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亳州市高炉学校生物七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安徽省亳州市高炉学校生物七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安徽省亳州市高炉学校生物七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安徽省亳州市高炉学校生物七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安徽省亳州市高炉学校生物七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安徽省亳州市高炉学校生物七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下列疾病与病因不对应的是()A.地方性甲状腺肿--饮水或食物中缺碘B.坏血病--体内缺乏维生素CC.夜盲症--体内缺乏维生素AD.侏儒症--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2.下列现象属于简单反射的是()A.警犬协助辑毒 B.望梅止渴C.眨眼反射 D.看悲剧电影,泪流满面3.请结合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指出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A.结构1病变或损伤可通过移植而使病人重见光明

B.若结构2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物体C.结构4能将物像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D.结构2在成像过程中相当于凸透镜4.肾衰竭患者体内滞留多种毒素及代谢产物,通常需要进行血液透析。透析时,血液向透析液排出的物质主要是()A.血细胞、水、尿素、蛋白质B.水、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C.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D.红细胞、蛋白质、水、无机盐5.血型是AB型的病人如果因为手术需要输血,最好输入A.A型血 B.B型血 C.AB型血 D.0型血6.森林古猿从树上到地上生活的原因是A.为了换环境 B.由于流星撞击C.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 D.为了扩张领地7.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②是细胞体,④是树突B.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C.兴奋或神经冲动只能由③传导D.该图可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8.法国一科学家在研究牲口炭疽病时,将供试验用的健康绵羊20只均分为甲乙两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的是毒性削弱的炭疽病细菌,它进入羊体作为抗原起作用B.甲组绵羊在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参与免疫的是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C.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到了对照的作用D.甲组正常生活的原因是体内已经产生了针对所有病原体的抗体9.近视大多是由于用眼不科学而引起眼球结构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的结构是()A.巩膜 B.瞳孔C.晶状体 D.虹膜10.在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所经历的顺序正确的是()①使用火②直立行走③制造工具④产生语言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11.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类不同细胞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有两种能量转换器B.乙的液泡不明显C.甲和乙都有线粒体D.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12.给幼儿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这属于()A.计划免疫 B.自然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 D.免疫监视13.一个含有12对染色体的细胞连续进行分裂4次,得到的细胞数和染色体数分别是()A.4个,12对 B.8个,6对 C.16个,3对 D.16个,12对14.形成听觉的部位是()A.耳蜗B.前庭C.半规管D.听觉中枢15.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神经元 B.神经组织 C.脊髓 D.脑16.下面呼吸过程的示意图中,Ⅰ、Ⅱ、Ⅲ、Ⅳ分别是呼吸过程的四个阶段,当人溺水时,呼吸过程受阻的是()A.I B.II C.II D.IV17.藕是从泥土中挖出来的,它属于()A.变态B.变态茎C.变态叶D.变态花18.人体的听觉感受器位于()A.咽鼓管 B.半规管 C.前庭 D.耳蜗19.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过程a、b、c、d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B.甲内流的是静脉血,丙内流的是动脉血C.与丙相比,甲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D.乙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物质交换20.为了保护环境,在购买下列生活用品时,你将优先选择A.无磷洗衣粉B.一次性筷子C.塑料包装带D.普通含铅电池21.下图中能正确模拟吸气时肺和膈肌活动情况的是()A. B. C. D.2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物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A.人的嗅觉不敏感B.人的嗅觉感受器容易适应C.人的嗅觉感受器容易疲劳D.人的嗅觉感受器易被破坏23.如图表示血液、血浆、血细胞三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 B.C. D.24.下列有关血管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B.静脉管内有静脉瓣,动脉管内有动脉瓣C.只在组织细胞处才有毛细血管D.无偿献血或病人打“点滴”时,针头刺入动脉25.如下图所示,我们在做膝跳反射实验时,通常用手掌的外侧边缘迅速轻敲受测同学的()A.①处,因为①中存在该反射弧的感受器B.②处,因为②中存在该反射弧的传入神经C.③处,因为③中存在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D.①处,因为①中存在该反射弧的效应器26.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的一部分血管的分支情况,箭头表示血流的方向,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中A是________血管,其中流的是________

