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共23课)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3C/19/wKhkGWXAq--AdhAUAATCdra2XgI004.jpg)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共23课)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3C/19/wKhkGWXAq--AdhAUAATCdra2XgI0042.jpg)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共23课)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3C/19/wKhkGWXAq--AdhAUAATCdra2XgI0043.jpg)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共23课)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3C/19/wKhkGWXAq--AdhAUAATCdra2XgI0044.jpg)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共23课)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3C/19/wKhkGWXAq--AdhAUAATCdra2XgI00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水
1.水到哪里去了
1.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大多学生能说出水变成水蒸气不见了,也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蒸发
现象,也有部分学生提到煮饭时锅里冒的白气、洗澡时的白色水雾都是水蒸气。白气是不是水蒸
气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他们能根据水蒸气的特点来判断白气不是水蒸气,但不能解释白
气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为活动三做好铺垫。在这一块上我花费的时间稍微多点,让大多学生明白
白气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雾状小水滴。
2.开学第一节课就上新课,没有让学生提前做活动三的实验。整个活动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图
片看实验过程,教师追问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这其实是对蒸发过程的再次理解,2个实
验虽然课前没有亲身体验,但因为有活动一的铺垫,学生大多都能解释蒸发现象。不过课后可以
让学生回家做一做这2个实验。后面的班级老师也把之前做的实验结果展示学生观察。
3.小学数学经常用韦恩图来总结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在总结水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时比较
容易。在教学时前面的班级我把透明和无色两者的区别忘讲了,第2节课才去补上。
2.水沸腾了
1.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都是第一次接触,实验中的组
装及使用比较难。为了减轻难度,我把认识酒精灯和温度计放在第一课时。认识温度计时,学生
大多能说到温度计的组成部分,在读数时,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学生都会读,当0摄氏度以下就
有一定难度,容易读错,需要多练习。
2.学生对酒精灯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用过。为了让他们心存敬畏,我在介绍了酒精的结构
及注意事项时,播放了一些因为操作不当引起的爆炸新闻,让学生更加重视规范使用酒精灯的重
要性。最后每一个小组分发一个酒精灯,实践操作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有的
小组还是心存害怕,不能用灯帽快速熄灭酒精灯,最后还是在别的小组帮助下顺利完成。这也告
诉我们分小组时男女学生最好搭配合理,各小组选操作员时可以建议他们选择胆大心细的学生。
教学时发现有的小组还是不能成功熄灭酒精灯,需要寻求帮助。
3.因为第一课时认识了温度计和酒精灯,新课标又要求三年级孩子在老师的指引下,基于所
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所以在学生认识所有器材并了解作用后,试着让他们自己组装实
验器材并说明理由。活动前我有担心他们不能很快的组装实验材料,但活动时,多数小组都能又
快又准的组装实验器材,这一点非常棒。但有一个小组在用多功能夹子夹住温度计时没有拿稳,
温度计被摔坏的现象,有点遗憾。
4.教学第一个班级时,我想用多功能夹子一边夹住温度计,另一边夹住烧杯,但因为操作不
当没有夹住烧杯的边缘,只能让孩子们用手拿着夹子的另一边,这样学生就很累。第二个班级我
就把温度计固定在多功能夹子小的一边,大的一边固定在烧杯的边缘上,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
入水中,心想这样学生观察温度的变化就会很轻松。但因为我选择的是50ml的小烧杯,多功能夹
是塑料的,结果加热一会温度计就倾斜,碰到烧杯壁,温度计、夹子都在烧杯上,容易造成重心
不稳,烧杯倾倒。第二个班上课时感觉状况百出。
5.实验完成后,要熄灭酒精灯。活动前我反复强调实验完成后不能立即去触碰实验器材,一
定要等器材完全冷却后在整理。可我们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实验完成后就下意识地去整理,差点被
烫伤,真是一言难尽!
