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红、黄、蓝、白4种颜色的正方形彩纸各一张,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师:怎么知道选哪种颜色合适呢?(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先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2)学生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然后汇报结果: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如举手调查,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还有起立调查法,每人只能选择最喜欢的颜色再起立,然后统计出起立的人数……)(3)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4)出示统计表。咱们要把举手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是不是结果更清晰了呢?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5)“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师: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不合适,要根据所有班级的情况看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才是校服的颜色)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师生合作完成调查(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及(1)~(3)题。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分小组合作完成调查,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及(1)~(3)题。五、拓展提升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球类情况填在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球类篮球足球羽毛球其他人数合理即可。2.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的书籍,你有什么建议?把图书分成几类进行统计,合理即可。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知道了在数据收集的时候要用“调查法”,统计后的结果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我们还学会了根据统计表去解决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一第2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回答问题,引出新课。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自由讨论,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举手的方法最简单。观察统计表,自由发言。提出质疑,使学生明白:一个班喜欢的颜色不能代表全校同学的意见。板书设计:数据收集整理(1)调查法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6158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和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知识,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不足之处:调查的方法主要强调训练了两种,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多尝试其他方法。教学建议:多展示一些生活中关于统计的教学视频。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2)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2.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进行一些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1)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怎样选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收集数据,记录数据。1.收集数据,提出投票要求。在纸条上只能写出一名黑板上同学的名字,然后扣在桌子上,小组长收上来。2.记录数据,引导学生选择统计数据的方法。一人读票,让3名同学在黑板上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数据,全班学生做监督。3.交流反馈,优化记录方法。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学生收集数据的方法,小组讨论得出:用打对勾、画圆等方法,数起来有些麻烦,一不小心容易数错;而用画“正”字法,简单明了,一笔代表一票,一个“正”字代表五票,这样可以五个五个地数,不容易出错。4.完成统计表。(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1.根据统计结果,选出参赛代表。(陈小菲当选)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参加了投票,结果会怎样?为什么?小组讨论:结果不变。因为这两位学生把票都投给王明明,王明明才有17票,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四、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一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五、拓展提升1.统计2月份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天气晴天阴天雨天雪天天数示例:(1)哪种天气天数最多?哪种天气天数最少?合理即可。(2)这个月共有多少天?晴天比阴天多几天?合理即可。2.班里重新竞选班长,请你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班长。示例:先用画“正”或“√”的方法统计数据,再把数据整理在下面的统计表中,谁票数多谁是班长。姓名票数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另一种收集数据的方法——投票,用“正”字法收集数据既清楚又简单,并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一第5题。问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分析,解答问题。交流汇报,巩固提高。板书设计:数据收集整理(2)正字收集法对勾收集法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足之处:由于时间不够充裕,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方法不够完整。教学建议:让孩子们多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自己更愿意去解决。第3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练习一相关内容。复习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2.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教学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系统梳理1.师生共同回顾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2.师生共同回顾整理图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3.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对数据进行分析。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一第6题。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回答教材上的问题。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1)学生独立填写问题(1),指名汇报,教师展示结果。(2)回答问题(2)。(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说出理由)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一第7题。(小组讨论,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有时候用一格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四、拓展延伸二(1)班最喜欢看科技书的有6人,最喜欢看故事书的比最喜欢看科技书的多4人,最喜欢看童话书的比最喜欢看漫画书的少3人,最喜欢看连环画的比最喜欢看科技书的多6人,最喜欢看漫画的有8人。(每人只选一种课外书)(1)根据上面的描述填表。课外书种类科技书连环画故事书漫画童话书人数6121085(2)最喜欢看(连环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看(童话书)的人数最少。(3)如果要建立班级图书角,应该多摆放哪种书?为什么?示例:应该多摆放连环画,因为喜欢看连环画的人最多。(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示例: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6+12=18(人)18+10=28(人)28+8=36(人)36+5=41(人)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完整过程,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六、作业布置请把本班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进行统计和整理,并说出你的建议。小组活动,自由讨论,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从条件中收集数据。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优化记录数据的方式,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方法的优化,从而使学生掌握方法,促进发展。不足之处: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充分地参与其中。教学建议:多准备些动画性质的教学视频课件,学生会更感兴趣。