血。(2)图中B是________血管,判断依据是________。(3)图中C是________血管,其中流的是________血。27.请分析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食物经B系统消化后,其营养物质主要通过消化道中的_________吸收进入循环系统。根据血液循环途径的不同,人体血液循环分为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__循环两部分,_____循环的起点是在心脏的左心室。(2)图中①进入A系统的动力来自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收缩和舒张;图中③进入循环系统后依靠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运输。(3)构成C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_,物质⑥可通过C器官中___________的重吸收进入循环系统,检查某人尿液时,发现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你认为可能是图中C器官的_______________发生病变所致。28.下图是模拟胸廓变化与呼吸关系的模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备注:1为中空塑料管,2为玻璃罩,3为气球,4为橡皮膜)(1)该模型中______模拟胸廓;_____模拟气管、支气管;______模拟肺;______模拟膈。(填写序号)(2)结构1对外界进入肺中的空气进行的处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3)表示吸气过程的是图______,表示呼吸过程的是图_______;除膈肌外,______收缩和舒张也会引起胸廓容积的改变。(4)气体进入肺后,在肺里与_____进行气体交换。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有的同学不吃早餐就去上学,这些同学在上午往往会出现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样既会影响学习效果,又会影响身休健康,有的同学偏食,尤其不喜欢吃青菜,认为“青菜基本没有营养价值”,这样做也容易引发相应病症。当然,大部分同学还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材料二:学校进行感恩教育,让同学们利用星期天为父母做一顿饭,小莉同学早早起来为父母准备了一份早餐:一块面包、一杯鲜牛奶、少量的疏菜和水果。等爸爸妈妈醒来给他们一个惊喜。(1)早餐中营养成分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______。(2)小雨同学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青菜,认为青菜又吃不饱,基本没有营养价值,每天青菜食用量很少。他这样做最容易引发维生素C缺乏而导致出现_____病。(3)小莉同学为妈妈准备的早餐食谱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4)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饮食习惯应做到:______(答两点即可)。30.已是初中生的小明和妈妈坐车去旅游,半路上小明憋尿难受,几次想要司机停车,但又不好意思开口。他妈妈是个医生,见他脸通红,便问他是不是想小便了。得到确认后,笑着叫司机停了车。事后好学的小明问妈妈为什么憋尿会脸红,妈妈给他解释道,憋尿不会使人脸红,但人感到尴尬或极度紧张时都会脸红。受神经系统支配,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有促使___加快、_____收缩力增强的作用,让人的血管膨胀,加快血液流动。随着脸上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液增多,脸就会红。(1)请补充完整文中的两个空格。(2)从肾上腺素的产生分泌来看,肾上腺所属的________系统也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3)小明的排便行为是人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属于________反射。(4)憋尿是由于________形成的尿液通过输尿管不断输入暂时贮存尿液的________里,积攒过多导致的。(5)坐车尽量不要憋尿,要及时排便,因为尿液中除了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废物,憋得时间长了,会危害健康。31.分析下面的资料(表中的数值为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种类水分有机物氮磷钾粪便>70%20%左右1.00%0.50%0.37%尿液>90%3%左右0.05%0.13%0.19%(1)人粪尿中的有机物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粪便和尿液中的成分,含有机物多的是___________。(3)在沼气池中,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出的能量形成___________,可以杀死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解题分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饮食中缺碘会导致甲状腺增生肿大,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故A正确;坏血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形成的,故B正确;夜盲症与缺乏维生素A有关,故C正确;侏儒症与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有关,故D错误。故选D。维生素的作作及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的作用。【名师点睛】虽然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但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并且会引起疾病。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维生素缺乏症和激素分泌异常症。2、C【解题分析】

