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方浪漫主义前期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表达个人情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宣扬快乐为主题。后期作品常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细致地诠释人类自身的痛苦。这种变化反映了A.音乐家浪漫情怀的缺失B.近代社会转型的冲击C.科技进步弱化人的作用D.现代主义艺术的回归2.《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外交策略是A.一边倒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16世纪至17世纪早期,欧洲许多国家物价飞涨,出现了所谓的“价格革命”。我国史学界大多认为价格革命是新大陆金银的流人所致;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需求的大量增加,供求的失衡也是造成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关于欧洲“价格革命"原因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趋于全面C.缺少权威人士支持均不合理 D.后期的研究比主流观点可信4.雅典的狄奥尼索斯大剧场可容纳15000人左右,为了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戏,雅典政府还发放一种观剧津贴。戏剧表演以竞赛的形式上演,由公民进行评判。由此可知A.雅典公民的闲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B.城邦公共空间向所有雅典人开放C.公共活动巩固了政治生活的民主性D.公共闲暇生活促进了民主的产生5.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6.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7.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税收上实行轻赋税和公平负担,首先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那里取得税收,即使在困难时期,仍然注意赋税的限度。这表明A.中国政府国家治理能力增强B.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缓和C.中国共产党践行新三民主义D.根据地生产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8.让北宋中期统治者忧叹“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的“二虏”是指A.辽和西夏 B.辽和金 C.金和西夏 D.金和元9.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中则提出要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用民族精神来救国。这一转变A.突显了反帝反封的斗争目标 B.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C.反映了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D.体现了其民族平等的观念10.“叙史见人”,如果要检索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最省时的史籍是A.《史记》 B.《资治通鉴》 C.《史通》 D.《文史通义》11.《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B.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D.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12.伯里克利时代曾通过一项关于惩治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神事不同见解者的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它是不公正的法律,但是当他被按照此项法律判处死刑时,却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据此可推知,苏格拉底认为A.古代雅典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公民社会责任高于个人生命C.古代雅典居民都有机会担任公职 D.雅典城邦必须保证个人自由13.据统计,清末兵变不下20起,既涉及到旧式的防营和漕勇,也涉及到新式的巡警和新军,它已经不是点而是面了。这些兵变反映出A.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军队近代化的影响C.军纪败坏亟需整顿 D.欧风美雨的副作用14.清朝初年,经过康、雍、乾三代的努力,最终通过设立军机处而消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掣肘,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的境界。如图是军机处的运作流程,由此可见军机处最初的只能充其量不过是A.执行皇帝决策的行政机构 B.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的工具C.皇帝旨意的草拟传达机器 D.皇帝意志的领受传递班底15.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歌官庄只有132处。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个,占有土地3356965亩,仅敬辅一带就有官庄373处,有地758739亩。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人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这表明,晚清A.租佃关系衰落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社会转型艰难D.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16.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17.下表列举了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中信息折射出1950年1月法国准备承认新中国,美国政府坚决反对1950年6月法国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的考虑1963年12月12日中法双方在瑞士举行建交谈判1964年1月21日美国政府照会法国政府,反对法国同中国建交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签署建交公报A.北约组织逐渐解体 B.西欧向政治一体化迈进C.美国冷战政策破产 D.西方集团内部发生分化18.读下表:1840一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据此可以推断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19.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当农耕经济转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跌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这种的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依附性,可以用来证明A.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总体上升趋势B.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特征C.中国农耕经济纯粹自给自足的状态D.中国多元经济形态相互间腐蚀瓦解20.在殷商时代,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春秋时期,主张变法改革的管仲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反映出A.诚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B.诚信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先秦文化具有宗法血缘特性 D.“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齐国萌发21.北宋中期,造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是A.垦荒造田 B.榷场贸易 C.修筑长城 D.官俸兵饷22.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非、意大利战场形势图,对如图所示战事的发生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④①②③23.“渠约长120公里,其走向大致与渭水平行,在渭水之北,它自咸阳之北往东北伸向黄河支流洛水。…据说是为了诱使秦将其物质和精力耗费在建造一条灌溉河渠上。¨此渠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2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更换频繁,但在1879年到1940年的94届政府中,74届内阁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来自前内阁,有40届内阁一半以上的部长来自前内阁。这一现象A.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的地位 B.体现了各派政治妥协的特征C.利于维护统治的延续与稳定 D.导致内阁行政权力过度集中25.唐诗倾向于感性抒发,宋词则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造成宋词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C.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 D.理学强调修养的影响26.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统制经济”。具体内容有依靠外授、大量借债和发行国内公债、垄断金融扩增税收实行专卖制度、实行统购统销等。这一政策A.有利于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C.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D.是应对持久抗战所做出的政策调整27.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所以选择在11月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新的国家,意在纪念A.辛亥革命 B.中共一大 C.合作北伐 D.俄国革命28.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近代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B.甲午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低于日本C.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英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29.自1964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三线建设”实施的国际背景是A.朝鲜战争爆发,威胁沿海安全 B.增强战略纵深,提高备战能力C.调整工业布局,提升经济实力 D.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局势紧张30.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可见,深圳特区的基建A.揭开改革开放序幕 B.探索引入市场机制C.带动内地同步发展 D.开创引进外资先河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苏联从1977年开始在欧洲部署核导弹。1979年,联邦德国认为苏联这一部署打破了欧洲军事力量的均势,主张以北约的威慑战略实现同苏联的平衡。1981年,里根提出“零点方案”,主张双方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数量均为零。苏联予以拒绝。之后苏联提出了“分阶段裁减方案”“同等裁减建议”。美国加以反对。1987年2月,戈尔巴乔夫表示可以把中程导弹从美苏“一揽子谈判”中脱离出来、单独签订一个条约。4月,他提出“双零点方案”,即苏联消除欧洲的中程导弹,美国不得在此部署。此建议得到美国的响应。12月8日,美苏首脑在华盛顿签署《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规定:清除所有双方达成协议的中程导弹和发射装置,以及一切有关的辅助设施和设备;每一方都拥有就地检查的权利等。这在苏美裁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摘编自方连庆、刘金质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达成《中导条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中导条约》签订的影响。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日本人占领了印度支那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1年7月24日要求日本立即撤军——为了使其要求更有力量,他下令冻结所有日本人在类国的资产,并禁止石油输往该国。此后,英、荷等国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这一毁灭性的打击迫使日本作困兽之斗,因为日本除了自动放弃其侵略政策之外,就只有坐以待毙。事实上,美国对日本基不留余地的行动就已经将双方直接摆到了战场两端,接下来的一切发生的如此顺理成章,说不好是谁导演了这一切。——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的做法对日本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人的“困兽之斗”对二战的走向造成的影响。材料对美国的做法有怎样的个人猜测?33.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梭伦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材料三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摘编自《宋史·食货志》材料四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据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改革的结果是什么?(2)材料二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3)材料三中所立条约的目的。(4)如何理解材料“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浪漫主义音乐后期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政治黑暗,社会不平等,矛盾尖锐,人们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从而在作品中“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这是近代社会转型冲击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故错误;材料未体现出科技进步,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思维是“现象——本质”。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浪漫主义前期充满了浪漫情怀,而后期则浪漫情怀缺失,充满了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这实质上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理性王国”的破灭。2、B【解析】

