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实验复习答案和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28/31/wKhkGWXmY4GAb2VsAAHzQKBW9L0994.jpg)
![八年级物理实验复习答案和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28/31/wKhkGWXmY4GAb2VsAAHzQKBW9L09942.jpg)
![八年级物理实验复习答案和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28/31/wKhkGWXmY4GAb2VsAAHzQKBW9L09943.jpg)
![八年级物理实验复习答案和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28/31/wKhkGWXmY4GAb2VsAAHzQKBW9L09944.jpg)
![八年级物理实验复习答案和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28/31/wKhkGWXmY4GAb2VsAAHzQKBW9L099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实验复习答案和解析1.【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到烧杯底;
秒表;(2)自下而上;(3)(a);液体沸腾需要吸热;(4)质量;
(5)固液共存;晶体
【解析】【分析】此题“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有关实验仪器的调节,考查了温度计的读数、影响水沸腾时间的因素及液体沸腾条件的分析。(1)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探究水的沸腾需要探究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所以需要测量温度和时间的仪器;(2)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3)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不同质量或体积的水,达到沸腾时所需时间不同;(5)由图象可知第8分钟时,海波正处于熔化阶段,故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到第10分钟,海波的熔化将停止。【解答】(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在实验中,还需要用秒表记录时间,所以除了需要温度计外,还需秒表;(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所以b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所以a图是沸腾时的现象。烧瓶中的水沸腾后,停止对水加热,水停止沸腾,这说明沸腾时要吸热;(4)不同质量或体积的水,达到沸腾时所需时间不同;(5)由图象可知第8分钟时,海波正处于熔化阶段,故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是晶体。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到烧杯底;
秒表;(2)自下而上;(3)(a);液体沸腾需要吸热;(4)质量;
(5)固液共存;晶体。
2.【答案】(1)液体的热胀冷缩;-2;(2)碎冰块;(3)乙;(4)不相同;蜡没有熔点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温度计的原理、温度计的读数、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从图中正确找出相关的信息是解题关键。(1)常用的温度计都是液体温度计,其原理就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结合液面的位置即可读数;(2)知道怎样才能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是解决此题的关键;(3)利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固态物质受热均匀,且可以防止温度上升较快,便于测量温度;(4)冰块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高。【解答】(1)常用的液体温度计都是利用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最常见的液体有水银(如体温计)、酒精、煤油(如寒暑表);由图可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下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2℃;(2)实验中宜选用等质量的碎冰块,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3)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乙装置;(4)冰块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石蜡是非晶体,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石蜡熔化过程中所得到的温度-时间图象与冰的不相同。
3.【答案】(1)10;15;(2)-2;放热;(3)变多
【解析】【分析】读取物质凝固图象时要学会找关键的温度点和时间点,并能分析出在不同时间段时它的变化情况.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水,这是一条很实用的生活规律,我们应该了解它。(1)根据图象可知: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同时可根据具体的时间点判断其凝固时间和状态;(2)根据图象中水平段所对应的温度可确定其凝固点;同时知道盐水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变;(3)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解答】(1)读图象可知,图象中有一段温度保持不变,可见盐水是晶体;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5分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5分钟;(2)从图象可知: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盐水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3)因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则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因此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故答案为:(1)10;15;(2)-2;放热;(3)变多。
4.【答案】不可靠
温度
D
C
-8℃
【解析】解:两手开始的温度不相同,放入同一温水中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两次判断的标准不一样,这个事实说明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是不可靠的;(1)物理学中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冷水的温度低于20℃,热水的温度高于人体体温,故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方式感受到的水的温度可能是5℃和60℃;(3)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故A错误;B、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故B错误;C、视线与温度计的放置均无误。故C正确;D、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故选C;(4)图丁中甲温度计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分度值为1℃,因此图2中的温度值为-8℃。故答案为:不可靠;(1)温度;(2)D;(3)C;(4)-8℃。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所以要先有一个参考或标准,两手开始的标准不相同,所以判断一个物体的结论也不相同;也说明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是不可靠的,需要用测量工具来进行精确的测量;(1)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根据图示中水的类别判断;(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4)温度计的读数除了要认清分度值外,还要看是在零下还是零上。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5.【答案】(1)-4;(2)先降低后升高;(3)不准确;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盐水浓度在21%到24%之间还有22%、23%等,根据变化趋势看,凝固点都有可能-18℃(4)固;(5)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解析】【分析】本题是探究型的题目,其实并不难,难就在于有些学生较少接触这类题目,一看要求自己来设计实验就慌了手脚,其实只要平时多思考、多练习,这类题目本身的难度并不高。