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考前冲刺卷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2023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考前冲刺卷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2023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考前冲刺卷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2023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考前冲刺卷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2023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考前冲刺卷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考前冲刺卷语文试题(解析)2023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考前冲刺卷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测试。匠人作品常被归为能品。然而,③匠心是一味药,配方是技艺加诚心,药引为苦熬的光阴,用来医治傲慢和虚浮。拿绘画来说,常有人把一块泼墨、一条线,说得神乎其神,表述某种超自然的意象、诗境,趁机混到文人画的队伍里去了。而戴进绘画,正是他们的反面。他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

关于戴进的命运,传说他曾正式入过朝廷设置的画院,因业务水平超群而遭人排挤。有个小故事,是明嘉靖时的《中麓画品》记载:戴进的《秋江独钓图》,画了一个穿红袍的人,在江边垂钓。画画唯红色最难把握,而戴进独得古法。心怀嫉妒的画师在宣宗皇帝身旁敲边鼓:“画虽好,但恨鄙野。”④宣宗询问理由,画师说:“图中的渔翁穿红袍,分明是讥讽朝廷大臣不务政事嘛!”宣宗勃然大怒。

戴进的后半生坎坷,都是因为小人进谗。

据说戴进最后一次遭谗,是宣宗召画院的谢环品评《四季图》,刚打开《春》《夏》,谢说:“非臣所及。”轮到《秋景》,谢忌妒心生起,沉默不语了。宣宗问他原因,回答说:“屈原当年遇昏主投江,戴进今画渔父,有不逊之意。”宣宗没言语。再展《冬景》,谢又添油加醋:“七贤过关,是乱世啊!”皇帝勃然大怒,说:“可斩!”

当时,戴进和他的徒弟夏芷正在庆寿寺僧房喝酒。闻风后,夏芷把僧人灌醉,偷了度牒,剃光戴进的头发,让他假扮成僧人半夜仓皇逃跑,隐居到了偏僻的小寺庙去了。后来,为逃避搜寻,戴进一度隐姓埋名辗转漂泊到云南去。又传说,戴进晚年拿着自己画的门神四处兜售,以度余生。

当银匠遭到心灵重创,当画家也是一门心思钻研业务,没什么心机,听任命运的摆布,戴进称得上是真人、痴人。他天赋异禀却晚景凄凉,呜呼哀哉。纵然这样,却也靠着精湛的手艺,圆了他名垂青史的梦——匠人气韵绵延至今,与天地相始终。

(节选自散文集《大匠之门》,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中四处划线部分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脑海的熔炉”使用了比喻,全句形象地写出了戴进把自己声名不朽的愿望寄托在打造金银首饰上的想法彻底破灭。

B.②句中“正在”“正是”不仅体现出内容上的递进,同时也反映了戴进视线的逐步聚焦。“烁吾所造,亡所爱”表现了他情绪极度激动。

C.③句写“匠心”需要技艺、诚心和光阴的打磨,可以“医治傲慢和虚浮”。全句既揭示了“匠心”的内涵,也点明了“匠心”的价值。

D.④句侧面写宣宗,正面写戴进。在冷峻的叙述中讽刺了宣宗一朝的政治腐败,也揭示了戴进后半生悲剧命运的根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设置悬念,虽然点明了“那一幕”对戴进情感世界的巨大影响,却没有交待“那一幕”到底是何事件。

B.《金陵琐事》中的小记,让读者对戴进过人的造型能力有了深刻感受,也与结尾处“天赋异禀”一语相呼应。

C.文章从戴进生平中的关键时间切入,叙写了他由银匠至画师的人生转折;前后对照,戴进的人生观价值观重建的过程也得以展现。

D.文章粗线条地勾勒了画家的一生,最后以虚幻的传说为画家的人生作结,留白的手法使文章富有回味。

8.“痴人戴进”的“痴”有哪些表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用了大量笔墨来品评戴进的《风雨归舟图》等代表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6.D7.D

8.①“痴”在沉迷于艺:对艺术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并竭尽心力,把一腔心血、情感都投入到艺术中去。

②“痴”在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当画家时置身官场却了无心机,一心作画,以致数次被谗;一心追求干净纯粹的绘画艺术,不虚浮。

