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人文区位与区域发展_第1页
专题九 人文区位与区域发展_第2页
专题九 人文区位与区域发展_第3页
专题九 人文区位与区域发展_第4页
专题九 人文区位与区域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二

核心专题突破专题九

人文区位与区域发展备考方向体系构建核心主题探究限时训练专题九

人文区位与区域发展备考方向

人文区位分析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可以说是高考永恒的焦点和超高频考点。人口历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尤其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日趋严重,呈复杂化、多样化,是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所以在高考中是避不开的一个点,由此可见他的重要程度。历年来考查形式多为图文结合形式来表现某种人口现象,重在考查学生看图识图能力和对人口模块知识点概念的理解。乡村和城镇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向好发展,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地理考题也会联系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因此历年来各省高考乡村和城镇都是考查的重点。这部分与生活相关,需要考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作答,不要死搬知识理论。交通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考查方向是和区域的整体发展结合在一起。区域发展需要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所以该部分也会和前面的所有知识点进行结合,因此该部分的题型综合性也非常强。考生需要提升知识点的综合联系,熟练运用。专题九

人文区位与区域发展体系构建专题九

人文区位与区域发展核心主题探究&1&

人口与区域发展核心知识1.知识体系2.人口数量变化3.人口迁移4.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1)老龄化(2)文化结构(3)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的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人口问题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5.我国的人口政策考向示例例1

(2023全国甲)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1)~(2)题。(1)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有(

)

A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根据材料“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可推测出,随着蒸汽机的使用,工业快速发展,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故①正确,②错误;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革新,蒸汽机的出现使船舶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内河航运迅速发展,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是在内燃机出现之后,故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2)1870年后,美国用水来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

CA.河流水比例上升

B.河流水用量减少

C.地下水比例上升

D.地下水用量最多【解析】1870年后,随着人口大规模西移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美国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地下水比例上升,C正确;由材料“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可知,河流水比例下降,故A错误;比例下降不代表用水量下降,地下水使用量相对有限,其比例上升并不表示用量最多,故B、D错误。故选C。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自然资源。2.人文因素:经济、科技、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注意:自然因素是客观的稳定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制约性渐趋弱化;人文因素是动态变化的因素,尤其是经济、交通、科技等因素起决定作用。例2

(2023山东)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右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1)~(3)题。(1)下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A.①B.②C.③D.④【解析】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不符题意,B错误;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不符题意,C、D错误。故选A。(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C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解析】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迁移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B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解析】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例3

(2023海南)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右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

B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解析】对比2003—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结合图中比例尺判断,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时间跨度相同,因此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大于中部,A错误,B正确;中部人口重心向东北移动,C错误;西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D错误。故选B。(2)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

C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解析】中部地区人口外流会影响中部地区人口重心,A不符合题意;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都会影响中部地区人口迁移方向,从而影响中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B、D不符合题意;中部地区跨境贸易是经济活动,一般不会引起人口迁移,C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训练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员。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迁入,对区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右图反映2000—2015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代表省区高技能人才迁移率(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据此完成1~2题。1.2000—2015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代表省区高技能人才迁移(

)

CA.东部净迁入并逐渐增强

B.中部人才迁出趋势增强C.西部迁移率的变幅最大

D.在总体上呈现集聚趋势【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为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从图中可知,东部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为高技能人才迁入地区并呈减弱趋势;中部的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为人才迁出地并呈减少趋势;西部内蒙古、重庆、西藏、新疆高技能人才从迁出转为迁入,在总体上呈现分散趋势。故选C。2.2000—2015年高技能人才迁移的趋势表明(

)

D①东部地区的科技类企业减少

②西部逐渐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③东、中、西部协调程度提高

④西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读图可知,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高技术人才在区域间流动,利于东、中、西部协调程度提高,西部地区高技能人才迁入率不断提升,可能是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③④正确。故选D。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人口和劳动力从低流动性向高流动性的快速转变,目前已迅速完成从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的转变。当前,由于人口向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群高度聚集,县域人口外流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在县域空间内,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农民家庭“城乡两栖”模式亦十分普遍。右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县域人口流入、流出和净流动规模。据此完成3~5题。3.推测2000年以来我国跨县流出人口的流动原因主要是(

)

AA.务工经商

B.交通便利

C.家庭团聚

D.教育投入【解析】自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差异,县域人口流动原因构成日趋多元化,通常,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年轻人口为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纷纷到经济收入较高的县域发展,这部分人口多以务工经商为主。故选A。4.与县域流入人口相比,2000年以来我国县域流出人口增长较快,说明我国县域(

)

CA.人口规模较大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经济发展落后

D.环境污染严重【解析】读图可知,2000年以来我国县域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均呈增长趋势,但县域流出人口增长更快,说明了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县域大量人口尤其年轻人到经济发达县域发展。故选C。5.针对当前我国县域人口流动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是(

)

D①立足县域自身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条件,发展好现有特色产业

②积极推动撤县并县调整方案实施,提高县域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③加快推进县域内农村人口迁往县城,从根本上提高人口城镇化率