2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1)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1、第9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通过亲自动手分一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6块榶、18个橘子、6个盘子。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从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2.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分这些食品的?哪种分法才合理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均分。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教学例1。1.引导学生回忆6的分与合。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材第8页例1中的3种分法,只有一种三份都是2块,体会平均分。114;123;2223.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哪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4.总结得出结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5.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平均分。(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4种分法,哪种是平均分?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材第9页例2。1.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分一分。多叫几名同学来分。方法一:1个1个地分,3次正好分完。方法二:2个2个地分,2次正好分完。方法三:3个3个地分,1次正好分完。2.引导学生比较各组不同的分法是不是都是平均分。3.小组汇报:不论怎么分,每个盘子里的个数都相同,都是平均分。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有几种方法把这些酸奶平均分成2份?小组内交流再汇报。五、拓展提升1.8个果冻,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4个2.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动手把家里的物品平均分。合理即可。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二第2~4题。观察、思考,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观察比较第3种分法都是2块,最合理。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板书设计:平均分(1)例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知道什么是平均分,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不足之处:同学们手里应多准备实物,多操作练习。教学建议:对于两种平均分的方式,需要学生多加强练习。第2课时平均分(2)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掌握平均分包括两种情况,即“等分”和“包含分”。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昨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2.复习平均分的方法:有8个果冻,要平均分给4名同学,小组用小棒帮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每名同学分了几个果冻。3.导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把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方法,现在老师要把这道题改一改,请同学们动脑思考,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出示教材第10页例3文字部分)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1.动手操作,经历包含分的过程。学生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及结果。然后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2.探究包含分的含义,和咱们刚学的平均分有什么不同?小组内总结汇报:等分是把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有几个。包含分是知道每份分几个,求能分成几份。(二)引导学生进一步区别两种分法。1.引导学生把教材第10页例3改写成上节课学过的问题。2.把上节课学的内容改成今天学的内容。3.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述结果。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可以动手摆一摆。五、拓展提升1.把15根小棒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示例:可以画图圈一圈,也可以用实物摆一摆。结果是(1)15根小棒,一根一份,能分成15份。(2)15根小棒,每3根一份,能分成5份。(3)15根小棒,每5根一份,能分成3份。2.教材练习二第6题。圈一圈,说一说。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7)袋。18个玉米可以装(9)袋。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含义:包含分。希望同学们加强练习,牢牢掌握。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二第5、7、8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通过改写、动手分,进一步区分两种分法。巩固练习,再次明确包含分。板书设计:平均分(2)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表示8里面有4个2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和感悟,理解“等分”和“包含分”的含义,真正认识到“等分”和“包含分”的区别与联系。不足之处:学生在进行操作时,手上的操作较快,但是用语言表达比较混乱,造成表述不清,但手会操作的情况。教学建议: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标准的语言描述。第3课时除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2个圆片。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这周五我们要去动物园春游,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吗?(学生自由回答)师:原来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大熊猫啊!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准备新鲜的竹笋。教师用课件出示4只熊猫和12个竹笋图。师:如果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这4只可爱的熊猫,怎么用算式表示呢?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动手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圆片分一分,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2.小结:不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每盘放了3个。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二)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1.师:我们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小组讨论,学生大胆尝试,探究表示方法,展示结果。2.师:观察同学们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示同样的含义——平均分,我们在数学上统一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教师板书:12÷4=3并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让学生试读。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用连线的方法分一分,得出结果。2.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3.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题第一行。同桌互相读一读,发现问题及时订正。五、拓展提升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12÷(2)=(6)2.18÷2=9,说说算式的含义。示例:把1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9。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还知道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来解决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三第1题第二行及2、3题。在情境中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分一分,然后汇报。讨论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独立完成,全班订正。板书设计:除法(1)12÷4=3除号读作:12除以4等于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为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让每个学生自己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不足之处: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过多,对于除法算式的含义用语言表达的不够充分。教学建议:让同学们多说说除法算式的含义。