③“痴”在对实现自我价值有不懈的追求:做银匠时希望以卓越声名来实现自身价值,做画师时以纯粹、精进的画技名留青史。

9.①历史上关于戴进的记载不多,“以画写人”是刻画戴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合理途径。

②“以画写人”,符合戴进“画师”这一身份,可以让更真实、全面地勾勒出戴进作为一个画师的艺术风格和人生追求。

③“以画写人”,可以让读者更细致、更直观地感受到戴进的艺术风格和了无心机、痴迷艺术的个性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侧面写宣宗,正面写戴进”错,④句正面写宣宗,侧面写戴进。的叙述意在揭示戴进后半生悲剧命运的根由。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文章粗线条地勾勒了画家的一生”错,文章对戴进的内心情感有细腻的描写,并非“粗线条”;其次,传说虽然虚幻,但也是为画家人生作结的一种手法,并非留白。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痴”在沉迷于艺:结合“他手下的人物、虫鱼、花鸟、钗钏,工细巧致,形态殊特”“每打造一件首饰,戴进的构思、心血和情感,同手里的金器银器,随着高温的火一起被融化、被锻造,继而迎来新生”可知,对艺术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并竭尽心力,把一腔心血、情感都投入到艺术中去。

(2)“痴”在心无旁骛/心无杂念:结合“戴进绘画,正是他们的反面。他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因业务水平超群而遭人排挤”“戴进的后半生坎坷,都是因为小人进谗”“当画家也是一门心思钻研业务,没什么心机,听任命运的摆布”可知,当画家时置身官场却了无心机,一心作画,以致数次被谗;一心追求干净纯粹的绘画艺术,不虚浮。

(3)“痴”在对实现自我价值有不懈的追求:结合“戴进坦言,自己的初心并不是做出美好的首饰,而是借此获得不朽的声名”“靠着精湛的手艺,圆了他名垂青史的梦——匠人气韵绵延至今,与天地相始终”做银匠时希望以卓越声名来实现自身价值,做画师时以纯粹、精进的画技名留青史。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用了大量笔墨来品评戴进的《风雨归舟图》《钟馗夜游图》《三顾草庐图》《关山行旅图》《春游晚归图》《长松五鹿图》等代表作,分析时要抓住对这些画作的评析来看画家戴进,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首先,结合“历史记载戴进的故事并不多,后人只能通过画作,来品咂他的人生”可知,戴进是一位画家,历史上关于戴进的记载不多,“以画写人”是刻画戴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合理途径。

结合“匠人绘画,多有绝技。戴进转行绘画的时候,将他酝酿多年的匠人意气,一并带到笔墨中”“戴进画的正是那种蛮横的感觉,那是写实的、直觉的、热烈的风雨神韵”“浮夸的线条,复杂的人物神态,戴进完全凭借想象完成。他尽匠人所能,画出‘如戏’之感”可知,“以画写人”,符合戴进“画师”这一身份,可以让更真实、全面地勾勒出戴进作为一个画师的艺术风格和人生追求。

结合“拿绘画来说,常有人把一块泼墨、一条线,说得神乎其神,表述某种超自然的意象、诗境,趁机混到文人画的队伍里去了。而戴进绘画,正是他们的反面。他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当银匠遭到心灵重创,当画家也是一门心思钻研业务,没什么心机,听任命运的摆布,戴进称得上是真人、痴人”可知,“以画写人”,可以让读者更细致、更直观地感受到戴进的艺术风格和了无心机、痴迷艺术的个性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选自《老子·第二十章》《老子·第三章》)

材料二:

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武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其独以亡,何故也?”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疲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疲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

令尹子佩请饮庄王。庄王许诺。子佩之强台,庄王不往。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于殿下,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

成王问政于尹佚,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畜吾也,不善则仇吾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

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群大夫?”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罪也。请三击之。”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及A孤B之C身D而E晋F伐G楚H是I孤J之K过L也M若N何O其Р辱Q群R大S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极,文中指达到顶点,与《岳阳楼记》中“南极潇湘”的“极”意思不同。

B.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军政大权。

C.殿下,指宫殿前的台阶,后世常以此来指代国君,表述对国君的尊敬。

D.畜,文中指归顺、热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俯足以畜妻子”的“畜”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时,既要关注百姓心性,也要解决民生温饱;用“无为”的方法治理天下,天下就能治理好。

