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6 期末检测卷(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6 期末检测卷(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6 期末检测卷(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6 期末检测卷(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6 期末检测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专题06期末检测卷(解析)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期末检测卷

(整理,加强记忆。

A项,“弩马”应为“驽马”;“锲”应读作“qiè”。B项,“噎”应读作“yē”。C项,“箫瑟”应为“萧瑟”;“度”应读作“duó”;絮,应为“絜”。故选D。

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刹哪暮蔼甘霖箫瑟望帝啼鹃

B.萧鼓东篱今霄惊愕鲈鱼堪脍

C.自栩嗟怨罪孽惋惜刎胫之交

D.睨柱燥动磕头篆文斧钺汤镬

D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高考考纲在作文部分规定了对错别字的量化扣分,加大了对正确书写汉字的考查力度,这是基于网络语言错别字和学生书写错别字十分普遍的现状而提出的。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本题要求选出“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

A项,“刹哪”的“哪”应该为“那”;“箫瑟”的“箫”应该为“萧”;“暮蔼”的“蔼”应该为“霭”。B项,“萧鼓”的“萧”应该为“箫”;“今霄”的“霄”应该为“宵”。C项,“自栩”的“栩”应该为“诩”;“刎胫之交”的“胫”应该为“颈”。D项,“燥动”的“燥”应该为“躁”。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相如素贱人(向来,本来)顾吾念之(回头观看)

B.召武受辞(供词)因厚赂单于(赂选)

C.连辟公府不就(征召)安帝雅闻衡善学术(高雅)

D.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地)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迁升,提拔)

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解释,加深理解。

A项,“顾吾念之”的“顾”,可译作“只是”,本句话的意思是“只是我认为”。B项,“召武受辞”的“辞”可以作“审讯”,本句意思是“召唤苏武来受审讯”;“因厚赂单于”的“赂”,可译作“赠送钱财”,本句话的意思是“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C项,“安帝雅闻衡善学术”的“雅”,可译作“雅,副词,素来,常。”,本句话的意思是“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故选D。

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末明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B.《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司马迁的《史记》、陈寿的《汉书》、范晔的《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C.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著有《漱玉词》。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

D.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散文集《故事新编》《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

C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A项,“元末明初大都人”错,关汉卿是金末元初人。B项,“陈寿的《汉书》、范晔的《三国志》”错,《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其中《后汉书》由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编撰,《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D项,“小说集……《朝花夕拾》”错,“散文集《故事新编》”错,《朝花夕拾》是散文集,《故事新编》是小说集。故选C。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解析;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④⑥②①⑤③B.①④⑥②⑤③C.④⑥①②③⑤D.①②④⑥⑤③

B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述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①提出“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作为总说,④单独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①应为最先;①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④紧跟①;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①④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①④⑥②⑤③。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传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便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述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

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

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书写。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

(摘编自黄彩玉《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跟语言相融相连,语言能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等。

B.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C.“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充分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合。

D.《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起来,使民族充满生机活力。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C.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是分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各段间是递进关系。

D.文章在论证中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的主要有俗语、名人名言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就是指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思考推理需要语言。

B.相对于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中国文化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

C.人类生活在语言世界中,人的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概念推理等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

D.异地相逢的老乡也能得到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慰藉,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身份。

6.C

7.C

8.D

6.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充分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合”中“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合”曲解文意,根据第二段“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知应是说明“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是分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各段间是递进关系”中“各段间是递进关系”分析错误,根据文本内容“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需要语言”“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这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故选C。

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就是指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思考推理需要语言”推断分析错误。“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强调语言起到的沟通作用,是指语言发挥的极致的交际作用。

B项,“相对于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中国文化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中“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并无比较之意。

C项,“人类生活在语言世界中,人的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概念推理等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中“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说法绝对,原文是“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书写”,“可以”并不等于“只能”,比如图画也可以描述这些。故选D。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28分)

(一)老人与海(节选)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著黄源深译

①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鲨鱼上来得那么快,毫无预兆地划破蓝色的海水,出现在太阳底下。随后,它又回到水里,捕捉到血腥味,开始顺着小船和鱼的航道游来。

