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历史学系《663考古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663考古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663考古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663考古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663考古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2011年南京大学633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0年四川大学663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2009年四川大学663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2008年四川大学663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07年四川大学663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2006年四川大学442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2005年四川大学442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442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大学442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2002年四川大学442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2001年四川大学442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一、名词解释1.石璋如答:石璋如(1902~2004),河南偃师人,甲骨文专家、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他在河南中山大学就读期间即参与殷墟考古发掘工作,1932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后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台湾。他的主要著作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2.李家沟文化答:李家沟文化是河南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该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李家沟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73年调查发现。1976~1977年间由西安半坡博物馆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30平方米。该文化内涵可分为三期,一期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二期为仰韶文化泉护类型,三期为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李家沟遗址的发掘对进一步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各类型的相互关系及演变提供了新的资料。3.石峡文化答:石峡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在广东省的北江、东江流域,因最早发现于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中出土不少稻谷。农具比较先进,为石锄、有段石锛,劳作效率相对较高。陶器中也出现了少量的印纹陶,陶器上拍印了方格纹、曲尺纹、漩涡纹。与北邻的江西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有人将这两个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文化。4.何尊答:何尊是西周初的青铜器,是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1965年出土于陕西宝鸡。何尊圆口方体,通高38.8厘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器内底有铭文12行119字,是一篇完整的训诰,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史料价值极高,现藏宝鸡市博物馆。5.走马楼简牍答:走马楼简牍是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的简牍文书,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犊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六年(公元232~238年)的年号。出土简牍呈灰棕色或黄褐色,长短宽窄各异,字体工整有序,隶中带楷。每片字数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120字,竹简每枚30字~40字。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经初步统计,数量达10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是上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简牍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现由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收藏。6.栖霞山石刻

答:栖霞山石刻是中国南方地区佛教石刻,位于南京市东北20公里的栖霞山,时代为公元5世纪后期~7世纪后期。该石刻包括明徵君碑、舍利塔和千佛岩3处。7.虞弘墓答:虞弘墓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是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汉白玉石椁上雕刻图案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内容以及花草树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有些画面有明显的祆教内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该墓还出土石质人物俑、残陶俑、白瓷碗、石灯台、铜币等随葬品80余件。其中石质人物俑16件,分为汉白玉和砂石两种石质,有侍从俑、伎乐俑、柱剑俑三类,有男俑有女俑,有的为汉人形象,有的为胡人形象。8.长沙铜官窑址答:长沙铜官窑址是唐五代的瓷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县从铜官镇至石渚湖约5公里的范围之内。主要窑区在兰岸嘴、瓦渣坪、兰家坡一带,现尚存窑包13处。1957~1978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多次进行调查,1965和1978年两次进行试掘。长沙铜官窑未见于文献记载,但其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题材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为瓷器装饰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具有重要价值。二、论述题1.如何理解新考古学学派所指出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问题。

答:(1)“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含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其他学科内在联系也愈发明显。因此,有资深考古学者呼吁不要太多的改变考古学模样,维护考古学的纯洁性;也有学者指出考古学学科意识扩展致使丧失了纯洁性,代价虽高,收货也颇丰。(2)“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考古学的整体性受到挑战。考古学被分解,考古学分支学科增加,学科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朝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领域,整体性受到挑战。②新研究分析方法的出现。获得信息的手段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尤其是相对微观层面的研究,传统考古学来应付已是力不从心。其中物化检验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国的广泛应用,打开了一片新天地。③学科交融的特点愈发明显,一些非传统考古学学科兴起(3)对“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思考。①事实上,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采纳了多学科的精华,体现了边缘学科的特点,纯洁性一说似可商榷。②其他学科和考古学是相互渗透的过程,其中考古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体现了它强大的活力,整合其他学科的考古学的独立性会会增强。③考古学将人直接带入到历史层面去获取未知信息的特质也注定考古学的独立性不会丧失。

2.如何理解苏秉琦先生所提出的“古文化、古城、古国”三阶段理论。答:古文化、古城、古国是考古学的新概念、新课题,由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1)三阶段理论的含义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是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不必专指特定含义的城。古国是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三者应从逻辑的、历史的、发展的关系理解,它们联系起来的新概念是:与社会分工、社会关系分化相应的、区别于一般村落的遗址、墓地,在原始社会后期距今四五千年间或5000年前的若干个地点已找到了线索。苏先生提出把“古文化、古城、古国”作为当前考古工作的重点与大课题,目的是把原始文化(或史前文化)和中国古城古国联系起来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将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2)三阶段理论的核心这个新课题的核心是文化起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实质上是中国国家起源研究。在国家诞生的标准方面,苏秉琦先生提出用典型史前聚落群“都邑聚”金字塔形等级结构和原始城市的标准,探索我国国家的诞生,找到一批最早的国家,以确认我国文明史的开端。(3)三阶段理论的应用以山东史前聚落群为例,大汶口文化时期,莒县中南部已产生多达30余处聚落群,其中大的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伴随聚落群的产生,中心聚落出现,同时群内聚落也分化为大中小诸等级,至龙山文化时期,莒地已由一个大汶口古国发展成四个龙山古国。

