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复习课件_第1页
第四章 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复习课件_第2页
第四章 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复习课件_第3页
第四章 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复习课件_第4页
第四章 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复习课件第1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识别生态系统的成分。2.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3.分析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关系和作用。一二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执行一定的功能,所构成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1.非生物成分

(1)无机物:土壤中含有水分和各种无机盐,大气中含有O2、N2、CO2等。

(2)有机物:动植物的尸体、残遗物中包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质和腐殖质等。

(3)气候因素:风、雨、雪、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4)其他非生物因素:海拔的高低、土壤的结构、土壤的pH等。一二2.生物成分

(1)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们把H2O、CO2等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并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的化学键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2)消费者:主要指依靠活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

①一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只吃植物的动物)。

②二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③三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

④顶级消费者: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的动物。

(3)分解者:主要是指以生物产生的残遗有机物和死亡后的尸体为食的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异养生物。

作用:把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将其归还给环境,进行再循环,同时释放出能量。一二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下来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的过程,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进行传递的关系称为食物链。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由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就称为食物网。3.营养级: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都处于不同的环节上,构成了不同的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12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1)非生物成分

①范围:无机物、有机物、气候因素和其他非生物因素。其中的有机物最终转化为无机物。气候因素中的阳光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

②作用: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2

(2)生产者

①生物范围: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另外还有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等,如蓝藻、硝化细菌。

②地位: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一切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

③作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或无机物中的能量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从而为生物群落提供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12

(3)消费者

①生物范围:异养生物,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生物,包括绝大部分动物和寄生生物。

②作用:促进整个生态系统循环和发展。

(4)分解者

①生物范围:异养生物,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此外,还包括蚯蚓、蜣螂等一些腐生性动物。

②作用:通过自身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它和生产者一起实现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12(5)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

12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叫作食物链。最常见的是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叫作捕食链。我们通常所说的食物链就是指捕食链。

在分析有关食物链的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组成: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即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能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大型肉食动物。环境中的非生物成分及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

②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其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即从生产者数起。12

③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所以,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相差一级。对应关系如下表:12

④数量消长关系: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减少,还会导致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增多。

(2)食物网

①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性关系是复杂的,一种生物可以摄食多种其他生物,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所摄食。

12

②各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和竞争关系:在同一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是通过捕食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在食物网中,还普遍存在着竞争关系。在食物网中,有时两种生物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如:

在该食物网中,鼠与兔之间是竞争关系;而鹰与蛇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以鼠为食)。题型一题型二【例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消费者都是动物,其中肉食动物为三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成分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题型一题型二

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如寄生的菟丝子也属于消费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非生物环境。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属于生物成分。答案:C题型一题型二

【例2】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下列问题。(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

(填”增加””减小”或”不变”)。(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题型一题型二

解析:原来岛屿上的狐捕食野兔。人登岛牧羊后,人捕食羊、野兔和狐,狐捕食羊羔,据此可画出食物网,并看出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寄生在兔的活细胞中。人登岛后捕食狐,第5年由于狐的大量减少,野兔失去天敌的制约,大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会使被捕食者种群密度降低,减弱传染病流行程度。答案:(1)竞争和捕食寄生(2)(3)增加(4)减弱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A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隐含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所以该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有4个。答案:C3.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C.分解者 D.不能确定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a是消费者。答案:B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解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直接或间接通过食物形成的联系,叫食物链,许多条食物链组成食物网。在食物链中,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被消耗,所以食物链的环节数不可能是无限的,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一种生物可以捕食几种生物,所以一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固定的;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除有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答案:C5.为了保护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的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解析:南极温度很低,分解者稀少,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很低,所以必须把人体的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答案:B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会应用能量流动特点解释生物学问题,并会进行相关计算。2.识别物质循环图解各组成成分。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及作用。一二三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一般过程

(1)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整个过程称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起点:生产者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有机物中。

(4)能量流动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二三2.能量流动的基本特征

(1)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不是循环往复的。

(2)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林德曼效率)是10%~20%。

(3)能量流动的模型:能量金字塔。3.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意义

由于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来源于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固定,所以,只有加强对绿色植物的合理利用,才能让生态系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一二三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水的循环一二三2.碳的循环

