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高一学科:历史(统编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01民主与专制之争02北洋军阀的割据03经济社会新气象04思想领域新主张CONTENTS目录课程标准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概念解析北洋军阀:产生于清末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191219281916袁世凯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割据时期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912—1916)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约法,依国民之愿望……——1912年的3月10日袁世凯在临时总统就职仪式的誓词前期准备1912年3月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3月宋教仁案二次革命1913年10月袁世凯在北京当选正式大总统,标志北洋政府正式形成。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12月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5月签订中日民四条约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912—1916)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为十年,可连选连任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5年5月由袁世凯签字“中日民四条约”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第一号,关于日本在山东的特权计有四条: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允许日本建造铁路。第二号,关于日本在满蒙的特殊地位共计七条: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第三号,关于日本在汉冶萍的特殊权利共计二条。第四号,关于中国全国领土计有一条: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第五号,关于中日合作共计七条: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日合办警政等。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为十年,可连选连任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5年5月由袁世凯签字“中日民四条约”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袁世凯接受“劝进”,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10月参议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商讨实行“君主立宪”——中国地图出版社准备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经过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护国战争思考1: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2.辛亥革命后,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916—1928)北洋军阀统治的十六年中,前后更换了十三任总统(包括临时总统、临时执政、摄政内阁大元帅等称谓),更换了四十六届内阁。北洋军阀各派出卖主权,争权夺利,混战不已……——摘编自祝伟坡《北洋军阀各派统治的更替(1912年—1928年)》直系(英美)皖系(日)桂系(英美)滇系(英美)奉系(日)

晋系直系(英美)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派系首领支持国控制区域关系直系冯国璋英美控制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皖系段祺瑞日本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张作霖日本占据东北三省军阀割据混战1920年,直皖战争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原因毛泽东曾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为两种:一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二是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分而治之的政策。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性性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而由于社会生产不发展.农业人口没有出路又为军阀混战提供了富足的兵源。……落后的社会经济是军阀割据和混战的“温床”,当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渗入这种落后的时候,军阀之间的矛盾,同时又代表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的矛盾带来了加剧的割据和混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2.帝国主义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代理人。材料一各军阀实际上控制北京政权的时间: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史料研读】阅读材料,说明军阀割据形成后具有怎样的特点?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材料二

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剧。——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晥、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1918年孙中山通电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孙中山为首,以恢复国会和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标志1917年张勋以调解为名,率兵入京,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之间“府院之争”府院之争张勋[xūn]复辟“再造共和”护法运动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美日矛盾的激化黎元洪段祺瑞张勋复辟1917年6月,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复辟最终失败(12天)。◎张勋◎“辫子军”与北京警察在街头◎溥仪背景结果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孙中山:“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看教材115页,如何理解孙中山的通电?有何教训?“宋教仁案”失败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袁世凯称帝失败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开国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救国路走不通阅读教材p113【历史纵横】与p114--115相关内容,为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做的努力,结果如何?二次革命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主张讨伐袁世凯。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江苏、湖南、四川相继宣布独立。但讨袁军力量不足,战略失误,战场上节节败退。9月1日,张勋率武卫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二次革命宣告失败。这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保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护法运动(1)原因:(2)开始:(3)结果:◎护法运动形势图

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袁世凯等破坏共和讨袁斗争1912年1913年1914年1915年1917年就任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宋案”和解散国民党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复辟帝制,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3年,“二次革命”。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1916年,蔡锷等发动护国战争。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再造共和护法运动专制现象仍频频出现?复辟帝制企图均告失败?维护民主共和的无力?专制的传统强大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需要革新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根据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一文整理材料: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思考】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问题?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说明: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时代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道路。结合材料,分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原因。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中国年鉴(第一回)》(1924年)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自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庆,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而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492页

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建福新面粉厂。到1919年,茂新、福新面粉系统共有8个厂。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时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荣氏兄弟因此获得了“面粉大王”的称号。1916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公司……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民国时期某商店门前招牌内民国建立政治:扫除障碍经济:鼓励实业群众反帝爱国斗争外有条件有机遇实业家们“实业救国”精神欧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侵略梳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发展状况阶段19C60、70S甲午战后1895民国初年一战期间19121919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7国民党统治后期19491956开始兴起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消亡较快发展新的春天萧条“缓”“速”(中国资本主义)包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也包括外国在中国的资本。——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就中国民族工业在民国初年先成后败的发展状况,思考:影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外国资本纷纷卷土重来,它们凭借雄厚资本,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有些甚至破产。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仅是昙花一现。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行不通。——中国地图出版社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达200万人左右。

——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后天畸形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半封社会,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从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沿海,内地很少;从经济结构上: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地位上看: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交往礼仪禁缠足、易服饰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剪掉辫子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禁止赌博、种植和吸食鸦片的法令。新气象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口号成为运动的旗帜。1916年9月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初,编辑部迁到北京。1918年1月,从第4卷第一号起实行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白话文运动发展。思考:为什么还要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制度、政体科学:应用知识、生产技术林、魏;洋务运动康、梁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师夷长技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民主:人权、平等

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科学:科学精神和法则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陈独秀《孔教研究》(1919年5月4日),《每周评论》第20号思考:为什么要反对旧礼教?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把文学的革新与政治的革新联系在一起。1.兴起标志:2.代表人物:3.核心内容:4.主要阵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民主、科学北京大学和《新青年》四、新文化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