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高三年级考前冲刺语文试卷(新高考Ⅱ)(解析)绝密★启用前
2023届高三年级考前冲刺试卷(新高考Ⅱ)
语文
测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解析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加快构建“强起来”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需要。当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同国际社会的联动互动空前广泛。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正在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基于此,面向中国“强起来”的时代,我们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因此,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标识性的学术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构性重生,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有利于当今世界和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摘编自洪晓楠、蔡后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基于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
材料二:
几年前(注:本文发表于1985年)不少眼盯着海外,如饥似渴,大量引进。介绍一个萨特,介绍一个海明威,介绍一个艾特玛托夫,都引起轰动。作为一个过程,是正常而重要的。近来,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是:们开始投出眼光,重新审视脚下的国土,回顾民族的昨天,有了新的文学觉悟。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带上了浓郁的秦汉文化色彩;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则颇得吴越文化的气韵。他们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根”。这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
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对东方文明寄予厚望。他认为西方基督教文明已经衰落,而古老沉睡着的东方文明,可能在外来文明的“挑战”之下,隐退后而得“复出”,光照整个地球。我们暂时不必追究汤氏的话是真知还是臆测,有意味的是,西方很多学者都抱有类似的观念。科学界的笛卡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海森堡等,文学界的托尔斯泰、萨特、博尔赫斯等,都极有兴趣于东方文化。传说张大千去找毕加索学画,毕加索也说:你到巴黎来做什么?巴黎有什么艺术?在你们东方,在非洲,才会有艺术。……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吗?在这些人注视着的长江、黄河两岸,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里正在出现轰轰烈烈的改革和建设,在向西方“拿来”一切我们可用的科学和技术等等,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阴阳相生,得失相成,新旧相因。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摘编自韩少功《文学的“根”》)
材料三:
2019至2022年,莫言和贾平凹先后分别推出“笔记体小说”新作《一斗阁笔记》与《秦岭记》。这两位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同时操持“笔记体小说”创作,牵扯着一个重要的文学命题,即“传统资源如何实现当代转化”。
对此,莫言自述“经历过向西方文学广泛学习和借鉴的阶段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而他找到的正是蒲松龄:“问我师从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莫言承认自己走了一条“回转之路”,是借道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向着传统文学资源的归返;而贾平凹的自述则体现了另外一种在中西视野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立场与视角,他走了一条在思想与精神境界方面吸收外来的东西、形式上则采用来自传统和民间的民族化的东西的道路。
遍览作家们的自我论说及创作,他们其实都强调西方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对比视角,不论是绕道西方重回传统,还是借重传统文学资源,其论题皆以内容与形式为中心,使得世界与民族、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最终都落实到了文学创作的文体学与题材学两部分上。传统文学资源在他们那里都被强调为一种“形式化”的存在,文体学价值与意义尤为突出;而作家所经见的新事物构成了他们的创新点,这才是属于题材学的部分。仅就《一斗阁笔记》与《秦岭记》而言,无论从文体学来看(语言、格式、格调等),还是从题材学来看(民间传说、神鬼怪事、琐事杂记等),无不是彻彻底底地“重回传统”——只是所书写的对象已具有被时代与社会所赋予的一种“新形态”——甚至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学资源当代转化中被“照抄硬搬”式地“全盘引入”。
由此可见,《一斗阁笔记》与《秦岭记》应能被看作是“当代文坛的传统文学”。它们所引起的关注,充分证明传统文学资源的旺盛生命力,甚至给我们提供了对小说的新认知,貌似是十分“陈旧的小说观念”,从历史的故纸堆中被重新挖掘、出土,作家对其作当代转化后,意义得以突显。
(摘编自谢尚发《近年“笔记体小说”创作与传统的当代转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强起来”的时代需要“强起来”的中国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要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
B.贾平凹等一系列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小说创作的出现,彰显了文艺工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追求。
C.与《秦岭记》相比,莫言《一斗阁笔记》的“回转之路”,能更好地实现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
D.新“笔记体小说”,既可显示中国传统文学资源的生命力,又体现出当代文学对传统的赓续传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共处的优秀价值观念,对整个人类文化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
B.西方众学界的很多学者都曾经对东方文明寄予厚望,对东方文化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C.材料二主谈外来文化,材料三主谈传统文化,但都强调文学创作要寻找“文化之根”。
D.新“笔记体小说”与之前“寻根文学”创作理念相近,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一直在路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佐证材料二中汤因比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黑塞评价中国古典小说《好逑传》:“这个故事保留了以理节情的社会崇尚,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一个价值丧失时代的人来说,没有比这种崇尚更值得思考的了。”
B.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C.泰戈尔谈及“东方与西方”:“如果东方因此失去个性,她还能对世界的其他地方有丝毫帮助吗?”