④提高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县域人口拉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性增强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和大城市集聚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县域人口外流不可避免,造成了县域人口流失问题。因此,我国县域应遵循顺应人口流动发展规律和趋势,做好统筹平衡。一方面,立足县域自身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条件,发展好现有特色产业,并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域建设。同时,进一步提高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实现城镇化率和市民化率指标相统一,全面提升县域的人口拉力。故选D。

智慧养老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出行能力逐渐下降,与养老设施的距离会成为老年人选择养老设施的重要因素,可达性高低代表享受到的养老服务能力强弱。图1为2020年武汉市各圈层养老设施空间分布情况,图2示意2020年武汉市各圈层不同可达性等级下养老设施数量统计。据此完成6~8题。6.据图1信息可以分析该区域(

)

BA.医疗服务水平

B.老龄化程度

C.人口密度

D.环境质量指数【解析】图1为2020年武汉市各圈层养老设施空间分布情况,根据养老设施的多少可以分析该区域老龄人口的比重,从而知道老龄化的程度,B正确;无法根据养老设施的布局来分析医疗服务水平、人口密度、环境质量指数,A、C、D错误。故选B。7.下列影响养老设施可达性的因素有(

)

D①养老设施区域供给数量

②养老设施空间分布供需匹配

③区域范围内设施品质差异

④老年人使用养老设施的意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由材料可知,与养老设施的距离会成为老年人选择养老设施的重要因素,可达性高低代表享受到的养老服务能力强弱。读图可知,中心城区的可达性最高,外围城市最低,但外围养老设施数量最多,故养老设施区域供给数量对可达性影响小,①错误;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对养老设施的需求量大,且市中心距养老设施距离近,故养老设施空间分布供需匹配度越高,可达性越高,②正确;区域范围内设施品质差异较小,故不是影响可达性的因素,③错误;老年人使用养老设施的意愿,决定老人是否愿意去养老设施,故而影响可达性,④正确。故选D。8.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

)

AA.为养老设施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B.实时提供老年人口的增减状况C.随时监控老人户外活动的位置

D.提供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解析】由材料可知,智慧养老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统化配置,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分析处理信息的地理信息技术,故可以为养老设施规划布局提供依据,A正确;老年人口的增减状况不能实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获取,B错误;GPS可以随时监控老人户外活动的位置,但不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C错误;无法提供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D错误。故选A。&2&

城乡与区域发展核心知识1.知识体系2.城市区位因素思维拓展:城市区位分析思路1.城市刚诞生时,是什么原因把它吸引到一定的地点的。2.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从而找出这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3.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影响因素可能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3.城市空间结构4.乡村空间结构思维拓展: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5.城镇化及影响(1)城镇化(2)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7.大都市的功能与辐射带动作用(1)大都市的基本功能①经济增长功能②集聚扩散功能③辐射带动功能④协同创新功能⑤综合服务功能(2)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上海为例①产业带动功能:上海为核心,形成了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电子、医药等庞大产业集群,不仅生产规模庞大,而且表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②都市核心功能:强力拉动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而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都有着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③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长江流域门户,拥有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心城区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④金融服务功能: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我国三大股票交易中心之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⑤科技研发创新功能: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思维拓展:

影响辐射能力的因素:城市规模与等级越高,位置越优越,交通运输越发达,辐射能力越强;城市腹地越大,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3)大都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路径①人口流动大都市的工资高,就业机会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条件好,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报酬存在明显差异,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②产业转移与扩散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产业转移与扩散是沿经济梯度有序进行的,即产业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逐级转移,产业扩散加强了大都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区域空间格局不断向外围地区延伸。③交通设施的完善区域交通网络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与扩散提供了转移路径,也提高了各地区的可达性水平,扩大了区域之间的关联半径,使得区域之间人口流动、知识共享、技术交流、创新协同的频率大大提高。考向示例例1

(2023山东)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1)~(3)题。(1)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C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解析】由材料可知,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分布位置,C正确;风向、地形、河流对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2)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是因为(

)

C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解析】南岸煤炭开采时间长,环境污染更严重,A错误;城区煤炭资源枯竭不利于南岸城市发展,B错误;读图可知,北岸为丘陵,受地形限制,发展空间狭小,C正确;作为工业基地,资源分布会影响城市布局,但不会成为影响城市发展重心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3)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C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解析】抚顺市城市形态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由图可知,东侧为水库,不适宜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北部海拔高,发展条件不好,不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错误;抚顺市西侧临近沈阳市,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C正确。故选C。城市的地域形态类型团块状条带状和放射状组团式影响因素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强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特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城市由几片区组成,每个片区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优点便于集中设置完善的基础设施,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生产、生活上分散,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便于城市扩大规模不足环境污染相对集中,不利于扩建城市交通集中于少数几个方向,运距较大;各部分联系不便;建设投资大用地分散,各片区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条带状:兰州放射状:延安重庆续表例2

(2023广东)右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1)~(2)题。(1)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D【解析】由图可知,阶段Ⅰ向阶段Ⅱ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2)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B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解析】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Ⅰ,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故选B。例3

(2023湖北)“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右图示意该模式中“产、村、景”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读图,完成(1)~(3)题。(1)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

)

A.人口规模

B.基础设施

C.生产水平

D.资源禀赋D【解析】据材料,“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依托乡村的资源禀赋,以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实现乡村振兴。由此可知,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禀赋,D正确;人口规模、基础设施、生产水平不是其发展的基础,A、B、C错误。故选D。(2)“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

