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案设计课堂实录选编(八篇)_第1页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案设计课堂实录选编(八篇)_第2页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案设计课堂实录选编(八篇)_第3页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案设计课堂实录选编(八篇)_第4页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案设计课堂实录选编(八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翁、笼、赖、录『'等6个字,理解“翁媪”“无赖”

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

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

0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读题解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一一清平乐•村居。

2.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词作以豪放为主。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

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清平乐•村居,学生齐读课题。

4.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5.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并齐读)“清平

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想象一下: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

舒适的感觉。)

6.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

这样。

7.谁再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清平乐村居

8.师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光听这个词牌名,你

有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谁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4.课件出示生字并指导书写“茅、檐”。

“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第五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撇,别忘记写。

“檐”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长短不一,“言”字上面一横最长。

5.指名学生朗读;齐读全词。

6.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7.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8.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9.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10.交流释疑: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

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

3.师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4.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1)“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2)“小”“草”“媪”,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

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3)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笼蓬)

5.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6.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四、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预设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1)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3)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

(4)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5)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

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

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板书:茅檐低小)

(6)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

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1)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2)哪个词是“可爱”的意思呢?(板书:小儿无赖)

(3)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为什么?

(4)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

(5)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

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6)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卧剥溪头莲蓬)

(7)“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

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8)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9)师引说:他是多么一一,决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10)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

谁来读读这句?

预设: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预设: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板书:大儿:勤劳中儿:心灵手巧)

预设:喜欢翁媪,因为他们“相媚好”。

(1)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也让人喜欢。人们常说老小

孩儿,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课

件出示图片:突出“相媚好”)。

(2)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一一相媚好。

(3)“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应该一些家常话吧)

(4)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5)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

无争...)

(6)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

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7)师引读一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仅仅是“翁”和

“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板书:醉)

(8)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9)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10)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

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1出示这首词的画面,提出写话要求。

(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

(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2.交流讨论: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3.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茅檐低小(环境)

翁媪:吴音相媚好醉

清平乐村居大儿:勤劳

中儿:心灵手巧

小儿:无赖

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二)

课时目标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揭题,了解作者

1.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

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山水,用诗句表达自己对乡村美好闲适生活的那份浓浓的情感。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板书:词)

3.板书:清平乐•村居。

4.师指名读,相机正音:“乐”读“yud”o

5.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牌名呢?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

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

6.那么“村居”是什么呢?“村居”就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板书:题)

7.书写词牌名和词的题目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

中间要略有停顿。

8.生齐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9.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词作以豪放为主。他与苏轼并称为“苏

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二、自主朗读,检查预习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

词中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2.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3.课件出示词语:[茅檐媚好翁媪锄豆无赖卧剥]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锄”读“chii”;“翁”的韵母是“eng”。

(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茅=H+矛;翁=公+羽;锄=今+助。

(3)课件出示“檐、赖、录的书写,强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笔顺。

(4)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3.检查课文朗读,谁能把这首词连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读通、读顺这首词并不难,但是,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

读出味道。如,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

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

5.师指名再读这首词。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不同之处?

(1)生交流讨论。

(2)师小结:“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

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

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7.男女生合作读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引导想象画面,体会词境。

(1)师引导: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

佛看到了什么?

(2)示例: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

编织鸡笼,他们最喜欢的顽皮小儿子,正伏在河边剥莲蓬取莲子。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了白发夫妻正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小酒,一边得意地看着

自己的儿子们在辛勤地劳作,快乐地玩耍。让我们把自己的这种感受放到词当中去,再来读一

读这首词。

②生小组内练习朗读,指名读后齐读。

2.引导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境。

(1)师引导: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

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

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

(2)引导品味村居的“景美”。

①生齐读。(相机板书:简笔画溪声)

②师引导:读着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生交流)(相机板书:茅屋青青草)

③指导朗读。

师指导: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想到了什么?多一

个字,画面是不是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师指名读,评价朗读)

④师引导想象: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⑤生自由想象、交流。师引导结合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开想象。

⑥师小结: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溪水、青青的草所构成的美景令人

心生向往。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

(3)引导感受村居的''人美"。

①师引导: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

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出示图片)

②生交流。

示例1:喜欢顽皮、淘气的小儿。(出示小儿卧剥莲蓬图和相关文字)(板书:剥莲蓬人)

a.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词?你能说说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吗?请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b.理解“亡赖”。你在生活中听说过“亡赖”这个词语吗?在这句词里,你觉得它是无赖的意

