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课时练习题及综合测验 含解析_第1页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课时练习题及综合测验 含解析_第2页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课时练习题及综合测验 含解析_第3页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课时练习题及综合测验 含解析_第4页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课时练习题及综合测验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速率..........................................................-1-

2化学反应的限度........................................................-7-

3化学反应中的热.......................................................-14-

4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21-

专题综合测试...........................................................-28-

1化学反应速率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浓度的

增加

B.化学反应速率为“0.8mol/(L-s)"所表示的意思是:时间为1s时,某物质的浓

度为0.8mol•L-1

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2.反应2SO2+O2一定条件,2S03经过一段时间后,S0:;的浓度增加了0.4mol•1>,在这

段时间内用。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mol/(L・s),则这段时间为()

A.0.5sB.2.5s

C.5sD.10s

3.反应4NH:,(g)+502+6H20(g),在5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0

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A.r(02)=0.01mol/(L•s)

B.r(N0)=0.008mol/(L,s)

C.r(H20)=0.003mol/(L•s)

D.r(NHs)=0.004mol/(L,s)

4.通过控制或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加快、减缓甚至阻止反应的进行,使化学反应有利于

人类的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下列各图所示的措施中,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线

橡胶里加炭黑

AB

5.1830年,法国化学品制造商库尔曼就提出,氨能跟氧气在饴催化下得到硝酸,其中

第一步反应为:4NH3+502+6也0(各物质均为气态),若反应速率分别用MN%)、〃(。2)、

/(NO)、/(FkO)[mol••mirT〕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A.4r(NH3)/5=F(02)

B.5K(02)/6—r(H20)

C.2r(NHa)/3=r(H20)

D.4r(02)/5=r(N0)

6.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SO?和Oz,开始反应时,按反应速率

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甲:500℃,10molSO?和5molO2反应

乙:500℃,V2O5作催化剂,10molSO2和5mol0?反应

丙:450℃,8molSO?和5molO2反应

T:500℃,8molSO?和5molO2反应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D.丁、丙、乙、甲

7.在反应C(s)+C02(g)=2C0(g)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①增大压强②升高温度③通入CO?④增加碳的量⑤用等量炭粉代替焦炭

A.①②③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②③④

8.用锌片与1mol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增大的

是()

A.对该反应体系加热

B.加入少量NaCl溶液

C.不用锌片,改用锌粉

D.加入少量1mol•L'硫酸

9.已知某反应的各物质浓度数据如下:

aA(g)+6

起始浓度(mol•「')3.01.00

2s末浓度(mol•「')1.80.60.8

据此可推算出上述反应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

A.9:3:4B.3:1:2

C.2:1:3D.3:2:1

10.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L(g)+H2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起始

时,〃(H2)=amol,〃(k)=6mol。只改变表中列出的条件,其他条件不变,试将化学反应速

率的改变填入相关的表格中(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编号改变的条件反应速率

(1)升高温度

(2)加入正催化剂

(3)再充入amolH2

(4)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

(5)保持容积不变,通入bmolNe

11.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他在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

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标准状况),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12345

氢气体积/mL50120232290310

(1)在0~1min、1~2min、2~3min、3~4min、〜5min时间段中,反应速率最大

的时间段是.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是,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2〜3min内,用盐酸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3)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在盐酸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

其中可行的是。

A.蒸储水B.NazSO,溶液

C.NaNCh溶液D.Na©溶液

12.为比较Fe3+和C产对上。2分解的催化剂效果,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分别设计了

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_______,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FeCL

改为Fez(S0,)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H2O2在二氧化镐作用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定量分析:如图乙所示,实验时均以生成40mL气

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检验该装

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

13.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

溶液温度/℃金属

实验序金属质量金属状casojKH2so4)/消失

反应

号/g态/mol•L-1mL反应前的时

间/S

10.10丝0.5502034500

20.10粉末0.550203550

30.10丝0.7502036250

40.10丝0.8502035200

50.10粉末0.850203625

60.10丝1.0502035125

70.10丝1.050355050

80.10丝1.1502034100

90.10丝1.150304440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4和5表明,__________________对反应速率有影响,________反应速

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填实验序号)。

(2)实验1、3、4、6、8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

还有(填实验序号)。

(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其实验序号是6和

,8和o

14.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M:(g)

+2D(g),经5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h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

1

是0.1mol•(L•min)o求:

(1)此时A的浓度c(A)=________mol/L,反应开始前容器中的A、B的物质的量:〃(A)

=〃(B)=molo

(2)B的平均反应速率:r(B)=________mol/(L•min)。

(3)x的值为o

答案及解析

1.解析: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物质的

量浓度的增加,是正值,是反应物的平均速率,且不能用纯液体或纯固体表示反应速率,故A、

B两项错误。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而言,速率大小与现象没有关系,故D项不正确。

答案:C

2.解析:S03的浓度增加了0.4mol•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的浓度减少了0.2mol-L

答案:C

3.解析:K(N0)=\---=二°「:嚷一=0.002mol/(L•s),贝U:"OJ=]v(N0)=.