根据“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完整”“和平”“反对帝国主义”等内容可知,这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正确;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A;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无关,排除C;D指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然后再建交,与题无关,排除。3、B【解析】

本题以欧洲“价格革命”的原因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史学界对欧洲“价格革命”出现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发展,从外部条件到内部条件,思考视角不断拓展而趋于全面,B项正确;“只能有一种”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均不合理”也表述过于绝对了,排除C项;后期的研究并不一定比主流观点可信,排除D项。4、C【解析】

依据材料“雅典政府还发放一种观剧津贴”“公民进行评判”并结合雅典的民主政治可知,雅典的措施可以使得每一个公民都与机会享受民主权力,体现了雅典公共活动对政治生活的巩固。C正确;观剧不能反映雅典公民闲暇生活的丰富多彩,A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只对公民开放,B排除;材料不能证明雅典民主产生在这一时期,D排除。故选C。5、C【解析】

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D。6、A【解析】

根据材料“《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我国国情,我国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要把我国建设成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B项是指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排除;材料“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表明我国实行“两步走”的战略,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项排除;D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状况,排除。7、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强调的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重视民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税收上实行轻赋税和公平负担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践行新三民主义,C选项排除。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A选项排除。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B选项排除。根据地生产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8、A【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中期与北宋并立的两个朝代分别是辽和西夏,故选A项;金建立于北宋末期,排除BC项;元是灭亡南宋后建立,排除D项。故选A。9、B【解析】

材料表明孙中山三民主义获得了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这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因此这一转变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B正确;材料突显的是民族救国,而不是反帝反封的斗争目标,A排除;不能因为民族精神来救国就得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结论,C排除;材料未体现民族平等的观念,D排除。故选B。10、A【解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A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从战国至五代期间的编年体史书,不是以人物为中心,所以检索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不太方便,故B不符合题意;《史通》是唐代刘知几创作的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文史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创作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1、D【解析】

材料中认为中国从秦汉至清朝灭亡,始终没有摆脱王朝更迭的简单循环的怪圈,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建立其上的君主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阻碍作用,故D项正确;封建割据的根源是小农经济,故A项排除;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在思想与选官制度方面的体现,而并不是根源,故C项排除;B项是地理因素,不是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排除。12、B【解析】

雅典立法“渎神罪”,苏格拉底遵守公民的义务,尊重法律,虽遭受不公待遇仍选择维护法律权威,体现了他十分看重法律,认为公民社会责任高于个人生命,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人平等,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13、A【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晚清时期兵变频发,同时部分兵变受革命的影响并带有反清的政治色彩,可见清朝统治危机加剧,故A项正确。“新式的巡警和新军”具有近代化特征,所以兵变的出现并不全是由于军队近代化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军队作风问题,排除C项;信息不能反映西方思潮对军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14、B【解析】