)

AA.乡村旅游开发

B.生态环境建设

C.农副产品加工

D.电子商务推广【解析】读图可知,“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乡村营造乡土景观、提供空间资源,协调乡村产业结构,提供特色景观资源,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故“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乡村旅游开发,实现“产、村、景”各要素融合,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A正确;生态环境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只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B、C错误;电子商务推广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D错误。故选A。(3)该模式的特色在于(

)

CA.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B.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C.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D.协调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衡发展【解析】该模式的特色在于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C正确;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属于传统的发展模式特征,A、B错误;该发展模式强调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不完全是均衡发展,D错误。故选C。1.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若产城发展不协调就容易出现:城市建设过快,产业发展跟不上,造成虚假城市化、城市空心化;城市建设过慢,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造成滞后城市化,各项基础设施等配套不足。2.“产—景—村”融合:是以农业、农村及农民为基本依托,通过新技术、新平台及新模式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强调由乡村产业、乡村景观等若干乡村空间基本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作用的生产生活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乡村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例4

(2023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各种要素的集聚来促进郊区发展。1978以来,上海郊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并通过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来吸引入驻商家,促进新城发展。材料二

临港新城(L城)是产城结合的典范。其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铺设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和覆盖蓝色透水沥青路面实行,道路两旁草木林立,海风婆娑。其森林覆盖率已达50%以上。森林与滴水湖相得益彰,围绕滴水湖,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区。(1)据图归纳从阶段Ⅰ到阶段Ⅲ郊区的功能区变化特点。【答案】数量增多(或密度增大);种类增加(或类型增加);规模扩大(或占地面积扩大);有些工业区、开发区与卫星城融合(或产城不断融合、有些功能区不断融合、多功能区融合度提高)。【解析】由图可知,工业区、卫星城数量增多,各功能区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后期又形成新的开发区,功能区的种类增加,类型增加;各功能区占地面积增大,规模扩大;由图可知,Ⅲ阶段,有些工业区、开发区与卫星城之间不断融合,多功能区融合度不断提高。(2)说明阶段Ⅲ各个要素流动对中心城区人口拉力作用。【答案】①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就业岗位增加(或者促进经济发展或者收入增加或者产业转入郊区);②居住要素向郊区流动,改善居住条件(或者增加居住地或者基础设施完善);③消费要素向郊区流动,生活更加便利(或者消费条件改善,布局大型购物中心)。【解析】郊区的功能区不断增多,使得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郊区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随着产业要素的流动,居住要素也向郊区流动,增加居住地基础设施,郊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居住区流向郊区,消费要素也向郊区流动,布局大型购物中心,生活更加便利。(3)从集聚效应角度出发,评价大型购物中心对入驻商户的影响。【答案】利:商家集聚,共用公共设施,降低成本。扩大知名度(或影响力,市场)或消费群体(人流或客源),提高利润(增加收益)。弊:加剧内部竞争,减少收益。【解析】利:大量的商家集聚,共用当地公共设施,降低成本投入;大量的商家集聚,产生集聚效应,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扩大消费群体,扩大市场,提高利润。弊:商家增多,加剧内部竞争,减少经济收益。(4)说明临港新城发展模式中体现的自然环境协调功能。【答案】大气圈部分:利用海滨(森林、湖泊),调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减小昼夜温差)或者净化空气(减少空气污染、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环境污染部分:循环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压力)。水圈部分:铺设透水路面,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可能)。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减少生态破坏)。【解析】大气部分:利用沿海海滨、森林、湖泊,调节城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小昼夜温差;或者利用海滨、森林、湖泊,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环境污染部分:由材料可知,通过铺设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压力。水圈方面:铺设透水路面,增加地面下渗,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城市内涝可能。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森林与滴水湖相得益彰,围绕滴水湖,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减少生态破坏。变式训练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5.4%。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人口向城镇持续迁移的态势不会改变,乡村出现收缩边缘化现象。右图示意乡村收缩边缘化的发展阶段与治理干预后的可能结果。据此完成1~3题。1.目前,导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总城镇化率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有(

)

A①乡村振兴战略

②城市旧城改造

③新型城镇化战略

④城市放松落户限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匹配是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乡村人口没有到大城市落户导致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基础设施提供了支持,乡村环境得到改善,①正确;新型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周边城镇得到发展,乡村人口更愿意把在城市里获得的收入带回家乡进行消费,从长远来看,农村外出务工者愿意在未来留在农村居住,③正确;城市旧城改造并不能吸引乡村人口加入城市户籍,排除②;城市放松落户限制有利于外来人口落户,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应较高,而实际并非如此,排除④。故选A。2.出现乡村收缩边缘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A.城市工业发展

B.城市环境改善C.乡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降低

D.交通条件改善【解析】由图可知,乡村收缩边缘化的表现主要是家庭或人口数量减少、社区功能下降。随着城市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A正确。城市环境改善不一定导致乡村收缩边缘化,排除B。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乡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也在提高,这能促使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寻求更好的工作岗位,排除C。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A。3.为了减缓乡村收缩边缘化现象,干预的措施主要有(

)

