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选考
生物仿真模拟试卷A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3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展翅基因)是显性基因,也是显性纯合致死基因,若要长久保存
杂合子,需用到另一个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显性纯合致死基因G来形成永久杂种(也称平衡
致死系统)。不考虑交叉互换,要保持一个平衡致死系统,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和分布是()
【答案】C
【分析】
因存在平衡致死即DD或GG纯合致死,DDgg和ddGG会致死,因此后代不会有纯合子,
都是杂合子DdGg。
【详解】
A、DG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dg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产生配子有两种,DG和dg,后代中
有DDGG致死,存活的类型是DdGg和ddgg,杂合子的频率会逐渐减小,不能长久保存杂
合子,A错误;
BD、D和d、G和g是等位基因,应该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BD错误;
C、因存在平衡致死即DD或GG纯合致死,DDgg和ddGG会致死,因此后代不会有纯合
子,都是杂合子DdGg,C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
系,并利用相关信息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
2.海豚与鲨鱼分别属于哺乳纲和鱼纲,二者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外观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下
列有关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使海豚和鲨鱼适应水生环境的基因频率定向提高
B.海豚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小于海豚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
C.海豚具有与鲨鱼外观相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D.相同的环境因素诱导两者控制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答案】D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
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
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海豚和鲨鱼生活在水
生环境中,所以自然选择使海豚和鲨鱼适应水生环境的基因频率定向提高,A正确;
B、海豚是哺乳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近于海豚与鱼类的亲缘关系,故海豚与其
他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小于海豚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B正确;
C、海豚具有与鲨鱼外观相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C正确;
D、环境因素不能诱导基因朝某一方向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D。
3.ATP酶复合体存在于生物膜上,其主要功能是将生物膜一侧的H+搬运到另一侧,并催化
ATP的形成。如图表示ATP酶复合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H+
H+UATP
ADP+Pi
AQB
wrapt3mm
BH+
H+H+FT
H+H
A.叶绿体中含有的ATP酶复合体分布在类囊体膜和基质中
B.ATP酶复合体具有运输和催化作用
C.图中H+从B侧运输到A侧的跨膜运输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D.ATP酶复合体在线粒体中参与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答案】B
【分析】
据题图分析可知:H+从B侧运输到A侧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不但不需要消耗能量,
而且会促使ADP和Pi合成ATP储存能量。
【详解】
A、叶绿体在类囊体薄膜上合成ATP,所以ATP酶复合体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
B、由题可知,ATP酶复合体能将H+搬运到膜的另一侧,并催化ATP的形成,说明膜蛋白
具有运输和催化作用,B正确;
C、图中H+从B侧运输到A侧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但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
能量,而且使ADP和Pi合成ATP储存能量,C错误;
D、ATP酶复合体存在于生物膜上,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生物膜上进行,而第二阶段在线
粒体基质中进行,所以ATP酶复合体只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D错误。
故选B。
4.如图中的R环结构,是基因转录所形成的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交而组成的
三链核酸结构。据图分析,R环中()
A.喋吟碱基数量与喀咤碱基的数量一定相等
B.杂合链共含有A、T、C、G、U五种含氮碱基
C.未配对的DNA单链可以转录形成mRNA
D.每条链内相邻核甘酸间都以氢键进行连接
【答案】B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R环是由一条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交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
是基因转录所合成的RNA链未与模板分开而形成。
【详解】
A、R环中的DNA中的喋吟碱基数量与喀咤碱基的数量相等,但RNA中喋吟碱基数量与喀
噬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因此R环中喋吟碱基数量与嚏喔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A错
误;
B、杂合链中有DNA和RNA,因此共含有A、T、C、G、U五种含氮碱基,B正确;
C、R环中未配对的DNA单链不是模板链,不可以进行转录,C错误;
D、每条链内相邻核甘酸之间以磷酸二酯键进行连接,D错误。
故选B。
5.某地山火使原有的优势物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被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所取代,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失火前后的草原生态系统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该过程的变化体现群落时间结构
C.失火前后的优势种均为草本植物,故没有发生群落演替
D.多年生草本一一年生植物是草本植物进化的结果
【答案】A
【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标
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逐步被另一个群落替代。
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森林阶
段。
【详解】
A、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因此,失火前后的草原生态系统均存在垂直结
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
B、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冬季和夏季群落
中的鸟类种群会有不同),并不是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B错误;