6.第三个班教学时,我就用了铁架台,把温度计固定在铁架台上,还是用的50ml的小烧杯,
取用的40ml水。试验过程,学生虽然有点小害怕,但还是能在规定的十分钟内完成实验以及整理
好实验记录单。这节课比较顺利,根据记录单能发现不断给水加热,水温会一直上升,水沸腾后
1
水温不再变化。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水温计水沸腾后的温度是104摄氏度,需要老师告诉他们在
标准大气压下,温度计正常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7.虽然第三个班级比较顺畅,但后面比较水和水蒸气的体积还是完成的比较匆忙。
3.水结冰了
1.如果说蒸发实验是项危险活,那水结冰了就是麻烦事:毕竟冻冰容易,砸冰就是项目工程。
上课前老师提前将冰砸碎放进冷冻室,实验前再把冰拿出来,如果一天上的班级多,还要考虑冰
够不够用,所以冻冰的时候要周全考虑开始我用了塑料袋装冰再砸,发现塑料袋容易坏,后来借
鉴了陈老师的办法,用毛巾包裹冰再砸轻松多了,推荐它!
2.教学中,当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快速结冰时,多数孩子能说到用冰块;说到可以借助
食盐加快水结冰时,我追问了一句: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
难度,意外的是有一个孩子说出了理由,给我一个惊喜。
3.《水结冰了》活动方案很好设计,学生在活动中很容易感受到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会下降。
第一个班教学时有的小组水结冰大概用了10多分钟,有点费时。后面的班级为了更快的结冰,我
选用了大的烧杯,准备更多的碎冰,冰越碎越好。活动中,提醒学生当水温下降比较缓慢时再加
盐,加快吸热的速度,试管换成更细的,恰好放一根温度计,结冰更快。
4.因为第一个班结冰的时间有点长,后面的班级我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法:提前打开教室的
空调,让教室里面的温度降下来,这样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4.第一个班级我是用皮筋缠绕在试管上确定水位,活动中发现有的小组还是容易将最上面的
一圈和最下面一圈出现混淆,后面的班级我就用记号笔在试管上做好标记,学生接标记线的水就
可以,也少了缠皮筋的麻烦。
5.活动中会有学生会偷偷地尝盐和冰块,教学中需要老师提醒不要品尝。
6.在探究冰和水的相同和不同时,大多数孩子能说到形态的不同,这个活动比较轻松。
7.当我们把水装进试管做好标记,但水温计放进试管水位自然会上升,所以我认为应该在水
温计放进试管后再在水位线上做好标记。
4.冰融化了
1.《冰融化了》这一活动是最顺畅的:没有沸腾实验的危险,更没有结冰实验那么长时间,
这节课对于学生而言比较轻松,时间也较宽裕。
2.在教学第一个班时,我用试管冻冰。因为想省点实验时间,就冻了试管三分之一的冰,烧
杯里面加的水比较多。活动中,学生没有观察到冰溶解的过程中烧杯外面会有很多小水雾,以及
冰融化过程中会有小气泡。后面的班级我就把冰冻到试管三分之二,用了大烧杯,加了100ML水,
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观察冰溶解过程试管外面会有小水滴,试管中有小气泡等等。
3.教材中没有用到水温计,但在本节课我还是准备了。冰块的温度学生都知道OC或者0C以
下,但冰溶解后温度有什么变化?烧杯里的水温又有什么变化?学生可以用水温计发现变化。
4.为了方便学生比较冰变成水后体积变小,我还是采用的用记号笔做标记,比较方便。群里
有老师说怎么给孩子说什么是体积,记得一年级讲空气时就有说到体积,占位置,我是从占位置
角军的
5.在谈到冰、水、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时,孩子们大多能说到无色、无味、透明;也能说到
冰和水可以互相转化,但有少部分孩子会认为水蒸气和冰不能互相转化,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6.在大家能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我有进一步追问: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转化?