②有时候,鲨鱼会找不到气味,但又会重新捕捉到它,也许不过是蛛丝马迹,鲨鱼却会游得很快,紧追上去。这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生来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样快。除了鱼嘴,浑身都很漂亮。它的背像箭鱼的背那么蓝,肚皮为银色,鱼皮光滑漂亮。它的体态像箭鱼,就是那张大嘴不一样。这时它嘴巴紧闭,贴着水面游得很快,高高的背鳍刀子一般在水里穿行,毫不抖动。在紧闭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向内倾斜。这不是大多数鲨鱼常见的金字塔形牙齿,样子倒像卷成爪子模样的人的手指。它的牙齿跟老人的手指差不多长,两侧有着像剃刀般锋利的刀口。这种鱼生来就是捕食海里所有鱼的,速度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壮,又是全副武装,所以没有其他敌人。现在,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便开始加速,蓝色的背鳍划破了海水。

③老人看着鲨鱼过来,知道它天不怕地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鲨鱼靠近,一面准备好鱼叉,把绳子系紧了。可是绳子太短,缺了一截,就是割下来捆鱼的那一截。

④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好景不长,他想。瞧着鲨鱼逼近,他看了看那条大鱼。也许这只是一场梦,他想。我不可能阻止它攻击我,但也许我能逮住它。登土鲨(原文为西班牙语,此处为音译,用于称呼灰鲭鲨),他想。叫你妈倒霉。

⑤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他把鱼叉猛地往下刺向鲨鱼头部,插进两眼之间那条线与从鼻子笔直往后的那条线的交点上。其实那些线是不存在的。只有厚重尖利的蓝色脑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响、吞噬一切的攻击性的嘴巴。不过那是鱼脑所在,老人刺中了这个地方。他用血汁模糊的双手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⑥鲨鱼翻过身来,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已没有了生气。随后鲨鱼又翻了个身,身上裹了两圈绳索。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接着,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这时,鲨鱼四分之三的身体完全露出水面,在那儿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瞧着它。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

⑦“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他想。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

⑧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

⑨不过,攻击我那条鱼的鲨鱼被我给宰了,他想。我见到过的登土鲨就数它最大。天主知道,我是见过大鲨鱼的。

⑩好景不长,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

“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

(二)海明威创作漫谈

海明威是20世纪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他常常与写作爱好者谈创作。下面是他与年轻朋友的部分谈话内容。

问:你说好的创作与坏的创作有区别,是什么意思

海明威:好的创作是真正的创作。如果某人创造一篇故事,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而且写得有意思,那么,他创造的东西会是真实的。《老人与海》讲的就是我的朋友老渔民富恩特斯的故事。如果不知道人们怎么思想、怎么行动,他运气好也许会解救他于一时,或者他可以幻想。但如果老是写他不了解的东西,他会发现自己在说假话。他说了几次假话之后,无法再诚实地写作了。

问:同样是真实,创作同报道有什么区别呢?

海明威:报道的东西虽然及时,但叙述没有味道,过时了,就忘记了。创作不是描述,还要想象,真实到什么程度,要看你的创作能力。

问:你说《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如果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是什么意思?

海明威:一部好的作品,就像一座冰山,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

问:有人说你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有力。请问有何秘诀?

海明威:有时我饿着写,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有时我站着写,而且只用一只脚踮着地;有时我在寒冬故意只穿一件单衣,我边写边冻得瑟瑟发抖。这些非常不愉快的感觉使我不得不尽量少写些多余的话!

问:作家应该怎么训练自己?

海明威:你看今天发生的事。如果我们见了一条鱼,你要看准了,看每个人是如何反应的。你如果在鱼跳的时候兴奋起来,你就回想一下,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具体动作是什么。是钓丝从水面上升起来,是它像琴弦似的绷紧,水开始滴下来,还是它跳的时候猛撞泼水的动作。回忆一下声响,说了些什么话。找到产生感情的东西,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然后写下来,要写清楚,叫读者也看得见,能产生与你同样的感觉。

海明威:然后你换一换,钻到别人的脑袋里去。如果我冲着你大叫,你就尽量揣摩我在想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卡格斯骂胡安,你就想一下他们双方的情况。不要光想谁是对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事情总有该如此和不该如此两个方面。作为一个人,你知道谁是谁非。你得下一个判断,付之实行。作为一个作家,你不应当不判断。你应当明白这一点。

海明威:现在听着。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听全。别想你自己要说什么。多数人从来不听人家说话。他们也不观察。你进了一间屋子,出来的时候应当明了你在屋子里见到的一切东西,而且不能满足于这一点。如果那间屋子使你产生某种感觉,你应当弄清楚,是什么东西使你产生这种感觉。你试一试,锻炼锻炼。你到城里去,站在戏院门口,从计程车或者从汽车里出来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练习的方法有一千种。不过,你老得想着别人。