(1)盐水凝固的温度为盐水的凝固点,从凝固开始到凝固结束时间为凝固的过程经历时间;(2)根据表中盐水浓度从0~36%,凝固点从0℃降低然后上升到(3)根据表格数据可得出结论;(4)读出温度计示数,根据21%(5)根据盐冰的熔点低于0℃分析。【解答】(1)分析图象可知,小明所测盐水在-4℃凝固,则该盐水的凝固点是-4℃;(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又升高;(3)不准确;理由: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盐水浓度在21%到24%之间还有22%、23%等,根据变化趋势看,凝固点都有可能比-18℃(4)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示数在零下,分度值是1℃,在20℃下的第8个刻度处,是-28℃,浓度为21%的盐水凝固点-18 ℃(5)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要求所选物质的熔点在0℃以下,冰的熔点是0℃,盐冰的熔点低于0℃,所以冷藏盒中应使用盐水冰块。故答案为:(1)-4;(2)先降低后升高;(3)不准确;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盐水浓度在21%到24%之间还有22%、23%等,根据变化趋势看,凝固点都有可能-18℃还低,然后浓度增加到24%时,凝固点才回升到-17℃6.【答案】2.25
1s
10h9min35s
热胀冷缩规律
-22
59
【解析】解:(1)由图可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1.00cm对齐,右端示数为3.2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25cm-1.00cm=2.25cm。(2)由图知,表盘上有60个小格,对分针而言,60个小格为1h,则每个小格为1min;对秒针而言,一圈由60小格,每一个小格为1s显示的时刻为10h(3)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示数是-22℃。(4)读图可知,量筒的最小分度值是1ml,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59ml=59cm测量时如果按甲方法读数,即俯视读数,则读出的液体体积与真实值相比偏大。故答案为:(1)2.25;(2)1s;10h9min35s;(3)热胀冷缩规律;-22;(1)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用秒针的转动来测量时间,我们就要知道秒针转动一周的时间是多少,然后看表盘一共有多少格,然后求出一格的时间,也就是分度值;钟表上面最短的指针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最长的是秒针,根据指针所指的刻度读数;(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4)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本题考查了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熟悉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即可正确解题,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7.【答案】-8
气体的热胀冷缩
下降
C
【解析】解:(1)图甲所示温度计上一个大格之间有5小格,一个小格代表2℃,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刻度数值下面的较大,所液面在0℃以下,示数为-8℃;(2)①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细管中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增大,管中液面将向下运动;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细管中的气体遇冷收缩,体积减小,管中的液面上升,所以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气体的热胀冷缩;②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细管中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增大,管中液面将向下运动;③因为气温越高,管内液面的位置越低,所以两次温度相比较C处的温度比较高。故答案为:(1)-8;(2)①气体的热胀冷缩;②下降;③C。(1)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2)此温度计不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是靠气体作为膨胀物质,液体的受热膨胀忽略不计。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原题,重点是第二小题气体温度计的原理,膨胀物质不是液体,而是气体,依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8.【答案】(1)①A;②变大;变暗。(2)①C;②存在;③下半部分。
【解析】(1)
解答此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②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这就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小孔成像时,像的大小和亮暗程度会随物体与小孔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本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属于基础知识,知道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解题的关键。【解答】解:①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②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因为通过小孔的光不变,所以屏上的像将变暗。故答案为:①A;②变大;变暗。(2)
①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始终在同一平面上。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②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有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解答】①保持平面镜水平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A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但与原来相比,入射光线的方向改变了,法线方向不变(垂直于镜面),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反射光线方向改变,则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而入射角、反射角都改变了,故选C。②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但反射光线仍存在,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③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故答案为:①C;②存在;③下半部分。
9.【答案】(1)像的位置;大小;(2)远离;不变;(3)虚;厚
【解析】【分析】(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2)平面镜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3)虚像实际并不存在,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解答】(1)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确定像的位置,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2)小峰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等,发现像会远离玻璃板,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将不变;(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若小峰在实验中观察到两个像,则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太厚。
10.【答案】(1)会聚;10.0;(2)较暗;上;(3)同一高度;像呈现在光屏中央;(4)缩小;实;照相机;(5)蜡烛到了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成的是虚像(或蜡烛在焦点上不成像);(6)靠近;靠近;远离;(7)远离;远离