(1)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2)循环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3)图解:A、B、C、D表示的生物类群是: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初级消费者。①~⑥表示的过程分别是: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③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捕食,⑤表示呼吸作用,⑥表示燃烧。一二三3.氮循环

(1)固氮:根瘤菌将处于游离状态的氮气转变为无机氮的化合物(主要是硝酸盐和氨),供给植物直接利用,这一过程称为固氮。(2)氮循环:途径复杂,主要是由于含氮化合物的种类较多,而且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参加。一二三4.三种循环的比较一二三5.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联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区别: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同于能量流动,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是不循环的。一二三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基本类型

(1)信息: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引起生物产生生理、生化和行为变化的各种信号,都称为信息。

(2)类型。

①物理信息:以物理过程为传递形式的信息,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光、颜色、电、磁、声音、热等。

②化学信息: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生物所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影响、协调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而形成的信息。

③行为信息:生物在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某些特殊表现和特殊行动所传达的信息。

④营养信息:营养状况和环境中食物的改变会引起生物在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所产生的信息称为营养信息。一二三2.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

(1)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员之间及各成员内部的交换流动,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的。

(3)基本过程: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收器官→信宿。3.形形色色的信息传递

(1)传递范围:信息的传递不仅存在于同种个体之间,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信息联系。

(2)方式:很多。例如,植物花朵的鲜艳颜色可作为一种刺激信息,招引授粉的昆虫;多数昆虫在飞行时能发出低频的声音,这往往是异性间进行交流、引诱交配的信号;现在已知的所有鸟类都能发出声音,进行信息传递。124351.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2435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124352.生物金字塔

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能量金字塔。根据生态系统内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数值,可制成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现在把它们比较如下表:124351243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参与循环的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2)循环的具体形式: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是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而进行的,并不是单纯的元素的移动。

(3)物质循环的两个”支点”: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

(4)生物群落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转变为生物体内的生命物质及生物体内的生命物质转变为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都是依靠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完成的,因而物质循环虽然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12435

(5)特点。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的流动那样是逐级递减、单向性的,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124354.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12435124355.比较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例1】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尸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而①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A项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尸体释放的能量,最终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热能是不能被绿色植物再利用的,所以B项错误。图中①②分别是流向兔和狐的能量,二者之比不能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所以C项错误。③是兔排出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兔是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的粪便所含的能量应该属于生产者(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同理,④应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D项正确。

答案:D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例2】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B.Ⅳ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是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构成的,不包括分解者,生产者位于金字塔的底层,所以A、B两项错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E2为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热能,E1为太阳能,C项正确。答案:C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例3】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A.单向的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C.逐级递减的D.快速运动的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循环过程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答案:B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心猿意马 B.飞蛾扑火C.花香引蝶 D.老马识途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飞蛾扑火、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属于信息传递。A项表示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不是信息传递。答案:A2.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解析:在碳循环中,碳进入生物群落通过自养型生物的同化作用才能实现。自养型生物的同化作用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二是一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到无机环境中,必须通过异化作用才能实现,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蒸腾作用是植物水分代谢的一部分,在水循环中起一定的作用。答案:B3.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种信息的作用?(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解析:萤火虫闪的”光”是物理信息。鸟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强调的是特殊的行为,所以属于行为信息。题干中植物根系分泌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答案:B4.大气中的水、陆地上的水以及海洋中的水实现循环的途径是(

)A.海洋中的水流入陆地

B.蒸发、降水和地表径流C.陆地流入海洋

D.蒸发、降水解析:大气中的水与陆地、海洋中的水都是以蒸发、降水的形式进行循环的,陆地中的水还有一部分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进入海洋。答案:B五、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分析正反馈、负反馈调节实例。2.比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生物圈的物质基础和稳态的维持。一二一、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1)概念:生态系统能在受到干扰时,通过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而抵抗变化、保持平衡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2)类型。

