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动物学课件_第1页
农科动物学课件_第2页
农科动物学课件_第3页
农科动物学课件_第4页
农科动物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知识的基本概述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绪论(Perface)

一.动物学是一门什么学科

1.动物学(Zoology):动物学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生物科学。

2.学习纲要(1).门(纲)的特征(2).代表动物(3).分类概述(4).起源进化(5).经济意义二.生物的分界及动物的地位

1.生物的分界两界说: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BC.300年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三界说:同上+原生生物界(Protista)(AD.1860_1866年Hogg霍格和赫克尔Haeckel)

四界说:同上+原核生物界(Monera)(AD.1938年考柏兰Copeland)

五界说:同上+真菌界(Fungi)(AD.1969年魏泰克Whiffaker)

六界说:同上+病毒界(Virus)(AD.1979年陈世骧Shixiangchen)2.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三.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一).分类方法

1.人为分类法:动物的基本构造和生活习性

2.自然分类法:动物的基本构造和发育,兼顾遗传特性和血缘关系。(二).分类依据

1.形态和结构2.古生物学

3.比较解剖学4.比较胚胎学

(三).分类阶元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四).种(Species):形态相似、不存在生殖隔离杂交后可产生可育后代的一个类群。(五).种的命名:双名法(林奈),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属名+种名+命名人属名:用单数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名:用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命名人:用英文,第一个字母大写.

例如:CanisfamiliarisLinne家犬的学名.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一.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指一个地区内的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人口爆炸2.资源枯竭3.粮食短缺

4.能源消耗5.战争6.环境污染总体上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人祸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一).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法规

(二).确定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1.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1).自然保护区

(2).国家公园

(3).自然遗迹保护区

(4).野生生物管理区

(5).景观保护区

(6).自然资源保护区

2.生物多样性移地保护

(1).基因库(2).收集库(3).人工繁殖种群

(4).动物园(5).植物园(6).水族馆五.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一).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

扁形动物门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怔第二节扁形动物门的分类

扁形动物:是一类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无体腔的三胚层动物。第一节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一.两侧对称(Bilateralsymmetry)

就是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为动物登陆提供一个基本条件(如图1)二.具有中胚层(Mesoblast)中胚层产生引起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也形成了实质组织实质组织:也叫柔软组织,位于扁形动物体壁与肠壁之间的网状而又多分枝的结缔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为动物登陆又提供一个基本条件三.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由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包裹全身,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如图1)四.消化系统——不完全消化系统(如图)

有口无肛门,包括:口,咽,肠寄生的种类趋于退化(吸虫纲)或消失(绦虫纲)五.排泄系统——原肾管(Protonephridinm)

原肾管: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内陷而成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包括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排泄孔。具有排泄的功能六.梯状神经系统(Ladder-typenervoussystem)

由体前端的“脑”和由它发出的若干条纵神经索及各神经索间相互连接的横神经所组成,因呈阶梯状,而得名(如图2)

感官:眼点,平衡囊等七.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有固定生殖腺(精巢,卵巢)和生殖导管(输精管和输卵管)及附属腺体(前列腺,卵黄腺)交配和体内受精,又为动物登陆提供一个基本条件

第二节扁形动物的分类根据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分成: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一.涡虫纲(Turbellaria)(一).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如图)1.外形:长15㎜,呈柳叶状,前端呈三角形,背部有两个眼点,两侧各有一个耳状突,腹面平,色浅密生纤毛,体中后部的腹中线上有口

2.皮肌囊:同门的特征3.消化与营养:口,咽囊(内有咽,外有咽鞘),肠(一支向前,两支向后)(如图)4.呼吸、循环、排泄:无专门的呼吸、循环器官排泄器官为典型的原肾管5.神经系统:典型的梯状神经系统感官有眼点和耳状突6.生殖与发育: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如图)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二).涡虫纲分目:无肠目单肠目三肠目多肠目

二.吸虫纲(Trematoda)

(一).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其成虫寄生在人、猫、狗等吃鱼的哺乳动物的胆管内,可引发肝吸虫病。于1875年在印度一华桥尸体的胆管内发现,又称华肝蛭

1.成虫形态:长10—25㎜,宽3—5㎜。呈柳叶状,有两个吸盘,口吸盘在顶端,腹吸盘在体前1/5—1/4处(如图)2.体壁:表皮层由具有代谢活性的合胞体所组成,一些结晶蛋白突出体表形成皮棘,有保护、气体交换和含氮废物排出的作用。3.内部结构:

4.生活史:寄生在胆管内的成虫自体受精或异体受精(如图)

受精卵——随胆汁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内含毛蚴——

1~2天内入水——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吞食——孵出毛蚴——穿肠脱尾成为囊状胞蚴——分裂成为长袋形的雷蚴———在肝细胞内形成尾蚴(似蝌蚪)——入水生活2天——进入淡水鱼虾皮肤肌肉处——脱尾形成囊蚴——感染——在哺乳动物体内逸出——穿肠入胆管——约一个月发育成成虫(二).吸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1.无纤毛,杆状体,也无保护色,具有皮层和皮棘2.感官多退化,发展成为吸附器官,如小钩和吸盘3.大多数为雌雄同体,生殖率发达4.生活史复杂,经历多种幼虫期(三).几种重要的人体寄生虫1.肝片吸虫(如图)

又名羊肝蛭,于1379年在羊肝内发现,于1960年在人体内发现,是世界性牛、羊的主要寄生虫(1).形态结构:体长20—40㎜,宽3—5㎜,于华肝蛭不同的是,其前端有个明显的头锥(2).生活史(Biocycle)受精卵——胆汁——体外入水——约2周变成毛蚴

——椎实螺体内——胞蚴——以幼体生殖形成两代雷蚴

——长尾成尾蚴——入水,在水生植物上变成囊蚴——终宿主饮水或吃水生植物而感染2.日本血吸虫由日本Katsurada的定名,成虫寄生在血管中得名,危害极大,为我国的五大寄生虫之一。(1).形态结构:体为长圆柱形,雌雄异体异形。雄体长10—22㎜,宽0.5—0.55㎜,自腹吸盘以后,体两侧腹面内褶形成抱雌沟;雌虫长为12—26㎜,宽0.3㎜,口吸盘与腹吸盘等大(2).生活史:成虫寄生在终宿主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受精卵随血液入肝——内含毛蚴——溶解组织——入肠排出——孵出毛蚴——钉螺——无性生殖——形成母子两代胞蚴——尾蚴——密集水面——利用头腺分泌的溶蛋白酶和伸缩作用——侵入皮肤——脱尾成为童虫——淋巴管和小静脉——心——肠系膜静脉三.绦虫纲(Cestoidea)