第4课时除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5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是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除法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0个圆片。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教师拿出12个圆片。问:要把这些圆片平均分给6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几个?(指名同学说出分法及结果)师:如果把这些圆片每3个分给一名同学,一共可以分给几名同学呢?(引入新课)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出示课件第14页例5。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份是4个竹笋)2.用自己的圆片动手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师板书:20÷4=5(1)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0÷4=5被除数除数商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填写,最后集体订正。巩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的知识。让学生明白除法各部分间的意义和名称。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2题。同桌互相说,集体订正。五、拓展提升1.18÷3=6,说说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18÷3=6被除数除数商2.猜一猜,()里填多少?25÷5=(5)(24)÷4=6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三第4、5、6题。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动手操作,用小圆片分一分,然后汇报。板书设计:除法(2)20÷4=5被除数除数商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以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为基础,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不足之处:同学们展示分的结果较少,在语言表述方面还需要多练习。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多说多写多练。第5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第16~17页相关内容。复习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除法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含义的理解,深化除法的概念。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深化对除法的理解。教学难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系统梳理1.师生共同回顾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2.师生共同回顾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三第7题。先让学生摆一摆,再求出商,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8题。组织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三第9题。先让学生确定几个为一组,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圈?然后再圈。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0题。先小组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的?再列出除法算式。四、拓展延伸1.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1题。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有难度的个别指导。(2)×2=44×(3)=123×(2)=6(5)×4=202×(4)=8三(四)十二二(六)十二(五)五二十五(三)三得九二(五)一十5×(3)=15四(四)十六2.已知▲÷2=6,求▲代表多少。12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六、作业布置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动手操作,用圆片分一分,然后汇报,小组讨论。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练习课,教学中练习方式多种多样,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本节课的动手操作过程占用时间过多,造成练习不充分。教学建议:让同学们多练习除法算式的含义。第6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探索求商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2.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3.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填出()里的数,并说一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2×()=42×()=64×()=8()×3=12()×4=203×()=15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呈现例1情境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提出问题(1):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1.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列出除法算式:12÷3。2.探讨计算方法。(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我们以后每做一题都要动手分一分,你有什么感想。(太麻烦了,如果被除数很大,分起来很浪费时间)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出求除法算式的商的方法。(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3)交流展示学生探讨出的计算方法。①用减法求商。列式:12-3-3-3-3=0。②用加法求商。列式:3+3+3+3=12。③用乘法口诀求商。想:3和几相乘得12,三(四)十二,商是四。(4)你喜欢哪种方法?突出强调: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以后我们在计算除法的时候可以请乘法口诀来帮忙。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提出问题(2):12个桃,要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桃子?(1)学生独立列式,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商。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五、拓展提升1.六一儿童节到了,美术小组的同学要在展示墙上做展览,一共有12幅作品,如果每排贴4幅,可以贴几排?如果每排贴3幅,可以贴几排?12÷4=3(排)12÷3=4(排)2.回家让家长出除法算式,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合理即可。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四第1、2题。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小组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一反三,让学生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12÷3=4三(四)十二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商。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利用直观模型建立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借助情境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在探究除法求商的各种算法时,时间上不太充裕。教学建议:多加强练习,课下加强乘法口诀的背诵。第7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说出得数,并说出利用哪句口诀。6×2=3×3=2×5=4×3=2×4=4×4=2.把12个圆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指名汇报。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1)每屉4个,有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2)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分多少屉?(3)一共有24个包子,有6屉,平均每屉有多少个?2.列式计算。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指名回答,教师板书。比较两道除法与乘法算式会发现: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是乘法算式中的乘数,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四、巩固练习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五、拓展提升将除法算式和有联系的乘法算式连一连。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我们知道通过一个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多个乘除法问题。七、作业布置1.教材练习四第5题,继续巩固乘除法的联系。2.教材练习四第8题。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小组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拓展应用,加深理解。