军机处职能是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跪奏笔录,所以军机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的工具,故选B;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行政机构,A错误;CD两项是B想皇帝独揽大权的工具的具体表现,排除。15、C【解析】

根据材料“许多土地落人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可知当时社会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无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社会转型异常艰难,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租佃关系无关,A选项排除。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是耕织分离,材料未反映这个表现,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封建剥削关系,与农业规模化经营无关,D选项排除。16、D【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分析选项内容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衰落、中国国内时局的混乱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D选项正确;1894年前清政府尚未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的政策不是推动1894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的原因,A选项错误;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但仍不占优势,B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办、官僚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C选项错误。17、D【解析】

根据材料,因为美国的反对而一度停止的中法建交活动,终于在1964年取得突破,实现了中法建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方集团内部在60年代出现了分化,D选项符合题意;北约组织至今仍然存在,A选项错误;西欧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在材料里无从体现,B选项不符合题意;美国冷战的主要对象是苏联,中法建交不能表明其冷战的破产,C选项错误。18、C【解析】

从材料中的“土布消用洋纱量”的数据变化可知,中国土布对洋纱的消用量大增,这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项;无法直接从材料信息得出民族工业发展与农产品商品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排除A;材料描述的土布发展概况,它不是近代工业的产物,排除A;土布的产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故无法得出“强劲冲击”的结论,排除B;材料描述的土布发展概况,而非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概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9、B【解析】

材料“农耕经济转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说明农耕经济的成熟,而材料“农耕经济跌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又说明其不成熟,故B选项正确;“总体上升趋势”无从得出,故A选项错误;“纯粹”在叙述上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中国多元经济形态应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腐蚀瓦解,故D选项错误。20、B【解析】

殷商时期,“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春秋时期,“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强化了诚信的作用,这反映出诚信被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故B正确;材料信息未强调儒家文化,故A错误;宗法血缘特性不符合管仲的看法,故C错误;天人团结一致不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故D错误。21、D【解析】

北宋中期,由于冗官冗兵的增多,需要大量的官俸和兵饷,造成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答案为D;AB都能增加政府收入,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宋没有大量修筑长城,不是财政入不敷出的原因,C错误。22、C【解析】

①是北非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2年11月美英法盟军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实施的登陆作战。②是意大利南部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于1943年9月—10月在意大利南部实施的进攻战役。③是突尼斯战役,爆发于1943年3月17日—5月13日。④是阿拉曼战役,爆发于1942年10月23日-1942年11月3日。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按照时间顺序是④①③②,选项C正确,选项A、B、D排除。23、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走向大致与渭水平行,在渭水之北,它自咸阳之北往东北伸向黄河支流洛水。…据说是为了诱使秦将其物质和精力耗费在建造一条灌溉河渠上”指的是郑国渠,位于关中地区,即②,故B正确;①是河北,③是淮河流域,④是成都平原,故ACD不符合图示。24、C【解析】

第三共和国时期,前后届内阁成员的有效承接有助于统治的延续和稳定,C正确;题干未体现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A;阁员属于哪一派别并未明确,因此不能得出政治派别的妥协,排除B;内阁行政权力集中不是四三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现象,排除D。25、D【解析】

由材料“宋词则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这是因为理学以囊括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注重思辨性,故D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只能解释宋词的通俗性以迎合市民的文化需要,重文轻武国策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6、D【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1939”并依据所学可知,“统制经济”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于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按照统一的计划进行生产,这是应对持久抗战所作出的政策调整。D正确;依据所学可知,该政策并非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A排除;此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排除;依据所学可知,该政策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排除。故选D。27、D【解析】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历),标志着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中共为了纪念俄国的十月革命,也在11月宣布建立新的国家,故答案为D;辛亥革命是1911年10月,中共一大成立是1921年7月,合作北伐是1926年7月,均与11月不相符,排除ABC。28、C【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英国在1894—1914年期间,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不断减少,而日本在这时期对中国外贸总值不断增长,说明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比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侵略,无法得出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急先锋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甲午战争后日本和英国对中国外贸总值百分比,没有体现英日的国际地位,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而不是商品输出,D项错误。29、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国际局势动荡,战争因素急剧增长,美国扩大越南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国防安全建设迫在眉睫,故D项符合题意;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1953年,排除A项;B项为我国战略决策层面,并非国际背景,排除;C项为“三线建设”的影响,并非国际背景,排除C项。故选D。30、B【解析】

根据材料,深圳特区基建时,“允许内地和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并推出“设计稿评选,施工搞招标”、“大包干”等办法,结合可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深圳特区在探索并引进市场机制,B选项符合题意;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与内地并不同步,基建中开创“引进外资”先河的说法,在材料里无从体现,ACD三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①二战后,世界和平成为主流:②裁减有利于减轻双方军费开支的压力;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苏都调整对外政策:④缓解核对抗符合美苏两国的根本利益。(2)①推动美苏裁军进程:②有利于加强美苏军事互信,缓和紧张关系:③减轻欧洲军事压力,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