(一).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1.形态特征:体呈扁平带状,全长2—4m,由头节、颈节、节片组成,头节上有小钩(25—50)和吸盘

(对称着生4个),颈节是生长区,横分裂产生节片;节片依据生殖器官发育的程度可分为: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成熟节片(长宽相等)、妊娠节片(长大于宽)(如图

2.结构:多数器官退化,唯有排泄和生殖器官存在,另有体表多具微毛,增加吸收面积排泄:分布于虫体两侧的纵排泄管:背、腹排泄管各两条,两条腹排泄管之间有横排泄管连接,总排泄管一个,开口于游离边缘的中央;如末节脱落,直接开口于体外。

生殖:雌雄同体

3.生活史: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终宿主,成虫寄生于小肠上受精卵(内含六钩蚴)——随节片散落于体外——猪吞食——孵出六钩蚴——穿肠入血——身体各处——肌肉(心肌、咀嚼肌、舌肌等)——囊尾蚴——人吞食感染——逸出、翻出头节——小肠——囊泡破裂——颈节增生节片——2—3月发育成虫。另外,由于胃肠的逆蠕动而自体感染,人就成为中间宿主

(如图)

(二).绦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1.带状的扁平的身体2.头节集中有吸附器官3.感官退化,消化器官消失4.生殖系统发达,生殖力大

(三).绦虫纲的其他类群1、牛带绦虫:又称无钩绦虫,其形态构造和生活史与猪带绦虫大致相似,但头节有吸盘而无小钩;节片1000~2000片,子宫干的主侧枝比猪带绦虫的多一倍,约为15~35个,并多末端分叉。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段,牛为中间宿主,牛囊尾蚴多见于肌肉中。2、细粒棘球绦虫:

成虫只有2~6mm长,除头节和颈节外,仅具3个节片偶或多具一节。幼虫名棘球蚴,是由豌豆到人头大小的囊泡状结构,囊内充满液体,囊壁的生长层可形成多数原头蚴,而每一个原虫蚴可发育为一成虫。

扁形动物的体制和皮肌囊

统涡虫的实体

涡虫全体涡虫消化系统模式图

涡虫的纵二分裂和再生1.头节2.颈节3.囊4.吸盘5.小钩

猪带绦虫生活史涡虫的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示意图

半索动物门

第一节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半索动物是种类仅几十种的小门,全部是海产。这些动物的存在为棘皮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某些证据。一.具有口索

由口腔背壁向前伸出一条盲管,直至吻腔基部。过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脊索,现在认为口索是一种内分泌器官。二.具有鳃裂

在躯干部前端背面两侧有许多裂缝,与内部相通,称为鳃裂,为呼吸器官。三.具有背神经管的雏形

神经系统主要是2条纵走的神经索,即沿着背中线的一条背神经索和沿着腹中线的一条腹神经索。背神经索伸入领中的部分出现空腔,形成了背神经管的雏形。

第二节代表动物及在动物界的地位半索动物门的典型代表是柱头虫,其栖息于浅海海底的沙土中,在沙中掘出孔道,营少活动的生活。

柱头虫身体蠕虫形,由吻、领和躯干部组成,躯干部最长,又可分成鳃裂区、生殖区、肝囊区和肠区,末端为肛门,与外形对应,体内的体腔分别分化为吻腔、领腔和躯干腔。开管式循环,主要由纵走的背血管和腹血管组成。柱头虫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为若干小型囊状物,成对排列在生殖区的背面两侧,间接发育,经柱头虫幼虫阶段,才变态为柱头虫。柱头虫在生物界的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由于其口索被认为是原始的脊索,加上有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所以半索动物曾被列为脊索动物门中。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口索并不是脊索,而是一种内分泌器官。此外,半索动物还有许多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如有腹神经索、开管式循环、肛门位于身体的末端等。所以,半索动物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现存种类约七万种,包括常见的鱼、蛙、龟、鸟、兽和不常见的海鞘、文昌鱼。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

位于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内在细胞富含液泡,外围以纤维组织和弹性组织组成的脊索鞘。低等脊索动物的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脊柱所代替。二.背神经管

位于脊索背方,是一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而成的管状中枢神经系统。在高等的种类,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分别形成脑室和脊髓中央管。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中枢分化为一条由外胚层分层形成的实心腹神经索。三.咽鳃裂

为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的裂隙状构造,有呼吸作用,低等种类终生存在,高等种类仅出现在胚胎期或幼体期。

第二节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根据脊索的性质,现存的脊索动物分属于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是低等脊索动物,总称为原索动物。一.尾索动物亚门(一).主要特征

1.除少数的种类外,成体一般无脊索,但幼体的尾部有脊索的存在,故明尾索动物。

2.成体呈囊状,体外被覆被囊,又称被囊动物。

3.成体无背神经管,开管式循环,血流方向不定,血液无色。

4.多数雌雄同体,以出芽生殖方式繁殖群体,也有有性生殖和世代交替。(二).代表动物—海鞘

成体似一把水壶,壶底的基部固着于岩石、海藻、贝壳、船底等处。游离端的壶口处为入水管口,壶嘴处为出水管口。有出水管一面为背面。身体表面有一层粗糙的皮囊,是外套膜分泌的被囊素形成的,类似于植物纤维素。(略)

逆行变态: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脊索和背神经管等一些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为——

(三).尾索动物门的分类

1.尾海鞘纲:或称幼足纲,住囊虫。

2.海鞘纲:柄海鞘、菊海鞘等

3.樽海鞘纲:樽海鞘等二.头索动物亚门(一).主要特征

1.脊索发达,纵贯全身,并延长到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或全索动物。

2.脑和感官不发达,无明显的头部,也无附肢,故称无头类。

3.身体细长,肌肉分节明显,全为单体。

4.闭管式循环,但心脏尚未形成,也无红细胞。(二).代表动物——文昌鱼

1.形态特征:体形似鱼,左右侧扁,两端尖细,半透明,略带血红色,长约50毫米。沿背面中线长有低矮的背鳍和尾鳍,尾鳍又和其前方的臀鳍相连。臀鳍前方的腹面较平,其横断面略呈三角形,

