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岳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说清楚群己界限如何划分,即“私”的问题,费孝通以“西洋”社会之“捆柴”式“团体格局”为镜像,形象地刻画出了“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之“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它“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里,费孝通用到了一个动感很强的“推”字。事实上,在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到“推”字的学者并非费孝通一人。比如潘光旦1936年在谈到中国社会的个人与群体关系时就用到了这个“推”字,他指出,个人和群体之间是一种“推广”与“扩充”的关系,也就是从修身始,经过齐家治国,而后达于平治天下。再如,余英时谈论中国儒家文化特点时同样用到了“推”字,他认为,儒家文化具有两个层次,即“为仁由己”和“人伦秩序”,它们是一以贯之的。人伦秩序并非外力强加于人,它是从个人这一中心自然地推扩出来的。应该说,这个“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的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
既然“差序格局”是“推”出来的,那么,它是如何“推”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什么“推”动了那颗“石子”形成了一圈圈的愈远愈薄的“水波纹”式的中国社会结构?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它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以及由“'血缘关系的投影'形成的地缘关系”,对此我们并不苟同。因为,费孝通说得非常清楚,在我们传统社会里,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是“伦”,这也是社会结构的架格,这个架格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比如血缘和地缘,既因人而异,也因人之势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背后的那个“伦”是不变的。《中庸》里之所以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是因为社会结构里的“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也就是从己到家、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的一条通路。因此,我们认为真正“推”动那颗“石子”的是“伦常”。
也正是在“己”之“伦常”的“推”动中,“差序格局”呈现出了最重要的动态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由于差序格局随时随地都有一个“己”作中心,而“己”之中心势力的强弱变化也随时随地地推动着“己”之社会圈子的大小自如伸缩。
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内”推所产生的“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另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所产生的“公”。“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修、齐、治、平”的层层外推,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
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由于差序格局是以“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克己复礼”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基于这个出发点,社会范围从“己”向外推,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比如亲属,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悌;再如朋友,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等等。于是,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就形成很多条私人关系的网络,而每一条关系网络都对应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也因此而有差异。
正是由于差序格局具有以上的动态性特征,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其社会结构并非固定不变,它总会因以“己”之“伦常”的向内或向外“推”而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摘编自沈玉梅《“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
材料二:
费孝通认为,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而“伦”是什么呢?费孝通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还是借用费孝通的原话:“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依我看来,上面引述的才是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较为严格的定义。与水波纹的比喻不同,这个差等严明的纲纪或人伦强调的是纵向的、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一面。这种尊卑上下的差等先于个人而存在,并对个人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即传统礼治秩序所要求的“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而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而推出自己与他人之伦理关系的论述却在同时消解了差序格局的刚性一面。
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在这方面,最普通的例子莫过于我们常常从史书上或者戏文中读到的老故事:某位栋梁之材、国家重臣平时如何威风八面,贤能兼具,一旦朝见皇帝或者自己的上司,立刻先自矮了半截,或是行大礼,或是不断口称“圣上英明”之类。类似的例子不仅仅在官场(或公共生活中)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如此。
回到费孝通当年的命题,如果说团体格局与平等人格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话,差序格局与这种需要不断调整界定的人格也是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在缺乏更佳选择的情况下,我权且将这种弹性人格称之为“差序人格”。
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差序格局纵向的等级化方面,在此结构下产生的差序人格,以及差序格局与差序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推”字并非费孝通独创。
B.作为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伦”是社会结构中不变的架格,这种差等的次序,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