9.海明威说,《老人与海》描写了“真正的鲨鱼”,它与“老人”“大海”等“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阅读《老人与海》(节选),完成下列题目。(6分)

(1)选文从游速很快、_____、_____、性情贪婪等方面写出这条灰鲭鲨是“真正的鲨鱼”。(2分)

(2)选文中的“鲨鱼”代表了什么?文中关于鲨鱼的描写对刻画老人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10.海明威的作品语言富有特色。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8分)

(1)下面是《老人与海》(节选)第①段前两句的不同译文,哪种译文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理由。(4分)

译文1: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

译文2: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

(2)《老人与海》(节选)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表述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述效果也不同。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①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

②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11.从《老人与海》(节选)第⑧段“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这句话中,你读出了老人怎样的心理?并以此为例,谈谈你对《海明威创作漫谈》中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

12.《老人与海》的结尾,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回来,他觉得自己被打垮了。你认为老人是否被打垮了?请联系你对这部小说的阅读体验进行阐述。(6分)

13.下列对以上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与海》(节选)叙述了这样的故事:在老人捕到大鱼后,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的袭击,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并杀死了它。

B.《老人与海》是自传体小说,节选部分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以期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C.海明威主张创作既要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又要有合理的想象。《老人与海》(节选)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D.海明威认为,写作训练中,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听别人说话时不要想自己要说什么,也要想自己要说什么。

9.(1)嗅觉灵敏、体形漂亮、体格强壮、外形凶猛(动作凶猛)、性情残忍。

(2)鲨鱼代表了困难、对手、厄运。文中对鲨鱼的描写衬托出老人面临困境坚强不屈的精神。

10.(1)译文1更符合。因为海明威的语言简洁、明快、有力。从句式上看,译文1使用短句,而译文2使用长句,所以译文1更简洁、明快;译文1运用因果倒装,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鲨鱼来袭的原因,而译文2没有这种表述效果。从用词上看,译文1比译文2更有力,如“来袭”比“出现”更能体现鲨鱼的凶猛,更有力度。

(2)第①句强调“不抱什么希望”,写出老人身处的环境恶劣(面临的对手强大),以及老人对此的清醒认识,同时为下文写鲨鱼吞食大鱼作铺垫。第②句强调“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写出了老人“刺”的力度之大,表现老人的勇敢和不屈,也为下文老人杀死鲨鱼作铺垫。

11.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老人对大鱼“被咬食”的痛惜和无奈,对“被咬得不成样子”的大鱼的同情,对捕获大鱼的后悔,以及劳动成果被掠夺后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挫败感。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却蕴含了如此复杂的心理,可见,一部好的作品,字里行间往往隐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12.解析一:被打垮。

第一层次:只关注文章语句表象,思维单一肤浅。示例1:老人打到的大鱼被鲨鱼吃了。

示例2:因为鲨鱼的咬食,大鱼仅剩一副骨架,在抗争中老人没有保住自己的劳动成果。

第二层次:思维不全面,但思考较深入。

示例3:尽管老人作出了英勇的抗争,但大鱼还是被吃了,他空手而回,伤痕累累。

示例4: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老人作出了英勇的抗争,但他的希望落空了,只留下一身的疲惫和伤痛。

第三层次:思维较全面,基于整体较有深度。

示例5:老人虽然捕到了大鱼,但因为鲨鱼的咬食,他在每取得一点胜利时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这使他的内心充满了挫败感。

解析二:没有被打垮。

第一层次:只关注文章语句表象,思维单一肤浅。

示例1:老人打到了大鱼,并将它的骨架带了回来,非常了不起。

示例2:老人虽然只带回巨大的鱼骨架,但是他战胜了大鱼和许多鲨鱼,是一个胜利者。

第二层次:思维不全面,但思考较深入。

示例3:老人虽然没有保住大鱼,但是他在与鲨鱼搏斗时表现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他是不可战胜的。

示例4:老人凭着一个人的力量、智慧、勇气、意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强大对手。他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

第三层次:思维较全面,基于整体有深度。

示例5: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老人不屈服于命运,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抗争。他的肉体虽然饱受折磨,但是意志信念并没有被击败。巨大的鱼骨架不但是老人英勇抗争的见证,也是老人最终的战利品。他也因此而获得了他人的尊重。