该部两侧各又一皮肤下垂而形成褶状物,叫腹褶。腹褶与臀鳍的交界处有一孔,称腹孔,或称围鳃腔孔。尾鳍腹面偏左侧有肛门,其后为肛后尾。体前端的腹面有漏斗形的口笠,其周围有触须环绕,有保护口部和阻止粗物进入口中的作用。

2.内部构造

皮肤薄而透明,由单层表皮和胶状结缔组织的真皮构成。肌肉分节明显,呈“〈”字型,肌节间有肌隔相联系。消化系统中最大的特征是肠前端腹面有一伸向前右的盲囊,称为肝盲囊,能分泌消化液。类似与肝脏。

循环系统为闭管式循环,无心脏,但咽部腹面具有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和鳃动脉。血液无色,无红细胞。排泄器官为一组特殊的肾管。大约90—100对,位于咽壁背方两侧。前部是有管细胞,收集代谢废物,然后经后部的肾管排到围鳃腔,再随水流经腹孔排出体外。

背神经管的前方管腔略扩大,称脑泡,并发出两对脑神经。脑泡后的神经管可视为脊髓,按体节分出脊神经,包括一条背神经根和数条腹神经根,特征是不合并;背神经根上没有神经节,兼有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左右脊神经不合

并;背神经管上有一系列黑的小点,称为脑眼,有感光作用。文昌鱼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腹面的围鳃腔两侧,紧贴在围鳃腔内壁,共26对。(三).头索动物亚门的分类

仅含1个纲,即头索纲,又名狭心纲,文昌鱼和偏文昌鱼。三.脊椎动物亚门(一).主要特征

1.出现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分化为5部脑和脊髓

2.脊柱代替脊索

3.用鳃呼吸和用肺呼吸

4.除圆口纲外,都具有上、下颌,加强主动摄食的功能。

5.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一心房一心室——两心房两心室

6.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简单的肾管

7.除圆口类外,都有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二).脊椎动物亚门的分类概况

1.圆口纲:无颌,无成对的附肢,单鼻孔,出现脊椎的雏形

2.鱼纲:有颌,体被鳞,鳃呼吸,有偶鳍

3.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鳃呼吸,成体用肺,五趾型附肢

4.爬行纲:皮肤干燥,有角质鳞和骨板。心脏有二心房和不完整的二心室。

5.鸟纲:体被羽,前肢特化为翼,恒温,卵生。

6.哺乳纲: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在脊索动物的分类学上,还常用到以下分类:1.根据有无明显的头部无头类:头索动物和尾索动物有头类:脊椎动物2.根据有无上、下颌无颌类:圆口纲颌口类: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3.在胚胎发育中有无羊膜出现无羊膜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羊膜类: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4.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变温动物: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恒温动物:鸟纲和哺乳纲

主要吸虫病

一、片形吸虫病片形吸虫病是牛羊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它的病原体为片形科(Fasciolidae)片形属(Fasciola

)的肝片形吸虫(Fasciolahepatica)大片形吸(F.gigantica)。它们寄生于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鹿和其他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也见于猪、马和家兔及其他野生动物。人也有被寄生的报道。

本病能引起急性和慢性的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特别对幼年家畜和绵羊,危害相当严重,在流行区可造成大批死亡。牛患此病后,役用能力下降,乳牛产奶量减少。严重感染的病例,肝赃要废弃,因而此病的流行给畜牧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本病根据近些年来的调查证实:在黑龙江省牛、羊的感染率为在30.22%和34.3%,在局部地区感染率可达到100%。病原体

1、分类地位: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Claus,1873;吸虫纲TrematodaRudolphi,1808;复殖目DigeneaVanBeneden,1858;片形科FasciolidaeRailliet,1895;片形属FasciolaLinnaeus,17582.病原体形态(1)肝片形吸虫外观呈柳树叶片状,虫体扁平,刚从胆管取出时呈红棕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长21~41毫米,宽9~14毫米,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出,称为头椎,头椎后方变宽,形成“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虫体的被皮上生有许多角质小刺。口吸盘位于头椎的前端,腹吸盘位于腹面中线的肩部水平线的位置。在口吸盘和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消化系统是由口吸盘底部的口孔开始,下为咽部及短的食道,而后向左、右分开形成肠管,每条肠管上有许多分枝,外侧分枝更为发达,均为盲管。

肝片形吸虫的生殖系统极为发达,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包括两个高度分枝的睾丸,前后纵列于虫体的中后部,每一个睾丸各有1条输出管,2根输出管上行汇合成1条输精管,通到末端为雄茎,并开口于腹吸盘前方的生殖孔。雌性生殖器官有1个卵模,位于紧接睾丸前方的虫体中央,卵模的右上方伸出1个鹿角状分枝的卵巢,卵黄腺分布于虫体的两侧,由许多个褐色的小滤泡组成,左右2条卵黄腺管汇合为1条卵黄总管(卵黄囊)与卵模相通。梅氏腺围绕于卵黄囊的附近。没有受精囊,但有1个开口于虫体背面的劳氏管。在卵模与腹吸盘之间为盘曲的子宫。肝片形吸虫成虫肝片形吸虫成虫肝片形吸虫成虫

虫卵呈椭圆形,金黄色,前端较窄,有1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薄而透明。由4层膜组成,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胞,虫卵大小为133~157µm×74~91µm。各种类型的肝片形吸虫虫卵(2)大片形吸虫形态与肝片形吸虫基本相似,其区别为虫体较大,体长达25~75毫米,宽5~12毫米。肩部不明显,虫体两侧缘比较平行,后端圆钝。虫卵也较大,150~190µm×75~90µm。黑龙江省只有肝片形吸虫一种,而无大片形吸虫。生活史

肝片形吸虫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中间宿主参加,它的中间宿主为淡水里的椎实螺类,在黑龙江省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为小土窝螺(Galbapervia)终未宿主主要为反刍动物----牛和羊。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在宿主的肝脏胆管中产卵,虫卵随同胆汁进入消化道,混同粪便一起被排到体外。虫卵在外界条件下,当具有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的氧气,约经8~12天,发育成为毛蚴。

在卵壳内的毛蚴,只有在光线的作用下,才能从卵内孵出。毛蚴孵出后借助其周身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游泳。毛蚴对中间宿主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当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小土窝螺时,借助其穿刺腺分泌的溶组织物质,通过吻突主动地钻入其体内。由于毛蚴没有摄取营养物质的功能,它本身的贮藏有限,因此在外界如遇不到适宜的中间宿主,通常只能生存6~36小时即解体死亡。毛蚴钻入螺体内以后,一般是在螺的肝脏中寄生,首先脱去周身的纤毛,发育成为圆或椭圆形的胞蚴,经过无性繁殖,在感染后的第15天,在螺的肝脏内可以发现在胞蚴体内已形成了雷蚴。

