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解析)丰城九中2023-2024高三年级开学测试
语文参考解析2023.9
1.A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没有矛盾冲突”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边城》故事没有剑拔弩张式的矛盾冲突”,选项表述绝对。故选A。
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说明这种爱情终将无果”错误,目的是表明《边城》“唯美”“诗化”的特点,相关内容在第六段;B.“分析论证了《边城》善用‘语象’的写作特点”错误,结合该段开头的观点句可知应是分析论证“从人物心理角度展开细腻精到的叙述”;
C.“意在论证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错误。文章第二自然段开头就提出“仅仅根据创作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和“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的观点,紧接着就以《边城》结尾为例,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可见以《边城》的结尾为例,并不是为了论证“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而是为了论证挖掘文章内蕴,要透过人生视景和人物的性格心理等这个观点。故选D。
3.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D.“不是‘证明人性皆善’,而是……”错,原文为“《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
4.(1)人物形象:翠翠与二佬是善的化身,身上闪耀着人性之美;
(2)情节特点:小说没有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摒弃通常小说追求事件撞击的外在强度)
(3)叙述特色:注重人物心理角度展开细腻精到的叙述,着重写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每点2分)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
由“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一切充满了善’,生于斯、长于斯的男男女女皆为善的化身。翠翠是青山秀水滋养出来的纯的生灵,‘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怒,从不动气’。她是超越了善恶观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二佬傩送善良、刚勇、健美,是湘西青年男子的佼佼者”得出(1)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翠翠与二佬是善的化身,身上闪耀着人性之美。
由“翠翠与二佬的爱,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小说中翠翠跟二佬的接触像是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偶遇……第二次是登门……第三次是相约。……第四次是路过。……”“沈从文摒弃了通常小说追求事件撞击的外在强度”得出(2)情节特点:小说没有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摒弃通常小说追求事件撞击的外在强度)
由“而从人物心理角度展开细腻精到的叙述,着重于从内心写出翠翠感情的变化、漾动与发展。例如小说里,有一语象我们切不可忽略,即‘大鱼会咬你’……”“大鱼会咬你”深深地烙在了翠翠的心中,因为二佬话中的体贴关爱与善解人意,拨动了从未涉及爱河的少女的心弦。这句话实际上成了他二人的“爱”的隐语,在其后小说进展中多次重复出现。大鱼是“咬”住了翠翠的心,沈从文这个“咬”字用神了!”得出(3)叙述特色:注重人物心理角度展开细腻精到的叙述,着重写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
5.(1)材料一认为是“不凑巧”,使发展中的事态充满了偶然性,实际上只是人性中善与“异化”初起时的两种力量在朦胧中碰撞,从而引发了悲剧的萌端。
(2)材料二认为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每点2分,满分4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不同材料探究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由材料一第二段“正如沈从文自己对《边城》的解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他告知我们,《边城》故事没有剑拔弩张式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黑白分明式的善恶判断,而只是‘不凑巧’,发展中的事态充满了偶然性,实际上只是人性中善与‘异化’初起时的两种力量在朦胧中碰撞,从而引发了悲剧的萌端”得出解析。
(2)由材料二结尾段“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由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自然契合’的阻力。《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得出解析。
6.CA.古时女子一般有名无字,贾宝玉问过姓名便问有无字,听闻无字还给她取字,说明在他心中并无男尊女卑的概念,故该选项正确。B.他听闻黛玉名字,立即便能与黛玉“颦眉”的特点联系起来,取“颦颦”一字,足见他对黛玉很有好感。C.错误,他与黛玉才初相识,且只有八九岁的年龄,说为了追求而展示才华,不符合人物当时的情境,且把“黛”字与颦眉联系起来也是宝玉内心真实所想,并非是“为追求黛玉而展示自己的才华”。D.所说之话虽被探春指为“杜撰”,但能立即“杜撰”得合情合理,可见他才思敏捷。
7.BA.黛玉才华出众,虽然寄人篱下,却并不自卑,因此并不怕宝玉考她。C.黛玉细心机敏,是她谨慎性格的体现,也和她寄人篱下的境遇有关,此处主要还是强调黛玉的谨慎态度,而不是“机敏”“善于随机应变”。D.黛玉如此回答并不是为了讨好宝玉,而是顺着贾母的想法回答,体现了她谨慎的性格。且依据“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可知,宝玉并不是不爱读《四书》,只是对那些借圣贤之言“饵名钓禄”之徒和八股取士制度不满。
8.(1)呼应小说开头的“木石前盟”,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2)照应前面黛玉“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说明两人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3)突出宝玉、黛玉之间心灵相遇,感情默契,为后面描写他们坚贞的爱情埋下伏笔。(答到其中2点,给4分满分)