B.魏武侯认为,屡战屡胜应是国家的福气。可是李克却告诉他,屡战屡胜易导致君主骄傲,骄傲就会变得放纵,可能导致国家灭亡。

C.庄王答应子佩的邀请后却没有前往,子佩对此感到惶恐。庄王解释了没去赴宴的原因,认为子佩选择强台作为宴请之处,有些不合适。

D.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大夫们都争着承担责任,率兵抗击晋军。晋人听说此事后,认为不能继续征伐这样的国家,于是连夜撤兵回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

14.《淮南子》一书延续了《老子》的诸多思想。请概括材料二在“王道”上对材料一继承与发展。

10.DHM11.C12.D

13.(1)不看重珍贵的财物,(就会)使百姓不做盗窃的事;不显露能引起贪欲的东西,就不会使百姓的内心被扰乱。

(2)像我这样德行浅薄的人,是不能承受这种欢乐的。我担心(去了以后会自在得)留在那里,不能返回了

14.继承:(1)君王治理天下,不可忽视百姓或民心的力量。

发展:(1)注重君王的个人道德修养,如不骄纵、不贪逸;(2)对待百姓的态度,由单纯节制百姓使其“无智无欲”,发展为恭敬谨慎、真诚善待。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句意:到了我自己,晋国却征伐楚国,这是我的过错啊,我怎么能让诸位大夫蒙受屈辱呢?

“及”作谓语,“孤之身”作宾语,宾语后断开,故选D;

“是孤之过也”判断句,前后断开,即HM处断开。

故选DHM。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

A.正确。“南极潇湘”的“极”:尽,最远到达。句意:这样上下都将事物推向极端;/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B.正确。

C.“后世常以此来指代国君,表述对国君的尊敬”错误,殿下不是对国君的敬称,而是对皇太子、诸王的敬称。

D.正确。“俯足以畜妻子”的“畜”:抚养。句意:你善待百姓,他们就会热爱你顺从你;/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楚庄王……率兵抗击晋军”无中生有。由“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群大夫?”可知,楚庄王没有率兵抗击晋军。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贵”,看重;“货”,宝物、财物;“见”,显露。

(2)“若”,像;“当”,承受;“反”,通“返”,返回。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继承:材料一说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材料二“骄则恣,恣则极物;疲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可知,君王治理天下,不可忽视百姓或民心的力量。

发展:根据材料二“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可知,注重君王的个人道德修养,如不骄纵、不贪逸;

根据材料一“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材料二“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畜吾也,不善则仇吾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可知,对待百姓的态度,由单纯节制百姓使其“无智无欲”,发展为恭敬谨慎、真诚善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家都畏惧的,我也不能不有所畏惧。

不崇尚贤能并予以名利,人们就不会竞相争夺;不看重珍贵的财物,就会让百姓不做盗窃之事;不显露(百姓想要)的东西,就会让百姓内心不致迷乱。因此圣人施行政治,就是要让人们心胸开阔,温饱无忧,思想简单,身体健壮。常使人们不存虚伪欺诈的计谋和侵占的欲念,使有虚伪欺诈之谋的人不敢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方式施政,则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材料二:

魏武侯问李克:“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克回答说:“屡战屡胜。”武侯问:“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吴国偏偏为此而灭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李克解释说:“经常打仗,百姓必然感到疲惫不堪;而屡战屡胜必然导致君主骄傲;让骄横的君主去指挥役使疲惫的百姓,不亡国这样的事情是很少见的。君主骄傲就会放肆,放肆纵欲就会穷奢极欲;百姓疲惫就会产生怨恨,怨恨多了就会去动足脑筋谋求摆脱疲惫痛苦,以致会用到谋反的手段。这样上下都将事物推向极端,吴国现在才灭亡已经算晚的了。”

楚国的令尹子佩请庄王饮酒,庄王答应了。于是子佩在强台这个地方准备了酒席,但庄王又不肯前往了。第二天子佩赤着脚拱手面朝北面,站在宫殿前,说:“先前君王答应出席酒宴,但又不践约前往,我想大概我有什么地方不对了?”庄王回答:“我听说你将酒席设在强台。这强台是南望料山,靠近方皇湖,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淮水,这样好的自然环境能使人高兴得忘掉死的悲哀。像我这样德行浅薄的人,是不能承受这种欢乐的。我担心去了以后会留在那里不能返回。”

周成王向尹佚请教为政之道,尹佚回答说:“用民适合时宜且恭敬谨慎地对待他们,好像面临深渊,犹如行走在薄冰上。”成王说:“做个君王,如此可怕!”尹佚说:“天地之间,四海之内,你善待百姓,他们就会热爱你顺从你;你不善待百姓,他们就有可能仇视你。过去夏商的臣民起来反抗桀、纣而自愿臣服汤、武,宿沙民众自发起来攻打宿沙君王而归顺神农,这些历史事实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怎么能不害怕这民众的力量呢?”