每一个胞蚴体内可以发育形成5~15个雷蚴,雷蚴呈长圆形内部已发育成为比较复杂的组织结构,已具有口、咽和肠管。在感染后的第30天,在雷蚴体内已发育成为尾蚴或子雷蚴,子雷蚴又可变成尾蚴。

每一个雷蚴体内可以发育成15~20个尾蚴。尾蚴已经具有成虫的组织结构的雏形,它是由体部和尾部两个部分组成,形状类似蝌蚪,具有口、腹吸盘和分枝的肠管。尾蚴离开螺体以后,借助其尾部的摆动,在水中进行游泳。

经数小时脱去尾部并分泌粘性物质,将自己包围起来形成圆形包囊,其被膜较硬。可抵御外界不良因子的作用,此包囊叫做囊蚴。到了囊蚴阶段时家畜已具有感染力。囊蚴多附在水草的茎叶上或漂浮于水面之下,终宿主牛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吞食了囊蚴而获得感染。囊蚴被吞食以后囊蚴的被膜在终宿主肠内被溶解,最后于肝脏胆管中逐渐发育为肝片形吸虫的成虫。水草茎叶上的囊蚴

肝片形吸虫幼虫到达肝脏胆管有三条途径:第一条虫体穿过肠壁到达腹腔,由肝包膜钻入到肝脏。第二条虫体钻入肠壁静脉。经门脉系统进入肝脏。第三条虫体从十二指肠胆管开口处进入胆管内。牛羊自吞食囊蚴之日起到发育为成虫,经过2.5~3个月。成虫在肝脏胆管内可寄生3~5年。肝片形吸虫生活史流行病学

肝片形吸虫病的传染来源为病畜和带虫者。通过它们的活动,将虫卵散布于自然界中。水和温度为虫卵发育的重要条件。试验证实,虫卵只有在13~36℃之间才能进行发育。12℃停止发育,超过37℃便死去。虫卵最适发育温度为25~30℃。虫卵在干燥的情况下很快死亡。但在潮湿的粪便中可以生存数月而不死。腐败对虫卵极为有害,虫卵在腐败的胆汁中不超过4天即丧失生命力。虫卵对酸和碱反应较为敏感。如在0.5%的盐酸溶液中1min可使其胚贻死亡,2%的氢氧化钠溶液经过2min可使其胚胎致死。毛蚴在黑暗无光处,于卵内可存活8个月。因此已发育的含有毛蚴的虫卵,只有在光线作用下,才能从卵内孵出毛蚴,毛蚴对外界的抵抗力软弱,毛蚴只有在水中才能生存,在水中找不到适宜的中间宿主,一般经过一昼夜的时间大部分可死亡。黑龙江省肝片形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小土窝螺。此螺在黑龙江省分布极其广泛,生活于死水坑及大小水泡子的岸边,一般存在于3~5厘米深的水中。每年4月份冰雪解冻即开始活动,而6~8月为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旺季,在干旱炎热时可以引起大批死亡。

在黑龙江省的气候条件下,秋末、春初和整个冬季,虫卵在自然界里不能进行发育,也不能越冬。虫卵从5月中旬开始在牧地上发育,6月上旬可以孵出毛蚴,同时可以感染小土窝螺。在螺体内经过1个多月的发育,7月份开始溢出尾蚴,8~9月份溢出的更多。6~8月份为螺活动的旺季,7~8月又正值黑龙江省的雨季,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有利于虫体和中间宿主的繁殖和发育。从而为本病的广泛流行创造了条件。这样,牛羊在牧地上从7月份开始即可感染囊蚴,8~9月份感染更为严重,因此,预防本病从7月份就应开始着手。毛蚴进入螺体内,经过无性繁殖,发育成为尾蚴需时约为35~50天,在水的刺激下尾蚴可以从螺体内大量溢出。附着在水草的茎叶上迅速形成囊蚴。囊蚴的生命力较强,在潮湿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能保持相当久的感染能力。囊蚴对干燥和阳光直射比较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螺体内发育的各期幼虫可以伴随螺的存活而转移,也随螺的越冬而越冬,但数量很少,在流行病学上意义不大。

在黑龙江省绵羊患急性型肝片形吸虫病,一般从10月份开始,11月份达高峰。以后转为慢性。急性型病例的死亡率可达53.4~85%。慢性型病例发生在12月份到翌年1月份,此时虫体基本全部到达肝脏胆管并已发育为成虫。慢性型病例死亡率在26.4%。死亡从12月份开始,2月份达到死亡高潮,到了5月份不再死亡。

虫卵和囊蚴在黑龙江省自然条件下均不能越冬,冬季作为病原被保存下来的是寄生在家畜体内的成虫。这样在冬春季节里,把动物体内的成虫加以驱除对防治本病会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在黑龙江省,当年10月到第二年6月,共有9个月的时间,家畜在牧地上放牧应该是安全的。多雨年份,低洼潮湿的牧地有利于虫卵、毛蚴、尾蚴及囊蚴发育能促进本病的流行。而高燥牧地则不利于本病的发生。临床症状肝片形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的表现同样取决于虫体寄生的数量,毒素作用的强弱,动物机体的状况。当虫体寄生数量少,饲养管理条件又好的情况下,动物在临床上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反之,当冬季饲草不足,饲料中缺乏钙和维生素A时,即使虫体寄生数量少,也能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来说牛体内寄上有250条以上的虫体,在绵羊体内寄生有50条以上的虫体,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患畜在临床上可见有两种类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发生于秋季(10、11月份)多发生于绵羊,慢性型虽终年可见,但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绵羊:多呈急性经过,绵羊感染2000个以上囊蚴后,经过1~2周,由于大出血而引起急性型。体温上升到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乃至消失,粘膜苍白贫血。容易疲乏,经常离群,肝区有触痛。肝浊音区扩大,严重者发病几日即可死亡。尸体剖检的主要变化为可视粘膜苍白,肝脏肿大和充血。呈急性肝炎病变。腹腔内有大量出血和幼小虫体。有腹膜炎。