C、失火前后的优势种虽然均为草本植物,但物种不同,故发生了群落演替,C错误;
D、多年生草本一一年生植物是在火烧后的山林发生的优势取代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6.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
D.羊膜腔穿刺取羊水离心获取上清液不适用于神经管缺陷检查
【答案】B
【分析】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一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
培养一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一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
放射性物质。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
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
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
察)
【详解】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A错误;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植物细胞会失水,从而出现原生质层与细胞
壁分离,即质壁分离,B正确;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姐妹染
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C错误;
D、羊膜腔穿刺技术可对羊水进行离心、分层,经细胞培养后进行细胞学检查,可用于检测
胎儿是否患神经管缺陷等疾病,D错误。
故选B。
7.胚胎工程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不包括()
A.在小鼠腹腔中培养杂交瘤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
B.内细胞团用胰酶处理分散后,经核移植等过程产生多个性状相同后代
C.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分割可产生同卵双胎
D.借助胚胎干细胞核移植技术进行动物克隆
【答案】A
【分析】
胚胎工程包括胚胎干细胞培养、优良家畜的繁育、胚胎分割移植、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
等。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是哺乳动物的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规律,但胚胎工程的许多技
术实际上是在体外完成的。
【详解】
A、在小鼠腹腔中培养杂交瘤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属于动物细胞融合工程中单克隆抗体制
备,不属于胚胎工程技术,A符合题意;
B、内细胞团用胰酶处理分散后,经核移植等过程产生多个性状相同后代,属于胚胎工程技
术,B不符合题意;
C、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分割产生同卵双胎,属于胚胎工程技术,C不符合题意;
D、借助胚胎干细胞核移植技术进行动物克隆,属于胚胎工程技术,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非洲爪蟾受精卵进行前12次分裂,每个细胞周期仅需30min,而其普通体细胞的细胞周
期持续的时间约为24h,但非洲爪蟾各种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和平均分配所需的时间基本一
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非洲爪蟾卵裂球的细胞周期极短,与Gi和G2期时间非常短有关
B.连续分裂的普通体细胞比卵裂球更适合作为“观察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
C.若用秋水仙素处理非洲爪蟾的卵裂球,细胞周期将延长,且M期细胞的比例会减少
D.若对两种细胞营养限制性培养,对卵裂球细胞增殖的影响显著大于普通体细胞
【答案】A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为Gi期、S期和G2期,其中Gi期细胞中
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为S期做准确;S期进行DNA的复制;G2期细胞中进行蛋白质的合
成,为分裂期做准确。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在早起胚胎细胞中,Gi和G2期时间非常短,所以非洲爪蟾卵裂球的细胞周期极短,与
Gi和G2期时间非常短有关,A正确;
B、“观察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最好选取分裂速度快的细胞,B错误;
C、若用秋水仙素处理非洲爪蟾的卵裂球,细胞将会停留在细胞分裂的后期,M期细胞的比
例会增加,C错误;
D、因为卵裂球细胞增殖所需要的营养是卵细胞携带的营养,若在营养限制性培养基中培养,
则卵裂球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显著小于普通体细胞,D错误。
故选A。
9.组培苗在移栽前,一般需要炼苗,目的在于提高组培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如图
是不同炼苗方式组合对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移栽存活率的影响,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100r口T1口'J0T3
闭盖炼苗:l;=3d,'L=6d,T3=12d
80开凝炼苗:,=ld,t2=2d,t3=3d
60
40
20
不同炼苗方式组合(T+t)对白丝地红枫组培苗移栽存活率的影响
A.炼苗初期应创设与室外环境相同的条件,促使组培苗适应环境
B.闭盖炼苗期间应控制的环境条件为:无菌、无光,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C.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最佳炼苗方式是闭盖炼苗6d后,再开盖炼苗3d
D.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移栽存活率随着闭盖炼苗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D
【分析】
组培苗的炼苗,即驯化,目的在于提高组培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提高其光合作用的
能力,促使组培苗健壮,最终达到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目的。驯化应从温度、湿度、光
照及有无菌等环境要素进行,驯化开始数天内,应和培养时的环境条件相似;驯化后期,则
要与预计的室外栽培条件相似,从而达到逐步适应的目的。
【详解】
A、炼苗开始数天内,应和培养时的环境条件相似;炼苗后期,则要与预计的栽培条件相似,
从而达到逐步适应的目的,A错误;
B、组织培养期间需要无菌操作,长成幼苗后不需要无菌的环境,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最佳炼苗方式是闭盖炼苗6d后,再开盖炼苗2d,
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在相同开盖炼苗天数下,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移栽存活率随着闭盖炼苗
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获取题图信息及把握关键文字信息”炼苗,目的在于提高组织苗对外界
环境条件的适应性”,通过分析作答。
10.如图为某哺乳动物X、Y染色体的联会示意图,以下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该时期细胞的染色体整体图像可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
B.该时期细胞的X和Y染色体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该时期细胞的X和Y染色体可能会发生DNA链的断裂和重新连接
D.若该细胞X和Y相同基因座位上的基因不同,说明其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答案】C
【分析】