晋国讨伐楚国,连续推进九十里地还不停止。楚国的大夫们请求楚庄王与晋国正式交战,楚庄王说:“先王在世时,晋国不敢征伐楚国。到了我自己,晋国却征伐楚国,这是我的过错啊,我怎么能让诸位大夫蒙受屈辱呢?”众大夫说:“前朝的大臣在世的时候,晋国不敢进犯楚国,现在轮到我们当大臣了,晋国却敢进犯我们楚国,这是我们群臣的罪过啊!请君王下令反击晋军吧!”此事被晋国人知道后议论说:“楚国的君臣争着承担过失的责任,这样的国家我们不可继续征伐下去了。”于是晋军连夜撤兵回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日长简仲咸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此诗作于王禹偁贬谪商州任团练副使之时。仲咸与王禹偁为同年进士,且同在商州主持政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天漫长难熬,因此诗人想到一位名叫仲咸的友人,便写下此诗赠予他。

B.诗人看见衙署白天大门紧闭、吏员们悠闲无事,对这种怠惰风气深感不满。

C.颈联看似仅有景物,却暗含时间和行踪的变化,渲染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

D.诗人在尾联感叹,若没有仲咸这样的朋友,自己内心的失落将无人可诉。

16.本诗通篇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显出愁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5.B16.①首句直接抒情,说日长难耐,点出闲愁。

②第二句点出闲愁的缘由——诗人被贬偏远之地,失意落寞。

③诗人为了排遣闲愁而读书、赏花、饮酒。

④闲愁仍无法排遣,诗人希望能和知心友人谈心倾诉。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B.“对这种怠惰风气深感不满”错误。诗人并没有着意批判怠惰的风气,而只是借此表现自己的忧愁与寂寞。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天变长了,黄昏前的时光怎么打发呢?偏僻的州郡里,官衙闲寂,尽日掩门。“日长”二字点题,笼罩全篇,说明写信原因,意在微露全诗之旨。此句也是情语,刻画了诗人“寂寞恨更长”的苦闷之情;第二句点出闲愁的缘由——诗人被贬偏远之地,失意落寞。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翻开杜甫的集子,在诗的世界里徜徉,从老子的《道德经》中窥见道的本原。北院繁花千片随风飘落,月亮升起时在东楼有美酒相伴。诗人意在杜甫诗中寻觅知音,有所寄托,借杜诗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抒发其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他又从老子《道德经》中寻求精神归宿。诗人从书中没有找到寄托,想从自然界中寻求安慰。他趁黄昏月出之际,独自登楼以遣心中幽怨,但映入眼帘的是万花飘零的萧瑟景象,其意在排遣,却又添了伤春之情。诗人为了排遣闲愁而读书、赏花、饮酒。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若不是和我同年考中进士的你在商州主持政务,我寥落的情怀又能向谁述说呢?闲愁仍无法排遣,诗人希望能和知心友人谈心倾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个人之悲与国家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2)《六国论》中,站在六国的立场上,用假设的方式提出了两条抗秦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水”这一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常常被用来见证时光流逝或世事变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戎马关山北②.凭轩涕泗流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⑤.六朝旧事随流水

⑥.但寒烟蓑草凝绿(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戎、轩、赂、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常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西游记》一百回,《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也可以体现出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形式带来的美感,与小说的内容,使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接的对联。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对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契合。这些类似于对联的偶句总是出现在小说的正文之前,读者一看了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如果统观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回目是章回小说内容的概括,许多古文内容也可以借用回目来概括。请你从所供古文名篇中任选两个,依据其内容补写回目。

(1)《项脊轩志》:一株枇杷饱含伉俪两厢爱,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三寸巧舌纾国难,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用贤才刘邦化险为夷,____________________

