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解析)_第1页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解析)_第2页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解析)_第3页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解析)_第4页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解析)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

(共20题)

一、复合题(共20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三小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i使弈秋诲二人弈()

ii非然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在说明的道理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②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④为是其智弗若与?⑤日:非然也。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善:擅长B.使弈秋诲二人弈诲:教导

C.思援弓缴而射之援:拉开D.非然也然:这样

(2)下列对选文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下列选项中加点“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惟弈秋之为听B.一人虽听之

C.思援弓缴而射之D.虽与之俱学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ii为是其智弗若与?

文言文阅读。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孟子是(朝代)的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选文以“一暴十寒”为喻,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选文又以“弈秋诲二人弈”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选文以下围棋这门小技术为例,反映的却是学习任何技艺都需专心的大道理。

D.将学“弈”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晏敦复①传

胡铨②谪昭州,临安③遣人械送贬所。敦复往见守臣张澄曰:“铨论宰相,天下共知,祖宗时以言事被谪,为开封者④必不如是。”澄愧谢,为追还。始桧拜相,制下,朝士相贺,敦复独有忧色曰:“奸人相矣。”张致远、魏砬闻之,皆以其言为过。至是窜⑤铨,敦复谓人曰:“顷⑥言秦之奸,诸君不以为然,今方专国⑦便敢尔,他日何所不至耶?”

权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故事⑧,侍从过宰相阁,既退,宰相必送数步。敦复见桧未尝送,每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寻请外,以宝文阁直学士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闲居数年卒,年七十一。

敦复静默如不能言,立朝论事无所避。帝尝谓之曰:“卿鲠峭⑨敢言,可谓无忝⑩尔祖矣。”

①晏敦复:晏殊的曾孙。②胡铨:庐陵人,今吉安市青原区人,他上奏高宗得罪了秦桧,被贬到昭州。③临安:南宋都城,此处是指临安知府张澄。④为开封者:开封,北宋的都城。“为开封者”的意思是在北宋的时候。⑤窜:放逐。⑥顷:刚才,这里是前不久的意思。⑦专国:把持国政。⑧故事:先例,这里是按照先例的意思。⑨鲠峭(gěngqiào):刚正峭正。⑩忝(tiǎn):辱,有愧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i谢

ii然

iii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i今方专国便敢尔,他日何所不至耶?

ii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中,皇帝的话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①渴:指袁家渴,一潭名。②箭:小竹。③庥:同“休”,休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i民桥其上

ii有泉幽幽然

iii昌蒲被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3)本文所描写的水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

(4)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所写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其表述了的什么情感?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耕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明日抵滁州境,过朱龙桥——即卢尚书、祖将军破李自成处,慨然有驰驱当世之志⑤。过关山,遇宿松⑥朱字绿、怀宁咎元彦从陕西来。别三年矣!相见则欢甚,徒行携手,至道旁人家纵谈,村民皆来环听,良久别去。

(选自《乙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解释]①旦子冈: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诚然。④浣:洗涤。⑤驰驱当世之志:为当代奔走效力的想法。⑥宿松:与后面的“怀宁”都是县名。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划分一处)

i老幼男女俱耕于田间

ii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2)解释下列加点词。

i偶舍骑步行

ii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iii明日抵滁州境

iv相见则欢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见四野禾油油然

B.濯清涟而不妖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C.已而之细柳军余顾而慕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为此家之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

ii至道旁人家纵谈,村民皆来环听,良久别去。

(5)选文与课文《桃花源记》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对比阅读,回答文后的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②。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①旷日:荒废时日。②对:回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i家富则市得良犬。市:

ii百事也尽然。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i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ii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3)你知道下列名句与哪个人物有关吗?这些人物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

①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②为天下之崛起而读书!

