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重点学校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学校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学校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学校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学校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学校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南阳重点中学2023年秋期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也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古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的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技术因具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让人们盲目崇拜,在较长时间内被许多人认为是能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与科学技术相比,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大的帮助。

C.科学技术渐渐从实验室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研究往往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这都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

D.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某些内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相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将来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之间的紧密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人们只要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就能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我们要注意科学各部门之间的对话,努力找出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3.关于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池田大作关于“科学之眼"的论述,是为了证明科学应用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

B.叙述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举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科学和人文完全可能实现良性互动,

D.杨振宁在著作中借用布莱克的诗句,恰当地形容了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4.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科学崇拜”主要体现为: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请结合材料,分析“科学崇拜"的危害。(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王嫂

沈从文

①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

②王嫂在这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毛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

③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那个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死掉了。来的就是那女儿的婆婆。女儿因为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地两天,女儿流血不止,家里人全下了田,想喝水不得水喝,喝了些水缸脚沉淀,第二天腹痛就死去了。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她相信八字。

④说起女儿死去情形时,她说:“他们忙着收麦子,大麦稞麦,用车子装满一车一车马拖着走,下田去了。我女儿要喝水,喝不到,把水缸脚脚喝下肚,可怜,她嚷痛也痛,就死了!死了她男人哭,不许棺材抬出门。自己可要去做壮丁,抽签到头上,过盘龙寺当兵去!生死有命。"说的话不到十句,可包括了多少动人的内容!

⑤这家里同别的人家一样,有鸡,有狗,有猫儿。这一切却统由王嫂照管。下半天是她洗衣的时间,天气好时,王嫂更忙。院子中有两大盆待洗的衣服:老先生的,先生的,太太的,小姐的,学生的,小娃子的,还加上自己在茶业局作小勤务十二岁小儿子的。衣服虽不少,她倒不慌不忙的做去。事情永远作不完,可并不使她懊恼。一面搓衣一面间或还用本地调子唱唱歌,喉咙窄,声调十分悦耳。①偶然为主人听到时,要她好好唱下去,就觉得害臊,把个脸羞得红红的,决不再开口。唱歌的用意只在自己听听,为自己催眠,凭歌声引带自己到一个光明梦境里去。

⑥她目下有十二块钱一个月,儿子却有十五块,两人赚的钱都没有用处,积聚一年可捎回乡下去买一亩二分田地。仗打下去,米粮贵,一点收入少虽少,利上翻利,五年不动用,会有多少!再过八年儿子长大了,所长保举他进军官学校,接一房新媳妇,陪嫁多的不要,只要有三五亩地,一头水牯牛。

⑦三月后天气转好,镇日长晴,城区经常有空袭警报。飞机来到她头上也不怕。为什么不怕孔子遗教在这颗简单的心上有了影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还记起一个故事,“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数的八方有路难逃,不在劫数的,坐下来判官不收你。"②两句简单话语和一个简单故事,稳定了这个简单的心。

⑧一个客人向她说笑:“王嫂,你看见了日本飞机”

⑨“二十七架,高也高!哪,那边高射炮蓬蓬的响了,那边机关枪咯咯响了,亭通,兵通,飞机场炸了。我不躲,我不怕的。"

⑩“真不怕吗炸弹有水缸大,这房子经不起!”

“要炸让它炸,生死有命。"

第二天到了下午,天气还是很好,并无警报,到两点左右,③小狗忽然狂吠起来。原来那个在茶业局当差的小儿子来了。

小孩子脸黑黑的,裤子已破裂,要他母亲给缝补缝补。

“昨天警报你在哪里”

孩子说:“我在河甸营。"

这一来王嫂呆住了。“你怎么到飞机场去。日本飞机不是把河甸营炸平了吗炸死好多好多人。你去看热闹!有什么好看的!”