精子的形成过程:(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列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
细胞。(2)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①联会(交叉互换)②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两种次级精母细胞。(3)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
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四个精细胞。(4)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精子。
【详解】
A、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的图象一般是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而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
分裂前期,A错误;
B、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都含有染色单体,B错误;
C、X、Y染色体联会后,同源区段可能会发生DNA链断裂和重新连接现象,C正确;
D、若该细胞X和Y相同基因座位上的基因不同,说明其可能是杂合体,D错误。
故选C。
II.已知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
变化一样。取三个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按如图所示连接,图中②④⑥指的是神经纤维与
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图中右肌肉收缩,中肌肉和左肌
肉也相继收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⑥⑤神经④③神经②①神经
左肌肉中肌肉右肌肉
A.直接刺激⑤,引起左肌肉和中肌肉收缩所需时间相同
B.直接刺激③,则左中右肌肉均收缩
C.该实验进行时应将标本置于生理盐水中,不能用等渗的KC1溶液来代替
D.⑤与中肌肉连接处结构与③处完全不同
【答案】A
【分析】
I、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递,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2、由“刺激①可引起图中右肌肉收缩,中肌肉和左肌肉也相继收缩“可知,神经纤维①产生
的兴奋可传递到左肌肉。
【详解】
A、图中②、④、⑥类似于突触结构,刺激⑤,兴奋在突触⑥可传递至左肌肉,引起左肌肉
收缩;也可以通过神经纤维⑤传递传导至中肌肉,引起中肌肉收缩;但兴奋无法在突触④逆
向传递。因此,直接刺激⑤,则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左肌肉和中肌肉,但引起左肌肉收缩是
通过突触传递,引起中肌肉收缩则是通过神经纤维传导,突触传递是有突触延搁,因此引起
左肌肉比中肌肉收缩所需时间更长,A错误;
B、直接刺激③,兴奋在突触④可传递至中肌肉,再通过神经⑤和突触⑥传到左肌肉,引起
中、左肌肉收缩,也可以通过神经纤维③传递传导至右肌肉,引起右肌肉收缩,B正确;
C、因为K+主要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Na+主要维持细胞外的渗透压,因此不能用等渗的KC1
溶液来代替生理盐水,C正确;
D、据题意可知,③处与中肌肉连接处结构与突触结构类似,但⑤与中肌肉连接处结构并不
是,因此两处结构并不相同,D正确。
故选Ao
12."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得注重环境的保护。以下叙
述中正确的是()
A.可以通过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措施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B.应当立法禁止人们开发和利用任何野生动植物资源
C.植树造林能降低大气的CO?浓度,也是降低温室效应最有效的方法
D.森林生态系统无需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也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答案】A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
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多样性。
2、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
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
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
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
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
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
A、可以通过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措施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A正
确;
B、人们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任何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不是立法禁止,B错误;
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有力措施,C错误;
D、森林生态系统也要源源不断获得太阳光照,固定太阳能,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D错误。
故选A。
13.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捞所用网眼大小必须保证相同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s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Ts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
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
【答案】A
【分析】
图为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2T3过程中的种群增长逐渐增大,到达T3时种
群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2值,T3-T4过程中的虽然种群增长速率在
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达到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
数量为K值。
【详解】
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捞所用网眼大小不一定相同,如第二次
用的是小网眼渔网捕鱼,第二次的比例反映了生存环境中的实际比例,会使调查结果无明显
差异,估算值都是接近于实际值,A错误;
B、T.,时草鱼的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止匕时K的种群数量为K/2值;达到T5时种群的增
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B正确:
C、Ts时增加饵料的投放,补充了食物,则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
D、T2~T3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不断增长;T3~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仍大
于0,种群数量也一直在增加,所以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
量都是逐渐上升,D正确。
故选Ao
14.取自某生物(2N=8)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先用QN标记其8条双链DNA,之后置于含
