。但因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苏格拉底所提出来的德育内容与孔子也不同。苏格拉底的德育内容多从“认识自己”这个角度出发,其基本命题有三:“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自制即美行”。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等于智慧,热爱并努力地追求智慧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品质,因此,热爱知识就成为一个人是否具有优良品质的标志。此外,他认为正义就是做法律吩咐的事,把那些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人,定义为正义的人。苏格拉底还认为,“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认为不能自制的人,就很难把“善”作为追求的目标,任何希望有高尚成就的人,都应把自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五、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是由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以启发式教学法著称于世。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是相对立的。在中外教育史上,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他提倡启发式教学至少要比苏格拉底早半个世纪。他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是一个主动思考、领悟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比如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何谓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子路问:“如此而已吗?”孔子答道:“修已以安人。”当子路再次追问,孔子则说:“修己以安百姓。”接着他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连尧舜都难以做到啊!”(《论语·宪问》)。子路三问,孔子三答,针对学生的提问,适时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地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揭示了教与学的对立统一问题,符合教育规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孔子处理得恰到好处,收放自如。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也主要是启发式教学法。他认为真理是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既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为此,他在教学中,常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识加以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就用暗示性的提问适时引导,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苏格拉底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产婆术”,即像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一样,他能用辩论的方法帮助别人获得真理。这种方法主要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苏格拉底经常以无知的面目向人请教,通过巧妙的诘问,使学生发现自己思维的混乱和认识上的矛盾,迫使学生产生努力求知的愿望。第二步是助产术。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认识,得到真理性的结论。苏格拉底称自己的这种方法,“最妙之处是检验青年人的心灵,看其中产生的是幻想错觉还是真知灼见。”他说:“和我来往的人虽不能从我这里直接学到什么知识,但却能在他们自己的心灵中产生许多优秀的思想。”从柏拉图的《美诺篇》中记载的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美德的问题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载的他与欧谛德谟有关正义的对话中,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成功运用。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如此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他们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人的心理或认识的见解紧密相联的。他们通常把这种方法运用于道德的教诲之中。今天,启发式教学仍是一种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追根溯源,自然要归功于东、西方这两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