At□LXS44

X0.002mol/(L•s)=0.0025mol/(L•s)

6A

r(H0)=TIZ(N0)=]X0.002mol/(L,s)=0.003mol/(L•s)

244

r(NHj)=/(NO)=0.002mol/(L,s)

答案:C

4.解析:铁门表面喷漆可以减缓铁门被氧化生锈的速率,A选项不符合;橡胶中加炭黑

既可减缓橡胶老化的速率,又可增大橡胶的耐磨性,B选项不符合;扇子扇煤炉火可以增大炉

内空气流动的速率,使炉内单位时间内通过氧气的量增大,加快煤的燃烧速率,C选项符合;

木质电线杆表面烤焦后会形成一层常温下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木炭,减缓土壤中木质电线杆

的腐烂速率,D选项不符合。

答案:C

5.解析: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答案:D

6.解析:温度高,浓度大,且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最快,乙组最快。其次是甲,最

慢的是丙。

答案:C

7.解析:因为碳是固体,只增加它的量,不能加快反应速率,但是若用炭粉代替焦炭,

能增大与CO?的接触面积,所以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C

8.解析:B项,NaCl溶液不参与反应且使盐酸浓度变小;C项,改用锌粉能增大接触面

积;D项,加入H2soi能增大浓度。

答案:B

9.解析: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r(A)=

3.0mol•L-1—1.8mol•L-1..1.0mol•L-1—0.6mol•L

-------------------------=0.6mol•Ls-i,r(B)=-------------------------=0.

-18(-1

mol•L-'•s,F(C)=0-L0.4mol-L•s'。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6:0.2:0.4,

即3:1:21,

答案:B

10.解析:(1)不论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升高温度都会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2)若

无特别说明,通常所说的催化剂即为“正催化剂”,加入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3)

再充入amol比,c(Hz)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4)扩大容器的容积,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

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小。(5)在密闭容器中通入Ne(g),保持容积不变,并未改变反应物浓

度,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答案:(1)增大(2)增大(3)增大(4)减小(5)不变

11.解析:(2)2〜3min内,产生112mL消耗0.01molHC1,r(HCl)^0'01mol/0-1L

1min

=0.1mol•L1•min'«

(3)加入NaNOj溶液后,Zn与HNOs反应不产生H”加入NaEOs溶液后,HC1与NazCO:;反应

产生CO2,均使出的量减少。

答案:(1)2〜3min该反应是放热反应,2〜3min时溶液温度最高,反应速率最快4〜

5min此时反应物的浓度最小,反应速率最慢(2)0.1mol•L-1,minL

(3)AB

12.解析:本题通过控制变量来比较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比较化学反应速率

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和定量测定法,本题中可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本

题中为了排除干扰,应该用阴离子相同的盐作催化剂,这样可以避免因阴离子不同对实验产

生影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常用方法有微热法、液差法等,另外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如本题

中可利用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然后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来判断是否漏气。

Mn02

答案:(1)产生气泡的快慢可以消除阴离子不同对实验的干扰2H2。2^2压0+02t

(2)分液漏斗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出一段,过一会后看其是否回到原位产生40mL

气体所需的时间

13.解析:(1)实验4和5的差别是金属的状态,即固体的表面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且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实验中1和2也能说明该规律。(2)实验中1、3、4、6、8表

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另外2和5也可证明该规律。(3)除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浓

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实验6和7,8和9还表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1)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1和2(2)2和5(3)反应温度79

14.解析:(1)设原混合物中A、B的物质的量为a,列出起始时和5min时有关物质的

量。

3A(g)+AC(g)+2D(g)

起始时(mol)aa00

5min时(mol)a—1.5a—0.50.1X2X50.5X2

a——i耳Q

根据c(A):c⑻=3:5,可得解得a=3

a—0.55

即〃(A)=〃(B)=3mol,5min时c(A)=------------=0.75mol/Lo

,小小、0.5mol八八、,,、

(2)r(B)—[7匚­~=0.05mol/(L•min)