D.雅斯贝尔斯阐释“轴心时代”概念:“这个时代的新特点是:世界上所有三个地区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
4.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方面与新“笔记体小说”较为一致。请结合材料三对这种创作经验加以分析。(4分)
5.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知事下乡[法]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
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还安着一个皮面印花的大护书。
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那共阿非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那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他的诱惑了。他一面把他的意思吩咐给仆人们;一面就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小的槠树林里。
在那小的槠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还有那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些鸟儿们,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做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面对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随手把他的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他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原来是一个县知事!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
在这喧哗而又恬静的中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笑脸地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吁吁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弱小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意思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仿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起初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地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哎哎……哎哎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槠树林间生物的描绘,小说除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外,还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写得生动优美,形象鲜活,生机盎然。
B.人和生物之间不可能直接对话,知事跟林中动、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拟人手法来完成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后对比,说明知事已完全摆脱了官场繁琐礼仪的束缚,获得了绝对的精神自由。
D.文章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推动了情节发展,可谓匠心巧运。
7.文中四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次,拘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
B.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恼羞成怒。
C.第三次,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
D.第四次,融入自然,获得灵感,筹划出演说稿,轻松愉悦。
8.与一般小说相较,《知事下乡》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6分)
9.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氏文集序①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②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有删改)
①此文是欧阳修把苏舜钦的遗文编成集时写的序。②苏子美,即苏舜钦。③擿裂,割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斯A文B金C玉D也E弃F掷G埋H没I粪J土K不L能M销N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其可无恨”与“艰难苦恨繁霜鬓”(《登高》)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
B.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他们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治国的业绩十分突出。
C.“而古文始盛于今”与“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两句中的“盛”字含义相同。
D.齿,既泛指牙齿,引申为排列如齿状的东西,又指人的岁数、年龄等。文中指年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先交代了编辑《苏氏文集》的过程,接着着重写了对苏舜钦岳父杜公说的一段话,评价苏舜钦文章的价值。
B.认为世俗常常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的,而苏舜钦的文章能在当时获得好评,已属超出世情,他的文章会得到后世的好评。
C.苏舜钦在“举世不为之时”,能作“古歌诗、杂文”,不顾非议嘲笑而始终如一,不左右摇摆,确实是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特立之士”。
D.全文把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在称呼上,语含悲哀,催人泪下;在语言上,错综变化,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散文的音节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2)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14.认为,古文的兴盛为什么如此之难?请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①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②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谗毁,忠而被贬,遂作此诗。②伊,语气助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橘颂》开篇描写橘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和本诗中的丹橘相似。
B.丹橘生于南方,眷恋故土,生命力旺盛,不畏严寒,句中的一个“犹”字表述了对丹橘的颂扬。
C.诗人认为南方天气暖和,所以丹橘虽然有“岁寒心”,但和生长在严寒地带的松柏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D.本诗抒怀感事,在叹惋丹橘的同时,更凸显诗人对世事难料、命运无法探究的感慨,深化了主题。
16.刘禹锡说张九龄的《感遇诗》“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请联系这首诗,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西汉贾谊《过秦论》中,写出蒙恬领兵北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带来的影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是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词的主旨所在,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以“__________________”作结,通过对照,说明词人已忘情于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的交融之中。
(3)古代诗词中,白发、华发一类的意象往往寄寓着诗人醒目而浓郁的生命意识、时不我待的焦虑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凉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3年3月24日傍晚,一场适合我国大部分公众观测的月掩金星在西方天空上演,再次引发人们对“月掩星星”这一天文现象的关注,那么,什么是“月掩星星”?①?