C.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还不充分。
D.两则材料都围绕“差序格局”展开,各有侧重,异中有同,都肯定了“伦”在差序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以中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水波纹”为鉴,反照西方“团体格局”“捆柴”式镜像,采用的是人类学经典方法——比较法。
B.费孝通在阐述“差序格局”的概念时,引用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为证,可见,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C.差序格局会影响人格,比如“熊汉家里横”,指那些在社会上受欺负、没本事的男人,在家里多半专制蛮横,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D.差序格局刚性的一面,被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的相关论述消解,因而,差序格局用“水波纹”这一比喻是不恰当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动态性特征的一项是()
A.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C.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人所尚也,何者?为其超越一己之小限而献身于大公也。
4.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请以下面刘姥姥的相关情节为例,说说差序格局的立体性是如何体现的。
秋尽冬初,家中冬事未办,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对女婿,既以长辈身份教育,又以她的经验和见解开导。想起和金陵王家连过宗,所以动身一进荣国府,借周瑞家的见到凤姐,对凤姐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最后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答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答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答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答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
注:《西征记》以抗战大反攻时期为背景,讲述明伦大学的学生响应号召,奔赴前线的故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B.庄无因与孟嵋两人“相视无语”,说明两人志不同道不合,暗示两人最终会分道扬镳,走向陌路。
C.“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D.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
B.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
C.文中写李之薇“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通过这一感人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女儿对母亲深明大义的感激之情和对母亲的依恋不舍。
D.小说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主要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始终保持紧张的叙事节奏,从而折射出当时抗战形势的严峻。
8.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自然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宏少有俊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与鷃雀飞沈,岂不惜哉!”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犹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门侍郎,与张衮对总机要,草创制度。及帝幸邺,历问故事,宏应对若流,帝善之。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时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总而裁之,以为永式。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宏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被信任,势倾朝廷。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帝闻,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宏居之愈甚。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不受绍财,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决刑狱。泰常三年夏,宏病笃,帝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侍臣问疾,一夜数返。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子浩袭。太和中,孝文追录先朝功臣,以宏配飨庙廷。
(选自《北史·列传第九》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B.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C.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D.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舍人初设于秦朝,自汉始,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目是让其陪伴太子,以其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B.“不因扶摇之势”的“因”与“不如因善遇之”的“因”用法不同。
C.谥号一般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文中的文贞公、孝文、道武、明元等都是美谥。
D.配飨是指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文中指将崔宏在太庙配祭。《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指用酒食款待,与此处的“飨”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宏富有才干,处事果断。他从小就才智过人,苻融曾虚心向他请教,苻坚亦知其才干,郝轩赞其能佐助帝王。他处置事务,毫不拖延。
B.崔宏立身正派,一心向学。他后来出仕于慕容垂,先后历任要职,皆得好评。他虽然身处兵荒马乱之时,但仍然坚定信念,踏实学习。
C.崔宏处事公平,裁决适当。他总管裁定诸多事务;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审定公允;刑罚狱讼,判决合理,深得武帝信任。
D.崔宏约俭自居,无意资产。他家徒四壁,动乱年代,妻子儿女不免挨饿受冻;外出无车,步行上朝;母亲年事已高,奉养亦无多样食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
(2)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
