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冯至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社会评价。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3.学习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难点:体会作者在散文抒发的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哲学思想。【新课导入】中国的山山水水都是引发作家思考人生、历史、自然的对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来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考,同时表现了什么样的思考。【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下一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学会的是从亘古的大自然中领悟生命和历史的奥秘。当时,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冯至《昆明往事》中这样谈及这一“林中小屋”时期:“我在40年代初期写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里个别的篇章,以及历史故事《伍子胥》都或多或少与林场茅屋的生活有关。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那段生活,这三部作品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分写不出来。”《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写作时间是1942年,写于昆明。1942年,处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是民族危亡之际,冯至在文中称之为“风雨如晦”。当时,抗战题材、社会剖析、世情讽刺的文学作品是主流,冯至先生并未回避时代之殃,恰如汪云霞著作《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诗学》中所言:“作家对时代的回应在战争的大洪流中,个体与群体,自我与时代,生活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这是战争使诗人体悟到日常生活的一切,其实都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对时代的回应,依作家天赋秉性、思考境界会有不同,文学的花园不该一花独放。这就是冯至先生作品的美学价值。【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题目解说】文章标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有怎样的含意?文章题目“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就隐含“存在”的意涵,在时间维度上,自然万物都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既有其产生也有其消亡,是一种有限的时间性。“消逝了”中的“了”是过去助词,表示过去已完成的动作。因而标题表明了文章中所描述的这个山村过去存在,现已虚无,也即是从虚无世界中的现存之物,通过时空的某种关联,追溯曾经存在的世界。【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平凡的山水。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第三部分(11):总述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联系。【全文分析】研读活动一梳理脉络,理解文本内容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好处?明确:①衬托山林的荒寂;②与下文写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2、文章第2段中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明确: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3、第5段最后一句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明确: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4、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明确:少女从形象到气质,都像鼠麴草,像鼠麴草一样谦虚、纯洁、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浮夸,但都担负了一个伟大宇宙生命的全部秘密。研读活动二品读语句,把握文本情感1.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提到了小溪、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等风物,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怎样的启迪?提示①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②自然将时间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联结在一起(或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2.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消逝的村庄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提示①山村提供了养育“我”的物质条件;②山村让“我”学会谦虚、纯洁和坚强;③山村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3.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如何理解?提示①作者认为只要有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③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研读活动三合作探究,深度理解文章内涵(一)初识消逝路一个已经消逝了、不存在的山村,作者是如何找到的呢?(浏览1-4小节,找原句。)明确:第1节: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第2节: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第3节: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路口有过村庄)第4节:我们没有方法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风景还在路上)(设计意图:作为诗化的散文名篇,找重点“意象”是一个快速进入文本的“抓手”,由一点带全篇,引导教学流程层层深入,同时增强“关键句”意识。)活动二:回首来时——关联今昔生命无数1.作者在文末写到:“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至此,你发现作者在这条路上获得了哪些生命的滋养?和他们关联着什么?明确“滋养”: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自然是美好的,生命也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平共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明确“关联”:关联时空关联质朴无华、谦虚低调的理想人格关联身体和精神上的补给关联崇高精神的成长关联生命的威胁和磨难(关联今昔、历史)(设计意图:在把握了景物的特点、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作者的写作心理和写作目的,探索其中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2.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消逝了的无名的“山村”来承载自己的情思?(提示:知人论世)明确:在永恒的自然面前,生命是短暂的。剥去浮华喧嚣,生命才有原始本真的力量。目睹过太多抗战时期的或残酷或丑恶的世相,冯至借无名清绝的山水草木来陶冶自己的性情,锤炼自己的人格。因为敬畏心的缺失,历史上有太多人为的浩劫,要在原生态的美好自然中懂得珍爱和平,共创美好家园。(设计意图: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精神以及时代印记下的叙述方式,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产生共情。)3.思辨:有人认为,这篇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冯至表现出了“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赞同冯至的这种有意淡化战争和战争背景,在乱世之中找寻对山水的超越的做法?请说明理由。(小组讨论,选一个代表发言。)明确:观点一:同意。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命运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的教师育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观点二:不同意。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比如文章中的写到了“浩劫”,而1942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日军轰炸云南保山,死伤无数;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的点明了时代特点。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研读活动四品味特色,鉴赏散文表达技巧(1)请就下面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2)营造丰富意象。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3)凸显鲜明画面。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4)兼用多种表达方式。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5)赋予哲思理趣。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中心思想】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通过对消逝了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当堂检测】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文章开头描写的“这座山林”是属于人类以外的去处,近似于世外桃源。B.文中一棵小小的鼠麹草、一些彩菌都承载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也会引发读者思考与生存意义有关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等。C.“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点明作者写作的年代,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D.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2.《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下列对课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运用修辞。如第七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B.本文虽然是散文,但是风格清新明澈,有诗一般的语言,并饱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C.作者引用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表明生命生存的顽强和独立性。D.本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B.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C.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D.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4.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运用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B.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C.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引用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表明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D.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人们沉醉在秦腔里的神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出来。)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依据原文“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不属于人类以外的去处。作者是从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获悉了这座山林的秘密,从而开始了作者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寻踪。故选A。2.答案:C解析:C.依据原文“人和人,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内公路运输合同协议书
- 合同保理合同与信用证
- 国际工程法律合同管理
- 铁路房产买卖合同
- 技术软件服务合同
- 个体餐饮承包合同
- 合同管理整改措施
- 原材料购销合同书
- 产品独家代理合同
- 修建房屋如何签合同协议
- 永辉超市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 2024年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1套
- 国家八年级数学质量测试题(六套)
- 医院院外会诊申请单、医师外出会诊审核表、医师外出会诊回执
- 形势与政策中国式现代化论文1500字
- MOOC 宋词经典-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个体诊所备案信息表
- MOOC 工程材料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矿山设备授权书
- 快消品公司销售部薪酬绩效方案(快消品公司销售KPI绩效考核指标)
- 《某地新建矿山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