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i好书画

ii处士笑而然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文章最后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

第11课核舟记

(1)奇巧人()

(2)为宫室()

(3)罔不因势象形()()()

(4)尝贻余核舟一()

(5)八分有奇()

(6)箬篷覆之()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8)石青糁之()

(9)中峨冠而多髯者()

(10)如有所语()

(11)其两膝相比者()

(12)绝类弥勒()

(13)矫首昂视()

(14)神情与苏、黄不属()

(15)诎右臂支船()

(16)珠可历历数也()

(17)左手倚一衡木()

(18)若听茶声然()

(19)其船背稍夷()

(20)钩画了了()

(21)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典论·论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②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夫人善于自见④,而文非一体⑤,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⑥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①傅毅、斑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自已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自古而然

ii而固小之

iii鲜能备善

iv斯不自见之患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ii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3)“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作答)

(4)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蛾眉山

张岱

蛾眉为八山①之一,然实不见山。越之人恒取蛾眉土谷祠下一块顽石,以足八山之数,余初疑曰:“一块顽石,可以名山,则城中顽石多矣,何以山此而不山彼也?”天启五年姑苏周孔嘉僦居于轩亭之北余每至其家剧谈竟日。一日、至其屋后厨庖之下、有石壁丈馀,苍蓓逼人。余曰:“此鼎彝青绿、真三代法物②也!何以屈居于此?”问其邻老,邻老曰:“此蛾眉山麓也。山高丈馀,国三丈,长数十丈,南至轩亭,北至香橼衕③。石皆劈斧皴④法,望之如蛾眉一弯,横黛拖青,浑身空翠。”余以梯踞屋脊上,栉比观之、得其约略形似。

(选自张岱《越山五佚记》,有删节)

①八山:指当时绍兴城内的八座山,其中有蛾眉山。②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法物,犹宝物。③衕:音tóng,指胡同或小巷。④劈斧皴:中国画技法,此处形容山石外表的形状。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天启五年姑苏周孔嘉僦居于轩亭之北余每至其家剧谈竟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i然实不见山

ii以足八山之数

iii可以名山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句子:何以山此而不山彼也?

(4)文中的张岱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评析。

阅读下列两则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诛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生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己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节选自《范文正公文集叙》苏轼)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衣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①上元,即元宵节,诗人此时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词中“山城”即密州。

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稷祈求丰年。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读之至流涕(眼泪)

B.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下属)

C.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留给,送给)

D.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这样)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i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ii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4)填上空:

i词中两次写霜。上阕用“霜”写,下阕用“霜”写。

ii词中用对比手法来表现寂寞,请简要分析。

(5)文中苏轼感叹:“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你认为苏轼能否成为范仲淹的弟子,请结合上面两则古诗文和平时的阅读积累简要分析。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①,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②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括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③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④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大可数围/果得于数里外B.又西岩之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路人过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溪谷洗然/吴广以为然

(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3)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

志公影真相

志公戴着斗笠的头①

志公身体的形状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

②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藓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A.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B.遂勒辔移时望之

C.又西瞻志公影D.志公不留影于此

(5)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①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②;土地广大,守之以俭③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④者,胜;聪明⑤睿智,守之以愚⑥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⑦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⑧欤!”

①相:辅助。②荣:光荣,荣耀。③俭:约束,不放纵。④畏:同“威”,威严。⑤聪明:聪慧明审。⑥愚:愚笨,无知。⑦由:遵循。⑧慎:谨慎,慎重。

(1)请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i夫君子之行夫:

ii淫慢则不能励精励:

iii然一沐三握发然:

iv犹恐失天下之士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i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ii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请分别概括出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期年出之期年

ii莫不然矣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3)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三小题。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书戴嵩画牛》的是宋朝文学家(姓名),“处士笑而然之”中“然”的意思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表现了戴嵩对《斗牛图》的特别喜爱。

B.牧童“拊掌大笑”表现了牧童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情态。

C.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D.这个故事和的评价,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六月初十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四野禾油油然/欣然规往B.偶舍骑步行/屋舍俨然

C.过一农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D.妇人汲井且浣衣/年且九十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3)本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道阻且长得过且过B.杂然相许屋舍俨然焕然一新

C.汝之不惠览物之情持之以恒D.始一反焉窥谷忘反辗转反侧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翻译:我跟你们尽力克服艰险,让道路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理解:愚公用反问的语气,强调移山之易,说服家人积极投入移山大业之中。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并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坚信人力是无穷无尽的,对移山大业定能成功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3)阅读下面,说说愚公和蜀地贫僧具有哪些共同之处。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③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④不如蜀鄙之僧哉!