慢性型羊只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一般在吞食了200~500个囊蚴后4~5个月发生。临床主要表现粘膜苍白贫血,患羊急剧消瘦,被毛粗刚并容易脱落。在冬末春初眼睑、颌间、胸腹下部出现水肿。食欲不振,逐渐消瘦,孕羊易发生死胎和流产。已产出的羔羊由于母羊乳汁稀薄,营养缺乏而出现死亡。当饲草不足,营养下降时,机体抵抗力降低,一般从12月份开始死亡,2月份死亡达到高峰。待到青草出来后,病势开始逐渐好转,然而却呈现带虫现象,长期向外界散布病原----虫卵。尸体剖检的主要变化为肝脏变硬,体积缩小,为慢性肝炎病变,胆管壁由于结缔组织增生而变得肥厚、坚硬、钙化等,这些坚硬的胆管形成走向不同的索状物突出于肝脏的表面。肌肉松软而多水,胸腹腔及心包含有大量的透明的渗出液。牛:一般为慢性经过。犊牛(1.5~2岁)症状明显,成年牛一般症状不明显。患牛食欲不振,逐渐消瘦,多发生腹泻,周期性膨胀,经常反复出现瘤胃驰缓。行动缓慢,耕作无力,被毛逆立无光泽,粘膜苍白,肝脏浊音区扩大,下颌、胸下水肿,触诊有波动感呈捏面粉团样感觉。患牛最后因恶病质而死亡。牛得肝片形吸虫病,虫体除在肝脏胆管寄生外,并常在肺脏内(占约30%)见有肝片形吸虫。致病作用及病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作用幼虫进入宿主体内进行移行过程中,虫体由腹腔进入肝实质,引起肠壁及肝组织损伤,破坏微血管,引起大量出血。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着。对其他器官如脾、肾、肺、胰、膈及淋巴结等都因幼虫移行而引起浆膜和实质性损伤。虫体进入胆管以后逐渐发育为成虫,由于皮棘的不断刺激,可引起胆管壁发炎及胆管壁周围组织发炎。当有大量虫体寄生时,引起胆管扩张、增厚、变粗甚至堵塞,从而造成胆汁停滞,发生阻塞性黄疸。当胆管壁粗大变硬,胆管内面经常有磷酸钙和磷酸镁盐的沉着而变为粗糙。2.毒素作用

虫体的新陈代谢产物及其分泌物,不仅刺激机体局部组织,而且被血液吸收以后能引起全身性中毒现象。此外,毒素还具有溶血作用,毒素内通常含有大量的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酶,能引起实验动物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贫血,消瘦以及神经症状等。积滞的胆汁被分解以后,可使中毒作用加剧。由于毒素的作用,肝小叶出现浆液性细胞浸润,能引起结缔组织增生。这一过程可以沿着肝小叶中隔扩展到胆管,引起胆管增生肥厚。当肝脏功能遭到破坏以后,毒素被血液吸收,可导致全身性中毒现象。3、带入细菌童虫自肠管移行到胆管时,可从肠道携带各种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往往在肝脏及其他脏器中形成脓肿。当被带入的细菌在胆道中繁殖时,可加剧其中毒现象及其他疾病的病程,如使结核病牛的病情恶化,甚至引起死亡。

4、夺取营养肝片吸虫以血液、胆汁和细胞为其营养,每条虫可使宿主每天失血0.5ml,是患畜营养障碍、贫血、消瘦的原因之一。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动物发展成为慢性胆管炎,间质性肝炎,最后变为肝硬化,同时伴发全身性中毒及营养障碍,从而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诊断

肝片形吸虫病的确诊应采取综合性的诊断方法。即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粪便检查及尸体剖检等综合加以判断。临床症状的检查只作为诊断工作的参考,它不具有特异性,但它是发现病畜的基础。在正常饲养条件下,长期消瘦,贫血,反复呈现消化不良,应即考虑是否有寄生虫病,要进行粪便检查,找出虫卵,进行确诊。但急性期的病畜,由于严重感染,在感染后不久即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通过粪便检查又不能检出虫卵。这是因为感染的虫体尚末发育成为成虫,这时必须进行尸体剖检,在肝脏及其他器官找出幼虫进行确诊。肝片形吸虫病检查粪便用反复洗涤沉淀法来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只发现少量虫卵而又不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认为被检家畜为带虫者。这时必须结合肝片形吸虫的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综合加以判定来确诊。近年来使用免疫学诊断方法如沉淀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对流电泳、间接血凝、ELISA等进行实验性诊断,取得一定成绩。

治疗

治疗肝片吸虫病时,不仅要进行驱虫,而且应该注意对症治疗。治疗的药物较多,各地可根据药源和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1)双酰胺氧醚(Diamphenethidum):本品对肝片吸虫童虫有高效,而对成虫只有70%以下的杀灭作用。是一种预防肝片吸虫病的有效药物。一次内服治疗量对1~4、5~8、9~12周龄童虫的灭虫率分别为

100%、88%和

68%。由于本品对

10周龄以上虫体作用极差,可间隔8周再用药一次;或与碘醚柳胺等其他驱肝片形吸虫成虫药并用。剂量:内服

羊100mg/kg·bw。

(2)氯氰碘柳胺钠(ClosantelSodium):5%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牛2.5~5mg/kg·bw,羊5~10mg/kg·bw;5%氯氰碘柳胺钠悬浮液,口服,牛5mg/kgmg/kg·bw,羊10mg/kg·bw;氯氰碘柳胺钠片(0.5g)口服剂量同悬浮液。(3)硝氯酚(Niclofolanum):片剂,牛3~4mg/kg·bw,

绵羊4~5mg/kg·bw,一次口服;针剂,牛0.5~1.0mg/kg·bw,绵羊0.75~1.0mg/kg·bw,深部肌肉注射。适用于慢性病例,对童虫无效。注意该药对牛较敏感,应注意药量。

(4)碘醚柳胺(Rafoxanidum):本药可杀灭99%以上的肝片吸虫成虫和98%的6周龄童虫,还可以杀灭50%以上的4周龄童虫。此药还可驱除90%以上的捻转血矛线虫的成虫和6日龄以上的幼虫,可以杀灭98%以上的羊鼻蝇各期幼虫,对矛形双腔吸虫也有一定效果。内服:牛、羊7~12mg/kg·bw,建议采用7.5mg/kg·bw剂量。(5)丙硫咪唑(Albendazolum):本药为驱线虫、吸虫、绦虫的广谱驱虫药,目前该药应用非常广泛。剂量为牛20~30mg/kg·bw,绵羊为10~15mg/kg·bw,一次口服疗效甚好。本药不仅对成虫有效,而且对童虫也有一定的功效。

