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2*师说》同步练习一【课前自主梳理】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古之学者①(古义是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②(用来……的……)传道受③(同“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④(本来)先乎吾,吾从而⑤(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跟从;连词“而”,表顺承)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⑥(意动用法,以……为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⑦(反问语气,相当于“岂”)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⑧(无论、不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⑨(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道之不传也eq\o(○,\s\up2(10))(表句中停顿,助词,不译)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⑪(超出)人也远矣,犹且⑫(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⑬(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⑭(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⑮(副词,表反问语气,大概、恐怕)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⑯(以……为耻)师焉,惑矣。彼⑰(指示代词,那)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⑱(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或⑲(代词,指代“句读之不知”)师焉,或不⑳(同“否”,指不从师学习)焉,小学eq\o(○,\s\up2(21))(古义是在小的方面学习)而大eq\o(○,\s\up2(22))(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遗eq\o(○,\s\up2(23))(放弃、丢弃),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eq\o(○,\s\up2(24))(泛指各种工匠)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eq\o(○,\s\up2(25))(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eq\o(○,\s\up2(26))(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eq\o(○,\s\up2(27))(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eq\o(○,\s\up2(28))(竟)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eq\o(○,\s\up2(29))(固定的老师)。孔子师eq\o(○,\s\up2(30))(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eq\o(○,\s\up2(31))(道德才能)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eq\o(○,\s\up2(32))(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eq\o(○,\s\up2(33))(超过)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eq\o(○,\s\up2(34))(学术技艺)有专攻eq\o(○,\s\up2(35))(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eq\o(○,\s\up2(36))(罢了)。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eq\o(○,\s\up2(37))(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经传eq\o(○,\s\up2(38))(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eq\o(○,\s\up2(39))(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余嘉eq\o(○,\s\up2(40))(赞许)其能行古道eq\o(○,\s\up2(41))(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eq\o(○,\s\up2(42))(赠送)之。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道eq\b\lc\{\rc\(\a\vs4\al\co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会天大雨,道不通))(2)师eq\b\lc\{\rc\(\a\vs4\al\co1(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或师焉,或不焉,孔子师郯子,十年春,齐师伐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则eq\b\lc\{\rc\(\a\vs4\al\co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以身作则,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于eq\b\lc\{\rc\(\a\vs4\al\co1(师不必贤于弟子,而耻学于师,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拘于时))(5)其eq\b\lc\{\rc\(\a\vs4\al\co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子其勉之,其如土石何))(6)乎eq\b\lc\{\rc\(\a\vs4\al\co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答案(1)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知识学问名词,道义名词,途径、方法动词,说名词,道路(2)名词,老师动词,学习动词,从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军队名词,榜样(3)连词,表转折语气,却连词,就副词,表判断,就是名词,表率,榜样连词,表分句并列(4)介词,比介词,向介词,从,在介词,对于介词,被(5)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那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应该”副词,表加强反问语气,又(6)介词,相当于“于”,比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介词,相当于“于”,对【课堂自主探究】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答案eq\o(□,\s\up2(01))立:圣人无常师eq\o(□,\s\up2(02))今之众人eq\o(□,\s\up2(0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B.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以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C.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流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从正面”错,应该是“从反面”论证。【课后同步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师道也师:学习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答案B解析无:无论、不论。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愚昧的人B.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觉得羞耻C.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D.孔子师郯子师:名词活用作动词,从师答案D解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案D解析A.“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是指普通人,今义指大家。C.“从而”古义是两个词,“从”是动词,跟随,“而”是连词,表顺承;今义是一个词,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D.“先后”古今意义相同。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A解析A.也:都是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B.则:连词,表转折/副词,就是。C.于:介词,向/介词,表被动。D.乎: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5.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B.“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D.《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答案C解析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的错误态度。(2)韩愈在《师说》中批评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3)《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是“,”。(4)在《师说》中韩愈批评那些士大夫嘲笑从师的不良现象,并与百工之人进行对比的句子是:“,,,。”(5)韩愈在《师说》中,首先提出了“”的论断,接着,以“”列举了圣人孔子从师之多来证明自己的观点。(6)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答案(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二、课内精段阅读阅读文章第一、二段,完成7~11题。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难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相师:互相学习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看不起答案B解析惑:糊涂。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答案D解析D.乃:均为副词,竟。A.之:代词,指知识和道理/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B.其:代词,可代“他”/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C.于:介词,对于/介词,在。9.下列对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音dòu。