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广东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土”和“壤”的概念开始形成,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确区别,认为后者是为了“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辩证观点。这说明当时()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人地矛盾日益显现C.粮食生产开始受到重视 D.道家思想影响广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和“壤”的概念,再由“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可知“壤”指的是农田土壤,战国时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是围绕“壤”的生产力的观点,综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观念萌发,A项正确;人地矛盾是在土地私有制广泛确立后产生的,题干主旨并不是人地矛盾,排除B项;粮食生产早已受到重视,排除C项;道家是当时的显学,土壤生产力可以变化这一观点确实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但不是题干的核心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商君书·修权》中说:“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公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商君的上述思想()A.强化了王权独尊的专制观 B.明确了为公任法的治国理念C.打破了私天下的继承原则 D.展现了外儒内法的政治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公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可知,商君认为以尧、舜为例,彰显公天下之利,以五霸以法正诸侯为例,彰显法治即为维护公天下之利的重要手段,B项正确。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强化了王权独尊的专制观,排除A项;材料以尧、舜为例想表明公天下之利的重要性,并非想打破私天下的继承原则,排除C项;“外儒内法”为汉代董仲舒思想的特点,不符合材料内容,也不符合商君所处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主人赵昧身着金缕玉衣下葬,玉衣是汉代帝王、王侯及高阶贵族死后的敛服;墓中五色药石和药具的出土,表明南越王国统治者迷信长生、幻想升仙的思想也同汉朝贵族一样。上述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A.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 B.道教在经济重心南移中发展C.岭南文化深受中原王朝影响 D.中央政府开始介入岭南管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材料中墓主人的金缕玉衣和服用长生不老的药石等习惯都与中原王朝习俗一致,说明岭南文化深受中原王朝影响,C项正确;材料所述时间是西汉初年,此时分封制已瓦解,推行郡国并行制,材料也并未涉及民族融合,排除A项;道教在东汉末期兴起,晚于材料所述西汉时期,且汉代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排除B项;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南海和象郡时,中央政府即开始介入岭南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4.通观东汉迄于唐中叶600余年间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A.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 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C.伴随着均田制推行而消失 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至唐中叶(中国)。根据材料“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可知豪强希望佃客依附于自身,而国家希望将这一群体编户,这是因为编户是全部赋役的承担者,这一矛盾长期难以调和,最终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国家不再以编户作为唯一征税标准,而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A项正确;东汉至唐中叶并非一直动荡,也有隋唐盛世,因此材料中的矛盾并非国家陷入动荡的根源,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这一矛盾并非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排除C项;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与材料时间和现象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5.《大都赋》中对郭守敬监修的一项漕运工程的功用盛赞到,“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弛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据此可知,这一工程()A.促进了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 B.开辟了中外海运航线C.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成熟 D.便利了南北物资流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郭守敬监修的一项漕运工程”后,“过往船只,多过河里的鱼和山上的笋,川陕、吴楚等地区的富商大贾,在运河的加持下,经商很便利”可得出这一工程促进了交通和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南北物资流通,D项正确;材料中不涉农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漕运而并非海运,排除B项;长途贩运贸易的成熟在明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明初,宗藩地位尊崇,统重兵以镇边塞,只要是朱氏子弟,便有尊崇显赫的地位;宣德后,逐渐出现“宗藩不得预兵事”,“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和“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等规定。这一变化()A.说明边疆威胁逐渐减弱 B.反映出宗法血缘关系难以维系C.立足于皇权稳固的需要 D.显示出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加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宗藩不得预兵事”“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可知,材料中的变化体现的是明代藩禁的严格,对朱氏子弟的严格限制是出于对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边疆威胁并非逐渐减弱,排除A项;材料中对宗藩地位虽然多有限制,但并未废除,朱氏子弟依然依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国家供养,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加剧,排除D项。故选C项。7.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阿睦尔撒那逃往俄国,俄国政府包庇之。为此,清政府的某一机构多次向俄国的萨那特衙门提出交涉,终于使问题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清朝的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A.总理衙门 B.