引导学生对前面几课复习巩固。其实蒸发、融化学生很好理解,但凝固、凝结就有难度,我只是
让学生了解,不做要求。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活动一说说水能溶解哪些物质,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很容易就能说到被水溶解
的物质有哪些,比较轻松。后面的班级为了给活动二留出更多时间,活动一我都是简化进行。
2.教学时发现学生对“盐和小苏打谁的溶解能力更强”这样的提问有点懵,对为什么是溶解
2
能力不是很明白意思,当老师解释后就能很好的做出推测。我们班大多孩子认为小苏打的溶解能
力更强,理由是小苏打是粉末状,而食盐是颗粒状。
3.控制变量下的对比实验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在设计比较实验时他们大多能说到每次加入
的份量要相同、水量要相同;让我意外的是很多孩子能说到水温也要相同,一个小惊喜。让我更
意外的是他们还提到时间问题;从设计环节可以看出他们日渐成熟的科学思维。
4.每次实验总是强调不能用嘴去尝,各种招都试过,但还是有个别学生要放进嘴里,很想知
道别的老师是怎么处理的二"_一_"二
5.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氮悉活.过布,理解平勺定量法,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重点强调“完
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虽然强调了完全溶解,活动中还是发现有的小组在做小苏打的溶解
实验时,没有完全溶解就加入下一份。后面的班级都提示他们:静置10秒再观察是否完全溶解,
再决定是否要加入下一份。
6.刚开始我准备用烧杯和玻璃棒来做实验,但我们另一位老师反馈,实验过程中学生操作不
规范导致烧杯破裂了。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我就用了塑料杯,塑料搅拌棒,用烧杯确定水
量这样活动更安全。
7.前面的班级我用了50ml水,发现需要大量的时间实验,课堂40分钟很紧张;后面我只用
了25ml水,用了量筒取水也很方便,减少了水量,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并整理数据。
6.加快溶解
1.在谈到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盐溶解时,多数孩子都会说到温度、搅拌,也有部分孩子说到
溶解的快慢与水量有关,因为时间问题课上就没有去验证,只是结合第五课的内容提了一下水量
与物质的溶解多少有关。
2.对比实验在第五课就已经接触,在探究温度与溶解的快慢时,孩子们能很好的设计实验方
案。在是否搅拌的问题上大家有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可以同时搅拌,但也有同学觉得不用搅拌。
其实实验过程中只要保持条件一致,搅拌与否没有影响。为了让实验更加规范,再次让学生讨论:
如果搅拌的话,怎么才能做到一致?在全班的努力下才得出搅拌的时间、速度、力度都要一样实
验才公平,搅拌太麻烦,一致决定不搅拌。
3.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时,第一个班我给孩子们2分钟的观察时间,活动中2分钟的实验结
果不是很明显,后面的班级我都给了6分钟的观察时间,这样孩子们就能很好的观察到盐在冷水
和热水中的变化。
4.活动中,学生提出了加的盐量一样,我们一致决定加1勺盐,但活动中,还是有小组去做
水能溶解多少盐的实验,后面的班级我都会强调一下加入的盐量。
5.本课的活动手册只关注了活动结果,没有让学生去关注盐在溶解过程的变化现象,表格改
一下会不会更好呢?
6.盐和水的颜色比较接近,把盐放入水中不是很好观察,我在想如果把盐换成红糖可能会更
好观察,下次试试。
7.探究搅拌与溶解的快慢比较简单,孩子们很快就得出结论。
7.混合与分离
1.本课如果要让学生每一个环节都亲身体验的话,要2课时才能完成。教学第一个班时,从
盐沙混合一一溶解一一过滤都是学生亲身体验,本来计划是一课时上完,结果只完成到了过滤。
后面的班级为了节省时间,我也再次研读教材,认为溶解的实验不是重点,课上不做详细讲解,
前部分只详细讲解过滤部分,后面的蒸发提取食盐就能完成。
2.做溶解的活动时,如果不考虑后面的蒸发提取食盐活动,那么水量可以不做要求,但为了
一节课的连贯性,我给学生提供的盐和沙的量都是固定的(1勺沙、2勺盐、20毫升水),这样能
保证盐水的浓度,后面的部分能快速提取盐。
图片
3.过滤活动以前学生没有接触过,对他们有一定难度。活动中为了让他们体验到“一贴二低
三靠”,活动中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动手,小组合作完成。
3
4.教学第一个班时,为了让滤纸贴靠漏斗,也是想省事儿,就让他们用滴管直接在盐水和沙
的混合液中取水,活动中发现他们控制不好力度,吸上来的除了盐水,还有沙,会导致过滤不成
功。后面的班级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滴管和一杯清水,让他们直接取清水沿着滤纸的边沿滴
上一圈,这样就能很好的让滤纸变湿,紧贴在漏斗上。
图片
5.玻璃棒引流学生不是很好的操作,需要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指导;滤纸尺寸偏大,活
动前老师可以剪下多余的部分,节省活动时间。
