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学健康教育研究_第1页
浅谈大学生心理学健康教育研究_第2页
浅谈大学生心理学健康教育研究_第3页
浅谈大学生心理学健康教育研究_第4页
浅谈大学生心理学健康教育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大学生心理学健康教育研究摘要:社会发展为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提供了诸多的积极因素,但消极因素也相伴而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借助积极心理学新思潮,以其积极的教育理念与独特的研究视角来开发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期以完善与发展,通过总结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背后原因,最后从学校、家庭、社会、大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形成全方位的育人途径。本文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完善教育理念、拓展教育途径,而且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心理教育;对策

TOC\o"1-3"\h\u浅谈大学生心理学健康教育研究 1一、绪论 41.1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研究方法 51.3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51.4创新点 5二、相关概念及理论 62.1积极心理学概念 62.2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6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83.1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 83.1.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83.1.2调查工具与方法 83.2调查结果分析 83.2.1大学生对课程效果的评价 83.2.2课程考核方式 83.2.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评价 93.2.4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93.3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3.3.1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滞后 93.3.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较为陈旧 103.3.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103.3.4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103.3.5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 11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114.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14.2注重家庭教育的影响 124.3构建社会教育支持系统 124.4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 12五、结论 13参考文献 14

绪论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的社会转型加速了经济增长,也使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逐渐加深。思想道德观念,社会结构,人生观等等的巨大变化强烈的冲击着大众的心理,人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挑战,变化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焦躁,抑郁和不安。物质生活的提高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之以往,心理障碍发生的更加频繁,心理疾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一方面使人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有着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要有强大的自信心。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更是要拥有这些积极的品质,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有效适应社会,用良好心态应对竞争,增强幸福感。目前,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强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当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己经与他们的父辈产生了很大区别。“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观念己深入人心,他们主张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人际交往困难,人际关系淡薄等。”大学生们希望可以获得来自社会的良好评价,实现自我、成就自我。他们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渴望幸福以及快乐。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的心理良性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高校主要是以传统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医学治疗为主要方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重点是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这就不能深入的挖掘大部分普通学生的积极潜质,也不能从根本的预防方面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和数据库资源,查阅并且搜集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专著论文,对已有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了解国内外积极心理学发展现状及理论,深入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2)访谈法对部分高校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访谈,进而详细掌握大学生心理教育事业的开展情况,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经验和现实依据。(3)问卷调查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本校在校生进行调查。以单选题的形式,让大学生给予选择,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状况,从而给予对策。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本文通过唤醒个体潜能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从与传统心理学截然不同的角度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学将注入积极情绪特质,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中之重,以达到完善个体人格的效果。以积极特质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快乐的成长,创造与以往不同的心理教育理念,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之更为丰富而有内涵。积极心理学充分满足了时代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完善心理学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加快了开发高校积极心理教育体系的实现。本文首先详细的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然后通过访谈和问卷的的形式,从目标、功效、实施途径等角度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分别从设立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层面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有效对策。创新点经过调查,分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途径、功效,全面的总结了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方法上的创新,通过将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进行对比,突出前者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有效的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关概念及理论2.1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具有一股向上力量,它希望人们更加注重内在的幸福感受。提倡大众人群在已经很好的条件和前提下更好的生活。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赛利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后,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界的一股思潮,一些心理学家将课题研究的主题偏重于幸福感,智慧和乐观等等。“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去关注人性中积极的方面,致力于去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任何人都有一种要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会激发出他们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帮助人们找寻到自身所具有的内在资源,并且充分的运用这些内在的资源,使人们更好的发挥自身潜能、拥有更高的素质、更好的生活品质以及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一般从个体角度、主观角度和集体角度三个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分别代表积极人格、积极情绪和积极的社会系统。2.2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理论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能动地认识并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人在做一件事之前,会在头脑中构思计划,然后进行实践,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即主观能动性。马克思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依据。客观因素是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规定着事物可能发展的方向,而成功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能动性。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一方面教育者要尊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只有把正确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发挥。(2)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激励是“教育者利用多种激励方法,对受教育者施以一定影响,使他们心理和思想上发生变化,进而使受教育者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激励原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对个体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激励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适当地满足激励对象合理的物质需求。只有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引起精神层次的变化。第二,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精神激励激发受教育者更高的精神追求。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内心动机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并引导激励对象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第三,人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教育者要树立发展的观念,根据激励对象变化的需求,不断调整激励行为,保持激励的合理性,有效发挥激励育人作用。积极心理学提倡发挥人类的优秀特质,对于大学生的优点、长处与努力、进步,教育者要给予适当的激励。强化大学生对自己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构建良好的环境、选择榜样人物等方法,激励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不谋而合。(3)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身处某种情景时,能否操控自身行为的预料,即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预料或主观评估。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行为结果、以及凭借个体认知所产生的对结果的提前预期会影响人的行为。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使身体更健康,促进人的免疫系统正常运作,提高个体应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面对同样的任务,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积极应对、不易紧张,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焦躁、无助。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能够积极面对挑战,乐观面对未来,主动地提升自我和高效地开展工作,通过实现特定目标来不断地挑战自我。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成败经历、言语劝说和自我训练等方法进行改变。因此,教育者要通过合理归因训练、激励性言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大学生也要阳光自信,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3.1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3.1.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主要走访调查了本校。对本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通过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8份,有效问卷188份。男生86人,占总数的45.7%。女生102人,占总数的54.3%。3.1.2调查工具与方法在深入研究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以后,根据论文所需,分别自制了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访谈表和针对于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全面掌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其中问卷包含20道单选题,访谈表则是由7个问题构成,以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施效果、活动情况、咨询情况等为中心进行了调查。