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_第1页
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_第2页
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_第3页
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_第4页
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溃退/馈赠芜湖/抚摸催促/摧枯拉朽

B.签订/叮嘱晦涩/后悔泄气/一泻千里

C.歼灭/迁徙获港/获得屹立/迄今为止

D.殷红/殷切要塞/边塞当真/锐不可当

C

形近字字音

C项,jiān/qiān/;dí/huó;yì/qì。

A项,kuì;wú/fǔ;cuī;

B项,dìng/dīng;huì/huǐ;xiè;

D项,yān/yīn;sài;dàng/dāng。

故解析为:C。

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用了较短的篇幅,就对重大历史事件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B.同学之间意见不同时,应当风平浪静地讨论,不可意气用事。

C.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直指江南,千里长驱,锐不可当。

D.每年开春,东风仿佛有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一扫冬天的沉寂,带给大地一片生机。

B

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媒体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B项,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不合语境。

A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C项,锐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D项,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A、C、D三项中的划线词语使用正确。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拍中国》纪录片深受好评的主要原因是拍摄者注重“高度、温度、角度”造成的。(在“是”后面加上“因为”)

B.端午节,无论是粽叶的清香,还是龙舟赛的呐喊,渲染的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把“渲染”改为“表现”)

C.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A

句式杂糅

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

故解析为:A。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我们必须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4.填上空。

(1)消息是狭义的新闻,新闻的“六要素”是:何人、、、何事、、如何。

(2)一则消息的结构通常分为五部分,即、、、背景、结语。其中前三是部分是必备的。

(1)何时;何地;何故

(2)标题;导语;主体

新闻概括;新闻、材料类;新闻常识

(1)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新闻知识的积累、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新闻,也叫消息。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故解析为:⑴何时;何地;何故;

⑵标题;导语;主体。

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消息报道的时间有先后,通过对比阅读能了解同一事件的进展情况。

B.《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虽然短小,但叙述层次清楚,介绍了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同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等内容。

C.《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横渡”等词语体现出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豪迈的气概。

D.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本课的两则消息就遵循了这一原则,除了客观报道解放军的渡江情况外,没有涉及其他内容。

D

新闻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新闻除了进行客观报道之外,还可以适当进行议论和抒情,表述的观点和情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除了叙述事实之外,还运用了议论的表述方式,交代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原因。

故解析为:D。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2)“长江风平浪静”有什么含意?

(3)“不到二十四小时”说明了什么?

(4)赏析文中划线词语的表述效果。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是如何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的。

(1)电头。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及发消息的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2)“风平浪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包含了抒彩,说明我军完全没有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敌人大的抵抗。

(3)说明时间短,表明我军进军神速、气势锐不可当,敌军溃退。

(4)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我军的进攻情况。凸显了我军的攻势猛烈、势如破竹。

(5)先用“国民党反动派……纷纷溃退”从侧面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接着又用“我军……进击中”从正面描写我军的锐不可当之势,从而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

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词语的使用(搭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新闻常识

(1)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电头的概念,然后根据电头所含内容答出电头的作用即可。

(2)答题时既要分析“风平浪静”表面的意思,也要分析其深层次的意思。从上文的“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可以看出我军的锐不可当之势。

(3)这是一个表示时间段的短语,表明时间短,据此分析其体现的内容即可。

(4)答题时要结合词语的词性、语境,分析其表现出的人民解放军进攻的特点。

(5)主要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答题时要从文中找出正面、侧面描写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故解析为:⑴电头。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及发消息的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⑵风平浪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包含了抒彩,说明我军完全没有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敌人大的抵抗;

⑶说明时间短,表明我军进军神速、气势锐不可当,敌军溃退;

⑷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我军的进攻情况。凸显了我军的攻势猛烈、势如破竹;

⑸先用“国民党反动派……纷纷溃退”从侧面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接着又用“我军……进击中”从正面描写我军的锐不可当之势,从而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

⑴做此题时要熟知消息中电头的作用,再联系本则消息具体回答。新闻电头是说明消息来源的短语,一般用来说明新闻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电头”的作用主要有:①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②著有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体现出新闻的准确,及时、真实的特点;

⑵解答本题既要了解词语本义,又要理解它的“语境义”;

⑶解答本题既要了解词语本义,据此分析其体现的内容即可;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新闻一定要真实,所以在用语上一定要力求准确;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再者注意解析的简洁性。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合),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结合全文,简要说说开头画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联系上下文,从下列句子中任意选择一句,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述效果。

①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②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述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文章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简明扼要地概括全文的核心内容(或者是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概括)。

(2)示例一:“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仅限制在发电文的时间之前,这里适当采用文言词,使句子不拖沓,体现了遣词造句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示例二:“歼灭”与“击溃”词义有区别,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歼灭及击溃,充分体现了用词的准确。