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③钵: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④顾:难道,反而。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野步

[唐]许棠

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

路无人到迹,林有鹤遗毛。

物外趣多别,尘中①心枉劳。

沿溪收堕果,坐石唤饥猱②。

(选自《全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兰泽、云泽两叔③

[明]袁宏道

长安沙尘中,无日不念荷叶山乔松古木也。因叹人生想念,未有了期。当其在荷叶山,唯以一见京师为快。寂寞之时,既想热闹;喧嚣之场,亦思闲静。人情大抵皆然。如猴子在树下,则思量树头果;及在树头,则又思量树下饭。往往复复,略无停刻,良亦苦矣。

尊叔虽居深山,实享天宫之乐,不可不知。双桂树下,酒瓮如人④,树皮如蟒,黄山青色,万片飞来,更不知有寒暑之易,及人间爱别离⑤之苦。由此观之,虽得一官亦当掉臂不顾明矣。

(选自《袁中郎随笔》,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

①尘中:俗世。②猱:猴。③兰泽、云泽:均为袁宏道的堂叔公。云泽,爱松竹深信佛理。④酒瓮如人:云泽嗜酒。⑤爱别离:佛教用语,指与亲爱的人、事、物离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i唯以一见京师为快

ii人情大抵皆然

iii及在树头

iv略无停刻

(2)用“/”为句子标两处停顿。

虽得一官亦当掉臂不顾明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尊叔虽居深山,实享天宫之乐,不可不知。

(4)两则诗文的内容意境可组一副对联。下列语句化自《野步》,可用作“长安尘中,常思乔松古木”下联的一项是

A.山阴道上,一见林鹤为快。B.山阴道上,一路沿溪坐石。

C.山阴道上,何妨闲步野吟。D.山阴道上,时有物外之趣。

(5)两则诗文都写到了猴,用意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②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③也。

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不见:不被人知道。③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i不蔓不枝

ii陶后鲜有闻

iii兰甚似乎君子

iv其香蔼然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3)翻译下列句子。

i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ii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4)结合两文,说说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解析

一、复合题(共20题)

1.

(1)i教诲,教导

ii这样

(2)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人。

(3)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2.

(1)C

(2)B

(3)A

(4)i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到达。

ii难道是他的智商比不上另一个人吗?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A项句意: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善:擅长。解释正确。B项句意: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诲:教导。解释正确。C项句意: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援:拿起解释错误。D项句意:不是这样的。然:这样。解释正确。

(2)本题考查文章层次的划分能力。①介绍了弈秋是一个擅长下棋的人。②①介绍了奕秋教导的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④⑤从学生的表现得出的结论。所以层次可以划分为:①/②④/④⑤。

(3)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A项“惟弈秋之为听”句意: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之:结构助词,起宾语前置的作用,不译。B项“人虽听之”句意: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之”字是指奕秋的教导。C项“思援弓缴而射之”句意: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之:代词,代指天鹅。D项“虽与之俱学”句意: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之:代词,代指他。

(4)i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虽:即使。之:代指奕秋的教导。以为:认为。鸿鹄:天鹅。至:到。

ii方法一:

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为:通“谓”,认为。其:他,指被谈论的人。是:这个人。与:语气词,意思是“吗?”若:比得上。

方法二: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到达,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商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3.

(1)战国;儒

(2)难道是他(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智商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3)D

4.