黑龙江将军 C.理藩院 D.宣政院【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涉及时间是清朝且主体涉及蒙古准噶尔部和俄国,属于清朝的边疆少数民族问题,该类事务管辖权属于理藩院,C项正确;总理衙门创设时间在晚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黑龙江将军主管黑龙江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民政事务,但材料中的外事是中俄国家层面的,要由理藩院来交涉,排除B项;宣政院为元代所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如图为英国人绘制的《南京条约签订图》,其右下角绘有“永远和好”的中文字样。在19世纪上半叶,这类作品大多是“受命创作的”,所选取的都是极易引发观者共鸣的场景,其内容、角度、着色经过精心设计,均被制作成版画,降低成本,广为发行。此类绘画的绘制、发行意在()A.美化列强的侵略行径 B.扩大对华商品输出C.打开中国艺术品市场 D.真实再现历史场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近代。该图为英国人“受命创作”的,“内容、角度、着色经过精心设计”,从并在“右下角绘有‘永远和好’的中文字样钢印”,英国明明刚刚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却通过绘画刻画一种中英友好和谈的和谐氛围,这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意在美化其侵略行径,消弭中国人的抵抗意识,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该画带有极强的政治意图,并非单纯为了销售艺术品,排除C项;该图“内容、角度、着色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主观意图明显,并非对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排除D项。故选A项。9.如表为19世纪70年代印度棉纱输华贸易统计(单位:百万磅),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年度输华量输出总量输华量占输出总量之百分比1879—188330.135.884.1%1884—188876.695.783.2%1889—1893141.7159.189.1%1894—1898180.9191.894.3%A.纺织分离的趋势加剧 B.沦为列强倾销市场C.传统经济结构已瓦解 D.近代工业发展迅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90年代(中国)。由表格数据可见,印度棉纱对华输出量逐年增加,且占印度输出总量的绝大多数,由此推知当时中国纺织分离的趋势加剧,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印度棉纱输华的占比情况,未体现中国棉纱市场的总体情况,所以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已瓦解,与史实不符,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使用进口棉纱的未必都是近代工业,排除D项。故选A项。10.1910年的某出版物记述了北京街道兴修后的变化:“城中街道宽广,马路喧闹,四方通达。交通之具,旧惟肩舆骡车,近则马车、人力车咸备。文武衙署、大小学堂及王公府地、各国公使馆,错置其间。”这一变化()A.实现了近代交通体系的完备 B.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施政理念C.推动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 D.提高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中国)。材料展现了北京街道的变迁,其布局的改善推动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说“交通之具,旧惟肩舆骡车,近则马车、人力车咸备”,并未提及近代交通工具,因此无法得知近代交通体系是否完备,排除A项;对“中体西用”施政理念的践行主要在洋务运动期间,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北京街道的变迁,无法得出提高中央到地方行政效率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1.1918年,北京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将全国规划为五个时区,并以东经120度为标准经线,以“世界标准时间”为题编入191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历书》。这表明()A.西方殖民意识已渗入民众生活 B.中国积极融人世界体系C.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有序开展 D.民众时间观念逐渐增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北京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并以‘世界标准时间’为题编入《中华民国历书》”可得出中国在积极融入世界体系,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国积极融人世界体系,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新生活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事件,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不涉及民众对世界标准时间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12.如图为1928年《大公报》上刊载的一则征婚广告,男性对女性提出要“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思想”等要求,女性则表明自己“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等内容。这反映出()图为征婚广告A.拜金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思想解放的渐进性与艰巨性C.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传统婚姻观念已被彻底摒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思想”,“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征婚广告的内容既体现了对传统婚姻、择偶要求的挑战,“为侧室亦可”又体现了这种思想解放并不彻底,到了1928年,新式婚姻观念已传播多年,虽进步了却也难逃旧思想禁锢,这反映了思想解放历程的渐进性与艰巨性,B项正确;女性要求男性经济独立,不是拜金主义思想的体现,且1928年拜金主义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排除A项;材料显示女性依然可以接受成为侧室,说明女性社会地位并未受到充分重视,这也并非真正的男女平等,排除C项;材料显示女性依然可以接受成为侧室,这就是传统婚姻观念的体现,并未并完全摒弃,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A.是国民党主动策划的反共行径 B.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全国的统一C.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伐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图片中可见叶挺独立团,汀泗桥,贺胜桥,吴佩孚等信息,可见这是北伐战争时期的汀泗桥、贺胜桥之战,其所处的大的历史事件就是1927年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北伐战争,而非国民党主动策划的反共行径,排除A项;第二次北伐国民政府才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因此北伐战争时并未完成全国的统一,排除B项;先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才有北伐战争的发动,C项因果倒置,排除C项。故选D项。