(1)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2)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题目详解】警犬协助辑毒、望梅止渴、看悲剧电影,泪流满面,都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A、B、D不符合题意;眨眼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简单反射,C符合题意。【题目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3、B【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眼球主要结构的作用。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图示中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玻璃体,4是视网膜。【题目详解】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晶状体变凸,会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故选B【题目点拨】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题需熟记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4、C【解题分析】透析时,患者血液流过半渗透膜组成的小间隙内,透析液在其外面流动,红细胞、白细胞和蛋白质等大的颗粒不能通过半渗透膜小孔。所以透析液中的物质主要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5、C【解题分析】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据此作答。【题目详解】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血型是AB型的病人如果因为手术需要输血,最好输入AB型血。故选C。【题目点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输血的原则。6、C【解题分析】试题分析:距现在大约3000多万年以前,亚、非、欧的热带和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像海洋一般望不到边,浓密的树荫把天空部快遮满了.那时候,古猿成群地生活在树上.以果实、嫩叶、根茎和小动物之类作为主要的食物.古猿的前肢已初步分工,它们善于在树林间进行臂行活动,能用前肢采摘果实,并会使用天然木棒、石块,用树枝和树叶在枝桠间筑巢,偶尔也下地,勉强地用后肢站立行走.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也有变化.在亚洲和非洲,大面积的森林地带变成了稀疏的林间草原.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由于环境的变化和适应能力的差别,产生了分化.一些古猿,适应不了变化的环境灭绝了;一些古猿,从森林的边缘退向深处,继续在树上生活,它们的后代,就是现代类人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等.而另一些古猿,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成群结队地来到林间草原,开始长期的地面生活,朝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这些直立行走的古猿,后来就进化成人类.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类起源于古猿。7、B【解题分析】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图示中:①是树突,②是细胞体,③是轴突,④是神经末梢。【题目详解】图示中:①是树突,②是细胞体,③是轴突,④是神经末梢,A错误;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B正确;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树突→细胞体→轴突。可见神经冲动不是只能由③传导的。C错误;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该图缺少感受器、效应器,不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题目点拨】牢记掌握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解题关键,可结合神经元的结构图来掌握。8、D【解题分析】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题目详解】A、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的是毒性削弱的炭疽病细菌,毒性削弱的炭疽病细菌属于抗原,A正确;B、实验中甲组绵羊用病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的病原体注射,它进入羊体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表明体内已经产生了抗体并且抗原已被消灭,在第二次注射时,炭疽病的病原体已侵入,抗体立即与之结合,从而消灭抗原,因此没有发病,这属于特异性免疫。参与该免疫的是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B正确;C、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C正确;D、甲组正常生活的原因是体内已经产生了针对炭疽病细菌的抗体,D错误。故选D。【题目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及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9、C【解题分析】

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题目详解】如果我们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使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形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的眼,称近视眼,可配戴凹透镜纠正。因此近视大多是由于用眼不科学而引起眼球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结构是晶状体。【题目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近视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措施。10、C【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人和类人猿的相关知识,以及人类的进化,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人类的进化历程。【题目详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改变,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由臂行慢慢变为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后来能够使用火烧烤食物来吃,增加了营养,利于脑的发育,大脑越来越发达,四肢更加灵活。并且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从而使得人类不断进化。所以在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所经历的顺序正确的是②③①④。故C符合题意。【题目点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明确人类进化的特点,就能正确解答此类题目。11、B【解题分析】甲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因此甲是植物细胞,乙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因此乙是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有两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线粒体;动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只有线粒体。综上所述,故B错误。12、A【解题分析】

(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包括第一、二道防线。(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题目详解】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简称计划免疫。给幼儿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属于计划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因此,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题目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熟悉掌握计划免疫的概念。13、D【解题分析】

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两次分裂后,形成四个新细胞,如果一个细胞分裂n次,每次都是以2的倍数增长,那么n次分裂后的个数就是2n个。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新细胞里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题目详解】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两次分裂后,形成四个新细胞,如果一个细胞分裂n次,每次都是以2的倍数增长,那么n次分裂后的个数就是2n个。如一个细胞4次连续分裂后,可以形成细胞的个数是24═16(个)。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新细胞里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一个细胞里有12对染色体,经过4次连续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数目和新细胞里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16个、12对。故选D。【题目点拨】本题考查了细胞的分裂过程,掌握细胞分裂的概念和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14、D【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耳的结构及各部位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题目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题目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听觉的形成过程。理解掌握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5、A【解题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题目详解】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A符合题意。【题目点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16、A【解题分析】

人体的呼吸包括四个过程:Ⅰ肺的通气;Ⅱ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Ⅲ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Ⅳ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题目详解】人体呼吸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溺水阻断了呼吸全过程中的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环节,导致了人体不能与外界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因而会影响肺的通气,进而影响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造成人体缺氧,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当某人呼吸骤停时,要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急救。故选:A。【题目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呼吸过程,关于呼吸的四个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巩固。17、B【解题分析】

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解答即可。【题目详解】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它们各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和无机盐,通过茎运到叶等其他部分,供其他部分利用,主要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里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一朵花开放之后,经过传粉和受精,进而形成果实和种子,再用种子繁殖后代,因此花、果实和种子属于生殖器官。我们食用的藕是地下茎,属于变态茎部分,是营养器官。【题目点拨】熟练掌握植物的六大器官,理解它们的功能,很快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18、D【解题分析】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鼓膜能将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听小骨能将振动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题目详解】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把声波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的主要结构(听觉感受器)是耳蜗。故选D。【题目点拨】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听觉的形成过程。19、A【解题分析】