思吗?再读读这句词,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亡赖”?(预设:卧)

c.师:引导想象小儿“卧”的姿势。这里的卧,是趴着,脸朝下。大胆想象,这个顽皮的小儿

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预设: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优哉游哉)

d.引导想象画面。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想象小儿无拘无

束的样子)

示例2:喜欢勤劳懂事的大儿、中儿。

a.引导想象画面。读着这句词,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b.体会人物品质。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是那么懂事、心灵手巧,他们一起点缀着这幅美

丽的田园风景图。

c.师指名朗读,指导读出喜爱之情。

示例3: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让我觉得美。

a.师引导: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他们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他们

还美吗?美在何处?

b.示例: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他们的相亲相爱让人感

到美。

c.理解“相媚好”。

师引导:用书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一一“相媚好”。

d.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导: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相亲相爱,真让人惊讶。请同学们把这种

感受带到词中,再读这句词。(生有感情地读)

师: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语表明他在问?

(预设: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谁家”两个字,要读出问的语气。(生读句子)这

两位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哟!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词。

(4)引导想象说话。

①师引导: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

话就多了起来。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②同桌练习说话。

③师指名交流。

(5)引导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你还是个小姑娘,一晃

就是几十年了。虽然现在咱们老了,但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高兴呐。这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

白头偕老。这就是“相媚好”。

②有感情地朗读词。师: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词。(板书:相媚好情)

3.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师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

示例:“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

(2)引导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

①师引导:是啊,老两口很陶醉。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品味词中深意。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

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②预设: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③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

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④生练习写片段。

⑤师指名交流写的片段,师生共同评议。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

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预设:作者)是

啊,词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

②师引导:请同学们读出词人那陶醉的感觉来。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引导: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预设:我们)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美景中。

师配乐,全班朗读整首词。

④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预设:幸福温馨,富有人情

味)

四、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

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相信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之后,你会深有感悟。

(出示课件)

2.师:看了这段资料,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

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1)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

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3.课堂总结: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

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词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

术魅力。

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背诵这首词。

3.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一一《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6)”,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

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

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

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

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

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

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

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

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

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

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

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

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

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

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

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

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

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

聊天,这就是一一“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一一“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一一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一一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

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一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

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

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

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

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

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

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

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锄、录U”2个字,会写“茅、檐、翁、笼、赖、录广等6个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

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

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

词。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了解作者

1.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中的乡村风景让人沉醉,词中的风景又是怎样的呢?这

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一一《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学生齐读课题

(1)强调“清平乐"中''乐(yu@)”的读音。

(2)“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村居”是这首词的题

目,意思是乡村生活。

(3)很多词题都由词牌名和题目两部分组成,用间隔号隔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词作以豪放为主。他与苏轼并称

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二、初读诗词,比较词与诗的不同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哦。读的时候要轻

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2.老师播放范读后,引导:谁来读给大家听?(强调“媪、锄、剥、亡”几个字的读音。)

3.指导“檐”的写法,“檐”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长短不一,“言”

上面一横最长。

4.借助注释读,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5.自由朗读这首词,结合前两首古诗想一想:词跟诗有什么不一样?

词的特点:有长有短、上下两段、换韵脚。

在一首词中怎么样区分词的上阕和下阙?(上下阕之间留一点空。)

三、品读诗词

(一)品上阕

1.品读上阕“乡村美景图”

(1)同学们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①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教师提问: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预设:茅檐、草)

②教师: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③教师引导: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

很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

“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

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

④提问:会读了,能理解意思吗?

预设: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

板书:景美

2.品上阕“翁媪对话图”

(1)重点解析“醉、吴音、相媚好、翁媪”。

(2)词意: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其乐融融。板

书:醉里吴音相媚好

(3)想象表达。

教师引导:“醉里”是说谁醉?为何而醉?你能说一说吗?

预设:说的是“翁媪(老翁和老妇)”醉。

他们''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预设生1:因喝酒而醉;

预设生2:因美好的景色而醉;

预设生3:因家庭的和谐而醉;

教师引导: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老

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你们看图,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一一相媚好。

(二)品下阙

1.读一读词的下阙,说说下阙写了哪些人的活动。

预设:大儿、中儿、小儿。

品人物

提问:他们在干些什么呢?