14.崔宏深受道武帝器重,除了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襄阳楼
元稹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①上,庾公②应待月华明。
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②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庾亮。据载,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楼赏月,所以后人便以“庾公楼”为咏月夜的典故,亦以咏主客欢娱相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入写作对象,描写了一幅襄阳楼的图景。绿树已长成繁阴之姿,如钱的荷叶层层叠叠铺满了水面,好一片绿意冉冉、绿水清清的景色。
B.如果说首联重在描写襄阳楼静态之美,那么颔联则重在描摹襄阳楼的动态之美——既有柳花拂动水面的动作,也有隔壁楼中黄莺婉转的叫声。
C.颈联由颔联的景物描写转向了人物描写,通过“有时”之看和“每日”之行,既写出了水中云的倒影之美,也刻画了观景之人的信马而行之态。
D.全诗选取了“树阴”“荷叶”“水畔”“柳花”“黄莺”“云”等意象,营造了宁静、美丽之境,也衬托出一个悠闲自得之人。
16.赏析尾联“用典”所抒发的情感。
17.本诗与《登岳阳楼》(唐/杜甫)写景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简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劝告太宗不可凭借“严刑”和“威怒”治理天下,否则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2)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对抗秦国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出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3)“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__”均提及“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云游非遗·影像展”上,新鲜“玩法”解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上,使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
近年来,从西湖边的绿茶制作工艺到潮绣、潮瓷、潮剧和工夫茶,从海南黎锦到青藏高原的编织藏毯……①的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②的匠心之作引得观众连连惊叹,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赢得广阔市场,非遗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③,更在创新中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继往开来,所以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在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中,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的再认识,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感悟中华文脉的过程。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emo”已经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词,突如其来的感伤,生活沮丧颓废,对未来感到空虚迷茫,都可以用“emo”来形容。但是当玩笑话说的“emo”,如果不加重视,持续下去可能就会形成真正的情绪障碍,①。
情绪和身体的关系相当密切。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心情不好,而长期焦虑压抑也会反映到身体上,对各个脏器都会造成影响。比如胃肠就被称为情绪的“晴雨表”,因“脑肠轴”作用,在我们大快朵颐时,大脑会感觉愉悦,而在我们情绪高涨时,胃口也会更好。反过来
②,也会导致消化不良。
曾有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以及90%的疲劳都由过度的情绪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③,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那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合理膳食搭配、加强锻炼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
②
③
22.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晴雨表”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百合花》)
B.“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哦,香雪》)
C.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说“木叶”》)
D.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
23刺客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其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遭受致命打击。刺客的活动一般非常隐秘,往往趁目标人物不备之时展开刺杀。
近年来,网络上涌现出“雪糕刺客”、“水果刺客”等新词汇,请结合刺客的本意,分析“××刺客”的词义。
四、写作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荀子·劝学》)
材料二: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王充《论衡》)
作为新时代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岳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解析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说清楚群己界限如何划分,即“私”的问题,费孝通以“西洋”社会之“捆柴”式“团体格局”为镜像,形象地刻画出了“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之“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它“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里,费孝通用到了一个动感很强的“推”字。事实上,在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到“推”字的学者并非费孝通一人。比如潘光旦1936年在谈到中国社会的个人与群体关系时就用到了这个“推”字,他指出,个人和群体之间是一种“推广”与“扩充”的关系,也就是从修身始,经过齐家治国,而后达于平治天下。再如,余英时谈论中国儒家文化特点时同样用到了“推”字,他认为,儒家文化具有两个层次,即“为仁由己”和“人伦秩序”,它们是一以贯之的。人伦秩序并非外力强加于人,它是从个人这一中心自然地推扩出来的。应该说,这个“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的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