3.试述长江上游地区三星堆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年代。答:三星堆文明于1986年夏秋之季发掘,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二十世纪我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三星堆遗址内呈现出的三期考古学文化①一期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②二期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③三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三星堆文明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知,三星堆文明的年代是从龙山时代至商周。(2)三星堆文明的主要特点①以三星堆二期为代表,青铜文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影响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扩展到陕南地区和江汉平原等地。同时,青铜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的影响,表现出古蜀国强烈的内聚和外衍的两面性。②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的文物极神秘,至今仍有很多难以破解,以至于有不少外国媒体称三星堆遗址来自外国甚至“外星人”。

③三星堆青铜造像,造型夸张,形制精美,体积庞大,纹饰有羽饰和夔龙纹,有些青铜造像还杂糅了人兽特点,气势煊赫。4.试述汉代以“黄肠题凑”为特点的埋葬方式所表现的等级观念。答:(1)黄肠题凑黄肠题凑中的“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题”是指题头,即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凑”是指向内聚合。黄肠题凑就是用黄心柏木在棺椁外垒叠起来,全部题头向内。到了东汉,黄肠石逐渐取代黄肠木,黄肠题凑逐渐绝迹。(2)黄肠题凑代表的等级观念黄肠题凑是中国春秋时期至汉朝时的墓葬型制,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汉代丧葬制度,属于“天子之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皇帝的宠臣及诸侯国国王与王后,实际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5.试述唐长安城里坊制度布局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答:(1)唐长安城里坊制度布局的主要特点①隋大兴城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唐代虽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它的特点之一。②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③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

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④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⑤城市布局上“宫殿与民居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采用严格的里坊制,这些都与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严格管制与防范有关。(2)唐长安城里坊制度布局对后世的影响唐长安历经几次大规模的修建,人口逐渐增加,总人口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的规划也对其他都城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6.从考古发现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实际存在及其意义。答: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贸易的重要航路,主要包括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其起点历代有所变迁,包括徐闻、合浦、临海、广州和泉州等等。其主要贸易物品包括丝绸、瓷器、香料、糖、宝石等。(1)考古发现①广州南越王墓1983年发掘的广州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象岗山,其中出土的希腊风格银器皿以及南粤国宫殿遗迹发掘出的石制希腊式梁柱,证实了秦末汉

初,岭南地区已经开始通过海上航线向西方输出丝绸以换取各种物资,并且有希腊工匠来到中国参与了南粤王宫殿的建造。②白礁一号白礁一号是南宋时期的沉船,位于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东南海域,中国水下考古队曾于1995年、2000年两次对其进行打捞,出水大批陶瓷器,多为黑釉盏,另有部分青白瓷碗。③南海一号南海一号是1987年在广东台山县川山群岛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南宋沉船。此次发掘出水有陶瓷器、金器、漆器、铜器等,据推断属于海上丝绸之路西向航线。④华光礁一号华光礁一号沉船属南宋沉船,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出水文物以陶瓷器为主,青瓷器以碗居多,另有盘、瓶等,青白瓷器主要包括景德镇、德化窑及福建闽清义窑生产的陶瓷器。该沉船的发掘证明了南宋时期中国海上丝路贸易的繁盛。在华光礁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西沙考古队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等10处新发现西沙沉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宋青白瓷、明青花瓷等珍贵文物,证实了西沙海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并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由近海推向远海。此外,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遗址、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莆田南日岛、湄洲湾海域沉船遗址等遗址的发掘以及东亚、东南亚、南亚乃至印度洋海域等发现的中国古代沉船遗址基本证实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航线,广州、泉州、福州、扬州、漳州、南京等港口城市留存的具有外邦文化特色的建筑遗存等也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