(3)议论。作用: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①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②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路遭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较为顽强,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这种详略的安排更能突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新闻概括;文章开头及其作用;议论

(1)根据消息的结构常识即可判断画横线句子是该则消息的导语部分。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

(2)任意选择其中一句中的划线词语围绕消息语言的准确性进行品味。①中的“至发电时止”是精确的时间限制,用语准确。②中的“歼灭及击溃”是说敌军有的被歼灭,有的被击溃,表述准确。

(3)首先要了解五种表述方式及其特点,根据语句可判断为“议论”。然后结合句子及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抓住题目中提示的答题“详略安排”,理解的写作意图。可从突出文章中心的角度及三路军各自的战斗特点分析。

故解析为:⑴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简明扼要地概括全文的核心内容(或者是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概括);

⑵示例一:“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仅限制在发电文的时间之前,这里适当采用文言词,使句子不拖沓,体现了遣词造句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示例二:“歼灭”与“击溃”词义有区别,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歼灭及击溃,充分体现了用词的准确;

⑶议论。作用: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⑷①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②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路遭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较为顽强,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这种详略的安排更能突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导语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据此分析可以找出本文的导语即可解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语言的分析能力。结合这篇新闻可以看出,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发电的时间可以体现出新闻的“及时性”;从语言的朴素不加修饰可以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从表述时间和数量的词语可以体现出新闻的“准确性”;

⑶本题考查表述方式及其作用。常见的表述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根据语句内容即可判断为“议论”,然后从分析事件的因果、表述情感、突出主旨、增强新闻的生动性等方面来分析这种表述方式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文章叙述的详略及其作用。从突出文章中心、表现我军的特点方面加以分析。

8.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举世瞩目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竞相展示王牌产品和核心技术。通过采访,记者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个科技范儿十足的展示舞台,更是中外双方沟通交流、互利合作的平台。国家展、企业展、经贸论坛、高新产品……首届进博会亮点纷呈,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信的中国,正用实际行动为世界构筑共同发展的平台,贡献推动全球贸易与合作的中国方案。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亮点纷呈。

新闻概括

抓住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按照“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的形式进行概括即可。

故解析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亮点纷呈。

本题考查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先找到新闻的导语部分,导语一般就将新闻的内容做了简要概括。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新华社北平二十四日六时电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李宗仁、何应钦及南京的国民党军队于昨日上午逃出南京。李、何等乘飞机逃往上海。国民党南京守卫部队及宪兵,沿京杭公路逃跑。浦口的国民党军,于二十二日撤至南京,二十三日一同往京杭路上奔逃。芜湖及镇江一带的国民党军,亦向同一方向乱窜。人民解放军正向南京急进,如果昨夜没有入城,则可能于今日入城。南京人民正在等候着人民解放军。在国民党军已离开南京,人民解放军尚未入城的时间,南京人民已于昨日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并于昨日下午六时发电致毛泽东主席,欢迎人民解放军。该电称,

毛主席勋鉴①:

南京守军于二十三日撤退。南京人民为安全计,联合发起各界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推青苑为主任委员,贻芳为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十三人。地方尚称安定。恳请电饬②京陵外围野战军,对南京予以和平接收,以慰民望。何日入城,并请电示,以便欢迎。

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青苑,

副主任委员吴贻芳及委员等同叩

梗酉③

①勋鉴: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②饬:饬令。③梗酉:发电文的时间,即二十三日酉时。

(1)这则消息主要报道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同样是“逃跑”,文中措辞却不一样,请你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述效果。

①浦口的国民党军,于二十二日撤至南京,二十三日一同往京杭路上奔逃。

②芜湖及镇江一带的国民党军,亦向同一方向乱窜。

(3)请举出一例,说明消息的准确性在本则消息中是如何体现的。

(4)这则消息原文引用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青苑等人的电文,有什么作用?

(1)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国民党官兵正在逃窜;人民解放军正向南京急进;南京人民组织成立了治安维持委员会,并致电毛泽东主席。

(2)①“奔逃”指快速逃跑,写出了浦口的国民党军逃离南京之迅速。②“乱窜”指秩序凌乱地逃亡,写芜湖及镇江一带的国民党军逃跑时的凌乱,含讽刺意。

(3)消息强调“用事实说话”,因不能确定当时人民解放军是否进了南京城,所以运用了“如果”“可能”等词语,这更体现了尊重事实和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4)引用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青苑等人发给毛泽东主席的电文,更有力地证明了“南京人民已于昨日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并于昨日下午六时发电致毛泽东主席,欢迎人民解放军”等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也体现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是人心所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新闻常识

(1)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几层意思会从主到次依次呈现。这则消息最重要的事实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灭亡,次要的是我军急进南京,再次要的是南京成立治安维持委员会。依次概括这几项内容即可。