20.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三个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概括该回目所涉及的情节,并赏析其表述效果。

(1)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2)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3)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18.参差不齐相映成趣匠心独具

19.①.百年老屋承载儿孙几世情②.一言利辩化干戈③.拒良谋项羽纵虎归山

20.(1)“花解语”指袭人情真意切劝慰宝玉爱惜自己明德上进,“玉生香”指宝黛二人情投意合笑诉情话。此回目中用叠词“切切”“绵绵”表现人物情感,细腻传神。

(2)分别指薛宝钗花园戏蝶与林黛玉葬花两个情节。回目中“杨妃”描绘出薛宝钗容貌妩媚、体态丰腴的特点;回目中“飞燕”形容林黛玉容貌秀美、姿态轻盈的特点。回目暗用典故,既委婉含蓄地点出了人物的特点,又富有诗意。

(3)指贾环在父亲贾政面前说哥哥宝玉的坏话,贾政一怒之下用板子狠命责罚宝玉这一情节。回目抓住“小”与“大”的反差,将贾政对宝玉一贯以来的不满、失望,以及贾政的专制、冷酷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逐步定型为七八言”是说字数的变化,可见原来字数多少不一致,可用:参差不齐。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第二处,语境形容形式与内容相互衬托,可用:相映成趣。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第三处,语境“不是雕虫小技”强调构思独特,可用:匠心独具。匠心独具:形容艺术构思运用的很独特。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章内容、仿写句子的能力。

章回小说的每个回合的标题往往是一个对仗工整、整齐划一的概括性词句,比如《三国志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立首功”,都能极好地概括出每一回大致上的内容。这也符合了当时民间艺人为了吸引听众而使用这样的标题来点明内容的要求。标题一般也比较简略,通俗易懂。

作答本题需要熟悉古文内容,比如《项脊轩志》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述了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述了深厚的感情。用“一株枇杷饱含伉俪两厢爱,百年老屋承载儿孙几世情”来概括。

《烛之武退秦师》:“三寸巧舌纾国难”形式上符合主谓短语句式特点,偏正短语作主语;内容上表现烛之武凭借政治辩才化解国家危机。

《鸿门宴》:“用贤才刘邦化险为夷”形式上符合“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句式特点,内容上对应刘邦任用贤才,突出项羽不听谋士劝谏,错失杀刘邦的良机。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对联表述效果的能力。

(1)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情切切”对应“意绵绵”,巧用叠韵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这一回讲了两个故事,前一句的故事是袭人病了,宝玉去看她,然后袭人借机劝了宝玉一席话,袭人全名是花袭人,因此有“花解语”。后一句对应的故事是说宝玉次日去看黛玉,结果闻到黛玉袖子里有香气,然后俩人打情骂俏了几句。俩人言谈中提到了暖玉,而且宝玉为了逗黛玉,还编了个老鼠偷香芋的故事。因此叫“玉生香”。

(2)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这副对联关联两个故事,一是“宝钗扑蝶”:宝钗到潇湘馆找黛玉,恰遇宝玉来找黛玉,为避嫌疑,便抽身回来要寻别的姊妹去。这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上一下迎风翩跹。宝钗遂取出扇子来扑蝶。只见那一双蝴蝶穿花度柳,引的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薛宝钗雍容华贵,容貌妩媚,体态丰腴,此处以杨玉环代指。二是“黛玉葬花”:黛玉访宝玉吃了闭门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产生误会,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黛玉曾因为怜桃花落瓣,手把花锄,收抬残红,葬于花冢。如今时值暮春时节,又来到花冢,她从落花中联想到自己的悲剧的宿命,于是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这首《葬花吟》。林黛玉婀娜多姿,外表秀美,姿态轻盈,以赵飞燕代指。

(3)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贾环是宝玉兄弟,却耽耽相视,出言诬陷。“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过错太多,贾政对其大打出手。其中“小”与“大”形成对比,将贾政对宝玉一贯以来的不满、失望,以及贾政的专制、冷酷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文是复兴中学学生会针对本市不文明乘车现象,面向全校同学撰写的倡议书。

倡议书

尊贵的同学们:

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众所周知,。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

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生倡议:。

文明乘车,从我做起!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

×年×月×日

21.在以下空格处分别补写处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两处字数各不超过40个字)