14.1940年,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提出:“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产”。这些规定()A.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 B.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C.化解了社会主要矛盾 D.巩固了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材料所述的1940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的这些指示是针对抗日救亡这一主要矛盾进行的政权尝试,“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说明该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抗日民主性质的政权,为后续人民民主政权的探索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此时正值抗战时期,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40年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一举措可以团结各阶级各团体进行抗日,但是无法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排除C项;此时已处于抗日战争时期,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抗日战争时期,《木兰从军》《忠义千秋》《梁红玉》《岳飞精忠报国》等历史题材的电影大量播放。这些影片()A.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B.揭露了日军的侵略罪行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强化了民众抗战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抗战时期,以古代爱国英雄和抗击外族英雄的题材改编的电影广泛播放,强化了民众的抗战意识,D项正确;材料中的影片为中国传统英雄人物,其易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却并未涉及其影响力扩展到鼓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A项扩大了其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的影片以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英雄为题材改编电影,并非记录日军侵略行径的纪实电影,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6.如图是发布于1949年2月的漫画《春天到,河冰解》。在画面上,河冰裂解,水面上飘着七零八落的几块浮冰,浮冰上载着蒋介石、李宗仁、孙科、白崇禧等几个残存的国民党军政要人,个个一筹莫展,愁眉苦脸。漫画所示时局()A.体现出三大战役的影响 B.反映出渡江战役的开展C.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标志着土地改革的完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水面上飘着七零八落的几块浮冰,浮冰上载着蒋介石、李宗仁、孙科、白崇禧等几个残存的国民党军政要人,个个一筹莫展,愁眉苦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为1949年2月,并且浮冰上载着蒋介石、李宗仁、孙科、白崇禧等国民党军政要人,这说明解放战争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败局已定,A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发动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排除C项;土地改革的完成与国民党军政要人一筹莫展无关,材料中并没有关于土地改革内容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是一部党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自我革命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们的党从最初组织起就有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就确定了民主集中制,就有严格的组织与纪律,就不允许派别的存在,就严厉地反对了自由主义、工会独立主义、经济主义等。——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论党的建设》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多次出现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路线给党带来极大危害,一度危及党的建设发展。有鉴于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在党内开展一场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整风运动的重要性。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明枪易躲,糖衣炮弹难防,要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进驻北京时,他再次强调:“我们共产党进北京,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摘编自王艳丽、王晶《勇于自我革命是保持大党优势的制胜之道》材料三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党的自我革命的史实。(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党的自我革命的进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史实:建党初期,党的纲领和章程显示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雏形;八七会议后,全党认真反思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直面错误,勇于自我革命的决心;遵义会议从政治上、组织上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危机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方针,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廉政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启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领导;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并付诸实践;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筑牢党的思想理论根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史实:由材料一“我们的党从最初组织起就有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就确定了民主集中制,就有严格的组织与纪律,就不允许派别的存在,就严厉地反对了自由主义、工会独立主义、经济主义等”可得出:建党初期,党的纲领和章程显示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雏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七会议后,全党认真反思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直面错误,勇于自我革命的决心;遵义会议从政治上、组织上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危机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由材料二“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明枪易躲,糖衣炮弹难防,要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方针,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廉政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小问2详解】本题是启示类材料解析题。