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4×6=2424÷4=624÷6=4想:四(六)二十四想:(四)六二十四商是6商是4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观察交流,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突出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巩固求商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算能力。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口诀还有混淆情况。教学建议:多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便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第8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第20~22页相关内容。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难点:加强乘除法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理解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系统梳理1.师生共同回顾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引导学生回顾并整理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4题。(1)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发现,再指名说一说,教师补充完善。(2)学生自己再写出几道像上面的算式,同桌交流订正。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9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0题。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5个小题,先做完且全对者获胜。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1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订正后再指名汇报。四、拓展延伸1.你知道A、B各代表哪两个不同的数吗?(A、B均不为0)A×A=B24÷B=6A=(2)B=(4)2.一段人行道长30米,现在要在人行道的两侧栽树,从起点开始每隔6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这段人行道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30÷6=5(段)5+1=6(棵)6×2=12(棵)五、课堂总结这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了自己的计算能力,巩固了2~6的乘法口诀。六、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四第6、7、12题。小组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口诀还有混淆情况。教学建议:课下加强练习,对乘法口诀要每天一练。第9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3.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第23页例3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引出新课,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并汇报。不同点:第一道是求每份数。第二道是求份数。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问题的解题思路,尝试解决,并交流解决方法。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15÷3=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15÷5=3(个)。3.学习用乘法检验。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4.引导学生总结发现:只要是平均分问题,都能用除法来解决,并且可以用乘法检验除法。四、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题。(独立完成后想一想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指名汇报,集体订正)五、拓展提升1.有12只小猴要上台表演节目,如果站3排,每排站几只?如果每排站2只,能站几排?12÷3=4(只)12÷2=6(排)2.张老师要把18米长的绳子剪成3米一根的跳绳,可以剪多少根?每次剪掉一根,一共要剪几次?18÷3=6(根)6-1=5(次)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了解了除法都可以用乘法验算。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五第2、3、4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小组交流,大胆质疑,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展应用,加深理解。板书设计:解决问题15÷3=5(只)15÷5=3(个)求每份数求份数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做完题不习惯验算。教学建议:多练习一些带验算的题目。第10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第24~25页第5~9题。复习目标:1.进一步巩固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利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系统梳理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五第5题。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单独解答。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说你的想法。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五第7题。让学生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再判断填什么符号。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8题。组织学生读懂题意,并观察画面,小组交流说说这3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再独立解答,集体订正。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9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指名汇报,集体订正。四、拓展延伸1.有一袋糖,比30块多,比40块少。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人分得的块数和小朋友的人数同样多。这袋糖有多少块?有多少个小朋友?6×6=36(块)有6个小朋友2.果果有16元,奇奇有6元,果果给奇奇多少元,两人的钱数就同样多?16-6=10(元)10÷2=5(元)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继续巩固了除法的意义以及利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作业布置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小组交流,大胆质疑,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练习题形式多样,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与除法意义的理解。不足之处: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应用起来不够熟练。教学建议:对题目进行分析时,注意让学生多参与,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思路,这样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复习内容:教材第26、27页相关内容。复习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圆片或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系统梳理1.平均分。(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同桌合作)(2)根据自己举的例子,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指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同桌合作回忆2~6的乘法口诀。(2)同桌合作,一人说一句口诀,另一人根据这句口诀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二、针对练习1.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在对的下面的□里画“√”。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六第2题。学生逐题列式解决,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直接说出得数,提高运算能力。2.完成教材练习六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汇报,集体评价。四、拓展延伸1.下面的图形分别代表几?(1)○+○+○=18▲+○=14○=(6)▲=(8)(2)☆+☆+☆+☆=20☆+□=9□+□-=2☆=(5)□=(4)=(6)2.买玩具。五、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有关乘法口诀求商和乘、除法应用题,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细心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正确的解答方法。六、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六第4题。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梳理本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结构。第2题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将语言表征转化为符号表征,使学生体会需要用除法运算解决的各种问题的表述方式。通过练习,继续巩固乘法口诀和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除法的初步认识:被除数÷除数=商除法计算: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梳理过程中找出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并进行巩固练习。