示例6:面对恶劣的环境和巨大的困难,老人明知这是一场不可赢的战争,但是他始终没有停下战斗的脚步。老人虽然没有带回鱼,但是带回了更伟大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但战胜了自然,更战胜了他自己,他的精神得到了永生。

13.B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定位文章关键段落,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即可。

(1)定位到文章第②段,“鲨鱼会找不到气味,但又会重新捕捉到它,也许不过是蛛丝马迹,鲨鱼却会游得很快,紧追上去”描写了灰鲭鲨灵敏的嗅觉;“速度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壮,又是全副武装,所以没有其他敌人”体现了灰鲭鲨体形漂亮、体格强壮的特点。定位到文章第⑤段,“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表现了灰鲭鲨的凶猛、残忍。灰鲭鲨的这些特点体现了其是“真正的鲨鱼”。

(2)鲨鱼吃光了大马林鱼的肉,使老人最终一无所获。“鲨鱼”代表着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阻止人们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各种破坏力的集合,是各种邪恶势力的象征。而对鲨鱼的凶残形象的描写,正好反衬出老人的勇敢、坚韧、顽强。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先选出合适的译文,再结合平时积累的文学常识对小说语言进行分析。

(1)海明威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述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述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另外,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译文1句式简洁,“黑云状”“沉积”等词语写出了大鲨鱼的凶猛,而译文2中长句较多,节奏缓慢拖沓,所以译文1更能体现海明威的特色。

(2)第①句将“不抱什么希望”放在句末,起强调作用,即第①句重点突出老人不报希望,说明老人所处的环境凶险、恶劣,突出对手的强大。老人“不抱什么希望”,说明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为下文写鲨鱼吞食大鱼作铺垫。第②句将“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放在句末,起强调作用,表明即使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老人仍然想要拼尽力气把鲨鱼杀死,同时为下文杀死鲨鱼作了铺垫。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分析人物的心理及划线句子的含义。

根据题目要求定位到第⑧段,题干句的下一句是“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不难看出老人的痛惜、难过。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大鱼被鲨鱼吃得一干二净,尽管老人最终战胜了鲨鱼,但他还是一无所获,内心的无奈与伤感显而易见。同时,面对“被咬得不成样子”的大鱼,老人表示同情与后悔。从第⑩段“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可以看出老人对捕获大鱼的后悔。

《海明威创作漫谈》中画线句子的意思为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就像第⑧段中“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一样,包含着复杂的情感。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深入挖掘的用意和表述的情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解析。

12.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小说主旨分析。答题时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如认为老人被打垮了,文章讲述了一位老人捕得一条大马林鱼,但是在归航途中,这条大马林鱼被鲨鱼吃掉,尽管老人和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最终他只带回了这条大马林鱼的骨架,从这个角度来说,老人是失败的,他并没有保住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归航途中,他和鲨鱼进行了五个回合的英勇搏斗,在搏斗中老人筋疲力尽,希望能够保住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鱼还是被吃了,他空手而回,伤痕累累,希望还是落空了。老人虽然捕到了一条一千五百多榜的大马林鱼,但是在归航中和鲨鱼进行了五个回合的搏斗,虽然最终战胜鲨鱼回到港口,但是每战胜一次鲨鱼,他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终他要尽力保住的大马林鱼只剩一副骨架,并没有被他保住,内心充满挫败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被打垮的。

如认为老人没有被打垮。虽然老人捕获的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被成群的鲨鱼吃掉,只带回了大马林鱼的骨架,老人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和鲨鱼的搏斗战胜了成群的鲨鱼,他是一个胜利者。虽然老人最终没有保住大马林鱼,但是在和鲨鱼的五次搏斗中,老人展现除了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从而战胜了鲨鱼,可以说他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是谁也战胜不了的,从而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被打垮。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老人不屈服于命运,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抗争。他的肉体虽然饱受折磨,但是意志信念并没有被击败。巨大的鱼骨架不但是老人英勇抗争的见证,也是老人最终的战利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但战胜了自然,更战胜了他自己,他的精神得到了永生。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以上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老人与海》是自传体小说”是错误的。《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但并非是自传体小说,而是根据海明威的好朋友富恩特斯的故事创作的。故选B。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14.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3分)

(2)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3分)

14.D

15.A

16.(1)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2)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中,“道德”是道德学问的意思,“其学”是指老子的学说,所以“道德”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C项;“自隐”和“无名”是老子学说的两个不同特点,“自隐”是隐匿声迹,“无名”是不求闻达,因此“自隐”后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D。

15.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A项,“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老子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意即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可见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这个说法和《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是相反的。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乘”:驾着;“上”:飞腾;“犹”:像;“其”:表推测语气;“绌”:贬斥;“道”:主张;“谋”:谈话;“岂”:难道;“是”:这种。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8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子墨子曰:“世之君子,使之为一犬一彘之宰,不能则辞之;使为一国之相,不能而为之。岂不悖哉!”