由材料三“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可得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可得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筑牢党的思想理论根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并付诸实践;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礼》以七十为致仕之年,后世虽因袭其年,却多不严格执行。历代王朝只是从道德层面鼓励官员“引年”致仕,并无完备的制度加以约束。直到唐代,仍将官员的致仕称之为高风亮节。白居易有《不致仕》一诗讽喻时人,其中这样几句:“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这首诗虽然是暗讽杜佑的,由此亦可见唐代的致仕之风气。——摘编自张吉寅《北宋致仕制度研究》材料二从宋初到真宗时,逐步确立了比较完善的致仕制度。文臣年满70,武臣年满80,除少数元老、勋贤等尚需留任外,都应自动申请致仕。官员未到规定年龄,无特殊理由,不得请退。确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就退,可以奏请朝廷予以提前休致,当时称“引年致仕”。官员到了致仕年龄,应撰表札,通过所在州府,向朝廷提出申请,获准后便领取致仕告敕,作为证明文书。——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致仕制度相对于前代的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宋代致仕制度的影响。【答案】(1)变化:程序更加规范;制度更为完善;通过律令文书推动其执行。(任答两点即可)原因:科举制发展;官员队伍的庞大;门第制度的瓦解;儒家思想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2)影响:有利于裁汰衰老,进用新人;有利于政务系统的运行;(任答一点即可)难以根本解决冗官冗费的问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变化:由材料一“历代王朝只是从道德层面鼓励官员“引年”致仕,并无完备的制度加以约束。直到唐代,仍将官员的致仕称之为高风亮节。”和材料二“从宋初到真宗时,逐步确立了比较完善的致仕制度。”可得出:制度更为完善;由材料二“官员未到规定年龄,无特殊理由,不得请退。确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就退,可以奏请朝廷予以提前休致”可得出:程序更加规范;“官员到了致仕年龄,应撰表札,通过所在州府,向朝廷提出申请,获准后便领取致仕告敕,作为证明文书。”可得出:通过律令文书推动其执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发展;官员队伍的庞大;门第制度的瓦解;儒家思想的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二“文臣年满70,武臣年满80,除少数元老、勋贤等尚需留任外,都应自动申请致仕。”可得出:有利于裁汰衰老,进用新人;“官员到了致仕年龄,应撰表札,通过所在州府,向朝廷提出申请,获准后便领取致仕告敕,作为证明文书。”可得出:有利于政务系统的运行。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直接冲击下,“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指向,成为影响至今的话语表述。从该词发端至今,其内涵释义经历了多次再生。“汉族”指向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之观察》中提到“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五族”指向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际提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国族”指向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阐述道:“我说民族就是国族,何以在中国是适当,在外国便不适当呢?因为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民族”指向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我们对于民族统一纲领的意见》中就明确了“凡是中华民国领土范围内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观点。“宗族”指向1939年,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明确指出,在中国只有一个“中华民族”,“五族”不应称作”民族”,而应称作“宗族”。之所以称“五族”为“民族”,本身就是帝国主义瓦解和分化中国的阴谋。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对其民族观进行解读,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解读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解读:孙中山的民族观呈现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阐述:伴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深化,孙中山一方面受到了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相对于外国,“中华民族”即一体的“国族”。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突出“天下观”引导下的天下一统,而“天下一统”的前提是“华夷之辩”,在此基础上孙中山以“国族”取代了“五族”来解读“中华民族”的新内涵。但这一新内涵对“五族”的削弱实际上扩大了大汉族主义。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民族观既呈现近代化特征,又带有一定的旧时代色彩。(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我说民族就是国族,何以在中国是适当,在外国便不适当呢?因为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可知,孙中山认为相对于外国,“中华民族”即一体的“国族”,且孙中山以“国族”取代了“五族”来解读“中华民族”的新内涵。故可解读孙中山的民族观,呈现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首先阐述时代背景和孙中山的具体主张,即伴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深化,孙中山一方面受到了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相对于外国,“中华民族”即一体的“国族”。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突出“天下观”引导下的天下一统,而“天下一统”的前提是“华夷之辩”,在此基础上孙中山以“国族”取代了“五族”来解读“中华民族”的新内涵。接着对这一主张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新内涵对“五族”的削弱实际上扩大了大汉族主义。最后进行总结,孙中山的民族观既呈现近代化特征,又带有一定的旧时代色彩。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是“铜钱时代”,铜钱流通的数量、范围和深度可能超过了其他朝代,实际形成了以铜钱为基准的货币体系。大规模持续供应的宋钱为亚洲东部南部海域铜钱区的形成提供了基石。明代是亚洲东部海域朝贡格局发生变化的时期,也是近代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发端期。这个时代契机使得明朝内部的社会经济变革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兼具区域国际的特性。明代出现了由实物经济体制向货币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出现了货币形态、制度与体系的大转型。