月球在运行过程中,在视线方向上恰好遮挡住天体,就会形成“月掩星星”的现象。原理与日食类似,月球视直径很大,且月球“走”得很快,再加上在地球不同位置,所能看见的月球视差比较大,因此,月球运行时“扫过”的面积会比较大,“月掩星星”的现象也比较容易产生。
②,也能掩住恒星。通常公众比较关注亮星被掩住的情形。比如月掩行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金星、火星等。月掩恒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角宿一、轩辕十四等。月掩恒星时,被掩住的恒星通常“瞬息即逝”,而后又“快速复现”。而对于掩食太阳系中视直径比较大的天体,比如金星,整个掩食过程可能持续几十秒钟。事实上,太阳系内的行星、小行星等也能掩住远处的恒星,即使恒星之间也会上演双星互掩。掩星在天文学上被统称为这一类天象。
掩星不仅具有观赏性,③。以观测太阳系天体掩恒星为例,可以借掩星判断被掩住的恒星是否为双星,测定恒星的直径,还可能发现太阳系天体周围的结构,比如星环、卫星等。天王星的星环就是通过观测掩星而偶然发现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介绍“月掩星星”现象时,使用了比拟手法,请简要说明其表述效果。(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走过冬天的旷野,我常常惊讶于自己能如此幸运。在难得的安静中,我见到一棵棵光秃秃的树。它们默然无言,凌寒而立,我不由注目沉思。那有章法的线条历历在目,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任人驰骋。
走一路看一路,我在欣赏大自然这位艺术家的杰作,一棵棵树,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幅①的画。它们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给我带来精神享受。四时之景有②的颜色,不经意间转换画风,使人常见常新。而在冬景中,树是画面的主体,日月星辰都是衬托,流水、小鸟和风早已成为点缀。
我选择性地把目光投向那片有一种沧桑之美、仿佛能给人以意志的萧索的草木。我爱看松树、杨树、银杏树、枫树等,看一切落叶乔木与灌木,寻找它们的深刻寓意。看啊,那些枝条纵横交错,只是枝条上的树叶早已凋落,只留下③的空隙,阳光就被这些空隙切割成千万缕的光丝,从树间投射下来。此时,我想透过这无数的空隙一窥树的心魂,追寻它的心路历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汉语里有“容错”和“容错率”两个词语。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率:指允许错误出现的范围和概率。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容错率越低,对效果的影响越大。
材料二: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同时,古人讲,“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责备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没有了以往“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上述材料谈的是“容错”的话题,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认为怎样的做法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页,共3页
语文试卷第1页(共3页)
2023届高三年级考前冲刺试卷(新高考Ⅱ)
语文参考解析
1.C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能更好地实现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错误。由原文“莫言承认自己走了一条‘回转之路’,是借道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向着传统文学资源的归返;而贾平凹的自述则体现了另外一种在中西视野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立场与视角,他走了一条在思想与精神境界方面吸收外来的东西、形式上则采用来自传统和民间的民族化的东西的道路”可知,文本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所以“能更好地实现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
2.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二主谈外来文化”错误。材料二主谈的是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作家由大量引进西方到开始关注民族。故选C。
3.A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汤因比认为东方文明将要光照整个地球,对东方文明寄寓了厚望。A.黑塞强调中国文化(以理节情的社会崇尚)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的积极意义;B.梁启超强调东西方文明的互补;C.泰戈尔强调东方文明的个性;D.雅斯贝尔斯强调整体的存在。故选A。
4.这些作品都以传统文学为形式,以现代生活与精神为题材。①文体学方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学资源,如借鉴古诗词、评书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②题材学方面要努力创新,写出作家所经见的新事物,体现文学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的现代性。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原文“传统文学资源在他们那里都被强调为一种‘形式化’的存在,文体学价值与意义尤为突出;而作家所经见的新事物构成了他们的创新点,这才是属于题材学的部分”可知,这些作品都以传统文学为形式,以现代生活与精神为题材。
由原文“从文体学来看(语言、格式、格调等),还是从题材学来看(民间传说、神鬼怪事、琐事杂记等),无不是彻彻底底地‘重回传统’”,结合所学,《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为词牌名;《小二黑结婚》在叙述手法上借鉴了评书的技法等可知,文体学方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学资源,如借鉴古诗词、评书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由原文“只是所书写的对象已具有被时代与社会所赋予的一种‘新形态’——甚至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学资源当代转化中被‘照抄硬搬’式地‘全盘引入’”,结合所学,《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小二黑结婚》通过讲述根据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婚姻自由、走向新生活的故事,歌颂了民主政权的伟大力量。可知,题材学方面要努力创新,写出作家所经见的新事物,体现文学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的现代性。