B①控制乡村人口外迁

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④流转乡村农业用地【解析】由图可知,积极干预后的乡村家庭或人口数量增加,社区功能显著上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让乡村人口获得更多的收入,或者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让乡村人口生活更便利,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乡村人口外流,②③正确。目前,控制乡村人口外迁是不现实的,流转乡村农业用地会促使更多乡村人口外迁,排除①④。故选B。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我国大都市边缘空间作为直接投资、国内移民城市拓展的热点,其市容、产业结构等正经历剧烈的变化。右图示意我国某都市群及其边缘空间组成的空间系统。该都市群内的核心都市为了拓展发展空间,计划建设职住平衡的宜商、宜业、宜居的新城区。据此完成4~6题。4.半城市区比城市边缘区(

)

A.经济更发达

B.第一产业比重高

C.交通设施完善

D.外来人口密度大B【解析】城市边缘区更接近城市核心区,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影响更显著,经济更发达,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完善,外来人口迁入更多,人口密度更大,半城市地区保留更多的乡村特征,第一产业比重较高,A、C、D错,B对。故选B。5.都市群小型城镇并未形成自己的边缘区,主要是因为(

)

BA.位置偏远

B.等级较低

C.交通不便

D.流动人口多【解析】小型城镇因为其行政等级、提供的产业服务等级、配套设施等级低,对人口、资金的吸引力有限,外来迁入的人口较少,投资量较小,所以很难形成自己的边缘区,B正确。都市群小型城镇城镇化水平较农村高,并没有地处偏远地区,其交通较为便利,A、C错。都市群小型城镇相对农村人流量较大,但相对于城市,人流量又小,D错。故选B。6.核心都市新城区的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方在(

)

CA.城市边缘区

B.人口稠密的乡村地区C.半城市区

D.人口稀少的边界地区【解析】城市边缘区开发程度较高,且可能存在外来人口集聚、社会秩序混乱、环境卫生较差等弊端,A错误;乡村地区和边界地区距离城市核心区远,难以接受核心区的辐射,B、D错误;半城市地区开发程度较低,又与城市核心区距离适中,开发新城区潜力巨大,C正确。故选C。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要素在县城乡村打造的综合开发项目,如旅游小镇、智能小镇、体育小镇、农耕小镇等。作为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关键节点,特色小镇对推动城乡融合、助力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如右图)。据此完成7~9题。7.特色小镇推动城乡融合的核心在于城乡之间的(

)

A.产业重组

B.政策衔接

C.设施沟通

D.文化交互A【解析】特色小镇与传统县域乡村最大的差别就是有其特色的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造血,带动经济发展,故产业重组是特色小镇推动城乡融合的核心。政策、设施、文化只是引进产业、招商引资的条件,不是核心要素。故选A。8.能增强特色小镇消费牵引的措施有(

)

D①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商超

②打造乡村休闲度假基地

③规划新兴产业集中园区

④购置机械,提高生产效率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解析】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商超能够增加城市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提高种植户的收益,①正确;打造乡村休闲度假基地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带动旅游消费,②正确;规划新兴产业集中园区体现的是推动产业集聚,③错误;购置机械,提高生产效率体现的是促进技术扩散,是通过加大投资的方式促进生产水平,④错误。故选D。9.特色小镇在我国某省的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由此推测,此省(

)

CA.目前城镇化速度较快

B.要素逐渐向省会集中C.工业化起步时间早

D.人口向乡村净迁入【解析】特色小镇在城乡融合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省份往往城镇化和工业化起步早,经济基础好,目前城镇化发展速度较慢,要素分布相对均衡,A、B项错误,C项正确。我国目前没有出现人口向乡村净迁入的省份,D项错误。故选C。&3&

交通与区域发展核心知识1.知识体系2.交通线路的区位分析3.内河航运的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从水文水系角度分析):流量、流量季节变化、汛期(水深)、含沙量(少淤)、有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短)、流经地区地势、水流缓急、通航里程;河流、河海相互连通,形成水运网。(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经济、运输需求量;基础设施配套条件。(3)航运价值高低分析思路:①径流量;②水流平稳度(地形、降水的季节变化);③有无结冰期、泥沙淤积情况;④通航里程;⑤(人口、城市、资源、经济等导致)货运量大小。4.港口的区位条件(河港、海港)(1)水域条件(航行停泊条件):港阔水深,空间大(利于航行与停泊);位于海湾避风处,风浪小;少淤少冻等。(2)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稳定,利于筑港。(3)社会经济条件(地域联系条件):①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对港口建设越有利;②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③联运条件:与其他交通联系方便,利于客货流集散;④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⑤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5.航空运输区位分析(1)大力发展航空运输的原因(大尺度区位)①陆地运输不便或修建成本高、难度大;②运输距离长、地域广;③航空运输的需求:产业发展(电子类制造业、物流快递业、科技创新业等)、旅游业发达需要快捷运输(及时响应市场);④气象条件:晴天多、云雾少、风力小、大气稳定;⑤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技术条件保障。(2)航空港(飞机场)选址的地理条件(小尺度区位)①自然条件:a.地形:平坦开阔(便于起降)、坡度适当(排水);b.地质:地基稳定;c.气候:少云雾、暴雨,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起飞和降落。②社会经济条件:a.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b.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距市区有一定距离,附近不能有学校、医院(疗养院)、养殖场,不能有高大建筑物和山峰。6.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地形、水文、植被、生态影响较大。(2)对交通运输本身的影响: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区域联系;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费用,提高竞争力;扩大客货的集散范围、增加运输量、货物种类等。(3)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强地区交流和联系(物流、人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具体表述:①促进资源开发与运输(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②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中及建成后),促进经济发展;③促进商业繁荣、旅游业发展、对外开放;④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交流,缩小地区经济差异。(4)政治社会文化意义: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5)对城镇的影响:(宏观和微观分析)主要影响具体表现城镇分布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便利的位置集中(如沿河、沿湖、沿海地区、河流交汇处、入海口、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镇兴衰一个地区交通条件发生变化,会影响该地区城市的发展,如扬州聚落空间形态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发展的主轴线城镇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城镇等级交通的发展会带动城镇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的扩大以及城镇等级的提升城镇化(人口迁移)交通的发展会促进区域工业化,工业区进一步带动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续表考向示例例1