6.因为《水沸腾了》刚做过蒸发实验,本课的蒸发活动对于孩子们而言比较轻松,不过活动
前还是要提醒他们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
7.为了能快速提取出实验,我在蒸发皿上做了标记,要求孩子们按照标记来加盐水,这样既
能快速完成实验,孩子们也能参与到完整的提取食盐的过程。
8.过滤、蒸发实验我用的都是铁架台,比较稳定。
8.它们发生了什么
1.本课教学活动比较简单,教材是先引导学生让橡皮泥和纸发生变化,最后再比较他们变化
的相同之处。因为本课比较容易,开课我就引导学生复习前面的内容,加深水三态变化的印象,
明白水、水蒸气、冰虽然形态不同,但因为没有产生另一物质,就还是原来的物质,为活动三作
铺垫。
2.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动手让橡皮泥、纸发生变化,材料就不足够,我就让孩子们带上自己
的橡皮泥(超轻黏土)、纸到课堂,亲手让他们变成另外的物品。课上玩的非常开心,但为了让他
们有目的的玩,活动前先提要求,再动手。
3.教材上的活动记录表感觉有点歧义,它们的变化是想让学生填上制作的结果还是记录哪些
发生了变化没有交代清楚。表格可以更改一下,活动中我是让学生记录上哪些发生了变化。
4.让压瘪的乒乓球恢复原状,我没有让学生体验,只是让学生讨论了方法,如果时间充裕的
话可以提前准备好瘪的乒乓球,可以采用老师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用热水让乒乓球
恢复,并说说理由。这样的话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
第二单元空气
1.感受空气
1.空气在一年级就已经有过了解,学生对空气并不陌生,老师可以在课前收集学生的前概念,
通过气泡图展示出来,后面再更深入的去了解空气。
2.教材是先传递游戏,再找空气。在教学时,我发现让学生先去找空气,感受空气的不同特
点,后玩传递游戏,这样学生的体验会更清晰。
3.在感受空气的活动中教材用了塑料袋、口哨和气球,教学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去找空
气,感受空气的特点,我把口哨换成了注射器,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去找到空气,发现空气的特
点。在活动前要提出任务:我用找到空气,发现空气有特点,后面根据
学生的交流补充气泡图。
4.找空气环节学生很喜欢,所以在找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大声吵闹。活动前老师可以提醒学
生轻声实验,慢慢地养成静心实验的习惯。
5.因为前面已经了解了空气的各种特点,传递游戏比较轻松。教材准备了塑料杯、碗和塑封
袋,结合材料特点,我给准备了塑料袋、塑料杯和过滤网。巡视中发现多数小组都选择过滤网装
石头、塑料袋装空气、塑料杯装水,这与我预想的一样;也有少部分同学选择用塑料袋传递水、
塑料杯传递空气,因为塑料杯可以用手封口,这样空气就跑不出去,这种方式也不错。不过在分
享的时候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这样传递,也能更进一步了解空气、水、石头的特点。
6.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已经对空气、水、石头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对比它们之间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比较容易。
4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教材中是把纸团粘在杯底,以防纸团掉落。活动前我试了几次发现不好粘,活动时我就没
有把纸团粘在杯底,只要求学生把纸团按紧一点,巡视时发现还是有的小组活动中纸团会掉落,
只好从头开始。这样不仅麻烦,也费纸。建议活动前还是不要怕麻烦,把纸团固定好,活动会更
加顺畅。
2.因为水比较透明,塑料球是白色,我自己实验时发现观察水位线时有点困难。活动中我加
了色素,让水变成红色,这样观察白色的塑料球比较轻松,学生也能更好记录。
3.活动前可以强调杯子竖直倒扣下去,也要竖直取回。教学第一个班我只是提了一下杯子怎
么下去,就要怎么取上来,但没有做强调。活动中就有孩子将杯子竖直放下去,斜着去上来,导
致纸巾湿掉。在教学活动过程时这一点老师可以强调一下。
4.在给杯子打气的活动中,刚开始我选择的是有打气针的打气筒,经过试验发现用这样的打
气筒直接通过杯底的孔打气,因为气针与小孔周围的缝隙不能完全封闭,打气的过程中效果不是
很明显。后面选择了通过软管来打气,这样实验效果很明显。不过要提醒学生打气的过程中要温
柔一点,用力过猛会让水槽的水跑出去。
5.活动记录我是直接让学生用一条横线来代表水面,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都能很好的解释
每一个现象的原因,点赞!本来准备在瓶子中吹气球来作为拓展,后面却因为时间没来得及,如
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进一步体验空气能占据空间。
3.压缩空气
1.用注射器探究空气容易被压缩的特点这一活动比较简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实
验现象,课前我给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注射器,空气和水的体验分2次完成。巡视中发现学生