预设: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

教师引导: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儿在干什么吗?(预设:大儿在在田里除草。)此刻,你

能给这幅画面取个小标题吗?(预设:大儿锄豆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夸夸大儿吗?(预设:

勤劳能干。)板书:大儿锄豆溪东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插图,根据刚刚所学,我们可以把这幅图叫做?(预设:中儿

编织图。)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怎样的中儿?(预设:心灵手巧。)板书:中儿正织鸡笼

过渡:谁能告诉老师,小儿子在做什么呢?请你找到词中描写小儿的这句词,大声地根据朗读

节奏读一读吧。

教师提问:小儿为什么要剥莲蓬?预设:因为夏季莲蓬成熟。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亡赖”,注

意这个词的意思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在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教师引导:看着这样在溪头剥莲蓬的小儿,我们可以把这幅图叫做?(预设:小儿卧剥图。)

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一位怎样的小儿呢?(预设:无拘无束,天真可爱。)你从哪

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预设:小儿卧剥莲蓬)板书:小儿卧剥莲蓬

2.解词义,悟写法。

(1)教师提问:学到这里你能说一说整这首词下阙的意思吗?

预设: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

剥莲蓬,自由自在。

(2)教师点拨:下阙短短的24个字,却将三个孩子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像这种用简单朴

素的文字来描写形象的手法,我们就把它叫做“白描”。

(3)教师引导:三个孩子的描写,其中小儿的描写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他是怎样剥莲蓬的呢?

你能找到最能体现小儿形象的词吗?

预设:卧。

追问:你能告诉老师,你觉得这是一位个怎样的孩子吗?

预设:调皮。

教师引导:那,这位个调皮的孩子他可能会怎样卧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师提出要求:请你用上“一会儿”把这个画面说一说吧。

生自由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

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

3.读完下阙,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请同学们先一起来看动画,然后填一填。

()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的双手编织();()的

小儿子,正()在溪边,。地哼着歌儿剥。。

四、总结全词,拓展升华

1.教师引导:联系整首词,说说幸福的老两口心中有几重“喜”吧!

预设:①居住环境优美;②夫妻恩爱和谐;③儿子懂事可爱。板书:幸福和谐安居乐业

2.教师提出要求:怀着对美景和人物的喜爱齐读这首词。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齐读。

教师提示:上下阕间有停顿;下阙读出轻快之感。

3.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词。

①巧背诵。听一听,唱一唱。

教师指导学生诗词唱读。

②根据提示背一背。

提示: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4.主题概括。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展现了悠闲的农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幸

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拓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节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

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

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

2.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

南二安”。

4.“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

5.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预设1:我脑海中出现村里人在一起悠闲快乐地生活的画面。

预设2:“村居”让我想到一帮村里人在一起唠家常、孩子们相互打闹的画面。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通

读顺。

二、学习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老翁和

老妇。)

(2)剥莲蓬(“剥”的意思是把东西的皮去掉。把莲蓬剥开叫一一剥莲蓬。“莲蓬”的“蓬”

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应念p6ng,这是诗词里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和

“东、笼、蓬”这些字是押韵的。)(指名读)

(3)锄、剥

指名读一读。

识字方法:请学生用动作表示这两个字的意思。

2.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导朗

读)

3.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

出来。(学生自由读)

4.人们常说“诗中有画”,你从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

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蓬图……)

5.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你想给这个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起一个什么名字呢?(农家乐、世外桃源、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

——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

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听听这里的翁媪在用

吴地方言说些什么。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1)“相媚好”是什么意思?(想象说话)

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两人用吴地的方言聊着天。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温馨的情景啊!我们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

了。吴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相媚好)

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请读出幸福之感。(恩爱的

老夫妻)请读出老两口的恩爱。(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请读出老两口的恩恩爱爱,悠闲自得。

(齐读)“醉里吴音相一一媚一一好,白发谁家翁媪?”

(2)我们再来夸夸他们的三个儿子。

①大儿锄豆

②中儿织鸡笼

③研读“亡赖”: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的无忧无虑?(亡赖)

“卧”是什么意思?除了俯卧,还可以怎样卧?(仰卧、侧卧……)

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可能摇摆着小腿,嘴里哼着歌;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

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的小儿?(自由自在)读出小儿的

自由自在。“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读得轻快、上扬,我们从中可以

感受到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6.小结:这里的风景优美,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老两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这首词,然后加一些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三、总结升华,背诵课文。

1.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些画面对我来说很平常啊,作者怎么就觉

得这些画面富有诗意呢?