(2)结合词语的具体语境,有侧重地分析其表述效果,“奔逃”侧重表现逃跑的速度,“乱窜”侧重表现逃跑的秩序。

(3)从文中筛选出体现消息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句子等,然后任举一例并分析其是如何体现准确性的。

(4)把电文原文呈现出来,是消息真实性的有力证据,从这个角度分析即可。

故解析为:⑴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国民党官兵正在逃窜;人民解放军正向南京急进;南京人民组织成立了治安维持委员会,并致电毛泽东主席;

⑵①“奔逃”指快速逃跑,写出了浦口的国民党军逃离南京之迅速。②“乱窜”指秩序凌乱地逃亡,写芜湖及镇江一带的国民党军逃跑时的凌乱,含讽刺意;

⑶消息强调“用事实说话”,因不能确定当时人民解放军是否进了南京城,所以运用了“如果”“可能”等词语,这更体现了尊重事实和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⑷引用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青苑等人发给毛泽东主席的电文,更有力地证明了“南京人民已于昨日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并于昨日下午六时发电致毛泽东主席,欢迎人民解放军”等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也体现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是人心所向。

⑴本题考查学生新闻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找出文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要把发生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概括方法是:时间+人物(事物)+地点+事件。具体方法是:1.抓关键词语;2.关注重要句子;3.如果有导语就要抓住导语进行归纳,因为导语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

⑵解答词语特别是词语解释,一定要结合词语的具体语境,有侧重地分析其表述效果;

⑶解答本类题目首先要从文中筛选出体现消息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句子等,然后再举例并分析其是如何体现准确性的;

⑷解答本类题目需明白引用原文是为了证实消息的真实性,在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说明即可。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溃退/馈赠芜湖/抚摸催促/摧枯拉朽

B.签订/叮嘱晦涩/后悔泄气/一泻千里

C.歼灭/迁徙获港/获得屹立/迄今为止

D.殷红/殷切要塞/边塞当真/锐不可当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用了较短的篇幅,就对重大历史事件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B.同学之间意见不同时,应当风平浪静地讨论,不可意气用事。

C.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直指江南,千里长驱,锐不可当。

D.每年开春,东风仿佛有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一扫冬天的沉寂,带给大地一片生机。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拍中国》纪录片深受好评的主要原因是拍摄者注重“高度、温度、角度”造成的。(在“是”后面加上“因为”)

B.端午节,无论是粽叶的清香,还是龙舟赛的呐喊,渲染的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把“渲染”改为“表现”)

C.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4.填上空。

(1)消息是狭义的新闻,新闻的“六要素”是:何人、、、何事、、如何。

(2)一则消息的结构通常分为五部分,即、、、背景、结语。其中前三是部分是必备的。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消息报道的时间有先后,通过对比阅读能了解同一事件的进展情况。

B.《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虽然短小,但叙述层次清楚,介绍了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同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等内容。

C.《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横渡”等词语体现出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豪迈的气概。

D.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本课的两则消息就遵循了这一原则,除了客观报道解放军的渡江情况外,没有涉及其他内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2)“长江风平浪静”有什么含意?

(3)“不到二十四小时”说明了什么?

(4)赏析文中划线词语的表述效果。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是如何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的。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合),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结合全文,简要说说开头画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联系上下文,从下列句子中任意选择一句,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述效果。

①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②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述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文章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8.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举世瞩目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竞相展示王牌产品和核心技术。通过采访,记者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个科技范儿十足的展示舞台,更是中外双方沟通交流、互利合作的平台。国家展、企业展、经贸论坛、高新产品……首届进博会亮点纷呈,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信的中国,正用实际行动为世界构筑共同发展的平台,贡献推动全球贸易与合作的中国方案。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新华社北平二十四日六时电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李宗仁、何应钦及南京的国民党军队于昨日上午逃出南京。李、何等乘飞机逃往上海。国民党南京守卫部队及宪兵,沿京杭公路逃跑。浦口的国民党军,于二十二日撤至南京,二十三日一同往京杭路上奔逃。芜湖及镇江一带的国民党军,亦向同一方向乱窜。人民解放军正向南京急进,如果昨夜没有入城,则可能于今日入城。南京人民正在等候着人民解放军。在国民党军已离开南京,人民解放军尚未入城的时间,南京人民已于昨日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并于昨日下午六时发电致毛泽东主席,欢迎人民解放军。该电称,

毛主席勋鉴①:

南京守军于二十三日撤退。南京人民为安全计,联合发起各界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推青苑为主任委员,贻芳为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十三人。地方尚称安定。恳请电饬②京陵外围野战军,对南京予以和平接收,以慰民望。何日入城,并请电示,以便欢迎。

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青苑,

副主任委员吴贻芳及委员等同叩

梗酉③

①勋鉴: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②饬:饬令。③梗酉:发电文的时间,即二十三日酉时。

(1)这则消息主要报道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同样是“逃跑”,文中措辞却不一样,请你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述效果。

①浦口的国民党军,于二十二日撤至南京,二十三日一同往京杭路上奔逃。

②芜湖及镇江一带的国民党军,亦向同一方向乱窜。

(3)请举出一例,说明消息的准确性在本则消息中是如何体现的。

(4)这则消息原文引用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青苑等人的电文,有什么作用?