不足之处:对于乘法口诀表,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出现混淆的情况,在进行计算时往往忘记验算。教学建议:对于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要经常提示学生,并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3图形的运动(一)第1课时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经历剪一剪、移一移、看一看等过程,增强观察力、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出示教材第28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师: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也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对称。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1)观察教材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3)教师小结。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像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板书)2.欣赏对称图形。五角星、亭子、雪花、民间剪纸……3.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1.出示例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跟老师一起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2.剪其他图形。松树、桃心、葫芦。学生独立操作,集体评价。3.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同桌互相说一说)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全班交流,并说明判断的理由)五、拓展提升1.鼓励学生拿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片,动手折一折,打开看一看,又发现了什么?他们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2.让学生写出3个轴对称的汉字。示例:中田由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七第2、3题。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并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对称的概念。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观察、感知得出结论。动手操作,观察汇报:左右对称,两边完全重合。板书设计:轴对称图形两边一样对称两边完全重合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对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不足之处:在进行剪一剪时,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太够。常见的平面图形对称轴数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建议:在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多出示一些图形资料或视频资料。第2课时平移和旋转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例2、第31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2.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移或旋转现象。教学难点: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准备:小房子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主题图。师:游乐场里除了有漂亮的风筝、蝴蝶外,还有很多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不同)师: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平移。1.认识平移现象。(1)像缆车、观光梯、推拉门这些物体的运动,无论是水平方向的,还是竖直方向的,物体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平移。(2)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学生自由回答)(3)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发生变化)2.判断平移后的图形。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2。(1)分析题意。要知道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先要根据平移的特征去判断。平移时,可以一次平移,也可以两次平移。(2)动手操作,用小房子学具移动。(3)汇报,评价。说说它们经过怎样平移可以互相重合。(4)教师小结。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相互重合,关键是要根据平移的特征来判断。(5)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学生自己完成后汇报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二)旋转。课件出示第31页例3。1.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物体,你发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2.认识旋转。师: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3.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4.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5.亲身体验旋转现象。学生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6.学生用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全班交流评价。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6题。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五、拓展提升下面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1.水龙头的水往下滴。(√)2.拧开水龙头开关。(○)3.升降机上升。(√)4.风扇转动。(○)5.推木箱。(√)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七第5、7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回答问题,引出新课。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观察汇报总结:什么是平移。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利用小房子学具动手平移。自主发言,在生活中发现旋转。总结旋转的特点。巩固提高。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平移:沿直线运动,形状、大小、方向不发生改变,只有位置发生改变。旋转:绕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形状、大小不发生改变,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借助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注重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究的机会,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不足之处:在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时,应强调一下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建议:注意操作活动和数学思考相结合。第3课时剪一剪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形。2.使学生能够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剪一剪和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剪出连续的对称图形。教学难点:发现连续的对称图形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等。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问题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还记得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根据轴对称的知识剪出一些图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出示课件例4。1.观察4个小人的特点,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读题、观察后小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剪出的4个小人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是手拉手并排排列。2.实际操作,剪一剪。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索后汇报,先尝试从一个小人剪起。(1)剪一个小人的方法。小组合作,汇报剪法。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对折线这一边,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1个小人。(2)剪出手拉手的2个小人的方法。小组合作,汇报剪法。首先把一张纸沿同一方向对折两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2个小人。注意:一是小人的中线一定是折痕这一边;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画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3)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的方法。