“木石前盟”中“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顽石成为了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文中宝黛初会便有“见过”之感便是与其相照应,从而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前文写黛玉初见宝玉时“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后文宝玉初见黛玉又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除了照应之外,也说明两人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从而突出宝玉、黛玉之间心灵相遇,感情默契,为后面描写他们坚贞的爱情埋下伏笔。
9.(1)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先通过众人之口,从反面入手,突出了这一人物的顽劣异常、不合常规,致使黛玉心生“蠢物”印象。可见到真人,却是一位清秀俊朗的年轻公子,欲扬先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通过他的语言对话与“发狂摔玉”的行为(或动作描写),突出了这一人物的真性情与叛逆的性格,也表现了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每点3分)
文章先写众人眼中的宝玉:“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接着写黛玉真实见到的宝玉,这是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正面写宝玉时,又特别使用了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贾宝玉的叛逆性格:“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10.BEG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曹操)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
“填之”的主语是“赢兵”,“之”作“填”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从固定句式看,“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赢兵”作“为人马所蹈藉”的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E处断句;“陷泥中”的主语是“赢兵”,省略主语,其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BEG。
11.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送、给;放弃。句意:先送信给曹操。/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B.正确。退避;拉。句意:(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C.错误。“狼”翻译成“像狼一样”,“兄”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法相同。句意:当时韩遂、马腾之徒仍然对关西像狼一样虎视眈眈。/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D.正确。故选C。
12.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黄盖趁机离开曹军”错误。由原文“去北军二里余”可知,是距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而不是“黄盖趁机离开曹军”。故选B。
13.(1)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在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2)(这)实在是震慑扫荡敌人的大好机会,廓清平定南方的关键时机。不乘此机会夺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把;“中江”,江中;“举”,挂起;“次”,次序。
(2)“震荡”,震慑扫荡;“良会”,大好的机会;“廓定”,廓清平定;“俟”等到。(每个要点1分)
14.同:曹军感染疫病,战斗力削弱。(1分)
异:①材料一倾向于人为:火烧赤壁的计策;②材料二倾向于天意:风势助长了火势。(2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同:结合材料一“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和材料二“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可知,曹军感染疫病,战斗力削弱。异:材料一中在兵力悬殊之时,黄盖设计在装满干苇和枯柴的战船里灌油,用火烧来打退曹操,可见材料二倾向于人为:火烧赤壁的计策;结合材料二“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可知,材料二倾向于天意:风势助长了火势。
材料一:
(孙、刘联军)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军中的士兵们已经有疫病发作,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将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相持对峙。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于是调拨十只大小战船,装满干苇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帐包裹,上面树起旗帜,预备好轻快小船,系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在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行驶像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烟火满天,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兵随后杀来,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伤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材料二:
当时韩遂、马腾之徒仍然对关西像狼一样虎视眈眈,曹操并不能安安稳稳坐守郢都(指荆州)以威德怀柔江东,这是很明白的事了。荆州,是孙权、刘备必争之地。荆州人顺服刘备的雄姿,畏惧孙权的武略,时日已久,实在不是曹操手下部将可以抵御的。
所以曹仁守江陵,一下就败了,怎么可以说能够安抚敌人,使他们来归降呢?曹操趁这刚刚平定江、汉之地,威震杨州、越州的时机,凭借原来刘表水战的器具,倚靠荆楚的水军,这实在是震慑扫荡敌人的大好机会、廓清平定南方的关键时机,不乘此机会夺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至于兵败赤壁,那是运数啊。实在是因为军队里流行疫病,损耗了凌厉的兵锋,风又从南吹到北,助长了炽盛的火势。这是上天的力量,难道是人事的失误吗?所以魏武帝向东而下,并不是他的失算。魏武帝后来平定张鲁,蜀地一日间就发生数十次动乱,刘备即使斩杀兵将也不能阻止,魏武帝由于没有采纳刘晔的计策,才失去了席卷蜀地的机会,对局势估算错误,后悔也来不及,这就是一个此类事件的例子。(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