这种转型可归纳为“铜钱基准体系”向“白银基准体系”的重大转向。——摘编自邱永志《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货币转型》有学者认为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才使得中国的通货结构得到了转变。结合材料,概括宋明时期通货结构的不同,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提出其他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答案】示例:不同:宋代是铜钱基准体系,明代是白银基准体系。评述:不完全赞同。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是推动中国通货结构转变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理由: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显示出中国商品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宋元时期滥发纸币,丧失信用,白银备受青睐;万历年间的税制改革推动了白银货币化进程。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发展,为白银货币化带来机遇;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攫取大量白银,经太平洋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成了白银基准体系。【解析】本题属于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宋明时期(中国)。根据题干,首先要概括宋明时期通货结构的不同,然后对该观点进行评述;读材料,发现材料中的观点是认为宋代是铜钱基准体系,明代是白银基准体系;按照题目要求,对该观点进行评述,在评述时可以赞成该观点,也可以提出其他观点;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不完全赞同,然后表达出我们的观点: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是推动中国通货结构转变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然后再说明理由,可以从国际贸易、商品经济、纸币信用的丧失等几个方面分别去说;最后进行总结,中国货币的白银化是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发展,为白银货币化带来机遇;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攫取大量白银,经太平洋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成了白银基准体系。广东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土”和“壤”的概念开始形成,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确区别,认为后者是为了“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辩证观点。这说明当时()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人地矛盾日益显现C.粮食生产开始受到重视 D.道家思想影响广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和“壤”的概念,再由“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可知“壤”指的是农田土壤,战国时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是围绕“壤”的生产力的观点,综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观念萌发,A项正确;人地矛盾是在土地私有制广泛确立后产生的,题干主旨并不是人地矛盾,排除B项;粮食生产早已受到重视,排除C项;道家是当时的显学,土壤生产力可以变化这一观点确实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但不是题干的核心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商君书·修权》中说:“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公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商君的上述思想()A.强化了王权独尊的专制观 B.明确了为公任法的治国理念C.打破了私天下的继承原则 D.展现了外儒内法的政治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公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可知,商君认为以尧、舜为例,彰显公天下之利,以五霸以法正诸侯为例,彰显法治即为维护公天下之利的重要手段,B项正确。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强化了王权独尊的专制观,排除A项;材料以尧、舜为例想表明公天下之利的重要性,并非想打破私天下的继承原则,排除C项;“外儒内法”为汉代董仲舒思想的特点,不符合材料内容,也不符合商君所处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主人赵昧身着金缕玉衣下葬,玉衣是汉代帝王、王侯及高阶贵族死后的敛服;墓中五色药石和药具的出土,表明南越王国统治者迷信长生、幻想升仙的思想也同汉朝贵族一样。上述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A.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 B.道教在经济重心南移中发展C.岭南文化深受中原王朝影响 D.中央政府开始介入岭南管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材料中墓主人的金缕玉衣和服用长生不老的药石等习惯都与中原王朝习俗一致,说明岭南文化深受中原王朝影响,C项正确;材料所述时间是西汉初年,此时分封制已瓦解,推行郡国并行制,材料也并未涉及民族融合,排除A项;道教在东汉末期兴起,晚于材料所述西汉时期,且汉代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排除B项;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南海和象郡时,中央政府即开始介入岭南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4.通观东汉迄于唐中叶600余年间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A.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 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C.伴随着均田制推行而消失 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至唐中叶(中国)。根据材料“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可知豪强希望佃客依附于自身,而国家希望将这一群体编户,这是因为编户是全部赋役的承担者,这一矛盾长期难以调和,最终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国家不再以编户作为唯一征税标准,而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A项正确;东汉至唐中叶并非一直动荡,也有隋唐盛世,因此材料中的矛盾并非国家陷入动荡的根源,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这一矛盾并非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排除C项;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与材料时间和现象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5.《大都赋》中对郭守敬监修的一项漕运工程的功用盛赞到,“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弛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据此可知,这一工程()A.