既然“差序格局”是“推”出来的,那么,它是如何“推”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什么“推”动了那颗“石子”形成了一圈圈的愈远愈薄的“水波纹”式的中国社会结构?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它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以及由“'血缘关系的投影'形成的地缘关系”,对此我们并不苟同。因为,费孝通说得非常清楚,在我们传统社会里,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是“伦”,这也是社会结构的架格,这个架格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比如血缘和地缘,既因人而异,也因人之势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背后的那个“伦”是不变的。《中庸》里之所以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是因为社会结构里的“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也就是从己到家、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的一条通路。因此,我们认为真正“推”动那颗“石子”的是“伦常”。
也正是在“己”之“伦常”的“推”动中,“差序格局”呈现出了最重要的动态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由于差序格局随时随地都有一个“己”作中心,而“己”之中心势力的强弱变化也随时随地地推动着“己”之社会圈子的大小自如伸缩。
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内”推所产生的“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另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所产生的“公”。“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修、齐、治、平”的层层外推,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
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由于差序格局是以“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克己复礼”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基于这个出发点,社会范围从“己”向外推,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比如亲属,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悌;再如朋友,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等等。于是,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就形成很多条私人关系的网络,而每一条关系网络都对应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也因此而有差异。
正是由于差序格局具有以上的动态性特征,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其社会结构并非固定不变,它总会因以“己”之“伦常”的向内或向外“推”而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摘编自沈玉梅《“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
材料二:
费孝通认为,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而“伦”是什么呢?费孝通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还是借用费孝通的原话:“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依我看来,上面引述的才是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较为严格的定义。与水波纹的比喻不同,这个差等严明的纲纪或人伦强调的是纵向的、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一面。这种尊卑上下的差等先于个人而存在,并对个人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即传统礼治秩序所要求的“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而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而推出自己与他人之伦理关系的论述却在同时消解了差序格局的刚性一面。
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在这方面,最普通的例子莫过于我们常常从史书上或者戏文中读到的老故事:某位栋梁之材、国家重臣平时如何威风八面,贤能兼具,一旦朝见皇帝或者自己的上司,立刻先自矮了半截,或是行大礼,或是不断口称“圣上英明”之类。类似的例子不仅仅在官场(或公共生活中)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如此。
回到费孝通当年的命题,如果说团体格局与平等人格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话,差序格局与这种需要不断调整界定的人格也是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在缺乏更佳选择的情况下,我权且将这种弹性人格称之为“差序人格”。
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差序格局纵向的等级化方面,在此结构下产生的差序人格,以及差序格局与差序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推”字并非费孝通独创。
B.作为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伦”是社会结构中不变的架格,这种差等的次序,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
C.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还不充分。
D.两则材料都围绕“差序格局”展开,各有侧重,异中有同,都肯定了“伦”在差序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以中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水波纹”为鉴,反照西方“团体格局”“捆柴”式镜像,采用的是人类学经典方法——比较法。
B.费孝通在阐述“差序格局”的概念时,引用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为证,可见,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C.差序格局会影响人格,比如“熊汉家里横”,指那些在社会上受欺负、没本事的男人,在家里多半专制蛮横,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D.差序格局刚性一面,被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的相关论述消解,因而,差序格局用“水波纹”这一比喻是不恰当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动态性特征的一项是()
A.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人所尚也,何者?为其超越一己之小限而献身于大公也。
4.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请以下面刘姥姥的相关情节为例,说说差序格局的立体性是如何体现的。