WN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了4个子细胞。检测它们的放射性,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该原始生殖细胞培养期间完成了两次有丝分裂或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
B.若进行有丝分裂,则4个子细胞中含的染色体的子细胞的比例一定是50%
C.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WN的染色体均为8条
D.若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则4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一定都含”N
【答案】B
【分析】
1、原始生殖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形成2个子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
胞分裂两次,形成4个子细胞。
2、DNA分子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详解】
原始生殖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进行2次有丝
分裂可得到4个子细胞;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进行1次减数分裂可得到4个子细胞,A正确;
第一次有丝分裂,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
I5I4
N/NO分裂结束后形成2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
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I5N/HN。第二次有丝分裂,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
含有2个DNA分子,其中1个DNA分子为”N/i4N,1个DNA分子为WN/14N。分裂结束
后共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含有I5N/MN的染色体数为0~8,则4
个子细胞中含l5N的染色体的子细胞的比例是50%或75%或100%,B错误;若进行减数分
裂,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N/^N。减
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形成2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
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I5N/M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
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每个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每
个DNA分子均是i5N/"N,C正确;若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则细胞进行减数分
裂。减数分裂只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每
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UN/I4N,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15.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转基因育种和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二对相对性
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抗病(抗)与易感病(感)。选取若干某红果杂合子进
行转抗病基因(T)的实验后得到品种与、S2、S3、S4,分别进行自然种植得到R,统计数
据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品种Fi表现型及个体数
S,450红抗、160红感、150黄抗、50黄感
S2450红抗、30红感、150黄抗、10黄感
S3660红抗、90红感、90黄抗、160黄感
S4510红抗、240黄抗、240红感、10黄感
A.向二条非同源染色体分别转入1个抗病基因的品种只有S2
B.上述品种形成Fi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只有品种S)和S2
C.S,品种产生的R红抗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红抗个体的概率为25/36
D.S3品种抗病基因与控制黄果的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S4品种抗病基因与控制红果的基
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答案】D
【分析】
分析表格信息:在Si自交后代中,红抗:红感:黄抗:感=9:3:3:1,说明Si是向另一
条非同源染色体转入1个抗病基因,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S2自交后代中,红抗:
红感:黄抗:黄感=45:3:15:1=(3红:1黄)x(15抗:1感),说明S2为向两条非同源
染色体分别转入1个抗病基因,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台定律;在S3自交后代中,红抗:红感:
黄抗:黄感,9:3:3:1,说明抗病基因(T)和果实颜色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
律;在S4自交后代中,红抗:红感:黄抗:黄感再:3:3:1,说明抗病基因(T)和果实颜
色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
A、据以上分析可知,向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分别转入I个抗病基因的品种只有S2,A正确;
B、据以上分析可知,上述品种形成B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只有品种Si和S2,B正
确;
C、如果控制红果的基因为A,贝IJSi品种产生的Fi红抗个体(1/9AATT,2/9AATt、2/9AaTT、
4/9AaTt),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红抗个体的概率为1/9+2/9x3/4+2/9x3/4+4/9x9/16=25/36,C
正确;
D、如果控制红果的基因为A,黄果则为a,S3品种自交后代产生了四种表现型,说明S3能
产生四种配子,由于黄色感病aatt概率为160/660+90+90+160=16/100,因此S3能产生at配
子概率为4/10,另外3种配子则为AT=4/10,aT=l/10,At=l/10,说明抗病基因和红果在一
条染色体上,aT和At两种配子是交叉互换得来的。同理S4品种自交黄色感病aatt概率为
10/510+240+240+10=10/100,因此S4能产生at配子概率为1/10,另外3种配子则为AT=l/10,
aT=4/10,At=4/10,说明抗病基因和黄果在一条染色体上,AT和at两种配子是交叉互换得
来的,D错误。
故选D。
16.如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催化麦
芽糖水解的反应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a、c、d可分别是麦芽糖酶、果糖、葡萄糖
B.图乙若在e点时增加麦芽糖含量,反应速率会有所提高
C.图乙若在f点时增加温度,反应速率会有所提高
D.图甲和图乙模型都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
【答案】B
【分析】
分析甲题图可知,a与b结合后,a没有发生改变,但是b物质生成了c物质和d物质,因
此a是麦芽糖酶,b是麦芽糖,c、d是麦芽糖水解的产物;分析图乙可知,麦芽糖酶的催化
速率在一定的范围内随麦芽糖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麦芽糖浓度达到f后,麦芽糖浓度升高,
酶的催化效率不再升高。
【详解】
A、1分子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组成的,所以c和d都是葡萄糖,A错误;