B.百姓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C.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D.百工,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答案C解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错,文中“童子”指“未成年男子”。“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错,“童生”指明清科举制度中通过县试、府试,尚未通过院试的学子。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又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答案B解析“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错,文中未提及先天条件。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答案(1)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关键词:“师道”“庸”“年”)(2)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关键词:“所以”“其”“此”)《10.2师说》同步练习二一、单选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拮据/拘泥蟠桃/幡然悔悟择菜/择师而教B.庸俗/雍容须臾/阿谀奉承解惑/解甲归田C.谄媚/诬陷巫医/占卦卜筮经传/千古流传D.郯子/啖食贻误/百战不殆句读/百读不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现代汉语常用字音的掌握。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注音全对的一项”,题中,A项,分别读jū/jū,pán/fān,zhái/zé;B项,分别读yōng/yōng,yú/yú,jiě/jiě;C项,分别读chǎn/xiàn,wū/shì,zhuàn/chuán;D项,分别读tán/dàn,yí/dài,dòu/dú。答案为B项。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古之学者必有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古今异义词现象,A项,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D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①“师”,名词,老师;②“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③“师”,名词,老师;④“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⑤“师”,名词意思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⑥“师”,名词做动词,学习;⑦“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⑧“师”,名词做动词,学习;⑨“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大王来何操?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先来看选项,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属于古汉语中的否定句宾语前置,按现代汉语即“不知句读,不解疑惑”,翻译为: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判断句式.所以,表原因.受通授,传授.传道受业:传授知道和学问,惑,疑难,全句可译为:老师的是用来传授知识、解答疑难的人;B.大王来何操?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带了什么?C.是定语后置句,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D项是被动句,“不拘于时”“于”表被动,不被当时社会风气拘泥。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2.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4.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5.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6.“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7.“见”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8.“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9.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B.“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D.《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C项,“传”指的是人物传记,说法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答案】B【解析】1题:试题分析:师:学习。.解答此类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句,然后把句子放入原文中,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7、【小题2】下列两组加横线词的含意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答案】C【解析】1题:试题分析:“惑”分别为“疑惑”“糊涂”的意思;“所以”分别“表原因”和“途径”“工具”等。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8、【小题3】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答案】A【解析】1题:试题分析:A和例句均为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C被动句,D无特殊句式。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9、【小题4】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合格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作者对此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答案】B【解析】1题: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不是合格的老师”无中生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0、【小题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1)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着他,以他为师。(2)不懂得句读,而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高明在哪儿。【解析】1题: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关键得分点:(1)生乎吾前,固先乎吾,从而,师(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小学。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三、情景默写11、默写。(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5)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6)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7)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答案】(1).(1)师者,(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2)是故无贵无贱,(4).无长无少,(5).道之所存,(6).师之所存也。(7).(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8).师不必贤于弟子,(9).闻道有先后,(10).术业有专攻,(11).如是而已。(12).(4)彼与彼年相若也,(13).道相似也,(14).位卑则足羞,(15).官盛则近谀。(16).(5)圣人之所以为圣,(17).愚人之所以为愚,(18).其皆出于此乎?(19).(6)圣人无常师。(20).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1).(7)小学而大遗,(22).吾未见其明也。【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谀”“苌弘”“聃”的写法。《10.2师说》同步练习三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A项,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代词,代指“道”。B项,第一个“其”,代词,那些;第二个“其”,语气词。C项,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比”;第二个“乎”,助词。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乎”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相与枕藉乎舟中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A【解析】A项和例句均为介词,相当于“于”,在;B项,介词,相当于“于”,对;C项,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D项,语气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项“习”均为“学习”之意。A项前一个“出”为“超出”之意,后一个“出”与“出自”的“出”意思相同;B项前一个“惑”是“疑难问题”之意,后一个“惑”是“糊涂”之意;D项前一个“道”是“道理”之意,后一个“道”是“风尚”之意。4、下列各组画横线的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而耻学于师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孔子师郯子、苌弘吾从而师之D.其下圣人也远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答案】C【解析】A项,使动用法/意动用法;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D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5、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B.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C.第2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非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中“从正面论证”应该是“从反面论证”。