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 例题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 例题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 例题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 例题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 例题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痴肩课题:平均数

一、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90页:平均数例1及课后练习。

二、课标中关于本内容的阶段性目标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课标关于本内容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如下:

(1)知识技能: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

据处理技能。

(2)数学思考:①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

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②会独立

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3)问题解决:①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

思考过程。②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态度:①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

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②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

品质。

三、本课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分段目标中关于问题解决的

表述:“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

决。”本课内容:

1.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

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

意义应是平均数教学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

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了解并逐步达到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

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

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

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会抓

住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四、本课在落实课标要求中采取的措施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体目标中关于问题解决的

表述:“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以及核心概念“应用意识”的

表述:“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

世界中的问题。"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借助微视频动态演示的直观操作,在尝试中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

需求。第二层次则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安排交流。

在第二层次里有两个重点:一是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涂一涂体现移多

补少的过程,直观地揭示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

数的一般方法。

这样设计是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

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提问质疑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合作学习,提炼

一种数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培养运用已有的数学

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这样设计是依据学段目标中对知识技能和数学思考的要求:经历数据的收

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

能力;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主动合作探究的精神。

这样设计是依据学段目标中对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要求:经历与他人合

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

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初步养成乐于思考、

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学情分析课题:平均数

一、进行课前检测

“平均数”看似简单的数学概念,但它的内涵是那么的丰富,它的

应用又是那么的广泛。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还是在科学技术中都要用

到“平均数”。因此,让学生从小了解“平均数”的基本含义以及简单

的计算方法,无论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还是对学生的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我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前测的内容是根据微视频自主学习

后的一个学习内容的提炼和延伸练习。引导学生达成求平均数方法的

理解、掌握。

附:学习任务单

1、小试牛刀:

假设:盛有水的4个同样带有刻度的杯子,每个杯子里分别装有

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刻度的水,还有一个大容器。

如果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得同样多,你有哪些方法?请用你自

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比赛谁的方法多。

思考:要求每个杯子的水同样多,也就是求

)O

方法一:我用的()方法:

方法二:我用的()方法。

2、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你碰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明。想一想

什么时候需要算平均数?

3、通过自主学习,你有哪些疑问?

二、前测分析

在观看完微视频的基础上,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想到用画图的方

法来帮助分析移多补少的过程。有31人画图分析,其中有28人想出

用两种方法求“平均数”的结论,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能联系生活实

际来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但对于什么叫平均数只有模糊的认识。

由此可见,学生都能通过画图来帮助自己初步理解题意,“平均

数”的应用虽然广泛,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数量关系可以独立存在,

“平均数”的应用广泛性是指在大量的统计中用到它,也就是单纯计

算“平均数”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有把它看作一个统计量进行分

析时,才能显示出它的意义和作用。

三、根据前测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

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

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

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本课设计亮点及突破难点的措施

本课,力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

汇报,结合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技术的使用,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化

解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亮点:

根据学生学前检测情况和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我涉及以下几

个亮点:亮点一:

这节课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一、课程目标着眼点不同

以前的课关注的是知识点,是结果,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解题,

会考试。而现在的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

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

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当我让孩子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时,一个小男孩估计了可

能是168厘米,孩子们立马分析不可能是168厘米,进而有孩子又想

到还不可能是132厘米。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答案,也没有置之不理,

而是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之后,请他去采访别的同学是怎样

估计得很准确的,使他在学习别人之后反思自己,同时对他的反思给

予表扬,使小男孩和同学们学会了在反思中学习。

二、呈现方式不同,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优势,降低学生重难

点的理解。

以往的课是出示例题一一分析解答一一总结规律一一机械练习。

而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在拍球活动中产

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

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

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

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整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汇报、交流中进行,通过一步步任务卡

来贯穿整节课:

课前:通过微视频自主学习,目的是激发起学生的对新知识的学

习兴趣。

2.探究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提问质疑,逐步理解并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炼出数学思想。