5.①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契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②借鉴传统文化的文体学,注重文体学的价值和意义。③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使传统资源得到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构性重生,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有利于当今世界和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只是所书写的对象已具有被时代与社会所赋予的一种‘新形态’”“它们所引起的关注,充分证明传统文学资源的旺盛生命力,甚至给我们提供了对小说的新认知,貌似是十分‘陈旧的小说观念’,从历史的故纸堆中被重新挖掘、出土,作家对其作当代转化后,意义得以突显”可知,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契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
由原文“遍览作家们的自我论说及创作……传统文学资源在他们那里都被强调为一种‘形式化’的存在,文体学价值与意义尤为突出”可知,借鉴传统文化的文体学,注重其文体学的价值和意义。
由原文“遍览作家们的自我论说及创作,他们其实都强调西方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对比视角,不论是绕道西方重回传统,还是借重传统文学资源,其论题皆以内容与形式为中心,使得世界与民族、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最终都落实到了文学创作的文体学与题材学两部分上……”可知,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使传统资源得到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6.C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说明知事已完全摆脱了官场繁琐礼仪的束缚”错误,文中只是说“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说明知事受自然熏陶,暂时摆脱繁琐礼仪的束缚,获得身心解放。故选C。
7.B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B.“恼羞成怒”指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知事先生受干扰,尽管气吁吁地涨红了脸,但他也只是“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而已,可见知事先生只是有些许生气,而且他的行为也并非出于羞愧和恼恨。故选B。
8.①淡化故事情节。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
②淡化人物性格。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篇幅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淡化人物性格而着意氛围渲染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③营造诗化意境。对槠树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愉悦美好、天人合一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小说没有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恬静和谐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拘囿在四轮马车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些许生气;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在。文章淡化故事情节,淡化矛盾,情节平和舒缓。
小说淡化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主角虽是知事先生,却将大量篇幅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笑嘻嘻地欢迎他”“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笑脸地向着他笑”,借助拟人手法,着意氛围渲染,体现环境对知事先生的浸化及熏染,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小说注重意境的塑造。“在那小的槠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还有那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地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小说对槠树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愉悦美好、天人合一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
9.①《齐物论》中“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我”指的是人类,作品旨在揭示“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
②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包容作用。林中生机勃勃、和谐美好,使知事由气闷心躁到最后舒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环境能使人滤去尘俗、受到启迪、身心解放。
③人类应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相融共生。知事对老黄莺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生物亲近他、与他融洽相处。知事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作答时,考生首先要理解“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含义,“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如本文中的槠树林,而“我”指人类,本文中以“知事先生”为代表,作品旨在揭示“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
由“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笑嘻嘻地欢迎他”,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笑脸地向着他笑”“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弱小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意思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软绒绒的枝儿……”,槠树林间的各种生物都积极主动地向知事先生展现着自己,于是到最后知事先生“舒舒服服地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哎哎……哎哎地,从头再述两三回”可见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的作用,正是林中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景象,使得知事由气闷心躁到最后舒服偃仰在草地上,获得了启迪,得到了身心的解放。