(1)i道歉

ii正确,对

iii不久

(2)i现在(他)刚把持国政便敢做这样的事,以后(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

ii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侮辱他。

(3)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晏敦复正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3)胡铨被贬到昭州,临安知府张澄派人(让他)戴上刑具押送到昭州去。敦复去拜见守臣张澄说:“胡铨评议丞相,天下人都知道。祖宗时因为言论而被贬谪过,治理开封的人决不能做这样的事。”张澄羞愧地道歉,因此追赶着去掉了(胡铨的刑具)。当初秦桧刚做丞相的时候,旨意刚下,朝廷众人都来相贺,只有敦复面有忧色,说:“奸佞的小人做了丞相了。”张致远、魏怔听到这句话,都认为他言过其实。等到这一次放逐胡铨,敦复对人说:“(我)以前说秦桧是一个奸佞小人,你们都认为(我说得)不对。现在(他)刚把持国政便敢做这样的事,以后(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

(敦复)是吏部尚书,同时兼任江淮等地的路经制使。按照旧例,他要去宰相阁汇报,退出的时候,宰相一定要送(他)几步。(可是)敦复从来没见秦桧出来相送过,(于是)每每(对人)说:“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侮辱他。”不久(他就)请求外调,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去做了衢州的知县,监督亳州明道宫。(他)(在家)闲居了几年后辞世,享年七十一岁。

敦复(为人)沉默寡言好像不能开口说话一样,(但是)在朝廷上议事却从不忌讳。皇帝曾经对他说:“你(为人)耿直敢言,可以说没有辱没你的先祖啊。”

5.

(1)i建桥、架桥

ii……的样子

iii同“披”,覆盖

(2)风吹动着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3)文中“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的描写,写出水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的特点。

(4)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它表述了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寄情山水以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

(4)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的地方不足一尺,有的地方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的倏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但最终流入袁家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排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6.

(1)i老幼男女/俱耕于田间

ii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2)i骑马

ii正

iii第二天

iv很

(3)A

(4)i我看着(这景象)很羡慕他们,觉得这家中,有万物都怡然自得的意趣。

ii到路边一户人家畅谈,村民们都围过来听,好长时间(我们)才告别离开。

(5)两文都展现了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

(2)

(3)A.两个“然”均为“……的样子”;B.前一个“而”为“连词,表转折”,后一个“而”为“连词,表并列”;C.两个“之”分别为“往,到……去”和“代词,他们”;D.两个“为”分别为“对,向”和“认为”。

(4)

(5)略

7.

(1)i买。

ii这样。

(2)i不因外物和自己的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ii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

(3)①杜甫;

②周恩来;

③屈原;

④范仲淹;

精神品质: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意思对即可)

(1)i句意为:家里富裕了就有钱来买驯良的猎狗。市:买。

ii句意为:任何事都是这样。然:这样。

(2)i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以直译为主。重点词:以:因为。

ii重点词:入:在家中;出:在外面。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句的理解。“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表述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为天下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话,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表述忧国忧民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表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忧国忧民情怀。据此分析可知,几句话都表述岀历史人物以天下兴亡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有个爱好打猎的齐国人,花了很多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妻子和孩子,在外愧对(邻居)朋友,他打猎无收获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的猎狗,有人说:“你应该努力耕作。”猎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不回答。猎人暗自思忖,莫非是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然后就有钱买到好的猎狗了吗?因此就回家努力耕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裕了就有钱来买驯良的猎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了。因此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

8.

(1)i喜好

ii认为……说得对

(2)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3)总结全文,指出每一种职业的人都有其擅长的,做事要多问行家以免出错。

9.

(1)奇妙精巧

(2)雕刻

(3)无不、全都;顺着、就着;模拟

(4)赠

(5)零数、余数

(6)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7)慢慢地;起

(8)用石青

(9)高

(10)说话

(11)靠近

(12)像

(13)举

(14)类似

(15)同“屈”,弯曲

(16)分明的样子

(17)同“横”

(18)好像……的样子

(19)平

(20)清楚明白

(21)竟然;满

(22)挑选;长而窄

10.

(1)i这样

ii轻视

iii少

iv弊病

(2)i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

ii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4)敝帚自珍

11.