B、由乙图可知,e点时影响催化速率的因素是麦芽糖的量,则在e点时增加麦芽糖含量,
反应速率会有所提高,B正确:
C、由题意可知,该反应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增加温度,反应速率会降低,C错误;
D、图甲所示模型具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图乙模型不能解释酶的专一性,D错误。
故选B。
17.下图为马铃薯植株的不同细胞中淀粉部分代谢过程,X、M、N代表不同物质,①②③
④代表不同代谢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M
淀粉学泉水斛》x①一父3里>C2
A.X是葡萄糖,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
B.C3是丙酮酸,②过程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C.若④是厌氧呼吸,则M只能是乳酸
D.水淹时,马铃薯块茎细胞中可同时发生①②③④
【答案】D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X是淀粉彻底水解产生的葡萄糖;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因此C3为
丙酮酸;②③可表示需氧呼吸,则N为水,也可表示马铃薯细胞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
化碳的过程,则N为酒精;④表示马铃薯块茎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即M为乳酸。
【详解】
A、X为葡萄糖,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需先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
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A错误;
B、C3为丙酮酸,②③可表示需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也可表示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
氧化碳的第二阶段,前者场所是线粒体,后者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若④是厌氧呼吸,则M可能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C错误:
D、水淹时,马铃薯块茎细胞中可同时发生①②③④(马铃薯块茎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
其他部位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需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D正
确。
故选D。
18.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某细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实验,是在某细菌均匀分布的平板上,
铺设含有不同种抗生素的纸片后进行培养。图示为培养的结果,其中抑菌圈是在纸片周围出
现的透明区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抑菌圈
含法素的研
A.如有细菌培养物泼洒出来,应立即用纸巾擦拭干净
B.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抗性变异
C.形成的抑菌圈较小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
D.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答案】D
【分析】
实验原理:若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在该抗生素周围会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越敏
感,若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不敏感,则不会出现透明圈。
【详解】
A、若有细菌培养物泼洒出来,应先用纸巾盖起,再用漂白粉溶液使纸巾湿透,放置适宜时
间后清除,A错误;
B、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B错误;
C、形成的抑菌圈较小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对药物敏感程度较低,C错误;
D、在平板上扩散速度慢的抗生素,形成的透明圈可能会比实际结果偏小,因此,不同抗生
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D正确。
故选D。
19.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组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一定不同
B.染色体组整倍性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基因数量的增加
C.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可观察到染色体组型图
D.人类染色体组型图中一般G组含有的染色体数量男女是不同的
【答案】D
【分析】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由于携有能控制该生物
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能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
一组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
2、将某种生物的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
的图像,称为该生物的染色体组型。
3、人的染色体组型图中,22对常染色体由大到小依次编号1〜22号,并分为A、B、C、D、
E、F、G共7组,X染色体列入C组,Y染色体列入G组。
【详解】
A、不同物种,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A错误;
B、染色体组整倍性的变化包括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可能会导致基因数量的成倍增加
或减少,B错误:
C、对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显微摄影,然后对显微照片上的染色体进行测量,根
据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着丝粒的位置等特征,通过剪贴,将它们配对、分组和排队,才可
以得到染色体组型的图像,C错误;
D、正常情况下,人类染色体组型图中,男性的G组含有21〜22号两对常染色体+一条Y
染色体(5条染色体),女性的G组只含21〜22号两对常染色体(4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20.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
死(注:NN、XnX'\XNY等均视为纯合子)。有人让一对果蝇杂交,得B代果蝇共185
只,其中雄果蝇63只。若Fi中雌果蝇共有两种表现型,让B代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
代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基因N的频率为;()
A.2/3B.1/7C.1/11D.1/3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据题意分析:如果n纯合时致死,XNX"xXNY,Fi代为1XNXt1XW(致死):
1XNY:1X»Y(致死),不符合题意。如果N纯合时致死,亲代组合为XNX"xXnY,R代为
IXNX":1xnxn:IXNY(致死):IX,。符合题意。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与题目相符。此
时Fi雌蝇产生的配子有:1/4X13/4XL雄蝇产生的配子有:1/2X11/2Y,随机交配,得
到的F2代为:1/8XNXL3/8XnX,1/8XNY(死亡)、3/8XnY,其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N
的频率为1/(2+6+3)=1/11,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