(2023湖南)港口地域组合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诸多港口长期相互作用。形成具有某种分布格局、结构形式和功能类型的组合。右图示意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1)~(2)题。(1)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阶段的顺序是(

)

BA.④①③②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港口地域组合是诸多港口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地域组合。诸多港口长期相互作用一般会加强区域内港口的联系,使得地域组合状态由简单到复杂发展演变。读图可知,②阶段为单岛单个港口,④阶段为单岛多个港口,③阶段为双岛多个港口,①阶段为双岛与陆域联成一体,大致由结构简单到复杂演变,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2)图中④示意的阶段,岛域内港口(

)

DA.功能尚未出现分化

B.腹地界线较清晰C.分布格局趋向集中

D.演化出不同等级【解析】读图可知,②阶段的单一港口,到了④阶段岛域内出现了不同等级的两个港口,因此D正确;图中显示,④阶段岛域出现了不同等级的两个港口,从港口之间客货流方向来看,岛域内港口的功能可能发生了分化,A错误;从港口之间客货流方向来看,岛域内两个港口的腹地有重叠交错,腹地界线并不清晰,B错误;岛域内由单一港口发展为两个港口,且背向布局,因此分布格局不是趋向集中,C错误。故选D。例2

(2023新课标)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用汽车普及,我国区域公路干线(国道或省道)在经过平原地区县城时,一般经历从穿城到绕城的变化。右图示意经过某县城的国道布局变化,其中新国道建成通车后,旧国道转为城市道路。据此完成(1)~(3)题。(1)图中所示旧国道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A.方便县城对外运输

B.方便县城内部运输C.促进县城用地扩展

D.吸引县城商业集聚【解析】国道线等级高且多为直道,比一般道路标准高和行车速度快,主要目的是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方便对外运输,故A正确;国道为过境道路,增加县城内部运输的交通压力,B错误;国道运输条件优越,可能会吸引工业区分布在其沿线,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是其带来的影响,C错误;国道运输优势明显,可能在与城郊环状道路交会处吸引批发商集聚,但这也不是国道布局的主要目的,而是其带来的影响,D错误。故选A。(2)新国道通车前,旧国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C①等级过低

②线路过长

③车流量过大

④路口过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旧国道穿城而过,对城镇内部交通影响较大,造成车流量较大,与城内各种道路形成交叉口,路口过多,容易产生拥堵,故③④符合题意;国道等级较高,①不符合题意;旧国道为直道,线路相对较短,②错误。故选C。(3)推测新国道通车后(

)

AA.车辆过境速度提高

B.车辆穿城用时增加C.县城汽车保有量减少

D.县城商业萎缩【解析】新国道避开了城内交通线路的影响,车辆行驶较为通畅,车辆过境速度提高,过境用时会缩短,A正确,B错误;新国道本身对县城汽车保有量没有直接影响,C错误;新国道对城内交通具有缓解拥堵的作用,应该是有利于城内商业发展,故D错误。故选A。交通运输线对区域的影响例3