(《墨子·贵义》)

17.在文章体例上,《论语》属于______体,《墨子》具有_____体色彩。(2分)

18.墨子批评的“世之君子”违背了孔子说的君子之道的哪个(哪些)方面?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7.语录论辩

18.违背了“知”(智)和“勇”两个方面。墨子批评的“世之君子”并不是真正的智者,也不是真正的勇者。他们知道自己不能“为一犬一彘之宰”时,能推辞不做,可是在不能“为一国之相”时,却不能推辞不做。这说明他们缺乏自知之明之“知”,缺乏拒绝高爵位显位之“勇”,前后矛盾,虚伪,是伪君子。

17.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墨子》由小及大、连类比警、逐层推理,重在说理。考生了解《论语》和《墨子》的常识就能回答出这两个题。

18.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两段内容,理解这两则材料的意思。根据“为一犬一彘之宰”“为一国之相”来解读违背孔子“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之道。从“知”和“勇”两个角度进行解读。从“知”的角度,墨子认为他缺乏自知之明之“知”;从“勇”的角度,墨子认为他缺乏拒绝高爵位显位之“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论语宪问》)

墨子说:“世上的君子,使他作为宰杀一狗一猪的屠夫,如果干不了就推辞;使他作一国的国相,干不了却照样去作,这难道不荒谬吗”(《墨子贵义》)

四、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怀故人

寇準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①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注]①旧国:故乡。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和独处“凝愁”来间接抒情。

D.本诗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平淡自然地抒发了月下怀念故人的情感。

20.“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19.C

20.①视听结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乱鸣的声音,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②以动衬静。以蟋蟀声乱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同时表现了的心绪不宁。③借景抒情。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入这凄清之景中,表述因思念而忧伤的情感。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间接抒情”错,“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意思是惦念着友人不知如今在何处,因而端坐着独自忧愁,点出自己牵挂友人而“愁”的情绪,应为直接抒情。故选C。

20.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述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赏析“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这两句的精妙之处,其实就是分析这两句诗的语言、形象以及运用的表述技巧等。这两句诗主要写景,那么在答题时,就要重点关注常见的写景技巧,而景物描写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由此进一步赏析即可。

颔联“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意思是说:月光下眼见梧桐疏落的影子,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的乱鸣。

首先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视觉“梧桐疏影”,听觉“蟋蟀乱声”,有声有形,让景物更为立体;蟋蟀声的乱鸣更衬托出环境的寂静,是以声衬静的手法;“梧桐”“蟋蟀声”本是秋季容易令人伤感的意象,加上“老”“秋”等字,营造出凄清悲凉的意境,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对景色的描写中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五、语言表述(9分)

2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名著导读”要求中的《论语》或《大卫·科波菲尔》。(6分)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一八四九至一八五零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解答此题,可从《论语》或《大卫·科波菲尔》任选一个来简述即可。

22.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它包含两个性质判断构成的前提,和一个性质判断构成的结论。请根据第(1)句话的三段论推理示例写出第(2)句话的三段论推理。(3分)

示例:(1)你是经济学院的学生,你应当学好经济理论。

大前提:经济学院的学生都应该学好经济理论。

小前提:你是经济学院的学生。

结论:你应当学好经济理论。

(2)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因为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前提: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

小前提:这部连续剧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

结论: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

本题考查的是三段论推理。作答时要根据题干中的提示,即对三段论推理的解释,来了解什么是三段论推理。并根据示例(1),明确三段论推理包含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作答时要注意根据第(1)句话的三段论推理示例写出第(2)句话的三段论推理。示例:(2)“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因为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它的大前提应该是后半句“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这部连续剧既然不是优秀作品,那么它的小前提就是“这部连续剧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结论即为“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秋季入学,已有六个省(市)的高一新生使用了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202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大范围使用新教材。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必修教材中,精心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