解析解答部分

1.C

形近字字音

C项,jiān/qiān/;dí/huó;yì/qì。

A项,kuì;wú/fǔ;cuī;

B项,dìng/dīng;huì/huǐ;xiè;

D项,yān/yīn;sài;dàng/dāng。

故解析为:C。

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B

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媒体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B项,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不合语境。

A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C项,锐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D项,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A、C、D三项中的划线词语使用正确。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A

句式杂糅

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

故解析为:A。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我们必须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4.(1)何时;何地;何故

(2)标题;导语;主体

新闻概括;新闻、材料类;新闻常识

(1)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新闻知识的积累、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新闻,也叫消息。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故解析为:⑴何时;何地;何故;

⑵标题;导语;主体。

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D

新闻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新闻除了进行客观报道之外,还可以适当进行议论和抒情,表述的观点和情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除了叙述事实之外,还运用了议论的表述方式,交代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原因。

故解析为:D。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6.(1)电头。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及发消息的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2)“风平浪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包含了抒彩,说明我军完全没有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敌人大的抵抗。

(3)说明时间短,表明我军进军神速、气势锐不可当,敌军溃退。

(4)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我军的进攻情况。凸显了我军的攻势猛烈、势如破竹。

(5)先用“国民党反动派……纷纷溃退”从侧面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接着又用“我军……进击中”从正面描写我军的锐不可当之势,从而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

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词语的使用(搭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新闻常识

(1)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电头的概念,然后根据电头所含内容答出电头的作用即可。

(2)答题时既要分析“风平浪静”表面的意思,也要分析其深层次的意思。从上文的“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可以看出我军的锐不可当之势。

(3)这是一个表示时间段的短语,表明时间短,据此分析其体现的内容即可。

(4)答题时要结合词语的词性、语境,分析其表现出的人民解放军进攻的特点。

(5)主要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答题时要从文中找出正面、侧面描写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故解析为:⑴电头。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及发消息的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⑵风平浪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包含了抒彩,说明我军完全没有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敌人大的抵抗;

⑶说明时间短,表明我军进军神速、气势锐不可当,敌军溃退;

⑷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我军的进攻情况。凸显了我军的攻势猛烈、势如破竹;

⑸先用“国民党反动派……纷纷溃退”从侧面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接着又用“我军……进击中”从正面描写我军的锐不可当之势,从而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

⑴做此题时要熟知消息中电头的作用,再联系本则消息具体回答。新闻电头是说明消息来源的短语,一般用来说明新闻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电头”的作用主要有:①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②著有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体现出新闻的准确,及时、真实的特点;

⑵解答本题既要了解词语本义,又要理解它的“语境义”;

⑶解答本题既要了解词语本义,据此分析其体现的内容即可;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新闻一定要真实,所以在用语上一定要力求准确;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再者注意解析的简洁性。

7.(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简明扼要地概括全文的核心内容(或者是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概括)。

(2)示例一:“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仅限制在发电文的时间之前,这里适当采用文言词,使句子不拖沓,体现了遣词造句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示例二:“歼灭”与“击溃”词义有区别,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歼灭及击溃,充分体现了用词的准确。

(3)议论。作用: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①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②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路遭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较为顽强,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这种详略的安排更能突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新闻概括;文章开头及其作用;议论

(1)根据消息的结构常识即可判断画横线句子是该则消息的导语部分。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

(2)任意选择其中一句中的划线词语围绕消息语言的准确性进行品味。①中的“至发电时止”是精确的时间限制,用语准确。②中的“歼灭及击溃”是说敌军有的被歼灭,有的被击溃,表述准确。

(3)首先要了解五种表述方式及其特点,根据语句可判断为“议论”。然后结合句子及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抓住题目中提示的答题“详略安排”,理解的写作意图。可从突出文章中心的角度及三路军各自的战斗特点分析。

故解析为:⑴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简明扼要地概括全文的核心内容(或者是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概括);

⑵示例一:“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仅限制在发电文的时间之前,这里适当采用文言词,使句子不拖沓,体现了遣词造句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示例二:“歼灭”与“击溃”词义有区别,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歼灭及击溃,充分体现了用词的准确;

⑶议论。作用: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⑷①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②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路遭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较为顽强,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这种详略的安排更能突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导语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据此分析可以找出本文的导语即可解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