都能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却难以被压缩。
2.本次实验也属于对比实验,活动前需要强调取等量的(相同刻度)水和空气、活动中一直
要用手指完全堵住管口等,保证实验的严谨。尤其是在完成水的实验,如果学生故意不堵住管口,
很容易出现学生玩水枪的活动。
3.空气有弹性这一特点在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被忽视,活动中可以强调要观察把活塞向下压然
后松手的变化,这样很轻松地发现空气有弹性的特点。
4.教材和活动手册要求学生在活动时画出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根据教材要求在学
生活动前就要帮学生确定好用小0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物质微粒概念。
但在教学中,我还是分成2步进行:先记录刻度的变化,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的特点;然后
再介绍用小0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画出在注射器里空气和水的空间变化。这样的方法很符合
学生的思维特点,也能更好的运用物质微粒来解释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
5.活动后,根据学生的发现补充完气泡图。
4.空气有质量吗
1.在《感受空气》一课中学生就用了掂量的方式感受到空气有质量,但在聚焦时我发现还是
会有学生说没有质量;活动中,要让学社更好的聚焦,我认为首先得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质量,从
学生的回答中会发现他们对质量一词比较懵懂,课前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和“重量”的区
别。
2.一年级下册学生对天平就有了一定认识,探索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时,大多学
生能想到用称量的方法并能说出大致的活动方案,收获惊喜,点赞!
3.天平的灵敏度有限,稍不注意就不平衡;给皮球打满气后还会受到空气浮力的影响,造成
打满气的皮球放在天平上没有任何变化,实验结果相差很大。教学第一个班我就是让学生在空皮
球里打球,这样得出的结论相差很大;后面的班级就让学生在有空气的皮球里继续打气,通过实
验能得出空气有质量。
4.活动手册提到如何使不再平衡的天平秤再次变平衡,多数学生都能说到减绿豆,也有部分
学生会说到放掉皮球里的空气。我想不论是哪种方法,只要能证明空气有质量都行。
5
5.活动中有的小组实验结果不是很明显,可以让学生继续给皮球充气,反复实验证明空气有
质量。
6.活动中发现:20筒空气相当于()绿豆,各小组得出的数据都不相同,这与绿豆颗粒的大
小、天平的灵敏度、空气的浮力以及学生打气的方式都有关系。活动手册中这一题我没有强要求,
只要学生明白每次打相同筒数的空气质量大约相同就行了。
7.活动前老师准备好另外装绿豆的杯子,方便学生放入绿豆和取出绿豆。活动中要提醒学生
动作温柔点,尤其是用气针放掉皮球里面的气时要小心,以防打气筒里面的小零件不翼而飞;对
待绿豆也要温柔点,别把豆子弄洒了,不然很麻烦。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第四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简易天平,本课就可以直接进入教学。在数学课上,学生
已经接触了平均分,如何测量100筒空气的质量,学生很容易找到办法:把100筒平均分成5份,
先求出一份的质量,再乘以5。方法很容易找到,但测量的时候很容易出问题。
2.教学第一个班时,本以为第四课已经知道了如何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就没有过多强调。
巡视时发现还是有很多小组没有测量瘪皮球的质量就往里面充20筒气,开始测量空气的质量;或
者在测量瘪皮球的质量时,有学生认为塑料盒里的绿豆就是空气的质量,只好再次讲解如何求20
筒空气的质量。后面的班级活动前都要详细的讲解活动方法,为后续做好铺垫。
3.教材让学生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我想编者应该是想让学生明白一定量的空气有质量,知
道相同质量的物体体积不同。而20筒空气到底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多少颗回形针、泡沫块,具体
的数字应该不是固定的。教学时我都是引导学生明白如何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知道了20筒
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后,又如何测量20筒空气相当于多少颗回形针或者其他物体,学生
明白了这一测量方法,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4.在探究20筒空气相当于多少颗回形针时,大多数学生都提到取出盘里的绿豆,再加回形针。
有一个班的孩子就提出:前面已经测出了20筒空气的质量大约等于多少颗绿豆,就去算绿豆的质
量相当于多少颗回形针、泡沫块,这样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方法,很惊喜!