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是研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方法,可
用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简称甲减)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该方法是将TRH静脉推注,测定
推注前后血清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水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食物缺碘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B.若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患者可能下丘脑病变
C.若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无明显变化,甲状腺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患者可能
垂体病变
D.若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患者可能甲状腺病
变
【答案】A
【分析】
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
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
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
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详解】
A、碘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甲状腺机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时,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
素含量升高,A错误;
B、下丘脑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因为注射而有所上升,甲状
腺激素水平升高,B正确;
C、垂体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无明显变化,甲状腺激素水平
无明显变化,C正确;
D、甲状腺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因为注射而有所上升,甲状
腺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D正确。
故选Ao
22.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轴突侧支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者释
放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即回返性抑制(如下
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a会引起b神经元氯离子通道开放
B.神经元b释放递质使c膜内外电位差增大
C.回返性抑制可以使神经元的兴奋及时停止
D.该机制利于同一中枢内神经元活动协调一致
【答案】A
【分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刺激a,引起a神经元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b,b神经元兴奋,
释放神经递质,回返性抑制a神经元,故b神经元为钠圈子内流,因此刺激a会引起b神经
元钠离子通道开放,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释放的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
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故c神经元会受到抑制,无动作电位产生,会引起氯离子
内流,静息电位(膜内外电位差)增大,B正确:
C、回返性抑制使a神经元由兴奋状态迅速转变为抑制状态,回返性抑制可以使神经元的兴
奋及时停止,C正确;
D、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沿轴突外传的同时,通过回返性抑制,又经轴突侧支使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兴奋,后者释放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使得中枢神经元的兴奋及时停
止,因此该机制利于同一中枢内神经元活动协调•致,D正确。
故选Ao
23.已知小麦的抗旱对敏旱为显性,多颗粒对少颗粒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等
位基因控制。现有一颗表现型为抗旱、多颗粒的植株,对其进行测交,测交后代4种表现型
及比例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1:1:2,若让这棵植株
自交,其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的比例应为()
A.9:3:3:1B.24:8:3:1C.22:5:5:4D.20:5:5:2
【答案】C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抗旱与多颗粒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
由组合定律。测交是指杂合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能真实反映杂合体产生
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从而推测出其基因型。
【详解】
由题意可知小麦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颗表现
型为抗旱、多颗粒的植株,对其进行测交,测交后代4种表现型及比例为抗旱多颗粒:抗旱
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I:I:2,说明抗旱多颗粒植株产生的可育配子AB:
Ab:aB:ab=2:1:1:2„若让这棵植株自交,其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的比例应为
(2/6x2/6+2/6x1/6x2+2/6x176x2+2/6x2/6x2+1/6x1/6x2):(l/6x1/6+1/6x2/6x2):
(1/6x176+1/6x2/6x2):(2/6x2/6)=22:5:5:4。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下列关于种群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动物的领域行为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
B.豌豆种群的性比率会影响豌豆种群的数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答案】A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
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
A、动物的领域行为使动物不能聚集在一个区域,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A正确;
B、豌豆为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比率,B错误;
C、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为"J”型曲线,没有环境容纳量,C错误;
D、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预测种群数
量变化的是年龄组成,D错误。
故选Ao
25.已知甲、乙两种遗传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图示为两个家庭的系谱图,本家庭中的成员
均不携带对方家庭的致病基因。图甲中3和4为双胞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5
1I-1
6-□o正常男女
物
n。
46⑪患甲痢女
3156
历-5P
090勿2患乙病男女
In78
10
乙
A.乙图中4与10的基因型相同