【解析】【分析】该题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一定要注意实验前的调整工作。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要熟记规律,特别注意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1)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掌握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2)较暗环境中蜡烛的像更清晰;凸透镜成倒立的像,物体下移则像上移;(3)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4)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距判断成像规律;(5)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虚像的概念,知道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成在光屏上。同时要知道当物体放在焦点上时,不能成像。(6)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根据物距判断相距;(7)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近视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由此判断光屏移动方向和蜡烛移动方向。【解答】(1)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据图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30.0cm=10.0cm;(2)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较暗一些,此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也将逐渐向上移动;(3)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成的像要用光屏来承接,所以要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以保证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4)当蜡烛距凸透镜25.0cm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光屏上能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照相机;(5)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可能是不能成像,物体放在焦点上,即物距为10cm;或成虚像,物距小于焦距10cm。(6)图2中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焦距为10.0cm,因此光屏要向透镜方向移动;要使所成的像更大,应增减小物距,所以使蜡烛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所以光屏要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移动;(7)小明把一副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由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通过凸透镜的光线比以前提前发散了,像距更大了,因此要得到清晰的像,需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或者向透镜方向移动蜡烛可再次成像。
11.【答案】直线传播
确定像的位置
不变
缩小
照相机
【解析】解:(1)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所出现的现象;(2)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光,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B,即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使玻璃板上端向蜡烛A倾斜,蜡烛在玻璃板中所成像的大小不变;(3)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由图题意可知,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2)确定像的位置;不变;(3)缩小;照相机。(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2)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距,物像等大;(3)根据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的成像性质进行判断。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12.【答案】(1)不应该将潮湿的软木塞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2)400 16 0.12(3)将具有吸水性的物质放入水中,吸足水后,再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出体积(合理即可)
【解析】解
(1)使用天平时,潮湿的物品和有腐蚀性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上,应在两盘上放同样的白纸或同样的烧杯;(2)由图知,软木塞与水的总体积V2=400 cm3,潮湿的软木塞的质量m2=10 g+5 g+1 g=16 g,
软木塞的质量m1=5 g,
软木塞浸没在量筒中排开水的体积V排=400 cm3-370 cm3=30 cm3(3)软木塞放入水中后,因其具有吸水性,会导致液面下降,所测体积偏小,为避免这一影响,测体积前应让具有吸水性的物质吸足水,或在具有吸水性的物质的外部包一层薄保鲜膜,或采用排沙法测体积。13.【答案】(1)11.2
;(2)20;(3)0.56
【解析】略14.【答案】(1)振动;
转换;振幅;(2)响度;真空不能传声;(3)振动;响度;低。
【解析】解:(1)图甲中,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乒乓球弹起的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可以说明响度跟振幅的关系;(2)图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被拨打的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即响度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可以发出声音;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则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大;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故答案为:(1)振动;
转换;振幅;(2)响度;真空不能传声;(3)振动;响度;低。(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到,利用乒乓球的弹起,将音叉的振动放大;(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响度指声音的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下册 7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配套说课稿 新人教版001
- 2025城镇土地开发和商品房借款合同协议书范本范文
- 9 生活离不开规则 (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001
- 2025工地集控室装饰装修工程分包合同
- 2025原料玉原料玉米电FEGN子交易合同文本
- 2025二手房交易合同(合同版本)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3 小数除法练习课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4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说课稿 岳麓版必修3
- Unit 6 Growing Up(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五年级下册001
- 2024秋七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8 Story time Unit 3 Language in use说课稿 (新版)外研版
- 电动三轮车购销合同
- 淋巴瘤的免疫靶向治疗
- 校园驻校教官培训
-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146题带答案(可打印版)
- 储运部部长年终总结
- 物业管理装修管理规定(5篇)
- (新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三级)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教育环境分析报告
- 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章程
- (正式版)CB∕T 4552-2024 船舶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文件编制和管理规定
- 自动体外除颤器项目创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