(6)硫双二氯酚(Bithionol)又称别丁:对畜禽的多种吸虫和绦虫有驱除作用,为广谱驱虫药。但由于本药对畜禽有一定副作用,目前应用较少。牛按40~50mg/kg·bw;羊80~120mg/kg·bw,口服。四个月以下羔羊和有消化道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牛、羊不宜使用此驱虫药。(7)三氯苯唑(Triclabendazolum):本品为瑞士汽巴加基公司生产,为新型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对各种日龄的肝片吸虫均有明显杀灭作用。内服,牛12mg/kg·bw,羊、鹿

10mg/kg·bw。

预防预防肝片形吸虫病,必须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及生活史,制定出适合于本地区的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预防性驱虫根据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在黑龙江省进行预防性驱虫必须掌握好驱虫时间和投药次数。对于急性型病例最好在11月初进行驱虫。因为11月份正是急性型走向死亡高潮的月份。此时进行驱虫可以防止患畜大批死亡。如果驱虫时间过早,虫体尚未全部成熟。有些药物不易奏效。对急性型病例驱虫应选用时童虫有效的药物,如肝蛭净等。对慢性型病例的预防性驱虫,全年可以进行叮次。第一次在12月到翌年1月份。这时上体已经大部分进入到肝脏胆管内并变为成虫,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此时又是患羊大批死亡到来之前。此季节正值严冬,被驱除的虫体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冻死防止病原扩散,驱虫以后再加强对牛羊的饲养管理,可保胎保羔并能安全越冬。第二次驱虫可以在3~4月间进行。此次驱虫的目的是在于驱除第一次驱虫时尚未驱除的虫体,这样能防止个别带虫者排出虫卵而污染牧地。为此,开春以后进行第二次预防性驱虫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这次驱虫后的粪便洁扫及处理是十分重要的。驱过虫的动物要严格设专栏饲养一周,每天清扫粪便,并放置专门地点堆肥发酵。防止散布病原。2、防止牛羊在放牧期间感染囊蚴

在黑龙江省的具体气候条件下,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可以认为牛羊从当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6月份在自然牧地上放牧是安全的。牛羊在牧地上感染囊蚴的时间是从7月份开始,而以8~9月份最为严重。因而要千方百计地在这3个月内结合该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对预防肝片形吸虫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1)轮牧:在牧地广阔的地区,可以有计划地采取轮牧的方法,即把牧地人为地分为三块进行放牧,每块牧地放牧一个半月(即从虫卵发育到囊蚴的时间),这样可以防止牛羊在牧地上感染囊蚴。其具体作法是:7月份以前在甲地放牧;从7月初到8月中旬把牛羊从甲地转移到乙地放牧;8月中旬到9月末从乙地转移到丙地放牧;10月份以后又返回到甲地放牧。(2)选择合适的牧地:防止牛羊去低洼潮湿多水的牧地上放牧和饮水,要尽可能设法把牛羊赶到高燥的牧地上放牧,并饮用干净的流水、井水或泉水。

3、消灭中间宿主----小土窝螺灭螺的时间要根据螺的生物学特点,最好于每年5月中旬开始,因为此时螺刚刚开始活动,尚未产卵,而且这个季节水量少,易于开展工作。灭螺的方法有:(1)化学药物灭螺:在严重污染的牧地和水塘及其水域,可以利用喷洒药物的方法来灭螺。我国南方试验证实用血防67和硫酸铜有较好的效果。(2)生物灭螺法:可大量饲养水禽,以消灭螺类。(3)改良土壤灭螺可以结合农村兴修水利,修建开渠排灌工程,疏通渠道,变低洼地为良田,这样作可以改变螺的孽生地环境,从而达到消灭螺的目的。

4、加强预防检疫工作:对从外地新购入的牛羊,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并进行隔离观察饲养,待到确无疫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华枝睾吸虫病

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在分类上属于后睾科(Opisthorchiidae),枝睾属(Clonorchis)。成虫寄生于人、猫、狗、猪、貂、獾等动物的肝脏、胆囊和胆管内,俗称肝吸虫,引起华枝睾吸虫病。这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本病流行广泛,根据近十多年来的调查,我国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存在本病。黑龙江省经普查证实,猫的感染率为51.1%,狗的感染率为32%,猪的感染率为3.2%。病原体虫体背腹扁平,呈叶状,前端稍尖,后端较钝,体被无棘,透明,大小为l0~25×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腹吸盘位于体前端1/5处,消化器官包括口、咽和短的食道及两肠支,肠支伸达虫体后端。

睾丸分枝,前后排列在虫体的后1/3处。从睾丸各发出一条输出管,向前两管汇合为输精管。其膨大部形成贮精囊,末端为射精管,开口于雄性生殖腔。缺雄茎和雄茎囊。

卵巢分叶,位于前睾之前。受精囊发达,呈椭圆形,位于睾丸与卵巢之间。劳氏管细长,开口在虫体的背面。输卵管的远端为卵模,周围为梅氏腺,位于前睾丸之前。卵黄腺由细小的颗粒组成,分布在虫体两侧,由腹吸盘向下延伸至受精囊的水平线。子宫从卵模处开始盘绕而上,开口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孔,内充满虫卵。排泄囊呈“S”状,弯曲在虫体后部。

虫卵甚小,大小为27~35×12—20μm,有肩峰,内含成熟的毛蚴,黄褐色,上端有卵盖,下端有一小突起。生活史华枝睾吸虫在发育中需要有两个中间宿主参加。成虫寄生于人、猫、狗等肝脏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同粪使一起被排出体外。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第一中间宿主在我国常见有如下三种:即纹沼螺(Parafossalurusstiatulus),长角涵螺(Alocinmalpngicornis)和赤豆螺(Bithyniafuchsianus)。雷蚴

华枝睾吸虫的虫卵产出后即已成熟,里面已含有毛蚴。虫卵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孵化,只有进入水中并被适宜的第一中间宿主吞食,在螺消化道中才能孵出毛蚴。毛蚴进入螺的淋巴系统,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离开螺体以后游于水中,当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即钻入寄生。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国内报道作为第二中间宿主有淡水鱼及淡水小虾类,主要有草鱼(Ctenopharynodonidellus)、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土鲮鱼(Labeocollari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pavra),以及细足米虾(Caridinaniloticagracilipes)等。