①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和维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破坏后,自身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能力。(3)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不会在同一生态系统中表现出相同的强度,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生态系统往往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弱,反之亦然。一二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1)生物多样性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生物多样性越高,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多样性越低,食物网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生态系统越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波动。一二(2)制作生态瓶的有关要求。一二3.生态系统的反馈调控(1)反馈: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称为反馈。(2)反馈的类型:负反馈和正反馈。一二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概念(1)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都属于生物圈。(2)组成: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2.生物圈是开放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3.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是生物圈中的特殊成员。人的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是显著而巨大的。12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稳定性的前提条件

只有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生态系统才能表现出稳定性。这一阶段就是生态系统的成熟阶段。12(2)稳定性的表现

①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下图曲线表示:

②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12(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12122.辨析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弱,反之,总稳定性越强。(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题型一题型二【例1】(2015全国高考理综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项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项错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项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答案:B题型一题型二【例2】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链和食物网呈正相关D.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时,恢复力稳定性则比较弱解析:一般情况下,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答案:B1.下列关于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B.实现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D.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解析: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建立复杂的营养结构,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答案:B2.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不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顺食物链进行的,物质循环在食物链上是可逆的D.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解析:低碳生活方式可以降低CO2的排放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在食物链上物质循环是不可逆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答案:B3.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是(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科学引种,增加物种的数目D.限制群落演替的过程解析: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了生态系统,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不能使其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科学引种,增加物种的数目,使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复杂化,才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限制群落演替过程,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反而降低了其稳定性,这是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答案:C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丧失解析:自我调节能力强,说明营养结构复杂,生物种类较多,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答案:C5.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

)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群落的演替解析:群落演替是一种群落取代另一种群落的过程,已有的稳态在发生变化,不属于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答案:D第2节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探讨人类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4.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一二三一、人类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类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影响(1)不可再生资源:指那些被人类利用后逐渐减少,甚至枯竭而不能恢复和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各种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2)可再生资源:指那些被人类利用后,能依靠生态系统的自身力量得到自然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一二三2.人类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自然变化,以及由此而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称为环境问题。人们将其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1)生态破坏:人类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自然环境的衰退,称为生态破坏。(2)环境污染:是伴随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并对生物和人类自身产生了不利影响的环境变化。一二三①大气污染:指任何能产生有害影响的大气变化。②水污染:是由于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特性发生改变,并对人体或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水质变化。③固体废弃物:是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无法利用而被丢弃到环境中的固体或半固体废弃物质。包括一般废物和有害废物。一二三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气候变暖(1)原因:与CO2排放量有关。(2)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层温度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2.臭氧”空洞”(1)产生原因:人类过多使用氟利昂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主要因素。(2)危害: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强度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一二三3.酸雨(1)概念:是指因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2)原因:主要是由大气中的SO2、NOx(氮氧化物)等引起的。(3)危害:破坏植物的叶片,诱发病虫害暴发,使大片森林衰亡;使河流、湖泊等水体酸化;使土壤酸化,导致土壤营养元素流失;使有毒重金属淋洗,进入地表或地下水系统。一二三三、生态环境保护1.善待自然(1)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措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对于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主要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途径加以保护。

①就地保护:指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对物种和生物群落实施有效的保护,使已经遭受破坏的生物物种得到恢复,这种措施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物种的自然属性。

②迁地保护:也称为易地保护,是将生物多样性的组成成分,从其原来的栖息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人工环境中,或易地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一二三(3)保护森林

①森林的功能:地球的”基因库”;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净化大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降低噪声等多种环境功效。

②我国在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了采伐限额管理,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4)保护海洋:海洋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从1995年开始,在东海、黄海、渤海海域实行全面伏季休渔制度。一二三2.环境污染的防治(1)措施: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其中生物处理技术是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污染治理措施。(2)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净化技术):是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分解、转化等作用,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污染治理方法。(3)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微生物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生存能力强、净化效率高等多种优点,还具有个体小、生物量大、表面积和体积比特别大的特点,对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吸收与吸附能力。一二三(4)植物的净化作用: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净化空气质量;能够阻滞和吸附空气的尘埃和放射性物质,减轻大气中的粉尘污染和放射性污染;能够分泌抗生素、杀菌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3.拯救地球是全世界人民的重任

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终将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家应该都来关心环境问题,形成自觉地保护环境的意识。一二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一二一二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潜在使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使用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