小组合作,汇报剪法。首先把一张纸沿同一方向对折三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4个小人。3.教师收集典型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交流。4.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1小题。(学生独立操作,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同桌合作)五、拓展提升1.剪连续的8个小人。合理即可。2.和爸爸妈妈剪出漂亮的图形,并找出旋转、平移和对称。合理即可。六、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剪连续的4个小人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剪的时候从闭口处剪起,连接处不能剪断。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七第12、13题。回忆旧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组内交流,共同探讨,动手尝试。总结注意事项。自己动手尝试。板书设计:剪一剪对折一次:1个画半个小人(从闭口处画起)对折两次:2个剪一剪(连接处不能剪断)对折三次:4个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注重在实践中训练孩子的思维,教学中不仅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不足之处:本节课小组讨论太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教学建议: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可以展示中国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通过欣赏民间的剪纸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传统艺术中的展现。4表内除法(二)第1课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迁移和口头表达及正确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游戏激趣1.对口令游戏:老师说出口诀的前半部分,学生说出口诀的后半部分。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求商的?18÷6=16÷4=15÷5=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节日里,小朋友们布置教室,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了很多面小旗、心形气球以及彩色的五角星,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能帮他们解决吗?出示课件例1。1.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有8行小旗子,每行7面)2.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面小旗?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7×8=56或8×7=56。4.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一共有56面小旗,那么你能看图列出2个除法算式吗?5.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56÷8=7或56÷7=8。6.小组探究算法,说说你们各自的想法。总结: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四、巩固练习1.以开火车的方式,合作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3.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3题,并指名回答用到了哪句口诀。五、拓展提升1.(14)÷(2)=7(答案不唯一)2.○+▲=28○=▲+▲+▲+▲+▲+▲○=(24)▲=(4)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八第1、2、7题。游戏激发兴趣,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组内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组内讨论汇报,得出求商的方法。板书设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7×8=5656÷8=756÷7=8想:七八五十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学生已有的基本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知。不足之处: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让学生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发现本节的方法与之前学习的表内除法的算理相同,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学建议:多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第2课时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迁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将下面口诀补充完整。()九二十七五()四十五六()四十八四()三十六()九六十三八九()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24÷8=28÷4=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出示课件例2。1.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有3行气球,每行9个)2.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3×9=27或9×3=27。4.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一共有27个气球,那么你能看图列出2个除法算式吗?5.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27÷3=9或27÷9=36.小组探究算法,说说你们各自的想法。总结: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四、巩固练习1.以开火车的方式,合作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3.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3题,看谁先采到蘑菇,并指名回答用到了哪句口诀。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题。直接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五、拓展提升1.(2)×9=(18)(答案不唯一)2.(27)÷(3)=9(答案不唯一)六、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知道了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八第8、9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组内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组内讨论汇报,得出求商的方法。板书设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3×9=2727÷3=927÷9=3想:三九二十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知。不足之处:这节课因为有上节课的基础,要把充分的探究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教学建议:多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的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在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玩具店情境图。师:六一儿童节到了,乐乐想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他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怎么买?你们能帮帮他吗?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出示例3主题图。1.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要解决的问题是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2.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及方法。教师巡视指导。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应该用除法计算。独立列式计算:56÷8=7(个)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3.迁移类推,自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四、巩固练习1.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2题,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列式。五、拓展提升1.将下面的8个数分别填入相应的算式中。(每个数只能用一次)234567892.我们班一共63人,老师想把这些人分成值日小组,你有什么建议?示例:63÷7=9(人)分成7个小组,每组9人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应用以前学习的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九第3题。创设情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组内思考、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解决问题56÷8=7(个)检验:7×8=56(元)24÷6=4(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不足之处:要把充分的探究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教学建议:多做一些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对于解决问题要有一定的方法读题和提取信息,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注意借助题目背景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算式,解答问题。