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的情与理》导学案(甘肃省县级优课)_第1页
《现代散文的情与理》导学案(甘肃省县级优课)_第2页
《现代散文的情与理》导学案(甘肃省县级优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又到了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时节,当同学们往返于教室、食堂和宿舍之间的时候,是否注意到脚下窸窣作响的黄叶呢?古人也钟爱落叶,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在上学期我们学过杜甫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写到了落叶,谁能为大家背诵一下呢?这里的“落木”是什么呢?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木头?(落木就是落叶)那么“落木”和“落叶”有什么区别呢?今天就让我们到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林庚的《说“木叶”》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同学们从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提示:“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木叶就是文章论题,由此可见,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的。问题: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议论文的典型结构形式是怎样的呢?提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任务: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边读边划分课文结构。提示:发现问题(1-3段):“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而木叶的形象关键在木字。分析问题(4-6段):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总结全文(第7段):小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三、合作探究,品味意蕴(一)请同学在第1段中找出文中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明确:在第一段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提出了论述的对象:“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2.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而舍树叶。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或“落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其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点在“木”字。)3.第3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而舍树叶。小结:1-3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个现象,即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为什么木叶会被古代诗人钟爱呢?(二)下来请同学们阅读4――6段,结合1、2、3段的内容,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问题: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问题: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可在艺术形象领域,木叶不是树叶。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2.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明确:萧瑟、凄凉。秋季。3.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一下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树”是一种枝繁叶茂的画面,感觉到的是饱满。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和单纯。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提示:秋天到了,树叶落了。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

“落叶”的暗示呢?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5.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6.小结:第4-6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并找到了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

、活力。7.学生齐读第七段,再次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本段中有几个成语咱们先辨析一下: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差别,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根据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一字千金使用是否准确?(我觉得使用不太恰当。)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小结:这篇文章中,1-3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4-6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问题:从行文思路来看,本文主要分析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那么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提示: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确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提到“木叶”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月亮”“月”“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