第一处: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

22.这份倡议书在格式、表述以及内容上有三处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21.①.文明乘车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有益于社会和谐。②.自觉排队,有序上车;尊老爱幼,主动让座;举止文明,不争不抢。

22.①称呼“尊贵的同学们”应改为“亲爱的同学们”;

②“发生倡议”应改为“发出倡议”;

③落款没有倡议人,应添加“复兴中学学生会”。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倡议书的内容来看,这是倡议文明乘车,第一处,根据前后语境来看,应是填写“倡议的理由”,“倡议”文明乘车应从这样做的意义入手,“众所周知”,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的,后面说“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这是存在的现象,根据这些内容以及我们的认知可以知道,文明乘车可以让我们的出行更为安全,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体现,对社会的和谐极为有益。

第二处,此处应是填写文明乘车的具体内容,如上车要排队,要有序,面对年老体弱者,要主动让座,行为举止要文明。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得体的能力。

①称呼不当,“尊贵的同学们”改为“亲爱的同学们”。

②搭配不当,“发生倡议”改为“发出倡议”;

③格式错误,倡议书应在时间上一行有“倡议人”,添加“复兴中学学生会”。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许多熟语中都包含“你”“我”,比如:“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你来我往,你谦我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等等。这些词语蕴藏着经验和智慧。

请结合以上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指出中国的许多熟语中都包含着“你”“我”这两个字眼,并提醒考生这些词语中蕴藏着经验和智慧。

从“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你来我往,你谦我让”可知,人与人相处,是真诚换得真诚,嫌怨招来嫌怨,只有投之以桃,方能收获报之以李,因此,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推之于人。这样,人际关系更融洽,整个社会氛围更和谐。

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人与人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人具有社会性,任何一个现代人一旦脱离社会、断绝与所有人的联系,必然让自己陷入绝境。

当然,我们还可以联系其他熟语。如:你倡我随、你东我西、你敬我爱、你贪我爱、你谦我让、你不仁我不义……

本题实际上是借助审读包含“你”“我”这两个词的熟语,引导考生分析认识我们中国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并思考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与人相处。

写作时,可以把材料所提供的熟语或自己想到的熟语加以归纳概括,找出共性,指出其所蕴含的道理,从而加以分析论证。比如:由“你贪我爱”“你谦我让”,由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人与人相处能够形成同频共振,欲收获真心,必须付出实意。接着可以进一步分析,成语实际上是文化的化石,它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然后论证这一思想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爱,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在文章的最后,可以发出呼吁,呼吁大家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共建和谐社会。

立意:

1.有你有我共努力,相亲相爱更和谐。

2.你我密切联系,人间毕竟值得。

3.你呼我应同心同德,我唱你和齐欢共乐。2023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考前冲刺卷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测试。匠人作品常被归为能品。然而,③匠心是一味药,配方是技艺加诚心,药引为苦熬的光阴,用来医治傲慢和虚浮。拿绘画来说,常有人把一块泼墨、一条线,说得神乎其神,表述某种超自然的意象、诗境,趁机混到文人画的队伍里去了。而戴进绘画,正是他们的反面。他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

关于戴进的命运,传说他曾正式入过朝廷设置的画院,因业务水平超群而遭人排挤。有个小故事,是明嘉靖时的《中麓画品》记载:戴进的《秋江独钓图》,画了一个穿红袍的人,在江边垂钓。画画唯红色最难把握,而戴进独得古法。心怀嫉妒的画师在宣宗皇帝身旁敲边鼓:“画虽好,但恨鄙野。”④宣宗询问理由,画师说:“图中的渔翁穿红袍,分明是讥讽朝廷大臣不务政事嘛!”宣宗勃然大怒。

戴进的后半生坎坷,都是因为小人进谗。

据说戴进最后一次遭谗,是宣宗召画院的谢环品评《四季图》,刚打开《春》《夏》,谢说:“非臣所及。”轮到《秋景》,谢忌妒心生起,沉默不语了。宣宗问他原因,回答说:“屈原当年遇昏主投江,戴进今画渔父,有不逊之意。”宣宗没言语。再展《冬景》,谢又添油加醋:“七贤过关,是乱世啊!”皇帝勃然大怒,说:“可斩!”