的存在。(2)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对中国以及往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了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南宋等偏安一隅的政权而言,海上丝路成为其重要支柱。②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双方通过海上丝路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借此向外传播,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日本的大化改新。③加强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对打破古代世界各文明相对孤立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南京大学633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吕大临答:吕大临(约1040~约1092),字与叔,是宋代金石学家,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他曾求学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他以萌入仕,官至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通六经,精于礼。吕大临著有《考古图》十卷,不仅著录铭文,并注明铜、玉器的尺寸、图像、收藏之家和出土地点等。他还著《易章句》、《大学解》、《中庸说》各一卷,《论语解》十卷、《孟子讲义》十四卷、《礼记传》十六卷、《玉溪先生集》二十八卷等。2.水洞沟文化答:水洞沟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20年代初发现于宁夏灵武水洞沟附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共发现石制品1万多件。水洞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并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3.寺墩遗址答:寺墩遗址是指位于中国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址。1973年该遗址被发现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距今约4500年,根据地层堆积及清理的两座墓葬,寺墩遗址分两个文化层:下层属崧泽文化,上层属良渚文化。经常州市博物馆调查,它被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4.上村岭虢国墓地答:上村岭虢国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1956~1957年共发掘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1990年再次发掘。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车马坑呈长方形,马为杀死后埋入,车子为木构涂漆,部分可以复原。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部分青铜礼器、漆器、玉石质装饰品等。墓葬形制的大小及随葬品多寡因墓主人身分之高低而有严格的等级差别。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西周春秋之际虢国的历史、文化及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5.居延遗址答:居延遗址是指包括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塞墙等遗址在内的遗址群,该遗址分布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边塞遗迹自东北斜向西南,全长约250公里,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末年。这条防线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也起到了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作用,在汉对匈奴的战略上也有特殊的意义;对了解汉代边塞的屯戍生活与边防烽燧制度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6.司马金龙墓答:司马金龙墓是指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位

于山西省大同市,1965~1966年发掘。该墓早年被盗,现存随葬品400余件,以各类陶俑和动物模型为主,另有石砚、青瓷唾壶、漆槅、陶壶等,出土的石棺床、漆屏风及石础尤为珍贵。其墓葬形制和室内布置等继承了魏晋以来中原地区的传统,而随葬的甲骑具装陶俑和马驼畜群又显示出北方游牧民族和畜牧经济的特色,对北魏时期考古和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7.上林湖窑址答: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原属余姚县),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青瓷窑,越窑烧造青瓷的历史很早,其盛烧于唐、五代和北宋初期。1998年进行发掘,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清理龙窑窑炉遗迹1座,作坊遗迹1处,出土瓷器3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该窑址主要生产传统的越窑青瓷,釉色青黄、青绿等。晚唐、五代时期器物表面光素无纹饰。北宋以来,运用划花技法;北宋中期流行刻花装饰;北宋晚期开光布局常见。8.白沙宋墓答:白沙宋墓是1951年发掘的一座北宋墓葬,后宿白整理发掘报告,乃为《白沙宋墓》一书。①北宋墓葬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镇北,包括北宋末年赵大翁及其家属的3座家族墓葬,1951年进行发掘。赵大翁墓为砖筑仿木建筑结构双室墓。该墓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重要资料,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②《白沙宋墓》是指1951年12月发掘白沙宋墓,由宿白编写的发掘报告。本书为新中国田野考古报告的奠基之作。书中全面报道了20世纪50年代初发掘

的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宋代墓葬的发掘资料,并结合大量文献分析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作者将文献考据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二、论述题1.考古发现中植物和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答:(1)考古发现中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①确定遗址的年代通过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以及对其中的绝灭动物属种与现代属种的对比及比例统计,可帮助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②环境与气候分析出土动物的种类,还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③经济与文化全新世早期,家畜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研究这一时期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通过对世界各地区遗址中出土的兽骨的对比研究,还可以究明各种家畜饲养业在地域上的发展和传播,从而了解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野生动物骨骼与家畜骨骼的数量统计和比重研究,可以推断出渔猎经济与畜牧经济在当时人类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如果墓葬中发现的动物遗骨及骨制品所用骨料不属本地区所产的动物,则可以据此推断当地居民和外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与交换关系。(2)考古发现中植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①确定遗址的年代通过对古代遗址中苔藓、蕨类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对石器时代的断代有重要

意义。②生活坏境与文化发展对上述植物遗存的研究,还可以复原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其文化发展,例如根据文化层中农作物花粉的显著增加,可以说明当地居民栽培作物经济的增长。③农业利用“碳—13测定法”来研究古代农作物遗存,可以了解早期农作物的栽培区域,农作物的变更时代,以及农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对植物种子的鉴定和数量统计,可以了解农作物的品种和居民的生活条件。④其他遗址和墓葬中常见的植物遗存有木材、纤维和种子(谷粒、果核和瓜菜种子)等。通过对木材的鉴定,可以了解各种木器的材质,进而推定它们的制法和用途。通过对纤维的鉴定,可以了解纺织品的质料和纺织业的发展状况。2.狩猎-采集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表现。3.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和特征。4.汉代诸侯王墓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答:诸侯王和官爵二十级的列侯墓,都有边长10米以上的竖穴,多重棺椁,或黄肠题凑,或石室墓、砖椁墓、崖洞墓,葬品丰富,有车马、铜漆礼器、日用器及大批陶器、玉石器、木器等,有的有玉衣。目前已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就有60余座,列侯大墓数量更多,它们是汉代