秋尽冬初,家中冬事未办,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对女婿,既以长辈身份教育,又以她的经验和见解开导。想起和金陵王家连过宗,所以动身一进荣国府,借周瑞家的见到凤姐,对凤姐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最后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
1.C2.C3.B
4.①以疑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先驳再立;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喻证法、引证法、例证法等;④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
5.①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层层推出去的“差”。刘姥姥是贾府的远亲,在贾府辉煌时也可以上门“攀亲”求助。②体现了差序格局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刘姥姥身份地位远低于贾府的管理者凤姐,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于是行礼问安。③体现了富有弹性的“差序人格”。刘姥姥对女婿教育开导,对凤姐毕恭毕敬。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说法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原文为“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从中可知,是“多数人”忽略了差序人格。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费孝通以中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水波纹’为鉴,反照西方‘团体格局’‘捆柴’式镜像”说法错误,此处将“反照”双方关系颠倒。
B.“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无中生有。引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为证是为了论述“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D.“差序格局用‘水波纹’这一比喻是不恰当的”说法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可知,用“水波纹”比喻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虽有些不恰当,但用其比喻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还是恰当的。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关于“差序格局”呈现出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
A.选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伸缩性,体现出了“差序格局”动态性特征。
B.只谈对父母孝,不能体现动态性特征。
C.选项体现了价值标准的相对性,体现出了“差序格局”动态性特征。
D.选项体现了“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体现出了“差序格局”动态性特征。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以“既然‘差序格局’是‘推’出来的,那么,它是如何‘推’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什么‘推’动了那颗‘石子’形成了一圈圈的愈远愈薄的‘水波纹’式的中国社会结构?”开头,此处以问句开篇,提出问题,让读者关注所要论述的主要的问题。
接着,写到“有学者认为它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以及由‘血缘关系的投影形成的地缘关系’,对此我们并不苟同”,首先批驳一些学者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真正‘推’动那颗‘石子’的是‘伦常’”。此处采用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先提出问题,再反驳错误观点,最后提出的观点,层层深入。
最后,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比如血缘和地缘,既因人而异,也因人之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是举例论证,“我们认为真正‘推’动那颗‘石子’的是‘伦常’”是比喻论证,“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引用了《乡土中国》里的内容,是引用论证。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让这一段的论证显得充实有力。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在刘姥姥的事例中,通过材料二的内容可知,“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同时,还有“差序人格”。
回到本题,从横向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来看,刘姥姥是贾府的远亲,在贾府辉煌时也可以上门“攀亲”求助。体现了这种“差”的弹性。而刘姥姥身份地位远低于贾府的管理者凤姐,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于是行礼问安则体现了差序格局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这是不可改变的,体现着分明的等级观念。最后,刘姥姥对女婿教育开导,对凤姐毕恭毕敬,则体现了富有弹性的“差序人格”。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答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答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答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答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
注:《西征记》以抗战大反攻时期为背景,讲述明伦大学的学生响应号召,奔赴前线的故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B.庄无因与孟嵋两人“相视无语”,说明两人志不同道不合,暗示两人最终会分道扬镳,走向陌路。
C.“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D.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
B.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
C.文中写李之薇“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通过这一感人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女儿对母亲深明大义的感激之情和对母亲的依恋不舍。
D.小说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主要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始终保持紧张的叙事节奏,从而折射出当时抗战形势的严峻。