由“知事先生,居然中了他的诱惑了。他一面把他的意思吩咐给仆人们;一面就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小的槠树林里”“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知事先生起初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可见,知事先生最终能获得愉悦和灵感,顺利完成演讲稿,舒服偃仰在草地上,也离不开他平时对自然的亲近、主动与顺应,对老黄莺的毫无恶意。因此可知,“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人类应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相融共生,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10.BEK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啊。即使被抛弃埋没于粪土之间,也不会消磨腐蚀。“斯文,金玉也”,“……也”是判断句标志,应在E处断开;其中“斯文”是整句的主语,应在B处断开;“弃掷埋没粪土……”是省略关联词语“虽(即使)……也……”的句子,应在K处断开。故选BEK。
11.A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是遗憾的意思。句意:杜公可不必感到遗憾。/一生艰难,非常遗憾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B.说法正确。C.两个“盛”都是兴旺、旺盛的意思。句意:古文才兴盛于当今。/野草茂盛,豆苗稀疏。D.说法正确。故选A。
12.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认为世俗常常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的”错误。由原文“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可知,原文说的是“通常人的感情,总是忽视近代而重视远古”,说明认为世俗常常是轻近贵远,而不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故选B。
13.(1)即使是那些曾经出力排挤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诋毁而掩盖它们的价值。
(2)而且替当代那些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担任要职的仁人君子们感到惋惜啊!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挤”,排挤;“少”,稍微;“毁”,诋毁。(2)“为”,介词,替;“乐”,乐意,愿意;“惜”,惋惜;“之……者”,定语后置标志。
14.因为能写古文的人才难得,同时这样的人才又要恰逢政治兴盛时期出现。
本题考查概括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在原文第三段提出“何其难之若是欤?”这一问题,即题干所说的古文之兴盛如此之难的问题。紧接着以一系列反问句加以回答“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由此可知,是因为能写古文的人才难得,同时这样的人才又要恰逢政治兴盛时期出现。
参考译文:
在我的朋友苏子美去世四年以后,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家里得到他生平所写的文章遗稿,并把它们集中抄录下来,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家的女婿,于是我将他的文集编好后归还给社家,并告诉社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啊。即使被抛弃埋没于粪土之间,也不会消磨腐蚀。尽管现在一时间被遗弃,将来一定有人收藏并且视为珍宝流传给后世。虽然这些文章还被埋没而没有显露出来,但其精神灵气和奇光异彩已经常常自己显现出来,别的东西也无法掩盖住它们。所以当子美遭受排挤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不胫而走,流行于天下了。即使是那些曾经出力排挤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诋毁而掩盖它们的价值。通常人的感情,总是忽视近代而重视远古。子美不得志于当世,他的文章尚能得到如此的待遇,到了后世他的文章该得到人们怎样的重视啊!杜公可不必感到遗憾。”
我曾经考察过前代文章与政治之间兴盛、衰落的关系,感到奇怪的是唐太宗治理国家已经接近于古代三王那样的盛世,可是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所留下的浮靡风气。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那班人出现以后,元和年间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后来唐朝衰落,兵荒马乱,就这样又过了一百多年,圣明的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太平无事。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兴盛于当今。自古以来,天下安定之时少,动乱之时多。幸时的政治兴盛了,而文章有的不能纯正精粹,有的过了很久还是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文章之兴盛为何如此之难呢?难道不是因为写古文的人才难得吗?假如一旦有了这样的人才,又有幸出于太平盛世,世人岂会不把他看得很贵重而加以爱惜呢?可叹啊,我的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竟至于被罢职为平民流落而死。这是可以令人叹息流泪,而且替当代那些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担任要职的仁人君子们感到惋惜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的时间,反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在有司参加科举进士测试的时候,见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按照要求务必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才算好文章,并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唯独子美与其兄苏才翁和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各类古文,当时人都非议嘲笑他们,但子美不顾这些。不过从那之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于是发布诏书,劝勉学者写文章要向古文靠拢。从此,那种崇尚时文的风气才渐渐平息,而学者们作文渐渐趋向于古文。只有子美在全社会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能够始终坚持,不因世俗的趋势取舍牵绊,真可以称得上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15.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表述技巧及情感的能力。C.“但和生长在严寒地带的松柏相比还是略逊一筹”说法有误,“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是说:哪里是丹橘所处的地方气候温暖,而是丹橘具有松柏的品性。故选C。