15.A(“拟人”错误。不是拟人,是比喻。)
16.①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②对水车抗旱保苗重要作用的赞赏。③对百姓面对灾情积极自救行动的赞美。(每点2分,共6分。)
17.(1)悟已往之不谏(2)石之铿然有声者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提示:“谏”“铿”“谦”“娥”“鸥”“盟”。
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
②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异曲同工)
③万众瞩目(轰动一时、引人注目)(每处1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文中是强调熟悉方言的年轻人数量少,可以用“凤毛麟角”,也可以用“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寥寥可数:数量很少。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
第二空,根据语境“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可知,文中是说两部作品之间具有内容上的承继关系,可以用“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也可用“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第三空,文中指两部影像作品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可以用“万众瞩目、引人注目”或“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注意。轰动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
19.A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画横线句子共有两处成分残缺的语病:
①句子缺少中心词。根据句子特点可知,“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结构相同,故“城镇化进程”改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的加快”才能与“……的发展”相对应。
②“随着”与“使”的连用,使句子残缺主语,应将“使”或“随着”删除。故选A。
20.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应将顿号改为逗号。“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在句中作谓语,因此两个顿号要改为逗号。故选D。
21.A画线句与A项中的“像”都是表比喻,B项中的“像”表示在形象上有共同点,C项中的“像”表示推测,D项中的“像”表示举例。
22.“管事儿的”指有点营养、吃了不容易饿的食物,这一方言抓住了词语的本义“管用”,(妙处)体现了方言的诙谐幽默。(含义2分,妙处2分,意识答对即可)
23.①原句使用了“凉、滑、硬而发颤”这样的形容词,给读者以画面感,改句则没有这种感觉;②“凉、滑、硬而发颤”这样的词语衬托出了沙子龙内心的失落,而改句难以实现这样的效果。(每点2分,其他解析,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4.作文
本次作文材料由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代表作品中的两段话组成,均富有人生哲理,能给时代青年以成长启迪。
第一段话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呈现出部分人面对自身的优柔、懦弱等弱点缺点,不是努力抗争、努力改变,而是视而不见、不以为意、自暴自弃,无原则地选择了跟自身的弱点和解:第二句话紧承第一句话,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迷醉于自身的软弱”,麻木不仁,深陷弱点,失去了成长改变的欲望,这样又进一步招致“倒在街头”的结果——淹没在人群中,“倒在地上”——跟不上大家的步调节奏而被抛弃,直至“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彻底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
第二段话可以认为是对第一段话中所呈现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关键词就是“往前走”,就是拒绝原地踏步,大胆寻求改变。在“往前走”这个问题上又有人开始了优柔寡断,不知道哪里是前,给出的方案是“往哪走,都是往前走”。显然,这里的“不问方向只管去走”就是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不能在无意义的纠结、徘徊中回到第一段话的老路上去,一句话——干就行了。
两段来自米兰·昆德拉不同作品中的话,能给时代青年特别是已经步入高三的考生学子带来感悟和思考。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自身在学业或人格上存在的弱点不足,自己应该有了较为真切的认识,面对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比如作业拖延、时间管理无序、课堂低效、沉溺电子产品、偏执任性、情绪化等等问题,明知自身的不足,却不敢正视抗争,不去努力改观,不去拔节成长,这就是面对成长中问题的软弱表现,那这样的青年就要面对米兰·昆德拉描绘出结果“倒在街头,倒在地上”。那应该怎么办呢你要大胆的“往前走”——正视不足,奋力抗争,毫不犹豫,大步向前,然后获得改观,获得成长。
正视弱点,选择向前
拒绝自暴自弃,向前才能成长
变弱点为起点,大步向前丰城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开学测试
语文试卷
测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边城》故事并不复杂。但是摊开小说,读着读着,心内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流淌。一种如沈从文写到的淡淡的“美丽的忧愁”溢上心头。
正如沈从文自己对《边城》的解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他告知我们,《边城》故事没有剑拔弩张式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黑白分明式的善恶判断,而只是“不凑巧”,发展中的事态充满了偶然性,实际上只是人性中善与“异化”初起时的两种力量在朦胧中碰撞,从而引发了悲剧的萌端。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一切充满了善”,生于斯、长于斯的男男女女皆为善的化身。翠翠是青山秀水滋养出来的纯的生灵,“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怒,从不动气”。她是超越了善恶观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二佬傩送善良、刚勇、健美,是湘西青年男子的佼佼者。