3.练习环节:通过异题竞赛和同题竞赛,玩牌猜牌,让学生独立

完成、小组交流,达到了巩固提高的目的。

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让学生既好奇,又能时刻充满激情,整节课让

学生在一种既轻松又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而且通过课前活动老师把

10个数字摆成心形,结束时前后呼应,让学生用心学习,快乐学习。

本课为达到教学目标采取的措施:

1.学生参与方法的发现、提炼过程。

本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分层探究的方法,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设

计达到教学目的:

一学:设计动态微视频,通过两次分苹果,感受两种求平均数的

方法,让学生结合视频动手操作,初步感受平均数。

二议:展示汇报自己收获,设计有摆有画有算,总结方法。

三思:设计不同梯度习题,层层递进帮学生巩固所学。不再动手

操作,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更直观更系统的感受利用求平均数解

决问题,加强图形的转化,又关注了数据的证明,更好地实现了数形

结合的数学理念。并从动手操作上升到数学方法。

2.练习设计了联系实际生活的常见情境,力求体现以下意图:

1.玩牌游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的目的。

2.通过儿种不同生活情境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受平

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力求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

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会运用数学

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生活问题。

评测练习

一、算一算:

(1)(2)

7/

二、考考你的反应力:

1、小丽7岁,小红8岁,小兰5岁,小芳和小红同岁,他们的平

均年龄是()岁。

2、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5,这四个数的和是()。

3、平均数=()+()总数=()X()

三、解决问题:

1、下面是肖扬同学周一到周五上学所花的时间情况。

星期—*二三四五

时间/分1517141618

(1)她平均每天上学要花多少时间?

(2)第一节课上课时间是上午8:00,肖扬什么时间从家里出发

合适?

四、自我挑战、小组合作:三张牌的平均数是6,这三张牌可能

□□□

我的答案:()

力「南不〃从语学仅亦至现表(教师教学行为)

时间地点课题执教人观课人

2016.3.30录播教室平均数刘婷

观察内容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行为表现(每项10分,共100分)得分

1.教学态度是否稳重、愉快,有亲和力。10

2.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10

3.调控学生课堂秩序是否到位。10

观4.教师能否参与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平等交流,进行有效的组

10

察织和指导。

5.能否抓住重难点有序组织课堂教学9.5

6.能否通过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控学习气氛。9

7.能否认真倾听学生发言,与学生平等交流,并适时对学生做出

9.8

指导.能否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

8.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处理的应变能力。9

9.能否通过恰当评价引导对学习主题进一步拓展思考。9.4

10.练习设计是否难易适当,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板书设计是否

9

合理,美观,体现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通过观察课堂,我认为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态自然大方,导入语言简练,环节衔接连贯,能抓住重

难点有序组织教学,板书科学、美观,重点突出。

2.设计问题突出重点,能有效的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观课3.面向全体学生,课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分析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并适时对学生做出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4.能适时进行师生评价,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

之,董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她的备课的精心,教学的细心,

以及对新课标的领悟,是一节非常好的数学课。

济南市东方双语学校课堂教学观课报告(学生活动及表现)

时间地点课题执教人观课人

2014.3.30录播教室平均数高岭

记录

情况

内容

观察

得分

描述

简单

现做

生表

(对学

,是

浓厚

是否

兴趣

学习

极。

态积

习状

,学

浓厚

兴趣

学生

学10

态。

习状

效学

于有

生否处

有效

能够

习中

在学

念。

的观

自己

表达

有效

能够

课学生

9

观点

己的

堂达自

及认

质疑

敢于

发能否

建议

采纳

倾听

认真

并能

质疑

敢于

学生

10

建议

别人

采纳

言倾听

的人

发言

参与

9

言。

与发

生参

的学

90%

观全班

察况

的次

回答

精彩

记学生

人。

数10

,人

6次

回答

竞猜

学生

10

录和人数

小组

参与

全部

能否

活动

小组

参与

全部

学生

10

活动

学习

有效

出自

于提

中敢

交流

的意

他人

倾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