2LX5mmo

Y1

(3)由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则5=、^,解得x=2。

ZU.□XZ

答案:(1)0.753(2)0.05(3)2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下列各组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2NaHC03===Na2C03+C02t+IL0

C02+H20+Na2co3=2NaHCO3

@S02+H20=H2S03

H2SO3=SO2t+H20

③2so2+O2嘤^2S03

2sO3彳里到2so2+O2

(4)NHa+HCl=NH.1Cl

NH£1^=NH3t+HC1t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A.A2+3B23

B.2AB2+B23

C.2A2B+5B2=4AB3

D.2AB2+B2=2AB3

3.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表示气态),在下

列四种状态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速率ABCD

o正/mol•(L•s)-1匕=1唏=2%=1Vc=l

p逆/mol•(L•s)-1蜂=1代=2K=2Vc=2

1J18

4.对于可逆反应2S02+02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02,足够长的时间后,

“0原子()

A.只存在于中

B.只存在于S03和中

C.只存在于S02和中

D.存在于S02、S03和中

5.下列哪种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z+3H23达到平衡状态()

A.1个N三N键形成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B.1个N三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三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I).1个N三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6.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0.3mol/L和0.2mol/L,则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可能是()

A.X为0.2mol/L

B.Y为0.1mol/L

C.Z为0.3mol/L

D.Z为0.1mol/L时,Y为0.45mol/L

7.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3SiCl,(g)+2N2(g)+6H2(g)局温Si3N,(s)

+12IICl(g)能表示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v逆岫)=3P正(上)

B.viE(HCl)=4riE(SiCL1)

C.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D.C(N2):C(H2):C(HC1)=1:3:6

8.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游(g)+〃pC(g)+

qD(g),当必n、p、<?为任意整数(不为零)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D的质量不再改变

B.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

C.反应速率%:匹:比:祢=0:〃:0:0

D.单位时间内有力molA断键发生反应,同时有pmolC也断键发生反应

9.在5mL0.1mol•L-,KI溶液中滴加0.1mol•「'FeCL溶液5~6滴后,再进行下列

实验,其中可证明FeCh溶液和KI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的实验是()

A.再滴加AgNO,溶液,观察是否有Agl沉淀产生

B.加入CC"振荡后,观察下层液体颜色

C.加入CCL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s溶液,观察是否有AgCl沉淀产生

D.加入CC1”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观察是否有血红色

10.(双选)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镂固体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

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lbCOONll,3(g)

+CO2(g),

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

A.2r(NH3)=F(C0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11.如图所示是425℃时,在1L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浓度/(mohl/)浓度/(mo"!/)

/1时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①中友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B.图①中友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图②中的逆反应为H2(g)+L

D.图①②中当c(HI)=3.16molT「'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12.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s)++D(g),下

列叙述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

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④B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⑤/正(C)=3(D)⑥…⑻

=2y迪(C)

A.①④⑤⑥B.②③⑥

C.②④⑤⑥D.只有④

13.在一定条件下,将3molA和1molB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

中,发生如下反应:3A(g)+AC(g)+2D(s)02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了0.8

molD,并测得C的浓度为0.2mol•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x—\

B.平衡时B与C的浓度之比为3:2

C.平衡时A与B的转化率相等,均为40%

D.平衡时加入少量D可提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一定条件

14.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0(g)+0?(g)2NOMg)体系中,"(N0)

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012345

7?(NO)/mol0.0200.0100.0080.0070.0070.007

⑴上述反应(填“是”或“不是")可逆反应。

(2)如图所示,表示NO,变化曲线的是。用&表示从。〜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

A.K(NO2)=2r(0j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KA(N0)=2P正(。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15.在容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2molCO和0.2molH20(g),在催化剂存在

催化剂

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反应:CO(g)+HzO(g)昨六)CO2(g)+H2(g),并放出热量。反应中

CO.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c/(mol•L')

0.04

0.03

0.02

0.01

(1)根据图中数据,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co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反应达到平衡时c(Hz)=»

(2)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填字母)。

A.单位时间内C0消耗的物质的量和CO2消耗的物质的量相等

B.CO、乂0、82、H2的浓度都相等

C.C0、-0、82、山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D.正、逆反应速率都为0

答案及解析

1.解析:①、④中两反应的条件不相同,不互为可逆反应。

答案:B

2.解析:首先根据图示及选项可以判断出该反应中只有两种元素参加反应,小黑球表

示B原子,大白球表示A原子,所以反应物是B?和AB?,生成物是AB3,再结合反应后员和AB?