3.2调查结果分析3.2.1大学生对课程效果的评价整理学生问卷数据可知,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一般的占51.3%,还有16.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并不好,4.1%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差。总体上来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卓有成效,但大学生对课程效果并不是十分满意。说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有其必要性,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迫在眉睫。3.2.2课程考核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是关系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否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数据显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考查的方式进行的。根据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查,55.3%的被调查者选择考查的方式,20.%的被调查者选择作业的方式,9.1%的被调查者选择作业加考试的方式,仅有5.5%的被调查者选择考试的方式。由此说明,高校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是以考查及考试的形式进行的,但大学生实际所需要的却偏向于考查及作业的形式。究其原因,单纯以学科的形式对课程进行考查,不仅会增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积极性。3.2.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评价课程实施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实用的技能传递给大学生,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调查数据显示,45.5%的被调查者对新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是很满意的,有54.4%的被调查者是不满意的,如图2-3所示,也就是一半以上的新疆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感兴趣的。这些数据表明,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取得了成效,但仍差强人意,需要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3.2.4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一)关于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课程对象的认识方面。46.3%的被调查者认为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有必要,40.3%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有必要,无所谓的占10.1%,极少部分大学生认为基本没必要或完全没必要开设此类课程。总体上来看,新疆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程度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象的认识上,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8.7%的大学生认为该课程针对的是全体大学生,由此可见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已达到了全覆盖的水平,并且新疆高校大学生已基本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3.3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3.1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滞后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先导。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积极的理念,不仅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要注重发掘他们优秀的心理品质,发展生活中的美好特质。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相对滞后,重视度不足,很多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比较消极,更有一大批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只适合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大学生的认识也并不全面。3.3.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较为陈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丰富的内容,如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意志培养等。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多数是先摆出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解读心理现象、分析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以便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解决今后自己遇到的问题。心理宣传活动也倾向于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没有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种较为陈旧的教育内容并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大学生明确自信、乐观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对自身的成长有益,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问卷主观题部分,一些同学建议高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其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经由高校、家庭综合帮助处理,但目前这两者以及社会支持的力度都不够。3.3.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较单一我国学者在理论层面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但是在教育活动中,一些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比较单一的教育方法。目前如本校一般,很多高校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少的高校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与服务。有的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简单地设置较少的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形式等方面,与正规性课程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通过问卷调查,有些大学生建议学校丰富教育方法,举办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希望真正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目前高校主导的教育方法创新不足,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兴发展。3.3.4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对从业者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等都有较高要求。但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普遍薄弱,高素质、专业性的教师缺乏。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国家有关文件要求,每所高等院校都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室,并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专业教师。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实际数量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另一方面,教育者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是校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心理学和教育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行政工作人员。这些人员虽然工作经验丰富、有强烈的责任心,但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够精通,实践能力和经验比较欠缺,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把握不够,多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层面引导学生,难以从专业的角度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出科学地评判和解决。3.3.5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很多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并未发挥预期的作用。大学生渴望得到帮助,但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老师传授的心理健康知识并没有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大学生也不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与潜力未能得到培养与开发,心理素质也并没有真正提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4.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师资建设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高校必须要明确培训内容和考核方法,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使得教师获得自我认同,从而提升心理教师教资水平。高校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增进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同时可以创设挫折情境,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高校也必须加强自我政策研究,鼓励开展社团活动,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地心理品质。发挥社团教育人、凝聚人的作用。大学生社团类型丰富,不同类型的社团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如公益服务类社团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技能类社团则以发展大学生的技能为重点。在社团负责人把握社团活动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提倡由社团成员共同商议、共同完成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与反馈,使社团成员在参与活动中能够发挥各自特长,培养团队意识,从而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4.2注重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承担着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重要责任。父母的教育活动可以对子女形成正向的引导,也可能在无意识间产生负面影响。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父母也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和完善自身。习得教养子女和经营家庭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言行,在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搭建交流互动的桥梁,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父母需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教养分为,倡导民主教育方式,融入情感教育,让学生的创造力从小开始就得以激发,父母还需要运用恰当的激励教育方式,给大学生信任、接纳和欣赏,激发孩子的潜能,最重要的,父母必须要建立积极地亲子关系,积极的亲子关系不仅能够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而且有助于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年龄差异等原因,亲子关系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与挑战。父母要适当地调整教育态度与方法,形成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4.3构建社会教育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倡导营造积极的社会育人环境。人与周围环境具有相互作用,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着人。因此,有必要以社会为依托,发挥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社会风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象征,对于制约和调节社会成员的言行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作用。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环境使人精神舒畅,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步的时代需要向上的精神,发展的社会需要积极的风尚,用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引领公民幸福生活。还需要发挥媒体正向舆论导向,培育理性积极的社会心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和谐安定的外部环境。4.4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必须要学会自我调节,改善自我心境,从而寻求最佳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需要形成积极地自我认知,提升自我效能感,在成长道路上冷静分析,对成功不骄傲,对失败寻归因,大学生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他人交往,增强朋辈的支持力,还需要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增强主观幸福感,最后,适当的体育锻炼也能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锤炼大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大学生在竞技中形成积极地人格品质。结论新时代、新阶段,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渊博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具有敢于创新、不断进取、适应环境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从开始的探索阶段到如今的不断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表现出许多不足。本论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从学校、家庭、社会、大学生四个方面对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