B.若甲中的3、4为异卵双生,则二者基因型不相同的概率为4/9
C.若乙中的4携带致病基因,则8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或2个致病基因
D.若乙中的4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甲的4与乙的8婚配,所生孩子完全不携带致病基因的
概率为1/2
【答案】C
【分析】
据图判断,图甲中1、2号个体正常,女儿5号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
图中H3和114没有乙病,而其儿子有病,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但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
A、10号个体没有病但其父亲都有病,无论是哪种隐性遗传病,他们的基因型都可能相同,
A正确;
B、甲图中双亲都没有病,而5号个体有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号的基因
型为aa,则1和2的基因型都是Aa,如果3、4为异卵双生,基因型为1/3AA、2/3Aa,则
二者基因型不相同的概率为4/9,B正确;
C、如果中的4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8有.1/3是纯合子,2/3是
该病携带者,其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含有2个或0个致病基因,C错误;
D、若乙中的4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甲的4有1/3AAXBY,
2/3AaXBY与乙的8即1/2AAXBXB、l/2AAXBXb婚配,所生孩子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
是12/3x1/2=2/3,不患携带乙病的概率是1-172x1/2=3/4,那么完全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
2/3x3/4=172,D正确。
故选Co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某湖泊中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DDT在不同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如图2所示。请
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
(1)图1所示食物网中,既属于植食动物又属于肉食动物的是«在该食物
网中,顶位肉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较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少,主要原因是
,从而导致生物放大现象的发生。
(2)图1中DDT移动和浓缩至水禽的通道有条。据图2可知,营养级越
高,单位______________DDT的含量越高,同时自身越难通过o
(3)该湖泊中,水草和藻类固定的能量以的形式流动至鱼类和贝类中,被
水草和藻类固定的CO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返环境被生产者吸收和利用,
来完成物质的循环。
【答案】
(1)鱼类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较高
(2)6生物量代谢排出有害物质
(3)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分析】
由图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对DDT等有毒物质的排出越少,到顶位肉食动物甚至没有排
出有毒物质,这也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有毒物质浓度越高的原因之一。生物放大过程沿食
物链进行,同时食物链也是物质移动和能量流动的通道。
(1)由图可知,鱼类既可以取食水草,还可以取食贝类,其既属于植食动物又属于肉食动
物。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渐递减,单向流动的,所以一般在食物链中,生物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越少,从而导致生物放大现象的发生。
(2)由图可知,一共有6条食物链,DDT移动和浓缩至水禽就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的。
据图2可知,营养级越高,单位生物量DDT的含量越高,同时自身越难通过代谢排出有害
物质,使得有害物质积累起来。
(3)湖泊中,水草和藻类固定的能量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形式流动至鱼类和贝类中,
被水草和藻类固定的CO?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重返环境被生产者吸收和利用,
来完成物质的循环。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得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跟据图中的相关信息准确
作答。
27.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某工厂生产葡萄酒和葡萄醋的工艺流程如下,请回答:
1自滂酒
压榨酒乙发酎罐卜
酒渣
|果酒果醋的收集与贮藏
(1)将葡萄破碎、除梗之前,通常利用对葡萄进行消毒,为了提高
_______________在葡萄压榨前可加入一定浓度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甲发酵罐一般会在顶部采用进行密封,目的是防止空气进入,排出发
酵罐中C02。干酵母经过活化处理后接种至发酵罐,发酵一段时间后,观察
甲发酵罐不再有,说明发酵完毕。
(3)乙发酵罐一般需填充灭菌处理的锯末,然后将适量pH值调至_____________的醋化
醋杆菌培养液倒入,保证此时发酵罐中几乎没有多余的液体存在的目的是
(4)葡萄酒与葡萄醋生产时,产生的果梗和酒渣可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
(二)某科研小组采用“胚胎干细胞介导法”将荧光素基因导入纯种灰色小鼠胚胎干细胞(ES
细胞)中并整合到染色体上,然后将转基因的胚胎干细胞注射到纯种黄色小鼠囊胚中构建嵌
合体小鼠,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章末检测卷带答案
- 教案-市场营销学
- 酶解法提高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
- 新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全册分章节)含答案
- 最经典净水厂施工组织设计
- 能源大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 课件 12.电力大数据分析
- 高一化学成长训练: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 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2024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
- 2024高中语文精读课文二第5课2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二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蚜
- 2024年08月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秋季校园招考750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防诈骗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心肺复苏课件2024
- 2024年股东股权继承转让协议3篇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册期末数学检测试卷(含解析)
- 四川省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考研有机化学重点
- 《GPU体系结构》课件2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 食材配送后续服务方案
- 铸造工厂设备管理(共21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