(2023全国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里蒂巴是巴西东南沿海城市。自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该城市编制了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并得以实施。经过多年建设,库里蒂巴形成了5条由市中心向外辐射的基于快速交通线的发展轴,同时有多种类型的公交线与快速交通线相连。沿快速交通线两侧进行高密度开发,发展轴间为绿地。快速交通线使用大容量低排放公交车辆。目前,库里蒂巴人均小汽车拥有量位居巴西前列,但公交出行率远高于其他城市。库里蒂巴将工业区布局在郊外快速交通线附近,发展低污染工业。下图为库里蒂巴公交网络模式图。(1)指出库里蒂巴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方式对解决城市问题的作用。【答案】减少私人小汽车使用,缓解交通拥堵情况;减轻尾气排放,降低空气污染程度;便于居民出行,改善生活环境。【解析】通过建设基于快速交通线的公交网路,库里蒂巴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鼓励市民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库里蒂巴使用大容量低排放公交车辆,有助于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进而改善空气质量。公交系统的建设使得出行更加便利,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2)指出与地铁相比,库里蒂巴建设地面快速公交的优点。【答案】建设成本较低;建设速度较快,效率较高,灵活性强;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利于城市综合发展。【解析】与地铁建设相比,直接在地面上建设,可以降低建设成本。地铁建设规划和施工时间长,而地面快速公交可以更快速地建设和投入使用。地面快速公交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扩展,以适应城市发展变化。(3)说明沿快速交通线两侧进行高密度开发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答案】优化土地利用,充分开发城市空间;提高交通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城市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解析】沿着快速交通线两侧进行高密度开发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浪费。高密度开发使得人口和就业机会集中在快速交通线附近,减少了通勤距离和时间,提高了交通效率。快速交通线两侧的高密度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商业、住宅和办公等功能,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高密度开发可以塑造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4)说明库里蒂巴工业区布局的优点。【答案】布局在郊外,土地成本较低;有利于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有利于搭建便捷的物流线和供应链;有利于减小交通压力,提高通行效率。【解析】工业区布局在郊外,建设的土地成本较低。工业区布局在郊区快速交通线附近,与居民区相分离,减少了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工业区靠近快速交通线,便于物流运输和供应链的建设。将工业区布局在郊区可以减少工业区内部和周边的交通压力,提高通行效率。变式训练

内陆港是设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会处,代表海港行使报关、报验等功能的物流中心。近年来,深圳市改变传统的公路集疏运体系,形成“内陆港—专用铁路—沿海港口”三位一体的新型内陆港集疏运体系。右图示意新旧集疏运体系对比。据此完成1~2题。1.新型内陆港集疏运体系主要有利于深圳市(

)

D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③促进城市用地扩张

④缓解城市大气污染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采用新型内陆港集疏运体系后,专用铁路将货物运输至深圳港后进行货物集散,可以减少穿越城市的汽车数量,从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因此①④正确;新型内陆港集疏运体系只是在城市内货物疏散的方式有所变化,并不能提高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用地扩张影响不大,②③错误。故选D。2.与传统的公路集疏运体系相比,新型内陆港集疏运体系使深圳港(

)

BA.降低通关效率

B.减少用地成本

C.用地变得紧张

D.提高设备水平【解析】新型内陆港集疏运体系中,内陆港通过专用铁路的连接与港口一体化运作,货物在内陆港完成相关报关、报验等手续后由专用铁路运输至深圳港,实现了“内陆港—专用铁路—沿海港口”的统一指挥调度和管理,减少了深圳港货物积压量,从而缓解用地紧张,减少用地成本,B正确,C错误。与传统公路集疏运体系相比,提高了通关效率,无须提高港口现有设备水平,A、D错误。故选B。

港城脱钩,是指在港口城市的要素关系固化之后,对原有发展模式和路径的突破。港城脱钩的可能性取决于以往和当前经济互动强度的大小,也取决于主要由吞吐量结构和集疏运结构决定的港口负面效果的大小,还取决于城市的规模能级、产业多样性水平等。将不同的脱钩状态进行相应的赋分(1~8分),数值越大,反映港口和城市之间的脱钩程度越大。右图示意2000—2019年辽宁城市港城脱钩值的时空演化。据此完成3~4题。3.2000—2019年,辽宁城市港口最可能出现港城绝对脱钩的是(

)

DA.大连

B.营口

C.锦州

D.丹东【解析】港城脱钩是指在港口城市的要素关系固化之后,对原有发展模式和路径的突破。将不同的脱钩状态进行相应的赋分,数值越大,反映港口和城市之间的脱钩程度越大。由材料可知,2000—2019年,辽宁城市港城脱钩值最高的是丹东,故辽宁城市港口最可能出现港城绝对脱钩的是丹东,D正确,A、B、C错误。故选D。4.在辽宁城市港口脱钩的演化过程中,城市与港口相互依存度最强的时段是(

)

AA.2000—2004年

B.2005—2009年

C.2010—2014年

D.2015—2019年【解析】在辽宁城市港口脱钩的演化过程中,城市与港口相互依存度最强即辽宁城市港城脱钩值最低的时段,2000—2004年脱钩值最低,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伊西曼加利索湿地公园是位于南非东部海岸的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生命的奇迹之地”之称。遗产地内分布多个湖泊、沼泽,生长100多种珊瑚和大面积的芦苇。为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南非在其附近自南向北修建了多个小机场,吸引来自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及国内大机场中转而来的国际游客。材料二

下图示意伊西曼加利索世界自然遗产地及附近区域概况。(1)简析地理位置对该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答案】位于亚热带(低纬度)地区,光、热资源充足;位于海陆交界处,拥有受海洋和陆地共同影响的多样生态环境。(2)相比大机场,说明在遗产地附近修建多个小机场对生态环境的益处。【答案】小机场面积小,占用土地资源较少,对植被、地貌、水文等扰动小,生态破坏较少;小机场分布较分散,引导游客分流,降低景点游客量峰值,减少环境污染。(3)评价以航空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方式对遗产地游客量的影响。【答案】有利:航空运输速度快,多个小机场可加快游客集散,增加游客总量;不利:航空运输受天气变化影响大,连续性较差,使游客量波动较大。专题九

人文区位与区域发展限时训练

有学者基于河南省45村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必要参考。下图示意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与现居住地远近的吸引力统计。据此完成1~2题。1.近年来,吸引河南省大部分农民工回流购房的主要原因是(