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c、d表示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血管甲为肺动脉,内流静脉血;血管乙为毛细血管;血管丙为肺静脉,内流动脉血。【题目详解】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c、d表示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A错误。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B正确。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所以甲内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C正确。乙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A。【题目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肺内的气体交换原理及毛细血管的特点。20、A【解题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详解: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对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环境污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如不随手扔垃圾、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少用含磷洗化用品、骑自行车等。一次性筷子、塑料包装和带含铅电池这些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性,A正确。点睛:理解环境保护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21、B【解题分析】

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气体入肺。【题目详解】膈肌向下运动,箭头方向向下,表示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应该随着扩张而不是缩小,A错误;膈肌向下运动,箭头方向向下,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变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即表示的是吸气过程,B正确;膈肌向上运动,箭头方向向上,表示膈肌舒张,膈肌顶部升高,胸廓上下径变小,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变小,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肺,表示呼气状态,C错误;膈肌向上运动,箭头方向向上,表示膈肌舒张,胸廓上下径变小,肺应该回缩而不是扩张,D错误。【题目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膈肌变化与呼吸的关系。22、B【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嗅觉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嗅觉的形成,嗅觉是在嗅觉中枢形成的。【题目详解】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使嗅细胞的敏感性降低。故选:B。【题目点拨】关于嗅觉感受器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23、C【解题分析】

血液分为两部分: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题目详解】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题目点拨】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24、A【解题分析】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A正确;

静脉管内都有静脉瓣,动脉管内无瓣膜,B错误;

组织细胞和肺泡周围都有毛细血管,C错误;

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无偿献血或病人打“点滴”时,针头刺入静脉,D错误。25、A【解题分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根据图中箭头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可知:①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②是传入神经能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③是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传出神经,能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引起反射;效应器,能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因此通常用手掌的外侧边缘迅速轻敲受测同学的①处,因为①中存在该反射弧的感受器。26、动脉动脉血毛细血管红细胞单行通过静脉静脉血【解题分析】试题分析:(1)图中A的血流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因此是动脉血管,小鱼尾鳍内的动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2)毛细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图中B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属于毛细血管,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红细胞呈单行通过。(3)图中C的血流方向是从分支血管流向主干血管,是静脉,小鱼尾鳍内的静脉血管中流的是静脉血。。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27、小肠体肺体肋间肌膈肌红细胞肾单位肾小管肾小球【解题分析】

图示表示了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等生理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呼吸系统,B是消化系统,C是肾脏。【题目详解】(1)食物经B消化系统消化后,其营养物质主要通过消化道中的小肠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所以,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流经肺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2)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气体进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气体经过外界→鼻腔→气管→肺;因此,图中①是氧气进入A呼吸系统的动力来自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因此图中③氧气进入循环系统后依靠血液中的红细胞来运输。(3)C器官是肾脏,人体的肾脏有两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的,每个肾单位都可以通过过滤与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所以肾单位是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物质⑥营养物质可通过C器官中的肾小管重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由于肾小球的发生病变导致其通透性增大,可能使部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原尿,检查某人尿液时,会发现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题目点拨】掌握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28、2134温暖湿润清洁乙甲肋间肌毛细血管【解题分析】

图示模拟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甲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乙表示膈肌收缩,膈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题目详解】(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胸腔容积的扩大和缩小,与膈的运动有关,膈位于胸腔的底部,是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的结构。所以本题中的实验装置中的2模拟胸廓;1模拟气管、支气管;3模拟肺;4模拟膈。(2)1模拟气管,气管壁内表面的粘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能分泌粘液,使气管内保持湿润,粘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粘膜表面上的纤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摆动,它的摆动可将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粘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形成痰。故结构1气管、支气管对外界进入肺中的空气进行的处理包括温暖、湿润、清洁等。(3)用手拉下橡皮膜时,表示膈肌收缩,胸廓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体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完成吸气。乙图表示吸气,甲图表示呼气。除膈肌外,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也会引起胸廓容积的改变。(4)外界的气体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在肺里和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血液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题目点拨】考查模拟胸廓变化与呼吸运动的关系。29、小肠坏血合理,因为其饮食的营养搭配符合平衡膳食宝塔,能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饭后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