“我有事去。飞机来了,丢下十二个炸弹,三个燃烧弹,房子烧了,倒了,我前前后后是人手人脚,有三匹马也炸个碎烂。机关枪答答答答乱打。最后我也死了,土把我埋了。有人摸我心子,还有一点气,汽车装我到甘美医院……"

孩子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毫不觉得可怕,也毫不觉得这次经验有何得意处。坐在他母亲洗衣盆边,裤子破了一个大裂口,把手抹抹,瘦瘦的腿子全裸露出来了。王嫂声哑了,“咦,咦,咦,你不炸死!你看到死人看到房子倒了烧起来你看到人手人脚朝天上飞人家抬你到医院去,九点钟才醒。回去主人骂不骂你来,我看看你裤子!”

小孩子走到她身边去,她把破裤子一拉,在孩子精光光的瘦臀上巴巴的打了三下。“你不怕死我自己打死你,省得吃水缸大炸弹五马分尸!"小孩子却嘻嘻笑着,看看母亲的眼睛,已湿莹莹的了。

孩子说:“我不怕日本,我长大了还要当兵去!”

她看看天,天上蓝蓝的,有一团团白云镶在空间。恰有三只老鸦飞到院中尤加利树高枝上停下来,孩子一拍掌,老鸦又飞去了。王嫂把裤子缝好后,用口咬下那点线头,把针别到头髻上去,打抱不平似的,拉住孩子脏耳朵说:“你当兵去,老鸦就叼你到树上去。福寿,你能当兵"

孩子不作声,只快乐的微笑。他心想:“我怎么不能当兵人长大了,什么都做得好。”④孩子走后,家中人知道了这件事,都以为王嫂人好,心好,命好。王嫂不作声,只是微笑。到晚上,却悄悄的买了些香纸,拿到北门外去烧化。她想起死去的女儿,死得太苦了,命可不好,有点伤心,躲在自己房中去哭了好一会,不曾吃晚饭。这件事一家人谁也不知道,因为她怕人知道要笑她,要问她,要安慰她。这一切她都不需要。

写于1940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段写王嫂儿女双全,写她佯装“骂骂"儿子,写她工作、生活及其“护主”的动机,隐约透出她对现状的知足。

B.第三、四段都述及女儿死去的情形,内容基本相同,王嫂的再述不仅无重复之感,反而让情节具备了更触动人心的力量。

C.王嫂在女儿去世之后,“竟还是一切照常",不慌不忙做事,间或用本地调子唱唱歌,表现出她的乐天安命、勤劳和麻木。

D.王嫂与祥林嫂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到“主人家”做工做佣,都失去了心爱的孩子,但两篇小说这样安排的创作目的不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细节传神,从中可看出王嫂内心纯净又传统:“觉得害臊"“脸羞得红红的”“决不再开口",显示她内心很淳朴,在主人面前恪守本分。

B.句子②第一个“简单”是说王嫂话语不繁琐,第二个是说故事简短,第三个是说王嫂内心不复杂,看似简单的点评,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句子③“忽然"用得巧妙,在细微处让情节起了些许波澜,在难得的平静气氛中平添了紧张,并与“原来”呼应,表现出王嫂见到儿子的欣喜。

D.句子④中“这件事"指儿子要当兵;“命好”既是夸王嫂,也是夸她儿子,但终归还是夸王嫂好人有福报,这暗示了民众救国意识已经有了觉醒。

8.本文以日本侵华作为背景,其设置处理得很有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教学生创作,强调最多的是:“要贴着人物来写。"请结合小说第7段之后部分对王嫂的刻画,分析这一创作观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①,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材料二: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指轻视、看轻,与《报任安书》中“或轻于鸿毛”的“轻"意思不同。

B.恤,指忧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

C.格,指纠正,与成语“格格不入”“格杀勿论"中的“格”意思都不同。

D.区区,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贽在唐德宗避乱于奉天时,得到皇帝倚重,他认为面对叛贼遍布天下的现状,德宗应自我责备,反省悔过,进而感化人心。