都有剩余,说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写出方程式配平即得B选项正确。

答案:B

3.解析:当2「正(A)=i/迪(C)时,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C

4.解析:可逆反应的特点,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

答案:D

5.解析:对于同一种物质,断裂化学键的物质的量与形成化学键的物质的量相等时,

反应即达平衡。1个N三N键断裂的同时,应该有3个H—H键形成或者6个N—H键断裂才能

生成1个N三N键。而不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只要有1个N三N键断裂,肯定会有3个H—H

键断裂、有6个N—H键形成。

答案:C

6.解析:若将0.2mol/L的Z完全转化为X和Y。此时,X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

而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故X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小于0.2mol/L,

答案:A

7.解析:/逸(心和卜正(H?)表示不同的反应方向,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

表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和“#(SiC*)表示同一反应方向,无论是否平衡,

均成立,B错误。由于生成物中SiM为固体,正反应为气体质量减少的反应,当气体的密度

不变时,表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C正确。浓度关系与平衡与否无关,D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D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A项正确;各组

分的浓度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B项正确;反应速率外:唏:比:而

=勿:〃:0:g在任何时刻都成立,C项错误;单位时间内0moiA断键等效于pmolC形成,同

时0moiC也断键发生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D项正确。

答案:C

2+

9.解析:KI溶液与FeC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I-+12,根据题

目条件可知KI溶液过量,则Fe'+应完全反应,所以要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只需证明有

+存在即可,可以用KSCN溶液检验。

答案:D

10.解析:A项,不能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B项,反应正向进行则压强增大,总压

m气

强不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C项,恒容,混合气体的密度0=—6一,反应正向进

行时,加(气)增大,,(容器)不变,气体的密度增大,因此密度不变,说明必(气)不变,反应达

到平衡;D项,反应物是固体,NH3的体积分数始终为2/3。

答案:BC

11.解析:图①中友时,玲、12、HI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未保持不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

B项错。

答案:B

12.解析:①由于A为固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说明混合气体总质量保持

不变,反应达到平衡;②由于该可逆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压强始终不变,故②

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③与②相同,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④是反应达到

平衡的标志之一;⑤由于「正(。=":(口),故PiE(C)="(D)是反应达平衡的标志;⑥由于r

正(B)=23(C),故可知PIE(B)=2/迪(0是反应达平衡的标志。

答案:A

13.解析: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2mol・LTX2L=0.4mol,浓度变化的量与化学计

量数成正比,故x=l,A项正确;B减少的量为0.4mol,平衡时浓度为(1mol—0.4moi)+2

1=。.3加。1・口,B项正确;B的转化率为-^义1。—同样可计算出A的转化率也

为40%,C项正确;因D为固体,平衡时加入少量D,各物质的浓度没有改变,故反应速率不

变,D项错误。

答案:D

一定条件

14.解析:(1)该反应是可逆反应。(2)由平衡体系2N0(g)+0z(g)'2N0?(g)知,

NOz为生成物,n(N02)=A/2(N0)=0.020mol-0.007mol=0.013mol

c(NOz)="'=0.0065mol,L-1

故表示NO?变化曲线的为瓦

..Ac△n0.020mol—0.008mol.

P(N0)=--二=2LX2s=0-003mol,L・s,则nr(0“

=^r(N0)=0.0015mol••s-'。(3)A项中未指明正、逆反应速率,故无法说明该反应是

否达到平衡状态;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反应,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

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B项正确;C项中已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说明该反应

己达到平衡状态;由于气体总质量不变,气体总体积也不变,因此,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

衡,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故D项无法说明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1)是(2)80.0015mol•L-1•s-1(3)BC

15.解析:⑴由图分析10min达到平衡,C02浓度增加了0.03mol/L,则CO浓度减小

0.03mol/L,所以r(C0)=0.003mol/(L•min),由于起始时,上浓度为0,所

10min

以达到平衡时C(H2)=0.03mol/L;(2)CO减少的速率是正反应速率,CO2减小速率是逆反应速

率,可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的依据。

答案:(1)0.003mol/(L•min)0.03mol•L-1

(2)AC

3化学反应中的热

1.下列燃料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B.石油

C.水煤气D.天然气

2.下列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A.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