5.活动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小组测量的数据和别的小组数据相差大,我没有强调哪
一个数据更准确,只是让学生分析原因,知道做实验要严谨。
6.20筒空气有多重?最后还是用电子秤称量了一下,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数字。当学生发现满
满的20筒空气只有0.3克重时,都会认为空气很轻。老师可以继续追问:100筒空气重多少?那
1000筒?我们的整个教室的空气有多重?整个地球的空气有多重?让学生意识到所有空气聚集
一起时,质量也是不可估量的。
6.我们来做“热气球”
1.这是一节会让学生尖叫的活动课。出示材料学生组装时发现,有的同学会将纸筒带孔的那
边朝上,追问原因是怕纸筒里的空气从小孔跑到外面,很符合学生学生的思维特点。只有少部分
认为应该把带孔的一面朝下,因为空气要从小孔进入纸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空气能助燃的
作用气理解为什么要将带孔的一面朝下。
2.塑料袋该怎么套在纸筒上?这是整个活动过程的难点,大部分学生能说到不能挡住纸筒下
面的小孔,以防空气进不去;拎住塑料袋上面,以防塑料袋顶部直接被融化;但塑料袋下面部分
是应该紧紧地包住纸筒,以防空气泄露,还是捏住塑料袋的四角,远离纸筒?关于这一点学生有
了争论,最后一致认为应该远离纸筒,因为里面的蜡烛点燃,温度比较高,塑料袋靠近纸筒,稍
不注意就会变形。
3.本节课活动现象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发现塑料袋上升。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塑料
袋上升的现象,如果只用活动手册上的一幅图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个人觉得运用表格形式记录活
动现象,学生能根据记录很好的解释“热气球”的上升和下降,如果用空气微粒来表示也很容易
明白加热后空气会膨胀。
4.纸筒的固定不是很稳,为了整个活动更加顺畅,课前我将纸筒用透明胶固定好,这样纸筒
不会自动打开。
6
5.我们学校没有蜡烛台,只好把蜡烛固定在木板上,这样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蜡烛掉了的现象,
很麻烦。活动中需要反复强调轻拿轻放。下节课前还要再去检查蜡烛的固定情况,如果掉了还得
再次固定。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为了让学生更多维度认识空气,我借用了《火星救援》视频,学生看的特别起劲,在交流
视频中与空气相关的知识点时,也能说得头头是道。点赞!
2.在对比空气、水和石头时,有时间的话可以用注射器分别装上水、空气和石头亲身体验。
但我认为前面已经有过这样的实验就没有再次体验,直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完成表格。当
谈到水能否被压缩时,他们有不同的意见。学生认为水虽然很难被压缩,但还是有一小点变化,
不能划“X”,可以用表示,比较认同他们的观点,要求在后面标注“很难被压缩”。
3.气泡图梳理空气的特征,也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气泡图是可以无限
延伸的。
第三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1.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天气,认识到一些常见的天气。本课对于学生而言比较轻松。在了
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时,三年级学生刚接触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在概括时有一定难度,
需要老师慢慢引导。得出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
可能不一样。
2.在了解天气的定义之前,需要引导学生给常见的天气进行分类。这一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有
一定难度。尤其是区分雨、雪,多数学生认为应该放在不同类,如果放在不同类,那雨夹雪又该
放在哪里?有的认为雨在前面,就应该放在雨一类;这里需要老师引导认识雨和雪的相同点,都
与水有关,应该归为一类,最后再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天气。
3.大气圈在二单元第8课学生已经接触了大气圈,本课不需要更多的去讲解。我觉得只要让
学生明白各种天气都是发生在大气圈的自然现象就行。
4.天气日历在本课就提出了要求,感觉课本的编排不是很合理。天气日历不仅仅是记录天气
情况,还有风向、风的等级、下雨量等,本课只需要学生了解要完成天气日历,并用天气符号让
学生熟悉,为后续的天气日历做好铺垫;在熟悉天气符号时,有学生为了更好的完成天气日历,
把天气符号记录在书本上,点赞!