)

BA.乡镇经济发展缓慢

B.城乡交通条件改善C.居民家庭婚姻变化

D.农民工就地市民化【解析】河南省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多,生产生活成本低,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城乡交通条件改善,农民工已获得了基本技术和市场信息可以更好地就业,B正确;乡镇经济发展缓慢不会吸引农民工回流,A错误;居民家庭婚姻变化对其影响较小,农民工就地市民化不会形成回流购房的现象,C、D错误。故选B。2.结合材料,为迎合回流农民工购房需求,未来城镇化重点建设区域是(

)

AA.县城

B.集镇

C.本村

D.地级市【解析】图中显示回流的农民工更多地选择在县城是为了更便利的就业,因为回流农民工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不是回乡务农。县城为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的首选区位,未来城镇化重点建设区域是县城,A正确;集镇、本村、地级市回流人口较少,B、C、D错误。故选A。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人口迁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在此过程中,县城和中心城市人口保持缓慢增长。读图,完成3~5题。3.下列符合甘肃省人口迁移特征的是(

)

A.区域内人口迁移的比重增加

B.迁移规模呈减小趋势C.一直以乡村向城镇迁移为主

D.迁移距离呈增加趋势D【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人口迁移从区域内迁移到有区域外的人口迁移,区域内人口迁移的比重下降,A错误;迁移规模增大,B错误;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乡村一直向外迁移到城镇、县城和中心城市,C错误;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人口迁移从区域内迁移到有区域外的人口迁移,迁移距离呈增加趋势,D正确。故选D。4.促使甘肃省人口迁移方向变化的最主要条件是(

)

AA.交通条件的改善

B.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C.乡镇企业的发展

D.区域间经济差距减小【解析】甘肃省人口迁移方向变化主要是从乡村外迁到城镇、县城和中心城市之间的迁移,再到跨区域的迁移,说明交通条件改善,迁移方向从区域内到区域外,A正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影响迁移规模,不影响迁移方向,B错误;乡镇企业的发展会使区域间经济差距减小,人口迁移规模减小,对迁移方向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A。5.甘肃省人口迁移趋势的演变会导致(

)

BA.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B.部分城镇出现收缩现象C.县城空心化问题严重

D.中心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解析】甘肃省乡村人口一直外迁,说明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大,A错误;城镇人口由人口迁入到有人口迁出,人口规模减小,可能会出现收缩现象,B正确;根据材料,县城人口保持缓慢增长,说明县城没有出现空心化,C错误;中心城市人口保持缓慢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在加大,生态环境不一定改善,D错误。故选B。

乡村景观空间受到乡村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是景观主题、景观功能特征与景观要素相互作用的成果,我国某平原地区乡村景观建设突出“院”“林”“田”“路”“特色景观”等景观主题,根据不同景观主题的组合方式,该地区乡村景观空间结构有围合式、树枝式等模式类型(下图)。据此完成6~7题。6.图中乡村景观空间甲、乙、丙分别代表(

)

AA.院、林、田

B.林、院、田

C.田、林、院

D.院、田、林【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乡村景观大致分为院、林、田,面积最大的是田,属农业生产景观,林地属生态景观,围绕在院落周边,相比林地景观,农田和院落景观与乡村道路连通性较好。由此可以判断,甲为院,乙为林,丙为田。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7.与围合式空间结构景观相比,树枝式空间结构(

)

DA.生产空间完整

B.道路系统完善

C.突出生活景观

D.突出自然景观【解析】围合式与树枝式景观差异较为明显,相比围合式空间结构景观,树枝式空间结构景观农田相对分散,故A错;道路系统布局方式有差异,但均较为完善,故

B

错;生活景观主要通过院落判断,相比围合式,树枝式院落相对分散,面积并不多,并未明显突出生活景观,故

C

错;树枝式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林地占比较大,合围在院落周边,突出自然生态景观,故

D

正确。故选D。

德国城市等级体系合理有序,小城镇依托协作的产业集群、便捷的区域交通、宜居的空间品质,在促进区域就业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的小城镇可以被划分为依附型、网络型、独立型三类(见下图);依附型小城镇位于大城市边缘;网络型小城镇之间交通联系密切,与大城市距离适中;独立型小城镇深入乡村腹地,远离大城市。据此完成8~10题。8.与其他两种小城镇相比,独立型小城镇(

)

DA.流动人口较多

B.就业机会较多

C.腹地范围较小

D.协作能力较差【解析】由图及材料可知,独立型小城镇离中心大城市较远,处于乡村腹地,与其他两种小城镇相比腹地范围大,协作能力差。独立型小城镇地处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由于远离大城市,独立型小城镇的流动人口较少。故选D。9.为立足区位优势促进产业发展,网络型小城镇应(

)

CA.积极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

B.吸引乡村腹地人口定居C.打造差异化特色产业

D.吸引逆城镇化人口迁移【解析】由图及材料可知,网络型小城镇之间交通联系密切,应当立足此项优势,进行差异化分工,打造特色产业集群,C正确;依附型小城镇位于大城市边缘,最适宜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以及吸引逆城镇化引起的人口迁移,A、D错;独立型小城镇是广大乡村地区的中心,可以吸引乡村腹地人口定居,B错。故选C。10.随着区域快速交通线网的完善,三类小城镇最有可能的演变方向是(