B.唐德宗想封赏“试官"之位给一个进献瓜果的人,并说这只是一个虚名,但陆贽坚持认为应使爵位贵重,不要轻易授予爵位。

C.苏轼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胜过张良,论辩、谋术胜过贾谊,如果他的进言能被皇帝完全采纳,则“贞观之治”的盛世将会再现。

D.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意义非凡,希望皇帝能把整理校对后的陆贽奏议放在座位边,反复熟读,这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

(2)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14.材料二中,苏轼认为陆贽“但其不幸,仕不遇时"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小题。

县中池竹言怀

(唐)钱起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①人。

【注】①漆园:庄子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意象,诗中的“丛篁”“荷香"就有《离骚》中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B.诗歌的九、十两句,体现了诗人忘记世俗的机心,追求心中的志向。其中“宁”是“岂,难道"的意思。

C.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D.诗人末尾借用漆园吏的典故,委婉表达了对不能接到朝廷征召的担忧。

16.本诗塑造了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县官形象。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物的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报任安书》中,概括古代圣贤创作《诗经》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

(2)《大道之行》中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___,___。"

(3)《苏幕遮》中,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生动而别致地烘托出新晴之欢的诗句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外婆真讨厌。除夕大扫除,我们累得半死,她一点不帮忙,还尽添乱。嘴巴又特刻薄,你要是说她两句,她能把你冲死。

“外婆!刚扫了地,不要往地上吐瓜子壳!"

“咦,我吐我的,你扫你的。我往地上吐,又没往你脸上吐。”

“外婆!A你怎么又乱翻我的包!"

“这是你的啊?”

“当然是我的!"

“那它是长得像你还是跟着你姓?”

“……"

B你在这边努力地擦洗灶台,忙得没鼻子没眼。她老人家却一会儿跑来打个岔,一会儿又跑来骚扰一番。好容易忙完,一家人坐到一起开始吃饭,她就更兴奋了,一桌子就她的话多。

喝一口稀饭:“哎哟!哪个做的饭?煮熟就可以了嘛,怎么煮这么烫?”

用筷子在稀饭里搅一搅:“天老爷,C你看嘛!清汤寡水的,老婆子要挽起裤脚跳下去才能捞到几颗米。"

又在菜里翻一翻:“我女娃子切的肉,鱼眼睛那么大,硬是找不到!”

不管怎么说,大家在一起吃饭,D你一言,我一语,总归是快乐的。而外婆虽然怪话多,又爱找茬,但所有人里就她吃得最多。她喝完稀饭,又颤颤巍巍站起来。

“干什么?"

“舀饭啊,再舀半碗,再给我舀一砣红苕……”

18.文段中各句加点的“你"和文段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怎么又乱翻我的包

B.你在这边努力地擦洗灶台,……她老人家却一会儿跑来打个岔

C.你看嘛

D.你一言,我一语

19.下列句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你在这边努力地擦洗灶台,忙得没鼻子没眼。她老人家却一会儿跑来打个岔,一会儿又跑来骚扰一番。

A.半大小子手上没轻没重,小心别被伤着了。

B.你费力地讲了半天,他还是听得没头没脑。

C.这么重要的场合,你没大没小像什么样子?

D.他说话没深没浅,我怕这事儿黄在他手上。

20.文中“她能把你冲死",改为“她能把你气死”,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以下材料节选自《青年报》记者对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的采访稿)

记者:……文学价值会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

徐则臣:……我们都知道的那个观点:文学是人学。人学,人与世界之间可靠的关系,以及艺术,才是作品永葆青春的法宝。

记者:A你讲得特别好。B我都忘记了,你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里的高材生,理论和实践功底都非常深厚。作家里边,博士硕士教授,高学历和学院派特别多,不过也有人说,当一个好作家,与学历和教育关系不大,他们举出来的例子是高尔基、莫言等大家。①?

徐则臣:车有车道,马有马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就一个好作家,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我是学院里出来的,受过一定的学术训练,这些学习和训练对我的创作大有裨益,一是给我一个宽阔和全面的文学史背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