2.认识气温计
1.《水》单元已经认识了水温计,知道怎么读数和写数。本课对学生而言比较轻松。在了解
气温计的结构时,我还是每个小组准备了3个气温计,2个同学一组,更加细致的观察气温计,
了解它的结构。学生很容易说到气温计的结构,单位符号摄氏度和华氏度,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
一下两个温标的区别。
2.练习读数和写数时,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将读数写成数学字,写数还是数学字。我是先出
示练习读数卡,找学生到黑板完成,然后全班订正,订正时发现多数学生不清楚读数时要写汉字
的。
3.用模型练习读数时发现,学生读数掌握的比较好,但在模型上表示气温时,发现零下的度
数还是很容易出错,可以多练习几次;学生刚拿到气温计模型时,容易将气温和水温弄错,需要
老师提醒。
3.测量气温
1.气温计的读数在上一节课学生己经有了练习,本课读数不是重点。但在什么地方测量气温
对于学生而言有一点难度。课上我提供了3幅图,让学生选择测量气温的地方,多数学生都选择
7
了郊外阳光照射下,理由是通风、有光照等。这时我就出示气象局测量气温的百叶箱,让他们去
发现百叶箱的特点,这样就能发现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2.教材中要求学生测量一天的气温有一定难度,除非是让学生周末在家测量,还得保证每个
学生都有一个气温计。在寻找一天中气温规律这一内容时,我是呈现的前一天测量的学校一天的
气温,让学生发现规律。
3.柱状图的绘制不是很难,有的学生有接触过。但教学时还是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再让
学生动手绘制。巡视时发现还是会有部分同学绘制的不规范。活动手册上的表格,建议每个大的
刻度加上小刻度,这样会会更加精确。
4.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气温的测量,我每节课留下15分钟左右的时间带学生出去测量当天的
气温,然后回教室汇报测量的气温。排除气温计的精确度,学生会发现他们测量的气温比较接近,
也能反映当天那个时间的气温。
4.测量降水量
1.毛毛雨和倾盆大雨相比,哪一个的降水量更多呢?刚开始学生会不约而同说到倾盆大雨,
忽视了时间问题。需要老师引导降水量的多少不仅与雨的大小有关,还与时间有关系。
2.雨量器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抽象,在讨论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的要求时,我很担心学生难
以说到必须的条件。但让我惊讶的是雨量器的要求就在生生对话中解决了,他们不仅解决了雨量
器的要求,还说出刻度条的要求,很厉害!!
3.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学生明白刻度条的0刻度要对准杯子的内底部,操作时还
是有小组把0刻度没有对准,需要老师巡视时指导。
4.模拟降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候,巡视发现有小组为了让每一个都能体验降水,他们会轮
流降水,这样就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需要老师提醒。每一次降水完成后,需要提醒学生及时补
充喷壶里的水,以防降水一半喷壶就没水了。
5.学生模拟降水时,为了防止水到处乱溅,建议让学生将雨量器放在水槽里活动。
6.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根据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对照自己的降水量,属于哪个等级。
5.观测风
1.在谈论可以用什么物体来判断风向和风速时,学生大多会说到塑料袋、衣服、等物体,需
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听课评课记录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公转》听课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2.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听评课记录1
-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课时《点滴做起成就不凡》听课评课记录
-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听课评课记录2
-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0.2《分式的基本性质》听评课记录3
-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听课评课记录《 辛亥革命》
-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听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2课时)听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分式的概念》听评课记录1
- 2025年三人合伙投资合作开店合同模板(三篇)
- 2025年合资经营印刷烟包盒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试题 化学 含答案
-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试题 生物 含答案
- 高考日语阅读理解练习2篇-高考日语复习
- 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安全学原理第2版-ppt课件(完整版)
- 钽铌矿开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小升初数学衔接班优秀课件
-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自我评估表
- Jane eyre《简爱》英文原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