第4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第43~44页相关内容。复习目标: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系统梳理1.回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整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二、针对练习1.出示教材练习九第4题。学生自己理解题意并独立解答,汇报时说说要解决这道题需要哪些数量关系。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5题走迷宫,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变式练习。(1)明确游戏规则:每走一步都要先算出算式的商,所得的商是下一个算式的除数。(2)比赛:看谁第一个到达出口,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8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符号的。(得数比其中一个数小的试一试减号或除号;得数比其中一个数大的试一试加号或乘号)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6题。(1)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四、拓展延伸1.小明和3个好朋友一起去玩卡丁车,他们租了2辆车一共花了24元。平均每人花了多少元?3+1=4(人)24÷4=6(元)2.一条56米长的彩带,剪了7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7+1=8(段)56÷8=7(米)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还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你还有别的问题吗?六、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九第7、9题。游戏比赛,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不足之处:应增加练习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数量关系方面,要多加引导学生自己用语言表述。教学建议:在分析数量关系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老师做辅助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完成分析。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复习内容:教材第45~46页内容。复习目标:1.通过整理算式卡片,经历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2.通过口算比赛,进一步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3.通过购物情境,运用知识迁移,会用除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乘、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算式卡片。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系统梳理1.整理算式。(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写出学过的除法算式。(2)展示学生整理好的除法算式,然后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整理的。(3)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整理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每一横行的结果相同,每一列的除数都相同)小结:既可以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又可以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还可以按乘法口诀表的形式进行整理。2.回顾、整理用乘、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二、针对练习1.口算比赛练习: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1)同桌两人合作,一人举卡片,一人说结果。(互相交换进行)(2)小组内,一人说一个得数(1~9内),另外几名同学找出相应的所有算式卡片。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再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想的。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十第1题。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排列,集体订正。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4题。小组合作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拓展延伸1.二(1)班学生收集的旧电池比30节多,比40节少。如果5节装一袋,正好装完;如果6节装一袋,最后一袋少1节。二(1)班学生收集了多少节旧电池?5×7=35(节)6×6=36(节)36-1=35(节)35节2.一根丝带长36厘米,对折后再对折,然后沿折痕剪开,平均每段长多少厘米?36÷4=9(厘米)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写出了所有用乘法口诀列出的除法算式,还运用乘法和除法的含义解决了实际问题。你还有哪些问题?六、作业布置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教材第45页除法算式表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应在学生进行卡片游戏之前把除法算式背诵几遍,否则学生用起来不够熟练。教学建议: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5混合运算第1课时混合运算(1)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2.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图。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口算下面各题。3+4+5=30+40+50=2+30+5=80-30-20=19-3-4=15-9-4=师:我们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那么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出示例1主题图。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主题图,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2.引导学生思考: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什么?(1)全班分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2)每组派代表展示算法。生1:先求中午时阅览室的人数,53-24=29(人),再加上下午来的38人,就可以求出下午一共有29+38=67(人)。生2:直接列综合算式53-24+38=67(人)。3.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书写格式。4.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在进行脱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探究15÷3×5的计算方法。这道题里都有哪些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独立计算后交流计算过程。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自主完成,并说一说运算顺序和书写的注意事项。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交流时,说一说要注意什么?五、拓展提升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十一第1、3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观察画面,自由发言,交流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交流汇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强调书写格式和注意事项。观察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全班交流总结。巩固提高。板书设计:混合运算(1)53-24+3815÷3×5=29+38=5×5=67=2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结合具体情境,创设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唤起学生对已有计算知识的回忆,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算式,引发冲突,让学生结合题意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足之处:应多展示一些学生写的脱式计算的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还有一部分同学总爱在后边直接写结果。教学建议:在课堂上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并展示书写优秀的学生作业,再次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第2课时混合运算(2)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2.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5+3-58÷4×3师:今天我们学习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出示教材第48页例2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从图中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