师:800多年前,辛弃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而且受到了议和派的

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于是他归隐江西上饶地区。想到在沦陷区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

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觉得眼前的画面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

2.乡村的生活是那么恬静,那么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着这远离战火、温馨舒适的

村居生活,作者会怎么想?(指名说)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勤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

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词一一《清平

乐•村居》(生齐读)大家能试着背一背吗?

四、回环结课,激荡情感。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辛弃疾这位旷世奇才。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

里挑灯看剑一一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

辛弃疾一生的落寞、无奈与悲壮。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檐溪青青草

翁媪相媚好

大儿锄豆

中儿织鸡笼

小儿卧剥莲蓬

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会认“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并会背诵。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前面学的两首诗。

2.教师指名背诵以前学过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词句,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指导读好节奏语调,再齐读。

2.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檐”字,注意右边半包围结构中“八”两笔不能少。

3.提问:你发现词跟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预设1:前面两首古诗每句字数一致;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预设2:前面两首诗不分段;词分为上下两段。上面一段词叫上阕,下面一段叫下阕。课文排

版时,上下阕中间空了两格,读的时候,两阕中间停顿要稍长一些。

4.读了这首词,这里的村居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预设1:这里的生活环境优美,清新自然。

预设2:这里的乡村生活很宁静、快乐。

三、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学习上阕

1.自由读一读上阕,词中写了哪些景物?(茅屋、小溪、青草)

2.学生回答。(出示图片)

3.教师相机引导。

(1)茅屋是怎样的?(低矮)什么样的青草?(青绿、茂盛)怎样的小溪?(缓缓流淌、潺

潺流淌、叮叮咚咚……)

(2)这一家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4.理解上阕的最后两句。

(1)理解“醉”“相媚好”。(醉:酒后微醉。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2)再读句子,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老两口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他们喝酒逗

乐,其乐融融。)

(3)你仿佛听到了他们说些什么呢?(生自由想象)

(4)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家庭透出什么样的氛围呢?(幸福、天伦之乐)

4.齐读上阕,感受他们平凡的幸福。

(~)学习下阕

1.三个儿子在哪里,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自由读,指名说)

(1)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在溪边剥莲蓬)

(2)“卧”什么意思?(趴着)如果你也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姿势“剥莲蓬”

呢?(生自由回答,师提示要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2.让我们来猜一猜,老两口儿最喜欢哪个儿子呢?你能说说理由吗?(大儿子勤勤恳恳地种田,

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二儿子老老实实,默默地编织鸡笼,干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儿子调皮可爱,

为家中增添快乐。)

(1)再读句子,哪个词凸显出小儿子的调皮?哪个词最能反映出老两口儿对小儿子的喜爱?

(2)烈日炎炎,小儿子在溪头卧剥莲蓬,久久不肯回家。老两口儿和小儿子会有一番怎样的

对话呢?(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

3.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和谐、幸福……)

四、课堂练笔,体会感情

1.布置任务:从居住环境、老两口聊天、大儿二儿劳动、小儿剥莲蓬四个画面中,任选一个,

写一写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画面,教师相机点评。

小结:把大家想象的画面连起来,就是一幅景美人更美的乡村生活画。辛弃疾想赞美的是一个

什么样的村居生活?(美好宁静、安居乐业)

3.齐诵《清平乐•村居》。

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七)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背诵这首词。

3.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

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卧、剥、莲、蓬。

3.指导朗读: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读,一边看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1)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2)感悟小儿的调皮可爱。

(3)感悟景美。

3.师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乡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感悟:“醉里吴音相

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

这个画面在心中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

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1)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2)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3)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4)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种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

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学生说)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

你心中的画面吧。(学生写)

4.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亲亲热热的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

看见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

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这首词就在他被贬

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交流再读

后的感受。

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和谐美好的村居生活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流淌到永远。

出示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夫妻和美

两儿勤劳五口之家一一乡村美景

小儿可爱

《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背诵这首词。

3.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板书:村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师:(板书:吴音)“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书后注释)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

当地的方言为“吴因”。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一一生

齐读: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

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以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卜算子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生:清平乐。

师:板书:清平乐(生齐读“清平乐”)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了“清平乐•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

纸莺。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

师:引读《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

wengaowdbaolidnpeng

翁媪卧剥莲蓬

师:为什么念久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do。

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ng?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

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