尾蚴钻入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体内,附着并侵入鱼体各个部分,主要侵入肌肉。尾部脱落在鱼体外,在肌肉内形成囊蚴。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发育。终未宿主为人、猫、狗、猪等。当鱼或虾体内的囊蚴被人或动物吞食后,经胃肠道消化液的作用,幼虫在十二指肠穿破囊壁逸出,从十二指肠沿着总胆管经阻道进入肝胆管,在肝胆管内约经一个月时间的发育变为成虫。流行病学本病分布极其广泛,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均有本病流行的报道。流行的情况与传染源的多寡;河流池塘水网分布;粪便处理和粪便污染的情况;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的分布;当地居民的饮食卫生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认为华枝睾吸虫是以人的感染为主,动物的感染只作为保虫宿主来看待。实际上经过调查发现,在许多地区动物的感染率已大大超过人的感染率,它说明动物不单纯是保虫宿主。例如北京、上海、湖北和浙江等地,人的感染率不高,而猫、狗的感染率已高达70~80%,因此,动物中间的广泛流行和传播已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华枝睾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华枝睾吸虫病的流行受以下因素所制约: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和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和虾类的大量分布是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华枝睾吸虫的幼虫在这些螺体内发育良好,对本病的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熟的尾蚴在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肌肉内形成囊蚴,囊蚴对淡水鱼的选择并不十分严格,除上述草鱼、青鱼、土鲮鱼而外,水沟及稻田地里的各种小鱼虾均可供作第二中间宿主。

第二,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与感染的关系,生吃或吃不熟的含有囊蚴的鱼肉获得感染。以广东为例,这里不少的人喜欢吃生鱼粥,鱼球及蒸鱼等,由于生鱼肉中囊蚴未被杀死而被人食入而获得感染。

第三,本病流行地区人畜粪便不经严格处理而随便倒入池塘内。有的地区在鱼塘或水池边上建造厕所,这样将含有虫卵的人畜粪使投入塘内,可促进本病的流行。致病作用成虫寄生在动物的胆管和胆囊内,通过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作用,可引起胆管和胆囊发炎、增生、胆管壁增厚,消化功能受到影响。虫体吸取营养,排出代谢产物和分泌物,引起贫血、消瘦和水肿。当多量虫体寄生时,虫体阻塞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引起阻塞性黄疸。当严重感染时,肝脏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萎缩变性,肝实质萎缩,引起肝硬变。症状临床表现消化不良,经常性腹泻,食欲减少、乏力、腹痛。肝区触诊,有痛感,嗜酸性细胞增多。病理剖检主要变化为:肝表面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或脂肪变性。胆囊肿大,胆管变粗,胆汁浓稠,呈草绿色。胆管及胆囊内有虫体和虫卵。诊断临床症状检查要注意动物有否消化不良和下痢,贫血、消瘦,嗜酸性细胞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注意当地人畜有否吃生鱼的习惯,既往病史和每年发病的情况。然后作粪便检查,检出虫卵才是确诊的依据防治措施积极治疗病人,病畜。临床上已应用硫双二氯酚,吡喹酮等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本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性。要特别注意不吃生鱼和未煮熟的鱼、虾。在疫区禁止用生鱼、生虾养猫、养狗。鱼鳞和内脏不准随意丢弃,以防被动物吞食。对切过生鱼、虾的刀和盛过生鱼、虾的容器要认真进行清洗后再用,以防传染。禁止在鱼塘和水池岸边修建厕所及猪舍,不准用人粪、猪猫狗粪喂养鱼类。结合农、牧、渔业生产,认真管理粪便、尽力防止水源被污染。管理好猫、狗、猪等保虫宿主,以减少传染机会。要加强对从事饮食业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监督,不准出售未经煮熟鱼、虾食品。卫生及食品检验机构应经常近监督检查。消灭中间宿主,对螺类实施有效的捕灭措施,结合农业基本建设,改善螺的孳生环境,以减少和消除螺类。

环节动物门

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同律分节

除了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节的形态和结构基本相同,这样的分节现象,称之为同律分节。二.具有刚毛和疣足:运动器官两者只是形成的方式不同:刚毛是表皮细胞内陷而成的刚毛囊突出而形成刚毛;疣足是体壁向外突出的扁平物。三.次生体腔(如图)又叫真体腔:即具有体壁中胚层,又具有肠壁中胚层,同时还具有壁体腔膜和脏体腔膜。又叫裂体腔:由中胚层带裂开而成。(如图)四.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环行血管及其分支间的微血管网构成,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而水蛭则由血窦代替血管,形成开管式循环。五.排泄器官——后肾管后肾管:是一条两端开口的迂回盘曲管子,一端开口于上一体节的多细胞的纤毛漏斗,称为肾口,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腹面体壁,称为肾孔。六.链状神经系统在咽部的背前方有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而成的“脑”,借一对围咽神经环与一对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发出腹神经索纵贯全长。腹神经索实际上是由2条腹神经合并而成,每一体节均略有膨大的神经节,整体形似链状。对于有些种类已具简单的反射弧。七.体腔膜形成生殖系统海产种类每节都有来自体腔膜的生殖腺。较高等种类由体腔膜形成的生殖系统集中在某几个体节内。

第二节代表动物——环毛蚓环毛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和富有腐殖质的土壤中,因此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表现出与土壤的高度适应。一.外部形态

1.头部及感官因适应土壤生活而退化。

2.口前叶发达,有掘土、摄食和触觉的功能。

3.体表富有黏液腺,7/8节后有背孔,释放体腔液。

4.体表轮生刚毛。

5.14—16节显著地肿大为生殖带。(如图)二.内部构造与生理

(一).体壁、畅壁和真体腔体壁:角质层、表皮层、环肌、纵肌和壁体腔膜肠壁:脏体腔膜、纵肌、环肌和肠上皮体腔:充满体腔液、排泄器官、生殖器官、血管、神经索等。如图

(二).消化系统和营养

口腔:在第1—2节,内有褶皱,可向外翻出,利于摄食。咽:在第3—5节,肌肉发达,外有黏液腺,分泌黏液和蛋白酶。食道:在第6—7节,具有食道腺,可分泌钙质。嗉囊:在第7—8节,暂时储存和软化食物。砂囊:在第8—9节,肌肉壁厚,可磨碎食物。胃:在第10—14节,富有腺体,功能类似咽腺。肠:在第15—,是重要的消化和吸收的部位。盲肠:在第26节,重要的消化器官。肛门:在末节。(如图)