)

BA.依附型转化为网络型

B.独立型转化为网络型C.独立型转化为依附型

D.依附型转化为独立型【解析】随着区域快速交通线网的完善,地处偏僻乡村的独立型小城镇逐渐融入交通线网的产业分工系统中,成为网络型小城镇,B正确;独立型小城镇远离大城市,很难成为大城市边缘的依附型小城镇,C错;依附型小城镇与大城市距离较近,随着城镇化及交通的发展,可能成为大城市市区的组成部分,A、D错。故选B。

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西柳州市大力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形成“出门有工厂,抬头见烟囱”现象。20世纪90年代,该市开始大力推进工厂“退城进郊”“退城进园”。2007年,柳州市成立柳东新区(右图),依托原有的汽车产业基础,加速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汽车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新区住房入住率较低,出现了产城分离现象。据此完成11~13题。11.20世纪末广西柳州城区(

)

AA.功能区分布较混杂

B.城市地域范围狭小C.商业用地占比较高

D.住宅用地连片分布【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形成“出门有工厂,抬头见烟囱”现象,可知该地区居住区与工业区功能区混乱,功能区分布较混杂,A正确;20世纪末该地区城市化有一定发展,因此城市地域范围较大,B排除;早期柳州主要发展工业区,因此商业用地面积较小,工业区与居住区占地较高,C排除;住宅区在工业区周围,故住宅用地较分散,D排除。故选A。12.柳州市大力推进工厂“退城进郊”“退城进园”的主要目的是(

)

B①促进产业升级

②综合治理环境

③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④加快城市化进程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随着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该地区面临土地供需矛盾,通过政策引导手段,推动城区内工业企业“退城进郊”“退城入园”,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其他产业腾出宝贵空间,能够推进城市更新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②③正确;主要是推动工业向郊区移动,与产业升级关系不大,①排除;“退城进郊”“退城进园”中心城区人口向外移动,故不利于城市化,④排除。故选B。13.为了实现产业与城市融合,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目标,柳东新区急需(

)

DA.发展高新产业

B.美化住宅小区

C.建设高等院校

D.完善公共服务【解析】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在于实现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新区住房入住率较低,出现了产城分离现象。需要完善新区公共服务,吸引人口迁入,D正确;该地区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故发展高新产业和建设高等院校对区域人口迁入影响较小,排除A、C;新区住宅小区环境较好,B排除。故选D。

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加快,青海省的航空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与东部省份相比,青海省更加重视民用机场的修建和航空线路,尤其是省内支线航空线路的开辟。右图为青海省民用机场分布图。据此完成14~16题。14.青海省重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该省(

)

CA.气候干燥,资金雄厚,航空需求大

B.地质构造复杂,裸露的地表广阔C.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筑路条件差

D.雪山冰川连绵,陆路交通受限制【解析】青海省人烟稀少,聚落规模小,相距较远,需要较长的铁路与公路相连接,但客货量少,运输效率低,经济效益差;航空港及运输线路投资少,运速快,能够缩短聚落之间的时空距离,运输效率高,经济效益高,C正确。青海经济落后,资金缺乏,A错误。地质和地形目前对公路建设不是主要因素,B、D错误。故选C。15.青海省的民用机场主要起降的是(

)

BA.干线飞机

B.支线飞机

C.省外飞机

D.国外飞机【解析】由材料“与东部省份相比,青海省更加重视民用机场的修建和航空线路,尤其是省内支线航空线路的开辟。”可知,青海省的民用机场大多起降的是省内支线飞机,满足的是省内各地的交往和出行,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青海格尔木被称为西藏“旱码头”,格尔木机场建设与运营的重要意义是(

)

BA.利于建立区域交通网络

B.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C.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

D.加快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解析】由题干的第一句“青海格尔木被称为西藏‘旱码头’”可知,格尔木承担的是进出藏物资的转运任务,限于这一范畴,格尔木机场会继续承担着这一使命。因进出藏物资的转运,会促进西藏、青海及全国各省市区的经济交往,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B正确;机场的建设与运营对建立区域交通网络影响小,A错误;农产品运输主要通过铁路,C错误;机场货运量小,对于促进资源开发意义不大,D错误。故选B。

伴随着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高铁网络不断完善,在很多大城市出现“一城多站”的现象,同时在部分中小城市也有出现。我国某区域有四种高铁“一城多站”布局类型(见右图),不同布局类型适合不同的城市,这种“一城多站”既满足区域发展需求,但也存在部分问题。据此完成17~18题。17.该区域最可能是(

)

C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三角地区

D.川云贵地区【解析】高铁作为重要的新型交通方式,高铁站点作为重要交通节点和交通枢纽,建设成本高,投资周期长,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该区域有四种“一城多站”类型,类型丰富,可推测其经济发达,城市数量多,高铁网络发达,最可能为长三角地区。故选C。18.下列关于该区域中四种“一城多站”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DA.①③类型多为中小城市“一城多站”布局类型B.②模式会增强所在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集聚力C.③模式高铁站点的高铁停靠班次都比①模式多D.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