(1)天启五年/姑苏周孔嘉僦居于轩亭之北/余每至其家/剧谈竟日

(2)i然,但是。

ii足,全,够。

iii名,命名。

(3)为什么这个叫山别的不叫山呢?

(4)善于怀疑、勤学好问、富有探索精神的人。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以根据句子和语法规范进行判断。“天启五年”时间词,其后应断开。“姑苏”定语修饰主语“周孔嘉”,“僦居”谓语,“于轩亭之北”介宾短语,句子成分完整,其后应断开。“余”主语,“每”状语修饰谓语“至”,“其家”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划线句子的意思为:天启五年,姑苏人周孔嘉寓居在轩亭的北边,我每次到他家,畅谈一整天。

(2)i原句的意思是:但其实见不到山。然,但是。

ii原句的意思是:来凑足八座山。足,全,够。

iii原句的意思是:可以叫山。名,命名。

(3)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何以”宾语前置,翻译时注意语序。

(4)方法一: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余初疑曰:‘一块顽石,可以名山,则城中顽石多矣,何以山此而不山彼也?’”可见,张岱善于怀疑;张岱遇见朋友家厨房的石头,便会询问由来,甚至向邻居打听,可见他勤学好问;同时还会为此专门那梯子登上屋脊观察,可见其富有探索精神。据此进行概括分析即可。

方法二:

蛾眉山是越地的八大名山之一,其实见不到山。越地的人曾取了蛾眉土谷祠桌下的一块顽石,来凑足八座山。我当初怀疑说:“一块顽石,都可以叫山,那么城里的顽石那么多,为什么这个叫山别的不叫山呢?”天启(明熹宗年号)五年,姑苏(今苏州)人周孔嘉寓居在轩亭的北边,我每次到他家,畅谈一整天。一天,我到了他房后厨房的下面,看到一块一丈多高的石壁,苍翠逼人。我说:“这块石头青绿,真是天地间的神物,怎么屈居在这里?”向邻居老者询问,老者说:“这是蛾眉山。山高一丈多,宽三丈,长几十丈,南到轩亭,北到香橼衙。石头就像斧头劈出来的褶皱,看上去就像一弯弯眉毛,黑中带青,浑身苍翠。”我因此拿梯子登上屋脊,一次观看,发现它的形状大致像眉毛。

12.

(1)B

(2)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3)i(我)十五年都没有见到范公一面,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ii那三位豪杰,(我)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但是唯独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我认为这是我平生的遗憾。

(4)i月光;灯火

ii“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5)可以。苏轼和范仲淹有类似的政治情怀,如范仲淹“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且从《岳阳楼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情怀,在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祈求“瑞雪兆丰年”,关心百姓,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所以两人在思想上以及政治情怀上都具有类似的特点,故而我认为范仲淹若是见到苏轼,会接纳苏轼。

(1)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辨析能力。由“见属”我们可以看出是一个表示被动的语态,“属”在其中应为动词,故可判断出为“嘱托”之意。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可以去找出句子中的宾语,如“将”“执政”“为”、“书”,再进行动宾搭配,查看语意是否准确即可。

(3)i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注意到本句省略的主语“我”第二,“十有五年”的理解为“十五年”:第三,“其”代词要翻译出“范公”;最后“岂非”是“难道不是”的意思。

ii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主要翻译出以下几个要点,“彼”“从”“公独不识”理解为“独不识公”、“以为”翻译为“认为”或者“把……当做……”。

(4)i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上阕由“明月如霜”看出“霜”在写月光之白,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下阕由“火冷灯稀”可以看出写出了灯光的凄冷。

ii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由密州杭州两地上元节的区别来对比自己内心的寂寞,抒发了诗人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同时诗歌的结尾也表现了诗人的“希望”,隐隐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表述的的情感以及情怀的理解。

翻译: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测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13.