促进了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 B.开辟了中外海运航线C.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成熟 D.便利了南北物资流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郭守敬监修的一项漕运工程”后,“过往船只,多过河里的鱼和山上的笋,川陕、吴楚等地区的富商大贾,在运河的加持下,经商很便利”可得出这一工程促进了交通和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南北物资流通,D项正确;材料中不涉农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漕运而并非海运,排除B项;长途贩运贸易的成熟在明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明初,宗藩地位尊崇,统重兵以镇边塞,只要是朱氏子弟,便有尊崇显赫的地位;宣德后,逐渐出现“宗藩不得预兵事”,“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和“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等规定。这一变化()A.说明边疆威胁逐渐减弱 B.反映出宗法血缘关系难以维系C.立足于皇权稳固的需要 D.显示出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加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宗藩不得预兵事”“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可知,材料中的变化体现的是明代藩禁的严格,对朱氏子弟的严格限制是出于对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边疆威胁并非逐渐减弱,排除A项;材料中对宗藩地位虽然多有限制,但并未废除,朱氏子弟依然依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国家供养,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加剧,排除D项。故选C项。7.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阿睦尔撒那逃往俄国,俄国政府包庇之。为此,清政府的某一机构多次向俄国的萨那特衙门提出交涉,终于使问题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清朝的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A.总理衙门 B.黑龙江将军 C.理藩院 D.宣政院【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涉及时间是清朝且主体涉及蒙古准噶尔部和俄国,属于清朝的边疆少数民族问题,该类事务管辖权属于理藩院,C项正确;总理衙门创设时间在晚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黑龙江将军主管黑龙江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民政事务,但材料中的外事是中俄国家层面的,要由理藩院来交涉,排除B项;宣政院为元代所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如图为英国人绘制的《南京条约签订图》,其右下角绘有“永远和好”的中文字样。在19世纪上半叶,这类作品大多是“受命创作的”,所选取的都是极易引发观者共鸣的场景,其内容、角度、着色经过精心设计,均被制作成版画,降低成本,广为发行。此类绘画的绘制、发行意在()A.美化列强的侵略行径 B.扩大对华商品输出C.打开中国艺术品市场 D.真实再现历史场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近代。该图为英国人“受命创作”的,“内容、角度、着色经过精心设计”,从并在“右下角绘有‘永远和好’的中文字样钢印”,英国明明刚刚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却通过绘画刻画一种中英友好和谈的和谐氛围,这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意在美化其侵略行径,消弭中国人的抵抗意识,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该画带有极强的政治意图,并非单纯为了销售艺术品,排除C项;该图“内容、角度、着色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主观意图明显,并非对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排除D项。故选A项。9.如表为19世纪70年代印度棉纱输华贸易统计(单位:百万磅),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年度输华量输出总量输华量占输出总量之百分比1879—188330.135.884.1%1884—188876.695.783.2%1889—1893141.7159.189.1%1894—1898180.9191.894.3%A.纺织分离的趋势加剧 B.沦为列强倾销市场C.传统经济结构已瓦解 D.近代工业发展迅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90年代(中国)。由表格数据可见,印度棉纱对华输出量逐年增加,且占印度输出总量的绝大多数,由此推知当时中国纺织分离的趋势加剧,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印度棉纱输华的占比情况,未体现中国棉纱市场的总体情况,所以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已瓦解,与史实不符,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使用进口棉纱的未必都是近代工业,排除D项。故选A项。10.1910年的某出版物记述了北京街道兴修后的变化:“城中街道宽广,马路喧闹,四方通达。交通之具,旧惟肩舆骡车,近则马车、人力车咸备。文武衙署、大小学堂及王公府地、各国公使馆,错置其间。”这一变化()A.实现了近代交通体系的完备 B.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施政理念C.推动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 D.提高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中国)。材料展现了北京街道的变迁,其布局的改善推动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说“交通之具,旧惟肩舆骡车,近则马车、人力车咸备”,并未提及近代交通工具,因此无法得知近代交通体系是否完备,排除A项;对“中体西用”施政理念的践行主要在洋务运动期间,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北京街道的变迁,无法得出提高中央到地方行政效率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1.1918年,北京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将全国规划为五个时区,并以东经120度为标准经线,以“世界标准时间”为题编入191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历书》。这表明()A.西方殖民意识已渗入民众生活 B.中国积极融人世界体系C.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有序开展 D.民众时间观念逐渐增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北京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并以‘世界标准时间’为题编入《中华民国历书》”可得出中国在积极融入世界体系,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国积极融人世界体系,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新生活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事件,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不涉及民众对世界标准时间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12.