翠翠与二佬的爱,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小说中翠翠跟二佬的接触像是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偶遇。两年前端午节划船、捉鸭竞赛,爷爷因喝酒忘了去接翠翠回家,二佬见天黑就派伙计送她回去,但翠翠却连二佬的模样都没看清。第二次是登门。二佬特地把爷爷的酒葫芦送回家中,翠翠把他当成“陌生人”,认不准是不是心中的“岳云”。第三次是相约。当年端午节,翠翠应二佬邀请到城里看赛事,却因听到“碾坊陪嫁”的事,堵气不理他,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第四次是路过。二佬沿河六百里寻找哥哥尸体而不得,后从川东押货回来路过渡口,“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跑掉了。”
当然,还有一种接触,是心灵碰触。二佬与天保赛歌,他晚上到碧溪崖上唱了半夜的歌。小说第十四节写到翠翠第二天醒来,跟爷爷说:“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绵,我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这是心灵对心灵的歌唱,是无迹无痕的心神交融,翠翠梦中听歌,平添了小说诗的意趣。
小说的设定,让二位主人公甚至连静静地坐下交换点内心真实念头的机会都没有,它只像一道清澈的溪涧,在生活中细细地从从容容地流来。沈从文为《边城》设下的基调是唯美的,二佬和翠翠的爱就像是一枚沾着晨露,迎着第一缕霞光,在山风中摇曳,欲开未放的花蕾。这也就是“诗化小说”特色所在、美之所在。
沈从文摒弃了通常小说追求事件撞击的外在强度,而从人物心理角度展开细腻精到的叙述,着重于从内心写出翠翠感情的变化、漾动与发展。例如小说里,有一语象我们切不可忽略,即“大鱼会咬你”。第一次见面,二佬见天已黑,便叫翠翠到他家中去等爷爷来,翠翠以为他欺侮人,就轻轻地说了句:“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二佬笑着说:“要耽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回到渡口,爷爷叫她,她不理爷爷,却轻轻地说:“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大鱼会咬你”深深地烙在了翠翠的心中,因为二佬话中的体贴关爱与善解人意,拨动了从未涉及爱河的少女的心弦。这句话实际上成了他二人的“爱”的隐语,在其后小说进展中多次重复出现。大鱼是“咬”住了翠翠的心,沈从文这个“咬”字用神了!
沈从文作品之行文有着诗意之美,但也不是下笔成章、一挥而就的。黄永玉曾问过他,《边城》你改过多少遍?沈从文说,一百多遍吧。其呕心沥血、千锤百炼之甘苦,读者应细加体味。
(摘编自俞兆平《沈从文的<边城>及其美学追求》)
材料二: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多数评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他的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诚如多数评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素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的一面。
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纯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由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自然契合”的阻力。《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
(节选自《名作欣赏》)
1.下列对《边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边城》故事并不复杂,没有矛盾冲突,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也没有黑白分明式的善恶判断。
B.翠翠是青山秀水滋养出来的纯的生灵,有超越善恶观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翠翠与二佬傩送皆为善的化身。
C.《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与讴歌,体现了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D.“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理解这段话有助于把握《边城》内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把主人公的爱情喻为沾着晨露、欲开未开的花蕾,旨在说明这种爱情终将无果。
B.材料一的第七段以“大鱼会咬你”为例,分析论证了《边城》善用“语象”的写作特点。
C.材料二中,特别以《边城》的结尾为例,意在论证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
D.材料二从创作和作品本身的故事这两个角度来论证如何准确把握作品内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边城》称得上是一部诗化的小说,唯美的基调和悲剧的暗影,让人读来惆怅不已而又回味无穷。
B.《边城》是沈从文呕心沥血之作,他曾把《边城》改过上百遍,读者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理解作品蕴藏的美。
C.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湘西边民身上的勤劳、勇敢、纯朴等美德,发掘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
D.《边城》的内蕴不是“证明人性皆善”,而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
4.文本一结尾提到“沈从文作品之行文有着诗意之美”,请结合材料谈谈《边城》中“诗意之美”的具体体现。(6分)
5.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背后隐伏着很深的悲剧感”,对于《边城》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两则材料的各持什么观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宝黛初见
曹雪芹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yāo)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tāo),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6.宝玉给黛玉取字的情节表现什么?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反对封建观念,追求男女平等。
B.他对黛玉颇有好感。
C.为追求黛玉而展示自己的才华。