当时,戴进和他的徒弟夏芷正在庆寿寺僧房喝酒。闻风后,夏芷把僧人灌醉,偷了度牒,剃光戴进的头发,让他假扮成僧人半夜仓皇逃跑,隐居到了偏僻的小寺庙去了。后来,为逃避搜寻,戴进一度隐姓埋名辗转漂泊到云南去。又传说,戴进晚年拿着自己画的门神四处兜售,以度余生。

当银匠遭到心灵重创,当画家也是一门心思钻研业务,没什么心机,听任命运的摆布,戴进称得上是真人、痴人。他天赋异禀却晚景凄凉,呜呼哀哉。纵然这样,却也靠着精湛的手艺,圆了他名垂青史的梦——匠人气韵绵延至今,与天地相始终。

(节选自散文集《大匠之门》,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中四处划线部分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脑海的熔炉”使用了比喻,全句形象地写出了戴进把自己声名不朽的愿望寄托在打造金银首饰上的想法彻底破灭。

B.②句中“正在”“正是”不仅体现出内容上的递进,同时也反映了戴进视线的逐步聚焦。“烁吾所造,亡所爱”表现了他情绪极度激动。

C.③句写“匠心”需要技艺、诚心和光阴的打磨,可以“医治傲慢和虚浮”。全句既揭示了“匠心”的内涵,也点明了“匠心”的价值。

D.④句侧面写宣宗,正面写戴进。在冷峻的叙述中讽刺了宣宗一朝的政治腐败,也揭示了戴进后半生悲剧命运的根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设置悬念,虽然点明了“那一幕”对戴进情感世界的巨大影响,却没有交待“那一幕”到底是何事件。

B.《金陵琐事》中的小记,让读者对戴进过人的造型能力有了深刻感受,也与结尾处“天赋异禀”一语相呼应。

C.文章从戴进生平中的关键时间切入,叙写了他由银匠至画师的人生转折;前后对照,戴进的人生观价值观重建的过程也得以展现。

D.文章粗线条地勾勒了画家的一生,最后以虚幻的传说为画家的人生作结,留白的手法使文章富有回味。

8.“痴人戴进”的“痴”有哪些表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用了大量笔墨来品评戴进的《风雨归舟图》等代表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选自《老子·第二十章》《老子·第三章》)

材料二:

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武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其独以亡,何故也?”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疲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疲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

令尹子佩请饮庄王。庄王许诺。子佩之强台,庄王不往。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于殿下,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

成王问政于尹佚,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畜吾也,不善则仇吾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

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群大夫?”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罪也。请三击之。”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及A孤B之C身D而E晋F伐G楚H是I孤J之K过L也M若N何O其Р辱Q群R大S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极,文中指达到顶点,与《岳阳楼记》中“南极潇湘”的“极”意思不同。

B.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军政大权。

C.殿下,指宫殿前的台阶,后世常以此来指代国君,表述对国君的尊敬。

D.畜,文中指归顺、热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俯足以畜妻子”的“畜”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时,既要关注百姓心性,也要解决民生温饱;用“无为”的方法治理天下,天下就能治理好。

B.魏武侯认为,屡战屡胜应是国家的福气。可是李克却告诉他,屡战屡胜易导致君主骄傲,骄傲就会变得放纵,可能导致国家灭亡。

C.庄王答应子佩的邀请后却没有前往,子佩对此感到惶恐。庄王解释了没去赴宴的原因,认为子佩选择强台作为宴请之处,有些不合适。

D.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大夫们都争着承担责任,率兵抗击晋军。晋人听说此事后,认为不能继续征伐这样的国家,于是连夜撤兵回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

14.《淮南子》一书延续了《老子》的诸多思想。请概括材料二在“王道”上对材料一继承与发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日长简仲咸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此诗作于王禹偁贬谪商州任团练副使之时。仲咸与王禹偁为同年进士,且同在商州主持政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天漫长难熬,因此诗人想到一位名叫仲咸的友人,便写下此诗赠予他。

B.诗人看见衙署白天大门紧闭、吏员们悠闲无事,对这种怠惰风气深感不满。

C.颈联看似仅有景物,却暗含时间和行踪的变化,渲染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

D.诗人在尾联感叹,若没有仲咸这样的朋友,自己内心的失落将无人可诉。

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