上层丧葬制度的代表,反映了除帝陵以外的一种墓葬类型最高和最完善的层次。其基本类型和特征有:(1)木椁墓木椁墓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木板搭筑椁室,一般有斜坡式或阶梯式墓,多重棺。但西汉早已没有先秦天子七重、诸侯五重那样严格的棺椁制度,诸侯王和列侯墓多3~7重棺椁,南方地区多见3~4椁箱,椁一般不再分层,随葬鼎、盒、壶等成套铜、漆礼器组合。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代表了列侯级木椁墓中的两个典型的地方类型,两处汉墓皆在西汉早期。(2)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是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它要比普通的木椁墓的规格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的高级贵族。题凑是指以黄芯的短柏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在缺少柏木的地方也有用楠木的,楠木枋的端头中心涂黄,人为制造黄肠以像柏木。目前所见10余座黄肠题凑墓皆为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墓,又以西汉早、中期为多。东汉有仿黄肠题凑的石条题凑墓,可以说是题凑墓没落阶段出现的变种。从地域分布上看,题凑墓不见于长江以南地区。(3)崖洞墓在目前已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墓中,崖洞墓是数量最多的一种,是汉代依山为陵、凿山为藏的一种墓葬形式。崖洞墓在石山中开凿墓室,地下空间的布置虽然比较自由,不拘一格,但都最大限度地象征和模仿了地上生活的内容。在这方面,崖洞墓要比木椁墓类型更有优势。目前所知的汉代诸侯王崖洞墓分布在江苏徐州、河南永城、山东曲阜、昌乐、河北满城等地,共有30多座,主要集中于黄淮之间的东部地区。徐州北

洞山汉墓和狮子山汉墓是西汉前期的两座大型的楚王崖洞墓。(4)石室墓石室墓以石块砌筑墓室,汉代诸侯王墓中只有竖穴岩坑石砌墓一种,虽然为数不多,但却是诸侯王墓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分布于江苏徐州楚王山,河南永城窑山、僖山,山东巨野红土山,广东广州象岗。1983年6月发现的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是汉代少数未被盗的诸侯王墓之一,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5.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发现。答:(1)概况大明宫遗址于1957年起进行考古发掘,初步复原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北郊龙首原。唐太宗时,于宫城东北禁苑的龙首原上建“夏宫”,初名永安宫,次年改称为大明宫。至高宗时期,重修大明宫,武则天临政,把朝会之所由太极宫改为大明宫。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四面皆有门。南垣即外郭城的北垣,正南的丹风门由东西墩台、5个门道、4道隔墙以及东西两侧的马道组成,其中5个门道的形制及大小相同,净宽皆为8.5米,南北进深33米。(2)建筑布局大明宫的建筑布局以丹风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和玄武门为南北轴线,官厅、别殿、亭阁与楼观等分布于东西两侧。大明宫的南半部为朝政建筑区,其中三大殿又构成前、中、后三个空间,前为“大朝”,以高大雄伟的含元殿为主体,面朝宽阔的丹凤门广场,国家盛大的庆典多在此举行。中为“中朝”,以宣政殿为主体,朝廷各重要机构如中书省、殿中内省、御史台、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均设在其左右,

为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后为“内朝”,以紫宸殿为主体,紫宸殿是紧连后宫的便殿。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大明宫内发现宫殿遗址30余处,含元殿、麟德殿、清思殿、三清殿、朝堂、翰林院遗址都进行了发掘。①丹凤门丹凤门城墙东西两侧皆筑长条形马道,长54米、宽3.5米。丹凤门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充分体现出这座宫门的规格之高和宏大的皇家气派。②含元殿含元殿为大明宫的正殿,即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始建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南对丹风门。其台基高出平地15.6米,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每间广5米,东、西、北三面为版筑夯墙,南面原未筑墙。宫殿向南有龙尾道,殿基左右两端各有一向外延伸并转而向南的廊道,衔接“翔鸾”、“栖凤”阁。含元殿北有宣政殿、紫宸殿,为常朝、内朝之所。其西北有麟德殿,其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30米,东西宽77米,上建前、中、后相毗连的三殿,规模宏伟,为宫内宴会、游戏之所。③太液池大明宫北部有太液池,经勘探可知,太液池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以渠道相连。西池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米,中有园林式岛屿蓬莱岛遗迹;东池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150米,太液池周围有许多干栏式水榭和廊道,考古人员在太液池进行发掘时还发现了透雕龙纹石栏板和带莲花座的蹲狮的石望柱等最高等级的建筑构建,为唐代考古所首见。太液池池底淤泥中还发现了莲荷的遗迹,证实了唐诗“太液芙蓉未央柳”以及文献中对太液池莲荷美景的记载。

6.元大都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答:(1)元大都的特点①概述元大都位于明清北京旧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筑城工程大致完成。元大都规模庞大,气势恢弘,是唐长安城以后又一规划完整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重结构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