8.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自然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6.B7.D
8.①以下雪的气候现象点明寒冷的时令特征;②以下雪的过程串联起情节,推动情节发展;③急雪敲窗也暗示人物抉择从军报国时的内心激烈冲突(或:映射战争时局现实的残酷性);④为青年学生出征渲染壮行的气氛。
9.①小说全方位展现了这一代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追求知识,勤于学问;敬爱师长,对朋友坦诚相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受传统文化熏陶,继承父辈的志向。
②小说通过塑造青春学子的群像,为他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一代又一代青春学子勇担使命,奋然前行。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分道扬镳,走向陌路”理解错误,文中无依据。文中只是写了庄无因对孟嵋想参军的个人意见,没有选项所述内容。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始终保持紧张的叙事节奏”表述错误,文章叙事节奏平静舒缓,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人物的情感激流。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文章开头提到“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这里点明了季节时令为冬季,天气由晴朗变得阴沉沉,且即将下雪。同时开篇阴沉寒冷的自然环境也是暗无天日、形势危机的抗战背景。
第五自然段“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用一个“又”字,以下雪的过程串联起情节,“急”修饰下雪的状态,渲染烘托出战争时代独有的紧张氛围;身为女子的孟嵋都想要从军上战场,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同时为人物出征蓄势,雪越是急,战争越紧张,条件越恶劣,越能衬托出这一群毅然奔赴战场年轻学子的慷慨激昂,以雪推动情节发展。
第十一自然段“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暗示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关系。孟嵋想要从军上战场,为国出力,庄无因却不同意他的想法,希望它能好好读书,因此两人产生激烈争执,就像风中的急雪拍打窗户噼里啪啦,争吵愈演愈烈。或者理解“急雪”有映射战争时局现实的残酷性的作用也可以。
第十八自然段“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烘托出人物走出书斋、投身抗日的心路历程。从雨雪欲来、急雪纷飞到雪缓缓飘落,雪的变化也是孟嵋心路历程的变化,战争紧张而激烈,使得孟嵋内心也像雨雪欲来一样阴沉沉的;受到“国殇”的影响,她想要从军,但是其他人的阻拦,使其内心很矛盾,就像急雪纷飞;最后打定注意参军,况且还有李之薇也想参军,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从书斋走向前线的决心一步步展现出来,雪伴随着孟嵋抗战决心层层递进,最后义无反顾。可见,雪为青年学生出征渲染了壮行的气氛。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题干中所谓的“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的,小说歌颂了青春学子的什么呢?根据原文“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解答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答几何”可知,以孟嵋为代表的青年学子追求知识,勤于学问;
接着,小说写孟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为老师江昉缝补衣衫,体现的是她对师长的敬爱;孟嵋和无因的对话,“‘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孟嵋和李之薇的对话“嵋去上解答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这些对话都体现了青年学子对朋友坦诚相见,同时从原文“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可知,孟嵋和李之薇的行动上,体现了青年学子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孟嵋与家人的谈话“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体现了以孟嵋为代表的青年学子受传统文化熏陶,继承父辈的志向的英雄形象。
小说中孟嵋、李之薇只是无数青年学子的代表,小说通过塑造青春学子群像,为勇担时代责任和使命的青年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春学子在时代浪潮中胸怀国家,牢记使命,挺身向前,勇担大任,奋然前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宏少有俊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与鷃雀飞沈,岂不惜哉!”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犹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门侍郎,与张衮对总机要,草创制度。及帝幸邺,历问故事,宏应对若流,帝善之。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时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总而裁之,以为永式。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宏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被信任,势倾朝廷。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帝闻,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宏居之愈甚。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不受绍财,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决刑狱。泰常三年夏,宏病笃,帝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侍臣问疾,一夜数返。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子浩袭。太和中,孝文追录先朝功臣,以宏配飨庙廷。
(选自《北史·列传第九》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B.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C.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D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舍人初设于秦朝,自汉始,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太子,以其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B.“不因扶摇之势”“因”与“不如因善遇之”的“因”用法不同。
C.谥号一般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文中的文贞公、孝文、道武、明元等都是美谥。