B.氯化镂与消石灰的反应

C,锌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D.钠与冷水的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②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③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④有的

放热反应加热到一定温度引发后,停止加热反应也能继续进行

A.只有③④B.只有①②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4.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IL需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

式为()

A.C+H2O=CO+H2△仁+131.3kJ

B.C(s)+H2O(g)=CO(g)+H2(g)

△//=-131.3kJ•mol-1

C.C(s)+H2O(l)=CO(g)+H2(g)

A>7=+131.3kJ•mol-1

D.C(s)+H20(g)=C0(g)+H2(g)

△〃=+13L3kJ•mol-1

5.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已知12g石墨

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akJ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②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③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

金刚石放出的能量多④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能量多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6.下列反应可以表示如图的能量变化的是()

A.Al和FezOs的铝热反应

B.Ba(0H)2・8Hz0与NH£1的反应

C.NaOH溶液与CH:iCOOH溶液反应

D.甲烷在Oz中的燃烧反应

7.下列图示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8.和L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l*(g)+L△〃=-akj•mol,已

知:

(a、b、。均大于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A.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Hz和2mol1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2akJ

C.断开2molH—I键所需能量约为(c+6+a)kJ

D.断开1molH—H键和1molI—I键所需能量大于断开2molH—I键所需能量

9.热化学方程式C(s)+H20(g)=C0(g)+H?(g)△4+131.3kJ•表示()

A.炭和水反应吸收131.3kJ能量

B.1mol炭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热量

C.1mol固态炭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D.1个固态炭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3kJ

10.下列能正确表示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示意图是()

E2H+2CIE2H+2。

।•

―2HC1

H2+CI232ifci

反应过轴反应过程

AB

2HCI

£

tH2-bCl2Ef

2HCI

2H+2CI2H4-2C1

反应过灰反应过孤

CD

1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

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表示Nz(g)与0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吸收能/°吸收能量放出能量

2x632kJ-mor,

946kJ-mor498kJ-mol

CO、oo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molN2(g)与1mol(Mg)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kJ

B.1molNz(g)和1molOz(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NO(g)具有的总能量

C.通常情况下,Nz(g)与0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g)

D.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II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12.充分燃烧一定质量的丁烷(CH。)放出的热量为经测定,完全吸收它生成的二氧

化碳需消耗5mol-L-1KOH溶液100mL,恰好生成正盐,则燃烧1mol丁烷放出的热量为()

A.4y0B.5%

C.8y0D.16y0

13.在25℃、101kPa的条件下,断裂1molH—II键吸收436kJ能量,断裂1molCl—Cl

键吸收243kJ能量,形成1molH—Cl键放出431kJ能量。H2+C12=2HC1的化学反应可用

下图表示:

键断裂

吸O收O----------®®/77\

436kJ・mo「"

能量厂、

吸收/

243kJ-mor1

能依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

(2)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为

(3)判断H2+Ch=2HCl是.(填“吸收”或“放出”)能量。

(4)反应物的总能量(填”或“〈”)生成物的总能量。

14.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

(1)上述3个装置中,不能验证“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装

置________(填装置序号)。

(2)某同学选用装置I进行实验(实验前U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中加入适量

Ba(0H)2溶液与稀硫酸,U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该反应属于(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为探究固体M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II进行实验(反应在丙试管中进行)。

①若M为钠,则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若观察到烧杯中产生气泡,则说明M溶于水________(填“一定是放热反应”“一定

是吸热反应”或“可能是放热反应”),理由是。

③若观察到烧杯中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M可能是o

(4)至少有两种实验方法能验证超氧化钾与水的反应(4K02+2H20=4K0H+302t)是放热

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法①:选择装置(填装置序号)进行实验;

方法②:取适量超氧化钾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储

水,片刻后,若观察到脱脂棉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1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肿的乩)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

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已知:0.4mol液态肌与足量的双氧水反应,

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256.65kJ的热量。

(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又已知:HQ⑴=HQ(g)A〃=+44kJ•moL,则16g液态肿与液态双氧水反应

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写出298K101kPa时,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molC与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molCO和1molH2,吸热131.5kJ:

(2)用CO(g)还原1molFe2O3(s),放热24.8kJ:

(3)甲硅烷(SiH,)是一种无色气体,遇到空气能发生爆炸性自燃。

①甲硅烷中含有的化学犍是,其在固态时属于晶体。

②己知室温下1g甲硅烷自燃生成SiOz和液态水放出热量44.6kJ,则其热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3.解析:加热才能发生的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