《师说》第二段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作者首先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接着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问说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问无以广识广:增加B.所谓交相问难难:责备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知:通“智”,智慧D.夫子贤之贤:认为……有才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言重点实词的掌握。B项中,“难”应该解释为“诘问”由句子中的“问”,结合原文中“审问而明辨之也”可以推测,这里没有责备的意思。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抓住关键虚词“则”,关键句“如是”,结合动宾结构断句。这段话的大意是: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一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据此句意可得出答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点题:学习一定要好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B.第二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C.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圣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言论,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D.与《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B项,“第二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错误,由原文可知,在第二段中,作者不是从反面而是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⑵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答案】⑴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⑵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⑶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德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习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者”,……的人;“焉”,代词“他们”;“以能问于不能”,状语后置句,“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2)“所不知”,所字结构,“不知道的”;“不为愚人之所知”,为……所,表被动;(3)“是故”,因此;“不肖”,不贤德的人。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君子学习必然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还不能把道理用于实践,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古代的人乐于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有益于自身的东西罢了。因此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地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询问,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显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作谦虚,确实是非常善于采纳善言。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一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不虚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也不是不潜心钻研的缘故,他们学的并不是古人学习的内容,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方面,不能询问,也可以理解啊。聪明的人虽然经过多次考虑,也会出现个别失误。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德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习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德。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却争着以询问为耻辱,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三、句子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鹰击长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答案】(1).鱼翔浅底
(2).万类霜天竞自由
(3).不积跬步
(4).无以至千里
(5).位卑则足羞
(6).官盛则近谀
(7).取之无禁
(8).用之不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和文学常识的背诵、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本体属于直接性默写。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翔、竞、跬、至、谀、无禁。《10.2师说》同步练习四【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郯子(tán)贻(yí)解惑(huò)六艺经传(chuán)B.句读(dòu)聃(rān)苌弘(chánɡ)拘于时(jū)C.阿谀(yú)蟠(pān)官盛(shènɡ)授之书(shòu)D.谄媚(chǎn)襄(xiānɡ)嗟乎(jiē)或否焉(fǒu)解析:A项,传zhuàn;B项,聃dān;C项,蟠pán。答案:D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解析: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③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④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⑥古文:古义,先秦及秦汉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A项,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句尾语气词,表判断;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就;C项,介词,向。D项,相当于“于”,比/语气助词,表疑问,呢。答案:C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解析:A项,“有”通“又”,“暴”通“曝”;B项,“生”通“性”;C项,“受”通“授”。答案:D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解析:C项和例句均为判断句。答案:C6.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解析:C项,“范仲淹”应为“欧阳修”。答案:C【课后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慰藉(jí)贺岁片(piàn)开门揖盗(yī)B.付梓(zǐ)盥洗(guàn)冥王星(míng)小学大遗(wèi)C.乐师(yuè)勖勉(xù)青骢马(cōng)数九寒天(shǔ)D.懵懂(méng)老聃(dān)干细胞(ɡàn)果品酒馔(zhuàn)解析:A项,藉jiè;B项,遗yí;D项,懵měng。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除了扑朔迷离的案件疑云,影片《大侦探福尔摩斯》还加进大量极具娱乐及刺激性的动作场面,让人仿佛看见了几许“007邦德”的味道。B.您刚刚乔迁新居,房子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单调了一些,建议您再挂上几幅字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C.由于气温低,又下着小雨,晚上打车的人很多,在南昌财富广场外,寒风中的人们搓手顿脚地取暖,一见到有空车就蜂拥而上,场面十分混乱。D.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根治腐败。解析:A项,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B项,蓬荜生辉:蓬荜:编蓬草、荆竹为门,形容穷苦人家。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误用谦辞。C项,搓手顿脚: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望文生义。D项,矫枉过正:矫:扭转;枉:弯曲。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答案: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许多人认为应该在高等教育、企业界创造几个皇马、曼联式的“王朝”,这等于把这些“王朝”摆在了不需要竞争的位子上,给了它们更大的犯错误、维持更长时间的无效率,使他们表现再差也不可能被淘汰。B.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课题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7%的人认为房地产调控措施及各地配套细则会影响婚姻,60.2%的人认为,为规避政策而离婚是对婚姻的亵渎。C.马基雅维利在16世纪初失去所有的政治地位后,将在共和政府中任职的感受化为文字,完成了惊世骇俗之作《君王论》,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D.目前民间舆论对延迟退休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增加缴费总量,以缓解养老金整体缺口。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无效率”后加上“的空间”;C项,“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偷换主语,应在句前补上“该著作”;D项,“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答案:B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的概括、剪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A.①③②⑤④⑥B.②⑤④⑥①③C.①②⑤⑥④③D.③①②⑤④⑥解析:由第一句介绍马远山水画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横线处应填③。接着由其画面简清的特点引出马远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横线处应填①。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特别注意画横线处的两个逗号,可以确定后四处应填②⑤④⑥。