D.配飨是指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文中指将崔宏在太庙配祭。《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指用酒食款待,与此处的“飨”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宏富有才干,处事果断。他从小就才智过人,苻融曾虚心向他请教,苻坚亦知其才干,郝轩赞其能佐助帝王。他处置事务,毫不拖延。
B.崔宏立身正派,一心向学。他后来出仕于慕容垂,先后历任要职,皆得好评。他虽然身处兵荒马乱之时,但仍然坚定信念,踏实学习。
C.崔宏处事公平,裁决适当。他总管裁定诸多事务;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审定公允;刑罚狱讼,判决合理,深得武帝信任。
D.崔宏约俭自居,无意资产。他家徒四壁,动乱年代,妻子儿女不免挨饿受冻;外出无车,步行上朝;母亲年事已高,奉养亦无多样食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
(2)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
14.崔宏深受道武帝器重,除了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说明。
10.C11.B12.C
13.(1)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兵至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
(2)皇帝派使者们出去视察各郡国情况,检查纠正那些不依法行事的地方守宰们,让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审问他们。
14.①自我约束,生活俭朴。②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③崔宏回答道武帝询问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等问题,很符合皇帝的心意。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回军时到达恒岭,皇帝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新归附的人员,正遇上崔宏扶着老母亲爬上山顶,便赏赐给他耕牛和粟米。于是下令凡自己难以前行的迁徙的人,配给车辆和牛。
依据语法结构,“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前后顺承关系,且“新人”是“抚慰”的宾语,故于“抚慰”前断开,排除AD;
“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定语后置句,“不能自进(诸徙人)”,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因”:都表示趁机,用法一致。句意:不趁此扶摇直上/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D.正确。句意:将崔宏在太庙配祭/明天犒劳士兵。
故选B。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C.“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分析错误,依据原文“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可知,“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的是皇帝派的使者,崔宏只是负责审理。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征”,攻打;“次”,驻扎;“走”,逃跑;“素”,一向。
(2)“诏”,下诏;“循行”,视察;“如”,依照;“守宰不如法者”,定语后置句;“案”,审问。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对崔宏与道武帝君臣关系叙述,在文中始于“帝素闻其名,遣求”,终于“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此部分内容中,“与张衮对总机要,草创制度”“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总而裁之”“宏通署三十六曹”等皆表现了其政治才能。其余内容,由“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可以概括出要点①:自我约束,生活俭朴。
由“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可以概括出要点②: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
由“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可以概括出要点③:崔宏回答道武帝询问的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等问题,很符合皇帝的心意。
参考译文: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崔宏从小就才智过人,被称为冀州神童。符融任冀州牧时,虚心向他请教,十分尊敬。任命他为阳平公侍郎,兼任冀州从事。对外总理日常事务,入内可为宾客密友,他对各种事务的处置,果断而毫不拖延。苻坚知道后,征召他为太子舍人。他以母亲有病为由推辞,不肯就任。降为著作佐郎。太原人郝轩是个以知人而闻名的人,他称赞崔宏有佐助帝王的才能,是近代所没有的人才。苻坚死后,他避乱于齐鲁之间,被丁零人翟钊和晋国叛将张愿所收留。郝轩叹息着说:“这样的人,遇到这样的时代,不趁此扶摇直上,却跟燕雀一起升降,难道不可惜吗?”后在慕容垂手下做官,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在所担任的职务上都得到好评。他立身正派,即便处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仍磨炼意志,专心学习,不把财产放在心上,妻子儿女免不了受饥寒之苦。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停驻于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等到找来以后,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和张衮一起总管机要大事,起草创立制度。当皇前往邺城时,一一询问有关过去的事情,崔宏应答如流,皇帝认为他回答得好。返回停驻在恒岭,皇帝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新归附的人员,刚好遇到崔宏扶着老母亲爬恒岭,便赏赐给他耕牛和粮食。于是下令凡自己难以前行的迁徙的人,配给牛车。又改任吏部尚书。当时朝廷命令有关方面制定官职爵位,撰写朝廷礼仪,调和音乐,制定法律条令,申明禁令,由崔宏总管并最后裁定,作为永久的标准。等到设置八部大夫,如同过去的八座之官。崔宏通管三十六曹,如同尚书令、仆射统领政事。他深受信任,权势很大。但他自我约束,生活俭朴,不置产业,家徒四壁,外出没有车坐,早晚都是步行去朝廷。母亲年已七十,奉养也没有丰盛的膳食。皇帝知道以后,更加敬重他,厚加赏赐。当时人有的讥笑他过于节俭,而崔宏却更加自我约束。他时常被召去询问古今的旧事,帝王的制度,崔宏陈述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很符合皇帝的心意。他从未因直言而忤逆旨意,也从不阿谀奉承以苟且容身。到道武帝晚年,大臣们大多触犯皇帝而引其盛怒,崔宏却从未受到谴责,也正是因为这点。道武帝去世,明元帝未即位时,清河王拓跋绍趁人心不安定,拿出大量财物绢帛,赏赐朝臣。只有崔宏不肯接受拓跋绍赐给的财物,长孙嵩以下的官员们都(因接受财物而)感到惭愧。皇帝下诏令派使者视察郡国,纠举检察那些不依法行事的地方长官,命令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人查办,皇帝称赞他们做得公平得当。又下令让崔宏和长孙嵩等在朝堂判决刑罚狱讼。泰常三年夏天,崔宏病重,皇帝派侍中穆观前往接受遗言,侍臣们前去问病探视的,一夜之间数次往返。死后,追赠司空,谥号文贞公。丧礼完全依照安城王叔孙俊的旧例。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首领都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全部命令叩拜送葬。他的儿子崔浩继承爵位。太和年间,孝文帝追记前朝的功臣,令崔宏在太庙配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襄阳楼