(1)A

(2)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3)①岩石间的一株圆柏②志公袈裟的花纹

(4)D

(5)“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哪有边界啊”,“乃加强感叹语气,强调传闻的荒诞,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这与(穿并得一人中“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何其相似,“乃”和“哉”也流露了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数:几,几个/几,几个

B.西:西边/向西

C.过:经过/过于

D.然:……的样子/对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故停顿节奏为: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可知第①空真相是:岩石间的一株圆柏;从“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可知第②空为“志公袈裟的花纹”。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中的“辨”是分辨、辨别的意思。

A.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说是否属实,“质”是“判断”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

B.遂勒辔移时望之: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移时望之”是“久久观望”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

C.又西瞻志公影: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瞻”是“观看”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

D.志公不留影于此: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

故选D。

(5)本题考查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述效果。“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中,“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语气词“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界啊”。通读文章可知,文中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后来王仁裕通过仔细观察,才知道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再结合链接材料《穿井得一人》中将“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两文何其相似,传闻是何其荒诞。因此“乃”“哉”两词加强感叹语气,也流露了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告诫人们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剑门左边的峭岩之间,有一棵大树,生长在石缝中,好几围粗,枝干纯白色。人们都传说这是一棵白檀树。树下常常有一条大毒蛇,蟠踞在那里守护着,村民不敢去采伐它。又说西岩壁的半腰处,有志公和尚的影像。路人从这里走过的时候,都要朝西方擎起双手顶礼膜拜,就像亲眼见到了如来一样。王仁裕于癸未年进入蜀地。他走到那岩下时,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说是否属实。这时候正赶上天气晴朗,溪谷青翠,就像用水洗过的样子。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那白檀,原来竟是一棵白栝树!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在岩间有圆柏一棵,那就是志公戴着竹笠的头;两边有上下走向的石缝,画出了志公的身形;斜向的石缝,就是袈裟上的花纹了;那上面有斑斑驳驳的苔藓,就勾勒描画出山水图案来。这才审定,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弄明白了,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际呢!

链接材料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活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14.

(1)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

(2)i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ii振奋

iii表示转折,可是,却

iv恐怕,担心

(3)i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ii这六点,都是谦逊的美德。

(4)甲:告诫儿子要立志、修身、勤学。乙:告诫儿子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1)可结合句意来划分节奏。这个句子翻译为: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显贵。据此可划分为: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

(3)i关键词:驰,去。

ii关键点:判断句,皆。

(4)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理解作答。甲文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乙文则是告诫儿子应珍惜、爱护人才。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5.

(1)i周年,满一年。

ii如此,这样

(2)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3)①原因: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他人以为此琴为古珍。②揭示现象:很多人都习惯从事物外表判定事物好坏,而不看本质。

(1)i大意:过了一年再把它挖出来。期年:周年,满一年。

ii大意: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然:如此,这样。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传视,大家传递看着。希,同“稀”。稀世,世上少有。珍,珍宝。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可见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因此被众人视为珍宝。文中“弗古。还之”与“世之珍也”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进一步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人们不要一昧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内在。

译文: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

16.

(1)苏轼;认为……是对(正确)的

(2)现在(画上的牛)却摇动尾巴相斗,是错误的啊!

(3)A

17.

(1)A

(2)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3)本文描绘了一幅男耕女织,平等劳作,安居乐业,幸福安宁的生活图景。

(1)A.的样子;B.舍弃/房屋;C.路过/犯错;D.表顺承/将近。

(2)略。

(3)略。

18.

(1)B

(2)B

(3)①自身条件有限;②不惧困难;③积极行动;④坚信能够成功。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将近\而且\暂且;

B.……的样子\……的样子\……的样子;

C.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助词,的\代词,指某件事;

D.同“返”,往返\同“返”,回去\反复;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A.“愚公用反问的语气,强调移山之易”赏析有误,“可乎”并无反问的语气,而是询问的语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强调的是移出成功后的美好前景,并不是强调“移山之易”。故选B。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根据文本中的“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和材料里的“吾一瓶一钵足矣”可知两人自身条件都非常有限。根据文本中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知愚公志向坚定,不惧困难,积极行动。根据材料中的“吾一瓶一钵足矣”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可知材料中的贫僧同样有着坚定的志向,并且积极行动,不惧困难,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面。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