16.①本诗以丹橘自喻,托物言志,表现伟岸坚定、坚贞高洁、胸襟宽广,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志士)形象。②以丹橘感叹“奈何阻重深”,因阻力大、路途远,荐于嘉客的愿望落空,来象征诗人自己无法得到当朝的赏识重用,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③以桃李象征谄媚鄙俗之人。末尾反诘,直指世弊:桃李一类的鄙俗之人受到重用,丹橘这样的志士哪里能有用武之地呢?④这种手法和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象征手法一脉相承。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述技巧和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还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可见此诗主要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诗中,“岁寒心”是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么写,是为了表现伟岸坚定、坚贞高洁、胸襟宽广,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志士)形象。
结合解释,写作此诗时正是诗人被贬为荆州长史之时,丹橘的遭遇也是诗人的遭遇,诗歌借助丹橘的形象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慨。“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以丹橘感叹因阻力大、路途远,荐于嘉客的愿望落空,来象征诗人自己无法得到当朝的赏识重用,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诗中,“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意思是人们只说种植桃李,桃李有佳果可食,有浓冠遮阴,丹橘难道没有吗为何却“不遇”呢这里桃李导致丹橘“不遇”的现象,让人不禁联想到唐玄宗后期李林甫当权、安禄山野心微露的政坛乱象。所以,诗中也以桃李象征谄媚鄙俗之人。“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末尾反诘,直指世弊:桃李一类的鄙俗之人受到重用,丹橘这样的志士哪里能有用武之地呢
诗中的丹橘不仅本性能耐寒,更有佳果可以食用。而且,丹橘是南方果树,屈原《橘颂》自叙忠贞,张九龄也选择这一比兴物象,在屈原赞美独立不迁之人格的寓意之外,又增之进取用世之心,立意更为丰厚。所以,本诗的这种手法和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象征手法一脉相承。
17.(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表里俱澄澈不知今夕何夕(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理解和默写的能力。重点注意的字,如“俱”“澈”“暮”“鬓”等。
18.①哪些星星会被月亮掩住②月球既能掩住行星③还有科学价值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什么是‘月掩星星’”以及下文第三段的内容,可知此处为引起读者对第三段内容所解答问题的疑问。所以可填“哪些星星会被月亮掩住”。
②根据后文“通常公众比较关注亮星被掩住的情形。比如月掩行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金星、火星等。月掩恒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角宿一、轩辕十四等”可知,此处应该填写有关行星的内容,又根据“也能掩住恒星”,所以可填“月球既能掩住行星”。
③根据前文“掩星不仅具有观赏性”,以及后文“以观测太阳系天体掩恒星为例,可以借掩星判断被掩住的恒星是否为双星,测定恒星的直径,还可能发现太阳系天体周围的结构”,可推断出可以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可填“还有科学价值”。
19.运用比拟,将月球比拟作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月球在空中的状态和“月掩星星”现象产生的原因。
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月球比拟作人,赋予其人的动作,如“走”“扫过”,写出了月球在空中运行的状态。生动形象,简洁自然,非常贴切地表现出月球在空中的状态和“月掩星星”现象产生的原因。
20.事实上,太阳系内的行星、小行星等也能掩住远处的恒星,甚至恒星之间也会上演双星互掩,这一类天象在天文学上被统称为掩星。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两处:一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即使恒星之间也会……”中“即使”不当,此处表示递进关系,可改为“甚至”;二是不合逻辑,应将“掩星在天文学上被统称为这一类天象”改为“这一类天象在天文学上被统称为掩星”。
21.①精美绝伦②迥然不同③不计其数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构成一幅幅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的画,所以应该用成语“精美绝伦”。“精美绝伦”,精致美妙,无与伦比。绝伦:没有比得上的。也作“精妙绝伦”。
第二空,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四时之景有差别很大的颜色,所以应该用成语“迥然不同”。“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第三空,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空隙的数目之多,所以应该用成语“不计其数”。“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22.我选择性地把目光投向那片草木,那片萧索的草木有一种沧桑之美,它们仿佛能给人以意志。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需要先找到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时间先后排列的短句。
本句中,先找到句子主干“我选择性地把目光投向那片草木”,再将附加成分“有一种沧桑之美、仿佛能给人以意志的萧索的”抽出来,然后将它变成两个短句子“那片萧索的草木有一种沧桑之美”和“它们仿佛能给人以意志”,连接即可。
23.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目情境内容由两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主要是提出并阐释两个概念——“容错”与“容错率”,并对容错率对效果的影响做了解说。第二则材料主要是罗列具体的事例来阐释第一则材料的内涵,即“容错”的价值。综合起来,前者是“容错”与“容错率”在理论层面的阐释,后者是其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也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所谓“容错”,意指对错误的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时尚品牌插画设计画师招聘合同
- 地下音响店防水施工合同
- 环保设备销售合同管理规则
- 企业客户答谢用车租赁合同样本
- 舞蹈大赛评委聘用合同
- 港口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合同
- 2025美发店合伙经营合同书2
- 内蒙古房屋出租合同
- 2025涉外合同的写法范文
- 2025通信管道施工合同范本
- 原子核物理(卢希庭)课后习题答案全课件
- 班组学习与创新培训试题
- 【PRD】安全生产动态积分管理系统需求说明文档
- 大学考试命题计划表(范例及说明)
- 2022年沧州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妇科病史采集及查体共84张课件
- 新《双眼视觉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29张)课件
- 霍尔与无刷电机正反转控制笔记
- 2023全国中职技能大赛电气安装与维修工作任务书
- 参展商实务(第三版)第二章企业参展相关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