答案:D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情物交汇,意象丰盈,是“神与物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神思方运”云云,就是指构思活动开始之时,__________。然而,__________,在审美想象中,则表现为精神与物象交融,表象与情感融会。______________;而想象集多种表象交叉,又充实着情感的深化。“神用象通,情变所孕”,______________。情物交汇,心物交融,______________。①审美感知离不开对自然物象内在意蕴的情感把握②想象心理与情感浡兴相互推进③想象即在表象的基础上展开,各种意念纷至沓来,形象即在孕育中了④情感伴随着对对象的感知而酝酿形成,并成为展开想象翅膀的驱动力⑤特定的具有艺术直觉性和审美情感性的艺术形象——审美意象即在想象和情感的交融中孕育滋生并逐渐成熟定型A.③①④②⑤B.⑤④①②③C.③②⑤④①D.⑤②①③④解析:文段围绕“神与物游”的重要特征,按“总—分—总”结构形式展开,解说审美意象在想象和情感的交融中孕育定型的过程。先说“构思活动开始”,形象孕育,应接③;转而用“然而”说审美感知的一般特点,应接①;在此基础上说审美想象,重点说情感与想象的辩证关系,再接④②;最后总结接⑤。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解析:B项,师:学习。答案:B7.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意分析正确的一组是()eq\b\lc\{(\a\vs4\al\co1(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q\b\lc\{(\a\vs4\al\co1(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解析:①名词,疑惑的问题;②动词,糊涂;③连词,表因果关系;④动词,用以、用来。答案:C8.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解析:A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一般主谓宾句式。答案:A9.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解析:B项,“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错误。答案:B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2)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高明在哪。(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读《江南录》王安石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选自《新选新注唐宋八大家书系(王安石卷)》,有删改)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韶山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氏录为得焉得:感恩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与:同盟C.数以杀忠臣之罪数:列举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徒:仅仅解析:A项,得:中意,适合。答案:A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②当李氏之危也B.①一举而胜焉②而俱称有文学C.①恶者无大于杀忠臣②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D.①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②吾以情得之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并列。C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在。D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根据。答案:A1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B.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C.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D.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答案:C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解析:D项,作者并没有摆事实,而是通过人之常情的推断得出结论。答案:D1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认为《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两条事实依据。(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重点译对“信”“是”“匿”)②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重点译对“大凡”“胜”)(2)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②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参考译文:已故的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这虽然愧于实录,但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国君)一定有大的恶行,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国君即使无道,但如果不杀害忠臣,(那么)虽然不会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国。商纣王做国君,残暴到了极点。周武王在孟津巡视军队时,诸侯都请他去讨伐纣王,武王说还不行。等到听说纣王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他要灭亡了,所以一发兵就取得了胜利。季梁在随国当政的时候,随国虽然十分混乱,但楚国却不敢攻打它。虞侯因为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晋国才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装借路的计策。这样说来,忠臣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则国在,忠臣被杀则国家也跟着灭亡。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既然这样,那么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不止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死,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如果用商纣王和随、虞两国国君的旧事来衡量这件事,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由此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我听说,潘佑和徐铉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年间在朝廷争夺名位。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却不上一句谏言。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国君落了个杀忠臣的罪名,遭到灭国之祸,这都是徐铉的缘故啊。徐铉害怕这个过失被人知道,又为贤能比不上潘佑而羞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以其他的罪名诬蔑他,这是人之常情。从(对待)潘佑的事来看,其他被杀的人,也能够推知(其他原因)了。唉,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的话,我认为徐铉不只是严重地诬蔑了忠臣,他对我们大宋君主的欺骗不也是很严重吗?三、语言运用16.请为下面的事件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包括标点)。教育部近日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调成800字。此外,语文新课标还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有学生家长质疑:最没用的就是“死记硬背”,识字才有用,为什么现在要反着来呢?这究竟是改革还是折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增加背诵、减少识字引发争议。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①粗粮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谷物类如玉米、小米、红米、黑米、高粱等,杂豆类如黄豆、绿豆、红豆、青豆、黑豆等,块茎类如红薯、山药、马铃薯等。经常适量地吃些粗粮,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②粗粮在胃肠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会把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药物紧紧“包裹”住,导致其在胃肠道不能充分释放,进而影响其发挥药效。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请根据第①段内容,给“粗粮”下个定义,不超过3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在②段“因此”后面补上一个合适的结尾,使其语意连贯,不超过15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科技学院《工程施工仿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金融学院《美术文化活动策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英语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旅客列车安全课件
- 广东财经大学《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件
- 赣南科技学院《机械制造基础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服务合同培训课件
- 甘孜职业学院《文学创作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TZJXDC 002-2022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 GB/T 4744-2013纺织品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静水压法
- GB/T 337.1-2002工业硝酸浓硝酸
- 《解放战争》(共48张PPT)
- 放射工作人员法律法规及防护知识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
- 劳动仲裁追加申请申请书(标准版)
- 西方法律思想史 课件
- 各种绿色蔬菜收货验收作业标准和蔬菜品质标准课件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市药品零售药店企业药房名单目录
- 叉车年度检表
- 试生产方案确认表(各单位会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