黄色细胞:内含黄色的反光颗粒,故呈黄色,有合成糖原和脂肪的功能,分解蛋白质的作用。(三)..闭管式循环系统

由5条纵行的血管、4对血管弧、分支血管及微血管组成。

5条纵行的血管:背血管、腹血管、神经下血管、两条较短的食道侧血管。(四).排泄系统

按其分布可分为:体壁小肾管:位于体壁两侧,每节有200多条,肾孔开口于体外。咽头小肾管:位于咽头和食道两侧,开口于咽。隔膜小肾管:占据两个体节,是典型的后肾管。(五).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及各节的神经节。外围神经:由咽上神经发出到口前叶、口腔壁的神经等。

植物性神经:由咽上神经节发出到咽、食道、胃、肠等器官的神经。具有简单的反射弧。

光感感受器在口前叶及前几节,避强光趣弱光。化学感受器分布于口腔及附近,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皮肤感受器分布于体腹部和两侧,触觉和感觉地面震荡。(六).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雄性:两对精巢囊位于10—11节,两对储精囊位于11—12

节,前列腺位于16节,雄孔位于腹面两侧。雌性:一对卵巢位于13节,2-3对受精囊位于6/7、7/8、8/9

节,雌孔位于14节腹部中线。(如图)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有交配行为(如图)

第三节环节动物门的分类通常根据虫体有无疣足、刚毛、生殖带等特征,将环节动物分为多毛纲、寡毛纲、蛭纲。一.多毛纲

由口前叶和围口节组成的头部明显。口前叶的背部有两对眼点,有感光作用。口前叶的前缘有一对口前触手,其腹面两侧各有一触角。围口节背面两侧各有两对围口触须。为感觉或摄食器官。围口节的腹面有口,咽可外翻成吻,吻前端有一镰形大颚,上有成排的细齿。从围口节以后,除末节外,每节两侧各有一对由体壁形成的疣足,分背腹两叶,每叶有一束刚毛和1——2根足刺,分别具有运动和支持的作用。背叶的背侧有背须;腹叶的腹侧有腹须,背腹须均有呼吸和触觉的功能。大多数多毛纲是雌雄异体,生殖系统较为原始,生殖腺只在生殖季节出现。生殖季节性器官发育,每节有卵巢一对,精巢集中在19——25节,无生殖带。代表动物:海产沙蚕。二.寡毛纲(略)三.蛭纲俗称蚂蟥,无刚毛和生殖带。体节数目恒定,胚胎时34节,成体27节,每节有3——5节体环。多营暂时性体外寄生,体前后各有一吸盘。直接发育。除少数肉食性外,大多数以吸食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和脊椎动物的血液为食。与体外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口腔内有3个大颚,上有成排的角雉齿。咽部肌肉发达,收缩时可大量吸取体液和血液咽壁内有唾液腺,可分泌一种扩张血管,抗凝血作用的蛭素,使血流不止。食道后有发达嗉囊,可储存惊人的血液。蚂蝗的次生体腔被间质或葡萄状组织填充而缩小,一部分血管消失,形成血窦,为开放式循环。

常见种类:中华颈蛭、扬子江鳃蛭、医蛭等。蚯蚓的横切和体腔1.角质层2.背血管3.腹血管4.肠腔5.盲道6.腹神经节7.体壁纵肌8.体壁环肌9.表皮层10.壁体腔膜11.黄色细胞12.肠壁肌肉13.肠上皮14.盲肠

返回土壤中生活的蚯蚓蚯蚓解剖示意图返回蚯蚓的生殖示意图返回蚯蚓生殖示意图真体腔的形成过程

家畜螨病

螨病又叫疥癣俗称癞病,通常所称的螨病是指由于疥螨科和痒螨科的螨类寄生在畜禽体表或表皮内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以剧痒、脱毛、湿疹性皮炎和接触感染为本病特征。不同种的螨类引起不同的螨病,如疥螨引起疥螨病,痒螨引起痒螨病等。不同宿主的螨一般下互相感染,有其一定的宿主特异性,但它们的一些变种有时可感染人。螨病常发生于冬季,对家畜的危害很大,给畜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疥螨科的特征

虫体呈圆球形,体部无横缝;盾板或有或无:在假头背面后方有1对粗短的垂直刺;足都粗短,足吸盘位于不分节的柄上,或有或无;雄虫无性吸盘和尾突。疥螨寄生于宿主的表皮层,掘凿隧道,吸食表皮深层的细胞液和淋巴液为营养。疥螨科与兽医有关系的有三个属,即疥螨属(Sarcoptes)、背肛疥螨属(Notoedres)和膝螨属(Cnemidocoptes)。痒螨科的特征:虫体呈卵圆形,假头后没有垂直刚毛,但躯体上可能有硬化的板;足细长,足吸盘位于分节的柄上。雄虫有性吸盘2个和2个尾突。痒螨寄生于皮肤表面,以刺吸体液、淋巴液或渗出液为营养。痒螨科与兽医有关系的也有三个属,即痒螨属(Psoroptes)足螨属(Chorioptes)和耳痒螨属(Otodecctes)。以上六个属,以疥螨属和痒螨属为最重要,着重介绍它们所引起的螨病。(一)、疥螨病

疥螨病是由疥螨属的螨寄生于马、牛、山羊、绵羊、骆驼、猪、犬以及野生动物等畜体体表而引起的慢性皮肤病。有时这些疥螨的宿主特异性并不十分严格,如经常接近家畜的人,可能受家畜疥螨的侵袭。所以有人认为这些家畜疥螨可能都是疥螨的变种。病原体虫体呈圆形或龟形,浅黄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雌虫0.33~0.45×0.25~0.35mm,雄虫0.2~0.23×0.14~0.19mm。腹面有4对短粗的肢;每对足上均有角质化的支条,第1对足上的后支条在虫体中央并成一条长杆,第3、4对足上的后支条,在雄虫是互相连接的。每个足的末端有2个爪和1个钟形吸盘。后2对足较小,除有爪外,在雄虫第3对足的末端为长刚毛,雌虫的末端只有长刚毛。雄虫的生殖孔在第4对足之间,围在一个角质化的倒“V”形的构造中,雌虫的生殖孔位于第1对足后支条合并的长杆的后面。肛门为一小圆孔,位于体端,在雌螨系居阴道之背侧。卵呈椭圆形,平均为150×100微米。生活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