元稹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①上,庾公②应待月华明。
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②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庾亮。据载,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楼赏月,所以后人便以“庾公楼”为咏月夜的典故,亦以咏主客欢娱相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入写作对象,描写了一幅襄阳楼的图景。绿树已长成繁阴之姿,如钱的荷叶层层叠叠铺满了水面,好一片绿意冉冉、绿水清清的景色。
B.如果说首联重在描写襄阳楼静态之美,那么颔联则重在描摹襄阳楼的动态之美——既有柳花拂动水面的动作,也有隔壁楼中黄莺婉转的叫声。
C.颈联由颔联的景物描写转向了人物描写,通过“有时”之看和“每日”之行,既写出了水中云的倒影之美,也刻画了观景之人的信马而行之态。
D.全诗选取了“树阴”“荷叶”“水畔”“柳花”“黄莺”“云”等意象,营造了宁静、美丽之境,也衬托出一个悠闲自得之人。
16.赏析尾联“用典”所抒发的情感。
17.本诗与《登岳阳楼》(唐/杜甫)在写景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简析。
15.B16.用典。借用典故抒发情感,在对王粲和庚亮的遥想中,寄托着诗人开阔的胸襟、淡泊的心志和寄情于自然、纵情于吟咏的人生态度。
17.①都善用赋(铺陈或铺叙)。元诗从楼下到水面,从柳花到水波,从楼内到楼外黄莺,从水畔到云朵,从景物到人,铺叙了一个亦静亦动的让人流连忘返的襄阳楼美景。杜诗从古写到今,从地上写到日月,铺陈了一个阔大与广袤的恢宏气象。
②都善用对比。元诗用荷叶铺水的静态之景与柳花拂水千万点的动态之景相比,又用有时立畔观景与每日信马楼前观光相比,还用楼内之无声与楼外之莺声相比,写出了个动静结合的襄阳楼丽景。杜诗用曾经听闻的洞庭湖与今日登上的岳阳楼比名声,用吴楚之地与洞庭湖水比阔大,写出了岳阳楼的久远有名和洞庭水的雄浑阔大。
③都善用反衬手法。杜诗用宏大的洞庭湖反衬身体的弱小和正衬胸怀的博大。元诗用静景衬托动景,用自然风光衬托悠闲自得之意。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也有隔壁楼中黄莺婉转的叫声”错误。是“楼外”黄莺婉转的叫声,不是“楼中”。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典故的内容,然后结合诗人的境遇分析其中的情感。尾联“早晚暂教王粲上,庾公应待月华明”是说早晚有一天让王粲这样有才华的人登楼也会写出像《登楼赋》一样的诗歌吧,如果让庾公登楼也应该是为了欣赏明月而来。诗人在对王粲和庚亮的遥想中,寄托着自己开阔的胸襟、淡泊的心志和寄情于自然、纵情于吟咏的人生态度。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都善用赋(铺陈或铺叙)。《过襄阳楼》首联描写襄阳楼下绿树成阴、荷叶嫩绿幼小似铜钱,起句以写景起笔,从色彩、形状入手描写暮春美景。颔联描写水上洒满了柳絮,千万点与出柳絮之繁多,林中的黄鹂婉转的鸣叫声传来三两声,以声衬静,表现襄阳楼前幽美的环境。颈联描写襄阳楼前的闲人,来来往往,有的悠闲地站在水边欣赏天空白云飘浮,有的在楼前安闲地信马步行,呈现出悠然自得之乐。元诗从楼下、到水面,从柳花到水波,从楼内到楼外黄莺,从水畔到云朵,从景物到人,铺叙了一个亦静亦动的让人流连忘返的襄阳楼美景。《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杜诗从古写到今,从地上写到日月,铺陈了一个阔大与广袤的恢宏气象。
都善用对比。荷叶嫩绿幼小似铜钱,水上洒满了柳絮,元诗用荷叶铺水的静态之景与柳花拂水千万点的动态之景相比;襄阳楼前的闲人,来来往往,有的悠闲地站在水边欣赏天空白云飘浮,有的在楼前安闲地信马步行,呈现出悠然自得之乐,用有时立畔观景与每日信马楼前观光相比;林中的黄鹂婉转的鸣叫声传来三两声,还用楼内之无声与楼外之莺声相比,写出了个动静结合的襄阳楼丽景。《登岳阳楼》中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杜诗用曾经听闻的洞庭湖与今日登上的岳阳楼比名声,用吴楚之地与洞庭湖水比阔大,写出了岳阳楼的久远有名和洞庭水的雄浑阔大。
都善用反衬手法。《登岳阳楼》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杜诗用宏大的洞庭湖反衬身体的弱小和正衬胸怀的博大。《过襄阳楼》颔联描写水上洒满了柳絮,千万点与出柳絮之繁多,林中的黄鹂婉转的鸣叫声传来三两声,以声衬静,表现襄阳楼前幽美的环境,元诗用静景衬托动景,用自然风光衬托悠闲自得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劝告太宗不可凭借“严刑”和“威怒”治理天下,否则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2)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对抗秦国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出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3)“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__”均提及“舟”。
①.终苟免而不怀仁②.貌恭而不心服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⑤.老病有孤舟⑥.着我扁舟一叶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苟、貌、恭、赂、礼、着。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云游非遗·影像展”上,新鲜“玩法”解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上,使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
近年来,从西湖边的绿茶制作工艺到潮绣、潮瓷、潮剧和工夫茶,从海南黎锦到青藏高原的编织藏毯……①的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②的匠心之作引得观众连连惊叹,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赢得广阔市场,非遗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③,更在创新中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继往开来,所以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在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中,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的再认识,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感悟中华文脉的过程。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意。
19.①丰富多彩;②巧夺天工;③源远流长。
20.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上,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列举了各种类型的非遗,说明非遗内容丰富,可填“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第二空,此处修饰“匠心之作”,强调技艺高超,可填“巧夺天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