如图为1928年《大公报》上刊载的一则征婚广告,男性对女性提出要“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思想”等要求,女性则表明自己“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等内容。这反映出()图为征婚广告A.拜金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思想解放的渐进性与艰巨性C.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传统婚姻观念已被彻底摒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思想”,“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征婚广告的内容既体现了对传统婚姻、择偶要求的挑战,“为侧室亦可”又体现了这种思想解放并不彻底,到了1928年,新式婚姻观念已传播多年,虽进步了却也难逃旧思想禁锢,这反映了思想解放历程的渐进性与艰巨性,B项正确;女性要求男性经济独立,不是拜金主义思想的体现,且1928年拜金主义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排除A项;材料显示女性依然可以接受成为侧室,说明女性社会地位并未受到充分重视,这也并非真正的男女平等,排除C项;材料显示女性依然可以接受成为侧室,这就是传统婚姻观念的体现,并未并完全摒弃,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A.是国民党主动策划的反共行径 B.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全国的统一C.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伐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图片中可见叶挺独立团,汀泗桥,贺胜桥,吴佩孚等信息,可见这是北伐战争时期的汀泗桥、贺胜桥之战,其所处的大的历史事件就是1927年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北伐战争,而非国民党主动策划的反共行径,排除A项;第二次北伐国民政府才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因此北伐战争时并未完成全国的统一,排除B项;先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才有北伐战争的发动,C项因果倒置,排除C项。故选D项。14.1940年,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提出:“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产”。这些规定()A.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 B.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C.化解了社会主要矛盾 D.巩固了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材料所述的1940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的这些指示是针对抗日救亡这一主要矛盾进行的政权尝试,“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说明该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抗日民主性质的政权,为后续人民民主政权的探索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此时正值抗战时期,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40年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一举措可以团结各阶级各团体进行抗日,但是无法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排除C项;此时已处于抗日战争时期,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抗日战争时期,《木兰从军》《忠义千秋》《梁红玉》《岳飞精忠报国》等历史题材的电影大量播放。这些影片()A.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B.揭露了日军的侵略罪行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强化了民众抗战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抗战时期,以古代爱国英雄和抗击外族英雄的题材改编的电影广泛播放,强化了民众的抗战意识,D项正确;材料中的影片为中国传统英雄人物,其易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却并未涉及其影响力扩展到鼓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A项扩大了其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的影片以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英雄为题材改编电影,并非记录日军侵略行径的纪实电影,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6.如图是发布于1949年2月的漫画《春天到,河冰解》。在画面上,河冰裂解,水面上飘着七零八落的几块浮冰,浮冰上载着蒋介石、李宗仁、孙科、白崇禧等几个残存的国民党军政要人,个个一筹莫展,愁眉苦脸。漫画所示时局()A.体现出三大战役的影响 B.反映出渡江战役的开展C.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标志着土地改革的完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水面上飘着七零八落的几块浮冰,浮冰上载着蒋介石、李宗仁、孙科、白崇禧等几个残存的国民党军政要人,个个一筹莫展,愁眉苦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为1949年2月,并且浮冰上载着蒋介石、李宗仁、孙科、白崇禧等国民党军政要人,这说明解放战争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败局已定,A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发动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排除C项;土地改革的完成与国民党军政要人一筹莫展无关,材料中并没有关于土地改革内容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是一部党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自我革命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们的党从最初组织起就有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就确定了民主集中制,就有严格的组织与纪律,就不允许派别的存在,就严厉地反对了自由主义、工会独立主义、经济主义等。——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论党的建设》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多次出现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路线给党带来极大危害,一度危及党的建设发展。有鉴于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在党内开展一场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整风运动的重要性。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明枪易躲,糖衣炮弹难防,要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进驻北京时,他再次强调:“我们共产党进北京,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摘编自王艳丽、王晶《勇于自我革命是保持大党优势的制胜之道》材料三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党的自我革命的史实。