D.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
7.关于读书问题,黛玉回答贾母是“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是“不曾读”,前后为何不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黛玉怕宝玉考她,不敢在他面前说读过《四书》,表现了她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
B.黛玉从刚才贾母话中得知贾母不主张女孩儿多读书,便改了口,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
C.反映黛玉细心机敏,善于随机应变。
D.是为了讨好宝玉,因为她知道宝玉不爱读《四书》《五经》,说明她机敏聪慧。
8.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9.节选部分是如何表现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黄)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材料二:
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
(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悉使羸兵负草A填之B骑C乃得D过E羸兵为人F马所蹈藉G陷泥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遗,指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词义不同。
B.引,指退避,与“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引”词义不同。
C.狼,指像狼一样,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用法不同。
D.旋踵,指时间很短,与“遽”“食顷”“斯须”(《促织》)等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兵力悬殊之时,黄盖设计在装满干苇和枯柴的战船里灌油,船外围用帷帐包裹,树起旗帜,掩人耳目。
B.曹军中黄盖之计,走出营帐,黄盖趁机离开曹军,并指挥点火,大火趁着风势越烧越旺,并蔓延至军营。
C.荆州是孙刘必争之地,荆州百姓顺服刘备、畏惧孙权已久,这一分析指出了曹军失败的地缘、历史原因。
D.在蜀地发生数十次动乱的情形下,曹操没有采取刘晔的计策,对局势估算错误,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黄)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4分)
(2)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4分)
14.两则材料都涉及了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请分析败因的异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无锡道中赋水车①
苏轼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②,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③。
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④推雷车。
[注]①本诗是经过无锡看到农民遇旱用水车车水的情景而作。②云阵:军阵中一种蜿蜒曲折的横队。③鼍鸣窟中如打衙:传说天旱水干,鼍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鼍(tuó),鳄鱼的一种。打衙,击鼓。④阿香: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拟人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又以叠字摹写水车动静之态,生动传神。
B.颔联写车水时水流穿行稻田,如云滚波浪,稻芽刺出水面,有如绿针点点。
C.颈联虚写五月洞庭要飞起沙尘,鼍鸣如鼓,言旱情严重,迫切需要降雨。
D.本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把旱年百姓车水的寻常情景写出了深厚意味。
16.本诗表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种树郭橐驼传》中一些所谓的爱树忧树者,他们的种树方法与郭橐驼不同,甚至做出了“,”这些看似爱树实则伤树的举动。
(4)鸥鸟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存世俗机心,不以世事为怀。由此,诗人喜将鸥鸟意象写入诗中,如“,”。
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①,更不要说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十二机械振动光学第1讲机械振动、振动图像练习含答案
- 教你写一份合格的上班玩方式保证书
- 《化学方程式》课件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课件
- 河北省南宫市高中地理 锋面系统与天气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春高中化学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高中数学 第2章 统计 2.2 总体分布的估计 2.2.2 频率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教案 苏教版必修3
-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第2课时 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 2024年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四单元 让世界更美好 9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教案 新人教版
- 高中英语 Unit 3 Travel journal Period 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中国历史的教训-习骅
- 《分散系》说课课件
- 小升初数学苏州外国语学校数学模拟试卷答案版苏教版精
- 抗痉挛体位专题知识讲座
- 新苏教版小学2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评试卷
- 19规则值班水手英语听力与会话
- 广东省3证书高职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
-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 安全文明作业方案及措施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单
- 境外项目紧急撤离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