(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党的自我革命的进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史实:建党初期,党的纲领和章程显示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雏形;八七会议后,全党认真反思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直面错误,勇于自我革命的决心;遵义会议从政治上、组织上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危机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方针,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廉政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启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领导;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并付诸实践;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筑牢党的思想理论根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史实:由材料一“我们的党从最初组织起就有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就确定了民主集中制,就有严格的组织与纪律,就不允许派别的存在,就严厉地反对了自由主义、工会独立主义、经济主义等”可得出:建党初期,党的纲领和章程显示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雏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七会议后,全党认真反思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直面错误,勇于自我革命的决心;遵义会议从政治上、组织上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危机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由材料二“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明枪易躲,糖衣炮弹难防,要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方针,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廉政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小问2详解】本题是启示类材料解析题。由材料三“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可得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可得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筑牢党的思想理论根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并付诸实践;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礼》以七十为致仕之年,后世虽因袭其年,却多不严格执行。历代王朝只是从道德层面鼓励官员“引年”致仕,并无完备的制度加以约束。直到唐代,仍将官员的致仕称之为高风亮节。白居易有《不致仕》一诗讽喻时人,其中这样几句:“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这首诗虽然是暗讽杜佑的,由此亦可见唐代的致仕之风气。——摘编自张吉寅《北宋致仕制度研究》材料二从宋初到真宗时,逐步确立了比较完善的致仕制度。文臣年满70,武臣年满80,除少数元老、勋贤等尚需留任外,都应自动申请致仕。官员未到规定年龄,无特殊理由,不得请退。确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就退,可以奏请朝廷予以提前休致,当时称“引年致仕”。官员到了致仕年龄,应撰表札,通过所在州府,向朝廷提出申请,获准后便领取致仕告敕,作为证明文书。——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致仕制度相对于前代的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宋代致仕制度的影响。【答案】(1)变化:程序更加规范;制度更为完善;通过律令文书推动其执行。(任答两点即可)原因:科举制发展;官员队伍的庞大;门第制度的瓦解;儒家思想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2)影响:有利于裁汰衰老,进用新人;有利于政务系统的运行;(任答一点即可)难以根本解决冗官冗费的问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变化:由材料一“历代王朝只是从道德层面鼓励官员“引年”致仕,并无完备的制度加以约束。直到唐代,仍将官员的致仕称之为高风亮节。”和材料二“从宋初到真宗时,逐步确立了比较完善的致仕制度。”可得出:制度更为完善;由材料二“官员未到规定年龄,无特殊理由,不得请退。确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就退,可以奏请朝廷予以提前休致”可得出:程序更加规范;“官员到了致仕年龄,应撰表札,通过所在州府,向朝廷提出申请,获准后便领取致仕告敕,作为证明文书。”可得出:通过律令文书推动其执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发展;官员队伍的庞大;门第制度的瓦解;儒家思想的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二“文臣年满70,武臣年满80,除少数元老、勋贤等尚需留任外,都应自动申请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9《正确认识广告》(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8第九套广播体操6-7节5 教学设计-八年级体育与健康
- 《节电小专家:1 家庭用电情况调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 2024秋八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3 Sports Unit 2 This year we are training more carefully教学设计(新版)外研版
- 2024年秋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2.1 学习伴成长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17 气体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
-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教学设计1 (新版)新人教版
- 15《八角楼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冀教版
-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试题
- 2025年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南阳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15 青春之光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5年中国特殊热电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人教版中考英语总复习清单八年级上册Units7-8
- 2025年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JJF(皖) 205-2025 土工击实仪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